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万万顾客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精选

2022-04-16 0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精选

  《四万万顾客》是一本由[美] 卡尔·克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一):一个外国广告主,在民国的“田野”调查。

  提到“广告”,大多数人会想到“广而告之”,产品宣传,广告版面,产品人群调研,目标群体喜好,打动人心的广告词,为客户着想,以及一幅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海报…等等。

  看完《四万万顾客》,卡尔·克劳几乎就在做这样的事,而只是他所处的时代在民国。

  卡尔·克劳本从事多年记者工作,机缘巧合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开设一家广告公司。期间,不仅达成了许多产品的宣传和售卖,同时他扎根于中国,研究中国习俗,中国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等,并在街头流连,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并将获得的信息整理,同其他的国家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慢慢的,他便成了一个“中国通”,为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做咨询顾问,也为许多的中国人,提供许多国外的不一样。

  或者说,卡尔·克劳,更像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中国和国外的连接。

  有趣的是,这本书,他并不枯燥,卡尔·克劳讲述的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名词,更多的是,他对中国人和文化的细致观察,并且涉及的方面还非常之多。

  关于旗袍是怎么来的,它和中国小姐的腿有着什么关系?

  关于“中医”,外国人是怎么看待的,带给他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中国人的饮食,作为一名外国人,不仅无比习惯,他还说“倘若能确保余生只吃中国菜,我就会觉得未来一片美好。”,可他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关于皮蛋,他还找寻了它的历史,外国人如何评价它,以及他在中国为何会有。

  关于他想推荐让中国人更加健康,“每天一个苹果”“听装牛奶”这样的外来产品,最终又是如何落地的。

  等等。

  卡尔·克劳都有在书里详谈这样的过程,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虽然,有些会有着他的主观,不过,当你从他的角度回望民国,回望那时的中国人,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感受和惊喜。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二):如何俘获顾客芳心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等到这本书的再版。

  《四万万顾客》在1937年一经出版,便成了英美畅销书,有过多次加印,而据说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几乎每个到上海的美国士兵包里都揣着一本美国当局发的《四万万顾客》,他们用这本书作为了解当时中国人和中国国情的指南。

  而这本书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那一版在孔网上也已溢价到了定价的十倍左右(均价,最高上千,最低200)。

  今日再版,实在是为本就不富裕的腰包雪中送了炭。

  这本书究竟有魅力在什么地方?

  这一点,我们还要从卡尔·克劳说起,卡尔·克劳——一个“中国通”,他是在上海滩较早开始从事广告和商品推销业务的外国商人,在商言商,对于他来说,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他的潜在客户,只有真正的了解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他才可以赚到钱。

  而更有趣的是,书中写到的许多属于中国人的特质,即使到今天,依旧存在着。

  比如书中说——“中国人不仅对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具有非常坚定的信念,而且一旦变得习惯于某个品牌,无论这个品牌的商品是香烟、肥皂还是牙膏,他们是世界上最可信赖的顾客。”

  这简直太真实了,我们对于品牌建立起来的信任感真的很难打破,对于即使是相同配方价格便宜很多的同种商品,我们也会很担心自己被不熟悉的商家所欺骗。

  不止品牌,还有一些老字号,比如在我们这里很多人糖葫芦一定要买吕记的,兔排一定要买罗家的,烧鸡一定要买刘记的,不是有什么讲究,而是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甚至爸爸年轻时候就存在的老店,人们潜意识里坚信,一家店能存活的久一定有它的道理,而这信任感,是用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来的。

  当然快速建立信任感的办法不是没有。

  ——“可是一旦一笔交易的推销员和顾客是由一名共同的朋友牵线搭桥的,整个气氛中的不信任和怀疑的乌云消失了,双方开始认真考虑的细节……”

  论与朋友的“重要性”。

  尤其是例如茶叶一类“外行人”容易挨坑的东西,就如我前不久刚从朋友的朋友那里拿的茶叶,品质极好,回来一查,给我的价格比市场价要低一倍。或许中国人潜意识中都相信,熟人好办事,起码就算挨坑了,也能找到人,这是一种安心感。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是被骗怕了。

  “一个中国人首先希望与本家族成员做生意,其次是和朋友做生意,如果有可能避免的话他绝不会和陌生人做生意。”

  近百年过去了,中国人在许多方面的特质依旧与书中所描述的一样,例如俗语“朋友多了路好走”,例如攻略“如何扩宽自己的人脉”。

  关系一词,好用得很。

  看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风土人情各行各业社会风貌,更多的还有是一些存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特质,还是那句在商言商的话,以商人的角度出发的话,不应止步于书中内容,卡尔·克劳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也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如何俘获四万万顾客的心。

  如何俘获目标客户的心。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三):要去中国,必读此书——阅读《四万万顾客》,如同看了一部纪录片

  1937年出版的《四万万顾客》,使作者卡尔·克劳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一位美国广播的播音员评论:要去中国,必读此书。

  我阅读《四万万顾客》后,感觉如同看了一部纪录片。卡尔·克劳对想来中国挣大钱的外国人、朋友,给出了忠实的忠告,就算在今天,也是个不变的真理:“无论卖什么,你都能在中国大赚一笔,前提是该买你东西的中国人的确愿意掏腰包。”

  作为“老资格中国通”和“中国的老朋友”,克劳相信高手在民间,真相也在民间。

  老资格的中国通

  克劳是美国记者、商人、作家。1911年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来到上海,1918年在上海创办了克劳广告公司,较早为中国建构属于自己的广告业。

  他于1945年在纽约逝世,在居住于中国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克劳走遍了大江南北,目睹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大事件。

  作为一个需要专业知识的广告推销代理,克劳的职业背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成天追着任何一位可能禁不住诱惑的顾客,拼命发广告,而是把精力全都用在帮助客户销售商品上。

  将中国人视为潜在顾客,在“老资格的中国通”卡尔·克劳的《四万万顾客》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人有意思,惹人恼,令人迷惑,却始终可爱。而外国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了解太少,所以本书的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的老朋友

  作为记者:克劳在1911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洪灾的时候,采访了丐帮首领。

  书中记载,那是一位聪明能干的老人,留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灰色辫子,在回答了克劳关于洪灾的提问时,还和他聊了在中国乞丐的运作方式。

  作为商人:1918年克劳在上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广告推销代理公司——克劳广告公司。

  克劳广告公司的具体业务是:“思考中国人可能会购买哪些东西,这些东西该怎样包装,采用哪些广告手段来提高销量更为有效。”

  克劳的广告牌共有一万五千处广告点,这些广告十分抢眼,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上海、长江流域甚至在江西、重庆都能看到他的广告牌。

  作为作家:《四万万顾客》多次重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透出的美式幽默,总能引人发笑。克劳的观察力是本书获得成功的关键。

  成为作家后,劳克在1945年去世前,一直收到喜爱他的读者的来信。

  他生前的遗愿,希望被埋葬在苏州桥畔,希望他的中国朋友能在墓前为他烧烧纸,用这样的方式怀念他。可惜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克劳始终是热爱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1945年美国士兵重返上海,曾人手一册《四万万顾客》作为驻扎在上海的指南。

  《四万万顾客》读后感(四):中国通眼里的《四万万顾客》,不容得蒙混过关

  20世纪上半叶,卡尔·克劳在上海创办的克劳广告公司,专门为客户“思考中国人可能会购买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怎样包装,采用哪些广告手段来提高销量更为有效”,也是最早在中国广告中使用了摩登女郎形象的公司,生意空前兴隆。

  卡尔·克劳这个来自漂亮国的老外成为上海广告大亨,也赚得盆满钵满。

  缘何一个老外能在中国的上海站稳脚跟,且有如此大的成就呢?

  在《四万万顾客》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寻得原因。

  《四万万顾客》是一本外国人研究中国人消费心理的书籍,也是卡尔·克劳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四万万顾客(当时中国的四亿人口)的市场调研报告。

  由此,相比于那些来华赚钱却摸不到门道的外国商人,卡尔·克劳通过对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深入观察,细致总结。当然其中也有在失败中学习,看懂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揣摩当时中国顾客的心理,了解人们的切实生活所需,从而成为当时上海广告业界的行业巨头。不止获得非常可观的收入,收获在中国的友谊,个人经历和命运都与中国相联系。香等他回国后,不止帮助中国,还将在中国的那些经历和经验都写入了《四万万顾客》这本书里。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人,了解民国时期市井街巷人文风貌的资料,也是经商人士认可的学习材料。

  这本书在叙述上,很接地气,作者这个中国通有时比中国人还旁观者清,语句里也带着些幽默,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总结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出来。

  比如说到中国人对于讲价的偏好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没有谁会比中国人更享受讨价还价的乐趣,没有谁会像中国人那样在追求低价上步步紧逼,没有谁会在砍价时能像中国人那般激情四射……”

  好一个激情四射。想想我们在讨价还价时,为了那个心里预期的价格步步紧逼的时候,确实很有激情地想要拿下。

  但不要以为“只要够便宜,中国人什么都买。”对于不想买的,顾客也是更执拗、更彻底。所以,作为“不同寻常”的顾客,中国人是理智清醒又有着自己的执着的。

  就像对熟悉品牌的热衷。

  如果习惯了什么牌子的产品,就会成为忠实的消费者,看作者怎么描述的,“齐刷刷地忠于该品牌,这种齐整性和忠诚度绝对会让生产商流下欢喜的眼泪。”

  尤其是爸爸用过,爷爷用过的老牌子如果可以保持品质始终如一,顾客更信赖。确实是这样,现在很多店面还是打着老店、老字号的招牌,给人一种历经风霜品质如一的感觉。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中国人对品牌的忠诚度,见到任何细微的变化就会起疑心。所以,商品的包装不要改变,以免顾客担心被以次充好的商品糊弄。不止是疑心,我们也是很念旧的,用出了感情的东西,熟悉的东西就不那么想被改变。

  老牌子的吃香是中国顾客对于熟悉商品的执念,也是基于人们对于实用价值的追求。

  在书中,作者讲到一个非常令他费解的案例。

  卡尔的某个客户想要用一种便宜的小物件来做赠品,以便刺激产品销量。

  要求就是便宜、小巧、运输方便的生活用品,他们想到了一包十二枚规格不同的缝衣针,认为这样就符合所有客户的需求。然后结果却令他们倍感意外,可以说非常受挫。

  “中国女性购物者容不得蒙混过关,”读到此处点头称是。

  在实际使用时她只用到一种,作者写道,这消费者的心理话应该是这样说的:

  “其中有诈,洋鬼子想在十二枚针里浑水摸鱼,只有一枚能用,其他要么太长,要么太短。”

  她找到那个倒霉的售货员,让他换成十二枚她自己需要的那种。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想通过赠品拉拢顾客的商家,反而把顾客给气走了。赠品之举,适得其反。全因不了解他们所面对的顾客是怎样的实际需要,又是怎样的思维逻辑。

  而这只是《四万万顾客》里的一个小小故事,在书中还有更多关于当时四万万顾客其他方面的观察和讲述。

  对于衣服,民国女性是如何一步步开始展现自己好看的身材的。

  谈生意的地方是茶馆,推销基本靠认识的人再联系他认识的人。

  对于找工作和保工作的彼此尊重,饭碗的神圣性,对于中药的偏爱等等,中国人民的勤奋和自觉分工,技术上的精湛等都被刻画得很详细。

  这本书不止具有实际调研的真实案例参考价值,也有其失败的经验总结。不是对中国人刻板的书写,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有趣的生活体察和感慨。

  通过衣食行用等各种商品上的消费事实,给读者再现了民国时期人民的真实生活,了解民国社会经济的经典作品。

  这本书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里面的插图。插图都是来自于萨巴乔,看书籍后半部分里的《萨巴乔小传》得知他是位颜值与才华双在线,又有幽默感的漫画家。

  萨巴乔的漫画,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尤其是一些夸张细节的表达,又勾起人脑补其大场景背景的想象,漫画与文字相得益彰,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