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年前的朋友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十年前的朋友圈

2022-04-20 11:37:09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十年前的朋友圈

  网上的群体行为大多是个谜,比如说昨天毫无征兆开始的《晒晒我十年前的朋友圈》活动。我后来查了一下,原来4月19日是朋友圈上线10周年。

  要想翻出自己十年前的朋友圈内容,需要一点小技巧。先打开自己的朋友圈,点击右上角自己的头像,再选择第一行---就是开头写着“朋友圈”三个字的那一排缩略图。打开之后,就到了地方。这时候轻轻向上滑动页面,滑到头图封面消失的时候,页面顶端会浮现一条灰色的工具条,上面写着“2022年”。点开它,你就可以按照年度和月份查找你的朋友圈历史记录。

  我翻了一下2012年4月19日自己的朋友圈,感觉很惭愧。因为当时没多少人用朋友圈,所以那时候的先驱者们胆子很大,我一高兴就发了许多妹子的写真清凉照刷屏。今天我要那么干的话,估计不到五分钟各路朋友就要打电话来问我吃的是哪一种伟哥,大清早能顶成这样。

  然后当时的朋友圈还没有晒自己生活的概念,我其实是把它当做微博来用的,觉得很不方便,因为没有办法直接发文字,用俏皮段子表现我的聪明才智。一直到5月18日,我才后知后觉,学会长按照相机图标进入文字编辑状态,写了第一条纯文字的朋友圈,内容是一篇讨论二维码的长文。

  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我们都活在二维码的世界里。如同张小龙多年前说过的那样: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今天我还要加一句:二维码是餐厅、写字楼、小区的入口。2012年……那个抽风时代,半夜不睡在朋友圈讨论互联网产品。

  回到4月19日那一天,我唯一的原创内容就是今天的题图。应该是我用手机拍摄自己的iPad,内容是我用一个叫42街还是什么的绘图App画的一张简笔画。看起来还不错是吧?我还挺喜欢自己对鸡爪的处理。还给这张图起了个名字:《雪山掉毛凤凰图》。3个人点赞,1个人回复,数据非常凄惨。艺术家在早期就有那么难,群众就是那么吝于表达肯定和赞美。在那一刻,我和梵高心意相通,流下了相同的热泪---

  不是这样的,真实情况是朋友圈在一开始没有多少人用。人们把微信当作是一个手机通讯工具,翻看联系人列表的人都要比翻看朋友圈的人多。所以,当时微信在通讯录里加了一个彩色的圆环图标,任何名字后面有那么个彩虹圈,意味着他已经开通朋友圈,可以去查看他发了什么内容。

  人们还很喜欢查看“附近的人”,于是在那个列表里也加了类似的功能。10年后想一想,觉得不可思议:开通朋友圈都需要激励机制?但那就是2012年的真实情况,我甚至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去到哪里,打开附近的人,数一数有多少个人名字后面有彩虹圈。然后截屏保存,发给在微信的朋友,告诉他们今天又涨了三五个。

  最后一次分享截屏,应该是在广东惠州。那天我从深圳开车跑去吃牛仔鸡,吃完饭沿着西枝江散步吹风。在江边我打开微信,发现附近的人已经有一半开通了朋友圈。于是我确认朋友圈算是成了,再也不用担心它的未来---业界当初对朋友圈的判断是昙花一现的心血来潮,毫无意义的一条信息流。他们低估了人们展示自我和炫耀生活的心理,当我这样的人也学会记录生活而不是发表意见,分享文章之后,朋友圈就开始起飞。

  回过头再去看,朋友圈在设计上有3点做得很好。首先是默认发图片,文字入口设计得很深。当然有很多人抱怨不方便,其中也包括我。但是我后来终于明白,自己不是正常人。如果朋友圈设计成为我这样的人服务,方便我输出观点,输出文字表达,那么这里会变成一个压力空前的地方,因为正常人对于写字都有先天恐惧。拿起手机拍一张,然后直接发布,门槛和压力要小很多,不需要斟字酌句地改了又改。当然,现在妹子发自拍前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美图,则是一种全然的始料未及。社交压力永远都在,看你是个什么人。

  其次是历史记录问题,朋友圈上线之后很快就有人提出,这种依照时间顺序组织的信息流很难查阅历史记录,三五年后想要翻之前的照片,不知道要滑动屏幕多少次。于是,有很强烈的呼声要求朋友圈做相册。当时微信的反馈是不着急,大家先拍照片,查阅的事情慢慢解决不迟。我一听这话就知道,意思就是不肯做相册,觉得太重呗。现在看微信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采用了日历模式。做得很轻巧,也很巧妙。必须有了翻看历史资料的动作,日历条才会悄然浮现,的确要比直接做个相册来得轻。而且,的确如同当初预计的那样,并没有多少人没事就会去翻历史记录,那是一个低频但是动人的需求。翻过去的前提是每天不断顺畅地发,问题有不同的优先级。

  最后是那个疯狂的逻辑:谁能看见谁点赞,谁能看见谁回复。人际关系太复杂,太微妙,想要总结出一套规律来并不容易。朋友圈在最早就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型:三角关系。不考虑朋友的数量,只考虑发图人和他任意两个朋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三角里,如果彼此相互都认识,那么相互都能看到对方的点赞和回复。其中有一个人只认识发图人,那么就降为单向关系,他看不见发图人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

  简单说,就是老公在朋友圈发加班图,老板看了点赞,但是老婆看不见。老婆留言说你们老板就是个吸血鬼,但是老板看不见---人际关系就保持了和谐。而一旦老公加了老婆闺蜜的微信,在闺蜜所有的健身照和自拍下点赞,那么很快老婆就会提着菜刀对老公说:你坐下,我有些事情要和你谈谈---人际关系就变得更和谐了。

  我到今天都觉得三角关系作为人际关系模型非常美,从任意三个人的关系开始,推演到覆盖所有人,解决了他们之间互动和隐私之间的平衡问题。甚至还带来新的功能:通过点赞和跟帖,发现你的两个朋友原来早就相互认识。当然,人际关系要比三角关系复杂得多,尤其是考虑到谁能看,谁不让看的问题,分组可见和只允许谁看就不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内容的定向展示从来都是个麻烦,不独微信如此。

  什么互联网产品都在庆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生日。互联网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但是回顾朋友圈的历史依然很有趣,尤其是看到我在10年前肆无忌惮地发的那些清凉照,再看看我现在一年不到十条内容的朋友圈,感觉一切都在随着年岁走向沉默。说起来我挺怀念画画的过往,挺怀念在朋友圈长篇大论写分析的时光。并非怀念过去,而是怀念自己曾经有过的那种天真热情,或是对未来心中的美好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十年前的朋友圈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