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摘抄

2022-04-29 0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摘抄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是一本由廖伟棠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一):这夜晚多么明亮

  “诗歌是一种无比亲近的事物,它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提供智慧、美感和更深刻的感受。虽然它写着遥远的事物,但总是把遥远的事物拉到我们身边来。”廖伟棠这里的工作,就是试图把现代诗拉入我们的生命,或者,把我们的生命拉入诗歌,澄清对现代诗的种种“误解”,用诗歌召唤出生活的种种面孔的诗意,同时让这些诗意为诗歌辩护:诗歌不是怪物,而是让生命更被值得认真对待的魔法,是这如梦如幻如电如露的世界中的真实。

  前十讲大约是讨论一些关于现代诗的理论问题,如是否押韵、如何分行、口语的用处等等,后面二十讲,从诸如时间、空间、瞬间、日常、科学、城市等等与每个人置身其中的事物中,发掘潜藏着的诗意。最喜欢快要结束的几讲,历史、废墟、政治的诗意,觉得比此前的好很多,这几讲于我而言算是有新意的几讲,之前那么多讲的意思,卜卡的诗歌课上,都有过,而且讲得更好,再读,就是增添一些不知道的诗作为脚注。

  廖伟棠是我敬重、喜爱的诗人,拿到书很欣喜。读着读着,想到另一件事,记忆或有不确,但大体意思不会差,最要命的话也记得清晰。陈丹青回忆,木心说他们一帮的学识谈吐,和当年李梦熊比,都差太远。后来木心病重的时候,清醒的间歇大约又对丹青说同样的话,陈丹青说他就凑到木心耳边,大声嘲他喊:“都听你讲过了呀”。

  当时读到,以为就是陈述一个事实。哪里啊,这是多么骄傲的话,多么诚挚的赞美,木心视如性命般一个一个数过来的那些文学家,哪一个不应该被一再地阅读、一再地谈论?丹青死心塌地,听木心讲过了,Ok 。判断对一个作家谈论的好坏,有一个办法是,看听完谈论会不会恨不得立马一口气读完他。丹青给出了另一个经验,也许更好的谈论是,听完你再也不想读那位作家了,因为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似乎伴随了一场巨大的空虚,对那位作家的兴趣己被抽得空空荡荡。关于现代诗,我愿意把这句话给卜卡,“都听你讲过了呀”。

  善哉,这点点瘾私。放在豆瓣的“书评”下面,太扎眼。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二):诗意启蒙

  这本书刷新了我对现代诗的认知。

  它重新把诗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版图。

  这种诗意,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逻辑的,坚实的,是看得见摸得到的。

  这种诗意,是新诗在古诗之外重新开天辟地,带着当下的疑问去找寻答案。

  简单说,这是一本现代诗歌入门课,一共有30节。前10节,是回应人们对现代诗的疑问,试图笑出人们对现代诗的误解,进而阐释现代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后20节,以“诗意”为题,讲述了现代诗的不同维度的诗意,如时间的诗意、空间的诗意、丑的诗意、废墟的诗意、世俗的诗意等。

  每一节的体例都很完整,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入诗歌、在阐释诗歌中回应自己的观点,最后作结。

  说得深刻一些,这本书是一种引领,引领众人走上诗歌之路。走上诗歌之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诗人,而是让诗意充满心中。读诗,也并不意味每一首都必须读懂,恰到好处的迷路,更像是诗歌本身,生活本身。走上这条路,其实是在触摸语言的质地,是在探索天地的广阔。

  能引领众人的人,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廖伟棠。廖伟棠是现代诗人,是诗歌研究者,也是诗歌讲述者。他通晓诗歌创作的路径,也因为大量的阅读和翔实的研究,而能把古今中外诗歌融会贯通,有逻辑有美感有力道地叙述出来。

  廖伟棠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歌,策兰、米沃什、奥登、北岛、张枣、夏宇……每一首诗的选择都眼光独到。他一首首引用,一首首详细解释,我跟着他在诗中漫游,感受诗歌的力量和美感,非常受震动。更有价值的是,他将小众的港台诗人的诗歌,也拿出来分享,让这些诗也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最最让我欣赏的是,全书的语言。语言真好啊,又柔又刚,很随意却有方向,很通俗又有美感。一句一句,引领着你走入诗的世界。

  可以说,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和诗歌擦肩而过,而是撞了个满怀。我不再觉得诗歌高不可攀,而是觉得只要心中有诗意,日常用语也可以被擦亮。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三):建立起一座庙宇,在听觉深处

  诗是可以被解释的吗,既然海德格尔也曾说过,诗是“说不可说的神秘”?

  诗人廖伟棠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诗是可以解释的,但诗又是解释不尽的。

  诗在说出与不说出之间建造了一个如迷宫一般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迷宫中有许多分岔的小径,而没有哪一条小径是错误的,因为对一个迷宫爱好者来说,迷宫的乐趣就在于迷失。对一个真正的诗歌爱好者来说,也是如此。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可以说是廖伟棠三十多年读诗的阅读笔记,也是一本别有特色的现代诗歌集锦。

  这本书脱胎于廖伟棠在看理想app上的音频课,当梁文道找他洽谈打造一个关于诗的课程时,廖伟棠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人对现代诗的疏远。他说,诗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时代,为何时代却难以理解它的诗人?

  我很赞同他说的“诗教不力”的观点,我们自小勤读古诗词,但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读物,却难见到现代诗的身影,这条与现代诗之间的鸿沟在我们还年幼时就已经铸就了。

  于是廖伟棠想建立一座能跨过鸿沟的桥梁,通过三十堂课,解答人们对现代诗的十种误解,也精心挑选了二十个不同层面和角度尝试去解读经典现代诗里的诗意。

  假如你是诗迷,那你可以重新从书中获得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假如你很少读诗,这本深入浅出的书也是很不错的入门读物,它会让你领略诗歌的魅力,获知母语的美学力量,提高读一首现代诗的审美和信心。

  我很喜欢廖伟棠挑选的作为解读素材的那些诗人和诗歌,他剑走偏锋,选取的诗多以中文现代诗为主,且更偏向港台诗人。

  我特别喜欢这几首:

  周梦蝶《善哉十行》

  痖弦《乞丐》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曲》

  北岛《一切》

  商禽《长颈鹿》

  奥登《爱得更多的那人》

  布考斯基《像麻雀一样》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曼德尔施塔姆《是的,我躺在大地里》

  韩东《甲乙》

  余秀华《我养的狗,叫小巫》

  孟浪《在了望塔的高处》

  穆旦《祭》

  还有废名、张枣、梁秉钧、洛尔迦、顾城、博尔赫斯、米沃什、夏宇、海子、西西、蔡炎培等等。一共70多首现代诗歌,赞一句现代诗的大型种草机也不为过!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现代诗,我想大概就因为现代生活中有难以抵御和消解的荒诞感,而现代诗有一种放松、解构和反抗的力量,让我们身处荒谬之中还能尚存一些自嘲和挺身的勇气。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四):这本书可以成为一部纪录片的“脚本”

  时隔多年之后,我又读起了诗集。前些日子在高铁上读完了韩东的新诗集《奇迹》,近日又在手机上以“每日一诗”的速度读《张枣的诗》。

  和过去不同,现在读诗,我不再强行进入诗意,而是随缘就座。《奇迹》中的诗,我有一半的诗是读不进去的,所谓读,只是在诗句间恍惚。《张枣的诗》中的诗,我读不进去的更多,但我会惊异于张枣笔下的某些诗句的独特意象。

  近日的读诗体验让我觉得,读诗,特别是现代诗或中国当代的新诗,是有门槛的。

  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廖伟棠的新书《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现代诗的三十堂课》(下文简称《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恰好,韩东和张枣的诗,也是这本书的“素材”。读了廖伟棠的解读,我说不上醍醐灌顶,但确实找到了更好的切入“诗意”的角度。

  可以说,《我偏爱读诗的荒谬》是阅读现代诗的一本非常好的“桥梁书”。读完全书后,作为纪录片爱好者的我,更发现了这本书其实可以成为一部解读现代诗的纪录片的“脚本”——如果这部纪录片真的拍出来了,这本书作为“桥梁书”的功能就更加直观了。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本来就是由廖伟棠在“看理想”网站的现代诗歌课程“诗歌:关于新诗的三十种注脚”整理而来,它本身就自带科普性、知识性的纪录片的特性。

  近年,关于阅读、朗诵的节目有《朗读者》(2017、2018、2021)、《见字如面》(2016、2017、2018、2020)等,关于书籍的节目有《一千零一夜》(2015)、《但是还有书籍》(2019、2022)等,关于诗人的纪录片,如《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中,有约一半是为诗人立传的。也许,也不妨有一档关于现代诗的节目,而《我偏爱读诗的荒谬》已经提供了现成的“脚本”。

  现代诗的三十堂课,刚好可以做成三十集的节目,每一集,都有朗诵,有背景介绍,有深度解读,也可以有“八卦”。

  当下,影评甚至论文都可以用视频来写了,诗歌,当然也可以用纪录片来“读”——这只是给“诗意”走进我们的生活或精神世界增加一种方式,不能替代传统的阅读或吟诵。

  深港只是一河之隔,在不用戴口罩的时代,我在深圳与廖伟棠有过两面之缘,一次是在小津概念书房的读书分享会上,一次是在华侨城OCT的电影放映会上。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读书分享会的最后,廖伟棠用粤语(他的母语)朗诵了他自己的一首诗。

  粤语虽然是一种区域性语言,但它貌似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音”,是一种更适合诗歌的“语言”。

  二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在大学语文的公开课上,我也曾有幸获邀用粤语朗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朗诵完之后,我深切体会到了以粤语读诗之美。

  据说,在“诗歌:关于新诗的三十种注脚”的课程中,廖伟棠也坚持用粤语来朗诵他所引用的诗歌。

  如果《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真的被制作成纪录片,我希望“粤语读诗”会是其中的保留节目。

  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代中国,“诗意”似乎正在快速消逝。事实上,这是对“诗意”的误解所造成的错觉或幻觉。

  绝大多数人无法对“诗意”祛魅,他们将农耕时代的“诗意”视为唯一的“诗意”。其实,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有其独有的“诗意”,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发现“诗意”,走进“诗意”,破除“诗意”的刻板印象。

  我的朋友圈里,有人在写现代诗,我的友邻里,也有人在写现代诗。他们的作品,也许不会广为传播,但我读到了,而且,有时候也会同频共振——这就是我体会到的当下的、即时的“诗意”。

  “我们不一定要写诗,但我们可以成为心中有诗、发现城市有诗意的人。”(《我偏爱读诗的荒谬》P5)廖伟棠在序言中如是说。

  “于是,我们做了这本书,为了在这个一切都在隔离和疏远的时代,我们可以因诗而亲近。”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P301)廖伟棠在后记中如是说。

  “诗意”,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也可以在吟诵中感受,如果它被演绎成影像,那么,心中有“诗意”的我们,还可以在影像中听见、看见“诗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