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习的本质》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摘抄

2022-05-01 00: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摘抄

  《学习本质》是一本由[美]桑贾伊·萨尔马 / [美]卢克·约昆图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022-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一):被筛掉的人

  本书主要在探讨教育方式。虽然我是个不怎么学习的人,也不关心教育,但作者在引言部分抛出了一个质疑令我很感兴趣。就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变革,但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所用的教室仍与150年前的教室没有太大差异。

  也许从硬件条件讲,至少城里的孩子们的教室有了电脑和投影仪。不过这些也不过是减少了老师的板书时间,能放些ppt罢了。这些进步对教学当然是有益的,但并没有改变老师教学生这一本质。正是因为本质没有改变,学区的概念在我们这边丝毫不见减弱。更是因为教育导致了高价学区房。不管有没有孩子的人们都因为房价而背负了太多。可以说,如果教育形式真的改变了,消除学区房,非学区的房子价格也会降下来。从房价来看,教育制度着实影响到了我生活质量。

  也许有人会觉得,受疫情影响,学生们上学时间变得很短,都在家上网课了,这不就是教育变化吗。可做家长的都知道孩子们在家上网课学习效果究竟如何。我在各类平台上会看别探讨买房的帖子,主要就是在分析学区房。而他们衡量学区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学区的小学留的作业多不多。很多家人认为作业多的学校比 作业少的学校要好。这我是理解不了,但现状就是如此。在上网课情形下,老师留了作业也是家长在给学生检查。离开了教室,学生的互动性自然更差,不管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本书作者也提到了教育的环境。他讲麻省理工学院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开放式学习项目,将所有的课程材料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然而,提供信息并不等于提供教育。以麻省理工学院的2.007课程为例,则是即便有其他学校模仿这个课程,也从未被超越过。这更体现了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说明老师和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

  再就说,作者一直希望教育不是在筛选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习。就目前而言,还无法改变大环境。我们绝大部分人从出生起,注定就是要被筛掉的。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二):学与教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加上在麻省理工所学的关于学习的各种方面的知识来给我们讲述怎么样学以及怎么样去教。书中罗列了从古到今方方面面对于学习的研究,并且举出了许多研究的例子,可以帮助你了解到许多教学模式方面的故事。

  这本书中“教”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挺值得学习的,刚好学过教育心理学,看着书中的皮亚杰、艾宾浩斯、杜威、桑代克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随书附赠的人物信息图能使你一下子就回忆起前面所讲述的人物信息非常方便。

  其中第七章里的42号编程学校和星际探索学校的感觉很新鲜,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学校模式,在中国基本都是非常固定的一套,老师讲然后学生学。基本都是要看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觉得学习不是任务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行为的人能够在学习成绩上取的很好的成绩然后考取好大学,而觉得学习是一种任务的学生就比较难在学习成绩上取得高分。

  42号编程学校中的关卡模式,其实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就是这个关卡和玩游戏一样,通过一关学生就能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后就会继续学习才能接着通过下一关,但是这个模式只针对编程计算机专业所以这里划分到了个性学习方面。感觉国内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学习方式还了解到一种新的学位授予方式叫做“微硕士”,没想到这种方式居然是本书的作者提出来的,而且还得到了麻省理工的采纳,虽然是网上授课但是这个含金量也一点不低,里面通过的人并不是简简单单水一下就通过了,都是经过了非常久的学习,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学位授予方式不知道中国未来会不会有。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学习的本质,但是书中有许多教学的方法非常值得教育人士的人士看看,刚好我也在做兼职老师里面的一些观点细想一下还真的挺适用的。比如书中提到的间隔学习法,虽然这是要求学生间隔学习,但是老师也未尝不可间隔教学,一般在学校老师可能直接就一路讲新课,而复习学过的人内容会比较少,我每次上课时都会花一部分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去巩固前面学过的语法啥的然后再上新课,但是前几天因为教学主管要求赶课所以一下子三天连上12堂新课复习很少,学是学了新课但是根本就没有掌握新课,所以作者在讲述这方面时的具体理论时真是受益匪浅。

  总之这本书不仅值得想探究学习是什么和怎么样学习的人看,对于教育行业的人士也非常值得一看。书中提出的先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人思想焕然一新,还能够了解最目前最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三):学习的本质

  当我们提到高效学习的时候,潜台词往往是“有没有捷径?少学点但是效果不错的方法。”但有的时候必要的付出,包括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是至关重要的。

  让学习高效起来,我们需要了解学习的本质,包括不同角度上我们是怎么完成学习的行为的。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论述了麻省理工高效学习法,具体内容涉及到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重领域,大部分内容是对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发现。

  当我们想要在学习方面有更快的进展,不管是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首先需要对学习本身有着正确的认知与客观的评价。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想法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一种深刻又不易察觉的影响。

  当我们觉得自己学不好某门功课或者技能的时候,就更容易轻易的放弃,从而真的学不好。当我们真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自信的时候,往往就会有更好的学习结果。

  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一直把学习理解错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内化了这样一种观念:学习就是一种磨难,唯有不屈不挠方可成功,否则必将失败。我想退一步问一问为什么。

  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会遇到一些我们不能够理解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过程就一直是痛苦的,是艰难的。从我的学习经历上来看,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哪怕只是我们解出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很多被教育系统淘汰的学生都是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这是极为不公平的事情。面对这些问题,最有价值的回应就是去解决它们:向贫穷、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所有让好人失望的情况发起正面挑战。

  在这本书中还谈到了对于智商测验的看法。智商测验是通过受试者完成一系列挑战性习题的方式,勾勒出其大概智商水平,人们认为这些挑战性习题的测验结果,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智力水平。

  关于智商测验的可靠度,是很让人怀疑的。我曾经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做过很多智商的测验,我的成绩会比他们高一些。但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他们的成绩反而比我好,而且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智商比他们更高。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情况。

  后来我恍然大悟,自己对于智商测验的解答更为快速正确,不过是因为我曾经做过比较多的智商测验,熟能生巧罢了。

  关于智商测验,另一个让人抨击的点是这些测验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一个人学习的能力或者智商水平,比如有些测试题只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学习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高效地学习,这本书干货满满!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四):《学习的本质》:学习绝非易事,用对方法也能轻松快乐

  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装有高压消防水带的饮水器的雕塑,这是曾经的学生们搞的恶作剧,学生们用它来宣泄学习压力,后来成为永久性的雕塑纪念品。这些学习金字塔顶端的人甚至给自己就读的大学设计了一个非正式的口号:“我讨厌这个该死的地方”,他们的学习负担比起普通人更繁重,要吸收研究的知识体系更严谨、深奥,由此可见学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的作者桑贾伊·萨尔马和卢克·约昆图认为,学习是一次冒险,我们可以把它创造为考验意志的故事,也可以写成愉快的探险之旅。

  桑贾伊·萨尔马事机械工程专业教授,现在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学习项目的负责人,卢克·约昆图是一名科学作家,在麻省理工学院年龄实验研究室担任研究员。

  在书中,作者带领我们认识麻省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是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交叉间隔学习,让学习更高效

  诺奖得主、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在研究中发现,神经元向记忆突触倾倒的神经递质数量越多,短时记忆就会越强,持久的突触强化能形成“长时程增强效应”,最终被大脑储存为长时记忆。间隔记忆的学习方法跟埃里克的这种LTP诱导对于短时记忆的长时转化是一样的。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实验证实,间隔效应对于上至76岁的成年人,下至几岁的儿童甚至是婴儿都适用。

  间隔效应是保持记忆的关键,这种方法在于对初次学到的内容要保持定期回顾,比如新学一个单词,最先是短时记忆,可能过两天就忘记了。我们可以在第二天,复习一下这个词,在脑子里面加深一次记忆;再隔两天, 继续复习一下这个词。过段时间再回顾复习一下,直到你再看到它的时候能够立刻不假思索地念出来并且知道它的意思。

  近似学习法,激活你的惰性知识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在看起来混乱的环境当中发现秩序和规律,在学习和工作中其实也可以用上“有解样例”的方法,帮助学习和记忆,而不是完全靠自己抓破脑袋去想“我该怎么做”。这种方法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和数学相关的领域,在被提供“有解样例”并且理解其中的解题步骤的学生,即使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练习,他们的用时时间和正确率都要高于其他学生。

  找到规律,并且理解规律,然后反复实践,这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太多了,一个知识点一旦被理解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为长时记忆被储存在大脑中。在遇上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立刻调取出经验方法,很快就能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掌握学习法,发挥你的个性化

  在美国硅谷有一个42号编程学院,听这个名字就感觉很有个性,而在教学中,42号学院也充分体现出了个性特点。学院设计的课程就像一个个电脑游戏一样,所有的学生要把21个关卡打通过才能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有很多人在刚刚参加这个项目学习的时候连一串代码都不会写,而在21关还没有全部完成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诱人的工作邀请。

  42号编程学院学生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跟随了学院设计的这种“掌握学习法”。也就是说在完全掌握了一个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像42号学院的学生不是用考试答卷来检验学习成果,而是通过游戏闯关,弄清楚怎么构建更复杂的代码库来让自己的知识升级。

  大众化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教育机会,我们可能学着同样的书,上着同样的课,但学习效果也许千差万别。了解学习的本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可以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最好的效果。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五):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放飞自我“大撒把”式学习的鸡汤书籍

  是一本探究人类记忆本质的编年史,科学家对于正确使用人脑的探索之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探讨教育公平背后的本质性问题,也能从神经性方面科普提升记忆力的原理。以及在现在“双减政策”大环境之下,人们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历史和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个人成长、学习本质、社会阶级等方面探讨关于教育公平的课题,以及社会意义。一个班50个学生,坐在一个班里上课,就意味着教育的公平吗?这本书中提出了颠覆性的解读!也许就是这样同质化的教育,抹杀了大多数不同种类的人才的发展机会。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放飞自我“大撒把”式学习的鸡汤书籍。客观严谨的文风。把从古到今,外国教育学家、科学家对于学生培养以及人类吸取知识用脑原理机制都进行了梳理,让你可以充分了解当下的教育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教育学家的理念是如何一步步推演进化至今的。了解教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走过的弯路。诸如著名争议“努力和兴趣哪个更重要?”;间隔记忆法的优势;动物能通过试错行为进行探索的过程,任何能够产生“满意效应”的行为都会变得逐渐频繁,而那些导致“挫败效应”的行为都会逐渐减少;临时抱佛脚有意义吗?;“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被发现的由来;以及从解剖学家角度来分析人脑记忆的工作原理;人脑遗忘的规律;“近似学习法”。。。。。

  “从机会成本角度来考虑。攻读大学学历仍然是你所能够做出最明智的经济投资之一,大学学历能为你带来大约50万美元的终身受益。”在中国教育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虽然中国的决定性教育只存在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也就是从小学到高中,考大学的这段时间。然而外国人所考虑的教育困境也很多,虽然外国倡导终身教育,只要你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但是外国人也会受到诸如年纪太大,上有老下有小,不招收特定种族种姓及社会地位的人以及某些女孩子的教育机会被剥夺,并且也会受到家庭不希望你上大学,或者你生活的环境不重视高等教育等诸多因素的阻碍。

  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一张白纸的人来说意味着无限的机会。但是如出一辙的教育体系,抹杀每个人的不同条件基础,让学校不再是思想的乐园,反而会束缚学习的能力。标准化教育表面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但实际上却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一些有个性的特殊人才,在工厂般机械化的加工之下,抹去了棱角,“服务于一台摧毁心灵的机器”,所有人无一例外变得中庸而普通。

  因为比较关注每年高考的情况,我记得疫情之前有一年的高考,因为北京市高考状元走出考场的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信誓旦旦的说,我这种人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有上过无数的名师辅导班,完完全全就是被工业化培养出来当状元的,他的直言不讳确实也揭露了一些问题,而本书中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最低收入阶层的大学入学率只有25%,最高收入阶层大学入学率则高达95%“寒门再难出贵子”一道道显示的门槛卡在不出茅庐的学生面前,就算是天才也难以逾越,将教育与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关联,而非学生自己本身的资质和才能,这些现实的巨大屏障才成为教育失去其意义最大的失败。

  纵观本书,我觉得其实任何生硬的教育规则和测试,都无法客观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水平,包括之前大行其道的智力测试,智力实验几乎不可避免都存在盲点和偏见,生硬的试题无法评测出人的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相信大家在上学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有些班级里的调皮捣蛋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却人缘极好,无论是在校里校外,都有一大堆的朋友。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难道不是一个人优秀品质其中一部分吗?正所谓情商高比智商高更能社会上混的好,毕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如何让大多数人喜欢你”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生存能力。

  而且事实上证明智力具有可塑性,只需通过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按照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的智力就能得到显著提高。相信大家也会有如此的同学,从小到大都是同班,小时候他学习一直垫底,也不知怎么回事儿,到了临近高考的阶段。突然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俗话说“开窍了”,老师说“他找到了学习方法”,科学角度上讲“实际上智力具有可塑性,只要不断的努力去学,就是会提高智力”。也就是说“天生聪明”,这个理论,很有可能就是无意义的,人人都可以“后天成才”。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然而“如果一个教育体系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将所谓的被选择者与不值得享受教育投资的人区分开来,那么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任何对学习行为本身无用的障碍,都将不可避免的把一部分学生推向后者,要么考试不及格,要么大学申请被拒,于是从整体上削弱了教育前景,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些被淘汰的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那些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

  我想这本书是在给什么样的读者去写的?

  一方面这应该是给当代国家教育界的领导老师从业者去写的,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术业有专攻,因材施教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

  社会并不需要所有人都当螺丝或者螺母或者锤子或者扳手,也需要各种“形状”不同的“零部件”,才能组装出一个完整健康健全的社会。

  另一方面我想这本书也是写给广大芸芸众生,是写给我们的。让我们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标准化的教育也许并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次的考试失败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将迎接惨淡而失败的人生,人生的成功涉及方方面面,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才是最棒的。举一个比较low的例子。高材生毕业去大公司当社畜,天天被迫996,未必就比中专毕业做废品回收生意的小老板更开心更自由舒服。标准化的教育不适合每一个人。标准化的成功同样也不适合每一个人。成功的定义应根据个人而言,而并非一刀切,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都是虚妄,不用拿那些玩意儿来套在自己的头上。

  书籍还附送了一张。人物信息图。把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等人物简介和主要的理论进行了罗列,方便大家系统的去把握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整体进程。整本书做工优良,手感非常好,纸张细腻沉重,装帧细致,可以作为长期收藏使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