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接力棒》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爱的接力棒》观后感100字

2022-05-02 08:1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接力棒》观后感100字

  《爱的接力棒》是一部由前田哲执导,永野芽郁 / 田中圭 / 石原里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接力棒》观后感(一):尊重、理解与支持

  昨天看了日本电影《爱的接力棒》,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用另一个视角审视亲情关系,感觉国人都应该看一下。影片描述了一种无血缘的亲情关系,这可以给我们这种极其重视传统血缘关系的民族更多的思考。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有时会成为一种枷锁,变成一种家长制作风。国产电视剧里的很多亲情总是有一种相爱相杀的无奈与纠结,宛如心绞痛。仿佛没有了这种心绞痛的感觉,亲情就不存在了。一个良好的亲情关系必然是有拿起的,同时也有放下的。既不是全都放下,也不是全都撰在手里不放。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拿起什么,同时放下什么,并没有具体的标准。而遵从每一个独立个体当下的内心是唯一的标准。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这部书里作者以哲学化的方式探讨了两性关系的实质,承载了很多思辨:轻与重,欲与爱。其实亲情关系也是应该以哲学化的方式进行探讨,在亲情中究竟是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这部电影给出的答案就是尊重、理解和支持才是亲情的核心。

  《爱的接力棒》观后感(二):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爱的接力棒》

  堂而皇之的不是爱,是自私。

  电影《爱的接力棒》讲述石原里美初见优子时,

  便萌发了强烈的付出感。

  想为优子付出石原里美的一切。

  石原里美为了接触优子,

  处心积虑地接近优子的父亲。

  嫁给优子的父亲后,优子和继母石原里美相处得还算融洽。

  但是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却潜伏着危机,

  优子的父亲为了“做出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

  他想携带石原里美和优子远赴巴西。

  可是却遭到石原里美的严词拒绝。

  两夫妇不得不离婚。

  离婚以后,优子选择和继母石原里美留在日本生活。

  离婚之后的石原里美和优子面临巨大的经济窘境,

  优子想弹钢琴,却碍于石原里美并无此财力。

  而石原里美此时也身患重病。

  为了满足优子弹钢琴的愿望,

  以及为了石原里美自己的治疗费用,

  石原里美特意钓到一位富豪,

  母女这才得以搬离狭窄的小屋,住进大别墅。

  尽管有了钱,但是并不意味完美的生活已经到来。

  富豪年事已高,石原里美又身患重病,

  石原里美害怕两人死后优子没有人抚养。

  为了优子能够有更年轻的父亲将她抚养成人,

  石原里美转而跟富豪离婚,

  跑去钓更年轻的公司高级职员,

  给优子找第三个爸。

  安排好优子以后,

  石原里美远赴天涯,不知所踪。

  只给高级职员留下个无血缘关系的女儿。

  优子幸运地在高级职员的抚养之下长大成人。

  十几年后,优子收到一箱信。

  石原里美寄给她的。

  原来石原里美害怕优子去找生父,从而失去优子。

  故而特意把优子寄给生父的信,

  以及生父寄给优子的信统统收藏起来,

  不让优子知道生父还爱着她。

  石原里美死后,优子和三位父亲

  (生父、富豪、高级职员)在灵堂聚集,

  他们这才得知石原里美为了优子所做的一切。

  电影至此结束。

  剧情方面漏洞百出,电影里所有男人都是工具人,

  为了石原里美和优子毫无条件地付出。

  善良得千篇一律,只能粗略地观看而经不住推敲。

  电影根据小说改编,

  小说原作被称为“平成最后一抹温柔的关照”。

  小说是不是“最后一抹温柔”?

  我不知道,反正电影剧情是挺狗血的。

  尽管电影在剧情方面烂得一塌糊涂,

  但是在别的方面还是有一点可取之处的。

  电影的镜头和光线的运用其实非常成熟完善,

  配乐恰到好处,配乐在很多时候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点我觉得非常棒。

  人物表演方面,饰演优子的永野芽郁的演技可圈可点,

  负责装帅的田中圭也说得过去,其他配角都还可以。

  但是饰演母亲的石原里美,

  华丽浮夸的表情,机械化的笑容,真的一言难尽。

  我们来深推一下电影背后所传达的精神,

  其实是在宣扬女性主义。

  众所周知,电影一般以男性为主角,女性只是配角,

  特别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

  男性主角最终拯救世界,抱得美人归。

  女性始终处于服务男性的配角地位,仅是男性的附属品。

  《爱的接力棒》则反其传统而行之,

  不再以男性作为叙事角度,

  转而以女性作为主体,男性成为服务女性的配角。

  从这一角度而言,这部电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也许从此以后电影界将会有更多以女性作为叙事主体的佳作。

  这将为电影界注入新的活力。

  《爱的接力棒》观后感(三):每个人的爱各取所需,恰到好处

  看完电影后,我的第一感觉时,优子在这样“复杂”的家庭之中,能够成长为这么善良美好的姑娘,真是是太不容易了,同时也带入她的视角,特别感谢她生命中出现的爸爸妈妈们,有了他们“无私”的爱,优子才能成长成如此善良的人。

  但是看到豆瓣网友们并不是特别理解这样的家庭的形式,大部分人笼统的归结为田中梨花很自私,(石原里美饰演,后面直接说角色名字,因为角色是角色,十元是十元,角色行为不要上升到演员)找怨种男人养娃;有人认为故事结构很乱,现实的故事与过往的故事穿插叙述,导致大家看的时候很混乱;同时也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是“女性主义”视角,男性在这部剧中是为女人服务的。

  我本人的专业背景是社会工作,很自然而然的会对主角进行社会背景分析,因此我个人很好奇的是优子在这么“复杂”的家庭中如何成长为这么善良一姑娘。

  而我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这部电影中,这里爱确实是“自私”的,都不免会伤害一些人,但是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的每个选择,尤其女主优子的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因此她从来没有后悔,也没有一个人会怀恨谁。每个人都是通过优子这个“女儿”,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失的一角”,因此大家也在爱优子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空虚的心。

  下面我将从女主的每个名字来分析人物在这部分家庭的选择。

  0-10岁优子的名字

  优子与生母

  此时优子的内心已经有了一片空白了,在和朋友玩耍的时候,她无法接受自己没有母亲,即使水户爸爸安慰她,她依然嚎啕大哭,说想要妈妈,因此,当田中梨花来到水户优子的面前时,很容易就走入了小孩的内心。这是优子的第一个选择,此时她选择拥有一个妈妈。

  这段家庭时光其实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光,家庭在形式上非常完整,家庭每个成员的角色都正常履行,因此孩子从前对于家庭没有母亲的疑惑一扫而空。

  每个人都在这部分的家庭中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水户需要一个妻子照顾家庭,自己可以去追逐梦想,梨花需要一个孩子满足自己当母亲的梦想(此时她已经身患绝症,并且失去生育功能),而优子需要一个妈妈,这里的选择是各取所需。

  仿佛在跟孩子求婚

  仿佛是梨花和优子结婚现场

  水户爸爸耐人寻味的表情,其实此时他早就知道梨花跟他结婚是为了孩子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而好景不长,水户爸爸执意追梦,本想着拖家带口去到巴西完成梦想的,但梨花因身体不适无法接受,此时优子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选择,是选择梨花妈妈还是水户爸爸。

  最终孩子受到朋友的影响,选择了妈妈,留在日本。

  其实小孩也给过爸爸一次机会的,问爸爸是不是一定要去巴西,但是水户爸爸很“自私”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毅然而然决定去巴西。所以优子成年后带着信件去见爸爸的时候,优子也不埋冤爸爸,因为当年是她自己选择了妈妈和朋友的,而水户爸爸也不会怪女儿,毕竟狠心留下妻儿逐梦的是他自己的选择。

  这一段家庭关系是塑造优子温柔善良人格的基础,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的人格发展主要任务是:

  0~1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 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岁 主动对内疚 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0-1岁时优子在生母的帮助下,建立良好信任关系,而后的成长任务水户也没有因为是单亲爸爸而冷淡对待女儿,因此这个时期的温暖回忆为优子后面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

  大概是在小学2年级左右

  与水户离婚后梨花成了单亲妈妈,家里在物质上过得很穷苦,但是家庭依旧非常温馨,这段时间发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优子与亲生爸爸互相写信表达思念,以及优子邂逅钢琴。

  优子与亲生爸爸互表思念,其实作为中间人的梨花一直都很矛盾,他很能理解两人的感情,但又害怕孩子回到生父身边,因此,这次,她“自私”地阻断了两人间的通信。但也是因为优子的这份思念之情,让她邂逅了钢琴,决心学习钢琴后也让梨花有了“婚活(相亲)”的动力,为优子找一个爸爸,同时改变生活的窘况。女子一人没有办法改变家庭,那就只好通过婚姻,来改善生活的困境。

  富豪时期的优子,估计是在小学2-4年级左右,因为后面高中时大家说优子只学过几年钢琴,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学习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觉得梨花在利用富豪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实际上富豪在葬礼上也有说,优子奏响了前妻留下的钢琴,整个家因此恢复了生气,填补了他心里缺失的一角,所以我认为这里没有谁利用谁,优子受到了很好的钢琴教育,并且拥有了一个富豪爸爸,梨花有了物质的支撑,可以每周消失几天去看病,家里也有管家帮忙照顾小孩,富豪“无痛当爹”,都是在各取所需罢了。

  优子变成了一个优雅的女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网上总有人看着别人的小孩问:怎样可以不经过十月怀胎拥有这么可爱的懂事的小孩,有啊有啊,再婚就可以了呀~人家富豪就懂这个道理

  然而,随着病情的恶化,加上富豪年事已高,梨花担心自己或者富豪走了,优子又会无依无靠,因此梨花与富豪离婚,选择了东大毕业工作稳定的高中同学结婚。

  此时梨花也将选择交给了优子,是想选择富豪爸爸,还是跟着妈妈再婚。优子最终选择了妈妈,尽管妈妈总是突然消失,看起来“很不靠谱”,但是她依然还是选择了妈妈。我分析此处优子的选择,我觉得人或许总是倾向选择自己缺乏的,儿童时期的父爱早已被水户爸爸填满了,因此,在爸爸与妈妈之间,或者说,在钢琴与妈妈之间,优子会选择妈妈。

  小学4年级时的优子

  在梨花梨花森宫重逢的时候,梨花问过他喜不喜欢小孩的,森宫回答很期待将来能和孩子喝一杯,两人准备举行结婚典礼时,森宫才知道梨花有小孩,不过他也欣然接受爸爸这个角色。他在后来的葬礼中有说到,其实当时的自己老大不小,但是对于自己的人身感到很迷茫,突然被赋予了父亲这个角色,令他人生有了奋斗的目标,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觉。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人不是孤立的人,总是要在一些角色中履行自己的职责,才算是完整的社会中的人。这个角色或许是公民、公司职员、或许是父母、子女、丈夫等等。人感觉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才能做出相适应的行为,并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我在毕业的时候,曾经很担心,自己再也不是学生,很害怕自己以后没有老师,以后有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找谁问问题。直到突然网上有人问我问题请教我,并称呼我为“老师”时,我被赋予了教师的角色,瞬间,我便不再拘泥于学生的身份,有了学习的动力,努力成为了一名教师,现在在某所高中教书。迷茫的时刻,有人赋予自己某种身份的话,便有了前行的动力。

  所以不存在森宫突然“被当爹”,他欣然接受这个角色,并努力学做菜(某次家庭对话时森宫说自己婚前参加了料理教室学做菜,当时不知道是为了小孩),努力按照合格父亲的标准对待优子;梨花可以安心地消失,去养病;而优子也有了能照顾自己生活的爸爸。

  也正是这段时期稳定的“父爱”,让优子最终形成了稳定的人格。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

  优子后面说自己很羡慕早濑可以跟亲生父母吵架,可能是因为怎么吵都吵不散,但是自己一直都没有跟父母吵过架,一方面,是这个时期的森宫爸爸是一个一吵架就会自责的人,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优子暗暗地在担心如果自己太任性的话就会被抛弃了吧。

  这一时期的生活我觉得不算是优子真正的选择,因为在上一家庭中,她本身是选择了妈妈的,结果妈妈却消失了,所以留在森宫身边是优子无奈的选择,妈妈的消失还是让优子患得患失的,对于森宫的这份父爱她也不是完全接受的。

  具体的例子高三时优子经常对森宫说:“你能不能不要摆出一副父亲的架势。”

  宫森则笑嘻嘻地说:“因为我就是你爸呀。”

  很感谢宫森这种“无理取闹”的回嘴,其实我觉得这句话能让本来家庭关系不太稳定的优子有安心感,我觉得这是优子确认自己的在森宫心中地位的一种方式。

  也正是如此,优子因为森宫的料理,决定成为一名厨师;当优子决定结婚时,第一时间会回森宫家报告;收到水户爸爸的信件时,会找森宫商量;最终婚礼走红毯时,也欣然接受让森宫扮演红毯上父亲的角色,一切都是优子在肯定森宫作为爸爸的角色。

  其实这两人能在一起我挺惊奇的。中国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按道理来说,早濑家家教那么严格,他妈妈不是会百般阻挠男女主角在一起吗?但电影中没有描述这一部分的细节,是我觉得美中不足的。

  不过两个人一拍即合,都是在填补自己生命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他们的结合就是罗尼西,一个擅长料理,一个擅长钢琴;一个向往对方会做料理,一个向往对方会弹钢琴。而且优子还发现早濑的钢琴声是引领自己家庭发生变化的契机,两人一下子就坠入爱河了。

  “果然,只有我们两个人组合在一起,才叫罗西尼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20~24岁 亲密对孤独 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两人也是在合适的年龄做了合适的选择,最终,这个爱的接力棒传到了早濑的手中。

  综上,每一段家庭,都是优子自己的选择的结果,除了森宫家庭时期,梨花出走,给优子留下了一点心里阴影之外,每段家庭中爸爸们都给予了优子足够的爱,令她成长为一位善良坚毅的姑娘。

  令人很不解的是梨花为什么要一声不吭地消失,很多人会觉得她这种行为很自私,其实这个也在最后的葬礼中说清楚了,梨花不希望优子未成年就失去两次妈妈,。并且(我个人推测),梨花心中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期待很高,希望自己是个完美的母亲,在优子心里永远是美好的,而不是病痛在床的。因此无论怎样病痛,她在孩子面前永远都是快乐的,充满笑容的,就算到最后,估计是化疗到头发都没了,她依然会盛装出席(其实是十元的私货哈哈哈),用帽子或者丝巾遮挡光头,抹上烈焰红唇。我觉得这个涉及到个人选择,这里选择不让孩子知道是自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病人的尊严,有些人就是不希望比人看到自己狼狈的一面,更希望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另外,回到开头的问题,这部电影是女性主义视角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个女性不是梨花,而是优子,通过优子的选择,来描述她的成长中爱的接力。

  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自己缺失的一角,不断试错,不断的做选择。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而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我很欣慰优子在这样复杂的家庭中依旧善良,成为每个爸爸妈妈心里的光,也成为这部电影的观众心里的光。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缺失的一角。

  爱的接力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