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夜开始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黑夜开始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05 00:3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夜开始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夜开始的地方》是一本由[瑞士] 若埃尔·迪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5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一):秘密

  在看过若埃尔·迪克的《真相》后,我便迫不及待将这本书推荐给朋友,其实我对侦探小说并没有太多研究,只是很喜欢诡计复杂的故事,也喜欢作者对罪恶中人性的描摹,所以我很喜欢《真相》中反转又反转的设计,以及对小镇居民之间和居民与外来者的关系的刻画,而若埃尔·迪克的这本新书《黑夜开始的地方》几乎是《真相》的姐妹篇,仍然是一本人物丰满、充满悬念的故事,仍然在讲人们极力掩藏的秘密对生活的毁灭性影响。

  因为主人公个人遭遇而被耽搁了20年的真相如噩梦般追来,这次他决心给自己一个交代。但随着调查开展,案件越发扑朔迷离,因为风暴中心的每个人都在隐藏自己的秘密,导致案件调查不断走入死胡同,因为线索繁复,活人的话,死人的话,都重要而无法辨别,因为真相被埋藏太久,阅读过程中侦探三人组其实一直被牵着走,但又是分不清真假又互相联系的人物关系牵引着主人公和读者一步步走向真相,也因此这部小说不只是一部侦探推理小说,而更像一部小镇居民观察,作者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危机,并有效组合起来,有点像去年看得美剧《东城梦魇》,案件真相只是辅助主角配角们寻找生活真相的钥匙而已。故事编排上还不算完美,但不妨碍主题的表达,阅读感也渐入佳境。

  故事用分视角的形式回顾整个案件,因为它不像《冰与火之歌》那样严格控制视角,而是一个主视角下会存在其他人的分视角或回忆,开始阅读时会有些混乱,因为几个跟案情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频繁出现,当戏中戏的设置浮出水面,戏中戏的主角们聚在一起,读者才明白作者的用意,一出大戏,关于谎言的大戏。这种混乱的阅读感反倒给这本书增添了另一份趣味,戏中戏的名字就是《黑夜》,而黑夜开始的地方也是一切谎言的起始。

  书里有段话很有趣

  “在不同类型的小说的地位排序里,排在第一位的是晦涩难懂的小说,其次是人文小说,再次是历史小说,再然后是一般小说,在这些之后,排在倒数第二名的,仅在言情小说之前的才是侦探小说。”

  不知道这是若埃尔·迪克的自嘲还是讽刺,他的小说至少也算相对高级的侦探小说,也许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人文小说吧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二):戏中戏

  一件多年前的案子,竟被重新调查;

  一出戏剧,将尘封多年的往事呈现在人们面前,似一张蛛网,将旁观者缠入其中,一点一点将其吞噬……

  谎言、恐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黑夜开始的地方》带着读者走入一场错综复杂的戏,去看那戏中戏背后的秘密。

  《黑夜开始的地方》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背后的故事让人百感交集。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子,其实暗藏苦涩的眼泪。正直善良的人,在婚姻中进退两难,在职场中饱受歧视;怀才不遇的人为了实现梦想,用谎言蒙蔽了他人的双眼,被众人唾弃;背叛了伴侣的人们,有的被掏空钱袋,有的被拳脚相向,苦果与报应总是会来的。还有许多人物,有偷奸耍滑的、畏首畏脑的、贪婪无度的……

  命运仿佛在捉弄众人,柴米油盐中总掺着一味苦涩,《黑夜开始的地方》将人物的生活一点一点地揭开,露出一道又一道伤痕。

  记者为什么要重新调查一件多年前的案子?

  凶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另外几条人物线到底与案子有何关联?

  谁在说谎?

  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一起探案。凶手似乎在和读者开玩笑,用尽手段犯下一个又一个案子,留下蛛丝马迹,让人忍不住去推敲,但每次的怀疑对象都似乎有理由洗清嫌疑,让人一遍又一遍地推翻结论。

  《黑夜开始的地方》就像暗夜中的迷宫,人们在月光下寻找着出口,惊险刺激。

  在《黑夜开始的地方》中,我们很难去断定一个人是否是完完全全正直的,也无法断定这人是否是完完全全邪恶的,大部分角色都有着善良与丑恶的一面,没有哪个人物的形象是单薄的。

  被心魔吞噬的人,遭受过背叛,但自己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被诱惑冲昏头脑的人,被一步一步逼上绝路,走上了不可挽回的道路;

  为了袒护心爱之人的人,捏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

  似乎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辩护,每个人的动机都各有不同,孰是孰非,也许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吧?善恶的界限有时变得模糊,让人一不小心就越了界。

  总体而言,《黑夜开始的地方》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戏中戏的魅力呈现在文字之间,值得一读。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三):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澜——兼论推理小说“不可能三角”

  所谓不可能三角,原指开放宏观经济学中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即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独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存在。而这个稳定的三角实际上在许多地方都可能存在,本文借用此对推理小说进行一些说明。推理小说作为一个类型文学,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寻找佳作越发困难,除了难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之外,对大师遗珠的挖掘也逐渐枯竭。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学类型在经过创作的高峰期之后,出现这种情况都很正常,也给了笔者更多反复回味的空余。以笔者的阅读心得,一部优秀推理作品,需要在开放度、真实性、唯一解三个维度上取得较好的平衡。

  所谓开放度,是指作品中谜题环境的开放或封闭程度,谜题关联要素交待得越靠前,封闭程度就越高。真实性是指作品背景与真实世界的契合程度,或者说作品背景真实存在的可能性高低。而唯一解,是指作品给出的结论是否具有“一锤定音”的说服力,能够给读者以可信的豁然开朗之感(注:实际上绝对唯一解是无法证明而很容易证伪的,我们只能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来估计一个解的似然度,后文的“唯一解”指“有且仅有一个具有强说服力的最大似然解”)。

  之所以说三者不可完全兼得,是因为开放度越高就信息越少,如果兼有真实世界的复杂性,那么对唯一解的指向性就越弱,反之亦然。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维度的退让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推理作品,例如古典推理和旧本格就让度了开放性,这在“推理十诫”和范达因“二十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强调“作者应该把所有线索交代得一清二楚,使读者和书中的侦探具有同等的破案机会”;新本格或设定系推理让度了真实性,出现了“在尸体周围建起密室一座”这种很难实操的手段;而开放度和真实性越强,实际上就越接近真实世界的案件,社会派作品也因之更重动机和过程,来弥补唯一解指向性较弱的缺点。

  站在这三个维度的视角回顾,本书的开放度和真实性都很高,直到故事的尾声都还有新谜题要素的注入,总体上是偏向社会派的。但与传统的社会派更注重历史社会背景等大环境对当事人的影响相比,本书虽然有一些元素涉及(比如克林顿时期的“第三条道路”和“新经济”对旅游业的推动,以及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经济下行),但总体上不是动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更多是人性驱动与戏剧性巧合的叠加,这导致“唯一解”的指向性就很弱。而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唯一解”指向性弱这一特点,将“寻找新解”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正如书中所言,在1994年的场景下,所有证据都指向旧解,而在20年后寻找新解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几易方向,出色地展示出真实开放世界中破案地困难之处,与“多智而近妖”的传统侦探形象不同,各有长短而命途多舛的一众侦探(本作中不限于警察)所体现出的“人的局限性”呈现出另一种吸引力。侦探们各尽其力想要收束发散的事件线,来寻求“新解”的过程推动着情节发展,也带给了笔者更强的代入感。

  总体而言,本作是当得起佳作之称,作品气质也很适合影视化。不过对于有道德洁癖的读者而言,本作结局留下的一个小尾巴有些政治不正确。如果没有这些方面顾虑的话,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出色作品。

  《黑夜开始的地方》读后感(四):黑夜开始的地方:死亡也掩盖不了的人性深渊

  作为主流侦探悬疑小说之一,《黑夜开始的地方》同样是从一起凶杀案开始讲述的。但是与其他同类别书籍不同的是,在《黑夜开始的地方》一书在讲述案件的同时,还融入了更多的有关于欲望与人性、困难与选择的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眼前的黑夜并不是单纯的黑夜,而是欲念丛生、掩盖一切罪恶痕迹的人性森林。

  《黑夜开始的地方》是一部反转跌宕都极其精彩的现象级悬疑小说,作者若埃尔·迪克,1985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凭借《哈里·戈贝尔事件的真相》一书红遍全球,累积销量超过300完册。自《哈里·戈贝尔事件的真相》出版后,每出版一部新书都让若埃尔·迪克进入《费加罗报》的“十大畅销法语作家排行榜”。他的作品获得“高中生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本书《黑夜开始的地方》于2018年出版后便成为当年法国书店的畅销书,若埃尔·迪克也因此成为当年备受瞩目的法语作家,被认为是瑞士文学领域的现象级悬疑小说作家。后来由王猛翻译为中文版。王猛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工作后又赴原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学习。长期从事法语新闻采编工作,曾常驻西非地区,走访过非洲十多个国家。译有《生命的课堂》《灵犬雪莉》《来不及说的爱》,以及《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合译)等,其中《生命的课堂》入围2020年第12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项。

  《黑夜开始的地方》用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书中那黑夜一般的欲念丛林,作者采用多重视角的方法,更加真实细腻地展现了在面对同一件离奇案件时,不同人的各自不同的态度以及之后的应对,在充分展示出人性各异之后,又给整个横跨二十年的充满悬疑的案件蒙上更多神秘的色彩。让我们在探究离奇案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主角杰西·罗森博格,这位即将退休的警察队长,逐渐揭开这件尘封已久的、他本人二十年前曾经亲身经历并亲手“侦破”的奥菲雅四人命案。

  曾经的血案早已无人提及,真相被掩埋在二十年前的陈旧档案之中,而最终掀起真相面纱的女记者却又离奇失踪,这一切成功唤起了主角杰西·罗森博格身为警察的责任心和好奇心,最终让面临退休的他毅然踏上查找真相的荆棘之路。于是,他直面了最黑暗的人性,见证了“好人”如何永坠黑夜的深渊,从探查女记者离奇失踪背后隐藏的秘密,知道找到二十年前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

  这是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高智商悬疑惊悚小说,不看到最后永远猜不到凶手的身份。同时这也是一个揭露人性探索欲望的令人深思的故事,在隐秘人性上的探索会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警察揭露的不只是案件和真相,同时也是如同黑夜一般的欲念森林;杀手可以隐藏杀人的痕迹,但是无法隐藏人性的弱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