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细读张爱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细读张爱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9 09: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细读张爱玲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读张爱玲》是一本由杨佳娴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读张爱玲》读后感(一):从张爱玲早期的作品,看最真实的世俗

  “出名要趁早”,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是从这句话才开始接触张爱玲的。记得那会大多数同学提起张爱玲,都和胡兰成分不开,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句“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世俗的通病,花边新闻总比女性本身的才华更让人津津乐道。就和林徽因一样,人们忽略了她们本身的优秀。

  我其实只读过她的两本书,一本是《倾城之恋》,一本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印象中,每一个故事都很悲凉,故事也是悲剧收尾。

  市面上关于张爱玲的书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她的粉丝也数不胜数,被亲切的称为“张迷”。在那个时代,能够被大多数人追捧、喜欢的并不多,她的文字苍凉,直指表面美好的世俗背后的真实人性,以及对女性的悲悯,这也是我想读张爱玲作品的原因之一。

  记得之前搜索张爱玲的时候,有一本书叫《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许子东老师我很喜欢,只是我更想看到女性学者对张爱玲的解读

  这本《细读张爱玲》是学者杨佳娴耗费20年潜心研究张爱玲作品,以细读文本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张爱玲早期作品中男女风月之事背后所展现的时代困境,让我们重新思索男女情爱、婚姻和生命的意义。

  整本书文字通俗,没有什么大篇幅的理论或者学术语言,非常通俗易懂。书的前半本中所提及的张爱玲的作品我基本都没看过,但这并不影响对书籍的阅读,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杨佳娴教授的拆书稿。她不是单纯的讲解每一篇,而是将它们分为特定的主题,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解读,杨佳娴教授的文本解读和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字解读突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张爱玲的作品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

  在翻开这本《细读张爱玲》之前,我先重新读了一遍《红玫瑰与白玫瑰》,才发现原来她真的很清醒,而非我们想象的那种为了爱情就不知东南西北的人。更令我诧异的是她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可以写出《第一炉香》这篇小说,葛薇龙她明知道前方是深渊,会万劫不复,但她甘愿为爱作茧自缚。张爱玲对于爱情、婚姻看的清醒且透彻,想想我那个时候每天只知道傻乐呵。

  张爱玲的文字辛辣尖锐,她笔下的人物,被命运折磨,从天真浪漫到被婚姻摧毁,也难怪有的人说:当你的女朋友告诉你,她最近很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在隐晦的告诉你离分手不远了。

  总之,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会爱上张爱玲写作的技巧、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准把控与冰冷尖锐辛辣的文字,她不曾写什么家国情怀,基本都是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的小情小爱,却不得不承认那是最真实的世俗,清醒且深刻。或许未来我也会买张爱玲的全套书籍回来看!

  《细读张爱玲》读后感(二):除了“出名要趁早”我们还要知道的事

  除了“出名要趁早”我们还要知道的事

  以前的我每每看到一个很要好的男生,总是对张爱玲赞赏有加,常说“如果我要是有她的才华就好了,博学多才,对人性看的通透”,很是纳闷,当时的我对她的印象仅停留在电视剧《半生缘》,后来看了同名书,才发现她这么有才。后来看她的作品,甚是喜欢,尤其是她说过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我对这句话记忆深刻,由于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她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她是生活斗士。

  民国时期,本就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张爱玲出生在上海,而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她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年少成名的她,儿时过得并不好,而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大多可以从她的作品中得到答案。这本《细读张爱玲》正是作家杨佳娴潜心研究张爱玲20年的早期作品。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还是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新的解读。

  早年的她,父母离异,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启蒙,而新派母亲黄逸梵则给了她生活观的启迪。熟读古诗词文章,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西方文化都对张爱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上海到香港,求学路是如此艰难,正如她的人生,充满曲折。

  不管是《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金锁记》、《心经》、《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学者杨佳娴都通过具体事件,感悟张爱玲的文化世界。

  作者从多方面对比张爱玲的作品,比如谈到“家”,《茉莉香片》和《心经》都有讲到,知识意义并不相同,家有时候是保护罩,有时候是一条荆棘路,可能会阻挡你的人生,也可能提供一个美好的幻境。而不同时代和个人的情况,“家”有它的光,也有它的阴翳。

  对于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错综复杂的交集,杨彦岐在1941年写的《香港半年》比较过,伤害到香港的人,都会有两种感觉,一是地太小,二是人太笨。足见当时上海人对香港有很深的歧视。作者将二者放一起比较,对理解《第一炉香》《第二炉香》相对容易一些。一个纯真少女的堕落,对人性的弱点的把握,在理智与欲望面前挣扎,张爱玲太会写了,葛薇龙开始被姑妈当色饵诱惑男人,虽然理智上的她知道,而虚荣又作祟,其实,你当初的选择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

  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故事所表现的细腻和文学天才的敏锐,都值得我们慢慢去欣赏。

  张爱玲的笔下大多描写女性悲剧色彩,从婚姻、家庭、感情、女性,这些话题中描写出来。男权社会,犀利的笔触,将人性层层披露在大众面前,犹如一把利刃,这些又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也许我们该反思,对于女性,摆脱困境出路到底在哪里?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经典的作品都值得一读再读。

  《细读张爱玲》读后感(三):读不尽的张爱玲,学不尽的写作技法

  关于张爱玲的书,市面上不知都出了多少本了,细化点的就是熟悉的豆瓣条目都有1000+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写完了的没写完的都被挖个底朝天,尽可能的将她所有的作品都公开出版。在一个被称为男女不平等的时代和社会,这是一种文化的盛状,对于喜爱女性文学作品的,喜爱女性作家作品的,张爱玲的书必是首先要读的。

  然而这么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文学家居然没有在近现代文学史被真正提及,个中原因有许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很难被归纳,按时期分?按流派分?好像都不行,那索性自成一派流动于文学史之外,供张迷们享悦(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曾用过“张派”作家这个概念,不过一直没有具体说法就当个引申吧)。之前出的很多都是其本人作品,对于其解读大多书名为“阅读张爱玲”、“再读张爱玲”之类,用到了“细读张爱玲”这个词的除了许子东教授便是杨佳娴了。她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现代文学,与许子东同路,加之她是女性学者本身在细读时又多了一分好奇,女性学者又将如何看待张爱玲笔下的世俗生活,如何看待女性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呢?

  在她眼里,张爱玲就是文学世界里的女神,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只要是讲华语的地方,张爱玲的读者便从来没有少过。我们今天读张爱玲读的是什么呢?一来是为了追逐时髦,二来便是对于这个延续许久火热的华语文学女神文学上的独到之处进行解读,这也是本书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工作。杨佳娴花了二十年时间研读张爱玲的早期的作品,在文本细读中创作出这本《细读张爱玲》,如果你把他当成一本学术书籍来看那可是大大的错误了。她和许子东一样都不是那种理论先行,解读后行的学者,文章更多的是基于对于张爱玲作品脉络书写进行主题分类,富贵场情场、恋父情结、红玫瑰与白玫瑰、疯狂母亲与儿子,有的是按创作地点有的则是作品内容划分。名家的这种解读,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拆书稿好了,这样读起来会轻松很多。

  她写《第一炉香》的解读,第一段便直接说“张爱玲几乎是炫技似的连环使用比喻,文字之华美到让人喘不过气,从写作技巧上讲,几乎每一行都值得分析。”张爱玲的技巧最著名的评论还是来自于傅雷对于《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前后评价的变化,前者直接批驳张过于喜欢运用那独一无二的技巧手法而忽视了作品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对《连环套》的批评也是如此;后者直接称之为是“五四”以来最难得的杰作。

  《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为了完成学业找亲戚借钱看到那半山的宅子的描写惊艳到了杨佳娴,张用轰轰烈烈形容花开的感觉,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杜鹃花的温度,其它景色相互对照搭建一幅近乎刺目的视觉意象,衬托出葛薇龙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到后面葛薇龙借到钱又用太阳西斜等景色,一直走到月亮消失衬托葛薇龙之后的命运走向。

  杨佳娴将这种对于张文字的喜爱变成一篇篇解读作品,阅读时感受的快感实在是难以置于一篇书评中,尤其是对于那独一无二的文本解读和书本的引用整体就是一个整体,更多内容还有待张迷们一一解读剖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