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家庭》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后的家庭》读后感100字

2022-05-25 09: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家庭》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家庭》是一本由[日] 村上龙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3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家庭》读后感(一):你不是救世主

  在村上龙的《战争在海对岸开始》、《69》和《最后的家庭》这三部作品中这一部是我最喜欢的。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日本普通家庭:父亲负责赚钱,母亲打理家务,但是儿子在考大学失败后得了自闭症,待在房间里不出来,女儿即将上大学。然后村上龙通过四人不同视角的叙述展开了这一家人自我救赎的故事。 一开始的时候感觉这一家的家庭气氛是非常糟糕的。父亲面临失业,母亲似乎有了外遇,儿子的自闭症引发暴力,甚至殴打父母,女儿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将自己代入了一下,感觉非常生这个儿子的气,从小被父母一路呵护着走过来,如今已经十八岁了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殴打父母。而且他将自己变成这样的原因全都归咎于父母,经常两三个小时不停地指责父母的过错,比如他小学的时候,明明发高烧,父母仍坚持让他上学。 转机出现在一个夜晚,儿子通过照相机看到对面房子里的女人被男人家暴。于是一向只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在晚上像老鼠一样溜出去一趟的他,竟然充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跟父亲要了钱去找律师营救女邻居。然而律师的话让这一切都明了了:“所谓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没有要救他人的欲望”。 确实,这一家的家庭成员们不是在扮演拯救者的形象,就是在等待别人拯救。父亲自然将自己视为这个家里最大的救世主,因为所有经济来源都是他的工作;母亲将自己视为儿子的拯救者,将自己对家庭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儿子自然不必说,他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无视着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而女儿一开始也想通过男人来拯救自己。 最后的结果怎样,请读者自己去读吧。这个故事给人以深思。由于我们跟日本在家庭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传统观念,这一家人的问题其实在我们身上都是可能发生的。亚洲人的家庭里粘合度太高了,大家对于彼此的依赖性过于强烈。读着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毕淑敏的一篇散文《爱的回音壁》,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要去爱,才能感受到被爱,一味地只知道索取是无法感受到对方的爱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先要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不要老想着救人,也不要想着被救。 村上龙为了这个故事跑了很多相关机构实地采访和体验生活。总之是个非常真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最后的家庭》读后感(二):大脑,让幸福来敲门的唯一工具

  现在谁还在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鬼话,那么是要被打屁屁的。

  心里有一头大猫的人,是不会变成老虎的。

  心里装着丰富布袋的人,会时常掏出布袋里的糖果犒劳自己。

  而心里一无所有的人,才会被时间和空间牵着走。

  人类这种生物,一出生就是面对一个巨大的牢笼。它是一种如果没有大脑就无法行动的牢笼,跟随,是趋利避害的惯常选择。寻找,是逃离的唯一方式。

  进入到学校集体中,是不是和同学一样才会安心。好好学习,认真听讲,老师提问小手举高高,排行榜上姓名站前前,才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安心做个好孩子的角色。好孩子是孩子的阶级分野,能获得不断的夸奖、以及“别人家的孩子”的称号,在和别的小孩争执面对大人时候的优先解释权。由此被驯化成好孩子的孩子,会优先成为一批先进牢笼工作主义者。他们长大以后会继续在跟随策略中不断成功,公司里那个最上进的部长,家庭里那个好爸爸好妻子好丈夫,生生不息无阻无挡,繁衍至今。无趣但惯常的一生,成为离离原上草。

  认识不到自己身处牢笼还好,认识到了麻烦就来了。认识的越早,越完蛋。

  有的小可怜,幼儿园时候就认识到了,于是有了方枪枪。

  有的小可怜,小学时候认识到了,于是在学习上掉队了。

  更多的呢,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或者工作没几年认识到了,采取措施开始寻找。

  更幸运的那一小批小可爱,一生都不会有迷茫的时候。

  我们当然向往这一批的小可爱,人不开智,则幸福常伴。一旦有了智慧,就想要寻求更多智慧。

  我好喜欢《最后的家庭》的结局,人散则心开。各奔东西是因为各自有不同的使命要去追寻,有走向寻找终局的命运要待揭开。

  儿子去做律师,女儿去意大利学设计,妈妈和恋人谈起了真正的生活,爸爸也脱离了公司束缚开始自食其力。人生翻篇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不是“最后的家庭”,也许是“最初的家庭”。所有的家庭成员相遇一场,由此出发奔向新的归宿。由亲情的家庭走到最后寻找到的心灵之家。意义并不会小。

  日本人常说系阿瓦撒,意味幸福,寻找幸福。这个是日本人的执念,如同美国人将宪法写入“追求happiness是人的神圣权利”一样,幸福,是母题。是人类的母题。

  幸福,从试图打破人生牢笼的那一刻开始,用智慧。

  《最后的家庭》读后感(三):在最后的家庭里,独立成长才能拯救自己身边的人

  村上春树曾经评价:村上龙的天赋在于自然、有气势,他好像拥有一口离地面很近的油井。从1976年出版《无限接近于透明的蓝》获得了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村上龙的创作仿佛深井泉涌,笔耕不辍,不同的社会热点与题材均有涉猎,2001年的小说《最后的家庭》就聚焦当时日本社会经济问题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小说《最后的家庭》里,儿子秀树患了自闭症一年半,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外人接触;丈夫秀吉人到中年,负担整个家庭支出,而公司业绩不好即将裁员失业;妻子昭子全职主妇,每天为了儿子奔波诊所认真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妹妹知美筹备上大学,正在和之前患过自闭症的珠宝设计师近藤接触。这个家庭犹如悬在崖边,时刻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书一开头,就出现了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的秀树在在窗户黑纸上开了一个圆孔,这个圆孔让秀树打开了他与外界的偷窥观察之门,也为读者打开一扇小窗,迫切想知道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作者如何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按照书上的时间线,作者只是截取了从十月到圣诞前夜这段时间的某些时间点,大部分场景也都安排在家庭里四个人都在的场合。一个事情,四个亲历者,作者的描写角度分别从各自出发,共同构筑了同一时期一个事件的不同观察层面,也就是让一家四口直接用自己的视角诉说他们的所知所感所思。这众多的诉说,汇集成了一个被话语不断确定的世界,很多对话与细节被反复重复四次,犹如不断的重音敲打出来,振聋发聩,也更能衬托出这一家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他们的情绪转变。

  比如在第一章内山家的早餐场景,哥哥秀树听的摇滚乐、爸爸秀吉早上的咖啡、妈妈昭子与儿子从门缝里塞进去相互交流的纸条,还有妹妹仿佛漫不经心对哥哥听摇滚乐的评价,都在循环往复间可见全家人的性格特点与家庭氛围。一大早上的妈妈昭子是最繁忙的,要给家人准备早餐,想和丈夫沟通儿子病情却得不到确定的回答,和儿子交流,还要处理电子邮件,引出在这样的压抑的气氛下妈妈昭子唯一的安慰就是和在诊所认识的年轻人联络喝茶聊天,这会让她暂时忘却儿子的病情,内心也充满了罪恶感。而父亲秀吉要求家庭的仪式感就是不管多晚都要一起吃饭,自己公司一堆事情却无人倾诉只能独自咽下。妹妹知美对于哥哥的病情其实是非常关心的,包括与患过自闭症的珠宝设计师近藤交流的内容与哥哥听的音乐类型,她单纯想离开这个家,不是因为哥哥的病情。

  故事因为哥哥秀树发现对面邻居家暴妻子而爆发,完整的家庭开始分离,但也正因为分离,反而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哥哥与律师的交流说出了本文的主题:

  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冲破了封闭自我的牢笼,爸爸学会了面对现实,女儿独立,哥哥撕掉了窗户上的黑纸,开始学习法律,而母亲昭子也和年轻人去了夏威夷。

  村上龙在后记中写道这部小说是以怀疑“拯救和被拯救”这一人际关系为出发点的,文中关于邻居家暴妻子片段,哥哥各种求助方式,都是作者亲自采访相关人士与救助机构得出的真实资料。这一段也说出了遭遇家庭暴力的女子如何逃离暴力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雪子的结局小说并没有提及,但大家应该内心早已明了,雪子并不是个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