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读后感精选
《蓝》是一本由[美]玛吉·尼尔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读后感(一):蓝的中国片段
241
蓝在古中国亦称之为“青”。中国人认为青色始于东方,沉默现于西落。周杰伦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大概是说天朗气清,或天色阴的日子正在等一场烟雨。可能是寂寞了,想听穿林打叶声。也可能什么也不为。但,既然词人不怀疑远处有一场烟雨、有你,那就让他等吧。
242
除了本有的草本蓝,中国还从阿富汗巴达克山进口“天青石”,古称“瑟瑟”——蓝宝石。藏人喜瑟,一瑟可换一良马。又有敦煌写本:“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几年。为珠悬宝髻,作璞间金钿。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碛边。世人偏重此,谁念楚材贤。”足可见,瑟在古代何其贵重。
243
“瑟瑟”入诗,古而有之。但白居易对“瑟瑟”情有独钟。他以“瑟瑟”入诗15次,约占《全唐诗》五分之一。且看《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其中的“瑟瑟”,可作深绿、深蓝、抖动而鳞光闪闪之意。无论那种理解都不会偏离诗的意境。诗如醇酒,向时间嗅寻不同的芳香,不正是诗词独特的存在?
《蓝》读后感(二):从忧郁中走来,向幸福进发
色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只不过大家将自我情感投射于色彩而已。之所以选择《蓝》,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是因为我相信蓝能代有着我曾经走过的十八年。 第一次对蓝有着深刻的印象,是六岁那年,父亲从内陆开了很长时间的车,或许有十多个小时,到了海边,才发现海不仅在于无边无际,在于水天一色,更在于它蓝得纯粹、蓝得精致。
从那时起,我就想自己如果有文采,一定要将此时的心情记录。不过,从六岁至十八岁,我迟迟不能动笔,关于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玛吉@尼尔森的《蓝》,瞬间如同电击,它仿佛将我多年掩埋心中的秘密暴露于阳光之下。从书店回到家中,我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步速完成,但我深知,对于这仅有4.7万字的薄薄之书,我即使以全神贯注的姿态去赏析,至少也需要三天三夜。 《蓝》与其说是主题阅读,它承载着240段与蓝相关的诗思哲理,不如说它是意识的遨游,我不知道其他读者如何将自我融入这个神奇而有趣的色彩中,反正我一边在看书,一边听着激昂的音乐,寻求生命之外的意韵。
读者往往不喜在一部作品中过多地引用其它作者的文字,但对于阅读《蓝》的读者,却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玛吉@尼尔森大量地引用了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论述,以至我们无数次中断阅读,去在他人的作品中寻求蓝的本来意义。不过,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让读者更深地理解玛吉@尼尔森的爱与信念。 看见的都是命中注定,正如手中的《蓝》,提及了歌德、维特根斯坦,在某些时刻走近了蓝,但永远是在“走近”,而非“占有”或者“控制”。作为世界、宇宙的眼睛,蓝虽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我们却无法用语言去记录它,用音乐去追逐它。
生于天地之间,我们更愿意顶天立地,有一番作为,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生命状态,甚至最好的生命状态却是喃喃自语。像玛吉@尼尔森这等的天才作者,注定不愿意在喧哗中谈论着身外之物,只会在自我营造的空间中做着永不苏醒的梦。她有选择读者的权利,读者也有欣赏的自由,遥远的关联是否会发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须答案的谜!
《蓝》读后感(三):空间诸多,无物神圣
空间诸多,无物神圣
活着的时候,我旨在做光而不是渴望的学生。
——玛吉·尼尔森
《蓝》是作者玛吉·尼尔森最为畅销和最被广泛阅读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她跻身当代最杰出的抒情散文家的行列。身为美国散文家、评论家、诗人,玛吉·尼尔森被誉为“美国当代最令人振奋的作家之一”。著有《阿尔戈》(The Argonauts)、《蓝》(Bluets)、《残酷的艺术》(The Art of Cruelty: A Reckoning)、《简:一桩谋杀案》(Jane: A Murder)等作品。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多个大奖,现执教于加州艺术学院。
作为一部哲思性的散文作品,《蓝》由240段关于蓝色的随笔组成。玛吉·尼尔森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以及对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旁征博引,对蓝色,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多人喜爱的颜色进行了思考。她不仅仅将蓝色与文学、艺术相连,更将其与自身的个人磨难、爱与欲望进行勾连,完成了一部奇妙又无法定义的蓝色之书。
这本书携带着240段关于蓝的诗意哲思,镌刻爱与失落的异色经典,被翻译为10种语言、被称为21世纪的《恋人絮语》、作为《卫报》年度图书、还入选了bookforum“过去20年最好的十本书”......
它讲爱:
爱是如此丑陋的东西,如果恋人们能够看清他们所做的事,人类就会灭绝。
——列奥纳多·达芬奇
......
它提及人生:
爱默生写道:“人生是一连串的思绪,如同一串玻璃珠。我们经历这些思绪的时候,它们便是五彩缤纷的镜片,以它们的颜色涂绘世界。每个镜片只能显示其焦点之下的东西。”
......
它还试图剖析女性:
叔本华写道:“大喜、大悲、大努力,都不适合(女性);他们的人生理应比男性的更加安静、更加琐细、更加轻柔,在本质上又不会更加快乐或不快乐。”
......
它讲写作:
1947年2月28日,康奈尔在日记中写道:“一如既往,今日也下定决心在写作里超脱潮水般势不可当的忧伤,这份忧伤在过去如此地羁绊与蹉跎。”
......
它讲酒精:
杜拉斯认为酒精不是虚假的上帝,而是一个占位符,擅自占据上帝缺席之时的位置。“酒精不安慰人,”她写道,“它只是取代上帝的缺席。”
......
它还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了醉酒与梦境
对爱默生来说,梦境和醉酒只是“神谕天才”的“伪造和假装”。其中自有危险:他们模拟——通常相当出色——“心灵的火焰和慷慨。”
......
最后,它回到了“爱”本身:
西蒙娜·薇依说,爱不是慰藉,爱是光。
......
假若我爱上一种颜色,那必定就是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