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鹰城听闻寇准墓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鹰城听闻寇准墓

2016-10-25 作者:赵光耀 来源:赵光耀投稿 阅读:载入中…

鹰城听闻寇准墓

  鹰城听闻寇准墓

  想必千年的大宋名相寇准力主抗辽,在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屡屡发声,为着宋朝江山,不惜背靴寻那杨六郎。河南豫剧《寇准背靴》传演了多少年代,在老家鲁山的乡村里,我不知看了多少回戏剧。如今,随着阅历的增加,寇准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各种书籍,而我的阅读中却发现在鹰城大地,与之相关最多的是戏剧;其次是寇准的名声,政去人声后,在寇准归葬巩义的时候,途径宝丰、汝州,引得民众肃立路旁;再就是在汝州米庙镇和宝丰县东南,还有2座寇准墓。可以说,鹰城由于距离寇准做官的邓州和开封并不遥远,因而,在鹰城听闻寇准墓是不言而喻的。一代名相,就此和鹰城结下不解之缘。

  寇准的寇姓“寇”字,本义是暴。源于西周时设置的司寇官职,是专掌刑狱的朝廷大臣。其后,在各诸侯国都先后设有司寇之职。在上古部落360个图腾中,寇人因崇拜司寇官权力,便以司寇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命名氏族和族徽,寇姓由此而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机电日报》记者寇亚南与我交往过多,客观上我问起过他的姓氏出处。据他讲,汉族寇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己姓和姬姓。第一支出自己姓。黄帝后裔,在夏为昆吾氏。西周初,周武王封昆吾氏后裔苏忿生于温,并在京城任周之司寇。其支庶子孙以官为氏。第二自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平定三监和武夷之乱,封其叔、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兼周王室司寇。其支庶子孙以寇为氏。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 九月,病逝于雷州。

  透过历史的烟云,寇准正向我们走来。《杨六郎外传》“第一章 发配充军离汴京 众乡亲们来相送”说的是杨六郎被充军发配到汝州监制御酒。你道此人何许人也?根据《宋史》记载杨六郎是火山王杨衮之后,北宋的抗辽名将杨业之子。其儿媳是穆桂英,也就是鹰城叶县穆柯寨的女子穆桂英。因之,话说六郎杨延昭接过圣旨以后,就不敢怠慢,打点了一些行囊,在两个差人的陪同下,匆匆的上路了。一行人离开大宋首都汴梁城(今河南开封),踏上了前往汝州的官道,京城的百姓们,听说后都纷纷前来,为英雄把酒送行,一直送到十里长亭。在这里早已经有佘老太君,八贤王和天官寇准,以及一些忠臣在等候了。六郎杨延昭急忙上前,给八贤王和天官寇准施礼,然后又给年迈老母亲,也深施了一礼,同时他也为老人家亲自到这么远来,给自己送行而感激涕零,双膝跪下拜别。众人赶紧将杨六郎搀扶起来,安慰了一下,并且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不要挂念家里,好好保重自己,一路上一定要千万小心,提防奸臣派人暗中伤害他,杨延昭点头称是并且告诉大家,请你们放心吧,我会小心的保护自己的。老管家杨洪端上酒来,为杨六郎饯行,杨延昭接过酒杯,高高的举起酒来,谢过大家后,一饮而尽……眼看着大家送了一程又一程,杨六郎很是感激,他再次与亲人们告别,劝大家都回去吧,不要再送了,然而,他们却又仍然站在那里,目送着杨六郎远去,杨延昭也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的向亲人们挥手。

  再说八贤王和天官寇准,他们早已经把陪同六郎一起去汝州的差人,叫到一边做了交代,让他们一路上不要为难六郎,一定要好好的照顾杨将军,他们点头应允称是,试想谁敢不给八贤王和天官寇准的面子。离开了汴京城,一路向前行进,同行的差人们,本来就对杨家将十分的敬重,现在又有八贤王和天官寇准的嘱托,他们就对杨六郎更加细心的照料了。

  但到了汝州风穴寺附近,当杨六郎遇到黑衣人的袭击时,焦赞和孟良,少林寺和风穴寺的僧人们乘机,在怪风里面,一鼓作气打退黑衣人,救起了杨六郎回到风穴寺。鹰城八矿后山有焦赞孟良寨,叶县通往舞阳公路有焦赞桥。可见,杨家将在鹰城活动的范围。而寇准所关照的杨六郎,发配的去处汝州自然也在他的心腹中。然而,也没有挡住潘仁美假传圣旨对杨六郎的加害。以至于在汝州风穴寺的山上,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镇边大将军杨六郎之墓”。

  八贤王和天官寇准,也听说杨六郎被害的事,赶紧上奏朝廷,并且要皇上追查潘仁美假传圣旨的事,潘贵妃急忙去找皇上说情,皇上一时也很为难。有寇天官和八贤王他们的带领下,众文武忠良们也都商议着,准备去天波府去一趟,悼念一下杨六郎。只见天官寇准说道:“你们杨家将为了大宋江山,还有百姓的安危,那可真是出生入死呀,而我们只不过是为六将军守灵,又有何不可的呢?”老太君接着言道:“你们的心意老身领了,只是这天寒地冻的,劳烦八王爷和寇天官在这里守灵,真是折煞杨家了,我们怎敢承受得了?何况你们明天还要上早朝的,如果耽误了大事,我们可是吃罪不起呀!再者说;王爷和天官每天还有很多的公务要办,千万不要累坏了身体呀!到那个时候,老身就更加难辞其咎了,你们还是赶快回去吧!请恕老身怠慢之罪!”

  他们正在说话间,天官寇准突然看到,杨宗保好像是坐立不安的要出去,而柴郡主却是急忙拦着,似乎是有什么事情在隐瞒着……天官寇准就执意要留下守灵,佘老太君无奈,也就只能让柴郡主和小宗保陪同,只见老太君又说道:“既然你们非要留下守灵,那么就请恕老身年迈,不能陪你们了。”天官寇准看柴郡主带宗保出去不久,就假称自己要去茅房方便一下,杨洪急忙拿过来一盏灯笼要给寇准带路,却见寇天官说:“不用了这铺天盖地的到处都是积雪,已经把路映的很亮了,你还是留下来陪八王爷吧。这里我也很熟的,一会就回来了。”

  寇准出了灵堂紧走几步,看到柴郡主好像是要去后面的什么地方,于是就悄悄地跟随在她后面,他看见柴郡主回头看了一下,就像是怕自己行动被谁发现了似得,十分小心的样子,就感觉到是有什么情况,需要他寇准来查清楚,他怕被柴郡主听到他踏雪的脚步声,赶紧脱下靴子背在肩头,准备来一个暗访。因保护而并没有被杀死的杨六郎突然发现,老寇准竟然在冰天雪地里还赤着双脚,却又背着一双靴子。这大抵是寇准背靴的段子。

  听说汝州寇准墓,是在汝州学者杨占营的陪同下,驱车考察蛮子国的途中,经过米庙镇时,杨占营不经意的一句话。他说寇准墓位于汝州市米庙镇王河盘村武庄,地处沙沟河西岸的高地上,汝州人称之为寇相公坟。与之不远处有寺曰华严寺,相传是公元1192年金朝章宗时所建。《华严寺佛堂记》中有“东南至寇相公坟”字样。明朝嘉靖年间汝州巡道韦商臣根据《广舆记》和《一通志》的内容记载,曾经实地到武庄附近。进入华严寺,看到寺院偌大,而寇准墓不知何时也圈进寺院,只是略显凄凉。有感于一代名相的心目中地位,韦商臣当即撤掉佛堂内的佛像,将寇准的神主牌位换上。并写下《祭寇莱公文》,后刻制两通大碑,一通碑是祭奠被毁佛像的祭文,其文是:“佛以慈悲为念,而莱公为宋名相。佛于其墓居而有之,佛之心知有大不安者,爰撤瘗其像而树莱公之主。”另一通是祭奠寇莱公的祭文。其文是祭寇莱公碑文如下:“繄明公之忠勋,垂青史而耿光;彼朝野兮景仰,矧窀窆之旧乡。慨贬卒于瘴海,诏归葬于洛阳;襄大事者壻氏,卜佳城兮汝旁。载岁月之云迈,悲陵谷其靡常;缅古冢兮累累,究其赝之未详。觅遗志于荆棘,强畚锸之空忙;抚风烟而太息,见丘陇之牛羊。撤华严之佛像,俨公位于上方。虽骸骨之已朽,实精爽之未亡。洁牲牷于俎豆,肃吏士以裸将。料神明兮不远,庶来格其洋洋;昭典型之具在,垂万古兮犹香。”据汝州学者高万须考证,雍正三年秋,因秋雨绵绵在佛殿西楹近墙处塌一坑,南北丈许,东西二、三丈许,深丈许,怀疑是墓坑。《直隶汝州全志》有条目“宋寇莱公墓”。(励志故事 www.wenzhangba.com)

  明朝《正德汝州志》(正德元年,1506年)“陵墓”栏记载宝丰县有“寇莱公墓,在县东南石渠保,宋寇准葬此。”关于此墓的详细资料没有看到。在我看来,仅仅鹰城就有2处寇准墓,可以想见寇准在鹰城地域受到的追捧。之前,我在江西九江县考察过岳飞诸多的衣冠冢,或许此墓类似为衣冠冢、纪念墓、寄埋墓,但历史选择鹰城土地,也是寇准无意间为鹰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古代人存在多地墓葬的现象,除鹰城2处寇准墓以外,如今全国还有好几处寇准墓。在这里梳理如下。首先寇准死在雷州是事实,因此,初葬雷州。史书记载:“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故相寇准卒于雷州,诏许归葬西京(今洛阳)。”“准殁后十一年(景佑元年,1034年),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景佑二年,1035年七月)又赐谥曰忠愍。皇佑四年(1052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帝(宋仁宗)为篆其首曰旌忠。”立此碑时距寇准去世已27年。

  据说雷州人民护送寇准灵枢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滂沱,大家无法北上,只好停下来,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大家就在灵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护棺之竹竟然长出新芽。后人为了悼念这位贤相,遂把此渡命名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有意思的是关帝灵签第八十一签是“寇公任雷阳”,这是寇准在雷州任职的典故。此签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暂时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为寇准平反后,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准的住所改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内,仍陈列着皇帝因寇准而下的一道道诏制。

  《河南通志》载:“(寇准)墓在偃师。”而与之相关,在河南偃师市西南方向有寇店镇,源于寇准曾在此村居住。据传说,有一天寇准在宴会上遇到一名歌伎,赐她一匹上等绢绫,并问她家居何处,那女子说:“家住万安山下、大谷关北烟岭镇。”寇准觉得这个镇名奇怪,又问:“为何叫烟岭镇?”女子道:“那地方有山谷,晨夕之间,云蒸霞蔚,看上去烟雾缭绕,所以就叫烟岭镇。”寇准对烟岭镇很感兴趣,就随那女子来到烟岭镇修建宅院,并纳该女为妾,居住下来。至于寇店镇反倒没有寇准墓,因此,按照史书记载,寇准墓当另有其地。

  离偃师不远的巩义市西南五公里芝田镇寇家湾村东岭上(今孝义镇黑石关村),洛河边上的高墓是寇准墓。其死前曾言:“生为大宋臣,葬于赵家坟。选穴奸邪地,保宋四百春。”起初“奸邪地”令人费解。负责勘探的几位官员来到洛水岸边宋陵附近,看见三个小女孩坐成品字形玩耍后,才茅塞顿开。于是开工建造“大宋莱国公之墓”。宋以后的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表崇敬。到了清康熙年间,一位满清权臣经常路过此地,不愿下轿祭拜,就命巩县知县陈佝将寇准墓迁往偏僻处。人称“石羊洼”。

  明《通许旧志》载:“寇莱公墓在寇村。”原来在许昌通许县大岗李乡寇村西侧也有个寇准墓,俗称寇坟。当地有这样的演绎:宋真宗时,太师王强陷害杨家将,不久阴谋败露,被贬出京。离开汴京时,王强把皇姑骗到通许县(当时咸平县)。寇准得知后,装扮成算命先生,来到咸平县暗访查实。寇准正要返京派人捉拿王强之时,却被王强识破。王强就把寇准扣押起来。寇准去咸平数日不回,包拯疑有不测,连忙赶往咸平。王强得知包公赶来,立即害死寇准,杀人灭口,遂又将皇姑溺死水井之中。案情查清后,王强受到极刑。

  寇准的家乡(今陕西省临渭区官底镇)也有寇准墓。现存土冢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封土高4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左家村南一里许,墓前有一石碑,上刻:“宋寇莱公墓”。碑系清乾隆年间(1776年)渭南县知事邱估所立。

  寇准生前还曾言“襄大事者壻氏,卜佳城兮汝旁”。寇准去世后十一年,寇准的灵轿(抬运灵柩的工具)过湖北公安、南阳邓县、汝州宝丰,经汝州东二十里周公渡过汝河,然后北行过留王店到达武庄村南的沙沟河。沙沟河不宽但河岸陡峭,抬运灵轿上下不便。好不容易将灵轿抬上西岸,轿杆却双双折断。这样一来,无法继续前行。这时,寇准家人想起了寇准临终的回答“落脚地”,便恍然大悟。“落轿地”就是这里!寇莱公到家了!于是,他们到村上找来镐锹工具就在此处挖掘墓穴,将寇莱公阳坑葬下。

  南宋末年,寇准第十一世孙寇一元任职许昌,开启了许昌寇氏的历史。公元1232年,宋元联兵与金兵大战于禹州三峰山,金兵战败,金主逃亡上蔡。公元1254年-1255年,元世祖忽必烈大举进攻中原,寇一元死在许昌。据《寇氏家谱》记载,寇一元祖籍陕西省渭南市三原县,南宋末年举孝廉,任苏州刺史,后迁升许昌。元兵进攻许昌时,他“守职寿终”。寇一元的4个孩子皆在许昌南部落户,即现在的老寇庄。

  历代对寇准评价很高。毕士安:“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王旦:“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寇准清廉》使其名副其实。寇准一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和后人的敬仰。鹰城青山有幸,归葬了寇准,见证了宋代历史。同时,让清风鹰城滋了时空。寇准《虚堂》诗中有“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鹰城听闻寇准墓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