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对儿农民夫妻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对儿农民夫妻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2017-06-02 作者:沙海铁迪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非常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但是,越是重视发现不好处理的问题就越多。这真是令人头疼。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教育的迷局到底应该如何破解?大学读教育专业的我也常常很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很多次想起身为农民的父母当初是怎么“教育”我们兄妹七个的。

  我们兄妹七个虽然谈不上多么优秀,我们家与那些供养出几个研究生的家庭相比,也有些逊色;但是,我们七个兄妹六个高中以上文化;二哥成为恢复高考后三里五乡第一个考中的人;我是村里第二个应届考上大学的;我虽然没有考入重点,也是省里最好的大学了;其他几个兄妹虽然在家务农,也都有自己还不错的日子与和美的家庭,友爱的邻里关系。这些在乡邻都有非常不错的口碑,也许这个就是身为农民的父母终生的成功

一对儿农民夫妻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回想起来,父母对我们似乎谈不上什么“教育”,他们很少跟孩子们讲道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他们只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孩子们也是,一切都很自然;正是在这种“自然”中,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三字经》开篇就说到;“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他们并不都知道;尤其是母亲,连字都不认识,当然她更不知道什么《三字经》;但是,他们却教会了我们“善”。

  记得那时经常有叫花子上门,每一次母亲都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去的。

  有两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一件事是有两个讨饭的中年妇女,到我们家的时候,天就要黑了。她们跟我母亲说,她们怕晚上山上会下来什么野兽(我们村在山脚下),不再往别处走了,能不能在我家门洞过夜。母亲不仅答应了她们的请求,晚上还让我们挤了挤,另外给她们安排了房屋和被褥,次日让她们吃过早饭才走。

  还有一件事是,因为父亲身为生产队长,有两个来自河南的中年妇女找到父亲,希望父亲让生产队里购买她们的缰绳;父亲看过她们用什么布条编织的缰绳,质量不行,就没有让生产队购买;但是,为了安慰她们,自己掏腰包买了她们两根绳子;那绳子实在是差劲,又短又不结实,根本不能用;我看它们在我家门后挂了很长时间,也没见父母用它们。那天也是天色已晚,那两个人也在我家住了一宿,次日吃过早饭才走的。

  当然,只有这两件事是不能养成一个孩子的善的;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两件事诸君能够管中窥豹看到父母的善良;只有一贯善良的人,才能在某些突发事件表现出他一贯的善良。生活中,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往往是一种必然。

  就说这善,还有很多小事都能体现父母一贯的人生态度;比如,有中年而亡者,出殡的时候,子女哭得惊天动地,母亲看到后会说:“XX哭得让人淹心(本地语,很难过的意思)”看到有老年人提重物,父母会自己,或者让我们去帮忙提;看电视的时候,如果故事动人,父母也常常会生出许多感慨•••••总之,在点点滴滴只言片语中,孩子都会感受到善的存在。

  善是一粒种子,父母把它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并不断浇灌,它就会萌发,成长

  古人云:“善莫大焉。”善是万德之源,是一切的根本,就像房屋的根基;有了善才可能拥有其它;如果缺乏善,其它就站不住脚。

  我们兄妹多,那时奶奶也还健在,一大家子有十口人,因为父母一以贯之的善,孩子们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善,也学会了爱。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们讲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怎样做。

  真正的爱不是说多少遍我爱你,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

  每次父亲因为热心、公正常常被请去做中人,或者下地劳动,回来晚,母亲都是让我们等父亲回来再吃饭;吃饭的时候,第一碗饭是奶奶的,第二碗饭是父亲的,给奶奶和父亲盛好,端到八仙桌上,摆好筷子,准备好菜和干的,在低桌上吃饭的我们才开始。在吃饭的中间孩子们还要注意给奶奶和父亲续饭什么的。

  如果有谁外出,不能按时回来吃饭,母亲总是让家里的孩子们先给未归人留出饭菜再吃饭的;而且如果饭有稠稀,那留出来的饭必定就是稠的。我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和家长商议,请家长定夺,我们和父亲说时,父亲常常会说:“和你娘说吧。”(哲理句子 www.wenzhangba.com)

  我没有见过父母吵架,闹别扭;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并不是从来不闹别扭,而是从来不在孩子们面前闹分歧。我曾经非常欣赏父母的这种“统一战线”,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统一战线”;否则,孩子就会陷于混乱,无所适从。

  父母的这种榜样作用使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友爱与谦让。最典型的一次是发生在三哥身上的事情,被父母当做佳话多次跟孩子们讲。事情是这样的:

  一次,还很小的大姐不太舒服,奶奶做饭的时候,给大姐烧箍撮(把一小团白面箍在高粱杆一端,做饭的时候利用灶膛的火烧烤熟。这是没吃少穿的贫穷年月里,家长给孩子做的奢侈美食了。)正好三哥在旁边玩耍,奶奶说让三哥吃吧;只比大姐大三岁当时也还很小的三哥说:“俺不吃,让妹妹吃吧。”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兄妹之间别说不能讲脏话了,小的称呼大的都不可以直呼其名;而且这个不限于自己家,堂兄妹也是不可以的。如果我们对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直呼其名,父母就会说:“他(她)比你小吗?”当看到有的人家兄妹之间互相骂脏话时,我惊讶得简直难以置信。

  有一次看到一篇讨论育子经验的文章说:“对孩子应该,七分赞美三分惩罚,那样孩子才能十分规矩。”我非常赞赏这种观点;而母亲好像早就深谙此道,她对待小孩子也是多用赞美的;所以,大多数小孩子很听母亲的话。

  比方,有邻居婶子差自己正在玩耍的孩子去做某事,孩子磨磨蹭蹭,无动于衷;邻居婶子生气得大骂孩子也不奏效。这时候,和邻居婶子一起做针线活的母亲说:“谁说XX不去啦?XX是玩完这把儿就去。”或者说:“XX是好孩子,你别骂孩子了,XX是把手里的东西放好就去的。”后来,XX果然乖乖地去了。

  母亲常常说:“孩子们是顺毛驴,要顺着来才行,你不能戗着来,那样不行。”她经常夸赞孩子们,孩子们就会美滋滋地听她指派。她的夸赞不着痕迹,让人十分受用。有时我在她旁边玩耍,她说:“你小胳膊小腿,跑得快,去XX地方一趟,帮我拿XX。”母亲这样说的时候,我是很乐意去照办的。

  当然,还有三分惩罚。那就是对于孩子们的原则性错误,母亲半点都不会让步,绝不姑息迁就,说一不二。有一次晚上邻村放映电影,去上晚自习的我和二姐在没有告诉父母的情况下,跟随同学们去看电影,回来时已经很晚了;父母生气插了门,把我们关在外面;后来,父亲开了门让我们进去,母亲又让我们跪地反思。此后,我们出门去哪里,做什么,是必须先禀明父母,征得同意的。

  母亲不只如此,孩子们每接触一种新东西,学一种新活计,她必先做示范,告诉孩子操作要点;然后,她就去忙活自己的,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摸索;她极其耐心,绝不去催促孩子。她知道,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孩子们在父母等待快乐的成长,因为父母在他们的心田播下了快乐的种子。

  我很多次提到父亲的乐观,读大学的时候我在给父亲的信中也谈到这个问题;父亲的乐观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笑容好像也在他的脸上成为生了根的花朵;他从来不说庄稼稠了稀了,也不说庄稼收得早了晚了;他的口头禅是“甭得儿”(刚刚好);什么人什么物什么事儿在他那儿都是“甭得儿”,没有不好。

  有时候,人们逗孩子,有的孩子攥了东西在自己手里,任谁哄他(她)都不放手让人。父亲说:“这样的孩子好,将来守得住家。”有的孩子会轻易把自己的东西让人。父亲又说:“这样的孩子好,大方,将来人缘好。”

  总而言之,在他那里什么都是好的。他乐哈哈的笑对人生,老了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有一天,如果我们死了,那也是高兴死的。”

  常常会想起过去,想到已经离世的父母,有时也会悲伤;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笑着的父母,便会对生活,对疾病多了一份从容淡定:这算什么呢?甭得儿!

  事实胜于雄辩,身教重过言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许无需讲太多“大道理”,孩子欠缺的不是道理,而是榜样;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善、爱、积极、乐观、进取••••••远远胜过讲道理。

  在涉及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中,有关专家多次告诫父母要“闭上嘴,迈开腿”。如果大多数为人父母者能够像我的农民父母那样做,少讲道理,多多行动,孩子们将会更多一些快乐,学会更多东西。

  可以说,教育的问题其实大多数就是家庭问题,当所有的父母都能很好的做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教育问题就会减少很多。

  一对儿蓬头垢面,生活狼藉,东西凌乱的父母,不会培养出整洁、有序的孩子;孩子一生的快乐与幸福都是因为父母给他们开启了幸福的大门。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