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由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30 03:04: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由论》是一本由(英)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20,页数:4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论》精选点评:

  ●“关于人类事务的所有核心信念都源于个人的困境。”

  ●一生一世一自由

  ●07年12月1-10日

  ●两种自由概念

  ●中译颇成问题,建议读台译本或直接读原文

  ●历史哲学部分很好,密尔的部分特别感人。但“两种自由”混乱。

  ●我的以赛亚·伯林!

  ●弥尔顿-密尔-柏林

  ●要点:1.决定论的几种形态及其引发的各维面问题:历史决定论(宏观的人类社会、国家层面)、个体决定论(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层面);唯理主义式的形而上学决定论和自然科学视野下的机械论决定论;决定论视野下的人的自由实现与20世纪政治历史事件中的思想逻辑批判;严格决定论视角下人之原初自由与道德问题逻辑上的取消。2.各层面决定论自身的超经验性与模糊性,以及由此重新思考个体自由的问题:即便经验研究不断解释人类行动与实践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同时保留个体可以进行选择的非决定性余地。3.关于人性以及生活目的的生成性、多元性的前提下重塑“自由”的意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区分。4.决定论思维的展开探索反而打开了自己理解心理学和社会学视野的一种眼光:怎么在个体和群体的层面确认问题和展开问题的追因,决定和不定方面

  ●虽然翻的确实比较雷,但能看懂的部分很多还是大有启示

  《自由论》读后感(一):如果没有翻译

  书很好,只不过翻译的一般。

  难为他了。柏林的英式文绉绉的复杂句子翻译成任何别的语言都会别扭。但已经很庆幸了,没有象唐诗翻译成英文那样失掉神韵和价值

  政治的强大渗透力量无处不在,如果对照着英文阅读翻译,你会悲哀的发现,自己发现了真知,却更意识到真知在政治前,连正面碰撞的机会都不会获得。

  《自由论》读后感(二):给自由主义添上了重要的一块砖

  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伯林少有专著,本书也是他的文集,但是分别讨论到了历史决定论、多元主义和自由的问题。每个论题都有极大的启发性,尤其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论述,补充和明确了自由的界限与必要,为自由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述过程中清晰严谨,逻辑严密,对于各种反对意见即知根知底也完美反驳,使我的整个阅读过程酣畅淋漓。书中有很多相当精辟的论断和思想,不断给我新的视野和思考方向,真是大师之作。

  《自由论》读后感(三):柏林“自由论”的内在张力及其统一图景

  读这本书时,自始至终贯穿着强大的内在张力,即价值多元论和价值一元论之间的矛盾。按照柏林的说法,人们对于外在的世界追寻的时候,不断发现统御万物的真理,由外及里地想把这种真理贯穿到人的内在世界里;另一方面人们有追寻唯一真理的内在驱动力,即使这些真理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人们也希望它们是相容的。柏林称这种对于乌托邦的渴望,决定论终极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理性的僭妄。

  我叹服柏林关于价值多元论的观点,在内心里也服膺这个论断,但总感到一种彷徨的感觉。如果价值一元论的此岸最终通向了历史决定论、乌托邦,导致了20世纪的暴行和杀戮;那么价值多元论的彼岸是否也通向了价值相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呢?无论向哪一方向走,前面都是深渊,究竟前方的道路在哪里?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是否可以统一价值多元论和价值一元论呢?我朝这个方向简单做一个尝试:先假设人类的理性是先验的,即人总是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或理念。由这个假设出发,看看可以推导出什么东西?首先人类由先验的模式去感知外在的事物,形成了认知。当这个模式和外在经验吻合的时候,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模式;反之,如果这个模式和外在经验抵触,那么习俗、宗教、路径依赖会和这个不吻合的模式相互抗衡,最终消解这个模式。

  好,我们已经向前迈了一小步,那么我们再迈一小步:如何把模式和价值论联系在一起?这个方法就是“自然选择理论”。

  自然选择理论是这样表述的:模式传承是通过遗传和变异而形成的。价值一元论蕴含在模式的遗传中,价值多元论蕴含在模式的变异中。从大历史观去探求价值论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5000年人类文明史中,价值论的总体方向是螺旋上升的,人类对于正当和不义,善和恶大多有一个清晰的论断,所以人类才逐渐摆脱了茹毛饮血,哀鸿四野的相互杀戮状态,这是在历史长河纵轴上的价值一元论的状态。但是这种价值一元论不是脱离了经验世界而独立存在的,因为价值一元论来源于先验的模式,但最终还是要通过经验世界的验证,才能存活下去。所以任何号称持有最终真理的个体都是虚妄的,他们可能掌握了一时的真理,但决不是一世的真理,更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任何个体都不能指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最终方向;同时当我们剖开如何一个历史的横截面,可以看到大量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的多元价值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正是这些生机和活力代表了一种真实的自由:即有多少门向自己打开的自由。他们代表了酒神狂欢的气息,打破了任何现有价值形态的僵化和死板。消解的并不是虚无的,同样也是真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人就是地狱”是对于价值多元论最好的注解。

  遗传代表了价值论螺旋上升的趋势。变异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机制指明了价值论的发展方向。

  在一个很长的时段中,好像每一个个体都顺着太阳攀援,太阳是眩目的,太阳散播出无数的光线提供了无数的攀援方式,人们的方向是明晰的,在这个庞大的光源笼罩下,人们朝着唯一的目的前行;但在一个瞬间的时点上,人们又好像星辰,每个人都散发着晶莹的星光,每个人都是光源,他们的存在形成了广袤的宇宙。

  举另外一个例子:没有观测前,光呈现出波粒二象性的波的叠加性特征,一旦观测,光就塌缩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呈现出唯一性的特征。如果我们把观测的粒子唯一性当作光的唯一属性,并且制定一项应用于光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的虚妄了。光就是多样性和唯一性的外美结合。

  历史进程中有两个维度:纵轴是价值一元论,横轴是价值多元论,这连个维度互不偏废,相辅相成。横轴代表了价值的广度和外延,纵轴代表了价值的深度和内涵。当我们获知了以往历史中价值的惟一内涵,并不能划一条反向延长线来获得未来价值的唯一内涵,因为这个内涵不是由历史唯一决定的,还同时有另外一个维度对它施加影响。现时价值的多样性和历史价值的唯一性合并起来,通过“自然选择”的机制,才最终形成了未来的价值取向。除了保持螺旋向上的趋势外,未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预估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有为主义者,不管求诸于自身还是求诸于宪法,今天的你正在造就历史和未来。

  《自由论》读后感(四):关于两种自由的概念

  柏林把自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在是否存在可供选择的对象,一种为个人自身是否存在选择的能力。称之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是非常不明晰的,我以为他的这种命名很可能逐渐会被人放弃使用。两者都涉及一些政治问题,但都应该放在自由的概念含义之后再进行探讨。正如柏林所看到的,自由跟人的意志有莫大关系。也就是说,石头什么的,是不存在也不要求自由的。任何对象,假如要求绝对的自由,那么就不能被任何东西所束缚,那么一则它不能被组成的material cause所限定,二则它不能被任何laws and principles所限制。这种情况下,以我有限的物理知识,一个对象只能以heat death或singularity的方式存在,或许根本就无法存在。此种情形同样适用于人的意志,所以不存在绝对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林说,自由就是意志上的随心所欲。然而这就出现了麻烦。第一个麻烦就在于,何谓“意志”?所以在笛卡尔寻求支点的回溯上,走向了“我思”。在我思这里,他发现了思考着的我和我的肉体。然而问题在于,我和我的肉体什么关系?笛卡尔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还会引出另一个问题:我和我的感受、欲望、冲动什么关系?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引出两种不同的寻求“自由”的走向。第一种寻求“自由”的走向其实并不是真正寻求自由,而是寻求减少束缚。这就是禁欲主义者、寂静主义者、斯多葛派、佛教徒等人所采用的办法。他们为了减少欲望带来的困扰——因为欲望带来需求,需求要求满足,有足够的自由才能满足——采用了对欲望进行躲避的办法。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增加自由,他们只是减少了束缚,而且在减少束缚的同时减少了自由。第二种就是控制欲望。控制欲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通过想法改变欲求。阿贵经常采用这种办法,比如他在画不圆时高歌“龟孙子才画得圆呢”,孔乙己也说“窃不算偷”,店内店外也陡然升起一阵快活的空气。但是柏林很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是酸葡萄心理。当然,又有几个人会认同这种做法呢?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及用理性来控制非理性。这种控制又有两种走向,即从苏格拉底开始两千年来一直延续的伦理设定,即有一种至上的理性,人们遵从这种理性就能够过一种有德的生活,这种生活能够带来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可以看到,这个说法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说法如出一辙。柏林把这种控制和下一种控制混淆在了一起:通过顺应各种自然和社会法则,来实现自由。这种说法是说,假如我们了解自然、他人、社会和一切外在物的属性,我们就能够根据他们的属性和法则,来行使我们的意志。比如当我知道加法法则,我就知道1+1=2,也就不再因为不能1+1=3,或者等于其他任何数而感到不自由。对于其他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如果我们想到的都是符合法则、道理的,那么我们就去掉了非理性,包括不合理的欲望、感受和要求。但是可以看到,关于自由的另外一部分也消解了,即,既然自由就是能够随心所欲,那么我们势必要求除去外在的障碍,比如自然法则、社会制度、其他人的阻碍等等。但是,我所谓柏林对这两种控制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于前者是一种transcendental或transcendent的理性,而后者是一种empirical的理性。柏林在文中已经提及了empiricism,但是我这里和他那里说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柏林混淆了理想和现实两种状态。如论现实如何,我们都可以探讨理想状态,就如伽利略在去掉了在经验上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之后才去除了亚里士多德因为无法摆脱经验而产生的错误。苏格拉底以降,不包括马克思,许多人谈及理性的Idea,是设定一种至善的存在,这种存在无需是先在还是后在,最重要的是人可以去追求,可以依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林自己注意到的,我们需要对自由进行评定,和其他价值,如幸福、公正、平等进行价值权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人们以这种至高的理性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而忽略自身的欲求和利益时,才恰恰能够达到一种人人统一的状态,实现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柏林以为,人们存在需求多样性,所以他以为应该是pluralism而不能使理性monism。柏林此处混淆了一点,他的所谓pluralism是指的价值,但是monism指的是principle(reason),二者并不矛盾。就如同大家的观点相左,但是相互捍卫对方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柏林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以为还存在第三种东西,即他所谓的人追求“位置”和“recognition”的寻求。在谈到这一部分时,你可以看到他的用词是“感受”、“渴望”、“感觉”、“觉得”,可是难道谈到理性所针对的“非理性”部分,不正是谈及对欲望和需求的否定,而要以理性为最高标准吗?我想,柏林可能以为,这部分并不像底层的性需求、安全需求,并且这部分好像因为其团体性特征而接近“博爱、团结、互惠”这些高级品德的特征。倒也是可以理解,毕竟柏林不知道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他自己所提出的这些仅仅在塔腰上,而他的前辈们如苏格拉底,早已站在塔尖上。换句话说,他也不知道,人的很多道德感,也是进化而来的,是一种间接而隐蔽的自私策略,这也是“利他”行为被反复提出来用于反对进化论的原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林比他的那些前辈们差了十条街。

  《自由论》读后感(五):伯林“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的结构

  本文最初发表在美国杂志 Foreign Affairs 上。这本书的标题“自由”,论文自己的标题“二十世纪”,以及杂志的标题“外国事务”,合起来大概可以确定这本书的主题:二十世纪关于自由这种政治事务的 ideas。

  文章一共八部分。

  一,本文写作模式

  1 观念史家使用模式来构想材料

  2 本文对主题的思考:理解、对比、分类、排列【材料】,使用简单或复杂的模式来观察【材料】

  3 用来感知历史的模型会变化【伯林在这里用的词是model,上面是pattern】

  4 人们用过不同的模型【来理解、对比、分类、排列材料】

  5 本文以下部分将注重【各种观念之间的】差异而忽略相似性

  ——读完全文,发现伯林在这里的真实意思是,他将比较二十世纪相对于十九世纪的差异,其新因素所在。

  二,对比二十世纪相对于十九世纪的新因素

  1 十九世纪的两大解放性(liberating)政治运动,是人道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two ideals)。

  共同点:相信只要使得智能和德行战胜无知和邪恶秉性,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对十来种思潮做了分类。

  2 人们对各种问题进行争论,但共有这一信念:问题是真实的,而且可以找到解决方案,而且解决方案可以实行。

  3 这两种对立的大潮流最终发展为夸张扭曲的形式:communism and fascism.前者是上个世纪自由国际主义的背叛了的继承人,后者是给那个时代的民族主义运动以活力的神秘的爱国主义的顶峰与破产。

  不过二十世纪的 political movement (书报检查太讨厌了,逼着作者使用代词)和十九世纪的有根本差异。因素a,无意识与非理性的胜过理性力量的影响,因素b,对问题的解答不在理性的解决方案中,而在使用非思考与论辩的方式去除问题本身。

  三,追溯这些新因素的根源

  1 十九世纪的自由国际主义的规划

  2 十八世纪的经典理论的严格而简单的设计,在十九世纪加上了历史意识

  3 十九世纪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一样相信理性的改革与变化是可行甚至是可欲的

  4 十九世纪,代议制在发展,西欧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

  5 这种发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某种衰败(a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moral passion and force and of romantic, artistic rebelliousness)

  6-9 乐观的理想主义之下潜伏着不祥的潮流,当理想主义本身衰败之后将爆发出来。

  9 总结本节,“这就是二十世纪开始时的情形”

  四,刻画这些新因素

  1 人道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改革热情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有意无意的反对阻力,应对手段也被迫激进化。

  2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派改革主义的核心观念是相同的——这一点其他人也强调过——是后者的极端化和教条化。【这一段是上一段的继续】

  3 1903年一个 event 发生了:在俄国 c 党中,人道和自由被认为可以被抛弃:Salus revolutionae suprema lex.

  4 马主义的列宁化,标志着新时代的诞生

  5 目的是一小部分职业革命家的不受限制的权力【太过于单薄的说明了吧,特别是比较摩尔】

  6-9 反理性主义,对非理性资源的挖掘,可能是区分二十世纪与十九世纪鸿沟的最好标志

  五,这种新因素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1-4 对第二节第三段因素b的展开,

  1 关于理性

  2 之前人们怀疑是否可能理性里找到问题的答案,但不怀疑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3 二十世纪新现象:要消灭问题本身

  4 二十世纪两个政权(本文所发表的杂志 Foreign Affairs 特别关心的那两个政权),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心灵,以此来消灭问题

  5 十九世纪的马克思对此没多少责任

  6 十八十九世纪的各种思潮都有启蒙运动的要素,相信人要启蒙。这两种新政权用洗脑取代了启蒙。

  7 使用最优化的方式追求社会福利 + 意识形态灌输

  8 这种新发展的可能原因:毁灭性的经济危机,深受其害的人对自由、平等、文明、真理产生了空幻感

  9 几个目标(经济福利、自由、民主)之间发生了冲突:结果是法西斯主义的新道德,蔑视自由和民主。最基本的安全稳定吃饱穿暖的要求压倒了其他追求,霍布斯压倒了洛克。

  10 二十世纪各种思潮的共同特征:对经济自由的强调,政治利益持续且有意识地从属于社会和经济利益,国家对其公民的责任不断增长。

  最后的结论,是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达到了它的顶峰:Yet it is the extent of this very right to disregard the forces of order and convention, even the publicly accepted 'optimum' goals of action, that forms the glory of that bourgeois culture which reached its zenith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of which we have only now begun to witnes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六,新因素的影响

  1 新态度,新政策。通过消灭导致冲突与不幸的心理能力来消除冲突与不幸,敌视无功利的好奇心。将所有争论归结为多多少少带有复杂性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如何生存与摆脱不幸的问题。压制个体的怀疑与反对,不是一个偏爱判断的独创性,道德的独立性或非凡洞察力的理智氛围。

  2 同样的倾向,苏联极端,西欧温和。

  3 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准备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这种安全感

  4 十九世纪的理想在美国得到延续

  5 美国人

  6-8 新时代

  9 自由选择问题。

  七,新时代的问题

  1 对物质需求的强调

  2 不把人看成是一种有创造能力并且自我定向的(self-directing)存在

  八,问题与解决方案

  1-3 我们时代的特征有其早期起源,但我们时代与过去不同

  4 我们的时代:僵硬

  5 新时代:简单统一,消除冲突

  6 为消除混乱与贫穷而产生的这种发展的代价:丑恶循环,压制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压制。douceur de vivre 与自由的消失

  7 这种两难在逻辑上无解。这里很关键,伯林在用过许多词汇之后澄清了这个两难是什么:the freedom or the organisation needed for its defence vs a mimimum standard of welfare。

  逻辑上不可解,实践上却可以妥协。

  8 宽容,自发性和多样性,比整齐划一的模式更有价值【跟波普尔近似,波普尔反对整体主义的计划,要求实验和多中心的改进】。人不仅有消除不公正、贫困、奴役、无知这种消极目标,而且有积极目标。人不仅要追求消极目标,而且要追求积极目标来达到生活的最佳状态。【听起来像阿伦特是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