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圳按下暂停键,早餐店老板一条留言千万人破防:他的崩溃,说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深圳按下暂停键,早餐店老板一条留言千万人破防:他的崩溃,说尽

2022-03-21 19:39:05 作者:我是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 阅读:载入中…

深圳按下暂停键,早餐店老板一条留言千万人破防:他的崩溃,说尽

  01

  这轮疫情,还在反扑。

  前几天,深圳卫健委的文章下,一个中年男人的崩溃上了热搜。

  支撑全家生计的早点铺因疫情没了生意,家散了,人走了,所有担子沉沉压在肩上。

  他在深夜里一次次怀疑,生活还会再好起来吗。

  还会再好起来吗?多少人在这样问着自己。

  有人经历过几波疫情,从居家隔离到接连10次的核酸。

  无法入眠,无法冷静,最怕听见救护车的声音,甚至无数次想过放弃。

  学校封闭一个月,学生也终日活在焦虑中。

  作息颠倒,失眠,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知乎上,一个“疫情期间你身边很多人是不是都抑郁了”的问题,有数万的浏览。

  新冠对我们的影响,远不止身体上的病痛,生计上的艰辛。

  更有那无处排解却又如影随形的压抑焦虑、患得患失。

  前年年初疫情刚爆发时,中科院有位陆林院士就专门做了一项调查。

  发现居家隔离的人中,有1/3的人,会有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

  很多人,解封后甚至都没有恢复。

  更乃至,疫情之下,全球增加了约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失眠患者则可能增加上亿人。

  他说:“新冠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0年。”

  原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好过。

  但,为了宽慰人们的郁结,陆林院士最近在抖音《院士开讲》栏目,专门做了一场讲座

  他贴心地解释:

  如果你因为压力,因为困惑,变得悲观。

  其实这样一时的郁闷,只是一种低迷的情绪,不用担心。

  你看一场愉快的电影,见几个知心的朋友,过两天就好了,没关系的。

  不过如果除了郁闷,还有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那就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健康。

  千万别像过去那样,对抑郁症不了解甚至回避,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你不是矫情,只是病了。

  本以为会乏味的一场心理科学讲座,陆院士却不说大道理,只用最朴实的话语,温暖了人们惶惶不安的心。

  02

  最近身边不少人抱着手机,不是看什么娱乐八卦,而是一本正经地学习。

  学的,就是《院士开讲》。

  这是十位国内知名院士,开设的顶尖科技知识讲座,除了心理学,还有农业的、太阳能产业的、人工智能的……

  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大脑在网上开课,普通人还都看得津津有味。

  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位前辈专家们。

  66年前,曹春晓院士才22岁,是“973”“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那年,领导安排年轻的他参加中国第一个航空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当时我国钛合金领域还没起步,曹院士没听说过,更没见过。

  而美国已经领先多年,将之用于飞机等航空器的发动机上。

  他赶紧四处学习,从无到有,成长为中国钛合金领域的开创者。

  如今,曹院士已经88岁,几十年,他始终深耕。

  哪怕因心脏病,体内戴了20多年的起搏器。

  哪怕为了一个研究,将自己关在实验室54个小时。

  如果说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那曹院士就是那个“造心脏”的人。

  因他,我们的各种战斗机有了自主研发的钛合金发动机。

  军用运输机“运-20”的钛合金用量达到10%,与美国C-17运输机的钛用量,已经不相上下。

  曹院士在讲座里认真地为我们讲解了这一切。

  他还说,自己有个未完成的航天梦。

  希望我们的国产大飞机,能尽快在航线上正式使用。

  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坐上我们自己的飞机。

  60岁的王华明院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

  也被公认为,中国3D打印技术的领头人。

  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上世纪80年代被发明出来。

  而王院士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批大学生,就是那个时候,走上了这条科研道路。

  很多人对3D打印很好奇,但一知半解。

  王院士在讲座里将这个过程比喻为“堆积木”,把三维的东西,分散成一层一层的二维平面,堆叠起来。

  不管是多复杂的东西,就这样被制打印出来。

  王院士还带着我们幻想,也许未来,只要在月球、火星上搭建3D打印机器,然后就地取材,就可以在外太空创造许许多多东西。

  也许未来,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打印出机身、机翼,飞机仅靠这两个零件,就可以完成组装。

  听上去,不可思议。

  但这世界的进步,不就是在一代代科学家的梦想中实现的吗?

  还有已经92岁的徐志磊院士,是中国第一批战略武器专家。

  从33岁就开始参与“两弹一星”工作,有着辉煌的过往与荣誉。

  而这次,他也专开讲座,与年轻人聊起了创新:

  创新就是要颠覆传统,这种“颠覆”不仅在于技术的更替,更在于“重视人的价值”。

  他鼓励我们,即便像他做到了院士,也要继续向前走,不能躺平。

  “你们不要总认为我年纪大,有一些新鲜的东西,要多告诉我一些,多和我聊聊。”

  看着这些院士们一张张慈祥的脸,我不禁想象他们年轻时的模样。

  因为对科学的好奇与求知,年少的他们开启了一生的科研事业。

  如今,他们又站在路的前方,为更年轻的一代,指明着方向。

  无数人感兴趣又不明白的热点问题,在院士们的普及下,才发现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晦涩的知识,也变得饶有趣味。

  无数人在评论里,诉说着对院士们的感谢与敬仰。

  以网络搭桥,人们得以用最小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接触到大国科技。

  03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科学这么感兴趣了?

  我一直觉得,潮水的方向,是需要引导的。

  一个国家越流行什么,年轻人们就会越追求什么。

  这些年,我们看着嫦娥探月,蛟龙入海,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存在感”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自豪,越来越有求知欲。

  而在抖音上,我们可以通过无数创作者的科普视频,直接了解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比如西安航空学院飞行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老师苟胜,用短视频科普着航天学。

  他给我们讲解,为什么美国的飞船都是在海上着陆,而我们的神舟十二号还要使用沙漠附近的陆地着陆场。

  为什么嫦娥五号,要在月球上采集钛铁矿、稀土。

  曾参加过《一站到底》的飞飞舰长,是个仓库里的“发明家”,在节目上展示过他制作的雷神锤和金刚狼爪。

  有人说他的发明像是外国人做的。

  他说:“中国人怎么不能创新,追求科技的至善至美?”

  于是在抖音,他用视频记录着自己一遍遍的实验。

  制造游戏里的像素墙和矿车,做出游戏里的3米钻石剑和TNT方块……

  还有生物科普博主无穷小亮,用一条条视频,不厌其烦教我们辨认着罕见却神奇的动植物。

  那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生物,被他解说得趣味横生。

  许多人因为他,也开始观察起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生命,领悟到自然之美正在于百花齐放的道理。

  以前,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远太远。

  但如今,它们被搬上短视频,用最简单轻松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大门。

  在抖音直播天文学知识的苟利军教授,曾被人问过一个问题:

  科普到底有什么意义。

  苟教授说了一个数字:10.56%。

  这个数字,来自中国科协的统计,叫国民科学素养。

  它代表的,是中国科学的传播力度和普及程度。

  15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6%。

  科普的程度越低,我们越会被迷信愚昧所蒙蔽,听信谣言。

  而如今,通过无数科普人的努力,这个数字,变成了当年的6倍多。

  当我们越来越能用知识武装大脑,才会不再让人被谎言欺骗,活在矇昧里。

  这是所有科普人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抵达科学与文明的捷径。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