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国乃敌国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国乃敌国也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国乃敌国也的读后感10篇

  《民国乃敌国也》是一本由林志宏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乃敌国也》读后感(一):簡評

關注或者關懷某些被以污名的群體,往往容易博得發潛德之幽光的美譽,近年對學風偏傳統的學人重新評價,似乎也在印證這一傾向。本書作者的關懷,首先出於對文化保守人物的留心,擇定民國時的忠清遺民(忠清之忠,已大有可說),並與時髦的政治文化轉型理論結合,是其選題的一項成功。本書的論述內容,從緒論研究架構,到各章小結,以及綰合全書的結論,都明晰可見,讀者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在種種繁複史料面前,所作的歸納努力,而這些章節安排所觸及的不同面相,可以說比較完整而且頗具創識的完成了作者的遺民史建構。 但由於遺民身份始終未能提出有效的確認手段,也使得本書在觀察這一群體時出現一定的不足。書的前兩章對遺民群體內部異質性的強調,系由作者廣博的資料奠定的,但往後這一集體身份逐漸固化,從個人角度而言,不同遺民面對的不同政治文化境遇,或具體的情勢差異,在文章的陳述中逐漸淡化。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遺憾。 同時,遺民這一群體也被更大範圍內的共性囊括,如保守或守舊主義,因此敘述時容易發生走樣,個人認為第五章就有這種泛化傾向。另從結語中可見,作者所欲,不止是遺民史的重新書寫,而且關切到從帝制到共和時期,新的政治轉型和體制建立,帶給人們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何等變化。因此此書結語,毋寧說是一篇餘論。 轉型時代的政治文化積澱了太多成說,達成了太多共識,但本書在取用的同時,似乎反省不足,如果作者僅僅局限在政治文化轉型下的遺民,或許這種反思也很難得到堅固的樹立。 另外書中屢屢岔開篇幅,陳述一些關於書寫,認同,歷史記憶等等的成說,史筆累贅,因為這種引述完全沒有能夠對這些成說提供任何反思,即使是一點語境化的反思。目前來看,引此成說,若僅僅取來驗證另一文化語境和具體情勢下的不同經驗,似乎於人於人,都有些侮辱。這一點也呈現了作者駕馭能力不甚純熟,文中多蕪辭。本書的語言基本清晰可讀,但時而也有病句,這倒是小節,不足譏。

  《民国乃敌国也》读后感(三):清遺民的擔憂不幸成為了現實

清遺民們擔心帝制的崩潰會帶來社會的禮崩樂壞,從而不遺餘力地試圖維護傳統的生活方式,甚至試圖復辟帝制。他們認為帝制固然有諸多問題,但是驟然從帝制轉為共和,其禍害更深。正如王國維所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
為了維護舊有的秩序,他們甚至不惜罵名,參與建立滿洲國,從而被認為是「漢奸」。遺憾的是他們的擔憂最終成為了現實,他們於時代逆流而行的努力最終付之東流。但是他們卻是可敬甚至可愛的一群人,他們中間的多數人為了捍衛文化和價值,放棄了垂手可得的功名利祿,投身於不可能完成之任務,他們也是中華文化的最後的拯救者之一。可惜的是共產之劫席捲中華,這些遺民們也就從此銷聲匿跡了,嗚呼!

  《民国乃敌国也》读后感(四):杨天宏教授猛文再抽国粪,清室优待条件”的法律性质与违约责任——基于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逼宫改约的分析

清室优待条件”的法律性质与违约责任——基于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逼宫改约的分析
杨天宏
《近代史研究》 2015年01期 加入收藏 投稿
“清室优待条件”的法律性质与违约责任——基于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逼宫改约的分析
杨天宏
【摘要】: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逼宫改约,在胡适及摄阁支持者之间引发一场清室优待条件的法律性质与违约责任之争,留下诸多法史悬疑。结合史实与法理分析可知,优待条件是民、清双方商订的双边法政协议,非如论争一方及后来学者所言,仅系民国施与逊清皇帝的片面恩惠,可单方修改。就协议执行而言,清室固常爽约,但条件本身含混不清,易生歧义,亦有以致之,而指责清室违约的民国方面也长期违约欠款。至于条件修改,不仅摄阁所提诸如清帝复辟应负刑责及清室未履约移宫一类理由难尽成立,修改手续也成问题。根本上言,在不敢承认所为系"革命"事实上也不具"革命"含义因而问题已被当事人纳入既有法律框架内认知的前提下,摄阁的成立本身已不被认为"合法"。行为主体既非"合法"产生,修改优待条件自然谈不上有法律依据。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985工程区域文化与民族历史创新基地;
【关键词】: 清室优待条件 北京政变 摄政内阁 法律性质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民国前期的法律与政治”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9;K258
正文下载地址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rhAUUG1fvdSE9dKS6dq_cKPZTFJFIIsi0ING9p10xPc6HEmwkat-BY-rbkDwzgUH7tckBc3WXIm0E_WCZx7RWgbZqq4UYBZMDapquunj

  《民国乃敌国也》读后感(七):故国人民有所思

       读《民国乃敌国也》,源于在今天的主讲半岛兄家中小聚时,听他推荐起这本由台湾年轻学者撰写的书籍,后来在南图闲逛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自然就借出拜读。
       关于遗民题材的书籍,国内不能说太少,但大多集中于元初宋遗民和清初明遗民这两类群体上,而关于民国时期清遗民的书,则是屈指可数。除了这本书外,我能想起来的,只有读小学时在新华书店里看到的那本《20世纪中国的遗老遗少》(1989年出版)了。正因为如此,本书在这一学术空白领域深耕,基本上还原了民国清遗民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可谓贡献巨大。
       民国时期的清遗民之所以特殊,在于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权王朝,同时,民国政权对清王朝的更替,又是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影响越来越大,国人民族意识勃兴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前者决定了这些遗民不只是怀念清朝这个故去的王朝,也是怀念与皇权政治紧密相连的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体系;而后者则让民国政权在具备现代性意义上的合法性之外,又拥有了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合法性,从而使得清遗民的道德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丧失。只有在这两个大背景下看待清遗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艰难处境。
       革命党人早在19世纪末建党之初,就把“排满兴汉”这样的民族主义口号摆在了与“建立民国”同等重要的位置。虽然民国建立之后,为防止国家分裂,领导者们淡化了这一带有强烈大汉族主义色彩的口号,改为“五族共和”,但这样一个让汉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权,能够帮助他赢得对共和、立宪无甚概念的大多数普通汉族民众的支持。而在这样的状况下,本着忠于故朝、忠于传统文化的清遗民们,已经无法像宋遗民和明遗民那样获得广泛的同情,成为被歌颂的对象。他们的疏离感和被孤立感也日渐强烈。中学时读余秋雨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对他强调“王国维的自杀,是为文化而死,而不是简单为一个王朝而死”不甚理解,但今天再来读《民国乃敌国也》这本书,就很能理解这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的坚守,和对这个新时代的极度不适应。他们的被抛弃、被疏离、被放弃,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时代的悲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对“满洲国”这样传统教科书里简单标签式的“汉奸傀儡政权”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满人贵族阶层而言,建立满洲国是他们自身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跟汉族革命党人的“排满兴汉”遵循的是同一逻辑;而对于那些投靠满洲国的汉族精英来说,建立满洲国是对故国和传统政治文化体系的复兴,这跟他们接受的忠君爱国的信念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他们的选择,也是对自身信仰的忠诚,用简单“汉奸”两字,显然不能全面地对他们进行概括。
       “以史为鉴,可以兴国家”,《民国乃敌国也》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国家有时候不简单是一个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的、政治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历史,对当下的许多事件,我们都能有新的认识,都能抱一颗包容的心态。而这方面的感受,就由众君自己体会,我也无须多言了。
(本文为本人在2014年3月5日晚金陵读书“《民国乃敌国也》与政治文化大转型下的遗民心态”沙龙上的讲稿。)
                           
                                                                    2014.3.4晚草就于竹林斋

  《民国乃敌国也》读后感(八):閒來翻書: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晚清以來,隨著“現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轉”,懷有“故國”之思的“遺民”逐漸走到了歷史的反面,成爲被攻訐、諷刺與嘲笑的對象。尤其是支持張勳復辟、參與滿洲國籌建的一些遺民如鄭孝胥之流,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不得翻身。而部份遺民因為學術上的成就——且這種成就帶有鮮明的“近代”“科學”色彩——被塑造爲“文化遺民”,從而獲得人民的同情與尊重,突出的例子便是王國維,他的政治態度則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在價值判斷大行其道,進而遮蔽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以後,實有必要重新回到歷史場景,立足於前人之社會處境與人生遭際,而予之以同情之理解。這正是此書的基本立場。全書幾無一語是非好壞之價值判斷,儘可能地從遺民自身的立場與視角去看他們的選擇。作者蒐集材料,極為詳備。在此廣博的材料中,遺民群體的複雜面相得以呈露。從作者的角度來說,他似乎無意爲遺民的行為取向尋找一個共同的心理基礎或思想觀念等,而重在揭示遺民群體出於各自不同著眼點的不同反應。在這裡,我們便可以發現,遺民群體的複雜性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認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局勢之下會完全做出不同的舉動。作者尤其注意了遺民進行選擇、發表意見之特殊時間與背景,即將遺民置於更廣闊、更為全面的時代之中,而不是孤立地進行考察。由是,遺民的一些言行便得到了較爲合理的解釋,對他們當時之所思所想也有了設身處地的同情與理解。
對於某些聚訟紛紜,可能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作者也並沒有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而踏上不歸路,而是另闢蹊徑,從其他的角度進行深入地挖掘。比如對於王國維之自沉,作者沒有固執地去追尋王氏究竟為何殉身,而將注意力轉移到該事件所引起的各種社會輿論反應。由是,不同群體與個人在應對策略上道德差異與意圖得以顯現。作為一個事件的“王國維自沉”也就不單單是王國維個人的問題,而具有了更深刻與廣泛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義。
當然,在揭示複雜性的背後,也不是沒有共通的因素在起作用。作者對於民國建立以後遺民關心和參與的主要事件進行分析,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即絕大多數遺民的選擇都與政治或多或少相關聯。這種關聯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隱性地潛藏在背後,但最終基本都可以追溯到政治層面的影響。這同樣也是民國時期各種思想論爭的最終指向。
王汎森在復旦有個講座名為“執拗的低音”,該書也即將出版。其意在重新重視中國從帝制向近代民族國家轉變過程之中那些在當時被視作“反潮流”、在時代的變奏中不那麼響亮的聲音。民國時期的遺民群體基本也都可以納入到“低音”的範疇中去。如果摒棄“現代”必然正確,時代必然“進步”的立場,回過頭去看那些低音,應該說,很多低音是有其道理的。至少,在我們追求一個更為完善的社會制度的過程中,他們的思考是值得借鑑的;在我們反思現代性帶來的種種問題的時候,他們當年的一些批評是值得反思的。價值有時並不是在當世便會得到認可,但其光輝自不可掩,也掩不住,終有得見的一天!
感覺有些遺憾的是,書中很多地方,作者常常用幾句或一兩段話來解釋他所借用、化用的西方各種理論、方法、概念範疇。其實,在我個人覺得,如果把這部份內容完全刪去,也並不影響此書的架構與表述。有些所謂理論、方法,在書中的意義也只是“顯得很有理論”而已,並沒有爲此書在整體的理論上提升一個檔次。當然,這是作者的個人選擇,而且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偏好。但我想說的是,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未必每一種方法都有、都需要西方的理論來支撐。不說出來,未必就沒有理論;說出來,也未必就確實顯示出理論的作用。而且,一些西方理論,也未必全屬於西方,在處理中國的問題上,完全可以用中國的方式進行表達。換句話說,也就是不要跟在西方的後面轉,要想一想我們中國自己的理論建設。
最後再順便提一句相關的另一本書《王國維與民國政治》。本來是抱著相當的期待的,結果勉強翻了一百來頁,便再也沒有興趣看下去了。曾與作者有一面之緣,聊過一陣,但坦白地說,此書實稱不上嚴格之著作。不過以《王國維年譜長編》、《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等三四種材料為主,抄撮而成。從目錄看似對王氏各方面均有分析,而十之八九爲王氏原文,間下一兩句連接之語。部份判斷多自他人而來,實未看出作者有何見解。若為面向大眾之讀本,又皆引文,不是通俗易懂。幾可言毫無價值。而腰封楊天石、張玉法、黃克武、王奇生、易社強諸位所言,不知是否原話?若是親筆所為,對此等書而作彼等語,所謂情面難駁,而竟可昧其學術良知乎?不免一聲長歎也!
2013年9月26、28、10月3日斷斷續續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