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笑忘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笑忘录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笑忘录读后感10篇

  《笑忘录》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笑忘录》读后感(一):被暗封的“牧歌”

在外面玩的时候有幸借素不相识的伙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很震惊。被他行云流水的文笔,被他用奇特怪诞的手法解剖某个行为某个思想某个政权,被他笔下人物爱情观、国家观,被他深深的爱国情怀所震惊。 很喜欢这种风格所以找到大师更前期的作品《笑忘录》。结果发现这位大师深深的套路。——爱着一个女人但又放纵自己的思想和身体的男主;备受煎熬又不得不“以德报怨”的有才女主;男主的情妇和女主之间嫉妒又暧昧不清的关系;俄国在捷克罪恶的牧歌计划;一群投身反抗自己青春的中年人……

忽然想起其实在我们国家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家也是乐此不彼的勾勒并疯狂地付诸实践的牧歌行动。而现在,能被我们、被世界人民能光明正大阅读的关于当时社会的作品可以说是空空如也……

希望有生之年能读到那个时代的罪恶与美好。

  《笑忘录》读后感(三):篝火与围着火跳舞的人

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追溯至一个久远的的山洞之中,那时候,人们穿着树叶做的裙子,喝着不干净的水,吃着各种各样的肉幻想着有吃不完的肉的未来,或者,神秘地,围着篝火跳舞。人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都在不断地营造着新的神秘和越来越复杂的仪式,人们创造着财富,创造着分配财富的方式和理论,创造着希望和有关未来的一切。在这种创造中,人体会着劳动的充实感和劳动过后的虚无感。担最终,虚无感获胜,原因在于大多数人的劳动本质上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创造了分配财富的方式。作为一种固定的、已知的、牢固的构架,除了劳动,甚至包括劳动本身实质上都是一种虚幻的、飘渺的、荒诞的徒劳。
情况是这样的,人一定会叛变,无论他的程度有多深。有的人会在整个生涯最末发现自己的荒诞性,他们刻意躲避,心安理得。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扒开了人世间篝火本身,篝火,我这样叫它,它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形式,这种没有意义完全体现在其本身毫无意义的外观上。
但无论是谁,永远无法逃脱它,所有人都在一个圈子里,好像将社会比喻为公交车,大家都在上面,无论车头车尾,有座无座。逃离篝火就像逃离公交车,他们没有结局,就算有也没有人知道,没有火光照亮,没有人知道他们下车去了哪里。他们根本不存在。
所以人间的事就是幻想家的幻想。就像鼻炎患者晕晕乎乎的世界感官,又如醉酒处男的河边世界。人们的劳作,从乐观角度说,也许有意义,但对于劳动者本人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只是跟随一个幻想分配着宇宙和身边的一切。大多数人,被别人的幻想拖垮,被动的跳着舞,对于极少数人,他们可以拥有幻想,但我们已经说过,拥有幻想本身就是一种无聊的、无意义的、荒诞的、可笑的幻象。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追溯至一个久远的的山洞之中,人类的荒诞性在这个山洞里表现为,每一个人都在吃着肉,但一部分人幻想着素食主义。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我感受到的《天使们》和《失落的信》。

  《笑忘录》读后感(五):笔记

12
        “阿连德被暗杀很快掩盖了俄国人对波西米亚的入侵,孟加拉的血腥屠杀又让人忘记了阿连德,西奈沙漠战争的喧嚣又盖过了孟加拉的呻吟,柬埔寨的生灵涂炭又让人忘记了西奈,就这样继续,就这样反复,继续反复,反复继续,直到一切都被所有人遗忘。
        在历史依然缓慢前行的时代,不多的事件很容易铭刻在记之中,编织成一个无人不晓的背景,其前台上演着令人牵肠挂肚的私人生活的诸多传奇。今天,时间在大踏步前进。历史事件一夜之间即被遗忘,晨光降临便如闪烁的朝露般飘逝,因此也就不再是叙事者故事中的背景,而是过于稀松平常的私人生活背景前上演的一幕令人意外的 惊奇 。”
        人真是擅于遗忘的动物,前几天的昆明恐怖袭击的喧嚣hai wei过去,客机失踪的消息又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乌克兰政变更仿佛已是陈年旧事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此满溢爆炸的年代,每天都在上演着关乎成千上万人生死命运的事件,而我们往往只是在其发生之后付诸以微弱的感慨和廉价的同情,然后几天之后再被其他的更新鲜的新闻所替代,而用过的廉价眼泪和几声怒吼都被丢进时间的垃圾堆,再也没人追问:后来呢?那些人(灾民,受害者,示威群众,死难者,老无所依者,颠沛流离之人)怎样了?
        米雷克想要舍弃的过去和俄国人想要涂抹的历史。
        对“错误”(羞耻)的过去之否定,掌握权力是为了改写过去,改写过去才能创造未来。过去塑造现在的我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像附骨之蛆,噬身之影,挥之不去,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你如何变换姓名改变样貌,只要有一认出你就是XXX,那么你又将重新被戴上沉重的枷锁。。。那些让你面红耳赤的蠢事,意乱情迷之后欠下的风流债,刻骨铭心的创伤,后悔终生的武断决定。。。
        可是对过去的抛弃和否定,其实是对于自我的拒绝。现在在电视上经常提醒隔壁某国要正视历史,勿忘过去犯下的暴行和受害者的伤痛。可是我们自己又如何呢,6 4事件在如今依然是房间里的大象,成为最敏感,也是最不可提及的话题,大家都自觉的回避和移开目光,好像它从未发生过。假如我们不能回顾和反思自己,把过去留下的污点都当作不该提起的“错误”,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涂改它,扭曲他。南非政府对过去独裁统治时期所犯下的暴行成立了和解委员会,以非清算非暴力的形式对过去的错误进行全民反思,可我们现在在谈到文革的时候还是要顾及到“政治正确”性和“定论”。
        历史的丢失必造成未来的迷失。
        笑忘录里的马尔凯塔和卡莱尔似乎有生命之轻中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影子,情妇艾娃——萨比娜的设定也相似。
        第四部 失落之书
        P141“当社会的发展实现了下面的三个基本条件后,写作癖(爱写书的癖好)将不可避免的发展成流行病的规模:
        1 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人们有闲暇从事无用的活动
        2 社会生活高度原子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普遍疏离
        3 民族内部的生活中大的社会变化的极端匮乏(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法国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个什么也不发生的国家,作家的比例是以色列的21倍。当皮皮说,从来面看来,他什么也没经历的时候,他恰好表达了这一点。促使他写作的动机,是生命内容的缺失,是虚无)
        但是,通过反作用的冲击,结果又对原因产生了影响。普遍疏离生成了写作癖,而普遍化的写作癖又反过来强化并加重了疏离。印刷机的发明从前曾使人们更好的互相理解,而在写作癖泛滥的时代,写书有了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词语所包围,就像置身与重重的镜墙之中,任何外部声音都无法穿透进来."
        恶童日记里关于人为什么要写书的段落参见。
        此书读的太粗太快,其实应该每章进行思考,总结,可惜最近生活糜烂,沉溺游戏不可自拔,再加之大多数时间头顶耳机,对阅读时的思考有一定影响。
 

  《笑忘录》读后感(六):笑与忘的变奏

  昆德拉说:“整个这本书就是变奏的形式的一部小说......其中的真义已迷失在广袤无际之中,不复为我所辨。”我在想,如果不是作者在书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阐释了这句话,我依旧会在笑声中遗忘,在遗忘中发笑。
  全数不断在变换场景,不断塑造着人物,“每一个变奏都越来越与原主题(笑与忘)原理,原主题与最后一个变奏的相像之处不比花朵与显微镜下花朵的影像的相像之处更多。”在所有的变奏中,我曾经试图找出一个主角(出于不自觉的代入情结),但昆德拉又说“这是关于塔米娜的一部小说,而当塔米娜不在幕前时,这就是为了塔米娜而写的一部小说......所有的其他故事都是她自己这一故事的变奏。”于是为了更正确地了解这位“音乐家”所写的小说,我还是接受塔米娜为中心人物。
  鉴于全书呈现给我的是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分散的内在世界,为了防止笑着笑着就忘了,我决定从每一个边走中开始与昆德拉进行交谈。
一、失落的信
  这是关于米雷克和他情妇兹德娜的瓜葛。他是迷恋自己命运的爱国者,她是个共党的丑女。但他们还是相爱了,最后的惨淡收场与其说是不爱了,更不如说他们成了命运的仆人。(俄国的坦克开进了布拉格,国家级的动荡总会层层撼动着,直至最底层,这就是命运)这是一段充满政治性的爱情,也是一场有爱情的政治斗争。而那九十封信是这一切的终结,米雷克寻找那些二十年来一直试图去遗忘的信,只是为了更好的遗忘。漂亮的女人只喜欢有过漂亮女人的男人,而兹德娜是个丑女。她有一中对政治狂热的忠诚,但也有多米雷克歇斯底里的爱,但当俄国坦克开进的那一瞬间,她将忠诚放在了宝座上,让所有爱去膜拜。爱臣服了,牧歌响彻田园。胜利者在抹去弱者的痕迹,让他们像克莱门蒂斯一样在历史上只留下皮帽一顶。
二、失落的信
  这章是小说的第四部,是关于昆德拉所说的中心任务——塔米娜的变奏。而这里的信反过来是女人书写下关于爱情的的日子,塔米娜极力想寻找,想重新得到那是一本笔记,只为弥补记忆空缺,拒绝曾经认为永世不忘的东西被遗忘。
  塔米娜是个活在丈夫死去阴影下的无性欲女人。当更确切的目前,她是个寡言的端咖啡的招待员。而她的寡言只是出于她的无所求,恰恰沉默的女人对一切男人有种无可抗拒的魅力。因为寡言,所以不打断;因为不打断,所以给人以在倾听的错觉;因为错觉,所以塔米娜给我的感觉就像那玫瑰香的隐喻,她在无声地征服着男人。
  她有个癖好,是她发明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纪念手段——把男人的头部当成一种雕塑材料,通过她的目不转睛,“造”出一个记忆中的情人。此时你会被她的认真,含情的眼眸困住,诉说者总会被这一眼神动摇,坠入她的虚无。皮皮和雨果是这万劫不复者,他们获得过塔米娜的热情,因为他们将有可能是布拉格的造访者;她们最后激不起塔米娜眼中的热情,因为他们不再造访布拉格。最后塔米娜不再努力,让模糊使她的过去更加模糊。
一、天使们
  这一章是关于“笑”主题的变奏,谢了加百利和米迦勒两个美国学生和作者与R,这种从捷克跳到美国,从虚构到真实,是另一种跳跃没另一种变奏。
  美国学生对《犀牛》另类,滑稽的解毒,给记仇者以报复的机会,最后拉斐尔夫人的笑解放了这一切,开启了局外人的惊恐,缓解了女学生的胃痉挛,最后一幕是三人围成圈,集中于笑给她们带来的快感,旋转上升,最终只剩下来自上方的笑声。“同样的外部显现涵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内在态度。有两种笑的存在没可是我们没有什么词能将他们分开来。”夫人与学生的笑融为一体,而夫人笑的她认为是学生的“卓越”和出乎预料;美国学生笑的是尴尬被解除。
  至于作者和R,委实不太懂,只是政治高压下的爱情罢了。
二、天使
  这一章与上一章天使们写法一样,是一个虚构故事与作者故事的较差变奏,最大限度地挑战了读者的逻辑与遗忘“诅咒”。昆德拉重新叙述了塔米娜。
  她停止了与遗忘的斗争,但她不会原谅自己在遗忘。从此,塔米娜的目光不再深情,充斥着虚无,生命因记忆和愧疚而沉重。她愈发不能承受,想到一个“凡事都没有重量的地方”。于是她到了一个海岛,里面住着都是小孩,是天使。这里不正是没有重量的地方吗?孩子永远是最干净、澄澈的。她那一副能勾起男人性欲的裸体沉沦到无意义之中,仿佛回到了还没有丈夫的日子,对遗忘的愧疚也消失了。
  但她在试图融入儿童时,她受到了儿童的集体强奸,集体围捕,集体痛打,并作为礼物相互赠送以示友谊。生活再次如此轻的生命中,塔米娜依旧不适。“塔米娜感到来自没有重量之物的不适......到了极点的轻变成了可怕的轻之重。”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妈妈
  这章是关于卡莱尔、马尔凯塔和爱娃纵情狂欢的故事。但题目“妈妈”也不无理由。卡莱尔的母亲,马尔凯塔的婆婆,出现在故事的始终,这就让这夜的狂欢有了更强烈的情欲,所以“妈妈”是个引子,出于不能尽兴,他们约定了下次,甚至更多次的狂欢。他们乐此不疲,他们从无限,未知的快感中找到身份的寄存,马尔凯塔才能从那不成文的“约定”中解脱,逐渐让桀骜不驯的本性参入婚姻;爱娃才能毫无保留地展出猎手本性;卡莱尔才能从迈尔凯塔的嫉妒和爱娃的放荡潇洒中找到平衡,得到满足。
力脱思特
  一如既往地,昆德拉喜欢解释一些抽象词语,并由此创作,思考人生,进而让一堆人思考人生。
  昆德拉解释,Litost是突然发现我们自身的可悲境况后产生的自我折磨的状态。
  接下来的变奏是大学生与诗人的机会和与肉店老板娘克里斯蒂娜的幽会。集会那部分我凌乱了,只读出诗人在交流,内容之一是女性崇拜者——诗人和女性仇视者的讨论。但我觉得昆德拉思考的站点并不在任何一个诗人,而在大学生本身。男人并不是绝对分成两类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角色的转换存在于每时每刻对存在,身份,生活的追问和思考。可以是作为女性仇视者对克里斯蒂娜可笑的打扮感动羞耻;

  《笑忘录》读后感(七):人生最大的心痛:笑着忘了哭

人生最大的心痛是:笑着忘了哭
10月底回国培训,为了未雨绸缪准备即将到来的斯京漫长的冬季,准备再囤一批书籍。
按照最初的计划,想买一本《认识电影》,因为本打算17年要把豆瓣TOP250的电影都看完,心想有必要对电影有点更进一步的认识才好。
于是,我给学电影的zale发信息,问他,认识电影 咋样?
他苦笑着说,说实话,我都没有。。。
这么大写的一个尴尬,搞得谈话的气氛最后偏向了,他在酒吧把妹这样一个话题。。。完全收不回
既然一个“电影人”都没有这样一本书,况且,售价有近300软妹,想想,要不还是后续再说吧。于是,计划入手的《认识电影》被暂时搁置了,转头购买了,这本”必谈“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
于是开启了一段装逼模式的阅读旅程。
这是今年完成的第八本书,11月13日花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看完了这本比较晦涩的书,一部关于布拉格,俄国入侵捷克下普罗大众不同人群所展现出来的众生相。豆瓣网友和百度百科说这是部间奏式小说,是否如同昆德拉在书中与父亲讨论的贝多芬晚年十六音节的变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书中比较喜欢《妈妈》章节卡莱尔的故事,特别是这章节中对时空距离的文字把控以及某些不可描述活动的叙事手法让人精绝。
另外就是第四部《失落的信》和第六部《天使们》中塔米娜的故事,虽然是一流离失所的妻子对亡夫的追思,但不得不说某种引申出来的意思正在映射着像昆德拉一样在捷克被俄国人占领后排挤出国流亡国外的一百四十五名历史学家、建筑家、作家…他们就像塔米娜想念在布拉格婆婆家的那些自己与亡夫年轻时的书信一样,想念着他们的国家,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回到布拉格,寻找回与“亡夫”那些美好的回忆,他们对“亡夫”的忠贞超越了死亡,但到头来还是像塔米娜接受了与雨果进行不可描述活动一样,可也落得两空…
就像昆德拉在书中所说,这是关于笑 关于遗忘 关于布拉格 关于捷克的一部书,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一部写实、超写实事件报道,更是写昆德拉自己的书……
我想,现如今居住在法国的昆德拉还是深情地热爱着布拉格和他的祖国的…
而所谓笑忘,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心死,无非是对不能达成的现实的无力回避吧。
笑着忘了哭,也许就是人生最大的心痛,就像欢乐人群中无端激起的内心的忧伤与落寂,像是大笑过后无法控制不自觉留下的莫名的泪水。。。
记,《笑忘录》!
欢迎关注:sama_sun

  《笑忘录》读后感(九):笑忘录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人物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每个人物都在那个极权的年代压抑又苦闷。
《失落的信1》中米雷克因为自己涉及政治的书信而最终遭受牢狱之灾。
《天使们1》中新闻媒体充满了歌颂俄国人民的政治文章,作者本人开办的星相专栏最后也导致了R 失去了社会地位,在政治的冷峻视野下惶惶不可终日。
《失落的信2》中塔米娜想要拿回丈夫的信,却因为政治审查不得不费尽心思去依靠别人的帮助甚至委身于人。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男女关系都是不单纯且充满多元化的性关系。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性关系。
《妈妈》中玛尔凯塔与丈夫共同拥有一个使得双方都能接纳的第三者关系,甚至玛尔凯塔能够从爱娃的身体获得一种自由的快乐,而丈夫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这场性关系的得胜者。
《力脱思特》中的大学生与肉店老板娘克里斯蒂娜的不伦恋。
《边界》里扬与汉娜的爱情更是基于不理解基础上的契合,同时他又会参与芭拉拉的性派对。
这三者皆有一个共同点,男人永远是不忠贞的动物,却在主导男女关系中有着极度的自信,而实质上所有的感情中女性成为性关系的主导者,甚至委身于人的塔米娜在做爱的时候浮现的是丈夫的样子,而雨果也没有获得征服的快乐,米兰昆德拉赋予了男人对感情的执着欲望,相对于追求肉欲的人永远可以满足自身的快乐,这些妄图占据一个女人的身与心的人要么是自欺欺人亦或是力脱思特。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力的。
塔米娜对自己所掌控的生活是无力的,在异国的生活使得她怀念起从前丈夫的岁月,所以她才会想到想法设法获得书信,但同时她又沉湎在一种逝去的美好之中,所以有理由相信她在自杀前的那段时光里是患有忧郁症的,以至于她一反常态破坏了同别人的友好关系。
而扬同样是无力的另一种典型,在与汉娜世界观格格不入的感情关系中,他以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来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表示认同,这是一种放弃自身立场的感情妥协,扬无法从感情中获得自信,他维持着男女关系,却无法从中获得快乐,最后被一群人围绕,裸露的性器官傻呆呆地、忧伤地看着地面的黄沙,恰好也反映出扬如同那些虚弱无力的性器官一样孤独又忧伤。
笑,有着无奈的笑,戏谑的笑,孤独的笑。米兰昆德拉的笑不代表喜悦,而是代表一种春节联欢晚会式的呵呵。

  《笑忘录》读后感(十):对苦难的媚俗——力脱思特和基督情结

成功是个极具煽动性的词汇,但与之相比,苦难和失败在被赋予意义之后往往变得更加圣神和令人向往。在人类哲学还处于幼稚时期,悲剧就已经不自觉的被创造出来,有理由认为渴望失败(悲壮)是人的天性。热衷于倾诉自己的苦难,热衷于独自苦旅的人几乎和热衷于追求成功,诉说成功的人一样多。
——————————————————————————
                                                            力脱思特
“力脱思特(Litost)是一个很难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捷克词。”什么是力脱思特呢,力脱思特就是人突然发现自身的可悲处境下自我折磨的状态。
在《笑忘录》的中,为了具体的说明这个词,举了两个例子。
1.一个大学生和他的女友在河里游泳,她是个游泳健将而他游的很差。她不可理喻的爱着他,因此故意放慢了速度。快到终点的时候,她想尽情放纵运动员的本能,甩出几个自由泳动作向对岸游去;他极力想赶上,却呛了几口水。在自己低劣的体质面前,他感受到了贬低和人生毫无意义的沮丧,从而产生了力脱思特。上岸后他给了她一耳光,她哭了起来,看着她的眼泪落到脸颊上,他产生了怜悯,“力脱思特”也随之烟消云散。
2.那个大学生童年时曾经被父母送去学谈钢琴。他没有天赋,教师则用冷冰冰的话不断纠正讽刺他。他感受到了侮辱,却非但不检讨自己让每个音弹的更准,反而故意弹的更加糟糕,老师的话更难听更生硬,而他也愈发深陷到自己的”力脱思特"中去了。
在力脱思特一词的定义中包含了两个部分“痛苦”(可悲的处境)和秩序被打破(突然发现)“事实上,这个大学生在自我折磨中并没有感到比受辱时更多的不快,甚至产生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感。这种快感也趋势他在“力脱思特”中愈陷愈深,无法自拔,直到“她的眼泪”这样的外界因素使得他心中的双方地位重新归于平等,“力脱思特”才逐渐消退。
因此力脱思特的来源并非痛苦而是被打破的秩序。这种自我折磨的状态如何修复被打破的秩序呢。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于“天将降大任与斯人,比先苦其心志”的格言。这句格言与其说是催人奋进的良药,不如说是逆境中的一剂心理安慰和自我暗示。在这句格言之下,一切苦难都包含了“我所承受的一切痛苦都会得以回报”的暗示。正是这种暗示给本身毫无意义的苦难赋予了更高的价值,而遭受苦难的人们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光辉。这足以抵消之前受到的侮辱,甚至在地位上不降反升,被打破的和谐秩序得以重建,人们内心感到平静和愉悦(牧歌重建)。
罗兰巴特所说的受苦是一种情感欺诈并不妥当,因为陷在力脱思特里的人并不需要旁观者的同情,即便是独处一室折磨自己也能让他得到宽慰。
(插两句话,之前一直想说穷游,却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直到我昨天重新翻开《笑忘录》才意识到,“力脱思特”这个词不能更准确的描述穷游者的心理了。这种自我折磨带来的愉悦并不违反道德,却也丝毫不值得炫耀。)
                                                                  基督情结
在昆德拉的几本书中都有涉及“牧歌”这一意象。环形的队伍,卡列宁的微笑,塔米娜的儿童岛,诗人的小屋,这些无一例外都指向和谐和秩序。可以说是和谐和秩序构建了牧歌,人们只能在牧歌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快乐也因为可以与秩序共振让人意识到自我被接纳。所以在潜意识层面,人人都向往一个系统一个秩序(如果我们把爱情看做系统,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向往爱情)。在系统和秩序中,人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义,为了目的性和意义人们可以放弃思考(为什么军训要踢正步)。而人最惧怕的就是失去意义和目的,灵失去意义之后肉也将不复存在。
为了展示苦难情结的另一面,不妨再举个昆在《不能承受》一书中的例子。一群向往”进军“的进步青年包括女明星,医生,学生来到了柬埔寨。前进的路上布满了地雷,队伍只能从狭小的缝隙通过,女明星被安排在了最后。她终于忍受不了这一的侮辱,向前冲去,队伍被打散,人们感到不快。摄影师为了抓拍这一镜头向后退了两步踩到了地雷,献血顿时洒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和旗子上。短暂的恐惧之后,人们渐露微笑,看着被献血染红的旗子,他们感到莫名的骄傲,又继续了进军。
那个摄影师的死毫无意义么?不,活着的他才毫无意义,他的鲜血赋予了这次本身极为滑稽的“进军”神圣的意义。让所有参与者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一场运动中,这场运动将足以改变世界,他们为此感到骄傲。这揭示了人类对苦难的媚俗的另一面——基督情结。如果说力脱思特源于追求收到侮辱之后地位的重归平等,那么基督情结则完全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维特在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拥有绿蒂后做了3件事。就着红酒吃了最后一餐,让仆人去绿蒂家借了一把枪,用长长的心理独白在心底宽恕了绿蒂和阿尔伯特并享受为其献身的快乐。从红酒面包的隐喻到最后一章频繁出现的“圣经引语”再到最后的殉难以及书名中(Leiden)来看,可以说歌德有意识的表现了维特的这种基督情结。出于这一情结,维特不再需要像大学生一样侮辱他人和自我折磨得到内心的平等,而是首先居于高位,如基督般宽恕了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出于这种充分的自爱,本身受到的伤害成为了圣人的印记。
之所以说这两种情结是对苦难的媚俗是因为这是两种是典型的“人造情绪”。当我们读到《伟大进军》一章时的笑是发自内心嘲讽,这种笑并非出于善意却极具传染力,足以打破一切秩序,消解一切意义(魔鬼的笑)。而天使的笑(力脱思特,基督情结)则致力于建立本身不存在秩序和意义,令人宽慰,让人感到快乐但是却虚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笑忘录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