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江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江湖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5 10:5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江湖读后感精选10篇

  《在江湖》是一本由老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江湖》读后感(一):混迹江湖的武功秘籍,做最忠于自己的自己。——读《在江湖》

  选择这本书还得从认识老树说起。大概一年前,从朋友的空间里看她转发过几次老树的画,我对画不懂,反正觉得是水墨画。

  画有时是彩色的,花开的绚烂,斑斑点点的花红漫了一墙,墙角立一个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的男子,脸部只是处理成一个轮廓,看不见眼耳鼻唇,却能看出他看花看的出神。有时画中是满眼的绿,金钱草一叶一叶放肆生长着,单一却不单调。

  《在江湖》读后感(二):心在何处,即为江湖

  已忘记是在谁的推荐下知道了这本书。初翻,一张张小画着实有趣,相配的打油诗也是每每令我发笑。颇有种归隐的意味。

  现代社会早已没有江湖,不过是心怀净土之人口中一句痴话。从小的武侠梦,归隐梦做到现在也差不多醒了。

  这本书倒是又把我拉了回来。

  今日又在网易上看到,一翻开就停不下来。尤其是看到老树访谈中的博学多才,一片冰心,喜欢的不得了。

  禅意,是从高中开始看的一本禅来禅去中首次了解到的,也是小小故事引出的丝丝哲理。后来渐觉人生在世,颇多琐碎也就那么回事嘛,复杂的事可以拆解,复杂的人少去深交。这个社会不缺鸢飞戾天,经纶事务者,自己喜欢呢就去追逐,反正活一次不容易,别留遗憾。不喜欢呢,做个淡人也无妨,找到生存之道,之后享受空闲。爱谁谁爱嘛嘛,总之,没有人可以在自己的BGM中战胜自己。

  这本书算是对我之口,书中提到年岁,推算了老树的年纪,竟比我妈还要再大一些。也是,不经过岁月,不经过世事的人还不会如此放下。像我只能是纸上谈兵,处于该拼搏的年纪该冲的时候还是往上冲的。

  真希望有像老树这样真性情的朋友做个忘年交,遇不到也无妨了,闲的时候看看书品品茶,和自己对对话,倒也是消磨了时光。

  毕竟,心在的地方都是江湖。

  《在江湖》读后感(三):江湖是什么,是生活吗?

  《在江湖》是一本绘集,图文相搭配的那种,刚翻阅时以为很快便会读完,谁知里面竟有关于老树的答问,有十万字左右,分为七个不同的问题,安插在不同的画系列之后,内容并不深沉,但却让人忍不住细读、细想、细思。

  初识老树是在今年初,微博上友人推荐,点击进去一看,好喜欢,不管是画还是文,都让我心生欢喜。平常生活琐事,心中念想期盼皆有。

  十万字的答问内容是老树在纸上一一写下的,这个毅力让我吃惊,在这个电脑应用广泛的年代,手写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静心,而且他还写了挺长的一段时间。当你认真读完这些内容,你的心中对他这个人的性情也就有了大概的了解。老树停笔绘画已有多年,当他重新开始绘画是在父亲被诊断出癌症,心中苦闷时拿起笔随意地画,从中找到了当年那种着迷的感觉,也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画下去。文中写道“什么用笔用墨,什么造型要如何如何,都不再去细想,想怎样画就怎样画。”这样的一个心态让他放松下来,快活起来。他的画也就活了起来。

  老树关于“雅致”有些不一样的认知,他说“他喜欢的雅致是市井清明世俗兴旺的意思”,而不是文人生活中才有的样子。想来也是,文人生活是什么?装精致,作上流,品咖啡,抽雪茄,开宝马,向外人卖弄见识?可能有,可能只有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是,文人生活也夹杂着平常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书中我独爱花犯中的“此生只向花低头”。原文“人生一间过云楼,漫天风雨不言愁。名利来了总还去,此生只向花低头。”人的一生无非也就是如此。

  《在江湖》读后感(四):逃避现实是他唯一的内心现实

  我是在看了老树画画很久以后才注意到老树本人的。一开始我只在微博看看他的画儿,觉得那画中的长衫男子实在可爱,画中的文字也难得的风趣实在。后来逛书店,老远就看到一本书的封面是老树的画,这才发现,原来他都出书了。

  有人说《在江湖》里的采访文字很多余,在我看来确恰恰相反。倘若只看画,我还是觉得在微博上看就可以了(当然了,书里的画要比网上更全更丰富)。但书里的文字实在太难得,那是一些你很难在网络上看到的,诚恳、智慧、超脱又完整的,一个人的精神轮廓。他的民国情怀,他的寂寥童年,他的处世观念,他的绘画摄影,他说一切“意义”化的说辞都是某种利益集团为了达成一个特别的目的而故意制造出来的一套谎言,他说逃避现实是他唯一的内心现实。

  敢于讲真话,是一个文人的气节所在;敢于顶撞边界,则是一个出版社的气节所在。 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你和老树,或者和那个长衫男子之间,有了一种不可言说的默契和秘密。

  《在江湖》读后感(五):逃避现实是我唯一的内心现实

  逃避现实是我唯一的内心现实

  最近在看老树的《在江湖》,对书和作者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翻开书就看见一幅幅精致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将人物和风景的情态勾勒得很是动人,色彩搭配是嫩绿衬淡粉,清新动人。画面通常是这样:一人戴一蓑笠,立于一望无际的原野中,遥望青山边上的一颗会开花的树,悠闲的摘着茶叶或是饮酒。当然这只是第一部分“日常”,之后还有“花犯”“时节”“江湖”等部分,内容不尽相同,风格倒是出奇的统一,都是浸染着古趣,对,浓浓的古风夹杂着现代人的趣味,虽然作者不承认自己的画“风雅”,但我还是认定老树是一人很雅的文人,既不媚俗,也不媚雅,坦坦荡荡。

  最妙的还不是画,而是画下配的一首小诗,大部分不是古诗,而是老树自己即兴创作的打油诗,没有什么章法可循,要么是对插画的白描,要么是自己的满腹牢骚,以一种特别趣味的方式娓娓道来,“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古人”“名利来了总还去,此生只向花低头”“所幸此年无大病,更愿来日有小钱,一般破事少去做,无事睡觉享清闲”“经常心生厌倦,世间真是麻烦”“自己呆着真好,不想混迹人群”“有时一人独坐,其实并不寂寞。就想自己呆会,别人却想太多”字里行间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厌世消极情绪。我看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却吃了一大惊,那种感觉我很难用言语描述出来,就像看到了平行世界中的另外一个自我。真真是每句话都说到我的心坎上,我只敢想从不敢光明正大说出来的话全都借由老树的嘴说了出来,看完真是心中暗爽。

  这本书成功的让我不敢看第二遍,我真怕我再看一遍就忍不住离家出走,遁入空门了。我其实一直清楚自己,说好听点是个无欲无求的人,说难听点就是冷血,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很深的执念,假如哪天突然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意外,我会很平静,心中仅有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完手头的一本书或者没有去过我想去的地方。

  小时候他们喜欢逗我,问你长大了要做什么,我说我要做图书管理员,这样我就可以看一辈子的书了,那群大人会哈哈大笑起来,说你学习学傻了吧,我那时还会执拗的辩解:我不喜欢学习!我只是喜欢看书!世人自己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于是他们强行用更世俗的理由来自圆其说。再长大了一点,性子更加淡了,学会了沉默,小波说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在沉默和话语中你有选择的权利,他更倾向于认为沉默是一种美德,我深以为然。

  我沉默了,那些大人们也开始沉默,印象中倒有七八年没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以为他们想通了,理解我了,于是兴致勃勃跑去问他们,他们瞪了我一眼,很奇怪的回答:“你以后当然要做公务员啊,当然要……。”我不敢多问,自己在屋里迷迷糊糊想了半天,我什么时候这么说了?从这件事开始,我逐渐明白了所谓正常的价值取向,好像是要找个金饭碗,踏实工作,嫁个人,重复柴米油盐酱醋茶六十年,最后在癌症肿瘤等各种病中死去。是这样的对吗?我记得专门问了个大人,他一脸惊恐,说你一小孩怎么这样想,多消极了,你不想想考大学,找工作,为梦想奋斗的事,你想这些干嘛?我听了,还是坚持问他我说的到底对不对,他皱着眉,迟疑着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又知道了正常小孩该想的事。我的思维总是处于无限跳脱的状态,一般人不会在生命开始就想到一生,而且通常都是有经历的人比如迟暮的老人会这样总结,可我什么都没有经历过,我却常常想到这些。于是在别人激情澎湃的时候,我也平静得很,心里知道没有任何意义“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我好像一直如此,从小时候起就是局外人,冷眼旁观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心里清醒的知道自己从来没有任何归属感。《红楼梦》高鹗续的很烂,唯一写好的是最后一章宝玉出家,“我所居兮,清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我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中心思想终于对上了第五章,不然的话,我死了也要变成鬼还是啥的,回去掐死高鹗。我很准确的和这首诗产生了共鸣,在宇宙间茕茕孑立的虚无,以至于轻盈的快要飘起来的感觉。

  后来的教育告诉我这个非正常小孩,我这样的想法叫做逃避现实,饶是我再愚钝,也知道了这是一个贬义词,我开始拒绝脑海中的这些想法,羞于承认自己的真实面目。直到看到老树说“人类逃避现实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宗教、毒品、犯罪、自杀以及最温和的幻想(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最后一种是比较可取,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内”他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就是在逃避现实,而且是合法合理的逃避,用画画的方式排遣心中的郁闷。我第一次见人把逃避现实说的这么理直气壮!转念一想也对,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又没杀人也没放火,不犯法不危害他人,对社会无益也无害,我干嘛要自咎?逃避现实和热爱生活是可以和谐统一的,在我眼里,生活是高于一切的。我以前把两者看做是对抗性的矛盾,承认自己逃避现实就是间接否认了所有生活,因此心里始终有个疙瘩拧不开,如今仔细品味老树的话,终于幡然醒悟,顿时舒畅。

  老树的《在江湖》虽名为江湖,实则和金庸笔下的风云诡谲的侠客江湖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更贴近乡野和文人墨客的生活。不错,老树和木心这些人一样,怀念古代世代世界,他自己也剖析了一番“活在当下现实的现代人总觉得自己活错了时代,至于古代世界是否真的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其实也未必。重要的是这个古代世界是他们梦中一个理想所在,一个完美之所”“乡下的生活其实很艰苦,对乡下的浪漫感觉,不过是你现在到了城市,生出种种美好的精神层面的想象”的确如此,我是小时候在农村里生活过的人,从来不想回去,说真的,环境太差了,我想古代也是,交通不便,没有法制,医疗滞后,没有人真正的想去这些地方。每次有朋友和我说向往山村里的简单生活,我总是很怀疑她去过没有,毕竟是一点小苦都受不了的人。我观察这种人,都是嘴上说着要静心,可还是一天到晚刷着手机,浸泡在城市各种娱乐中。我私认为,在哪并不重要,如果你要去山村修身养性,大可以从现在做起,把手机放一放,远离一些无聊的喧嚣,问问自己的心,它究竟想要什么。就像老树,他画画也不是跑去乡下画。他一直住在北京,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这片江湖是独属于老树的挑花源,我走不进去,站在外面,伫立良久,若有所获。

  《在江湖》读后感(六):就在江湖中

  《在江湖》这本书,入手很久了,看了也很久。如今恋恋不舍看完,依旧放在床头,只为在滞闷酷热的三伏天里,信手寻找丝丝细雨的清凉;只为在遭遇困顿的人事沉浮中,获取老愤青直达心底的宽慰。

  窃以为,老树的画更接近传统的文人画,像徐渭和唐寅的一些画,书、画需结合在一起看,才有趣味,有的时候,他们题在画上的诗文,会让画子多些耐琢磨的嚼头,甚至,比画面要好看的多。老树自己在文章里也说,他试验了各种画与字的版面安排,有一些为了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性,并不题诗文,只是记在画外。在我看来,不如在画时就给字留点地方,不需太满,毕竟老树的诗,是他的画的核与魂。

  所以,这本《在江湖》初到手时,还有点嘀咕它有“画不够,文来凑”的嫌疑,但看下来,反倒觉得,那些长长的文章能帮老树从他精致的小诗中舒展开来,好好地跟我聊了个天。看他的画,你会羡慕他游山玩水,有闲不务正业;但读他的文,你又会感觉到,他其实并不闲,甚至并不像他画中所画那样豁达,甚至时时愤怒、时时颓废,一如我们都会有的普通情绪。他只是寄意山水罢了。

  他在江湖中。他和我们每一个挣扎在世的人一样,体味着这混杂江湖的苦乐酸甜,也会受外界因素的困扰而忧思悲喜哀怒。所不同的是,他一个光头大汉,有着我们所不及的细腻和悲悯。我们喜欢他的画,因为他把我们在麻木的日常所忽略的情绪小心拎出来,放在了我们面前,笑着说:瞧,这是咱们的日子。

  他的画,不过是找到一种适合他的表现形式来为情绪和思考找一个出口。所以他其实并不把这画当什么了不起的艺术。事实上,他对于这世道里的所谓艺术圈子,也报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因为,他画所想画,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互相吹捧而画。在这一点上,我羡慕他,有任性的资本。

  再说与他的画密不可分的他的小诗。虽然在他的诗里常常有大白话出没,然而,读起来就是比一些所谓诗人的诗有诗味。为啥?因为他遵从了作诗的规矩,文字韵律的规矩,和真性情的流露。这当然比虚情假意的应酬之作高上了不知几个级别。

  因为他在江湖,所以有江湖的生气。所以,江湖有他的传说。

  《在江湖》读后感(七):长衫一套,树下坐好

  老树的微博,纯是他的画与诗。粉丝们在评论中与他跟帖对诗,和乐融融。2011年开博以来,已经有近百万粉丝。老树的画里,一长衫小人在侧,面无表情,又似低首偷笑。底下几句打油歪诗,聪明讥诮,让人会心一乐。这样的怪哉妙人,应该有一本书记录他的夫子自道。

  《在江湖》这本书,是老树的画作和访谈结集,他谈自己的学画经历、开微博的原因、简笔画风格的选择、对民国的向往、对世事的臧否……微博上歪诗一首,简笔一束的老树背后,原来是中央财经大学艺术系主任刘树勇。每日的工作想必十分繁忙,因此刘主任将一种自我分给“老树”,在笔墨建筑的田园中享受幽幽清凉。

  画的白布长衫是他仰慕的民国范儿,他不止爱这“范儿”,还编过一部厚厚的书,花一年半时间浸泡在民国史料里,让民国在字纸间立体起来。这是学人老树的独到之处。身为艺术系教授,他既能研读视觉的学术理论,又具备专业技巧随心涂鸦,于是得心应手,成为“专业的业余者”。

  老树的画与诗,踏到了都市人内心最累的一些东西,给我们带来小小共鸣。我们白天戴上面具扮演各种角色,时时提高警惕防范各种陷阱,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出各种违心选择,在生存的压力下受制于现实。冠冕堂皇的大词已经太多,每日的现实已经太复杂,焦虑感和失败感的裹挟让我们太窒息。我们不愿意再举旗呐喊,我们需要的只是“小”——在一方小园地里记录自己“不求上进”的小心思。

  一袭白布长衫的小人(不必媚眼作态迎合,只要高兴,兀自冷脸也闲适自在),一丛蓊郁青翠的环绕(从拥塞的都市里暂时脱身,在自然里呼吸着清爽),一处孤寂自在的氛围(没有人打扰,做自己就好),这是老树的画。“认真做点事,吃好每顿饭。有空多睡觉,无聊少扯淡”“此生太短暂,安闲有几许?熬到下班后,卧听黄昏雨”“篱上开着闲花,小院种上青菜。吃酒做梦看书,图个自由自在”。这是老树的诗。一首恰到好处的歪诗,写出都市人心里渴望又受制于现实的一点点妄想,正是浮生忙碌的粉末时间里吃下的一颗凉凉润喉糖。

  《在江湖》读后感(八):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在江湖中自处

  看过老树的花乱开,接着又入了这本在江湖,我更喜欢在江湖,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文字,让我收获很多。

  我知道老树是因为一席的演讲,那个视频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很多话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在这本书的几篇文字里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我想我喜欢老树的文字可能多过他的画。

  文章采用了问答的形式,看到后面觉得问问题的这人不简单,我想象这个人应该三四十岁,然后人比较稳重,很会提问题,张的挺帅,很有学识,对老树有一定的了解,等等,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这个西门烟树就是老树本人。

  书里面对那篇,在民国的一座废园子里闲逛 让我很有感触,先是讲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文化的衔接,台湾那边保存的比较完整,而大陆则是出现了文化断层,我记得之前听林丹青讲座的时候他回忆起这段历史也是非常的惆怅。

  后来讲到民国的那些人,儒雅和谦卑,讲到革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这其实就是文化专制主义,只有一种说法是对的,其他就是过时的,错误的。

  讲民国的革命为什么没有那么多血腥,老树说民国那时候报纸上一般都关注的是金融、上海名媛加入豪门等等这样的信息,什么党派闹除了什么事情反而没怎么有人关注。讲到民国那些党人造反的事情,民国时人做事都懂规矩,都很节制,不随意的乱来。举了民国军阀张宗昌支助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大学的事情,张宗昌是张伯苓的学生,老师找他借钱,把家底搜罗一下给张先生送了一大笔钱,后来军阀大病在床,临死还要在遗嘱里面说明那一部分要给张先生办学。讲到张宗昌写诗的事情,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我觉的老树的诗也有点这个风格 哈哈哈。

  老树说从他的诗里看,他是“一个童心未泯,充满极大的好奇和天真无赖,真是太好玩了”

  后面有讲了吴佩孚写的军歌《登蓬莱阁歌》,这首歌被定位北洋陆军的第三师军歌,老树的同时岳父是民国年代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学生,说着说着便哼唱起这首歌来。

  讲到了周作人被捕时的样子“在被当兵的押解到法庭的路上,俨然就是个塾师要去学馆给孩子们上课的样子”。

  还有汪曾祺,那种经历了种种苦难,当和别人聊起来的时候依然能那么平静,这种好性情,好胸襟真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今天的人一起念,就要去做什么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仔细想想,我们到底做成了多少真正有价值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变成了了无生趣的庸人。

  讲了蔡元培在做北大校长之前的身份是中国第一暗杀团团长,讲了朱德之前是云南省警察厅厅长,什么都有了,为什么就抛弃一切去革命了呢?讲到了秋瑾,徐锡麟事发被抓,秋瑾也不逃走,坐在厅堂中从容被捕,1907年7月15日 秋瑾就以。之前负责审问他的山阴仙灵李钟岳一直仰慕秋瑾人品,天天让老婆做好吃的提到监牢里区,让孩子面见秋瑾,聆听教诲,秋瑾死后,李县令备棺厚葬,一年后因此抑郁而终。

  写到这里,发现真的有好多点都可以拿来说,总的来说,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所学到的历史是片面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民国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我们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就好像我们现在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日本如何如何,美国又如何如何欺负其他国家等等,但是这些事情和我们平头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我们被蒙在鼓里太久了。

  读书自修真的很重要,看看民国那些人们,做的那些事情,看待自己做的那些事情的时候,竟然都不觉的是个事,那种谦卑和胸襟,让我觉的非常惭愧。人活着,要让自己变的有修养,要不断的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活着,有时候真的不只是为了钱财利益。

  做事情的态度。看看民国那些人做学问的态度,不浮躁,那种做学问,是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研究。我最近几天都在反思自我,非常惭愧!

  凌晨两点了,实在写不下去了,好累,这是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值得读一遍。

  《在江湖》读后感(九):写意走心的乱世绘本

  《在江湖》是老树的一本绘著集子。绘著,绘著,顾名思义,有画有文字。画作是从老树5000多幅作品中精心挑选出200多幅,归为【日常】【闲情】【花犯】【心事】【时节】【江湖】【桃源】七类。画作中穿插七大话题,画与文字结合,相互映衬,一切就更完美了。这些问题,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提问者“西门烟树”与回答者“老树”是一个人,很像周伯通的左右搏击术)讲述作者从业20几年的心路历程、专业修为与处世之道。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很快就能看完。结果完全出乎意外。为何?只因书中文字太多,多达十万字。这些文字,绝不是草率为之,而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所以,读起来,破费力气。谁让书中都是干货呢。

  真正读起来,我颇感费力,心中暗自非议:干嘛搞得这么专业,让我这个业余的素人情何以堪?但转念一想,读费脑子的书才能使人进步,这与上坡路永远比下坡路难走是一个道理。于是,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地读下去。待读完,不仅暗自佩服,不愧是老树,作文也是这样的犀利痛快,一针见血,跟他平时讲话一个样子。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老树吧。

  很赞成老树关于日常生活态度的观点——雅致。虽然现在在大陆,真正的雅致并不存在。正因为不存在,才更让人心向往之。更不能因为不存在而忽视,而不去追寻。

  我个人理解的“雅致”,是一种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让自己过得精细、舒服的生活态度。不是说,一定要喝星巴克的咖啡、穿阿玛尼的套装、开路虎的车才是雅致,也不是天天派对、日日舞会、夜夜赶场才是雅致。生活中,每天按时吃饭,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注意个荤素搭配;无论应酬与否,都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既悦人又悦己;定期收拾屋子,盆归盆、碗归碗,一切整齐有序。工作上,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挑肥拣瘦,不推三阻四,敢于担当。永远热爱生活,永远生机勃勃。说到底,是将平实的日子过出滋味来。

  将“粗糙”、“将就”、“对付”、“差不多”、“得过且过”之类的字眼从字典中永久删除,将“认真”、“从容”、“健朗”、“勤勉”、“责任”等字眼奉为己训(己训,是相对于家训、校训而言,是我自己想的一个词组,“自我训诫”之意)。只有这样,才能离真正的“雅致”近了一步。近一步,再近一步,假以时日,就真的“雅致”起来了。

  老树的画,不用多说,很喜欢。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关注老树,都是从他的画开始的。我第一次看到老树的画,心中一惊,马上狂喜:对了,感觉对了,一切都对了。就是那种自己想表达却总是表达不准确而老树将其表达出来的感觉。一画中的。

  每天翻看老树的画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没有遵循21天规律,一见即习惯)。有事没事,看看老树的画儿。无端的,心情总是大好,满含喜悦的美好。花卉、时令、野蔬、风景、琐事、工作、情绪,每一样,经老树的画笔勾勒出来,味道就有了。干净、清新、好玩、有趣,再配上老树满含“稚拙之趣”的题字,搭上麻辣爽口的打油诗,轻而易举地就触碰到了心底那个最柔软的角落。

  其实,我最喜欢的一张画,这本集子并没有收录。那张画中,长衫男子,怀抱一尾大鱼,归家。题诗曰:春风吹暖心怀,村口有花正开。一弯残月西照,我抱大鱼归来。每次看这张画,我都会用老树本尊替换掉长衫男子,怎么讲呢,一种美好的温柔涌上心头。

  老树总是自我调侃,画是乱世绘本,文是胡说八道。我知道,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常言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我想说,与通达、智慧、有趣的人做朋友,才能让自己在这个不那么美好、不那么良善的世界里感到些许美好、些许温柔。

  老树正是这样的朋友。

  《在江湖》读后感(十):【征集书评】深圳覔书店会刊《閌》有酬征集书评啦!

  深圳覔书店会刊《閌》有酬征集书评啦!

  简介:

  覔MI,是友谊书城旗下新品牌。覔,追求前进和向上的独特态度与自由精神;是东方哲学与现代美学的合体。

  《閌》为覔会刊,具备主题性、生活性及启发性,是融合了东方哲学与现代美学的会员刊物。

  本期主题:童 (核心:孩童般的纯粹)

  (引申意义:读永恒的书,做纯粹的人)

  要求:1.选取以下书单其中书籍;

  2.契合主题,区别一般读后感,偏向专业书评,具有启发性;

  3.不少于800字;

  4.原创,未曾在公开刊物发表过。

  奖酬:200元/篇(入选)

  截稿时间:10月19日晚上9点

  联系:请投稿1592374426@qq.com(请务必注明个人信息,书籍信息!)

  书名 作者

  孽子 // 白先勇

  少女哪吒 // 绿妖

  查无此人 // [美]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

  爱无比荒凉 // (日)江国香织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 阿乙

  在江湖 // 老树

  从甲午到辛亥 // 雷颐

  图书馆奇谈 // 村上春树

  京都古书店风景 // 苏忱书

  你今天真好看 // [美]莉兹·克里莫

  卖海豚的女孩 // 张小娴

  她和她的猫 // [日] 新海诚

  合肥四姊妹 // [美] 金安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