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常生活的冒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常生活的冒险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常生活的冒险的读后感10篇

  《日常生活的冒险》是一本由(日)大江健三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996-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的冒险》读后感(一):我也想走向冒险生活

  我是一个生活很平淡甚至无趣的人。从美国交换的“冒险生活”回来学校,我深以为自己的生活观念已经收到冲击和改变。回到香港之后,自己还是那个过着一望到底、毫无新意的生活的人。

  碰巧,我遇到了这本书,缓解了我交换生活之后的极大的空虚。书的开始,便揭示了斋木犀吉的死。于是,之后的阅读中,我便一直抱着“他是怎么做死”的心情来看的。结果,斋木的一生,不停地去冒险:参加战争,去思考、去喝酒、去性交、去天台看东京的日出,去演戏剧……在年轻的一生中,注定要折腾,即使最终一事无成

  作者说:斋木犀吉是日本那一时代的人。他讲起来滔滔不绝地讲,猛烈地性交,尝试所有冒险的事,结果没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就这样唐突地死去。

  我虽然想冒险,但是我绝对不会成为这样极端的例子。但是,斋木的“自我欺骗”理论却是让我心头一颤。我现在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自己内心想追求的吗?还是环境让我觉得我应该去追求的?我只是在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去欺骗自己,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正统,是自己想要的。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可怕。支撑人这一生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支撑斋木去冒险的是他对死亡的恐惧。然而,支撑我的又是什么?是别人的欣羨、还是自己的内心的热情和兴趣?还是简单的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是,无论目的是什么,追求一个更为跌宕起伏的生活总是不为过吧。我希望,大学仅剩的日子里,能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生活的趣味。

  《日常生活的冒险》读后感(二):日常生活的冒险

  我的思想中,

  一根白发也没有

  也没有老年人般的温和

  用呼声粉碎世界

  我奋勇前进,美男子

  二十二岁。

  ——马雅可夫斯基

  又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雨夜。我是极喜欢雨夜的,是那种说不出理由的喜欢。我时常想着,在我的生活里究竟还有多少如此这般犹如这暗黑深夜里的雨声般莫名其妙而又看似顺其自然的事物。有时候觉得,成长生命本身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事物吧。就像不知道故乡的水滴在我生活的上空默默聚集,然后变成这样一场大雨哗哗啦啦而且汹涌地敲击着地面,在夜幕之中澎湃并自得其乐着。

  雷声滚滚而来,那声响,犹如我在某个时分经过熟悉的教学楼,听见年轻的男孩脚踩着滑板,飞速迅疾地滑过木头小径。轮子和木板摩擦出的声响,在那掩盖了他们年轻面容的夜色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回响。那样的时刻,我总是不免被这样的声响吸引,默默沉醉其中。我看着他们,但无意参与其中。我喜欢那样的时刻,得以让自己忘记自身,静默旁观,犹如夜色。

  在如此这般的告别时分,我二十二岁。二十二岁是极好的年份,我们面容姣好,还保留青春肉体。但这样的年份,却激起了我极深的恐怖感。犹如《日常生活的冒险》中的犀吉,对于死亡的恐怖感。我就着世纪末日的遐想,以及青春的希望,其中也不免伴随着衰老与死亡的恐怖感,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独自一人瞪着一双犹如金鱼般茫然平凡的肉眼,企图窥探世界与时间中心的秘密

  流失在夜色中的风带来某种酒酣耳热的醉意,我愿在这醉意中永远迷失,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企图保持清醒。就像大部分的时候我欲望单薄,但却又残留着某种对于世界的贪婪。因为这种贪婪我很难去过某种现实意义上的安定生活。不断地抛却所有,为的是能够不断地获得。永远都在路上,这便是我的自私勇气。我听见远方传来海啸般的声响,召唤着我前进。而我只能前往,就像中了魔笛的孩童,即便自身怀着极大的恐惧感。

  生活本身就像一个小丑一样,蕴含着极深的荒诞性,但正是由于这种荒诞性它反而变得有趣起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企图找到些许有趣的人,发生某些有趣的故事。可是后来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无聊乏味得让你只想当一个哑巴而已。老爷们雷蒙德•钱德勒说,光阴使一切变得卑贱、破败、满是缺陷。人生的悲剧不在于美丽事物的夭亡,而在于变老、变得下贱。于是我时常以此为标准开始检验自身,希望可以在自己变老并变得下贱之前在这卑贱而破败的世界当中作些自我拯救努力,可是后来我发现,任何企图自我拯救的努力都是愚蠢的。我们能够做的最大的努力不过是忘记自身。忘记自身的卑微渺小,如此这般才能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如此这般想着不免让人有些泄气。但我又想起毛姆说,一个人如果想体会到生活中浪漫情调就必须自某种程度上是个演员,而想要跳出自身之外,则必须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抱着一种超然物外又沉浸于其中的兴趣。于是后来我想了想,这倒是不失为某种能够被接受的勇气。人生的戏剧,即便总是含着某种不能够避免的滑稽性,最后却也总是唱罢收场。但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冒险乐趣,却实在是不该被妄自辜负。

  这般想着,二十二岁,或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年纪。

  ——2012/6/24,by和轻度厌食症不断作斗争的阿瑟

  《日常生活的冒险》读后感(三):超人在日本

  前段时间看大江健三郎的自传性随笔集《在自己的树下》,这本书跟他以往的作品很不一样,他说这是一本写给小孩子看的书,他希望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通过平实易懂的文字传递给大家。而在他以往的作品中,一直书写的是少儿不宜的话题——性、暴力、同性恋、政治等元素杂交混合,并且“脏”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矛盾吗?

  在我看来是合理的。大江是一个挺爱思辨,也挺有责任感的小说家(这点从他的随笔中也能看出来)。他大学时主修法国文学,对萨特颇有研究,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关于萨特小说中的形象》。他对人类的生存处境、体验、性、自我意识、社会这些事儿琢磨得特别多,是文以载道的人。

  相应的是,他的小说会略有些”重“,甚至包含一种自毁的精神。他的人物在生活中试图通过反复造成痛苦来寻求解脱,而这些人物在这样做的时候,清楚的知道这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但依旧不屈不挠的寻求痛苦。这似乎是因为自卑或“我不值得”的这一种意识而造成的。这种痛苦带给他疼痛转移以及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快感。并且这种潜意识里的倾向让人物认为这种结局是唯一的不可避免的选择。

  大江在那本随笔集中说自己小时候喜欢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并说对他是一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他的小说《日常生活的冒险》上。这部大江三十岁前创作的小说,集中了一切被现代性塑造的欲望机器和“活得不耐烦”的状态。

  小说虽然名为“日常生活的冒险”,却是杂乱的生活,毫无意义的生活,斋木犀吉是一个典型的人物,是日本二战之后没有出路一代人的代表,就像大江这个时期写的很多人那样,他是“性的人”(安于现状,沉沦),小说终章他才二十五岁,就不断感叹,自己老了!他觉得自己想了很多事,却一事无成。这不是就是当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大江早期的作品总是能透露出这样的情感,让人联系到现实。混乱的高潮,并不能留下一丝波澜。

  这部小说包含了大江的很多思想,有很多角度可以好好探究。比如阿晓这个核灾难下的年轻人,是不是就是日本萎靡不振的写照?朝鲜人金,像海明威笔下的斗士,却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而永远消失……总是给人一种很复杂社会的观感。而作为主人公的“我”其实并没有找到什么出路,正如萨特而言,没有“选择”,虽然并没有像斋木那样选择放纵自己的生命,但是又有什么好处呢?小说就是如此的压抑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结尾说:类似斋木犀吉这样的人,可以说集中着日本那个时代相当一批青年的基本特征:滔滔不绝地言说,猛烈地性/交,时常陷入巨大的空虚和幻灭,终于一事无成。

  拒绝庸常把主人公抛向高端,然而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无头绪无章法的冲撞,这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人物,几乎可以像一把锋利失控的凶器,伤害到接近于他的所有人群。

  这一代人是如何造就的?

  理直气壮地做一切盲目之事,但并没有平稳过渡到注定庸常的中年,最终只归于被怜悯的价值。这个日本六十年代的青年形象,依然能高度概括我们身边的大量人和事。

  《日常生活的冒险》读后感(四):只有日常,没有冒险的生活

  名为“日常生活的冒险”,却是杂乱的生活,毫无意义的生活,斋木犀吉是一个典型的人物,是日本二战之后没有出路一代人的代表,就像大江这个时期写的很多人那样,他是“性的人”(安于现状,沉沦),小说终章他才二十五岁,就不断感叹,自己老了!他觉得自己想了很多事,却一事无成。这不是就是当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大江早期的作品总是能透露出这样的情感,让人联系到现实。混乱的高潮,并不能留下一丝波澜。

  这部小说还是包含了大江的很多思想,有很多角度可以好好探究。比如阿晓这个核灾难下的年轻人,是不是就是日本萎靡不振的写照?朝鲜人金,像海明威笔下的斗士,却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而永远消失……总是给人一种很复杂社会的观感。而作为主人公的“我”其实并没有找到什么出路,正如萨特而言,没有“选择”,虽然并没有像斋木那样选择放纵自己的生命,但是又有什么好处呢?小说就是如此的压抑。

  《日常生活的冒险》读后感(五):冒险一生

  大江健三郎喜爱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并说对他是一生的影响。

  这本书我个人还读出来了《在路上》味道。

  但日本人历险的感觉和美国人的感觉有很大差异,

  那种文字的表达,

  情感的描述,

  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不同的美!

  读完后的认识有不同

  原来再精彩的冒险人生都要被死亡消解

  斋木犀吉常说——死者其未死,但有生者在,虽死其犹生,虽死其犹生。

  是的,他死后还有作者去非洲大陆遥远的墓地祭奠,如若作者也死了呢?

  他认识的人都死了呢?

  残酷的人生呀

  趁活着的时候相互温暖

  《日常生活的冒险》读后感(六):这一代人是如何造就的?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结尾说:类似斋木犀吉这样的人,可以说集中着日本那个时代相当一批青年的基本特征:滔滔不绝地言说,猛烈地性交,时常陷入巨大的空虚和幻灭,终于一事无成。

  这部大江三十岁前创作的小说,集中了一切被现代性塑造的欲望机器和“活得不耐烦”的状态。

  拒绝庸常把主人公抛向高端,然而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无头绪无章法的冲撞,这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人物,几乎可以像一把锋利失控的凶器,伤害到接近于他的所有人群。

  这一代人是如何造就的?

  理直气壮地做一切盲目之事,但并没有平稳过渡到注定庸常的中年,最终只归于被怜悯的价值。这个日本六十年代的青年形象,依然能高度概括我们身边的大量人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