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推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推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推拿》经典读后感10篇

  《推拿》是一本由毕飞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拿》读后感(一):书摘

  可是,盲人就不一样了,只要坐下来,脑袋一靠就过去了,谁也看不出来。虽说看不出来,但是,谁要是睡觉了,大伙儿还是知道的,说话的声音在那儿呢。被惊醒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说话的声音不是懒洋洋的就是急促得过了头,反应总归是不一样。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361-364

  otes: 1) 哈哈都是套路。

  痛和疼有什么区别呢?从语义上说,似乎并没有。沙复明想了想,区别好像又是有的。痛是一个面积,有它的散发性,是拓展的,很钝,类似于推拿里的“搓”和“揉”。疼却是一个点,是集中起来的,很锐利。它往深处去,越来越尖,是推拿里的“点”。到后来这疼又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变成了“撕”。怎么会是“撕”的呢?胃里的两只手又是从哪里来的?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493-496

  小马在第一时间就捕捉到嫂子身上的气味了。准确地说,嫂子身上的气味在第一时间就捕捉到小马了。是嫂子头发的气味。嫂子刚洗了头,湿漉漉的。香波还残留在头发上。但头发上残留的香波就再也不是香波,头发也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头发,香波与头发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嫂子一下子就香了。小马无缘无故地一阵紧张。其实是被感动了。嫂子真好闻哪。小马完全忽略了张一光汹涌的拷问,他能够确认的只有一点,嫂子在向他挪动。嫂子的身体在一次又一次地逼近他小马。小马被嫂子的气味笼罩了。嫂子的气味有手指,嫂子的气味有胳膊,完全可以抚摸、搀扶,或者拥抱。小马全神贯注,无缘无故地被嫂子拥抱了。小马的鼻孔好一阵翕张,想深呼吸,却没敢,只好屏住。这一来窒息了。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655-661

  一般来说,当事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才能,当这种才能展露出来的时候,他能知道的只有一点——做起来特别地简单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780-781

  谎言是一种强迫性的行走,只要你迈出左腿,你就必然会迈出右腿,然后,又是左腿,又是右腿。可谎言终究是不可靠的,它经不起重复。重复到一定的时候,谎言的力量不仅没有得到加强,而是削弱,直至暴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1210-1212

  花呗。“花钱”的“花”为什么是“花朵”的“花”?意思很明确了,钱就是花骨朵,是含苞欲放的花瓣。只要“花”出去,每一分钱都可以怦然绽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2426-2428

  不能拿客气当了福气。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3100-3100

  otes: 1) 这很重要。

  盲人和健全人打交道始终是胆怯的,道理很简单,他们在明处,健全人却藏在暗处。这就是为什么盲人一般不和健全人打交道的根本缘由。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的一种动物,是有眼睛的动物,是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他们对待健全人的态度完全等同于健全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毕飞宇, 第8届茅盾文学奖-推拿, loc. 3145-3147

  《推拿》读后感(二):推拿江湖

  人心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毕飞宇的《推拿》展现的是一个盲人世界的江湖,看上去是一间小小的推拿室,而我看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这是一个由两个合伙人张宗琪和沙复明,男推拿师王大夫、徐泰来,帅气小马组成的推拿室,里面发生了很多故事,有很多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都在那一间小小的推拿室里呈现,生活的本质也在他们相互之间的恩恩怨怨纠缠之中得以体现。

  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但却不仅仅是生活,必须是生活的提炼,高于生活。看到作者对爱情友情亲情进行的最本质描写,让我不得不反思这些东西对于我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爱情是什么,跟作者笔下的爱情又有什么区别,究竟是真正的爱情,引导我去思考友情、亲情的本质是什么。

  爱情是文学作品里永恒经典,也更容易引发大家的共鸣,盲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让人看得心潮澎湃。推拿室小老板沙复明和员工都红的故事很老套,沙复明喜欢年轻貌美的都红,但是都红不喜欢沙复明,但是作者又怎会仅限于此了。都红不喜欢沙复明,但是在推拿室沙复明又是老板,不能明着拒绝,又不能给他机会私下接触,万一他“哗啦啦”强来了,于是都红就找来了一个队友高唯,和她一起上下班,沙复明就没机会单独相处了。都红一直怕沙复明单独相处时“哗啦啦”,其实后来发现是真爱她,可是那又怎样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爱就是不爱啊,对她再好只能换来感恩,换不来爱情,说到底爱情是两个人事,不是一个劲儿对她好就够了的,重要的是两情相悦啊。金嫣和徐泰来倒是挺让人感到一丝暖意的。金嫣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听了徐泰来的为爱啼血故事之后,从上海追到南京,但是徐泰来被爱伤过之后心门所伤紧闭,一直不好再说那三个字,最后也是金嫣先说,逼着徐泰来说爱她。其实徐泰来也是喜欢她,只是被伤过之后不敢轻易说爱了,也就金嫣这样喜欢一个人巴不得全世界都为她祈福的人能够让徐泰来打开心扉了。王大夫和小孔的感情算是最波折的了,小孔瞒着父母跟着王大夫从深圳去南京,王大夫又有一个不学无术的弟弟,还得帮弟弟还债,后来又发生了小马暗恋小孔的事,小孔家里人开始又反对她找一个盲人,王大夫父母又一心一意维护他弟弟,小孔一直想要一个隆重的婚礼,而王大夫却一直因为家里的事拖着,婚礼也想从简,总是波折不断。小说结尾处透露出的一丝希望,或者可以抚慰读者为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为他们爱情的未来的忧虑吧。

  盲人对世界的感觉是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周围的一切,用鼻子去闻,凭着这些去感受整个世界的善意与恶意。好的作品会给读者打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门,能够给你呈现出不一样的世界,《推拿》让我看到了盲人的世界。先天盲人和后天变盲的人有着那么多的不一样,先天盲人,用手触摸感受这个世界,从未亲眼看过这个世界,他们敏感,虽然听不见却可以通过耳朵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与恶意,听声调的变化来揣摩人心,推拿室里和客人的交谈可以感受整个世界。都红被撞之后,众人捐款想帮助她,但是她不能接受这捐款,一接受的话就一辈子欠大家的了,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了,所以她只能走了。这也启发着在捐款时注意受捐助人的内心想法,别大多数好心办坏事,很多学校的募捐活动就有这个问题。不喜欢太过亲密的接触,不喜欢与人接触,但是耳朵是他们的眼睛,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极其敏感,甚至像小马那种能把时间分成几段,一个钟就是一个钟。在作者通过这些盲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发现整个世界的过程,那些我没注意过的气味、声音,在健全人眼里的世界和盲人的世界有着这么多的不同。

  对生活里人心的把握体现作家的专业水准,关于小说人物的家庭、爱情、工作之间的纠葛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王大夫的际遇令人心痛不已。王大夫把小孔带回家住了很久之后,弟弟弟媳立马也回家蹭饭,因为在他们眼里身为大哥的王大夫在爸妈家里住那么久就是占便宜,既然大哥去占,他们怎么你不去占。后来弟弟欠债打电话给王大夫,理直气壮地要王大夫还债,一个不学无术的弟弟跃然纸上,王大夫最后为了弟弟还两万五的赌债割了自己胸脯一刀,“两万五我要捏多少只脚”“一双脚十五块,一只脚七块半”“两万五我要捏三千三百三十三只脚”,对盲人来说,钱就是命,不能赔钱就只能给命了,血流了一地,但是王大夫下楼时听到的依旧是弟弟在爹妈面前对他的抱怨善良敦厚的王大夫和见利忘义的弟弟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吧,人物刻画得深刻,对人性的把握,非脸谱化的好人坏人,也无所谓好人坏人,人性的贪婪只是在那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中他是我们身边很平常的那一类人,庸庸碌碌。都红的尊严一次一次地被践踏同样令人心疼。在盲校时用三年就达到钢琴八级,在一次演出里演砸了却因为她是盲人大家可怜她而收到掌声,都红不需要别人可怜,所以去学了推拿,钢琴八级过了却学不会推拿,却因为长得漂亮在推拿室立足下来,后遇车祸大家好心捐款,可都红又怎么能接受,接受了以后怎么在推拿室生存下去,尊严何在,所以她只能走了。沙复明和张宗琪的恩怨,两个人在上海的时候成为难兄难弟,沙复明跟着张宗琪来南京合资开店,张宗琪自己也做推拿师帮人捏脚挣钱一点儿也不像个老板,基本不过问管理事物,沙复明大小事都管,事业发展期大家和和睦睦,裂痕却早已种下,沙复明嫌张宗琪什么都不管,张宗琪对沙复明太过虚荣也早有怨言,直到两个人在茶室摊牌,沙复明先说分吧要了十万,张宗琪说给十二万但是要等几年,沙复明这时才发现张宗琪早就开始算计推拿室了,拖吧,一艘船上谁也别想走,分这事谁开口谁输,要钱了以后你就是员工不再是合伙人了,钱是我张宗琪挣了给你的,这才是地地道道中国合伙人,曾经患难之交,如今的分道扬镳

  完稿于2016年6月5日下午

  《推拿》读后感(三):十八万字太少了

  很久没有被一本书吸引得要熬夜看——上一次连夜迫不及待看完的还是《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是大四时的事情了。这句话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理解:一这本书确实好看;二我的阅读量开始变得捉急;三阅读量还在那只是看的都是垃圾。不管你们怎么理解,我说第一句话是出于第一种动机。

  我容易被人的真诚感动,也容易被人的努力感动,要是这个人又真诚又努力,我会感动得一塌糊涂,心脏里的那张脸定是涕泗横流的(表面的这张脸有点面瘫,所以不会那么emotional)。《推拿》就是这么一部真诚又付出了大量心血的作品。我每多看一页,就多加深一些对毕飞宇的敬佩。

  一个小说家的成绩,最不容易造假。不像某国的官员,去大学里遛一圈,回来就摇身一变成了个什么理科工科的博士,然后继续做跟理工毫不相关的行政工作。(再看看我身边那些天天起早贪黑拿可怜补贴的理工狗,真是为他们叫屈。)也不像某国的某些艺术家,作品受追捧的程度与自己的职务密切相关。虽然我说的小说家也是某国的,但这种情况明显好一些。因为不管能不能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起码大众都识字,阅读小说的人不都是小说界的人,大家凭自己的喜好去阅读,而未见得是要捧作者的臭脚。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你肚子里有没有货,群众的眼睛可以看的很雪亮。不像是绘画,一个脑瘫的作品也可能被人解读出深刻的思想来,接受者距离媒介的距离更近,解读时加上了很多自我投射的成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创作者的本意。就这部小说来讲,如果没有深入盲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心世界,那根本不足以让我如此感动(说到底,我还是对自己的品味很有信心)。

  这些盲人被塑造得非常个性化——其实这也是现实本身。王大夫是一个孝敬父母、责任感强的硬汉形象;小孔为了爱情与王大夫私奔,还很抠门;沙复明博学多才,虚荣心强,为了跻身有眼睛人的社会累垮了身体;小马木讷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金嫣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女强人,为了爱情倒追痴情于别人的泰和;都红会弹琴,长得又极为漂亮(她自己说“这就是一个笑话”),被沙复明追求而内心又中意小马;踏实肯干的张宗琪等等。

  写小马内心世界的那一章,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小马是一个沉默的人,然而却在做一件惊天的事情——把时间当玩具!他把时间组合、拆卸,捏圆了、拉长了,走到时间的顶端又返回时间的末尾。这样他从不会无聊,因为只要活着,时间就在。我们任何人都在对时间唯命是从,被时间召唤,又被时间抛弃。可是小马,却骄傲地把时间当作了玩具!这是对天地不仁的最终极藐视。

  小说中也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文字,比如下面这些。

  “正常人其实是不正常的,无论是当了教师还是做了官员,他们永远都会对残疾人说,你们要‘自食其力’,而他们则不需要,他们都有现成的,只等着他们去动筷子;就好像残疾人只要‘自食其力’就行了,都没饿死,都没冻死,很了不起了。”

  “恳求这种东西就是这样,到了一定的地步,它就成了死命令。”

  “恋爱中的人就这样,他们的嘴唇总是热烈的,最适合接吻。如果不能够接吻,那么好,吵。”

  “爱真好,比浑身长满了眼睛都要好。”

  “好看。你比红烧肉还好看。”

  书中大篇大篇都是心理描写,所以当听闻娄烨将此搬上大银幕时,我着实捏一把汗。昨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电影,改编得也真是不错。影片延续了娄烨一贯的还原生活的特色,小人物的故事,故事里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你的亲戚和我的邻居。电影的视角不再从王大夫出发,而是以小马始,以小马终。原著中小马是怀着对嫂子的爱恋失踪了,而电影中虽然也是不辞而别,但做了大量后续和改编。小马后来爱上了洗头妹小蛮,并且在被人打了一顿之后,歪打正着恢复了一些模糊的视力,最后和小蛮过上了夫唱妇随的生活。而通过小马模糊的视力,也让影片的镜头更加多元化,多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恍惚感。电影最后都红离开时,与沙复明跳一场舞的戏加的也很好,两个痛苦的人还是为彼此留下了点最后的温情。秦昊和郭晓东都是娄烨的御用演员,秦昊在这部戏里的表演更合适一些(这还是《浮城谜事》里那个酷酷的渣男吗?)。都红让梅婷来演也非常合适,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失去了光明,怎么能不让人叹息。电影不足的地方在于,“推拿”成了一个药引子,影片中几乎没有表现,闪过的几个揉搓镜头也毫无力道,像是普通的按摩。毕飞宇在小说里详细地描写了每个人推拿手法的不同,每个人因长期上钟而造成的手指变形等。既然电影名称为《推拿》,总要稍微表现一下的吧。

  我很喜欢导演这个职业。要是遇上了喜爱的导演,总要刨根问底,查查这人到底是什么来路——尤其是,这人的老婆是谁——她们凭什么就可以跟这么有深度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查可不得了,娄烨的老婆是马英力,也就是《推拿》电影的编剧,她还拿了个剧本改编奖。艺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能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朝夕相处,探讨艺术,那人生简直不能再完美。

  最后还是回到小说上来。《推拿》看的是电子书,每一页并没有页码,我正看在兴头上,主人公们也不过是去吃一顿饭,结果,就这么结束了,就这么结束了!小马最后找到了吗,都红要靠什么生存,王大夫和小孔有没有开成店,沙宗琪推拿中心有没有解散,金嫣有没有成为幸福的新娘,这些我都想知道。当然,这样结束也不坏。但是,十八万字终究还是太少了。

  2015年1月3日于清华园

  《推拿》读后感(四):第七天与推拿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6/04/20/7th-day-and-tuina

  余华的作品也算熟悉,例如《活着》《兄弟》等,而毕飞宇的作品则没有涉猎过, 当然《推拿》是耳熟能详的,也有一部同名的电影还是很有些反响的。

  看到有评论提到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形式大于内容,模仿基督教的形式,有些达不到 余华之前作品的水准。我倒不是很赞同,个人还是很喜欢这个作品的,特别是那些真切而露骨 的故事,那些现实生活的映射,虽即我们已然麻木于如此多的悲剧之中,而且我们也是如此之健忘, 再火的新闻几日后便又销声匿迹,接踵而至的更大的悲哀变着花样不断袭来,例如天津爆炸案, 假疫苗事件,常州土壤污染事件等等。

  我们是无根的民族,无根说的是没有信仰,没有大于利益的任何东西,于是我们着急着奔钱而去, 不去顾忌身边的物事,还管他死后的地狱?无根的浮萍随意漂浮着,无论承载的是施舍的水,亦或是 污染的毒水。

  短短的故事,能够把事情讲清楚,能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当下,让我们可以有些许的惊醒,我想这样的 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

  毕飞宇则是首次接触作品,这作品关照的是那群毕生遗憾的人,没有视觉的生活会是如何?我们或许无从想象, 《推拿》则给我们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了解那些人的喜怒哀乐。我再读的过程中,时长在想倘若我看不见了, 会是如何?一会便想起了似乎应该给自己购置保险。

  毕飞宇在书后的访谈中,谈及了残疾人的尊严,谈及了当下社会对残疾人的冷淡,还有某些人对于残疾人的不尊重, 甚至嘲笑残疾人(赵本山作品)。扭曲的社会,我们尚且无法关照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对于亲人朋友尚且 谈不上真是热情,似乎尊重于他们也是奢侈的?或许,这是社会发展(或称为转型)的阵痛期,可这持续的似乎 也太久了些?久的让我开始质疑我们走出经济至上路径以致道德沦丧是否正确?这成本是否过高?

  我喜欢写实的作品,无论是书籍或者电影,这就像音乐中的摇滚,总是迸发着魅力与热情,迸发着对于当下的反思与 未来的期许。

  希望有更好的写实作品。

  参考资料

  《推拿》

  《第七天》

  《推拿》读后感(五):一点有的没的

  最早知道毕飞宇是在看了别人的一篇博文以后,上面提到这句“那些日子哪里去了。那些眉清目秀的日子。”,并说毕飞宇的这句话让她心里一惊。我那时想着要读遍毕飞宇的小说,目的就是找到这句话的出处。不过,很遗憾我由于各种缘由(主要是懒),并没有过多地翻毕飞宇的书,最终自然是没找到这句话出自哪了。

  还没毕业的时候,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过好几次毕飞宇的书,我最终读过的就只有《玉米》和《青衣》了。也有好几次看到过他的《平原》,可惜没怎么读过。

  读《推拿》的缘由很简单,一是娄烨将它改编成了电影,二是老早前确实想读却没读而恰好这几天又看到这本书了。于是,是在几个下班的晚上翻完了这本书。《推拿》主要是一群盲人生活的群像谱,当然,里面也有几个健全的人。这一群人聚集在“沙宗琪推拿中心”,牵连出各自以前和现在的生活。

  有关《推拿》,娄烨在微博上面说,他有一次问毕飞宇为何要写这本书,毕飞宇没正面回复他,而是给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阵子,他的一部长篇的写作遇到了创作上的问题,怎么也写不下去了,于是他整天无所事事,然后经常去南京家旁边的一家推拿店做推拿,推拿师都是盲人,他们经常聊天,天南地北,混得很熟,成为常客。有一次最后一个做完推拿后跟盲人一起下班,像以前一样,他主动拉起盲人的手下楼,在下楼梯的时候突然停电了,一片黑暗,他不得不停下脚步,这时候,盲人推拿师反倒拉过他的手,继续下楼梯,就这样,盲人为一个明眼人引路,将这个明眼人带到有光亮的地方。”

  《推拿》这本书,里面的盲人鲜活地生活着。他们即便工作,也没什么公司会主动提起社保,他们就像和这个社会没多大联系似的。他们凭借推拿这一技艺而讨生活。在“沙宗琪推拿中心”,盲人为主体,健康人为辅。

  书里写了好几个盲人,每个盲人各自的故事又都不同。这里就说一个我关注的角色——都红——好了。都红是推拿中心的盲人技师之一,她小时候表现出对于音乐上的天赋,许多曲子一听就能哼出来,但是,发现她这个天赋的老师却要求她去学钢琴。在老师看来,一个盲人唱歌是没出息的,盲人只有做不能做的事情,“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都红就开始学起钢琴,并且也学得挺好。可是,在一个啥感谢社会人士的演出上,她怯场了,结果弹得很糟糕,但是,下面的人还是各种鼓掌,她那时觉到人的虚伪,并且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向这个感恩,要回报那个……这是都红的幼年,后面的故事我便不再说了。

  毕飞宇借这样一个盲人角色,可能是为了表现出他的一种对于盲人的认识,即一定有那么一部分盲人,是不希望接受什么恩惠的,他们其实是想与健全人一样平等活着的……

  我们通过这书,能够稍微窥见一些盲人的生活经历,不管这些故事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这些自以为活着健全的人,其实在某些方面是需要盲人引导的。而同时,人与人之间,哪怕是朝夕共处的人,都有那么一些事情,是不会向任何人提起的。

  自以为很熟悉一段关系的人,若是在意外中发现了一些不知道的事情时,内心的怅然与难过是格外明显的。

  《推拿》读后感(六):是他出手不对,还是个人阅读感觉不对呢?

  距上次《玉米》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毕飞宇近以《推拿》斩获茅盾文学奖,可谓好事连连。从前一直不太关注茅奖,记得的也就《穆斯林的葬礼》,阅读感受也一般。好奇之下,从卓越购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插图版《推拿》。

  书到手,开卷便生陌生感。毕飞宇的作品,印象深刻的还是《玉米》、《哺乳期的女人》以及《怀念妹妹小青》等几个中短篇。《推拿》其实只翻到五十多页,“口味”不佳,除陌生感以外更生怀疑。盲人世界,他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为何在开篇之处,就出现了很多观点性评价?往昔毕特有的令人着迷和激动人心为何在这部小说中消失了?等等,就连文字的节奏和情节的推进方面,都感到失望。

  或许,未完成的阅读不能替代成为个体阅读的“盖棺定论”,但有点可以肯定,此番“推拿”并未触到我的“情穴”。下午跟Y在QQ上聊起《推拿》,同感于毕飞宇的“江郎才尽”之嫌,也同时莫名其妙他的“评论”布满了小说中。总以为好的小说家不必在小说中设置“评论”,小说的情调以及小说人物的价值观都是小说家交给读者的。

  回头去看毕飞宇的女性主题的小说,皆是佳作。小说一旦触及不到灵魂和精神,会令读者犯困。与茅奖比,《玉米》的得奖似乎更能获得深广的认可度。以盲人推拿师作为切入点,是否有点剑走偏锋。为何在展卷之初,体验的不是黑暗下的隐秘,更像是熟悉阳光下的普通人的故事。

  似乎话说过了,因我尚未读完。午后,在徐则臣的围脖里留了私信,赞他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和《居延》,并预祝他将来有长足的进步,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长篇,毕竟他也是江苏人。

  《推拿》读后感(七):推拿: 极具现实意义的一本书

  《推拿》在2011年8月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似乎是意料中的事。评委们对该书的评价是:《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

  《推拿》延续了毕飞宇一贯的写作路径,那就是以细腻绵密的细节描写、内敛饱满的叙事语调。作者把重点放在生活而不是盲人身上,他写盲人的家庭、房子、爱情以及“推拿中心”里纠结的故事。虽然叙事对象是那些盲人推拿师,但着力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的世界是黑暗的,他们的人生呢?《推拿》让读者看到盲人的正常人生,体会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助与无奈、痛苦与绝望,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梦想与尊严、幸福与信心,和他们在黑暗世界中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说起盲人,很容易让人想到萨拉马戈的《失眠症漫记》里的失明者,史铁生《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余华《世事如烟》里的瞎子等人物。在这些作品中,盲人大多数是一种象征或是寓言,比如《等待戈多》用盲人形象来表现现代人自身的荒诞。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盲”的形象,而非“人”的形象。

  《推拿》没有将盲人当作符号,“人”在黑暗的世界闪烁着自己的光彩。关于《推拿》,作者曾说:“我一点也不担心风驰电掣,再快的速度也不能把我们的表情扔出窗外,因为表情在我们的脸上。它从容、镇定,最终会回溯到我的心灵。”就此,我觉得可以把作者说的“表情”理解为平等和尊重,对叙事对象的尊重,具备平等的心态与目光,为尊严而写作的姿态,成就了这本长篇小说《推拿》。

  平心而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推拿》并不完美,它不是能与很多国外同题材的巨著相提并论的作品,它有自身的矫情和隔膜。但《推拿》讲述了关于盲人的作品,提出了关于盲人的话题,这不仅是一个写作问题,更直接地反映的是现实的问题。关注盲人,关爱盲人,为盲人这个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想,这也是作者毕飞宇留给读者的启示吧。

  《推拿》读后感(八):推拿之盲人的世界

  很久没有看小说了,《推拿》这本书很早就在书单中,终于在它出版后的八年后我看完了。

  看完只想说:太后悔没能早点看,错过了八年与之相遇的时间。不过说真的这本书不管放在哪个时间哪个年代看都是一本不会过时的书。

  看完书我终于知道作者为什么被称为最懂女性的作家之一。

  书讲的是一群盲人在推拿中心的故事,但是其意义更远超于这些盲人的生活,更是对我们这些健全人的一个警醒。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和诸多的细节描写,让我这个读者曾一度的认为作者自己就是一个盲人吧。作为一个健全人,你是很难知道盲人的很多日常和盲人的思维,但是作者却做到了,这本书当然还有一群很特殊的读者,那就是盲人,他们也看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看。

  这书不仅是对盲人这个群体把握的很到位,就是其中的女性角色也把握的很到位,接下来打算把作者的其他作品都看一遍了,瞬间由路人转粉了。这样的一本小说,可见作者背后做足了功课,不然也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深入去了解,才能有这样的作品。

  书中的王大夫,沙复明,小孔,张宗琦等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都安排的非常好,有礼有节,紧凑而不失重点,很喜欢作者的这种写作调调和风格,赞,大力推荐。

  《推拿》读后感(九):《推拿》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孤陋寡闻不认识作者,在推拿的最后与张莉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了毕飞宇写过很多书,不少文革时期的,也有20世纪末时期的书,都是对当前社会现象中的某一件事或者现象来进行了阐述和传达。这本推拿当然也是他深入健全与残疾,外在与内在,权利与义务这样一场对比中写出来的,小说家之所以成为了小说家,那是因为他会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会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它本身是一个弱者,敏感者,悲观者,他们对伤害有着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悲观,表达,批判。毕飞宇是个健全人,他与自己笔下的人物群体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把盲人心理的活动思想写出写到写的逼真,已经很不错了。这些感悟平常读者大都是无法提前感知到的。

  王大夫把积存的钱放入了股票里,涨涨跌跌,终于还是跌了,现在他也不想挣钱只想把股票里的老本钱挣回来他就收手,股票哪是好东西,普通人摔进去就是恶性循环。他终于带着孔大夫离开了深圳回到了老家南京投奔了自己的同学沙复平。王大夫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人忠厚、小心翼翼,和家人不亲,带有愧疚,认为自己拖累了弟弟和父母,加倍的对他们好。结婚没钱,也让自己的对象当不成老板娘。拉着脸面在同学那打工。

  都红小学有着音乐的天赋,被老师挖掘出来跟着老师学会了钢琴。有次上台表演钢琴,她弹琴发挥失常,顶多算是发出了音,没有节奏和韵律,而底下的健全人却爆发出了他们的掌声,他们在同情她,可怜她,鼓励她,她被主持人小心翼翼的牵下了舞台,在面对一片黑暗的镜头前被可怜被赞赏,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音乐或者其他的表演“慈善演出”“爱心表演”什么的都是他妈的贱东西,她们所表演的是为了烘托健全人的爱,为了还债,为了让健全人能表达他们的感动、他们的一份心以及为了能够给与自己的良心的一点安稳。从此她丢弃了自己的权利,为了不让她的权利得来这么卑微与不同。后来的一次都红在房门底下被砸断了大拇指,残疾的同胞纷纷募捐,而她悄悄的走了,为什么走了,因为她是比残疾还低一等的残废了,她不想接受来自下层的施舍,同情,为了自己那么剩余的一点自尊。

  金嫣也真是个神奇的人物,听着一个流传大上海的故事,奔波流连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并发起了攻势。在没谈恋爱的时候幻想着恋爱如何进行着,恋爱成立了幻想着怎么进行婚礼,她永远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热爱自己的想象。就像与世界脱离,不管其他人如何,她得按自己的路子走。

  盲人没有权利,只有义务,或者说他们的权利伴随着自己的眼睛一样是次等的,残缺的。盲人的人生是似是而非的人生。他们去一家推拿所工作,不会有正常公司所拥有的劳动合同,正规保险,也就是一个临时工,寄存者,忙了你就来,不忙就收拾包袱回家。一个钟点拿着四分之一的提成,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卑微胆怯容易感激,因为得来不易。他们看不到社会,看不到人,看不到美,时间都能被分割切成任何走法,时间就是他们心底的一声咔嚓,咔嚓一次,时间死掉一秒。他们看起来像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健全人是被分割出去的另一部分,但同时他们是在被人看到的明处,而健全人则是看不到的暗处。他们用耳朵去听世界,用鼻子去闻世界,用嘴巴去尝世界,就是无法用眼睛去感受世界。先天的盲人永远感受不到世界的美,美是个什么东西,十六岁少年时遇到的十四中的女孩,美就是心理的一声“晴天霹雳”,细胞的“万物蒙动”,就是那一句“我们一起逃课怎么样”的致命魔力,就如中年的沙复平执着于都红的美一样,永远琢磨不透,但永远会迷恋。盲人所依靠的也是别人的判断,所看到的也是听别人眼里的判断。事物在于他们心中永远是别人。所以他们敏感,多疑,怯弱,不自信,假装的自负或强烈的自卑。他们和社会连接的点也就在于每个月从民办处拿到一百快钱的补助。他们会觉得正常人是神,是可望不可即的群体,是永远也不能拥有一个共同价值观的正常人。先天的盲人可能更容易接受这个世界,一出生也就看不到,永远不知道外面的观景是如何,而后天所造成的盲人这会是致命的打击,更加的沉默,抑郁,对美,对光亮的渴求,对眼睛的眷恋。盲人里虽然有很多的分歧,但是在大的困难面前他们还是很团结的。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眼睛去看待这些人才能不给他们造成内心的恐慌与隔离。

  《推拿》读后感(十):认真的不同

  看完了小说《推拿》,我感触良多。十八万字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通过对盲人世界深刻、细致而真实的描写,给我们正常人展现了一个小心翼翼却又自强不息的盲人按摩师的世界,那是入木三分的深刻、细致入微的真实,还有令人心悸的感动。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地怀疑作者是否就是一位盲人,不然怎会有如此深刻、细致且真实的体验?作者毕飞宇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健全人啊。在我看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个段落,合上这本书时,我忽然觉得,这本小说只写了两个字,尊严。是在写盲人的尊严。

  《推拿》讲述了在一个推拿中心里的一群盲人推拿师的故事,这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盲人。每一位盲人推拿师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有的是先天盲,有的是后天致盲,各种各样的致盲原因。相同的是他们在活着的每分每秒里都在认真,认真的活,认真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盲人的世界并不是黑白的,他们的世界其实也是五颜六色的。王大夫对沙复明说:“都是瞎子,谁还看不见。”看的我心惊肉跳。很多的段落和用词,都让我心惊肉跳。忠厚老实的王大夫很想有一间自己的推拿店,让小孔当老板娘;沙复明是个推拿按摩理论和管理经验都很丰富的店老板,都红,一个有钢琴演奏才华的美女盲人,却一丁点别人的怜惜都不想要,在成为了盲人按摩师后依然不需要别人的可怜,还有金嫣,一位渴望有一场盛大婚礼的盲女推拿师,她的脑袋里全是婚礼的不同版本。可是功夫常常会负有心人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盲人推拿师傅们的生活更是一个问题叠着一个问题。

  我觉得, 《推拿》跟《士兵突击》是相似的,虽然一个是讲士兵的成长,另一个是讲盲人推拿师的挣扎,但它们是精神上的“近亲”。许三多、伍六一和史今们在绿色军营里认真的活着,践行着“不抛弃、不放弃”,珍惜着军营里的每一天,那是一种嗷嗷叫的较真,是一种自虐的认真。这种较真和认真劲头像炮膛里爆炸了的火药,推着许三多和伍六一背着大铁锅,拎着子弹箱跑了一万米。而盲人推拿师傅们的认真却是一种安静的认真,是一种波澜不惊的认真,像那并不存在的“永动机”一样,也像堂吉诃德,更像是大海深处的十级漩涡,波涛汹涌,但看起来是那么地波澜不惊、晴空万里。在小说的结尾,我觉得,不幸断指的都红就是那个伍六一,和瘸腿的伍六一不愿意当安逸的司务长一样,都红也没有留在“沙宗琪推拿中心”受别人的照顾,哪怕是爱慕者的怜惜。盲人推拿师傅们在小小的“沙宗琪推拿中心”里认真的活着,活出了自己的尊严和色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