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7 02:05: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0篇

  《走出思维的误区》是一本由尼尔.布朗(美国) / 等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页数:2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一):使用批判性性思维,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

  鼓励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愿望,也是我们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个目的。

  本书围绕着11个问题展开批判性思维讨论。如下: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就是针对作者希望讨论的案例提出的问题,比如:我从事目前的工作是否有发展?

  结论就是作者在此问题上的经过推理后得到的观点。比如,我觉得没什么发展。这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观点与结论的区别。

  --观点不需要证据的支撑,比如,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

  --结论需要作者提供可支撑的证据,比如,因为质量管理在中国不受重视,而且企业的经营文化也不重视改进,所以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这个就是结论,它是有推理过程的。

  准确的找到作者的论题及结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2.理由是什么?

  当你听到对方跟你说“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发问:“为什么?”这就是在寻求理由、证据。一个有着批判性思维的人一定会对作者支撑观点的论据感兴趣;同时,作者如果真心希望你接受他的观点,也是一定会给出一些理由来说服你。

  理由的类型有研究调查结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和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比喻及类推等等。

  3.哪些词句有歧义?

  我们重点关注基本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语,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多注意在理由和结论中抽象的词语。比如,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那么,这个结论中的发展就是稍微有些抽象。发展是指薪金上升空间不大?还是在所在的公司职位上升空间不大?还是行业发展?等等。如果没有对关键词语的意思进行清洗定义,则要先了解清楚后再推理。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故意利用抽象的词语混淆视听,迷惑大众。比如,反三俗。什么是三俗?庸俗、低俗、媚俗?这都是抽象的词语。反,怎么反?是人身攻击?还是立法立规?还是什么?都没说清楚。那么,再看提出这个“反三俗”的“艺术家”们的身份,就不难看出有打击同行的嫌疑了。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接收并承认为重要,但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价值观假设则代表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比如,个人与集体主义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一个等级秩序严格的企业与氛围开放的企业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要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联接。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仔细、小心,要时刻聚焦于论证本身。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一个观点能否变成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的质量。

  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意见,它们在论证中出现的位置是证据。这里面重点专家意见。在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的结论中,我们要问以下问题:

  -该专家在此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

  -专家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该专家的背景如何?是否可以通过作证而获得利益?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专家?

  我相信,通过问这几个问题,会发现网上绝大部分的结论论证都是不严谨的。

  个人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其中,

  -个人观察。每个人的观察都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态度的筛选,并不能保证客观。所以,要辅助以其他证据支持观点。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是可重复的,并且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要注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在进行抽样实验时,我们要检查样本量、抽样广度、抽样随机性。更多的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试验,大家可以参考《统计学的世界》这本书。

  -案例。说到案例,我想起了大学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数学考研辅导班,我正巧参加过其中的一个。记得第一堂课,任课老师就说:“那个陈教授家的大公子参加了一次XX辅导班,回来就大呼上当。。。@##$&*#^$@$#^&。。。”。这里面就有个人案例式的证据,但是这只是个人的意见,觉得XX辅导班不错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所以,以这个大公子个人意见作为论据,就显得太不充分了。

  -类比。注意用来类比的两者是否真的有可比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我认为对于干扰性原因的分析才是真正的有创造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要注意两个事件的相关性。X与Y相关与X导致Y不是一个概念。有些Y是由很多X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的;也有可能X与Y的相关性是由第三个因素Z决定的。

  注意“在此之后”与“由此引起”的区别。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注意算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试着分析三种不同平均数表述方法带来的不同。

  遗漏信息与信息欺骗。有时候采用相对值比采用绝对值变化要明显的多,但绝对值变化多少要取决于基数的大小。所以,以后看到相对值的变化,要再分析一下基数与绝对值的变化。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这个现象在广告中非常常见。比如广告中经常听到“该牙膏可以有效杀灭口中90%的细菌”。那么,究竟别的牙膏是不是可以杀灭95%的细菌?漱口水行不行?用了该牙膏有什么副作用?等等。这些都是被遗漏的信息。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这里要注意二元思维的局限,即非是即否的回答。可能还有第三种答案。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问的11个问题。

  使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信息,原来这么多事情还没说清楚。

  使用批判性性思维,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二):努力思维克服偏见

  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各种信息的萦绕中生活。学会批判性思维方式,用淘金的方法汲取精华、去除糟粕,更利于自己思想的提升。

  思考别人的观点与见解,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尽管艰难,但这一过程能为你理性的灵活运用铺就一条光明大道。

  世上没有任何观点无懈可击,但总有一些观点更为优越。我们不去苛求尽善尽美,只要努力把握发表观点的人的真正目的就会不断优秀自己。

  习惯和偏见阻碍我们走出思维的误区,我们必须认清真相、战而胜之。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三):韩寒同学推荐了这本书。估计他看不进去

  昨天写了篇博文,向韩寒同学推荐了这本书:

  这两天的@微盘,推荐了一本书,大概是《100个名人推荐的100本书》。为了不给我已经不堪重负的书架增加几本永远看不完的图书,我没打开那个链接。

  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当朋友兴冲冲地向我推荐新书、文章或观点时,我内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So what?

  禅者称我这种人为已经盛满了的茶杯,想品新茶,不倒掉老茶叶底子是不成的。这个譬喻很形象,却忽略了茶杯根本就装不了可乐:给外甥介绍对象总不成功,并不是女方们的条件不好,而是介倒霉外甥根本就是个基友。现在进行的@韩寒 同学与@方舟子 老师的大战,恰恰说明了这个现象。

  根据MBTI性格类型分析理论,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有直觉和感觉型之分。比如在地铁里我们的身边站着一位美女,韩寒童鞋应该是“直觉型”接收信息的那种:他的脑子里会闪出清纯、眩晕,甚至温暖、春天等通感类的抽象概念。等美女下车,问他此女身着何装、足蹬何鞋,乃至戴眼镜与否之类的问题,他都不曾注意到。而如果上场的是我们的方舟子老师,他会在5分钟内迅速抓住美女同志的服装品牌、香水类型甚至乳沟深度等可量化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感觉型”。

  不同的性格,做决策的方式也不同。接上例,在决定是否与美女搭讪时,有率性而为的,如韩寒之流,过电就上,最讨厌的就是只曰不日。这被MBTI分析称为“感性型”。而绅士者如方老师,会进行模块化计算,比如填写一个checklist,回答了此女是否有HIV感染史、她的男友是否是拳击教练等诸多问题后,再做决定。我们把这种决策方式称为“理性型”。

  正因为韩与方的思维方式如此的不同,我看他们的斗争大有关公战秦琼之感。也唯其如此,我才觉得这个争斗是如此的搞笑。考虑到韩寒同学年纪更轻,更容易接受不属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我想介绍一本方老师擅长方面的书,以期让韩同学了解自己近来为什么处在下风。

  quot;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是一本介绍批判性考量外界信息的书籍。买这本书是在我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那时的中译版为原书的第3版。如今已出到第十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微盘分享文件为这本书英文版的第8版。(翻过演示页的链接后如果想深入读读,建议你去Amazon去买一本。否则被方老师抓住看盗版的证据,就不好玩了。)

  必须说明,这本书绝非逻辑论辩方面的葵花宝典,顶多算是挑刺找茬行当里的长拳马步吧。推荐本书,只是想让韩童鞋知道这个行当是多么的阳春白雪。以你之长短,永远不可知方老师之深浅。韩同学想在辩论场上战胜方老师,如同方老师想在赛车场上战胜韩同学一样的不可能。(按照方老师的逻辑,他该是不通驾驶技术的。否则就不会安步当车,惨遭铁锤门之变。)

  我对韩同学的建议是别打了,你打不过的。撤诉、息口。你说我是枪手,我干脆把笔名改做“枪手”。让考据癖们得出结论:这篇文章是如此之好,以致于不可能是“枪手”写的,而一定是枪手写的。或者,你相信时间,默默地再写60年。让质疑者感叹你长辈枪手的长寿。当然,方老师想获得感叹的机会,还得在自己老本行生物学方面有所建树。

  ——————————————————————————————

  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仅仅可能是为了证明一个我们喜欢的结论。可惜,这个例子在最近的版本中不见了。代以一个小孩子猜测太阳去处的例子。我觉得不如这个有趣。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四):批判性思考需要提出的若干问题

  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需要判断真假,对错,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争议性问题时。

  其实批判性思维总有一个缺陷:批判了半天,还是没有“正确答案”。它也不能告诉我们,如何从正面一步一步阐发我们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个工具,以下列举的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工具包。

  Q1: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描述性的问题和说明性的问题

  A1: 寻找问题和结论的标志词:因此,所以,这样说来,简而言之,可见,我们相信,结论是,我们可以推断,我想指出的是,我认为,很可能,显见的解释,表明,表现出,指明,证明,依然,事实上,事情的真相在于,可是天知道,其结果,很显然

  哪些不是结论:例子,统计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

  Q2:理由是什么?

  A2: 标明理由的标志词:因为,由于,首先…其次,因为首先,既是,由…事实说来,理由是,举例来说,支持我们观点的是,同时

  理由的组织方式(图示法)

  在说明性论证中,典型的理由要么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或说明性的陈述,要么是描述性的信念或原理。

  Q3:哪些词句的意义模糊不清?

  模糊不清的词是陷阱!无法避免,只能警惕和多考虑其它可能性!

  Q4: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

  理由+价值假设=结论

  公认价值表:传统,自治,个人责任,冒险,智慧 ,杰出,新奇,集体责任,灵活,机会平等,条件平等,服从权威,诚实,本能,爱国主义,雄心,舒适,正义,勇气,和平,宽容,慷慨,安全,独立,言论自由,竞争,理智,和睦,合作,秩序,创造性,生产性。

  作者对某些价值的偏爱通常隐而不露,然而这些价值,对他的结论以及他选取来论证结论的方式却影响极大。作者的背景是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Q5: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如果这些隐含观念是描述性的,便可将其称为描述性的联结假设。这一假设表现的是事物是怎样,而不是事物应该怎样。

  有一些线索可以帮我们发现确定的假设:1. 考虑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差距;2. 寻找支持理由的观念;3. 弄清反对作者的观点;4. 承认可能存在着其他获得理由的卓有成效的手段;5. 更多地了解问题。6.避免分析不重要的假设。

  Q6:推理中是否存在错误?

  A6: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的视线;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假设越是可疑,推理的相关性就越小;作者利用视线转移欺骗我们了吗;作者以假定作为论据了么。

  谬误列举:人身攻击(adhominem argument),晕轮效应(类似反向人身攻击),滑坡谬误,妄求完美,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诉诸公众,诉诸权威,稻草人,虚假的两难困境,一厢情愿(今天不可能是星期四,我还没完成论文呢!),命名解释;偷梁换柱(过程如下:1.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2.主题B被引入讨论中,尽管它与主题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3.主题A被放弃),窃取论点。

  Q7:证据是什么?

  A7:证据主要包括:直觉、个人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

  Q8:对某项事实性声明,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A8:如果需要证据却又没有证据,那么这项声明就仅仅是个断言。

  证明一项声明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好,我们就越相信这项声明,感觉这个信念就越接近“事实”。

  这类证据大多不能单独使用,而且极可能存在偏见。

  Q9:对某项事实性声明,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A9:问卷调查:措辞和上下文因素、长度会引起偏差

  评价类比:1.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2.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因此,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

  Q10: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A10:样本数量是否足够大,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否则会过度泛化),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想。

  当你想义正辞严地保护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语气坚定而礼貌,确保自己的言辞达意,不要愤怒。

  一个概然性的归纳并不因其正确而足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Q11:你发现解释蜘蛛的耳朵长在脚上的干扰因素了么?

  A11:一般情况下,有很多假设都能解释为什么X与Y有关。以下列举了四种:1.X是引起Y的原因。2.Y是引起X的原因。3.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4.X与Y相互影响。

  但是两件事情相关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此外,还要尤其警惕post hoc谬误。下面的词语,表明作者乃是力图阐发因果关系:影响到,增加了……可能,促使,制止,其结果。因果关系常常伴随有概然性。

  引出两种错误:混淆原因和结果;对共同原因的疏忽;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

  Q12: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

  A12:一些常见的竞争性假说产生的原因:1. 观察者期望效应;2. 成熟情况和生活阅历;3. 偏见性抽样,不随机、范围局限的抽样;4. 参加者期望与迎合心理;5. 相关因果影响;6. 回归效应,若一事件远离了平均取向,则其后的事件将与平均取向更为接近。

  如何评价竞争性假说:1. 逻辑上的可靠性;2. 与其他知识的一致性;3. 解释或预测事件的准确性。

  Q13:统计推理是否错误?

  A13:发现别人利用统计数字扯谎的办法:1. 利用证据构建你自己的结论。若其与作者的结论不符,你或许便找到了某种不实之处;2. 问清百分比的基数,及其百分比表示的绝对总数;3. 一旦数字畸大畸小,在解释统计数字之前确定需要了解何种百分比;4. 确定平均的含义到底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5. 确定是否需要了解数值的范围和分布(例如假设你需要一些信息来帮助你决定吃或不吃从邻近海洋里捕捉到的鱼,只告诉你平均含汞量,你会满意吗);6. 对统计数字的基础反复查核。追问一下:作者从何种途径知道了这些;7. 警惕错误的统计比较。

  Q12:重要的信息资料有没有疏漏?

  A12:遗漏信息之无法避免至少有五个理由:1.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2. 有限的注意力;3. 人类知识的不充分性;4. 欺骗;5. 不同的观点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1.常见的反对意见;2.关键词缺失定义;3.缺失价值取向或价值观;4.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根源;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6.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用其他方法会不会得到不同的结果);7.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8.被遗漏的信息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9.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10.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作者观点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作者是否提及:1.社会的哪些方面不能从作者所提议的行为中获利?受到损失的是哪些人?这些人对该行为有什么看法?2.这个行为如何影响权力的分配?3.该行为是否影响社会的民主程度?4.某种特殊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即如何影响我们思考内容、思考的方式以及我们已经了解的事物和将来能了解的事物?5.该行为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6.该行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7.该行为是否有一个缓慢的、累积的作用?

  Q13:哪些结论能与有力的论据相容不悖?

  结论通常不止一个;结论通常与”在。。。条件下“同时存在;

  Q14:争论中你的价值偏好如何?

  按照你选择的价值偏好行动,将会产生何种社会影响?回答这一问题,便构成了道德推理的基础。在预料依照某一价值偏好行动所能引起的结果时,你会认识到两个问题。首先,你需要表明,你所预料的结果极可能发生。第二,即便已经表明该结果极可能发生,你还必须做出些论证,来表明这种结果是好是坏。

  批判性思维者需要警惕的情况一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