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舍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断舍离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0: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舍离读后感10篇

  《断舍离》是一本由山下英子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舍离》读后感(一):浓缩到一句话

  《断舍离》也是连接 外界(相)和自我世界互动的方法论模型。

  2关键点:

判断力(如何让外界信息进入自我)对自我的观察(每一次问自己,是对自己逐步了解)

  断是审视外界来源(信息,人,物),舍是清理自我世界的不符合要求,离是 清爽的状态。

  浓缩到一个方法,自问“我-现在-非它不可 么?”

  ---------------------------我是华丽丽1号-------------------------------------------

提高判断力的方法论

  如何让断作为门卫,好好筛选,那就涉及到标准,也就是自我世界的标尺(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进自我的世界)--即是所谓判断力(我经常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因为不明确标准)。

  书中提到两个维度(需要&时间)考虑,其实,浓缩为一句话问自己即可。

“我-现在-非它不可 么?”

  其中,主语我(关注自己,而非物品),现在(关注当下,警惕未来可能的念头,是冗余的大敌),必须(非他不可,最好是唯一,极爱的--当不断提高自己品味,会更精简)

  要明白,所有犹豫“未来可能“”留下的东东,会吞噬时间和精力,每收拾一次,就吞噬一次。

  不断问这句话,明确标尺的维度,提高判断力的标准。什么样Yes,什么样NO,摆脱混沌。

  比如 减肥(最近复胖,好心痛),从提高判断力开始,以我要吃什么为主(而不是冰箱里有什么我要消灭),建立标准(让消化系统轻松,杜绝人工精制食品,少油少盐,尝鲜控制量,也许就不辣么馋了。实践中……)

  -------------------------我是华丽丽2号---------------------

每次问,都是自我观察。

  自问的时候,更加关注和了解自己,潜意识的自我世界更清晰。

  提升到哲学观念,明白当下满足幸福。当下所拥有是借来的,我们敬畏珍惜,心怀感恩。心有爱,看重当下,不匆忙生活,更不患得患失,人也平和了。当缘尽时,潇洒放手。(看起来是鸡汤催眠,但貌似有点效果咯)

  《断舍离》读后感(二):给生活一个主题

  过年回家只好用手机打字了,不能够指动如风的感觉还真是不爽快呢(#‵′)凸

  最近忙着过年,所以读书笔记的进度有点耽搁,向自己的小娘子道歉,昨晚一点从外边回家,加班加点看完,现在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对于工具类的图书其实如果没有实践是没有发言权的,更别提什么读后感了,不过这本书带给我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如何操作,而是与我的价值观相契合,并且有所启发。这里我想谈谈这些比较“虚”的东西。

  从一年半之前,我开始逐渐对极简主义感兴趣,越了解越喜欢,可是对于我这种刚开始自己生活的人来说,平时都在买买买,收入导致了物欲的膨胀,可是内心又向往着极简主义的生活,于是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像拖延症之于梦想一样,你看得越清晰你就会越痛苦理想现实的差距会让人陷入自卑之中揪发捶心。这种状态延续至今,直到后来有一天我把自己的昵称改成了散发着光和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断舍离》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你可以为了生存健康而有所行动,也可以因为重视运气的积累而做些什么,并且每次都应该集中在一点从而做到完美,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进行的选择。当你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必须把不重要的东西扔出去,你当然知道,其实你一直不知道的是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到底如何做出抉择而已。

  这个时候,可以来问自己一句“我要为了什么来做这些改变呢?”

  这个“为什么”就是“主题”!

  人生的主题,生活的主题,你的主题。主题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如家里的水杯是什么主题风格的,床单的搭配主题是什么样的,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做出取舍。向往极简主义的我目前可能无法完全实现这个理想,那么购物的时候可以按照这个主题进行控制,比如买盘子就要带青花的而不是螺旋纹的,也许这对于实现断舍离那样效果还存在差距,这样至少能让你的生活保持规整。当然这里只是说我的观念,依据“极简主义”的主题进行,如果你喜欢的是其他主题我也很乐意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生活的主题又是如何的呢?就我个人来说,现阶段的主题是散发光和热,可能下一个阶段就是散发寒气冷若冰霜,不管如何,如果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生活的主题应该是怎么样的,就算睡觉这样的事情也开始有意义并且有趣起来了吧。

  不管怎么说,主题这种东西非常有趣,比如说父母四五十的时候,你应该用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来处理你们的关系,当他们六七十之后呢?这些都对明晰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与指导意义

  只是就算要坚持根据一个主题做下去也是需要有很大的耐心与毅力的,这里《断舍离》也对我们进行了一些指点,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物品,不能说话,只能散发情绪,那么我们肯定不希望被冷漠对待并且每天散发怨气吧,那么现在我们就友好地对待身边的一切,即便是面对物品也应该用一颗感恩之心来处理你们的关系,不要让它散发怨气,怨气的积累可是会招来鬼怪的哦。拟人化处理与你相处的对象,用感恩之心来接受他们的帮助,这样过日子也能变得丰富且有趣起来吧,毕竟它们不再是冷冰冰地物体,而是同样有着情绪并且需要你尊重的某类生命体。当然,至少对我是有用的~

  另外,不要一口吃个胖子,从一点一点的小地方开始做起,可以是3平方厘米的地方,也可以是4兆赫的地方,反正就要对自己的行动范围有个定义,然后呢?做好它。

  以上

  《断舍离》读后感(三):轻装上阵,简单生活

  轻装上阵,简单生活

  这段时间,常听朋友提起“断舍离”这个新鲜词,她以之极言自己近期的生活状态,言语间涌动着积极正向的能量,那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令我十分羡慕,同时对“断舍离”兴起了强烈的兴趣。这便是我读《断舍离》最初的原因。

  我患有严重的“囤积症”。

  生活中常因这个症状与老公发生争执。老公抱着用不着的东西就要处理掉的心态,经常把家里的杂物清理出去。而我则什么都不舍得,觉得这个留着说不定以后有用,那个有纪念价值不能丢。另外,总莫名担忧日用品用完时没能及时替补,所以每次购物都大量购进各式生活用品,多得可以开店。

  经过多次搬迁的劳累,其实我已逐渐意识到自己有囤积杂物的坏习惯。可意识归意识,我仍舍不得将囤积物丢弃,总觉得它们都曾见证我的人生,不论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都是回忆。长此以往,导致本来空间就不大的家里越来越感觉逼仄。更可怕的是,这些貌似无关紧要的杂物竟无形中成了我的某种牵绊,徒添了不少心理负担。

  依据作者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的分类,我明显是属于执着过去型和担忧未来型的复合体。这不得不使我心生暗忧,照书中所述,回忆和担忧成了我的执念,堆满可丢弃的物品的客观环境带给内心世界无限的负面影响,与其想方设法将大量杂物整理收纳,不如以断舍离的方法明确区分哪些物品是当下于自己有用的,果断放弃或转赠另外不需要的物品,不再使物制约人,而是人控制物,从而使生活从一直的压迫自己的加法转为清爽舒适的减法。

  依作者的理论,断舍离是需要反复地进行的,自我们有意识地去选择“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起,一次次的反复的断、舍行动,最后转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离,达到使生活环境变得清爽舒适,而心灵也清爽自在的境界

  虽然作者的断舍离在我看来过于绝决,语言近似于一种宗教式的膜拜,但我仍然羡慕作者那么理性地清理了自己生活和心灵的垃圾,我想,《断舍离》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毕竟鉴别并保留对当下人生重要的东西,丢掉无关紧要只会占去生活空间的杂物,肯定会使心灵开拓清净许多,轻装上阵,过简单的生活,才更容易拥有让自己丰足的快乐

  《断舍离》读后感(四):人,才是最重要的

  断舍离”好像流行很久了,这本书也很早听人说过,一直没有买过来看,不过自己在豆瓣关注的几个友邻对这本书评价很好,就趁下午没事花了一个多小时翻完了。

  作者山下英子是日本著名杂物管理咨询师,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断舍离的概念。

  全书分为两章围绕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说白了也就是围绕了怎么收拾屋子来写。作者本身是一个比较懒于收拾整理的人,但是在自己接受断舍离理论后并付诸行动,书中向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是如何实践断舍离理论,并把自己以及身边实践过断舍离的朋友的变化展示给我们,这样更好得让我们明白断舍离的重要性。

  书中很多地方采用图片及表格的形式前后对比说明我们为什么无法舍弃物品以及我们需要改变的重要性。这样我觉得比那些文字更有说服力,不过这本书在语言上个人觉得比较啰嗦重复,干货不多,主要内容在书名中已经阐述。

  虽然这本书理论相当有用,评价也比较不错,不过还是觉得对于我这个使用者来说,还是不值得留存的,我想我回去实践断舍离的第一步就是清理这类对我来说用处不大的东西,因为使用者我才是最重要的我要丢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断舍离》读后感(五):摒弃物欲

  《断舍离》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如何处理物欲的方法。抛开物品的实用性,价值等因素,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我们拥有一件物品,与这件物品就建立了某种关系。有的物品是我们偏爱的,有的是生活中的易耗品,有的则是长期被打入冷宫的角色。如何让自己喜欢的,愉悦的东西充满空间,而让那些让我们觉得歉疚的,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呢?

  断,舍,离这三个字都有强烈的改变和摒弃的意味。

  以现在、当下为时间界面,在这个二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面,什么是能够让我愉悦的呢?

  那些长期被我打入冷宫的物件里面有多少件是因为我的忽视,又有多少是可以断舍离的呢?

  数数家里的保温杯,惊奇地发现竟然不下于5个,但是我使用保温杯的频率及其低,仅仅是出去旅游的时候会带一个。应该我自己最喜欢的那个留下,品质还不错的送人,剩下没有人要的,扔掉。

  双肩包也有4个,有三个是长期不用的,其中那个电脑包可以留下,其余都是公司发的,有点舍不得呀...

  衣柜里面满的都快溢出来了,但是每天要很早起床,几乎没有任何动力去打开衣柜,只能将放在床边的几件常穿的衣服来回穿。

  袜子松松垮垮,老是滑下去,但是找不到其他袜子放在那里,于是又将就着穿着。

  桌子下的一堆资料和白纸,总想着哪天会翻看翻看,但是将近三年的时间,我从来没有去翻过。每天每天看着这堆资料就让我有严重的愧疚感。

  这毛病都与作者描述的案例有惊人的相似。将书中的理念化为行动,做一个开心的都市人。

  《断舍离》读后感(六):收捡是生活,却不是生活的全部

  一本通过告诉你如何整理家中物品,从断绝那些可有可无的物欲到从心舍去丢弃他们开始,真正让你懂的什么样的离行心态对人对事对关系才是让自己最适合最安逸

  我拿着书坐在老妈跟前看,老妈问我在看什么。我说《断舍离》,这是一本告诉你不要什么都买回家留在家里囤起来觉得以后用得着,其实你以后肯定会忘记的,即便是想起来也不肯到不记得藏到哪里了。

  老妈笑了笑,那就是丢咯?

  我说,对!

  老妈说,那都是有钱人的做法吧。

  我突然很想反驳,只是一时还找不到话。

  她继续说,我每次看到打折的反季节衣服都会买回来,虽然塞得满满

  的,现在用不上,但是是不是真的用不上呢?

  聊天停下来,我换了个地方继续把后半本书看完。

  这本书似乎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舍不得丢下旧的东西,有的人是懒得收拾,有的人是执着过去,有的人是想着未来某一天总用的上,林林种种,只要不是真真实实活在当下的,我们就该抱着断行、舍行、离行的态度来规整他们。可是实际上,就如同我失恋了,我知道我有一天一定会走出来,我会重新遇到一个让我心动的人,我会重新全身心的投入到一段新的恋爱中,可是,我现在该怎么做。

  说到收拾房间,突然想到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莫扎特与鲸鱼》,相恋的男女主都是孤独症患者,女主有一天心血来潮去男主家把他杂乱的房间收拾得有条不紊,男主回来的时候突然抓狂的吼叫起来。这并不是因为女主完完全全干涉到了他的生活,而是他曾经觉得杂乱如同保护伞和港湾一个的隐秘地带被侵略了。我们固然要收拾,固然要带着断舍离的心念,放手或是不放,过犹不及。

  如何的家庭布置会是最安逸的,这是一个观众与哈姆雷特的问题。无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电视剧的镜头,富裕的中年夫妻关系已经濒临危机,男人下班回家,鞋子脱下来就甩在门边,女人立刻跪下来把鞋子的灰擦掉,小心翼翼的收捡到鞋柜里,口里念念叨叨同在一个家里男人怎么不知道一起爱护一下,男人很冷淡的看了一眼,这是家,又不是宾馆,何必搞的那么一尘不染。家就该是温馨的,而不是用宾馆的简洁来衡量它。

  当然,并非是在否认这本书,只是突然觉得断舍离是一种心态,我们该抱着这个心态来生活,而非抱着这个心态来一味的保持眼前的清爽丢弃所有堆积在家里东西罢了。

  《断舍离》读后感(七):离舍与偏执

  断舍离是最近一个很热的词,刚听到这个词时我深表赞同,尽管我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只是偏执的认为与禅相关,意即要摒弃杂念,专心在自己喜欢的世界,或者说是更纯净的世界。

  当然,书里讲的意思如果非要往这方面想也确实能联系上。但是作者花了很多章真真实实的在讲如何丢掉那些不用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而且是来来回回的讲。从一开始我隐忍着想也许下一章开始作者该提出些新的观念了吧,至少在人生上做一下延伸吧 ,等读到下一章发现居然还是在讲要扔掉家里的东西。终于在上班的地铁上,我爆发了,完全无法忍受作者的拖沓,气愤的把书扔进了包里,并暗下决心,回家把这本书扔了吧。

  扔掉那些不用的、令人困扰的东西确实是件好事。但是作者未免太偏执,书里到处透露着这个东西没用了就应该扔了,完全没有丝毫情面,而我们是人,人的基本特点不就是有感情么? 人那些感情寄托在物上,能靠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去体现我们的情绪与感情,否则艺术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他们只是替我们传达思想,标志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怎么可以说是没用呢。也许我这样想也是作者所说的以物为中心吧。

  书里有太多的『下结论』, 认为这样不对,那样对,可是在我看来却没有太多对与不对。如果一件物品于当事人很重要,即便真的没什么用,扔与不扔其实没有一定的结论,也许不管怎样处理结果都不会有任何区别,也或者应对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他的选择。

  就我看了的部分而言,作者给出的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太少,一直在解释断舍离的好处,用一章足矣,根本不需要拖沓这么多章。

  我拖沓了这么久,其实结论也很简单: 作者略偏执,断舍离其实不需要这么偏执。

  : 作者给的案例也很没有说服力~~

  再PS: 如果有人需要这本书,可以把这本书送出。断且有可能发挥其价值。

  《断舍离》读后感(八):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在读这本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它一下就击中了我心里的那个点。生活中,我是不自信的,甚至是自卑的。我喜欢买各种各样漂亮的本子,但总是放置不用。因为我心里面认为我的字不好看,用了就会“糟蹋”了它们。瞧,就像书里说的我成了物品的奴隶。本就没有什么“配得上”与“配不上”,我首先应该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东西,然后促使自己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作者有点啰嗦。我真是强忍着看下去,有些理论也不是完全赞同。作为一个巨蟹女,我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喜欢留下各种东西来承载自己的回忆。小到中学时与暗恋的男生传过的纸条,大到闺蜜第一次送的礼物,零零碎碎,我都把它们装在一个箱子,每次整理房间的时候就把它们翻出来看一遍,特别有意思。

  所以对于断舍离大家理解就好,随心而行。

  《断舍离》读后感(九):整理也是一种修行啊

  这禅意十足的书名,主旨当然不是教你如何整理收纳家中物品,而是把视角从物品的“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转变为自己“我要用,所以他很必要”。

  看完本书,我首先从舍弃着手,开始扔身边的东西。因为我住在我姨家里,她本人这几天不在,所以扔起东西来特别欢乐。我把他们家过期药,过期食品全部扔掉了,装满了两个超市大号垃圾袋。接下来是我妹妹初中和高中的书,我把她们从书柜移下来,打包放在门口,等她回来处理。这个并不是像书里说的,简单地把一堆杂乱的物品收拾整齐换个地方摆放,而是我已经决定舍弃了,但是我不是物主,我怕我姨以后再也不让我进她家门啊。

  所以说我果断回到自己家,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我高中时期用的所有的学习资料都卖给废品回收站了。这些书摞起来都快有我两个高了。衣服因为大学毕业这两年居无定所,每一次换地方都扔了不少衣服,留下来的本就不多。看到有人说最舍不得的是书,这我倒是特别放得开,拍了照片发到网上,谁喜欢就拿去,自付快递费就好。唯一舍不得的是我写的东西,包括多年的日记、读书笔记、作文练笔等,塞满了两个抽屉。每次翻都像再跟旧时的自己对话,我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书中把扔不掉东西的人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这是妥妥地执着过去,它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美奈子小姐之所以留着年轻的照片、过去收到的情书和读过的书,是因为无法接受曾经苦追自己的丈夫要跟自己离婚的事实。她花了三年时间正视这个问题,终于从执着中脱身而出。从这方面来分析,应该是我过去的岁月太过辉煌,可才回首就一脸泪,觉得当时真是惨兮兮。可是就是不想扔掉,自我安慰反正地方空着也是空着,倒不如放点留念。对于我这种情况,书中也有特别说明:

  “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气场。比方说绘画、古董、动物摆件、人偶等。通常来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去处置扔掉的,比方说拿去神社焚烧。这些东西与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所发出的的诅咒和混乱不同,里面很可能会寄宿着消极能量。而且如果无视、忘却这些东西,也就是否定它们的话,我认为,那种符咒般的能量会变得更强。”

  这么夸张,我好怕怕,我是不是该天天烧香拜佛以保佑我之前的文字不画个圈圈诅咒我?

  《断舍离》读后感(十):记忆收藏家、败家子、破烂货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今年年前,我到我姐姐的家中,在翻找书籍的过程中把书架弄乱了,需要一提的是她家的书架并不是普通人家的三层木架子,而仅仅是悬置于墙上的一块铁板,上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所以在最角落的书往往是看不到的。作为一个整理癖和分类强迫症,又把人家本来就够乱的空间更是搅和了一把,自然得负起整理的责任,于是我花了整整2个小时的时间,除了将书重新摆放整齐以外,还清出来一堆我认为完全可以扔掉的书。

  这些书包括,我小时候看的童话书、我的小学初中教材、过期杂志、杂七杂八的故事汇之类。

  且不论我的小学教材为何如此诡异地出现在这个地方但结果是最终我整理出的废品又被姐夫捞回来一大半,理由是,童话书和教材都可以留给小宝(即他的儿子,我的侄子)长大看。杂志他有空时可以翻翻,故事汇们好歹是可以寿终正寝了,但其实只是从书架上移到了阳台。

  总而言之归根到底说到头来理由就是觉得扔了可惜。

  与家里的一向节俭不同,我向来被认为是败家子。

  往往扔进垃圾桶的东西看起来还有一些价值的没过几天总能在另一个角落看到它的身影,家人的极度的保留欲望导致在搬了两次家后,我在小学六年级穿的橘黄色小熊睡衣到现在还静静地躺在柜子里,而当我在家里穿着它晃荡的时候,家人又会带着以”你看,还是有用的吧“的眼光看着我。

  最近我又发现一些当时不用的东西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确实会派上用场,比如我一时心血来潮在旅游景点买的木质明信片现在被我用来当书签,冬天买的骑行眼镜在夏天格外有用,在大学里顺来的日语教材现在简直是神迹一般的存在。那么所以保留是真的有用的吗?

  而且话说回来,我个人对于过去的东西也并不是没有执念,相反执念非常之深,电影票根,朋友的书信,礼物,乃至前任离开前丢在我家里的一包纸巾,都被我保留至今封存在盒子里面。

  我曾经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那位po主有一个习惯,他的衣柜里不能超过7件衣服(还是5件,我记不太清了),只要每次进行衣物更新的时候,就必然淘汰相应数量的旧衣物。

  我模仿了一阵子,把当下觉得不会再穿的衣服都收拾在一起,只拣出几件特别中意的且能搭配的衣物。然后到了某一天,突然想起在”再也不会穿的衣服“类别里有一件衣服和”我最近经常翻的牌子“里的某条裤子搭配也十分有趣,于是这个计划就此告别。

  ”三种破烂类型: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充满回忆的东西。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在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

  其实并不是有用,而是为了让它的存在更有价值所以才使用它。

  之所以再次使用它,只是因为没有丢掉它。

  新的产品输入进来,旧的东西却还没丢出去,所以东西才越积越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被无价值埋没。

  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垃圾。

  只是因为充斥在空间里的确实都只是垃圾。

  在此我得抗议一下中国的垃圾回收,和捐助项目,它们的孱弱也从而造就了一波又一波每天每天生活在垃圾中的人们。

  回到书上,本书除了关于断舍离的解释有些新意以外,其实并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内容,而且我得吐槽,文中的案例简直像极了电视广告,顾客买到998超值手机后的感受。

  作为一向有整理癖,且将”我用得着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作为购买信条的我,此书对我基本没有帮助。打4星的原因是我赞同这种观点。我会把这书给我姐夫看,如果他开始清理的时候,我就回来打5星。

  全书提纲及补充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808445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断舍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