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

  《智识分子》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识分子》读后感(一):民主就是一人一票吗?

  在很多论坛上,大家都爱谈民主和专制,很多人觉得,民主就是一人一票,专制就是不允许你投票,垄断了权力。不过,万维钢在《智识分子》里却认为这种想法是错的,因为民主还是专制的区别并不在于是不是投票,我们应该从权力的基本规则上去理解民主和专制。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区分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的关键,不在于选不选举,而在于胜利联盟人数的多少。

  先举个例子,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比利时有个国王,是当时很多人的偶像。他大力推动民主自由,用40多年时间把比利时从一个专制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可是,还是这个人,在比利时的殖民地刚果,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他不给刚果人任何人权,强制刚果人劳动,残忍的迫害死了一千多万人。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会这么大反差呢?有一个“三围”理论可以完美解释这事儿。

  什么叫三围理论呢?一个人的身材,用三围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同样,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它们的权力格局不能简单地用“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也用三个数字来描述。

  拿国家权力来说吧,它的“三围”就是三种人的人数。哪三种人呢?

  第一种是名义选民,就是在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公民。名义选民的数字往往比较虚,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谁当领导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力。

  第二种是实际选民,就是那些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比如对美国来说,选举那天出来投票的才是实际选民,而像沙特这样的君主国家来说,实际选民就是它的王室成员。

  第三种人是胜利联盟,就是领导人必须依赖他们,才能维持自己权力的这群人。对美国总统来说,胜利联盟就是在关键选区投出关键一票让你当选的人,对独裁者来说,就是你在军队和贵族内部的核心支持者。

  所以,看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民主,关键看胜利联盟的人数。因为胜利联盟是真正能左右领导人选的群体,领导人工作的本质就是为胜利联盟服务。如果你不能保证联盟的利益,他们也有能力把你换掉。如果联盟的人数很多,那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它实际上都是独裁国家。

  所以,回到前面比利时的例子,国王在两个国家表现完全不一样的真正的原因是,在刚果,他获得权力的胜利联盟是军队、贵族这个小团体,他只需要让这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了,所以他做事肆无忌惮;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胜利联盟的人数更多,所以做事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再来看第二点,权力和胜利联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按照前面说的三围理论,所有的领导人,不论什么体制,为了得到和保住权力,他取悦的对象不会是全体人民,而是胜利联盟,但权力同样有可以制约胜利联盟的地方。具体来说,权力和胜利联盟的制衡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联盟是领导人的真正支持者,但由于联盟也掌握推翻领导人的手段,他们也是领导人的最大敌人。领导人对付联盟,除了必须收买之外,还有一个手段就是用外人来替换旧联盟。

  举个例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刚继位的时候,胜利联盟里的贵族都不是自己人,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他扩大了名义选民,给了外人进入到政治和军事核心圈子的机会,用新贵族替代旧贵族。对领导人来说,联盟成员的能力不重要,忠诚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当年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也是因为他要削弱胜利联盟的能力,同时又要给大家证明,联盟成员是可以替换的。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统治之所以稳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扩大了名义选民的数量,让功臣和贵族始终保持一定的不安全感。

  第二,胜利联盟和名义选民的相对大小关系,是权力格局未定的关键。这就是说,只有胜利联盟人数足够多的时候,成功的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胜利联盟人数太少,哪怕在民主国家也会发生独裁式的腐败。

  比如:国际足联什么事儿都公开表决投票,但为什么经常出腐败丑闻?因为按国际足联的表决方式,只需要13票就可以通过一项重大决议!这就是说,国际足联是一个胜利联盟极小的组织。所以,国际足联本质上并不民主,你看,国际足联主席连任的时间多长啊,委员也经常受贿。有媒体报道,一个国际足联委员资格标价800万美元。

  第三,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的领导人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必须优先保证自己铁杆支持者的利益。所谓的民主国家,不过是因为胜利联盟人数太多,领导人没办法直接用钱收买胜利联盟,所以他们经常通过政策来收买选民。

  比如:美国大选,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就是穷人、少数民族、年轻人和女人。那么他当选后就一定要把大量税收用于社会福利,像加强医保和社区服务。这就是政客回报自己选区的特定选民的手段。  

  所以你看,民主制度就是一种以满足人民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福利制度。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就是所有政府都乐意借钱,因为借钱可以自己花,还钱则是下届政府的事儿了。而且就算你不借钱,你的竞争对手也会借钱,还不如你借了钱,给政府负债,反而让竞争者不好接手。这样,你当然会借钱讨好胜利联盟了。

  第三点,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呢?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个先决条件是政府必须由人民纳税来养活。如果这个国家拥有石油之类的自然资源,独裁者就只需要把这个资源控制在手里,就能确保足够的收入去喂饱联盟了,这样他就不需要搞什么民主了。

  比如:我们现在看缅甸似乎有民主化的迹象,但是缅甸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军政府靠卖资源就能获得巨大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想搞民主就非常难。只有在国家收入必须依赖税收的情况下,独裁者为了获得收入才有可能给人民更多自由,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实现。

  实行民主的另一个条件是,最好在这个国家的建立之初,联盟的人数就比较多。有人把华盛顿施行民主而不称帝归结于他的个人美德,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华盛顿也没有称帝的资本,因为美国建国靠的军事力量,本身就是各州组成的一个人数众多的胜利联盟,根本不是谁一家独大的局面。

  总之呢,民主的本质不是选举,而是胜利联盟人数多。民主化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联盟人数。

  《智识分子》读后感(二):智识分子:不走寻常路的少数派

  未来智识分子的几个有趣的特征:

  不能被大数据所预测。追求与众不同是精英教育的特点,他们藐视各种既定的规则,拒绝按常理出牌,不能被大数据所预测。他们擅长用不同的尺度或者频道思考问题,并且熟知小尺度下面的原理不能运用在大尺度下面,小尺度下面的纠结在大尺度之下啥都不是。

  随时调整对世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他们坚持每天的阅读,随时调整对事物的看法,不但正向思考,常常逆向思考。对精密复杂的操作形成核对清单,并乐于分享。他们知识全面,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按照常规的套路,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得出结论。传统的教育培养的是仆人或者雇员。而精英的教育培养的是企业家和投资者,教育重点是决策与选择,这和《富爸爸穷爸爸》的四象限区分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隐形的门槛拦在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

  借助机器增强能力。智识分子面对困难,不断切换工具,耐心去解决。但他们不依靠大脑的运算和记忆能力与机器抗衡,而是借助机器作为工具来改变这个世界。智识分子擅长刻意练习,精神高度集中,努力提升表现。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用最新的工具来强化自己。

  《智识分子》读后感(三):做个通识分子

  受同龄人大神罗文益的影响,开始走向通识的道路,看到《智识分子》就莫名有种兴奋的感觉。读作者自序的时候更是觉得说出了我近 来的世界观,第一,世界越来越复杂,随着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对于这个世界的许多问题,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问题,总是能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人观点就能看出他们的思考方式,但是作为一个害怕冲突的辣鸡,从小就养成凡事不走极端,凡事走“中庸之道”的习惯,你说的有理,他说的亦有理,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认识问题了。也就是万维刚说的要做狐狸而不是刺猬,但其实狐狸思维并不适合每个人,做狐狸的代价是各领域都要了解,这对一个人的通识要求非常之高,也意味着没办法在一个领域里深入,所以最重要的技能是整合的技能,把各领域专业的观点整合起来分析做决策。第二,人工智能慢慢取代人的工作。作为一个漫威迷,当然希望未来向科幻电影一样酷炫,虽然从现在的技术看人工智能要得到和人类一样自主思考的能力是天方夜谭,但是世界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变革的年限从几千年到几百年及现在的个位数计算,像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想五年前的生活,很难想到互联网发展成这个地步。不过我认为人类历史上每一阶段都会有技术瓶颈期。奇点理论的威胁还是可以期待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取代人工,人类双手真正从生产劳动中解放,所以此时思想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万老师说的“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至于阶层分化这一方面涉猎还不是很多,认识系统还在建立,社会阶级分层扩大是趋势是可以感受的,还是得多读书!

  十分期待的开始阅读第一章了,老实说有点小失望,可能因为自己平时碎片阅读有看到相关的知识所以那种刷新三观的惊讶感不是特别强烈,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观点我已经了解过甚至更深入所以觉得一般比如最简单经济学那里,再怎么说是受到过经济学教育的文化人;而一些观点如后面关于民主的我知之甚少所以也没有特别大的感触,总结起来呢就是多读书才能防止被忽悠同时跟进新潮思想。第二部分关于教育的阶级分化那几个部分觉得还是蛮透彻的,当然那是理想的状态,事实是我们根本没办法实现真正的通识教育,只能不断拓宽知识面和经历去成长。第三第四章更水分很多,不看也罢了。总之最一句话,多看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经济文化的书,不容易被忽悠。

  当然还是有很多新奇观点的。自然科学类的专家提出的观点普通人不敢提出太多质疑毕竟大部分知识是确定无疑的,而人文社科类的专家可就没那么好应付了,他们对各种问题做出的预测往往显得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回答,普通人觉得信他们还不如信自己,而事实确实如此,尽管专家们拥有更多专业知识。由于社会科学总是从理论出发而不是通过大量数据有力的论述(事实上很多论述获得数据很困难),其观点总存在较大的争议。不过现在大数据时代下可能给了人文社科一个前途很美好的大发展,社会科学类的研究也渐渐的走上“科学化”的研究道路(现在大学生写论文也需要数据,可以看看陈嘉映得《哲学、科学与常识》)。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热门微博肯定是由大V,及关键人物推波助澜,大V们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数据显示这种影响力是不稳定的,所以把钱拿去请水军可能效果比大V更好。而我们认为一个东西肯定有特殊之处才会突然流行开来,而实际上成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运气,就拿我最喜欢的网易云音乐每天大批量的新歌到底谁能上榜单?想想在新歌市场上一开始人们随机的选择一首,后来者选择时则是首先看看哪一首播放最多然后试听,这样这首歌就得到更多的关注,形成正反馈,而其他没上榜单的好歌可能就此被淘汰了(就是运气嘛)。而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就都说这首歌好听,当然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你肯定经历过对畅销品无感的体验。所以告诉我们不要总想当然,很多时候也是个偶然而已,把历史当成偶然,因为平行时空那可能往另一个方向去了。

  模仿的雪崩效应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就是阈值,一辆载满苹果的货车翻车,第一个人看到了去抢苹果,阈值大于1的人不会跟着抢,而阈值是1的人加入使得基数变为2,然后接着3456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导致”破窗效应“,而如果第一个人是去帮忙捡起来结果就可能不一样了。

  人们总是用家庭决策和管理的方式来看待国家参与的公共事务,所以政策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学会用边际分析衡量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激励是很好的改变人行为的方法,善于利用市场看不见的手。(感兴趣的同学去看曼昆老爷子的经济学原理吧。)

  大多数选民是无知的,他们对社会问题存在偏见,政客们就特别善于迎合这些偏见,因此也造成民主的失灵,因为选民根本不想花心思去研究政策带来的影响,他们只看重政客们怎么解释他们的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小布什反恐),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奥巴马辛酸成长史)

  歧视与带有演化色彩,从本能变成行为禁忌,从禁忌变成群体偏见,从偏见变成恶意。为什么人们总会对一件事情抱不同看法然后争论不休,人们这种观念其实是天生的,刻在基因里面的。康德认为人的意识是先天性的,就像电脑有bios一样,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去修补和完善三观,但是刻在基因里的那列观念是根深蒂固的(鲁迅先生说的民族劣根性里面有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的。)理论化的道德判断依据能从六个模块来衡量:关爱/伤害(保护欲)、公平/作弊(合作倾向)、忠诚/背叛(归属需求)、权威/服从(敬畏)、圣洁/堕落(良心)、自由/压迫。自由主义者强调关爱自由和公平,保守主义者六个方面都重视。

  权力的三围理论:名义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胜利联盟人数很多的国家可以叫民主国家,因为领导人实际上是对胜利联盟负责而不是对选民负责,联盟人数越少越容易独裁,一个独裁领导人的思路是让联盟规模小而易于收买,扩大名义选民压制联盟,但是也别忘了给联盟甜头,最后不要和联盟作对,互相压制就能保持独裁。民主的一个先觉条件是政府必须是人民纳税养活的而不是控制了国家资源。

  第二部分关于教育与英雄。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国家,应试教育把这么多祖国的未来扔到考试的大熔炉里,像在培养一群“奴隶”一般,一切都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从小不教什么如何思考和理解世界只知道告诉他们提高分数,然后高考了扔进大学,就期望大学培养出“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出来的能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以考试为目的的高中教育不是全民健身,而是竞技体育,是为了把人分类,高考题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些知识大部分并“没有用”,试题难只是把人筛选开来分类。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经济增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导致教育的发展。收入分配月平均的国家,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强调想象力,教育手法越宽松;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家长越强调努力拼搏,教育风格越独裁。中美教育其背后本质很可能是相同的,中国唯成绩论让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任何事情只要有助于提高成绩都可以去做,甚至作弊贿赂,而看到美国哈佛的录取标准如此之严格,各种要求就是中国人强调的所谓素质教育,其本质还是为了进名校其要求什么就刷什么,所以只要中国高考要求学生会跳舞会音乐做志愿者,那么人们也照样会这样去做,现在的小孩不都是上不完的补习班不就是教育军备竞赛?就跟绵羊一样社会要求什么,他们就怎么反应。

  品格是指人们为了神圣的信念而做事情的品质。为什么要追求品格的完善?没有为什么,人本质上就并非是一个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动物,总会有点品格追求,希望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他们并没有选择自己最终从事的事业,他们是被这个事业选择。是一种使命感。一个普通人研究圣贤理论欧诗漫好处:我们知道了当今那些市侩猥琐的公众人物,大概是不太可能干出什么大事来。

  关于英雄,英雄是不可预测的他们对抗体制,就像孙悟空想学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时其他徒弟在考虑能不能赚钱,他们重视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按剧本演出,他们不在乎适应世界,他们想要的是改变世界,他们替世界做决定而不是服从世界,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想机器人的人。

  在美国阶级比分数重要,各阶级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普通工人阶级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在训练工人;一般中产阶级要去把事做对,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专业人士阶级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重点在理解世界;主管精英阶级强调智识,追求饭分析问题,重在怎么认识和看待世界。而中国阶级分层不那么强烈,大家基本是中产以下。现代教育简单的三个层次:贫民家庭期待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客户喜欢什么我做什么),中产阶级期待培养工艺品(做最好的自己,等客户选我),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上层家庭期待培养主人翁(我替用户决定),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英雄电影主角总是绝处逢生,决不投降。使命感是英雄的内在动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多受外在动力激励,影响是在某一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而去做事,鲁迅弃医从文类的故事。

  简单的系统,不带各种复杂的连锁反应是很容易预测的,比如高考作文,出题者为了满足普罗大众的考试需求,根本不可能不走寻常路,所以就变得容易预测,这也是越庸俗的东西越容易流行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发现并掌握这种可预测的学生显然比别人更精致,他们不需要深入学习全部的知识,他们的重点是放在预测考点并按照考点去学习和应付考试,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思考问题的尺度不同关注的焦点就不同,但你想宇宙之宏大的时候就不会烦恼女朋友和你分手了。技术改变历史,甚至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改变人的基因。技术进步总会带来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大变革,比如我们现在划分时代是用工业革命来划分,其实可以把技术想象成像生物进化一样,技术进步是一个自组织和正反馈的过程,及时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爱因斯坦二号来宣布相对论。后面作者说了一点学英语想法,也是我认同的办法,有需要的话我再写篇文章。比起万事找百度让网友个人的言论来解答,你更应该学会去找论文,质疑果断的结论,用数据说话(当然要鉴别数据的真伪),然后要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习惯。这部分作者很多都只是浅显的提到而已,感觉一直在吹水了,看过其他书籍所以没什么很快翻阅了哈。

  书摘:

  1. 认准一个方向毫不动摇,是理念,是派系斗争,是意识形态,是情怀。知道过犹不及,该左左该右右,时刻为寻找最优值进行调整,才是理性态度。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就需要有多个理念来进行参考决策。

  2. 素质教育的本意是学习“套路”来决策。理论不好不能怨老师教错了,只能怪自己会的招数太少。

  3. 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硬科学一样,依靠实验和数据。

  4. 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5. 人们为了模仿而模仿。

  6. 在北京你不需要拉关系找熟人就能办成很多事,而在小地方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熟人将情义,陌生人讲利益。

  7. 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如果作弊,只要是为了自己,而普通人如果作弊,很多是为了别人。

  8. 做好人感觉很好,但是做好人是普通人思维。其实从经济学角度,你应该做一个“理性的人”—这意味着你应该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做事,而不是好人。

  9. 政治斗争胜利的一个条件是争取中间派。

  10. 国家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并没有自己的利益—是国家中不同的人群有各自的利益,政客代表利益集团相互博弈。

  11. 如果你做事处处符合大数据,你应该被机器人取代。

  12. 大多数人会再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失败的时候放弃、认命,然后跟周围其他人一样过大数据预测好的生活,但有的人却能一致坚持下来。

  13. 观点随事实改变,有胆有识,这就是贝叶斯定理的伟大原则。

  书籍:

  自序:《超越智商》《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

  第一章:《什么都是显然的: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引爆点》《魔鬼经济学》《理性选民的神话》《中国不高兴》《独裁者手册》

  第二章:《优秀的绵羊》《思考,快与慢》《怪诞行为学》《枪炮病菌与钢铁》《国富国穷》《第三种猩猩》《崩溃》《技术想要什么》《奇特的一生》《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第三章:作者一直在吹水,吹的很多都是从其他书里看来的,因为我看过哈哈哈

  第四章:《与机器竞赛》

  《智识分子》读后感(四):刷刷认知

  一、“移动”一下你的世界观

  1.流行、爆红凭实力但更多凭运气,为什么呢?因为有实力你还需要有展示实力的途径,还需要大家认同。找到途径获得认同更多需要运气。

  2.为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呢?因为没有无私的理由,人的基因是自私的。同理,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要改变人的行为,就给他一点甜头。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歧视”到“普通”到“尊重”到“亲密”。

  歧视是对方对你没帮助;

  普通是虽然对方对你没帮助,但你不管他;

  尊重是对方对你有帮助;

  亲密是对方对你有帮助还不够,还要敞开个人真实品格。

  二、如何成为独特的人?

  1.高考的本质是什么?把人分类;教育的最强驱动力是什么?市场的职位需求。

  2.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做了想做的事更重要。那些让你不舒服又该做的事,就需要用自控力把它做了。

  3.圣贤的人生注重点是?世界需要我去做什么。

  4.美国的教育分层是怎样的?工人阶层强调教纪律;中产阶层强调把事情做对;专业阶层强调教创造和独立;精英阶层强调教智识。

  5.中国的教育分层是怎样的?低端强调找到工作;中端强调自我升值;高端强调主人翁意识,使命感,创新,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

  6.普通人和伟人的区别是什么?一般人是别人需要什么我做什么;中间人是做好自己等待别人选择;伟人是替人们做决定,不要跑得更快的马车,要你没见过的火车。

  三、观察世界的角度

  1.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创新,还会合作。

  2.为什么一定要学外语?一门外语意味着更多信息和转换思维,有助于你获得时代的主动权。

  3.如何修炼成信息极客?第一,坚持阅读学术论文,使用“学术搜索”;第二,主动采集和分析阅读原始数据;第三,科学分析获得的一切信息。

  4.大宇宙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当我们在宇宙中发现有实际的经济回报的时候。

  《智识分子》读后感(五):两篇打卡日记

  20160221 Day1 阅读打卡 《智识分子》 P108-152

  本书四大块内容,今天读的是第二块,主要讲中美教育方面的观察和思考。

  一直以来,对于中美教育,有各种困惑,很多留美的亚裔或华人写文章赞美发达国家的教育鼓励独立思考,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和国内的应试教育想必简直高出N个段位。但是,也有很多材料显示,美国基础教育基础远不如中国扎实。从逻辑上来讲,这是很荒诞的,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老美的孩子中学都不行进了大学忽然变牛逼,这种可能性相当低。

  本书中一篇文章将这个问题讲明白了,人家从开始就分阶层,国内今年已经有这个趋势,但不如人家明显。

  先交代一个背景知识,美国的贫富差距极大,各社区按房价分开,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是由所在学区的房产税而来,这种制度安排变相实行了种族和贫富隔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富人区学校有钱,享受更多资源;同学们的家庭阶层基本相同。

  老美的基础教育大致分为四个阶层,不同阶层的学校教育强调的点差距极大。

  普通工人阶级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教学充满机械式死记硬背的程序,学生出来和流水线工人无异。

  一般中产阶级的学校强调把事情做“对“。教学着重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但不允许对教材有任何质疑,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好的大学服务。

  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所谓专业人士是指医生、律师之类需要长期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职业。这种学校的教育,是国内主流舆论推崇备至的美式教育。

  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教学的核心是决策和选择的艺术,培养学生制定规则的能力。

  20160221 Day2 阅读打卡 《智识分子》 P196-272(完结)

  今天读了本书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参考价值最高。几乎每篇文章都给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工具和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万维钢这位华裔普通物理学家,我从十年前的博客时代订阅他的博客,虽然更新率不高,几乎篇篇精品,叹为观止。另外一位大神是采铜@知乎。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剖析高考作文押题,由于计算机语义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高考作文题从体制到出题者所受限的条件,在可见的将来押题率越来越高将成为趋势。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介绍了三个层次的信息搜索技能,第一层次是阅读学术论文,第二层次是直接阅读原始数据,第三层次是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知道怎么找靠谱的信息,而后能主动,再后能结合实际用出来。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作者分享了如何突破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概括来说,先用集中式的背单词和复习来铸造词汇量的基础,然后找一本新出版的、正常美国大人在读的书通读,一门心思读懂读完,不管字词的精细用法。后阶段实质上是让大脑潜移默化适应英文,强化原来的词汇量进行排律组合,加强神经联系,熟悉表达定式。鉴于我对作者的信任和敬仰,我打算有机会用原版的《乔布斯传》来实践。

  《大尺度和硬条件》再次提醒我,尺度是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最近上下班路上听罗胖子的2015年度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也分享了尺度的话题。

  《智识分子》读后感(六):书摘

  穷人跟富人的最重要差别,并不在于金钱数量多少,甚至不在于得到机会的多少,而在于文化和观念。

  智商跟理性是两码事,二者几乎不相关。理性能力---充分认识当前局面,做好最佳决策的能力---得另外学习。

  对待理工科专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意见当成决策的参考。

  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并不在于你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理念,而在于“度”,在于数字。复杂世界中几乎任何东西都有利有弊,用与不用不仅仅要看这个东西好不好,还要看你能承受多大代价。

  不要被自己心中的“大主意”劫持。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

  实践表明,像政治学这样的软科学,其“专家”的实用程度很可能并不显著高于“砖家”。

  传统专家的预测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他们依赖的很多直观“常识”,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

  事实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

  不做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维稳的关键既不是最开始的起因也不是事态扩大以后的结果,而是事件初期的几步。

  当人们不讲情义讲利益的时候,人们的整体利益提高得最快。

  心灵鸡汤要求我们关注自己而不必关注外部条件,暗示我们享受已有的而不要去追求别的东西。

  边际分析是指你不用考虑总的效果,你只要考虑做下一步的临界效果就行了。

  经济学家的经验是边际效应常常递减。可能你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

  养成新习惯需要先做不习惯的事,真正有效的办法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威逼,一种是利诱。经济学家喜欢用利诱的办法。

  经济学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经济学家眼中,价格并不仅仅是钱,而是一个激励的信号。

  当野模的人过剩,踢足球的人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价格信号在足球领域更难传递。

  不到不得已,最好别轻易按你自己凭空想出来的什么史无前例的大招去扰动复杂系统,你根本不知道最后会导致什么!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太过复杂的世界,没有人能控制得了这个世界。

  现在的美式民主其实是一个选民很无私,政客很贴心的制度,是一个选民说话真的好使的制度。可惜这正是民主失灵的原因。

  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理性的无知加上公众对经济问题的系统偏见,势必造成民主失灵。

  选民想要的东西,叫做“小故事”。我们对公众人物的理解,就是把他们往我们脑子里的小故事里面套。而这一切可以是无意识的。可惜经济学无法用小故事讲述。

  世界其实并不公平。

  没有发现任何论文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对取得世俗成功有好处。事实上不止一篇文章直接说道德对世俗成功没啥好处。

  你敢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你精心计算过成功概率,而是出于自己所信奉的某种原则和责任感,认为这件事应该做。

  “经济歧视”,对某一人群的区别对待无关个人感情,纯粹是出于自利。

  经济歧视者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为“统计歧视”:我们很难充分了解一个单独的人,干脆就用他所在的群体给人的一般印象来代替他。但这种思维也是有用的。

  弱者抱怨别人歧视,强人都是自己主动出击。

  人的理性,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感情服务而已,是先有了答案再去想办法找证据。

  六个道德模块:1.关爱/伤害 2.公平/作弊 3.忠诚/背叛 4.权威/服从 5.圣洁/堕落 6.自由/压迫

  自由主义者(民主党)特别强调关爱、自由和和平———其中尤其看重的是关爱———而对忠诚、服从权威和圣洁完全不在意。自由主义者对弱势群体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同情心,宁可牺牲一点自由和公平也要去保护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党人总是支持高福利和高税收。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压迫”这个道德模块的侧重点在于不要压迫别人,对公平的侧重点在于结果公平,认为最好给每个人分配同样的好处。

  保守主义者(共和党)对所有道德模块都同样重视。保守主义者认为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对这个社会正常运行非常重要,人必须得尊重传统。为了维持秩序,就要尊敬权威,对组织忠诚,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保守主义者对自由的侧重点是不要压迫我,政府不能多收我的税。对于公平,保守主义者认为好处必须按照贡献大小分配,而且为了惩罚偷懒者,宁可牺牲一点关爱。

  如果你对威胁特别敏感,你就更愿意跟同胞抱成团去对付外敌,你就更倾向于保守主义。

  如果你在追求新东西和新经验中获得快乐,非常反感现有的秩序,你就更倾向于自由主义。

  自由论者的道德模块组合是缺少关爱,专门强调自由,捎带重视公平,而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道德。

  “三围”理论:名义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

  领导人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通过税收,卖资源或者外国援助拿到钱,用一部分钱把联盟喂饱,剩下的大可自己享受---或者,如果是好的领导人的话,也可以拿来为人民谋点福利。

  纵容警察腐败是比直接给他们发钱更方便的回报方法。

  联盟和名义选民的相对大小关系,是政治格局的关键。(关于胜利联盟的相关信息,来自于《独裁者手册》---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372656/)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敢于要求更多权利的人来。这些人如果足够多,他们将是所有政党都必须争取的对象。他们想加入胜利联盟!

  学历就是最好的门槛。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之后才起来的。

  人才和工作机会其实是共同增长的,而历史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走这条路能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个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

  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生怕跟别人不一样。他们不是尽力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与“自己人”的相同!

  总而言之,美国名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排名、科研、录取和校友捐款,教学根本不在此列。

  性格不是完全天生的,后天可以培养。

  KIPP的“核心价值观”: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

  努力学习,做个好人---这两条其实说的都是自控力,前者是学习中的自控,后者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控。

  只有当你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摆正谦卑的态度,你才有可能跟自己的弱点作斗争,才有可能去完善品格。

  《通往品格之路》中的英雄人物都不是先看自己喜欢什么,然后选择去做什么。事实上,他们并没有“选择”自己最终从事的事业,他们是被这个事业选择。他们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因为一些经历,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某个事业召唤,然后他们投入这个事业。他们不问我想干什么,他们问世界需要我干什么。他们不是用做事的方法来满足内心。他们是为了做成这件事,去不断打磨自己的内心。

  平衡永远是动态的。你就永远这么调啊调,这就是中庸之道。

  在这个时代,任性代表有个性。

  成见往往是对的,成见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未来必然重演历史的信心。大数据预测,就是用成见预测。

  个性学生从来都不是体制的产物,他们主动对抗体制。

  能从作为一个主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是真正的“主人翁”精神。有“主人翁”精神,你才不是一个器具。

  人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有选择的能力。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

  市场经济是一个激励系统,这种激励只能维持经济正常运转,而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创新才能带来增长。

  真正的创新者不问别人想要什么,他们告诉别人应该要什么。

  如果你从未失败,说明你玩得不够高级。

  这条路失败的风险极大,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经过权衡计算之后不会选择这条路。

  考虑大尺度问题的确有利于忽略小尺度的事情,但思考问题的尺度也不是越大越好。

  技术不仅仅对人类生活提供辅助性的帮助,而且可以直接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技术发展的大势决定天下大势。

  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技术不仅仅是被人类需求或者人类天才创造的推动,它自身就是自身的推动。

  技术革命就如同大潮,我们只不过是弄潮儿,而我们中的幸运者将处在浪潮之巅。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人想赢得争论---他们从来都不是同一种人。

  真正的深信不疑和彻底不信都是很少的,甚至可能是虚张声势自欺欺人。

  观点随事实改变,有胆有识,这就是贝叶斯定理的伟大原则。

  进化心理学更多的是解释我们潜意识中的“常识”。

  搞载人航天做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继续搞载人航天。

  信息技术可以把超级明星生产的产品无限放大,把普通市场变成胜者通吃的市场。

  机器人的能耐在于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找到规律,然后把这个规律用于新的事情。机器人,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智识分子》读后感(七):莫让惯性绑架

  初识万维钢,是听罗胖的节目。

  看完本书,发现罗辑思维的很多观点、想法,是深受万维钢影响的。

  《智识分子》,是中国版的《魔鬼经济学》,作者挣脱的思维,用观察、用逻辑去思考日常生活的现象。相较于《魔鬼经济学》,本书缺乏数据、实验支撑,主要凭作者的逻辑推论,有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略举一二。

  首先是,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是固定的。

  人有六个最基本的道德某块,分别是关爱/伤害、公平/作弊、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圣洁/堕落、自由/压迫,但这些道德模块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大小是不一样的,比如自由主义者特别强调关爱、自由和公平。往往,人对道德模块的侧重是天生的,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

  所以,结果是,我们往往会对一些人和事物做出最直觉的道德判断,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判断来塞论据。先有论点再找论据,然后以“理性”标榜!多么可怕的观点,人的性格是先天决定的,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能做的只是扬长避短。说到这里,那些星座论者估计要抚掌而笑了!

  其次是,政治的玩法。

  政治格局分为“三围”,分别是名义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所谓的独裁和民主,在这个层面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差异只是“胜利联盟”的人数。无论是独裁或是民主国家的统治者,要维持统治,他们要做的,就是取悦、控制“胜利联盟”。具体的套路,比如空头支票的取悦、扩大名义选民来保持胜利联盟人员的流动,其实是一样的。

  当然,还有中美教育的对比(美国的教育更分阶层)等!

  思维惯性,是道德绑架者、媒体从业者的工具,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舆论导向。

  不被惯性绑架、不做思维懒惰者,就要自己思考、有观点、有判断,然后根据新的论据去调整自己的思维框架,丰富自己的观点。

  做个有观点的思维动物,即使观点是错的。

  《智识分子》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高效能任性】P40

  我们有时候会在决策中面临两个方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和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方向。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怎么选?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上次贪污腐败,你应该怎么做?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二个习惯,以原则为重心去做事。也就是说,你得有个使命感,给自己的人生找个愿景或方向。这种愿景是个人的最终期许和价值观这种比较高级的东西,比如改变世界,或者说盖棺定论是你希望获得什么评价。你应该根据这个使命感给自己设定一套宪法般的原则,时刻谨记在心,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这个愿景。

  一个已原则为中心的人碰到上司贪污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他的出发点肯定跟我们之前的算计不同,他也许会为公司着想,而不是纯粹研究怎么办才对自己有利。问题是,这本书是1989年出版的,那么有没有学术研究的证实呢?没有。

  2012年的论文显示,富人的道德水准不但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而且,越是上层社会,越认为贪婪和自私是好的。结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比普通人更自私。

  一个整体坑蒙拐骗一点都不靠谱的人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一个只知道无私奉献的人也未必能混好。最终更容易成功的也许是那些表现上很能与人合作,实则非常自私,甚至偶尔欺骗的人。

  Jeffrey Pfeffer的《权力》:第一,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权力,能不能得到升职,他的工作业绩是一个不重要的因素。第二,决定你升职的最重要因素,是你跟上级的关系。想搞好跟上级的关系,有三招:在上级面前吹嘘自己,充分领会上级意图,以及对上级的阿谀奉承。

  康德说,如果因为什么利益上的好处,或者为了避免得到惩罚,甚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而去做一件事,这都不是真正的道德,你都不是真正自己自由的。只有当你纯粹为了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你才是真正只有的,这才是真正的道德。

  除了对世界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成功方式。这就是你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冒了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和代价,去做一件事。你敢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你精心计算过成功概率,而是出于自己说信奉的某种原则和责任感,认为这件事应该做。换句话说,纯粹是出于任性。

  所以你发现自己的上司腐败,你可以同流合污,也可以反戈一击,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失败。但这两种角度的内心骄傲程度完全不同。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The Dictator's Handbook》有个理论,无论是国家,公司或者组织,政治格局可以用三个数字来描写。

  以国家为例,三围是:

  1、名义选民:在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公民;

  2、实际选民:哪些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

  3、胜利联盟:必须依赖他们,领导人才能维持自己权力的人。

  真正民主的国家,关键不在于是否举行选举,而在于胜利联盟的人数。

  还提出了五个通用的权力规则:

  1、要让联盟越小越好。联盟人数越少,收买他们要花的钱就越少。

  2、要让名义选民越多越好。这样联盟有人对你不满,你就可以轻易替换掉他们。中国的科举制就是让功臣和贵族始终保持一个不安全感。

  3、控制收入。领导力必须知道钱在哪里。

  4、好好回报联盟对你的支持。一定要给够,但是也不要过多。

  5、绝对不要从联盟口袋里往外拿钱给人民。这意味着,任何变革如果伤害到联盟的利益就很难进行。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KIPP学校: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的七个核心价值观: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

  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谈不上拼天赋。

  自控,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他要求我们做“该做的”事,而不是“想做”的事。一个有自控力的人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自控力是比想象力更为基本和行之有效的个人素质,是摆脱贫穷的关键一步。

  【说英雄,谁是英雄】

  现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次,对应三个阶层:

  1、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2、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3、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现代流水线式的教育职能把人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然后你还得去精英大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但是可以有一种人可以突破阶层的限制,那就是英雄。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限制,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办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比如民权运动领袖伦道夫,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等。

  刘仲敬说:“世界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虽然漫长,关键性的节点却寥寥无几。3/4的人生剧本在30岁以前就写定了,以后的内容根本不值一看。

  英雄=创新

  现代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不是现有的资本和劳务活动的扩张所带来的,而是由创新带来的。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就是意外,创新就是你事先根本没预测到的。根据我们对英雄的定义,这就是英雄。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关于信息的,而什么是信息?信息就是意外。如果要测量一段话里有多少真正的信息,那就看这段话给你带来多少意外。

  企业家面对市场有三种态度:

  1、低水平企业家:用户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

  2、中间水平企业家:我做最好的自己,等着用户选我;

  3、英雄企业家:我替用户决定。

  当然风险程度也逐级提高,每个英雄背后都有无数的垫背。所以如果你从未失败,说明你玩得不够高级。

  这条路的风险极大,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经过权衡计算后不会选择这条路,所以英雄这条路的确是需要内部驱动,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好处,而仅仅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这么做。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以预测的】

  自述:美国最近出了一位预测牛人,叫Nate Silver,自己搞了个软件准确预测了职业棒球中几个球员未来的表现。不但如此,他在2008年对美国大选的预测中,50个州对了49个,35个参议院席位全部命中。Silver出了一本书《The signal and the Noise》,谈预测的学问,说其实他预测的东西都是容易预测的,比如棒球,都属于简单系统,没有连锁反应。但是如果是复杂系统,如现代金融体制,那就会放大出现蝴蝶效应,是很难预测的。

  黑天鹅比喻的发明人纳西姆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本性其实是充满波动的,时不时就会出点事。但是出点小事是可以锻炼人的,如果一味最求稳定,反而会让整个系统变得脆弱。【所以人要自己寻找挑战,千万别追求稳定,要经常出点状况】

  那么高考系统是简单还是复杂系统?当然是简单系统。高考的任务不是探索先进文化,而是给各种大学招生。而全国大学需要各种水平的学生,而每个考区却只有一套题目。出题者必须让所有人都可以有所发挥,而不能像法国高考那样让你分析笛卡尔著作。不能考太深,也不能考太广,俗套最安全。

  那么面对一道俗套的作文题,应该怎么写作文?答案是写俗套的作文。一个高考作文阅卷老师读完到评分用多长时间?答案是新手50秒,老手34秒。在这样的时间里,没人会阅读美句和思想。所以百度能够预测作文题。所以好莱坞喜欢拍老套的超级英雄,因为票房可以预测。所以汪峰的歌词可以预测,《如何快速写出一首汪峰老师风格的歌曲》。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高考作文题都是一个套路,给你一段小故事,然后收到什么启发写篇文章。这个素材每人思考角度不同,可以对应不同的主题。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素材可以对应同样的主题。那么是主题多呢,还是素材多呢?当时是素材多,主题就那么几个。所以这就是百度的大数据派上了用场,他的大数据显示,主题只有那么6个而已。所以只要熟读6个方面各种可能主题的文章,掌握写作套路,那么无论高考出什么素材都能应对自如。

  百度作文预测使用的主题模型技术叫做“隐含狄拉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这是2003年才提出的新技术,发明人正是负责“百度大脑”项目的吴恩达。

  LDA的基本思路非常简单。计算机认为文章不过是一些词汇的集合,而每个主题,都是这些词汇的集合。那么人为的设置一些主题,然后在下面设置一些关键词汇,比如狗的主题,关键词汇就有忠诚,汪星人,朋友等,这个由计算机分析可以得出。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主题的集合,以及主题下面一堆的关键词汇。同一个词汇可以在不同主题出现,但是概率是不同的。

  一篇文章拿过来,把我们所有的主题过一遍,就可以得出这篇文章对应每种主题的概率,说这篇文章可能第一主题是什么,第二主题是什么。【人的阅读能力也可以看做,脑中的主题很多,每个主题的关键词很熟,这样看一本书快速对应导致阅读速度很快。要提高阅读能力其实是有方法的】百度把海量的作文用这种方式过了一遍,就得出不同出题的出现概率,再根据每年的热点,很容易得出作文题的主题。

  出题者就需要与时俱进,不然很容易被预测出来。所以数据分析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1、阅读学术论文

  读个商科学位是否有利于找工作?最佳策略其实是:读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大三暑假出去实习三个月。

  要会使用百度学术和Google Scholar,也可以多关注一些极客网站,如Solidot,果壳网等;因为科学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而公众却根本不知道这些结果。你在辩论中拿出个人经历和过去经典过来都没用,极客爱拿论文说话。

  2、直接阅读原始数据

  利用一些数据网站,如Wolfram Alpha网站可以调用和可视化有关的许多基本数据;美国政府有Data.gov,有从经济到教育、科研的各种数据库;而USASpending.gov则列举了各项政府花费的数据。【中国有哪些网站提供了权威的原始数据】

  3、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

  柳比歇夫每天写日记,记录花费的时间

  手环记录自己数据

  APP记录自己的各种数据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人想赢得争论。

  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技术核心追求不是证明对方说的结论不对,而是证明对方这个人,或者对方所代表的势力,不行。如果你的目的是否定某个人主张的一件事,你最好先否定这个人,你想要否定这个人,又只需列举他做的某个小小的坏事。

  1、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

  高手的做法是先恭维对方几句,把人抬上去。如果对方真顺着杆爬上去了,你再质疑——不对啊,你这么牛,可怎么我听说你……

  被人揭短如何反驳?如果说的都是事实,那么一般没法反驳他列举的事实,而是要列举新的事实,对我们有利的事实。这是防守。而不能跳起来反击,最终变成撕逼大战。正确做法一定要先防守,充分列举事实证明自己真有能力。防守得当,对方就变成了胡搅蛮缠。否则你被对手拉近一样的层次。诸葛亮都是防守为主,不主动挑人,都让对手先出牌。如果对方出现事实错误,那么要抓住机会一棍子打死。

  2、如果比不过事实,比境界

  如果事实是我方实力确实比较差,闪光点有限,那么就不能跟着对手走,要think out of the box,比境界。

  那件事我的确输了,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输了吗?因为我不忍心,我不屑于赢。不忍心是因为我道德高,不屑于是因为我看得远。

  如果无论是战略标准还是道德标准我们应该赢,却输了,那怎么办呢?答案是,至少我们参与了。明知道这件事很难办还是去办了,明知道打不过还是去打了。虽败犹荣。看国内的灾难报道,深得此法。给人感觉我们损失的仅仅是一点点物质财富,收获的确实无限的精神财富。

  3、你别说我如何如何不堪,著名英雄XXX也曾经如此不堪。

  如果前面两条都没用上,被人证明了自己确实很不堪,那就只有真的比烂了。但是比烂不能跟对手比,他不配。必须找个历史上公认的牛人比,拿大人物找回面子。多读点历史及名人轶事,这时候能用上。

  不过说到底,辩论,应该是关于议题的,而不应该是关于人的。所以“舌战群儒”远远不是最好的辩论,尤其后面两个技术,非常不好。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提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不但即将,而且正在导致大规模失业。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点建议:

  首先,人工智能擅长的是模式识别这样相对重复的工作,而机器不擅长的是问题解决的能力、灵感和创造性。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点艺术,学点创新,学点领导力,学点企业家精神。

  其次,与其跟机器人竞争,不如带着机器人竞争,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利用机器的人。

  最后u,既然第二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开辟各种细分市场,在一个新的小领域内当第一名。足球踢不好的人应该改踢室内足球?

  Average is over。千万不用当普通人,这样最容易被机器取代。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合弄制:Holacracy,提出者:Brian Robertson

  【物质极大丰富时代】

  现在富人比穷人累得多,他们工作时间超长,压力很大而且极不稳定。

  经济学以前认为: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这个常识正在被打破。因为背后有个隐藏的假设,就是市场是无线大的。如果市场已经饱和,有没有新产品被发明出来,那么还投什么资?Livingston在反节俭Against Thrift中提到,投资推动增长这件事,只在1919年以前成立。1920年以后,经济的增长都是来自技术的创新。那么多出来的利润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到了房地产,股市和国外。

  Livingston对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提出了四个论点:

  1、产生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剩余利润。增加私人投资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应该靠消费来增长;

  2、为扩大消费,应该搞财富的再分配,比如增加社会福利;

  3、投资应该社会化,也就是说追求实用价值;

  4、花钱是道德的,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更近一步说,他认为消费其实比工作更好,不过这里说的工作是纯粹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

  现在每个普通人都有另一个身份:消费者。消费文化,才是真正的“庶民的胜利”。

  《智识分子》读后感(九):高级知识分子需要理工科思维

  花了8天时间读完万维刚的这本《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与他的上一本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虽然都是属于作者的读书笔记,并且毫无意外的都是外国人的书籍(因为作者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的研究员),但总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低于上本书,最起码上本书也谈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应用技巧(如第二部分“成功学的解药里的《用强力研读书》、《笔记本就是力量》、《上网能避免浅薄吗》这一类接地气的话题的相关文章)。

  这本书相对而言,思想层面上的讨论会更多一些,比如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技术发展。总而言之,不是那种一看立马就能用而且马上就能转化为技能或者马上就能破灭某种想法的知识,而是那种看了之后也许有点启蒙作用的内容。不过,作者能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尤其是第二部分关于讨论中国教育现状和美国教育的比较,升华到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如何冲破成为时代的”英雄“,我个人非常认同,感觉作者把我心里隐约感受到的东西说出来了。第二部分含金量最高。

  因为这本书是由四个部分三十多篇文章组成,主题非常广泛,具体内容就不予评价,可以参考我每天关于每篇文章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我的看法是,因为作者是个理科生,所以看问题和角度的看法自然就和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太一样;而且,作者不但是个理科生,还是个学物理的,时不时把各种主题的问题类比成物理学中的概念,有一种别样的有趣(当然也更容易理解些)。加上我最近看物理学家的书比较多,也自然比较亲切。

  万维刚去年在”得到“app上开了一个专栏,名字叫做”精英日课“。其实有部分的内容也是有重合的,有段时间蛮喜欢听他的专栏的。因为他总是介绍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话题广泛,基本跟科技、管理、教育有关,观点有趣,令人有新鲜感,似乎总可以刷新自己的知识库。所以还是蛮喜欢他的。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他的书可以看一看,保证和其他的书不一样。

  简书读书笔记链接:http://www.jianshu.com/u/39702d3302cb

  《智识分子》读后感(十):科学世界观改造

  智商和理性是两码事,二者几乎不相关,理性能力,充分认识当前局面,做好最佳决策的能力得另外学习。

  教育小孩玩手机,所有屏幕时间都是挣来的,写好作业,好好吃饭,做家务。。。

  公众整体存在系统偏见:不相信市场,相信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有害;反感外国货;怕裁员;低估经济的表现,高估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负面东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理性的无知加上公众对经济系统的系统偏见,势必造成民主失灵。

  也许最好的营销方式不是拿大价钱请少数名人,而是批量雇佣有一般影响力的人。

  认知学家发现,人脑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是通过“小故事(narrative)”去解读的。选民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研究表明,富人和所谓上流社会的社会道德不但不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比普通人更自私。

  决定你升职的最重要因素,是你跟上级的关系,不是业绩。

  道德六模块:关爱,公平,忠诚,权威/服从(仁信义礼),圣洁/堕落,自由/压迫

  自由主义,追求新东西和新经验中获得快乐,非常反感现有的秩序;

  保守主义,对威胁敏感,容易报团,认同传统价值,爱国

  自由论者,其道德模块组合是专门强调自由,捎带重视公平,而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道德。

  政治的本质: 胜利者同盟,名义选民,实际选民

  保证权力稳定的规则:

  1. 联盟越小越好,方便收买

  2. 要要名义选民越多越好,可替换联盟成员

  3. 控制收入

  4. 回报联盟

  5. 不能伤害联盟利益

  自控,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它要求我们做“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想做”的事情。坐直,倾听,提问与回答,点头,眼睛看人说话。

  美国精英阶层的子女教育是追求分析问题,怎么看问题,是否同意某个说法,自主,自治。专业人士(律师医生)阶层是创造性和独立性,4,5年纪自己独立搞调研。一般中产是强调把事情做对。

  语言能力大概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后一次重要的硬件升级:4万年前的人类已经具备现代人的一切素质。

  创新与合作,两个法宝和在一起,才是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完全”平等。

  金发代表年轻。金发女人的头发是十几岁的时候最金,过了一定年龄就不是那么金了。

  男人的中年危机其实是妻子到了中年。年轻妻子的中年男子就没有中年危机。

  总之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生育。

  人工智能擅长模式识别这样比较重复性的工作,不擅长解决问题,灵感和创造性,所以建议学点艺术,学点创新,领导力,企业家精神。

  不是机器就不能创新,可以组合,进化甚至穷举进行创造,就是暴力破解。。

  市场经济符合遗传算法:随机变异,自由交配,无情淘汰。

  凯恩斯说人不应该为钱工作。攒钱,而不是追求使用价值,其实是一种病态行为。

  辩论: 用事实暗示别人能力不行,先褒后贬,被别人揭短,不要马上揭短别人,而是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有能力;

  比能力比不过,比境界,道德制高点;

  别的英雄也如此不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