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V字仇杀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V字仇杀队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V字仇杀队读后感10篇

  《V字仇杀队》是一本由(美)阿兰·摩尔 / 大卫·劳埃德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V字仇杀队》读后感(一):漫画、电影大激斗!

  卧槽!简直帅到逆天了!为了等原作一直忍着不看电影真是对极了!苦等9年就为这一瞬的感动TwT拜读原作后还能和电影有个对比,两边我都相当满意,漫画剧情好的我压根不想提那古老的画风,虽然电影改动的地方很大,但更简洁,节奏整体不错,先看漫画再看电影会更好,有些电影省去的元素和细节虽然更适合在132分钟内表现,但漫画里的信息更丰富,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不知道虽然不影响对电影的观看,但知道区别才能满足考究党的好奇心,但有些地方属加分性质,编剧丢弃略可惜啊。

  我觉得很重要但被改动的地方像是:

  电影镜头:V从集中营大火中逃出的瞬间,振臂呐喊。

  漫画镜头:有两个,V自己炸开集中营牢门,从大火中慢慢走出,默默的看着女医生;警探在集中营遗址嗑药后产生幻觉,这里有个思想的觉醒过程,最后裸奔到疑似巨石阵的地方振臂呐喊。(我觉着这里透过警探的这段迷幻经历侧写了V的经历,另外一个侧写是透过女主的牢狱全过程透露的,尤其那张写在草纸上的女同性恋演员的一生。V这个闷烧男从不说明自己的经历,只从别人身上反映着V之所以为V的必要关键。)

  而电影把漫画里这两个镜头合起来了,但我觉得这个场景还是分开更好,或者变个法子暗示一下也好,V从火场一出来就呐喊,只有看过原作的观众才能瞬间还原V的思想发展是有时间有过程的,其他观众可能只会觉得V逃出地狱的这一瞬间,他充满愤怒,将要复仇,他后期做的所有事都有这个合理的动机,这又是一个基督山伯爵嘛,而且片中片不断播放这个电影,强化这个信息。但这样就弱化了V,他过去的那段经历不止是要复仇,更是要颠覆,从根本上破坏这个导致无数悲剧的极权社会,这个符号将带来无政府主义,V是V,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电影都没个前期酝酿过程,就直接来高潮,情绪很难被感染的嘛。

  视觉效果来说,在火海中有个人像看昆虫一样默默看着你的这种要比一出火海就呐喊的来的更为震撼,因为后者你很容易构筑出逻辑,想得通,也就很平凡。但前者你根本摸不清他到底是闹哪样,说是鬼魅也未尝不可,尤其在一片混乱时,静默攻心的震慑效果更是拔群。

  另外还有很多地方的改动都过于省略,但前后连起来没有大漏洞,所以算是不同平台上各展千秋。

  电影到底还是要爽的,动作演武、服装道具弥补了漫画的古早时代感,而且经典场景推骨牌是不是有点太华丽了些,人家漫画里才弱弱的一排。话说骨牌的意境也很赞,每个人都是其中一枚骨牌,但无人知道自己在整个计划中的位置,是被利用,是被舍弃,是被救赎,V设计了一切,布兵排阵,时机成熟之际,只需推倒第一枚骨牌,整个世界就掀起改革的飓风,无人可以阻挡,一切水到渠成,英灵完成被赋予的使命,回归瓦尔哈拉,V的终结却是个新的开始。虽然电影里这个场景很华丽,但漫画里是每段新标题就来一个骨牌,一点一点的堆砌,就伏笔来说,漫画里酝酿的时间要更充裕。

  另外让我灰常灰常在意的一点是电影里被V杀死的女医师并没有像漫画里那样,要求看看V面具下的真容,虽然电影里暗示了V的烧伤面积,各种变装也确实是只有光秃秃的身子做起来更方便。。。但这都不是重点。。。话说原作里被V杀死的女医师最后看到真容后给的评价是“你真漂亮”,如果V不是全身烧伤跟志志雄一样,那女医生就是口味相当相当重的一位女士了=L=或许面目全非的毁容跟黄金比例的俊美在本质上属一个概念,因为在极美或极丑里,他们均无其他细部特征。扩展开来,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大众脸=A=

  最后电影与原作之间的区别,还有几个让人很难取舍的地方,就是女主的设定。我其实更喜欢电影里的女主,骨子里就是个坚强妹纸,眼神透露的信息量太多了好伐,乃不要从小就一直扮演跟怪蜀黍走最后涌出一段诡异感情的角色好伐。。。好吧我承认娜塔莉·波特曼是我的最爱欧美系女演员排行榜第二位,第一是米拉乔沃维奇,第三位以下名单暂空缺>///<而且人家在片子里那么敬业的剃了个光头,要说不太满意的地方,那是编剧先生你太直接了,人家V在原作里,明明只是含蓄的表达了对女主的感情,被慌乱的女主说我才不会爱上你时还超萌的落寞了一小会儿,到了最后的最后还是透过标题“再见了,吾爱”表达这段疑似恋爱的情感的。卧槽这才是真正的古典美啊!多么的内敛!多么的含蓄!多么的像V的风格!电影可好,V在女主离开后不但一瞬间痛苦到砸镜子,最后还有个隔着面具的亲吻,我要看的是激情澎湃的无政府主义!这点小情愫剪掉无所谓啦啊啊啊!不过意外多了个福利,可以感受到爱隆王痛苦的一瞬间还是很有快感的,雨果维文扮演V时的独特声线真是让我耳朵都怀孕了。啊,难道,这才是编剧要表达的重点??!这才是真相!爱隆王虽然全场戴面具,但在审讯那一段还是多少看出雨果维文的样子来,有露脸的嘛。(爱~

  扯远了,说回漫画里的女主,虽然一开始真的很不待见,但他渐渐蜕变的过程我觉得超级重要,这一过程在电影里从一开头就改写了,而且原本设定女主的身世地位可不像电影里那么的体面。女主三次被抛弃,父母兄弟的死,V的离去到土匪男友的死,下一秒又被V带回去进行了审讯,这已经让女主彻底跌入低谷,精神在这种几度伤害下再进行深度打击,在崩溃的边缘让女主找到思想上真正的自由,V的拿捏真是堪称SM高手,咳咳,不对,是调教达人(你够!

  总之,漫画里V一开始绝对不是因为动了情才调教女主成为接班人的,但最后或许是真的动了心。而电影里的V,一开始就对女主动心了,女主倒是后来才动情的。嗯,所以说先爱上的人就输了嘛!严肃点!这难道是时代欣赏角度的差异?现在再把女性描写的很被动很弱小,是会掉粉的。

  电影嘛,可能还是时间不允许,对这个极权法西斯帝国里的民众怎么个监控,多严酷的压迫,其实交代的都不太清楚(就算你敲定大家都看过《1984》或《华氏451》也好歹再刻画一下嘛),这样就严重影响后期人民起来反抗的过程与节奏。因为有监控,你不能说真话,不能做任何事,亲朋好友随时会消失,控制的终端是名为“命运”的电脑,发布机器是“命运之声”,V也有这个“命运”,这样他才能知道元首那些高层在搞什么名堂,抓他们把柄,甚至最后破坏高层的运作机器,还民于身与心的自由,这样,曾经被监控的民众才能有机会说真话,讲粗口,做各种事情,知道这不该是自己的生活,有群魂蛋在夺取本属于自己的一切,要这样有个起承转合才能迎接那如飓风一般的反抗高潮嘛。但片子里的群众感觉活的都还不错,就算点了几样监控道具,但很普通啊啊啊啊啊,尤其现在斯诺登之后,那种道具真的各种弱爆了啊啊啊啊,再SF一点也行啊啊啊啊。元首和高层感觉霸气不足,完全感受不到他们有控制全国民的能力。不过电影时间是真心不够用也就不纠结了,细节可以靠脑内补完+模拟。而且看在海量面具造就的视觉效果上,而且民众非暴力的完成了更替,话说爪牙们能不缴械吗,一大片V涌出来瞬间吓尿了好吗。但这非暴力也太符合普世价值观了。

  V真的像极了剑心,(我真觉着和月伸宏或许也看过阿兰摩尔的《V字仇杀队》,虽然貌似这货更喜欢漫威家的《x战警》)稍微引述《V字仇杀队》P248前两格的对白【无政府有着两种面目,既是缔造者也是毁灭者。毁灭者颠覆那些帝国,制造如白纸般的断垣残壁,缔造者则在其上构建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废墟,一旦造就,那么去做更多的破坏只是浪费时间。所以,再见吧,我们的炸药!再见吧,我们的毁灭者!美好的新世界里没有你们的容身之地。。。。。。】剑心做拔刀斋时也算是个毁灭者,他代表的那一批维新志士就是V,明治维新后,就该封刀了,但他可以同时做毁灭者与缔造者,虽然要应付一堆的仇家和一堆活在过去的人。虽然这票志士走的不是无政府主义balabala。。。矮油真抱歉,插了一大段稍微缅怀一下俺滴青春。

  象征与标志的威力在攻壳机动队笑脸男人这一期中已经体验过,V你这个面具以及后面代表的意义真是让人再度感受到看攻壳时的那份感动,V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他以自身之力引导大众毁灭这个极权帝国,传递无政府主义的种子,让后继者选择自己想要的更为美好的生活。

  说回书的情况,虽然世图引进的漫画版很早就开售了,但等着降价结果等到了精装本(含面具)发售的信息,价格当然更贵了,所以继续等降价,居然不久就遇到了当当网打折,所以才出的手。精装本是硬皮书,内页纸张是普通纸彩色印刷,有发霉的隐患。不过如果敢用胶版纸,这书的重量完全可以当场拍死几个人。虽然降价了,但运输杯具了,八角尖尖毁掉一边,对于要求完美包装的粉丝估计是个打击,不过我对外包装没有执著,只要书跟面具没坏就好。

  附加的宅物面具嘛,有点坑爹的感觉,比起可以戴上脸的面具,还是稍微把size缩小些,材料厚实些的复刻纪念物更好呐,毕竟质量一般,真想要能戴上脸的塑料面具TB到处都有,价格也很便宜,这廉价感满满的面具一下子变得很鸡肋了撒。。。再说那么大的一个东西该往哪里放捏Q.Q

  最后,漫画后记刊载了作者和画师的一些文字说明、稿件。有回答到《V》创作的灵感来源神马的,我得到的感想基本上是,谁要是对作品做过度诠释谁就输了。话说在沟通如此不方便的年代,连载漫画的工作,真是太不容易了。

  《V字仇杀队》精装版(含面具):原价138;当当:88.8

  《V字仇杀队》读后感(二):自由,不自由;有钱,没钱

  没体验过集权社会下生活的人,不理解自由是什么意义。《1948》《美丽新世界》《V字仇杀队》《撕裂的末日》。这些故事描绘的世界,似乎永远不可能发生。

  但《古拉格群岛》《科雷马故事》却又实实在在发生过,集权使得个人变得没有意义的存在。我无法理解故事里人民暴动的事,那不是混乱无序和破坏吗,意味着邪恶的事情在浑水中发生。

  对于每天在为生活拼命的人,什么是自由,自由又意味着什么?

  如今是否自由,不是政治,而是资本是钱,有钱更自由,没钱就不自由。不是这样吗?

  对于权力的描述——

  “这些志愿者原本只是普通人,却准备折磨一个陌生人至死。只是因为权威之下无人能反抗。”

  对于无尚权力拥有者的心里描述——

  “我知道自己不被爱着。无论是灵魂还是这具躯体。我不曾感受温润的爱慕窃语。不曾感受软玉温香股间的安宁。但我受人尊敬,被人畏惧,这已足矣。”

  对于反抗活动意义的描述——

  “那并不主要取决于沉默的大多数,艾薇。因为沉默是如此脆弱,只要走一声刺耳的杂音,它就将不复存在。

  但是人们受尽恐吓,更是一盘散沙。也许会有一些人站出来抗议,但这就像在茫茫荒野中竭力嘶吼一般。”

  对于掌权者如何看待反抗者——

  “响声与之前的沉默息息相关。越是寂然无声越是晴空惊雷。我们的住在这已有许久不曾听到人民的声音,艾薇,所以他们即将听到的声音比他们记忆中要响亮得太多,太多。”

  对于混乱的描述——

  “这个秩序的时代将自现在收音机中疯狂而破碎的混乱而始。这不是无政府,艾薇。这是混沌。”

  《V字仇杀队》读后感(三):集大成之作,恐怖和兴奋的结合

  第一次跟这本书沾上边应该是在高中。2006年,电影《V字仇杀队》首映,虽然那时周围的人都很热衷地在讨论这部片子,可我却对它不屑一顾:“V字仇杀队”,这么俗不可耐的名字,估计跟什么X战警之类的电影差不多。现在看来,在中国,绝对不能“以名取片”,""lives of others"翻译成“窃听风暴”"celular"翻译成“一线声机”."matrix"翻译成“黑客帝国”..唉,真是无语。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闲逛,不小心看到了一篇介绍V字仇杀队的博文,文中说,Alan Moore的V字仇杀队是“唯一一部能够与George Orwell的animal farm相媲美的作品”。怀着一颗对Orwell先生的无限敬仰之心,我毫不犹豫地决定:一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第一遍看电影,只是被一些非常炫丽的噱头所吸引——毕竟,这部片是Matrix的制作团队创作的。精彩之处包括,V的开场白(说实话,我在那以前还真不知道英文中以v开头的实词有这么多!),V的刀法(电影最后的几分钟,V单挑Creedy的时候,刀划过的地方都有一道白色的闪光,其效果看起来就像是V在人群中曼舞,事实上,他是在杀人...),V说话的语气和优雅的动作(不得不佩服Hugo Weavings,没有面部表情,只有肢体语言,还能把人物诠释得这么维妙维肖),还有一些很经典的台词,如"I'd rather die","Violence can be used for good",”艺术家是用谎言揭露真相,而政治家却是用谎言掩盖真相“"He is my father, he is me..."(是不是有点抄袭Malcolm X的嫌疑,呵呵)等等。

  看完此片,大体感觉原著应该更像是一部政治评论文章——没什么深度。虽然V说出来的那些话实在是大快人心;看到V优雅地干掉那些专制爪牙心里也着实得爽。——可是,除了这些,这部V for Vendetta还有什么地方需要细细品位呢?那位博主又为什么说V for Vendetta是一部能够与Animal Farm相媲美的作品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看了一遍电影。第二次看的感觉已经和第一次看大不相同:Evey被V囚禁的那一段应该是整个影片的重点,而不是绚丽的视觉特效。看到这一点,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了原著,仔细地品位Evey被囚禁的这一段...

  渐渐的,我有些明白,这应该是一部歌唱自由的作品——正如电影海报上写的"Freedom! Forever!"。

  在这部作品中,政治上的自由应该是表面上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书和电影中的文字直接获得这个被作者放在表面的中心思想。(我摘录了很多经典台词,鉴于大环境,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进一步挖掘,这部作品应该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关于自由的主题——毫无约束的自由。就这一点,我有几点愚见。

  第一,作者创作此书的一个目的应该是:anarchy,即,人不应该被任何外来的,非主动的力量所挟持、控制。关于anarchy,如果简单的翻译成”无政府主义“可能有点片面。书中明确地说了,anarchy并不等于disorder;相反,anarchy是order的前提。世间万事皆如此,你管得越紧,人们越是要反抗——好比叛逆期的青少年和自己的父亲,没有矛盾那是胡扯;也好像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紧“是“势能”的代名词,拧得越紧势能就越大,等到体系崩溃的时候爆发出的能量就越骇人。总之,人需要教育但不需要管教。

  第二,是人心的自由。这一点,个人以为,电影诠释得更好。电影中,Evey被V囚禁的那一段,有至少两组对比:1)Evey刚刚入狱时,满头漂亮的金发,她啜泣着——显然,她吓坏了;然而,当V宣布Evey将被拖出去枪决的时候,失去漂亮头发的Evey,淡淡地说"I'd rather die." 2)当Evey走出牢笼拥抱自由,说出那句“上帝在每一滴雨水中”的时候,画面回到了V从烈火中走出然后释放的一幕——两个人都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人的一生总有这样或那样我们舍不得放不下的东西。这两年,我都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万一我失败了那可怎么办?”考研,我肯定竞争不过我的那些同学;工作,太不现实,谁会要我这样一个冷门大学冷门专业的学生呢?我也有严重的“考前焦虑症”。为什么呢?一句话,我怕失败:Toefl,Gre,这些考试的结果都是决定性的,我太清楚这些。入狱前的Evey其实和我差不多,她舍不得自己美丽的金发,她怕失去生命,她也怕失去自由,她更怕失去希望。然而,一次入狱的经历一次性地残酷地把她所有珍惜的东西夺去。不出所料,这却使她实现了人生中的“跨越式成长”。——没有什么舍不得,没有什么放不下,当她坚毅地说出那句"I'd rather die"的时候,诚如V所说,"You are completely free." 这种自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我本楚狂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她自由得“一塌糊涂”——不再瞻前顾后,不再畏首畏尾,不再被尘世的浮华羁绊...“上帝在每一滴雨水中”,这是彻底自由以后的Evey的呐喊。她就活在此时,不再恐惧过往的龌龊和将来的未知。突然想起一句与这句话意思相似的句子:“生命在于呼吸间”。

  第三,是关于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漫画把这一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高度浓缩——V和Evey在牢中挣扎然后获得自由。尽管他们都受到了生与死的考验和非人的折磨,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俩获得自由的路一点不比现实中的险恶、崎岖。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为自由而抗争。有些人选择了激烈的方式,像美国的开国元老们,像陈独秀李大钊们,像Dr.King和Malcolm X...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由还是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慢慢获得的。文革的时候,有些人甘愿忍受朋友的孤立,内心的苦楚,自己躲在家里读圣贤书;也有些人(当然是大多数人),整天跟着主旋律走,甘当着行尸走肉而浑然不自知。现在呢?30年后,当年读过哪怕一点点书的人都大多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栋梁;当年甘当奴隶和走狗的人大多在苦苦地挣扎,过着像驴一样的生活——每天只能,也必须围着磨盘打转转。父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更像是一张白纸,出生的时候是白色的,死去的时候也应该是白色的。如果年少时,我们在人生这张白纸上乱写乱画,那么很遗憾,你必须用整个的下半生把你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涂鸦一一擦掉。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在我们这个伟大无比的国家里,青年人生活的“主旋律”依然和30多年前一样,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顺应主旋律的人会死得很惨,选择片刻孤独的人将最终获得自由。

  《V字仇杀队》读后感(四):我的黑夜骑士。

  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虽然还未来得及接触书籍,迫切的心情告诉我一定要为自己的偶像V写下什么。

  在这张面具下不仅是肉体,还有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在V被很多人围困,他一人用着冷兵器,面对十几把枪械。最后,靠着一人击杀所有敌人,他站立着纵然身负十几颗子弹的重伤。在这张笑容的面具下他告诉克里蒂先生“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当他说完这句话,我想,“百万大军难敌一颗伟大的心”用在V身上绝对不为过,V是一名英雄,是一位黑夜骑士,是一名为自己所信念而战斗得真正的猛士。我不想去用道德来对其行为进行是非判断。V最让我震撼的是一种精神,是以个人之力,战胜一个统治集团的力量。对我而言一个人真正价值的体现,不是为社会奉献了多少,人民对其需要。而是一个单独的个人,面对无法躲避的灾难抑或对权威的抗争,能永远坚定地站在自我认为的真理立场面。不论成败与否,就像一只蚂蚁,面对一个庞然大物的入侵,在晓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能往前一步,提起长矛,磨好利齿。毅然往前与敌人拼死一搏。有人会或许会产生笑问道,这又是何必自寻死路呢?弱者怎么可能战胜强者,还不如转身投入生活能比他人活得更好些就足够,再说了个人的生命本身就够敬畏的了?但我们要知道每一次社会的改革、推动、少数带动数人的革命都是依靠这这单独的个人。而这单独个人就是在权威与强悍的力量面前上前了一步。

  我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小国的使者想大国朝贡,带来一把宝刀。国王问大臣们,这把刀怎么样?大臣谈论很久,刀绝对是一把利器外观豪华、高档、上档次,唯独刀身太短,这时,王子一把夺过刀,走在众人面前,说道“你只要向前一步,刀身所缺,勇气可补”。

  虽没看过本书,斗胆写书评一篇O(∩_∩)O共勉。

  《V字仇杀队》读后感(五):战斗,直到自由。

  《V字仇杀队》,因为这个中二气息浓厚的名字,我差点错过了这部经典。

  这是一部关于极权主义的书,首先会让人想到奥威尔的《1984》,不同之处在于温斯顿和裘丽娅最终选择了沉沦,“陷入了新一轮的奴役”。而V和艾薇一直在战斗,直到自由。

  V是一个复仇者、毁灭者,但他却并非只是追求以暴制暴,他更是一个缔造者、思想者。他不仅仅是来复仇的,他要的是正义,他要的是比正义更伟大的东西。他的力量来自于他的思想,他用思想来解放那些身在囚牢却不自知的人们。那是一种沉睡的力量,沉睡在沉默的大多数心中。可是一旦沉默者不再相信顺从,一旦沉默者开始学会思考,这个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而自由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他就不再是一个人,V怪客会变成V字仇杀队,会变成无数的面具人。即使你可以把V字从字典里剔除,你也不能把V字从人们的心中擦去。他虽然只有一个人,像飞蛾一样只身冲向万军之中,只为了叫醒沉睡着的千千万万的人,即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无所畏惧。

  而入狱前的艾薇,她怕失去美丽的金发,怕失去生命,怕失去自由,怕失去希望。然而,一次入狱的经历让她破茧成蝶。——再没有什么舍不得,没有什么放不下。“上帝在每一滴雨水中”,这是重获新生的艾薇呐喊。她就活在当下,不再恐惧过往的龌龊和将来的未知,变成了全新的、自由的自我。并且,在V死去后,继承了他的面具和他的思想,将自由和思想带给更多的人们。

  《守望者》看过之后是在深深的绝望中带着一丝希冀,《V字仇杀队》则是美好的希望中流淌着血和泪。果然是DC最棒的两部。

  《V字仇杀队》读后感(六):人物、剧情、疑问-----黄暴残酷中开出的玫瑰与百合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

  第一次看美漫各种不适应差点没看下去

  幸亏看下去了,看完是深夜,热泪盈眶

  虽然漫画没有BGM也没有连续画面表达的丰满程度不及电影

  虽然这部作品有年头了画面粗糙上色简陋跟日漫没法比

  可是传达的东西却一点不差,甚至更加深刻和感人

  1.故事背景

  编剧当时身处的环境让他对于政治的态度是悲观的。

  序中写道“……我考虑着不久后带着我的家人离开这个国家,可能就在几年以后。这是一个无情和狭隘的国家,我不再喜欢这里。”

  他预想中英国的未来是独裁专制的,是没有自由的。

  但事实上英国并没有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关于自由,从英国对同性恋的态度转变上可见一斑。

  1967年,同性恋在英国的法律里不再有罪(之前同性恋是要判刑的),然而民众的态度依然是排斥和不接纳的。

  1988年,事态并无好转:“通俗小报们嚷嚷着要把艾滋病人关进集中营……政府表达了将同性恋者铲草除根的迫切希望,即使只是捕风捉影,但难免令人猜测下一次遭到立法禁止的弱势群体会是谁。”

  然而到了2013年,英国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2014年正式生效。现在英国是一个彩虹旗帜飘扬的国家了。

  2.黄暴残酷的人物和剧情

  漫画的剧情比电影残酷直接得多,18岁以下,不宜阅读。

  ---艾薇.哈蒙德,我们的女主,和美的家庭因战争破碎,母亲病死,父亲被迫害,16岁就迫于生计出街卖淫。

  ---亚当.苏萨,英国领袖,与Fate这虚拟的现实展开畸形的精神恋爱,信仰倒塌后一蹶不振。最后被艾尔蒙夫人一枪爆头。

  ---康拉德.海耶尔,监控部门头头,没有什么事业追求的小人物,在老婆海伦的铁腕之下唯唯诺诺毫无尊严,畸恋之下一个越虐越勇的纯M。但我认为这个人物是一个纯爱boy,他只在意海伦,哪怕整天被海伦精神肉体各种虐待凌辱,他也只在意海伦,对海伦全心全意言听计从,哪怕在发现海伦和哈珀的奸情,他也只将怒火发泄到哈珀身上。对海伦的绝对服从害死了他,被哈珀用剃刀割破颈部动脉失血过多死亡。

  ---海伦.海耶尔,康拉德的夫人,一个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梦想的强势女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愚弄自己的丈夫、勾结民兵势力,没有什么是她做不到的,在亲老公康拉德临终时刻还落井下石。最终计划破产,沦落到在贫民窟里靠肉体换口饭吃,哪怕是到了这个地步她也不放弃,妄想和芬奇联手卷土重来。一个可怕的残忍女人。

  ---德瑞克.艾尔蒙,秘密警察部门头头,冷酷,残暴,工作不顺心,回家打老婆。决斗时枪没上膛被V一刀捅死。简单无趣的人物。

  ---罗斯玛丽.艾尔蒙,德瑞克的夫人。这个人物非常重要,我认为甚至比女主还重要,刻画得也是格外用心,感觉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她一人身上。一开始,她也有过幸福快乐的时光,跟丈夫和和美美,计划生孩子。然而丈夫婚后变得残忍暴力,懦弱的她选择忍气吞声,无所作为。德瑞克因公殉职后,政府通知她无法享受享受国家补贴,以前的熟人对她视而不见,世界变得冷酷起来。她,一位党籍人员遗孀,一个没有工作能力的寡妇,为了养家,只好委身于宣传部门对她虎视眈眈的罗杰.达斯寇姆,然而在V袭击电视台的时候,达斯寇姆也被误杀,这下,连这个略带屈辱的选项都没了。之后她不得不到她以前常光顾的小野猫凯勒夜总会做舞女,露大腿秀屁股跳艳舞不说,还惨遭夜总会领班潜规则。怎么说也是前国家干部的夫人啊,到了这个地步也着实无法继续忍耐了,于是她找哈珀买了把手枪,我认为她一开始是想买来自尽用的,没想到这颗子弹最终射穿的却是苏萨的脑袋。罗斯玛丽这样一个惧怕丈夫的懦弱小女子,穿着风衣头发飞扬,决绝地开了枪,像一个女烈士。她贯穿故事的始终,也为故事带来了高潮。“拒绝哭泣的寡妇们终将换上吊袜带与领结,在这恶毒的卡巴莱中学会如何把腿踢直”,悲情色彩浓重。

  ---彼得.柯里迪,接替艾尔蒙的秘密警察领导。自他上任就没消停过,干正事儿(逮捕V)不行,暗地里贿赂民兵协防队队长哈珀,尝试拉拢警察部门多米尼克,计划着在苏萨倒台后发动武装政变自己当整个英格兰的头,自信得有些蠢。他是一个毫无信仰的人,甚至还不如苏萨,苏萨只是信仰了错误的东西。然而哈珀唯利是图自有打算,柯里迪的小算盘无异于与虎谋皮,苏萨一死,他就沉浸于自己已经上台的梦想中,毫无防备地被哈珀剃刀割喉。呵呵简直滑稽。

  ---艾里克.芬奇,警察部门探长。这个人物算是良心人物了,战争夺去了他的家人和孩子,他以为服从命令一心扑在工作上就能治愈伤痛。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正确看待V的人,其他领导认为V是威胁统治动摇民心的人物,他则单纯地认为V是滥杀无辜的恶魔,在了解了拉克希尔后,便只一心寻找关于V的真相,从外部成为了最接近V的人。只不过他太累太老了,认为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对破碎的旧世界没有留恋,对建立新秩序亦没有热情和动力,黯然离开了英国。

  ---多米尼克,警察部门二把手。跟他boss芬奇一样,在这个腐烂的国家里,是一个正直的人。面对柯里迪的拉拢毫不动心,在故事的最后被艾薇选作为继承人。

  ---安东尼.利利曼,主教,疑似恋童癖,利用神职地位每周让代理(居然还有代理??)为自己寻找合口味的幼女,注意是每周一个啊,癖好都闻名监听部门了都。

  ---黛莉亚.苏里奇医生,这位医生是一个善良的人,温柔,关心别人,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花在病人身上。然而如此善良的她,被放到拉克希尔拘留营这样的环境之下,同样变成了把人当成动物一样进行试验的残忍而麻木的恶魔。清醒后的她明白了这是因为权威之下无人能够反抗,甚至乐在其中(路西法效应讲的是同一种社会心理学),多年沉浸在心理折磨中的她把被V杀死当成赎罪与解脱,也是唯一一个看过V面庞的人,看过之后说的是“真漂亮”。

  ---V:玫瑰一般浪漫的绅士,佐罗一样侠义的剑客,“既富有,又有品味”,有魅力的路西法。完美的策划者,严密的执行者。

  倒塌的多米诺

  《V字仇杀队》读后感(七):正义的宣言,精神的象征

  讲一个未来虚构的世界,英国成为极权法西斯国家,一个叫苏特勒的独裁者统治着英国,这个政权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秘密警察四处横行,所有异教徒、同性恋者、不同政见人士随时都会在家里被秘密警察破门而入,从被窝里揪出然后人间蒸发。街道上到处是政府的窃听人员,监视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电视新闻千篇一律,日夜在歌颂领袖苏特勒与执政党的伟大,那个BTN电视台就和咱们的CCAV差不多,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镜头:BTN电视台正在为政府机构被炸的新闻“辟谣”,观众们一片嘘声,有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相信吗?”另一个人回答:“屁!我从来不相信BTN”。

  这时,一个现代罗宾汉出现了,他自称V怪客,戴着一个面具,武艺高强,而且智商极高。他炸毁政府机构,刺杀罪大恶极的党国元老,又袭击BTN电视台,将自己的演讲向全国播放。苏特勒政权称他是“恐怖份子”,下令警察全力追凶,但负责追捕的那个警官在追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苏特勒政权的罪恶,最后弃暗投明,投向革命的一方。

  艾薇原本是一个电视台小职员,在一次违反宵禁时被秘密警察逮捕,秘密警察们想污辱艾薇,这时V怪客出现,来了一出很老土的英雄救美。当V怪客袭击电视台时,艾薇救了V怪客一命,也成为通缉犯,成为一对亡命鸳鸯。

  V怪客公开说要在十一月五日炸毁国会大厦,苏特勒下死命令要秘密警察抓到V怪客,要不然就要拿秘密警察头子开刀,但秘密警察根本就连V怪客的一根毛也抓不到。于是V怪客利用这一点,说动了秘密警察头子与他一起除掉苏特勒,最后在十一月四日晚上,苏特勒被秘密警察头子打死,而V怪客也与秘密警察头子同归于尽。

  这时全国几十万人戴着V怪客寄给他们的面具走上街头,前来镇压的军警群龙无首,不敢开枪,艾薇将V怪客的遗体放在满载炸药的地铁上,开到国会大厦的地下,在十一月五日零点,按下按钮,将国会大厦炸毁,象征独裁政权的灭亡。

  如果政府是依靠恐惧来维持政权,那么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来反抗。

  《V字仇杀队》读后感(八):当然,因为喜欢电影

  还没有看到书,但是无论如何也点个五星。

  这是盲目地喜爱,就像爱上了一个明星,被感情冲昏头脑。

  自然,对这本书有兴趣的人,大概同我一样都对电影非常喜欢并且念念不忘。我也经常推荐朋友看这部电影。

  据说关于这部电影,一般会分成两派,一派将其捧为神作,另一派则将其贬为不知所谓。很明显我是前者。

  不过在推荐给朋友,而这些朋友也极大地喜爱上了这个电影之后,在交流之中,很容易收到类似的信息——这部电影反映了自己对现在社会生活的感受从而让自己与大洋彼岸的一个虚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但是我通常都不厌其烦地说,这样的共感其实是夸大其词。但我更多的是对V的热爱。就像电影开头,一个理念不会死、长存、无限伟大,但是爱上的确实一个人。

  自然,有人联想到《1984》,因为本来就是明显地向其致敬。

  但我实在想不厌其烦地说,如果将这个故事偏狭地放到揭示社会问题的一角,实在有损其更深远的魅力。

  不过说回头,我再一次说我是因为对电影的喜爱而推荐,我还没有看过书。只是我可以保证无论书怎么样,我都会推荐。这样的盲目评价,没有参考价值。

  真的,这篇书评没有参考价值。

  《V字仇杀队》读后感(九):马赛克的枪文——关于世图《V字仇杀队》的那点事儿

  前言:本枪文不涉及剧透、不评价书中翻译以及所使用的中文字库

  这次参加世图的活动,凭借好人品中了这本《V字仇杀队》。说实话挺喜出望外的,因为本来我连钱都准备好了,决定出实体书后立刻下手,结果看到小编的艾特说我中了,此等喜悦不亚于你一直偷窥即将表白的妹子主动来到你面前问你觉得我咋样……什么?说我中了书所以有枪的嫌疑?随你咯反正之前世图的卡贴活动我也中了张绿灯侠(自豪脸)。

  借着蝙蝠侠电影三部曲最后一部上映的热潮,世图在引进出版几本超级英雄类美漫试水市场成功之后,其出版类型逐渐丰富了起来。记得大概是13年的元旦期间,当时看到世图发的长微博出版计划,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除了已成惯例的超级英雄类美漫【这次换成了时髦值更高的EARTH ONE系列】,没想到居然连《守望者(Watchmen)》《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也列入其中!

  《守望者》的电影我相当喜欢,虽然当年看时的第一反应是:“啊这些英雄也是人啊!”这种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感到没出息的想法【扶额】。电影改动了一些原作中的关键情节,这也使得我对接下来的引进版更加期待了。而一同在列表里的《V字仇杀队》,虽然我很想作出一脸了然于心的表情说自己有多么多么了解,但抱歉,当时的我对其还真的是所知甚少,一提到这部作品,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那张大大的、嘴角带着戏谑笑容、看久了会觉得瘆的慌的面具。次贷危机那会儿,一大波美国民众【注意断句】占领华尔街的时候倒是常能看见这种面具,几十人凑在一起,同是那张诡异戏谑的脸——老实说我对这种看似反抗专权实则露天趴体的行为表示向往。而那时候几乎对“V”一无所知的我,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到“V”的面具背后,那份被符号化的含义。

  “那既然一无所知,你看见这本书的引进计划瞎激动个啥?”

  “因为很拽很拉风啊!想想漫展一堆人戴着个他们压根不懂内涵的面具满场阿鲁巴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吓坏了的妹子拉到一边,然后镇定地跟她们科普啊!!不要太崇拜我啊!!”

  电影本身拍的不错,因为题材涉及到反独裁,当时央视深夜档解禁这件事还被众人放大解读,成了一时的话题焦点。对于更多人来说,他们认识《守望者》跟《V字仇杀队》往往是从电影开始的。而其原型图画小说,编剧都是同一个人,阿兰•摩尔。此人可谓特立独行,如今已与主流漫画圈渐行渐远,百度百科上的近照还很帅,我觉得有点像贝尔_(:з)∠)_

  那咱们就开始谈谈书本身吧。本人是学生党,又在学校,身边没什么特别适合拿来横向对比的画册。其实英文平装版、绝对版跟中文引进版在微博以及豆瓣上都有大神做了详尽的评测。通过网上的图片对比不难看出,印刷上明显引进版比原版更胜一筹,比起绝对版似乎也不遑多让,色彩还原以及清晰度方面令人满意。而在用纸上,引进版则相当大胆,“选用了芬兰进口的纯质纸”,在下对印刷方面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对于商家宣传只能听着,但就直观感受来说,纸张比常见的铜版纸要薄,但相对来说也更软些,不容易留下折痕。彩色印刷难以避免的气味问题也比之前世图出的美漫要好一些,这跟用纸的选择也有一定关系。得益于此,书籍的重量相比同样厚度的画册要有所减轻,关于此点见仁见智吧。

  学校里就只有黄嘉伟的三本书在尺寸上比较接近,而其中《黄嘉伟原画集》跟《ZAYA》厚度上比《V字仇杀队》要厚一些,所以选择了在尺寸与厚度上较为接近的《H》,这也是黄嘉伟职业生涯的第二本画集。《H》目录显示一共102页,加上厚封面的话厚度与《V》相当。《V》有显示的页码则达到了惊人的295。在印刷上《H》迎合原作者个人喜好,也没有选择纯正的铜版纸,而是一种表面偏粗糙但厚实的纸张。注意这个“粗糙”是相对而言的,而在重量上,页数更少的《H》感觉更重。印刷上则差距比较明显,《H》里面黄嘉伟的许多作品充斥大量细节,但印刷以及用纸并没能将其很好的表现出来,加之许多画面整体色调偏暗,令人感到些许遗憾。《V》的印刷则令人感到惊喜,虽然由于故事基调而整体画面亦偏暗,但细腻的印刷以及高对比度使得整体较为出彩,配合八十年代的画风令人有一种看报纸连载的感觉。

  当然,关于纸张更加薄、软的问题,也看到了一些人持否定态度。我本人的话倒是挺欣赏世图这种做法。毕竟找同样的纸张还原一本书籍,是件省事而不得罪人的事儿,但世图挺大胆地用另一种方式去做,而且做得还不错,这份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肯定,尤其在某些出版社轰轰烈烈打广告然后用劣质纸张跟PS技术坑害消费者的今天。【我指的是哪间大家自己想 引进版自己不自强的话 在目标群体普遍有能力消费原版的今天就是作死】

  在大陆引进美漫并推广其实不是一件容易事,网络对实体书冲击很大。由于成本、政策的诸多限制,系列单行本的出版也几乎遥遥无期,动辄几十本导致出版周期冗长,而在缺乏相关文化土壤的中国,即使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也难以养活出版社。况且外国版本有许多在设计装帧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对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欣赏世图用心的态度以及一些可行的尝试。世图如今更多的是偏向于出一些三到四集就能完结、集结成一本并且能在消费者承受范围内的、经历过时间沉淀口碑较好且出版风险较小的美漫作品。欣喜的是就我目前手头有的几本美漫来说,世图做的挺用心,尤其是之前的《BATMAN:HUSH》用纸异常厚道,拿在手中很有感觉。联想到之前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冰与火之歌》漫画中有裸露镜头被举报,不由得小小担心了一下《V字仇杀队》会否有删减,毕竟里面的一些台词放到当今社会影射感还是比较浓的。幸好,世图宣传中说“原汁原味,一句未删。”

  当然,也有人跟我说这种话听听就好不能当真。这也有道理,毕竟我手头也没有英文原版对比,况且也没那个精力进行比对。

  但事实上,删不删节对于像我这种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Who knows?

  而对那些自称是改编电影的影迷,实则连英文字幕版本都看不下去的人又能有什么影响?多看一句反叛台词不会令你更有勇气,而即使真的删了一句,相信你的智慧也不会因此而减少。Who cares?

  但这是一种态度啊,毕竟出版的是《V字仇杀队》嘛,要是连这点坚持都没有,怎能熬到天天开露天趴体的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再一次感谢抽中我的小编,虽然你没回我发过去的个人信息让我以为被坑了,以及表示对《Watchmen》的墙裂期待。

  一口气写下来的,没校对过,所以看到这儿的各位基本上都容忍了我的各种语法错误与认识偏差。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我看美漫的资历很浅,欢【BU】迎【SHUANG】大【LAI】家【YAO】交【WO】流【A】。

  writen by @弃疗杀手马赛克

  《V字仇杀队》读后感(十):无尽的革命——《V字仇杀队》读后

  近期看了两部漫画,一是三联引进的艾玛纽埃尔•勒巴热的《革命之路》,一是世图出版的阿兰•摩尔和大卫•劳埃德的《V字仇杀队》。很巧,两本书的主题都有关革命。

  “革命”,在我看来是个复杂而有机的动词。从革命之必要的形成、到必然的触发,再至实践的过程,都充满被写成故事的价值。

  这里简单说说《V字仇杀队》这部漫画作品。可能大部分人是先看过电影,才知道其原著是一本漫画小说,但直到今年经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发行,读者方能一阅为快。

  首先,我一定要说,电影和原著漫画差别不小。

  漫画小说中展现的故事,结构更完整,人物更丰满,尤其是几个配角在推动故事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说,艾尔蒙的遗孀罗斯玛丽,从亡夫的沉痛与自我堕落中站起来,举枪杀了领袖,这是极其关键的一环,但在电影中却没有这个人物,枪杀领袖的也变成了秘密警察头子柯里迪。

  当然,电影碍于受限的时间篇幅,而且必须吸引观者目光、激昂观众情绪,只能再三缩减,仅留下少数的几个主要人物,呈现出的也净是革命的高潮迭起。

  另外,漫画里的海报上书“力量源自纯洁,纯洁源自信仰”,但电影中却是“STRENGTH THROUGH UNITY(团结), UNITY THROUGH FAITH”。难道说这么简单的一个词都译错,非也,英文版漫画就是用PURITY(纯洁)。

  其实“纯洁”更贴切,在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统治者最希望的就是人民思想的“纯洁”,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消灭思想,在我们这儿好像叫“统一思想”吧。一旦大家思想同一,就像傀儡一般,任人操纵。与此同时,无穷无尽的人民群众,王小波叫他们“沉默的大多数”,仍然在人间地狱里安静地承受(享受?)迫害。

  捂上耳朵,闭上眼睛,怠惰思考,放弃权利,流放自由。

  活该!

  2013/12/1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