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

  《逍遥法外》是一本由贺卫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逍遥法外》读后感(一):行车途中

  能够参加法星社读书会,获得贺卫方教授签名的赠书,真的非常高兴。

  读《逍遥法外》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贺卫方教授的文字是对内的收敛的,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太多地附加在文字之上,而是以对一种对自己所见所闻的记叙,从一个地方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开始,如同谈话一般娓娓道来,在置笔之时文字又敛入了内心。一些经历,一些回忆,追赶空间和时间上的路途不免有些叹息,作者只是点到为止,不附加太多情绪留有读者足够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辑五:逍遥天地。

  现在出版社各种噱头的书很多,而要如何选择合适自己读的好书呢?有网友说读你喜欢作者的书,在他的书里发掘其他的知识结构,看到他读书的经历,如此顺藤摸瓜自然能读到好书。而看《逍遥法外》的时候就深刻地明白了这一点,《逍遥法外》一本书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作者在自己读过的一些书中找寻着在学术历史中遇见的问题的答案,在《逍遥法外》一书中作者说提到的书应该不会少于一百本。在辑一:书中景色,作者提及自己的购书经历,对一些书做了简单的评介延伸至一些思想——“怎样的差异才能够达成和谐?另一个问题是,但出现了足以破坏和谐的因素时,采取怎样的办法加以解决?”《关于“和而不同”》洋洋洒洒的数篇文字看着也非常精彩,如果喜欢历史,如果研究学术,何不看看作者是如何扬弃一些观点,打开视野的呢?

  读辑三:话语千叶,觉得极其轻松自在,如我这样不愿意思考的人,也会被“话语千叶”这个名字所吸引,但想“叶”在此究竟有何意思,是表示着树叶,或是通“页”,还是代表时代?想不清楚,自己胡乱理解作“叶”代表语言的繁茂。作者的几篇文章读下来,也真的找到了语言传承的一个脉络。谈及方言,那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几篇,作者的文字里有很浓厚的人文味儿,率性而风趣“刺闹”、“茅司”……方言确实是丰富多样,包含着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微妙间的意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者叹息道乡音或许会死去,“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想着重庆人应该是忘不了自家方言的。

  辑四:士林观望,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现在有些问题的看法,只能是读者用心自己去对应,参照和思考。应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要我自己选择,我应该也不会主动买这本书来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本讲法学的书,法学枯燥且不是自己兴趣的方向也没有基础读着定时一头雾水,其实《逍遥法外》这本书关于法学的内容并不多,在细枝末节处涉猎法学作者也讲得很清晰。就想贺卫方教授在其前言中写到“虽然一直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但我的专业是法律史和法理学,就其特质而言,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便对法律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说。”看书,我也是胡乱地揣度,我想在作者漫谈着文化、历史、学术、民主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些事是受不住法律约束的,譬如思想和人性,在探寻一条进步的路上,终也能“逍遥法外”。

  推荐这本书,虽然读《逍遥法外》并不如一些随笔自在,但思考总能让人有所收获。

  《逍遥法外》读后感(二):慕名而读

  现在名人写博客的好处是;随时可以整理成书。 所以 ,可以用闲遐时间写上一写,一定要有长度,以中学生作文为标准最佳,一定要有深度,装也好不装也罢,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标准还是中生作文。

  贺卫方先生这本书,号称;集十年思索而成的最新随笔集。其实大部分来自于他的博客文章。当然来自他的博客,并不代表这是一本粗制滥造的作品。比如,李大眼的那本博客拼装书,就一直在蛇年畅销。

  贺卫方先生是国内法学名家,这本书取名《逍遥法外》,意在写一些与法律无关的事情。但职业使然,兴趣所致,在行文走笔间,总有一些跟法律有联系的事。像琉璃厂闻李庄,咱们还懂。可写到西方法学历史那几篇,则没有做到;雅俗共赏。

  全书共分有五辑,第一辑“书中景色”;写的是淘书乐趣和读书的快感。第二辑“读史阅世”;是对中外历史的感悟。辑三“话语千叶”;则涉猎语言文化。第四辑“士林观望”;表达了对国学大师的敬意和学术问题上的思考。五辑“逍遥无地”是他个人对一些事情的一些小小感受。

  个人认为四.五部分写得很好,可惜都很少.很短。看着不过瘾。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定价,243页要48元,我呸。

  《逍遥法外》读后感(三):何来逍遥?

  首先向贺卫方先生致歉,不知何故以前一直错把先生的名字误作贺卫东。

  学者们都喜欢发表些专业领域以外的出版物。如书名所示,在这本以新浪博文与短篇评论为主体的随笔集里,卫方老师表达出强烈的超脱法学之外谈话的意愿。或许这便是导致不少读者失望的原因,然而读完全书再来回味逍遥二字,实在有种沉重的无奈。

  从历史谈到旅行,从旅行又说回历史:那些习俗的变迁、那些文字的隐没、那些记忆的断裂、还有那些时代的创伤。书中提到了不少杂事佚闻。有关于史料的蹉跎,有对地理交通建筑文化的感叹,也有对现世某些怪现象的困惑。

  前半段最吸引我的是淘书、找书、看书、买书的趣文。文中提到了令人神往的日本古书店,又提到了台湾香港购得珍本的喜悦。这几段经历,既像是游记又像是读书笔记,散发着墨香的书屋仿佛跃然眼前,催人垂涎。只可惜每段短文的结尾都只有寥寥数句,深深地感查到先生欲言又止的无奈。

  正如先生在文中谈到的,学术研究毕竟是严肃的,不可能总出成果,也没有那么多心得,尤其是在受到诸多审查的环境下。先生分享了读书心得、访书志趣、推荐了一批书单;从时政新闻到回顾学习就业经历;及至中国大学办学的改革出路、政经关系梳理、正视日本以及文革等历史问题等林林种种。运用法学专业知识严厉的指出各领域的弊端,并提出应对的探讨。对某些敏感地带的坦然与真诚,不得不让人敬佩。

  先生选择从北大到浙大,希望能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生活。这当中的杂陈五味,以及先生对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忧虑,又怎会有逍遥的心情。回过头来对“逍遥法外”四字谛视,不觉有些悲凉。以致先生在文中发出“我们现在还能做什么?”的感慨。

  本书多次提到贺先生敬佩的胡适先生,而我也深信,两位先生的愿景终有一日必将达成。诚如先生所言:“民主是人民之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过来。

  《逍遥法外》读后感(四):你弃法从文,我击节叫好——读《逍遥法外》

  你弃法从文,我击节叫好——读《逍遥法外》

  《逍遥法外》,这书名太贴切了,作者果真一路逍遥,台湾,香港,英国……一路分享了很多特色文化和特色作家,让人丰富了知识,长了见闻,这本书太有知识性了,而且好文艺哦,任何一个人看了这本书,会瞬间生出文艺范儿,这文艺范儿可是百分百真实的哦,因为很多的文艺大师的著作及他们的精华,作者都做了描述和分享。无论中国的胡适,还是英国的狄更斯。

  这是真逍遥啊,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幸福的人!

  我小时候也特别爱看书,跟作者一样,没有书看。我长在小山村,哪里有什么书看啊。连教我的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拼音和书写笔顺我都一直不正规哦。作者对出版家、报人有好感和感兴趣,我甚至对编辑都羡慕哦。上学时看到谁谁收到编辑来信,那将吸引多少人羡慕的眼光哦。

  访问日本四十八天,东京的轻轨真够快啊。可是我无法体验了。

  作者访寻台湾和香港,一些文化和一些见闻分享哦。很想看其详。他在英国去了解狄更斯,一个熟读了他的书的人,去到他的国家他的故里,带回来的感想肯定很特别的。果然。

  作者好多藏书啊,有些书还收藏了许多版本,好想参观你家书屋了。

  第一辑带着我们遍访名士名书,第二辑带着我们读史,太带劲了。中国的,世界的,大开眼界啊。让我抱回来细读吧,电脑上字太小,屏太模糊,主要是不太喜欢看电子书,也闻不到书香,那种闻不到,摸不到的感觉不像是读真正的书。

  我很喜欢,而且我很文艺哦。

  《逍遥法外》读后感(五):逍遥记趣

  书名是《逍遥法外》,书的内容倒是真的与法律条文不甚相关。作为一本随笔集,作者记述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见闻与读书感悟,零零散散,但读起来颇有趣味。

  跟着作者的视野一起游历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地方,神保町的古书街仿佛就在眼前,十七十八世纪出版的古书令人向往,好像摸一摸书皮,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古书业在日本的繁华,对比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萧条,实在是引人思考。即使在台湾,也有屹立不倒的诚品书店,作者所形容的深夜里摩肩接踵的顾客,在中国,已经不多见了。

  书里有一段讲到钱钟书对于日文著作的看法,形容贴切,值得记录。“从前钱锺书先生到京都大学座谈,开头就夸奖日本汉学成就斐然,不过,他说:‘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将文学著作比作大保险箱,让人忍俊不禁,想想又觉得十分贴切。前段时间读到一篇杨绛写的《钱钟书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文章,提到了他的外文笔记,里面确实没有提到钱钟书懂日文,想来对他而言,没有这个大宝库的钥匙是多么遗憾。

  我们平时只知读书读它的内容,对书的各种版本没有深究,然而真正懂书的人,在版本的收藏上,一定能享受到许多的乐趣。看作者乐此不疲的罗列自己买来的书的版本,出版社,以及花了多少钱,不由觉得可爱,也从此对书更加珍惜。看作者介绍读书的感悟,也十分有趣,比如谈及《歌德谈话录》里,歌德对于统治之道的议论,“我要当上了国君,就决不会把自己最重要的职位给那些仅凭出身和资历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习惯慢腾腾地走老路,自然干不出多少像样的事情。我喜欢用年轻人——但必须富于潜力,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同时还要胸怀大志,品行高尚。”让人也不由得想去读一读歌德全部的见解。

  读随笔的乐趣正在于这种开拓与探索,跟着作者领略一场法外的逍遥。

  《逍遥法外》读后感(六):把时间交给历史

  读贺卫方先生《逍遥法外》,文章多在网上看过,购书是为了重温,然后就发现这么做很有必要。

  看到《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一文,不由感叹,周叶中教授和戴激涛女士《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涉嫌剽窃的事情,已经过去八年了,当年遭到抄袭的王天成先生的诉讼以败诉告终,官拜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荣膺“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的周叶中教授到现在似乎还是岿然不动,此事一再提醒我们的是,中国学术不过是一种“权力学术”,有学术,并不保证就获得了“学术权力”,但一旦获得权力,学术便在其中了。不过书中收入这篇文章,刺一刺“权力学术”,也算让人解气,当然了,对麻痹不仁的权力来说,这顶多算是挠痒,权力不但不屑,说不定还会很舒服。如果是这样,大概就是和谐了!

  关于和谐,贺卫方先生有这样的解读:

  政府的决策总是为人民的,如果你觉得受到伤害,那多半是你自己并不知道你的根本利益所在。这种先验的正当性使得我们的制度严重缺乏纠错能力,反而具有极其强大的坚持错误的能力。我们似乎有着一种很幼稚的和谐观,认为和谐就是保持一致,就是毫无差异,就是一团和气。……不能容忍异议,缺乏合理的决策程序,压制和平的反抗,最终只能导致国民在的两个极端中选择:或者极端地忍受;或者极其暴力性地反抗。

  读这段话,想到了电影《恐怖游轮》,我们历史的一治一乱,一分一和,最新建立的,都是最近推翻的,只是因为,前代后代,遵循的都是相同的逻辑。

  读《消失了的墓地》知道,烟台毓璜顶西侨公墓,是近代西方传教士狄考文、郭显德安葬之地。郭显德在山东兴办教育和医务机构、救助黄河水灾灾民,声望很高,连要“灭洋”的义和团也流传这样的戒律:“外人不杀郭显德,国人不杀赵斗南”(赵斗南系郭之弟子,牧师)。抗美援朝时期,两国交战,反美情绪激荡之时,毓璜顶西侨墓地被毁,贺先生有疑问:“在战场上我们尚且要优待俘虏,为什么在大后方会迁怒于这些早已死去了的人们,何况他们还是些传播福音和科学知识、兴办教育、治病救人、改善民生的使者呢。想象当年掘坟鞭尸、砸石毁碑的情景,人们是否想到这些人生前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美好事物?”

  对历史,我们往往不能放下,而是纠缠不休,甚至总是企图通过控制历史来创造历史,可事实是,人类不肯把历史交给时间,时间就不会向人类允诺未来。在我们这儿,一切历史真得都成了当代史,这正是悲哀所在。

  事实总是简单的,权力为了愚弄民众,才把它搞的很复杂,贺先生指出的几个简单的事实,罗列一下:

  1、按照我国宪法,检察机关行使独立的检察权,其中包括对于官员行为实施独立监督和调查的权力。但是,由于人事财政的权力都受制于同级党委,加之对于党政官员的调查权受到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在遏制官场腐败上的作用就基本失灵了。检察机关如此,法院也不例外。只要涉及到官员腐败的案件,法院的判决就难以独立。

  2、我们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在于,行政、立法以及司法三种权力都强调横向的控制,而缺乏纵向的制约。

  3、或许只有把常人之间的爱都驱除殆尽,才能让全国人民的爱都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

  4、《歌德谈话录》(杨武能译本):“我并且完全相信,发生任何一场大革命责任都不在民众,而在政府。只要政府始终维护正义,始终头脑清醒,能够适时进行改良以满足民众的愿望,不是一直顽抗到非要由下面来逼迫你干必须干的事情,这样子革命就完全不可能发生。”

  5、学者们或自觉或被迫地运用一些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政治话语装点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把学术降低为政治的附庸。不仅如此,意识形态的多变迫使学者不断跟风趋时,学术成果成为折射政治风云变幻的镜子。趋时的代价就是不断地过时。

  贺先生是胶东人,我是鲁西人,许多方言有近似之处。《方言拾零》说到“刺闹”这个词:“牟平方言里,刺闹,指一种既痒有疼的感觉”,马上想到的是“刺闹狗儿”——仍然感觉很刺闹的小狗儿,是“苍耳”的俗称,小时候遇到谁家娶媳妇,就和小伙伴跑到野地里采上几把,瞅机会往新娘子头上一撒,新郎官晚上就有新任务了。

  贺先生提到:

  另有一词,发音“ge yang”,好像是“隔痒”,例如 “疥巴子(gie ba zi,即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隔痒人。”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刺”下无此义项。

  此“隔痒”,似乎不应系之“刺”下。在半岛地区,似乎也发音“ge ying”,即“膈应”,在鲁西,发音“e ying”(恶英),是让人讨厌、腻味、恶心、不痛快的意思。

  另,书中偶有疏漏,如第55页正文引文后列《扶桑游记》版本信息及引用页码,似应以括号括出。第68页“在晚晴来华西方传教士的著述里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英国人李提摩太在他的回忆录《亲历晚晴四十五年》”,两处“晚晴”均为“晚清”之误。第69页“没有者个肮脏事”,“者”为“这”之误。第85页“这就是为马文看清楚了”,“为”前漏一“因”。

  (贺卫方:《逍遥法外》,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逍遥法外》读后感(七):给个喝汤的机会

  给个喝汤的机会

  偷爱警/文

  现代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依法治国,从严治国,是国家提出的口号和标准。我国是礼仪之帮,此殊荣,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里,国人对礼仪的解释,各行其道,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很少有国人,真正做到礼仪自律,礼仪助人,礼仪帮扶。除非有利可图,有驱动力,国人才会行效礼仪之法,才会自我约束。中国的礼法,正在添油加醋的盘带关系中,变质变味儿。

  贺卫方的随笔,看似杂乱无章,却可以体味到逍遥的味道,可以窥见“法外请”的生活乐趣。礼法之外的美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但很多人,因为礼法自律的落差,不能强化约束自己,将自我埋入更深层的利益链条,牵扯人性的堕落和沦丧。礼法不过是谈资的小调,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礼法不足以成为生存的全部。

  贺卫方以旅行笔记的方式,描绘出一个个城市的美丽。刻画出城市人文、人情、人理、人心的礼教。购书目录,写入到这部随笔当中,并不是凑字,也不是为了推销书籍,而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目的明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想要汲取到哪些东西。

  走在法律边缘,被龟裂的现实,划分的清晰透明。再也不会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再也不会有人为了法律的公允,而不断的自我审判,更不会有人为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奔波和忙碌,现实点,务实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才是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别自大,别装老大,真正的老大说,低调是最牛逼的炫耀。懂法的人,不会触碰法律的高压线,不懂法律的人,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必死无疑,如果跟法律玩游戏,最后死的最惨的还是自己。有能力的人,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能力,法律也是如此,如果想得到法律保护,必然要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变得强大和骨感。法律边缘,游走很多徘徊者、彷徨者,谁来救救他们,只有他们自己救自己。想要什么,尽早决定,晚了,连喝汤的机会都没了。

  《逍遥法外》读后感(八):放下‘法’,好好逍遥。

  最近对这类关心社会的文字很感兴趣,这样看下来“逍遥法外”这个名字确实贴切,越觉有深意。

  作为一个社会人当然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在完美的制度下有序幸福的生活下去,对自己的国家尤是偏重,但个人总是那么无力,看着这个世界崩坏就只能救起眼前双手能圈起来的范围。有比较就知道好坏,‘法’总连着‘政治’,而这是多么敏感的字眼啊。

  最近刚加入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贺卫方先生写日本的古书店那么那么多,想想国内,一家家独立书店的倒闭,书店只能转型,想想也确实,自己也基本都是通过网络买书。

  之前读胡适先生的《不朽》,太学术就逍遥不起来了。让我们放下‘法’,好好逍遥。

  文里摘录了一段:“那么世界赞许的是什么?为了赢得它,我们不得不牺牲我们的勇气。世界批评的是什么?它的可怕远胜过真理的破灭和灵魂之光的慢慢熄灭。我们平日琐碎的生活、言谈和动机,不过是博取人们的赞扬和注意。让我们来衡量这个不带半点理性的偏见世界,让我们来称量陈腐思想习俗带给我们的巨大重负,去想象那从看不见的空间像我们横扫过来的宇宙物质,想想它那冷酷无情的浩瀚,听听那苦难的悲号;耳聋的众神对之永远是充耳不闻,屈指数数那将我们与永恒的沉寂分开的短暂岁月,那么对于习俗的屈从又是对么微不足道!以此观之,一个人的确应该敢于不顾公众对他的褒贬而生活。他只在意他的生活是否充满真实,他是否完全说真话。”

  确实,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法律约束对于普通善良的百姓来说可以说是无感觉的存在,与义务相对的权利,我们是否有享受到已经无力深究。不去理会道德底线上的规则,只关注个人的生活,我们要什么,这一世……不把自己拉到人生意义人类贡献拯救他人的层面,不多想,便觉得满足。和熙的阳光,拂面的微风,轻柔的音乐……有这些,就够了。管统治者改什么制度,管在位者游手好闲……游历我们的山水,独善其身的消极凡人。

  意大利作家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里对于共产主义的空想倒是有道理。人类的劣根性就是自私。打破家庭大破生物的血缘联系便能实现共产……(跑题跑到太平洋了...哈)

  :试读版纠错:【萨维尼的矛盾】里,第二句话说【3岁的他开始在新成立的柏林大学教授罗马发...】岁数错了吧

  《逍遥法外》读后感(九):《逍遥法外》读后小感

  每次只要有用京城法学家来我们学校讲座,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不外乎是“您回北京后能告诉贺卫方先生我们都很期盼他来这儿讲学么。”这次有幸被@法星社陈烨 在读书活动中抽中赠与贺卫方老师亲笔签名的《逍遥法外》,在读完全书之后写下一点感受。

  本书和之前的《 法边馀墨》一样,大都是一些随笔,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辑中,主要是关于贺在世界各地的游访以及各类书目的收藏,在《英国法的圣殿里》,介绍了英国法律发展史上重要的伦敦四大律师会馆之一的林肯律师会馆,介绍了英国法律教育的很多细节等等,在英国有关法律的一些仪式,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种装饰,更体现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仰与尊崇以及法律的庄严与神圣,“正是这种对古礼的遵从,强化了每一个参与者对这个职业的荣耀感,也使得法律界的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在第二辑中主要是有关历史的文章,推荐《卫三畏与日本开国》、《消失了的墓地》,讲述了”黑船事件“后日本的有关历史。第三辑是有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随笔。第四辑则有多篇是有关当今中国大学学术问题的一些评判,其中《对学术研究量化标准说不》、《学术期刊的空间与方向》等值得一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如法学领域,评判一个教授的水平的高低是《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过多少篇论文。。。对于一个法学学者而言,最大的评判标准居然不是他的主张观念有多少被这个国家的立法所采纳上升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国家意志,居然不是课堂教学教的有多出色等等,很值得反思。第五辑则是有关近年来一些社会热门事件的评论,如《”文革“四十五周年》、《红歌之忆》、《虎照门与真理的雪崩》等。

  总之,这本书不论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很值得品读,提出的很多问题值得深思。最后真心期待在贺卫方老师能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座!!!

  《逍遥法外》读后感(十):藏之深山

  一个下午加一天的时间读完,没有刻意炫耀深度的专业词句,所说也的确是生活感言,游记等。但似乎如四两拨千斤,一些随意句子,说出的确实至纯至深的生活感言。

  例如贺老师对于启功的南北二陈的比较时说,一个老师的高度不仅仅是学术功底,更应是做人的典范。

  贺老师所做注定是一个小众的不能再小众的事,比如去拜谒庐山陈寅恪墓,去为方言辩护,这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是应者寥寥的。他是在做一种文化传承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不能有断层,历史更应如此。

  在选文的后期中所说的,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税收推进宪政,这也是一个大胆的提法。正如英国的光荣革命之所以避免了流血冲突,也是民众的不合作,不妥协而来。如萧老师所说,当我们都与之不合作的时候,也就是其行将就木的时候了。

  惊讶于贺老师的宽容, 他对自己参加的文化沙龙没有洋洋自得,竟然遗憾与没有真正的左派的参与,这真是一位有格调的右派。

  刚拿此书时竟然以小人之心忖度,贺老师也不能免俗的出书了,俞读愈发现这实际上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太史公之于史记,梁启超之于自由书。我们的文明已经落后西方数载,只有这些人在做着默默的事情,祭奠文化先祖,开文明之先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