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刻意练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刻意练习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刻意练习读后感10篇

  《刻意练习》是一本由[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刻意练习》读后感(一):如何有效学习

  2009年,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上市。从此,人们知道了赫赫有名的一万个小时定律:只要你肯努力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大师

  然而,追根溯源,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在读过艾利克森关于国际象棋和小提琴演奏者的研究论文后,才提出一万个小时定律。 但一万个小时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自己总结的,艾利克森自己可没说过什么一万个小时定律。为了反驳马尔科姆,不让一万个小时的错误概念社会上流传,艾利克森亲自上阵,操刀写下来这本《刻意练习》。

  本书中有三个关键的点:1.天才真的存在么? 2. 什么是刻意练习 3.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天才?

  我们社会一直有着天才的传言,而我们对此一直深信不疑。如果别人问“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天才”,你一定大吃一惊,“这难道不是常识么?”。 而这时,艾利克森跳出来说,“天才只不过是很早进行刻意练习的人罢了!” 艾利克森通过研究许多杰出家族的传承性,发现这些家族在很早的阶段开始儿女进行熏陶,并让他们大量接触相关事物,进行正面激励。例如一个国际象棋世家的女儿家长会很早给她买国际象棋玩具,并和她一起玩这些玩具,进行正面激励。在此后的阶段,一旦孩子产生了兴趣,家长就会教她正确入门的方法(刻意练习)。因此,这些人就在他人眼里,很早就表现出来对某一方面的天赋。

  有人可能会问,那许多平常人或者雨人也有天赋,这类人怎么解释?艾利克森研究表明,这些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通过个人兴趣或者其他原因,运用了刻意练习,让自己大量练习然后产生出“天赋”的假象。

什么是刻意练习?

  说成大白话,刻意练习就是运用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改错反馈的长期学习。看上去似乎特别简单,“我们平常不都是这样学习的嘛?”。然而,这里有几个细节,我称为刻意练习的5步法。缺失了任何一步都会使刻意练习的效果大大降低,而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更像是“随意学习”。

  1.学习动机和目标

  好的学习动机能让你走得更远,能让你自愿练习的时间更长。我们都知道有实际目标,有内在动力的学习会让自己学习更有效率。很多学生,自己学习并没有很多兴趣,并且也没有什么目标,“都是老师/家长让我学的!”。而只有他们自己开始愿意去学,定下来目标,这样学习才有效果。

  注意:动机和目标不相等,目标可以树立,动机无法制造,我在后面会详细讲讲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2.最好的学习方法

  。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寻找最好的学习方法。许多人学习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学吉他学英语,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自己也不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什么问题,上来就蛮干。然而,“不谈目标,不谈方法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艾利克森指出,我们应该先去找到这个领域掌握最高效学习方法的人物,然后模仿他的学习方法。通常来讲,某一领域最杰出的人物就是掌握最高效学习方法的人,但很多时候,杰出的人物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老师。例如,一个外国人能讲出流利的外语,但他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教授语言学习的老师。

  另外一点是,要时刻反省自己学习方法的正确性。一个学习方法可能在初期对你有很大帮助,到后来可能就收效甚微。因此你可能需要换一个导师,或者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3. 专注练习

  这一步有两个关键词:专注和模仿练习。

  专注。艾利克森指出,在学习中,专注是特别重要能力。专注度高的学生吸收知识背景信息的能力远大于专注度低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面对同样的材料,专注度高的学生更能吸收老师传递的知识。

  进行模仿练习。学习者按照导师指导或者正确的答案,进行模仿练习。中国学生都抱怨作业太多,写作业太痛苦,最好只听讲就好了,自己脑子不用费力。然而熟练掌握过一门技艺或者当过老师的人就知道,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没有练习,学过的知识马上就忘,花费过的努力就等于浪费时间。

  4.正确即时的反馈和纠正

  学习完成后,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好的学习方法是,做完作业之后要对答案!如果学习者做完练习后不对答案,不明白自己现在的状况与正确有多大差距,就无法进行纠正。许多学生做完作业就完了,也不通过正确的答案反思自己哪出错了,那么这个练习同样等于浪费时间。正确的答案能让你意识到哪出错了,从而能帮你纠正自己的错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好的小提琴学习者,在自己练习完小提琴曲后,会对比大师练习的结果,从而发现自己哪个地方不够好,从而专注克服这些地方,进行提高。

  5.长期练习

  通过这样一个找到正确的答案——进行模仿练习——即时正确答案的反馈和纠正——新基础的练习,的循环,就能让自己的错误不断得到改正,从而自己的能力能够不断提高。作者指出,在这种循环的基础上,任何人都需要经过大量刻苦的练习。

  这里一个细节是,练习必然是痛苦的。作者对比研究那些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那些业余的小提琴演奏家发现,后者虽然觉得弹小提琴愉快,但是进步甚微,因为他们不会去对比模仿杰出人物的曲子,进行刻意练习。这个过程需要人迈出舒适区,因此是痛苦的。而那些杰出的人是在痛苦之中找到了持续前进的动力,抵消了这些痛苦。

  另外一个细节是,所谓的天赋只不是你有什么“数学基因”“小提琴基因”,而是你有“对小提琴有兴趣”的基因,或者“专注力高”基因。这些基因使你更长时间专注地练习,这才是你成功的原因。

如何使用刻意练习?

  当我们知道刻意练习的步骤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融于到我们想要提升的技能上。

  在我们有了动机后,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可以达成的小目标。作者指出,导师的作用之一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无数可以达成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不但可以让你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段,而且能够进行正面反馈,让你有成就感,知道自己能够进步。例如,学习一首新曲子,第一次练习后出现了20个错误。此时设立目标为,最多犯10个错误。经过一段时间刻意练习后,你只犯10个错误了,然后再改进目标,继续提升。

  第二,找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答案。如果你的行业没有产生正确的方法,需要你自己总结出前人正确的方法。作者举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例子,没有人教他如何写作,他就找报纸上好的作品,进行仿写,然后几天后再回来比较自己的作文和报纸上的有什么差距,再进行纠正。通过不断练习后,他的写作水平也跟报纸上一模一样了。

  第三,进行练习。如果你所需要提升的能力犯错成本很高,你需要设计出一套新的方法。作者举了美国二战空军飞行员的例子,有的飞行员能击败很多敌人,但有的却战死沙场。军方就想出一个办法,集合那些飞行高手一起,讨论如何有效作战,然后把飞机的炮弹变成颜料,进行教授,再进行反馈,总结出好的战斗方法。通过不断这样内部学习,在伊拉克战争中,一个美军飞行员能击败20个敌军飞行员。

  第四,进行即时反馈纠正。在有了正确的方法后,就要即时地进行反馈纠正。通常,导师能注意到你不会注意的地方,并能够设计出练习让你克服这些缺点。导师能够设计出优良的方法,避免你走很多弯路。

  第五,长期刻意练习。无论有没有导师,不断进行长时间刻意练习都是必须条件。好的导师能让你原本1万个小时的练习变成8000小时,但8000小时仍然是个巨大的数目,仍然需要个人去努力完成。

  《刻意练习》是一本讲如何进行学习的书,即对学习的学习(元学习)。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人的努力学习都只是在浪费时间,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花了大量时间却总得不到提高的原因。本书前几章比较重要,讲的是刻意练习这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的科学依据。后面几章讲的是如何运用刻意练习,以及如何高手在进行练习时,他的心理到底怎么样运转的。最后讲解了我们如何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培养下一代,有需求的读者可以着重看看这一章。本书是我上半年读过的最好讲学习方法的书,直接升级了我的学习系统,5星推荐

  《刻意练习》读后感(二):刻意练习读后小感

  全书通俗易懂,但可读性不强,比较难引起共鸣。但还是学习到几点比较有意义思维: 1.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需要创建心理表征,明确自己想达成怎样的结果、想实现什么,并且在大脑中刻画目的以及实现过程的拆分形象,之后实践它。 2.练习需要不断的及时反馈,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努力是否达成了原定效果。正反馈帮助提高信心坚定信念。负反馈帮助及时意识到错误,以便优化实现路径。反馈可以通过专业导师与教练,也可通过自己提供。也即通过外界反应与自我反省时刻提醒自己练习的方法是否有效。 3.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不仅是练习,在生活与工作中都要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迎接挑战,督促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例证与数据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但是例证大多为音乐家、运动员、医生等普适性不强的职业,而且例子重复性很高,易让读者产生厌烦感。此外,作者也没有通过这些例子得出较为普适性的方法论,抽象升华性欠佳。 但是“刻意练习”这个主题很有提示作用,告诉我们要有这种刻意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本身也是可以通过联系获得的。只努力而缺目的练习只是消耗时间,没有质的提升。

  《刻意练习》读后感(三):《刻意练习》读书摘要

  《刻意练习》笔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天才存在吗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姬十三(分答&在行、果壳网创始人) 比1万小时理论更合理!想要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你都需要刻意练习!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办人) 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去实践,学以致用。在我采访过的包括马云等上百位卓越企业家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中有目的的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练习与实践,都与本书有深度的契合之处。 ——刘世英(财经作家、总裁读书会发起人) 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错误概念:1万小时定律。它是如此深入人心,然而,它真的错了!“刻意练习”概念的原创者、心理学家艾利克森首部中文图书问世,告诉你如何从新手到卓越专家。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文库出品人) 最近几年1万小时这个概念非常热门,但实际1万小时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很多的限定条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刻意练习”下的1万小时才有用。但对如何进行刻意练习,一直缺少系统的阐述,很多书籍都说得比较简单,而本书就是专注于这个话题的。刻意练习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并缩短学习时间,让你走向通往卓越之路。 ——战隼(知名媒体“warfalcon”、100天行动发起人) 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熔铸心血研究的“刻意练习”原则,让我们刷新了对学习与练习、知识与技能、1万小时与成功……的认知。更宝贵的是,书中着力阐释了如何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只要加以应用,必可锻炼出1000天后杰出的自己。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 2.正确的练习 “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3.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准)专家们能非常快地明白自己领域的单词与术语,在存储信息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采取元认知的各项加工策略。 ◆提取结构模式:往往需要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取结构或者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存储。比如,专家级的开发者善用设计模式。 ◆加快速度、增加连接:通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专家在编码与提取过程方面比新手都快很多,增加了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路。 4.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5.这就是学习科学日益主流的观念: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它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类似于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6.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7.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8.有目的的练习 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专注 3@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9.遇到瓶颈怎么办 1@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2@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 这里有一条注意事项:尽管我们总能继续前进和不断进步,但要想做到,并不见得总是轻而易举。保持专注并继续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通常没有趣味。因此,动机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进行这种练习呢?是什么使他们继续下去呢? 1@@有意义的正面反馈是保持动机的关键要素之一。 2@@勇于挑战的勇气 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哦,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对想要提高自己的每个人来讲,这些是让你有一个卓越开端的秘诀——但依然只是开始。 10.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大脑中的变化也越大。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如果能够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那么,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练习已学会的某项技能时的学习要高效得多。另一方面,在过长的时间内过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11.三个重要细节 1@第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训练对大脑的影响。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方面是:年轻人的大脑,即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适应能力,因此,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2@第二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通过超长时间的训练来发展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价。在许多案例中,那些已经超常发展了某项技能或能力的人,在另一些行业或领域则出现了退化。 3@,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例如,在没有重力的太空中待了几个月的宇航员,一旦回到地球,会发现自己难以正常行走。 12.传统的学习方法与有目的的练习或者刻意练习的方法之间存在着一种关键的差别,那便是:传统方法并不是专门用于挑战体内平衡的。这要求挑战体内平衡,也就是走出你的舒适区,并迫使你的大脑或身体来适应。一旦你做到这一点,学习便不再只是执行某些遗传命运的方式;它变成了一种控制你自己命运的方式,也是一种按照你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13.关于这样的心理表征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它们都是“行业或领域特定的”,也就是说,只应用于专为它们而培养出来的技能。一般来讲,这解释了关于杰出表现的一个关键事实:如果只是培育普通的技能,便没有心理表征这回事。比如说,你不是在普通地训练你的记忆力,你训练,是为了特定地记住数字串,记住一些单词,或者记住人们的脸。 由于各个行业或领域之间心理表征的细节具有极大差异,我们难以给出一个十分清晰的顶层定义,但基本上,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事实上,人们可能把心理表征定义为一个概念式的结构,设计用于回避短时记忆施加在心理加工上的一般局限。 我们总是在自己甚至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创建了这样那样的心理表征。事实上,没有心理表征,我们连走路(太多的肌肉运动需要协调)、说话(同样要协调肌肉的运动,再加上要理解所说的话的含义)都做不到,根本无法生活下去。因此,每个人都拥有并使用心理表征。 14.心理表征 1@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1@@预测未来 2@@无意识决策 2@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1@@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对所有的杰出人物来讲,都是这个道理,而且,无论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某件事情的专家。 2@@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3@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在开始攀岩之前,会仔细观察整堵墙,以找到他们将会选择的最佳路径,想象着自己从一个把手的位置攀爬到另一个把手的位置。这种在真正的攀岩开始之前先创建详尽的心理表征的能力,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造就的。 4@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用心理表征为自己做出反馈,以便知道自己有没有准确地把握好作品,以及还需要做些什么,从而表现得更优秀。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还有一种良性循环在起主导作用,那便是:磨砺了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征;而改变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磨砺技能。 15.我们说刻意练习,因为它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着差别。 1@首先,在那一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杰出的从业者已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使他们与其他刚刚进入该行业或领域的人们明显地区分开来。 2@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的水平。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16刻意练习的特点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地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在实践中,这往往归结为带有几个额外步骤的有目的的练习: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17.拒绝三种错误 1@第一种错误思想是我们的老朋友,即认为某人的能力通常受到基因特征的限制。 2@第二种错误思想认为,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 3@第三种错误思想认为,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 4@刻意练习的心态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任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进步就只取决于你想出什么是“正确的方式”了。 18.刻意练习的反思 找寻一种与刻意练习原则相一致的方法,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这种方法,是不是逼着人们走出舒适区,迫使人们尝试做一些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事情?它有没有提供关于绩效和表现的即时反馈,以及关于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提高绩效和表现的反馈?那些制订了这种方法的人,有没有辨别出他们所处的特定行业或领域之中的最杰出人物?有没有确定是什么因素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训练是不是被设计用来提高行业或领域内的杰出人物所拥有的那些特定技能?如果对所有问题的回答全都是肯定的,尽管也许不能保证那种方法有效,至少可以肯定,它是有效方法的可能性大得多。 19.刻意练习的反例 在教育中一直更强调知识的作用而忽略技能的作用,人们同样以为,只要简单地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提高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正如在许多情况下,只要你已经想出了怎样来正确地提问,就已经知道了一半的正确答案。在专业的或商业的背景中涉及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 20.制订致力于改进技能的培训计划,这些计划将补充或完全替代那些致力于传授知识的、在如今许多行业和领域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21.专注 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更短的练习,更好的注意力 同样适合刚刚开始进行刻意练习的任何人: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因此,制订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一旦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地专注于练习了,那便停下来。一定要确保每天都保持足够的睡眠,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练习。 22.有目的的练习,或者说刻意练习,其标志是你努力去做一些你无法做到的事情,去完成一些处在你的舒适区以外的任务,而且,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着重关注到底可以怎么做好它,在哪方面还有缺陷,以及你可以怎样进步。 23.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为了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将是有帮助的。 这三个F,其实是以字母F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24.尽管“心理表征”中的第一个词是“心理”,但纯粹的心理学分析几乎是不够的。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然后再去复制,一旦失败了,再次停下来思考原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成功的心理表征与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思想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拓展的实践,着眼于复制原始的作品,这种复制行为可以创建我们寻求的心理表征。 25.保持动机 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我们可以从那些杰出人物身上学到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能够不断前行? 1@意志力根本不存在 第一,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 2@第二,意志力和天生才华,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了之后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比如,杰森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优秀网球选手,因此,他一定生下来就具有这种出色才华。杰姬年复一年地练习拉小提琴,每天坚持几个小时,因此,她一定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志力。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不能在各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之前就做出这样的判断;不论是哪种情况,任何人都不能辨认出这些假设的天生性格特征中潜藏的基因。因此,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我们体内存在着某种决定意志力的单个基因;同样,也没有哪些科学证据证明,我们体内存在着在国际象棋或钢琴演奏等领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基因。 26.保持动机的两个组成部分 希望提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的技能水平的人,应当每天花1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专心练习那些需要全神贯注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这是一条经验法则。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成功地保持动机,通常包括这两个方面。 1@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人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所干扰。 1@@杰出人物往往做两件有益的事情,它们看起来似乎都与动机无关。第一件是一般的身体保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 1@@第二件是将练习课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如果比那个时间长得多,你将无法保持高度的专注。而且,你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还要将时间压缩一些。 2@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 1@@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告诉我们,一旦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 2@@一种营造和保持社会动机的最好方法,是使你自己身边的人们都鼓励、支持和挑战你的努力。 在21岁时,富兰克林在费城招募了11位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们,组成了一个共同进步的俱乐部,把它命名为“小团体”(the Junto)。俱乐部的成员每周五晚上聚在一起,相互鼓励其他成员不同的学识追求。每次聚会,要求每一位成员至少提出一个有趣的交谈主题,涉及道德、政治或科学。 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所有的领域或行业中使用: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 27.精心设置目标 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没有理由不去追寻梦想。刻意练习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你可能一直以为自己“够不着”那些可能性。摒弃这种想法,大胆去闯、去试! 28.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1@破解“帕格尼尼奇迹” 破解“莫扎特传奇”(铃木教学) 破解“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2@有的人可能比另一些人天生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在更长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由于刻意练习取决于能否以这样的方式保持专注,所以,这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天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练习,因而从练习中更大地受益。人们甚至可能想到大脑在应对挑战方面的差别,以至于有些人在练习时会比另一些人更有效地创建新的大脑结构,并发展新的心理能力。 我们知道,练习是决定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最终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因此,如果基因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它们的作用会慢慢消失,而以下因素更突出的作用会显现出来:他有多大的可能性从事刻意练习,或者那种练习可能多么有效。以这种方式来看问题,会从完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基因的差异。 29.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 我坚持认为,尽管天赋可能在那些刚刚开始学习某项新技能或能力的人身上发挥着影响,影响着他们的表现,但是,在那些致力于发展某项技能的人之中,究竟谁是最杰出的人物,练习的程度及有效性则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在面临挑战时的适应能力最终会胜过任何类型的基因差异,这些基因的差异可能在一开始给了某些人优势。 30.创造全新的世界 1@当我们意识到,在各行各业中最杰出的人物之所以占据那些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具有某种才能,而是因为他们通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而提升和发展了自己能力,那么,这种颠覆就开始了。 2@我们每个人很可能都会熟悉和掌握刻意练习原则,并了解到它将使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

  《刻意练习》读后感(四):我的读书笔记

  在这个持续变革的时代里,有一种汹涌澎拜的激流。即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在追求高效、追求卓越,以提高自身的产出和竞争力。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种需求是巨大的。在这种需求的背后,潜藏着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的焦虑。这种焦虑,不是为了温饱,而是担心落伍;不是为了基本的生活,而是追求更加美好。能够解决这种需求的产品,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刻意练习》这本书应该是其中之一。

  在所有以输出方法论为主题的精神产品中,“每个人都可以杰出”这种观点都普遍地存在着。但和普通的成功学和激发潜能之类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是基于严肃的实证性研究,而不仅仅是感性地激励。这是值得信赖的原因之一。

  从总体上来看,这本书有破有立。所谓“破”,是指的它反对了两种观点“一万小时理论”和“天生才华论”,前者是把成功的方法单纯化,后者是亘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相信某些人生而知之,把天才当成一种无法追赶和复制的神秘存在。对前者的观点,作者用“刻意”来区别,对后一种观点,作者指出,大量的、长久的训练比天赋更具有决定性。根据作者的观点,所谓“刻意训练”,应该具备以下要素:

  * 确定明确、清晰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则可以通过分解成一个个具有操作性的短期目标来分阶段、分步骤、分模块实现。

  * 目标和训练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得走出“舒服区”,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过往的经验,难度系数最好设置在1.2-1.5之间。太低了没挑战,太高了也不好。

  * 你所要坚持刻意训练的行业或者领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权威的标准,以确定究竟什么水平、什么状态才算是好的和杰出的。

  * 最好找到一个教练或者导师来指导自己的练习,以便于即时反馈,迅速纠正自己的偏差、谬误,来提高自己。

  * 如果没有导师,也可以按照刻意练习的原则,找到一个榜样,来模仿和临摹,通过逐步缩小自己和榜样的差距来提高自己。

  * 保持专注和认真。这样会更高效。

  * 适时。刻意练习具有高强度劳作的特征,因此练习时间宁愿而且最好短些,而不要太长。宁愿高度投入的时间短些,也不要松散地训练的长些。

  *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通过针对性地练习,从获得的反馈中逐步提高自己,以获得高质量和大量的心理表征。因此刻意练习的时间长短、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正是卓越者和普通者的根本区别。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中心概念: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

  个人理解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中的对应物,它可能是一种形象、动作、概念、事实、规则、关系、过程等。简单地来理解,就是当你想到某个事物时,你的所有的意识活动是什么样的。拿书中所举的“狗”和“蒙娜丽莎”来讲,我一想到“狗”,我就想到了它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宠物,身边经常有女孩子牵引着,逗他,喂他,失踪了张贴启事寻找他;他不仅会吃,还会拉屎,会叫嚣,他叫的声音为“汪汪”,有部动画片

  “小狗汪汪队”,还有个产品叫“旺仔牛奶”,还有以他为主题的感人至深的电影《忠犬八公》,当然,据说狗肉也很好吃……诸如此类。蒙娜丽莎的心理表征也和这个类似。

  在我写作这个读后感之前,我也有对它的心理表征:高效而强大的学习工具;大咖推荐‘风靡全球’、研究和诺贝尔获得者相关、他的观点体系,他的行文风格、它的叙事逻辑……我必须要对这本书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心理表征,才可能有这种写作,。另外,我还必须对如何写作有相关的心理表征,否则,什么事情都发生不了。当然,包括我们平时吃饭、走路、读书,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表征才可以执行到位。

  与心理表征紧密关联的还有一个颇为新颖的概念“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和短时记忆相对而言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可以在大脑中存储时间较长的信息。记忆术就是把大量的信息由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而这个中诀窍就是通过嫁接在过去积累的心理表征、来和过去的积累融为一体,让孤立分散的信息变得体系化、变得有意义。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如果看到这十个数字:12、84、9、69、7、、45、97、3、863、2000. 如果孤立地去记忆,即便能记得一时,但用不了多大会就忘掉,可如果我们把这一组数字进行串起来,赋予他们意义,和我们过往的信息积累关联起来,则就变成长时记忆,这样记忆的长期效果就会好太多了。比如,我可以这么记: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数字45、12和7),该国于1969年9月肯尼迪总统在职,而邓小平在1984年访问该国之后,于1997年去世。生前,据说他曾经主持过高等教育“863计划”,他还预言,2000年之后,中国就强大起来了。(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仅举例用,请谅解)

  就是如此。在没有相关技术意识的人看来,在短时间内记住一大串数字,要么是天方夜谭,要么就是天降奇才,但是事实上,只要经过训练,人人都可以做到。

  如果理解和记忆,或者所有信息的存储都可以通过和过去的记忆嫁接起来,进而达到一种长时记忆的效果,则教育和营销传播,也可以而且应该运用这种原则。

  心理表征这一概念是相当重要,出现的频次也相当高。我建议所有想真正读懂并且愿意贯彻刻意训练原则的人,一定要吃透这个概念。我也是读了几遍才总算把这个概念搞懂了。书中还有一个理念,颠覆了传统,但是非常有道理而且重要,那就是,改变传统上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而代之以传授技能。前者教育我们知道什么,后则则强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前一种理念所教授的知识、概念、事实很容易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点,让学生接受和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后者通过做,要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关于该事情本身的心理表征,这就把与该事情本身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积累起来的知识,而做这件事本身所必需的心理表征一起,都内化为人生命自身的一部分,进而成为长时记忆。我称之外“知识技能化”。

  刻意练习是一种高强度的练习,它又让人不那么舒服,每天都需要给自己找难题,所以如何保持强大的动机将练习持久地进行下去,也是本书探讨的一个主题。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就是排除各种弱化动机的因素之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就是要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心,要真的相信自己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也可以变得卓越;要精心设置目标,把复杂的和长期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短期任务,奖励自己的成功。当自己从刻意练习的成果中获得赞誉、快乐和满足感后,这种正反馈也会成为一种激励;有条件的话,就应该像富兰克林一样,建立起或者参加能够互相理解、互相监督和支持的|“学习共同体”。总之,获得外部环境的支持也是一个有益的方面。最后,不要相信所谓的“意志力”,而是要让刻意练习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当作例行事务。

  半年没动笔了,很难得我写这么长。都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足够值得重视。共勉!

  《刻意练习》读后感(五):刻意练习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想到在我日常的工作中,许多有阅读障碍的,有视疲劳的,弱视的,想提高矫正视力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老年人群,他们会经过一定的训练周期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则需在我们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训练,定期检查训练结果,再根据当下的训练情况制定新的训练方案,这是一个反馈总结的过程,当然训练的过程还需要患者本身的配合程度和专注力,再一定量的刻意练习,从量化转变为质化。

  本周跟着“有书”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本书。

  每次学习专业知识,有些需要死记硬背的部分知识,总是背完第二天就忘了,有些需要靠理解力的部分,脑子却总是转不过来,我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总是天真地日复一日练习,处于埋头干的阶段,没有进行专注有目的学习,学习起来总是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决定看一下这本书来提高长时记忆能力,希望通过这本书,找到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之前一直都很喜欢看最强大脑,每次看都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练习。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个记者采访科比,

  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

  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记者摇摇头:“不知道,那你说说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究竟什么样儿?”

  科比挠挠头,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说到这科比笑了,“究竟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但这没有关系,你说是吗?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当时看到这个采访,才懂得了其实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现在科比退役了,可他还是坚持每天4点起床,因为他热爱工作与生活。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6点半醒来已经很早了,走到街上,其实比你早醒的人更多,每个人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奋斗着,每天的早醒一小时,会让自己精力充沛,有独处的时间,听听电台,看看书,写写字,来规划一整天的待办事项,一天工作下来就游刃有余。

  这本书让我学习到刻意练习的指向和本质就是锻炼长时记忆的能力,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主张在“情境中学习”,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保持自己的学习动机,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把目标分解后再一步一步完成,不断接受大量练习,有某个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后,会在大脑自动形成一个反应机制,这种心理表征能让你快速辩别并比别人完成的更出色,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极限,激发自己的潜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坚定的信念,要不断自我反馈,总结错误的经验后再继续保持练习,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本书提出了一万小时的错与对的观点,驳论了“一万小时定律”的盲目,提出了反对的观点,其实一万小时定律只是一个目标,积累的过程的方向更重要,切勿南辕北辙。有些行业领域,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也可以不用达到一万小时就能到达大师的境界,一万小时并不是通往成功的标准定论。

  在文章中,总是传递着同一些基本的信息: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原则,把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把人生过得更好。

  《刻意练习》读后感(六):摘录

  《刻意练习》是学习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帮你理清了很多关于学习中模糊的概念,甚至还颠覆了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认知,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作者艾利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也是“刻意练习”法则的研创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的,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本文核心内容

  一、为什么训练可以铸就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吗?

  二、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那应该如何区分呢?

  三、迄今为止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

  一、通过训练可以铸就天才

  1、人人都可以是莫扎特

  经过训练,可以获得和天才一样的表现。而莫扎特的天赋也是训练的结果。

  案列:日本心理学实验“一年训练时间让24个幼儿具备和莫扎特一样的完美音高”

  2、 为什么天才不是天生的

  对传统认知的颠覆:通过高强度训练,能够改造身体和大脑,产生像天赋一般的奇迹能力,从而铸就天才。

  案例:美国人21小时做46001个俯卧撑

  案例: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经过高强度训练后比之前增大不少

  二、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被训练成天才

  只有有目的的训练,那种让我们专注的,及时获得反馈的,不断确定目标而且跳出舒适区的训练,才能够让我们快速的进步。

  1、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

  没有被训练成天才的原因,是训练方法不对。大多数人常常进行的是无效的训练。

  2、对训练的三种误区

  误区一、练习没有太大的作用,能力受基因限制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误区二、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能力就能变强

  事实上,训练时间的长短对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影响,没有正确方法而反复去练习,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并且使能力水平缓慢下降。

  误区三、只要足够努力刻苦,就能提高成绩

  事实上,除非你有专门的恰当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不会有大的进步。

  3、“有目的的训练”才真正有效

  什么是有目的的训练?

  确定目标不断改进

  训练中必须专注

  有及时的反馈

  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

  三、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

  对于天才的训练,只有有目的的训练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用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也是“有目的训练”中的一种。

  刻意练习的目的

  是要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心理表征来思考问题,而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最强大最高效的训练方式。

  [知识点“心理表征”: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思考事物时对应的心理结构。新手和专家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心理表征的不同。]

  刻意练习的两个标准

  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

  你必须有一个能够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它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训练。比如小提琴的训练

  刻意练习的四个原则

  大多数的行业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训练。

  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

  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3.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的原因

  4.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的几种实操情况

  完全遵循刻意练习原则的过程

  案例:美国海军通过著名的“王牌训练计划”提高飞行员的能力

  没有专门训练时间的情况

  案例:蓝色兔子公司在工作中训练销售能力

  没有导师的情况

  案例: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研究高水准的文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连经典书籍都没有,行业专家意见也不能确定的情况

  回到刻意练习的本质,让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及时的、高质量的反馈来提升效能。

  案例:美国放射科医生通过汇总有价值的病例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关于学习方法

  刻意练习的法则和《学习之道》提出了“划小圈”的学习模式,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刻意练习法则把训练过程讲得更透彻,更具指导性。

  如果理解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再去回过头来听《学习之道》,就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刻意练习和高效学习方法背后的规律。

  本书金句

  1、只有在刻意练习下的一万小时才有用。

  2、你可以掌握自己的潜力。

  3、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4、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

  5、在专业的或商业的背景中设计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

  6、杰出人物的进展只有局外人看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才积累成重大的飞跃。

  7、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读后感(七):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第一,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根据小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可以有效地引导练习。 第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第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适时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来辨别在努力做得事情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以便对应的练习来提高自己。 第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也许是有目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练习改变大脑结构,潜能可以被构筑。

  这个基本上就是目标的SMART法则,作者独创的部分就主要是走出舒适区这一部分了。这个主要区分于“天真的练习“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而且还能描述关于背景的细节等。

作者发明的这个心理表征概念有点复杂啊,比如说对“狗”这个概念吧,你想的是你家的狗以及它所有相关的事物,别人想的是另一只

  《刻意练习》读后感(八):刻意练习——助我们从新手到大师

  我们总是感叹那些各个领域的高手,任凭我们怎么努力,却始终与他们的高度相差太远,于是我们开始怀疑努力的重要性,开始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天赋。甚至我们已经开始怀疑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开始怀疑这位天才的发明家和大家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于是我们只能很无奈的自我安慰,这位发明家忘了告诉我们,其实那1%的天赋远比那99%的努力重要。 我们真的只能接受这个无奈的现实吗?过去二十年的教育,只要努力,总会成功的,难道就要顷刻被推翻了吗?我们都陷入了这样的困惑,然而《刻意练习》一书用两位作者大量的研究证实所谓的天才,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练习基础之上的。莫扎特的年少成功也是源自其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对他的音乐训练,他父亲本身就是一位音乐老师,6岁开始,他父亲就带着他和他的姐姐在欧洲巡回演出,可以说,莫扎特就是一个早熟的音乐家,并非纯粹的天生才华。大量的研究证实,一个普通人经过特定的训练,也同样能够达到大师级别的水平,那些所谓的天生才华也只不过是他们的成功掩盖了他们的努力而已。 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够显著提高水平呢?这源自于我们的大脑同我们的肌肉一样,是具有可塑性的,我们的身体机能可以通过训练可以产生各种适应性变化,同样,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被“塑造”。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发现,那些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的后部比其他实验对象更大,海马体,就是大脑中涉及记忆发展、形状像海马的部位。因为这些出租车司机需要记住伦敦这个城市极为复杂的各种交通线路,他们的大脑就是一张活地图,长年的记忆练习造就他们不同的大脑。现代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能够重新分配它的神经元路径,以便那些以其他方式无法得到运用的区域能够用来做其他事情。盲人为了学会盲文,大量的触摸练习让他本无法运用的视觉皮层用来处理触摸的感觉,本来视觉皮层是用来处理来自双眼的信息的。 什么是刻意练习 既然通过练习普通人就能够达到大师的水平,那么普通人应该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达到大师的水平呢?仅仅只是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吗?真的是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成功了吗?《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这本书强调了若要通过训练达到大师的水平,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通过练习建立起相应的心理表征。所谓心理表征就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我觉得心理表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熟练之后的一种下意识的思维活动或者是一种具体或抽象的模型。就像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平时经历了大量的练习,那么考试的时候相类似的题目我们就会有一种很自然的解题思路从大脑中冒出。运动员也是如此,就说我们的国球乒乓球,高手之间的较量球速会达到100多公里每小时,同时还有旋转,而高手能够很自如的接打,击打过程中再来猜落点,算落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这每一板球的完成都是源自平时大量的训练,平时的训练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心理表征,这样的心理表征能够让她无需过多思考就能够下意识的将球接打过去,并且还能保证质量。 刻意练习的技能必须是有前人成功经验的,并且这种方法是刻意复制的。比如如何练习钢琴,如何练习书法,围棋等等,这些都是有一整套的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如果你想说我想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公司的CEO,这是不行的,因为成为CEO并没有一套大家都适用的训练方法。 刻意练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很好理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衡量的标准。练习钢琴我们可以设定通过练习达到钢琴10级水平,练习围棋可以设定准备达到几段的水平,这些都是很明确的,而且是刻意衡量的。 刻意练习一个关键的特点在于需要走出舒适区,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那么将永远无法获得进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校里总有一种人一天到晚都很用功,都在做题,但是成绩还是平平。为什么?因为这其中有很多一部分人看似都在练习,但他们都是在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题,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就跳过了或者直接看解答了,人们往往归咎于题海战术不可取,但是,对于升学和考试,我认为题海战术还是最好的办法。然而,这里的题海战术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需要多去练习那些稍稍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题目,多练习那些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题目,或者那些我们很容易做错的题目,所以建立一个错题本非常重要,做错的题通过反馈能够加深和调整我们建立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必须是包含反馈的练习。反馈能够让我们确认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什么存在这些不足,以及该如何去改进。体育训练中,每做一个动作,教练就会告知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应该怎么做,这些保证了我们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有反馈的练习也更容易让人投入其中。编程练习就是一种反馈非常及时的练习,代码写完之后,一点运行,就能看到结果,如果结果不对,还能通过各种调试办法确认在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很容易在编程练习的时候能够做到废寝忘食。社会上有那么多的程序员培训班,需求是一方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编程在入门阶段很容易通过这种练习得到快速提高,能够速成,这主要就源于编程练习能够非常及时的得到反馈,甚至都不需要老师的参与。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相信读到这里,我们内心深处深藏的梦想又开始活跃起来了,那么该如何运用刻意练习来提高技能水平呢?幸运的是,书中给出了建议。 首先,需要找一位导师。一位好的导师在练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导师能够及时的给出反馈,练习中存在什么问题,该怎样去改正。有些项目虽然也可以自学完成,比如编程学习,但是如果有一位有经验的导师的话,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导师需要其技能水平在该领域内有所突出,但不是技能水平突出的都是好导师,比如很多书法高手虽然自己书法非常好,但是却不会教学生,导致其学生的水平就不如那些水平没有他们高但是会教的人的学生,欧楷大师田蕴章先生就说过,学习书法要找明师而不是名师。 如果没有导师呢?那我们只能自己给自己设置训练计划了。好在如今互联网非常发达,网络上的资源异常丰富,各种视频教程也是非常之多。比如要学习编程,就可以从网上看看一些评价比较高的视频教程,跟随着视频教程同步进行学习。也可以找几个人一起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在练习的过程中互相支出问题,共同提高。 其次,需要专注和投入。针对一项技能训练,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又或者训练时很放松,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进步。练习打羽毛球,如果仅仅是为了图个乐子,图个放松,一般也就不会再去关注挥拍和击球的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合理,更加不会去专门练习一个发球动作成百上千次。专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缩短高度专注的时间,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一般无法持续长时间,所以可以缩短每次每次练习的时间,但是必须要保证在这个练习时间里100%的专注,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里投入70%的的努力练习,效果更好。 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无论再怎么努力练习,就始终停留在某一个点上,无法再进步了,也就是到了一个所谓的瓶颈期。这个时候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要相信这绝不是自己能力的极限。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角度去想,太过专注一点人的思维会很受限制,换个角度去思考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以应用刻意练习原则来提高自己,找到那些优秀的人,挖掘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点,那些特点或许就是造就他们优秀的因素。《刻意练习》一书让我们认识到了那么多的天才背后的秘密,只要我们坚持刻意练习,我们的技能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该书的最后作者就提出了“练习人”的概念,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刻意练习》读后感(九):用反馈来促进学习

  以下为笔记摘抄和评注。

  1. 医生看杂志视频,自以为在学习,其实没用。技能的知识,只有在实景模拟里,才会从遇到问题里找到反馈信息,得到改进成长。

  按:一语惊醒梦中人。 2.你想提高棋艺,只和别人下棋,无法提高。你要单独研究特级大师的棋局,才可能提高。

  按:老师是很好的对照,参照物。 3.富兰克林学习写作,找来观察家报上那些专业精密的好文章,在每个句子上写心得线索。

  按:华罗庚读书很快,他的读书法很特别,他先看开头,然后自己想会怎么推演发展,再打开对照,一样的就不看了,不一样的再看。这样效率很好。很多人总是懒懒地看过一遍,水过地皮湿。

  4.英语学习,把字幕遮住,一遍遍听同一句话。演员从观众那里获得反馈,然后不断地练习。

  按:这种稳扎稳打的态度是对的。且极其有效。人有需要一把木人桩啊。没有对手,哪有进步?没有反馈,哪有改进?

  5.高强度练习多了,大脑和身体会适应那个强度,在心理上没那么痛苦了。杰出人物的童年时代,其父母曾想尽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营造氛围的方法是身边人不断鼓励,支持和挑战你的努力。

  6.一开始,父母让孩子玩棋子,然后慢慢地朝着真正目的上引导。比如,会向孩子解释移动规则,展示高尔夫球的击球方法等等。随后给予时间,关注和鼓励。接着,父母往往以成就为向导,教孩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任,以及建设性地运用时间。一旦孩子感兴趣了,他有望自律、刻苦和主动获取成就感。兴趣是跳板。然后部分孩子会找到边玩边学习的活动,然后走向正式的追求卓越之路。父母有办法让孩子一直保有对活动的兴趣是关键的,一个方法是不满足于重复,而言不断深究,激发智力兴趣。孩子最后会学会自我加燃料,自我激励,来从事繁重的工作,并从中获得愉悦感。

  按:人就是懒惰,宁愿在猪窝里睡觉,就只能当猪了。

  7.培养孩子要花大量时间,费用高昂,要参加培训班,参加比赛,但回报也是明显的。在一项研究中,所有杰出人物在童年时就开始了向巅峰的攀登。如果不从儿童时代开始训练,除了伴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体能缓慢下降之外,一些身体技能也无法提升到卓越的水平。

  按:辛苦活。

  《刻意练习》读后感(十):个人理解,欢迎补充交流

  300多页的书,读起来还确实花了些时间,一共用了5个小时20分钟。

  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要传递的知识点都还是不错的,就是觉得写得太啰嗦了,如果可以把这本书的条理梳理好,写一个150页之内的小书,可读性会更强。毕竟这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

  整本书主要围绕两个概念展开

  “刻意练习”以及“心理表征”

  对于心理表征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读译文本的关系,常常让我觉得云里雾里。

  读罢,简单梳理一下。

  刻意练习,就是说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高质量的练习,要比时间重要的多。

  在练习的时候要及时发现错误(反馈),及时测评(要找已经有标准的项目),及时更改(最好有教练指导),反复专注的练习。

  我们的行动,在我们做事(练习)的过程会影响我们大脑结构的变化,比如胼胝体变大等等。

  这一点跟我最近读的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不只是因为大脑结构不同使得我们的能力和成绩不一,这两者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比如每天都背诵的话,负责记忆的相关大脑部位自己更发达,神经突触自然反应更迅速。

  心理表征,主要是讲“流程”。

  要看到任何技能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做到明晰,做到一切内化于心。

  我们的身体以及心理都有很强的适应力,会因我们的练习而产生新的变化。

  当我们练习某一项活动久了之后,会自然的对它产生感情,甚至喜欢上这项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心理长生了适应,而这种适应给我们舒适的感觉,也会给我们愉悦的感受。

  为了做到更好,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推出舒适区,然后选择正确的方法,加入意识地努力练习。

  不要自我设限,更不要不反思,要针对弱项练习,不断完善、突破。

  如何学习,比学习时长重要太多,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有很多课外活动,但是本领域的成绩还可以那么优异。要做一个聪明的学习者。不要相信“1万小时成功论”,如果只是机械的重复1万小时的话,是没有效果的。

  最后祝大家学习愉快!

  Live and Learn.

  (ps先写这些,笔记改日奉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刻意练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