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溜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溜脑》读后感10篇

2018-01-20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溜脑》读后感10篇

  《溜脑》是一本由田炳信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溜脑》读后感(一):谁敢遛脑——评中国报人散文作品《遛脑》

  撰文/香港《成报》许烽

  热爱动物的遛狗遛鸟,热爱身体的遛胳膊遛腿儿,唯独田炳信热衷遛脑。前二者都是有理论有渊源蔚然成风浩然成族,后者就显得很突兀没来由异乎常情形茕茕孑立了。或说,遛脑不是思考吗?是也不是。都是想事儿状态不同。一个严肃,一个轻松;一个艰涩,一个欢畅。思考是正经八百、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逻辑有章法,遛脑则是来来回回、高高低低、冷冷热热,不见套路没有定式,是观照世人和自我的思想。学佛的真能做到时时观照的怕没几个人,思想界敢把自个儿的脑仁随时拿到大庭广众之下遛来遛去的,田炳信开了先河。人生有涯思无涯,没有一副“无极之外复无极”的魂魄,是断没有这个勇气的。

  凭啥别人都是思考田炳信可以遛脑?一凭不装。田炳信是个思想裸体,天生的厌恶包装和伪装。一次在大学里与中国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同台讲演,那位教授从原文原义到商战应用讲了一大摞,田炳信上来第一句话问:孙子兵法是写给什么人看的?一屋子学生老师都给问愣住了。他说,是写给决心做大王、大坏蛋的人看的!没有做君王的心,没有做大坏事的胆量,就没必要看这本书。由此恣意汪洋讲解一番,讲毕下面的提问条子都是给他的,一旁的学究无人问津。可见不装的学问多受年轻人欢迎。

  田炳信自己不装,还善于把装的人扒光。前些年,有自称在中央军委工作的人来求他办事,见面问:你是军委那个部门的?答:广州军区的。广州军区哪个部门的?南方医院的。南方医院哪个部门的?外科的。外科主任?不,是外科大夫。哦,以后直说是医生就完了,我胆小,别说军委的吓我。坐下说事吧。多少次在酒桌上在办公室里,看一些人装模作样的来了、绷着,几句话被田炳信从精神上扒光,然后松毛松翼,好好喝酒喝茶,恢复了人样,一旁的小伙伴们没有不暗自开心坏了的。当然,也会有人艰不拆的时候,有个大人物这样评价过:炳信是木匠打老婆,有尺寸。

  二凭通感。如果你知道了田炳信是诗人,就知道了读这本《遛脑》的门径。虽然模仿不了,但大致能看见他文字的路径和由来了。诗人是天生的,真正的诗才是不随年龄退化的。时至今日,田炳信的内大同学说起他在校期间的个人诗歌朗诵会,对那种爆棚的场景观众疯狂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年近六旬了,田炳信的诗情诗才如何,看了遛脑自然知晓。他的脑子里融通了春夏秋冬赤橙黄绿,勾连了无极八荒人情世故,把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一勺子烩在短小精悍的一段里,让你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者因知道世上还有人这样看一个人、一件事会心莞尔。

  田炳信的文字没有规则。他常自嘲小时候受过适量的核辐射,才有了一种介于精神与神经之间的思维。他的文字是水彩,绚烂饱满的水彩,天南地北长着的飘着的都是他的颜料;他的文字是漫画,是画图难足的讽刺画,这份透彻与直白,是自嘲者对周遭的清醒的一瞥。然而偌大的世界竟有很多时候经不起这一瞥,就穿帮了。

  《溜脑》读后感(二):《遛脑》:点燃文字燃烧思想

  莫言先生的获奖让几乎冰冻的读书市场火了起来,准确地说是长篇小说重新有了许多读者;九段侃爷的获奖让手机微信体的熊熊火焰成功地引入纸质图书上,这就是《遛脑》火了原因

  九段侃爷就是田炳信,几乎玩点文字的都知道,新华楼里“摆擂台”拿下的九段雅号成为媒体界广为留传的故事

  田炳信是《遛脑》的作者,在去西安参加“第三届报人散文奖”领奖的前夜,忙完工作已经很晚,侃爷突然想起第二天要发表获奖感言。这有何难,只见侃爷张口即来,朗朗上口的获奖感言像事先准备好的一样一气呵成。当他用“自言自语人世间最美的声音!”做为结束语时,听者还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场景之内,久久回味。

  《遛脑》是一部散文集,准确地说是一本充满哲学理念的散文集;更像是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侃爷人生经历感悟文章包含自然科学政治历史世间百态、事业人生,最重要的是点透了人性

  打开制作精美的《遛脑》,阅读每一篇精湛的短文:读者会发现开头是在读作者,结尾时发现读的是自己!

  《遛脑》的行文格式是新颖的、独特的!它介于传统散文之外,与现代微博微信体又有质的区别,文章很短,文化含金量极高,逻辑性强又有高度,每个用字用词都充满了智慧。这种文体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畅快淋漓的阅读快感,又有一种餐后一杯红酒的无穷回味,还有一种草原里慢火煮奶茶温馨记忆……这种特别语句组成成了独特风格的“炳信体散文”,开创了新型散文体的先河。

  《遛脑》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思想精髓。经过大半年的组织编排集结成集后,侃爷却有些苦脑,担心自己再也难有如此多的激情澎湃、如此多的奇思妙想形成文字,我了解侃爷《遛脑》形成的过程,也能读懂这些文字的深邃,去年一年的时间里,侃爷在空中来回飞了100多天,还有一些时间在奔驰的高铁上,在飞速的现代交通工具上~~离太阳最近、与时间赛跑的侃爷思绪如火山喷发,进入了随机创作的高峰期。他将自己50多年的人生阅历和满腹才华凝结在这似短非短的字里行间……

  《遛脑》引发的读书热是必然的,由田氏语言引燃的炳信体文学热和行文热也将会风靡一时。在图书阅读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代,有一些好书,可以引领我们回归读书热,引爆大家的思想和理想,增强我们的人生信念,这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呢?!

  我很庆幸,与侃爷两年多的同事,在侃爷的谆谆教导成长时刻在侃爷教诲中遛脑,收获了许多在学校部队里学不到的知识瑰宝;我更庆幸主编了《遛脑》,成为《遛脑》目前阅读最多遍的读者!

  因此,作为深读《遛脑》的读者,我暂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吕剑 成报出版社总编辑资深记者《遛脑》主编

  《溜脑》读后感(三):初闻“遛脑”二字便觉有趣

  初闻“遛脑”二字便觉有趣,以前只知道遛狗、遛鸟,原来脑仁也可以拿出来遛遛。我第一次读《遛脑》是在成报微信上,当时觉得幽默风趣,遂每日去读。时间久了,发现《遛脑》不拘一格形式变化多端内容包罗万象,常常出人意料。虽然每日能读到一两条,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次《遛脑》集结成册,出版发行,我总算可以大饱眼福,一口气读个过瘾。

  我本就是喜爱文字的人,所以对《遛脑》更是爱不释手,书中的《一字一解》可谓生活版的《说文解字》。田老对于文字深刻理解社会万象的真知灼见,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难以望其项背,只有膜拜。在田老看来,每个字都诠释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世相,他对于文字的解析已到了信手拈来出神入化境界,有时轻描淡写,有时浓墨重彩,看似洋洋洒洒、林林总总、言无他物,却又有的放矢一语中的、道破天机。从一字入手,时而开门见山刨根问底,时而醉翁之意、顾左右而言他。在惊叹于他独到的见解时,也偶有所获,受益匪浅

  至于《一语道破》、《不解风情》等其它几个部分,与《一字一解》本就是一母同胞,当然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条条框框,没有行文准则,没有中心思想。有的却是悲天悯人仗义执言,有的是拨云见日、微言大义,有的是大千世界、世间百态。全凭一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读《遛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段子都是以“呵呵”二字结束。不知这二字只是简单的语气词,还是另有深意,比如不满、比如嘲讽、再比如不屑,或者兼而有之。网上流传着“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难道是田老也看到这句话,便以“呵呵”结尾,让读者莫轻言见解,先好好思考一番,再做打算

  有禅语,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我看来,田老是已入化这第三重境界了。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遛脑》正是这样一本入世又出世、俏皮又机警的浮世绘。

  《溜脑》读后感(四):大有庄读《遛脑》 (上篇)

  有五六个月了,或许时间更久一些,微信朋友圈里,突然多了不少书评,推荐一本书叫《遛脑》。

  断断续续看了几篇,大都为评说《遛脑》文风兼赞作者“九段侃爷”田炳信,妙语连珠、七宝楼台,用微博微信中小伙伴们的话说,“太欢乐了!”

  当时这书在内地书市还买不到,辗转托香港报界的师友方才找到一本。有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不容易,到手之后马上开卷,看看是不是如众多评家所说,“天马行空不落窠臼的绝妙文字”。

  但这薄薄一册《遛脑》,加上“后记”也不过206页,却决不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不是文字蹉跎,实在是“新世界最新颖的文学格式”,如上文所说“七宝楼台”,每一节140字,都是浓缩精华,颇似老夫子的《论语》,不说步步莲花吧,一段一思、一段一悟或者一段一恍惚,恐怕这种体会别的读者多多少少也会有的。又读《遛脑》时,本人正在党校学习(大有庄中央党校所在地),端坐大有庄,一壁厢马列俨然正襟,一壁厢《遛脑》犀利戏谑,间或各种“遛脑体”书评闪烁着红点跳入朋友圈,各种欢乐,热闹得紧。

  马列、书评、《遛脑》,乱炖着读,呕哑嘲哳热闹喧腾中勾勒出一副当下儒林众生相。然而“儒林”二字又绝框不住这几位爷,似大有庄的马列党史教授们那样正襟危坐自然是没有的了,假道终南山静伺朝廷召唤更是等而下之,似乎竹林中的那七位也出世得过于学院派。因了《遛脑》,老田和他的朋友们,哇呀呀一通板斧,把个行礼如仪的文坛给冲了个乱七八糟,正游园惊梦呢你一声炸雷敲桌子砸板凳吼陕西老腔,这是打家劫舍的动静啊。但党校老师谆谆教导马克思主义讲辩证法,这书里遛的是脑,不是跟“爱国者”打仗的飞毛腿,所以,热闹要看,而且争取看后有悟,恐怕惟有这样,才能识得我这位本家叔叔的霹雳手段菩萨心肠也。

  再看几篇,上文说过,净看见热闹了,悟的一层还真得好好品品味,况且也不见得都能看懂,毕竟读者与作者无论经历年轮,还是思维段位,都隔得太远。但出版物这东西,一旦出版就由不得作者了,一说诗无达诂,一说一百个哈姆雷特什么的,总之,从《遛脑》里读出什么东西来,恐怕也由不得作者。

  《遛脑》读书笔记一则新华社田雨2014年7月10日于北京

  《溜脑》读后感(五):自言自语中的浪漫想象与严肃思考 林适芬

  拿到《遛脑》一书,被书名和封面字句“新世纪最新颖的文学格式”吸引,究竟何为“遛脑”,此文学格式“新”在何处?待及细细读完,掩卷沉思,品味其中妙处。

  作者田炳信现为香港成报社长,新闻著作颇丰。《遛脑》由成报出版社辑录出版,以微博体记录作者所思所想,包括时政社会评论、媒体行业观察、故乡风情记忆、各地景色描绘、语言文字解读、人生经历感悟等。作者在后记中坦言,“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做到‘自言自语’,它只不过是属于人们生命中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意境……”可见《遛脑》也是作者的“自言自语”,在这番自言自语中,汇集其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图景和丰厚的人生阅历中积淀的浪漫想象与严肃思考。

  思考迸发的智慧火花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历史最真实是在于它的不真实。”历史烟尘浩瀚,史册汗牛充栋,常见学者为考据史证争论不休,大量历史谜团不得化解,“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法由来已久。这与历史的学科性质有关,历史旨在复原过去,映射现在,任何一个考证环节出错都会使结果偏离真实,例如考据材料因主观(如当事人的感情倾向、记忆偏误)或客观(如缺失、遭到破坏)等因素不够准确,当考据过程因外在(如政治气候)或内在(如自身能力)等问题出现断裂。考证过程环环相扣,难免在某个环节出错,故历史只能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而非达到百分之百真实。

  书中还有另外一句话,“忘恩负义有时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时是指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有时是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时是指一段历史对另一段历史。”历史是健忘的,纵使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不断修订再版《世界文明史》(《World Civilizations》),也只能撷取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吉光片羽,多少群体记忆注定被宏大的历史旋律淹没,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要。

  《人物》杂志主笔、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赵涵漠于2011年8月3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特稿《失落的阶级》,记录九十年代大批国企工人因经济体制改革而下岗的故事。在重工业发达的东北城市,曾经无限风光的烟囱、厂区陆陆续续被拆除,曾经相信自己找到“铁饭碗”的工人下岗后默默走向街头,捡废品,摆小摊,甚至到菜市场拾拣别人丢掉的白菜帮子回家做饭,卑微又努力地维持生存。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果很快成为舆论的主旋律,汹涌地覆盖下岗工人群体的命运,他们依然在社会和生活的洪流中挣扎,只是不会再有人提及。健忘的历史是残忍的,只会把位置留给辉煌宏大的历史篇章,或是深重苦难的文明浩劫,大多数群体记忆只能被扫入历史的边角。“忘恩负义”或许无可奈何,但认真记录这些群体记忆,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现在的历史,书中对历史的喟叹或可解读为对新闻的审视。新闻学课本反复教导学生“新闻需客观、真实”,制作新闻报道流程类似考据历史(不同的是,前者时间间隔短,后者长),按照前文对历史学科的分析,可得新闻同样无法做到百分百真实、客观,只能无限程度接近真实、客观。历史的“忘恩负义”也在提醒新闻人关注少数群体,赋予报道人文关怀。

  《遛脑》除却作者自言自语中的浪漫想象与严肃思考,也以“微博体”这一新鲜的文学格式予人深刻印象。随着技术手段开发速度加快,信息传递愈加碎片化,微博成为革命性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形式。《遛脑》以微博形式辑录作者所思所得,信息量丰富,形式活泼,易于读者消化。但微博与传统媒体相比,不免流于信息浅层化,此书也不可避免,对于某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读者更想得到作者的详细解读。

  《溜脑》读后感(六):脑爷儿,没事儿出来遛遛吧

  肖承深(人民日报编辑)

  拥堵于东便门和建国门之间的“主路”,无奈启动手机微信,一片一片的养生文字黏糊糊糊蒙上我的双眼,收获别样郁闷。

  远眺通惠河,一只尖嘴大鸟在浑浊的天空划一道清新的痕迹。爽!此刻,微信群响了一曲清脆的小调,众亲在八嘴九舌地议论田炳信先生的新书《遛脑》。

  “大脑缺氧,”我乞求的哥师傅,“我要出去遛遛。”“OK,别忘记您的车费!”

  通惠河,干嘛不叫“通慧”河?管它呢,反正群里有条“通慧河”,《遛脑》,引发我们的思维通往智慧之河。

  微博体散文集《遛脑》,是一条条会跳舞的小溪。在此畅游,智慧、灵动的各色小鱼拨动你的脚心、手心,直至内心。不管你在何处试水,它最终导引你汇入滚滚流动的江河,直至大海。

  “鸵鸟迈着伟大领袖的步伐,昂着美国人的长脖子,长着北朝鲜的小脑袋,带着拉登一样牛逼的大屁股,在自己的领地走地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骄不躁。”如此霸气的文本,竟然令人亲近!是积淀,是洞察,是写出来的,更是遛出来的。

  “让灵魂放松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新社会”。不经意间,他道破了一道一道的真相。

  上了田先生的贼船,塌地死心和他一起走才够明智。他一高兴,你就是船长。在这一片一片的自由水域里,人人都可以做船老大。大家一起来遛脑,遛而优则仕!

  遛脑,可以遛出一个新自我;

  遛脑,可以遛出一个新社会;

  遛脑,可以遛出一个新世界;

  遛脑,可以遛出一个新天地。

  作为一名漫画作者,制造线条的工匠,我每天用大脑去“遛手”,现在是腾出手来,让大脑做船长的时候了,给大脑一方空间,给大脑安装一副翅膀,还大脑至高无上权力!郑重提示,这权力,是遛出来的!

  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哪怕非驴非马,也该出来遛遛!

  《溜脑》读后感(七):《遛脑》是一枚旋转的魔方:

  《遛脑》是一枚旋转世界的魔方。它将文字颠来到去,却鼓捣出一个梦幻万端的文学空间与智力空间。它考验你的文学神经与政治神经,训练你的生存智慧,让你在魔方的旋转中迷醉不已。

  《遛脑》是一方色彩斑斓的水晶石。它将词语随意搭配,却折射出一个缤纷绚丽的美学空间与娱乐空间。它考验你对测不准定理的认识,训练你对不规则与突破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理解,让你在多色交错的迷幻中兴奋不已。

  《遛脑》又是一轮内涵深厚的转经筒。它看似自言自语,疯言疯语,虚虚实实,绕来转去,却道出了不少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道理。它考验你对人生哲学的领悟,训练你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让你在大自在的巅峰体验中愉悦不已。

  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2014.7.9

  《溜脑》读后感(八):脑子是要常遛,不然会进水。

  第一次见到炳信就有点儿相识恨晚的感觉。他祖籍河北,在南方工作。在他身上既有北方爷们儿的粗犷,又有南方汉子的狡黠。他的《遛脑》出版后说好要送我两本,让我遛遛脑子。说完这话他就遛出去了,让我等了好一阵子。从微信上看他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天南海北不停脚。那天他来个电话,说他在广州,第二天又要出差。我放下电话直奔他在广州的办公室,这才拿到书。

  我已经有一阵子没好好看书了。我说过退休以后多遛腿,少用脑。拿到书本来想先翻一翻,以后慢慢看,不料一口气看了下去,欲罢不能。一本只有206页的书内容却非常丰富:有格言,有俚语;有对传统观念的理解,有对社会弊病的鞭挞;有做人做事的哲理,也有不着调的调侃。它是一本书,但又象一堆光怪陆离的碎片。炳信那敏捷的思维,以及他的睿智和诙谐,通过流畅犀利的笔触洒在了这些碎片上,让人过目难忘。

  脑子是要常遛遛,不然会进水。脑子进了水可不是什么好事。最近网上流传着各种信息,有教你做人做事的,也有教你保健养生的。这里面不乏有益的东西,可也确有不少的胡编乱造。一些根本不靠谱的东西,居然也有人信,有人转,还要亲友们一定要转。这脑子是不是该遛遛?各位朋友不妨看看田炳信的《遛脑》。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什么叫遛脑,怎么样遛脑了。炳信说,“这个年代是一个娱乐遍地开花的年代,一个装逼的人可以让你开心,一句莫名其妙的段子可以让你高兴,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让你笑掉大牙,一张报纸一篇文章让你捧腹大笑。搞笑的材料铺满大街,好笑的素材铺满大道。笑和哭换个角度都一样”,“开心为大,遛脑为高”。为了开心,遛遛脑子。 2014.6.26广州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杨英凯少将

  《溜脑》读后感(九):倾听“遛脑”的绝唱

  茶余饭后,将禁锢家中的宠物带出去放风,是为“遛狗”、“遛鸟”;闲暇之余,解放自己的双脚到乡间田野信步东西,是谓“遛达”。香江报人田炳信博士却有一句“口头禅”——“没事溜溜脑”。难道“脑”也可“遛”乎?

  及至读完他的获奖散文集《遛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发明的“遛脑”一词,就是抛弃固有的思维模式,给脑筋“松松绑”、“放放风筝”,让“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人生识字糊涂始”。面对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如果只知死读书而懒于思考,那么就有变成“死脑筋”的可能。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它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考使人不再脆弱和匍匐于权势的淫威之下。但是,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却说:“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则是另一回事。”从这方面来说,“遛脑”并不像“遛狗”、“遛鸟”那么简单,要不,怎么会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西方谚语?

  庄子曾嘲笑那种“以有涯随无涯”的求知方法,对于“有涯”的人生和“无涯”的思考,作者在书中也发出类似感慨:“人生不过如此,你想明白了,老了;你想通了,死了。”为了破解这一魔咒,他将观察与思考融于每天的生活中,在 “一字一解”中寻觅现实的隐喻。《遛脑》一书的开篇,即用63个字解码社会与人生。他还一反“看破不说破”的佛家之言,专门写了“一语道破”的章节,笔锋直指世道人心。

  作者“遛脑”有术,时而联想,时而反讽,时而质疑,时而作逆向之思,体现出一种批判取向的集成思维。他以天花板与地板的关系作比,来说明人要与欲望保持距离;他以邓小平“公务接待中有份西红柿炒鸡蛋就不错了”的说法为依据,讽刺当下公务招待中的“变戏法”:“不但有西红柿烧鸡蛋,还有鸡蛋烧西红柿,鸡蛋烧鸡蛋,西红柿烧西红柿。”

  他的这种批判性思维在书中是一以贯之的。他批假、批“装”、批谣言、批忽悠、批奢靡、批特权、批“马屁提案”,批信息爆炸与文化工业背景下的各种乱象,以及以讹传讹、指鹿为马在新闻领域的病态传播方式。有时,他更像那个直言“皇帝什么都没有穿”的小童,质疑那些似乎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

  作为一位曾被“新华体”浸润多年的传统媒体人,当田炳信邂逅微博,立即释放出无穷的“遛脑”活力,“微博”也成为他书中的一个热频词。“微博给每一堵墙装修了一个大大的喇叭。微博给黑夜镶嵌了满天繁星。微博给泥泞的沼泽地修筑了快车道。”“21世纪最伟大的词汇是微博。”他如此偏爱这种“新新媒体”,以至于《遛脑》全书的写法也采用了“微博体”。这使得该书呈现出“短小精悍、信手拈来、嬉笑怒骂、涉笔成趣”的话语风格。其思绪如风行水上,追求的是“自言自语是大自在”。他认为,“一个好围脖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有庄语,有逸语,有清语,有趣语,有浅近语,不名一体……戒贪祛妄、屏虑释思,寄清净心,游欢喜地,言近指远,辞简味长。” 这里,他借用的是雍正《悦心集》序言的说法,也可看作他对《遛脑》一书写作风格的期许。

  布封有言:“风格即人”。也许因为作者生于大草原、长在敕勒川,从小习惯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由自在生活,因此落笔为文方能从心所欲,勾画一片天籁:“黄河跑一次调,大湖小湖都变成了激动的音符。”“我拎着西装,从内地到香港,走的吊儿郎当。我要瞥见一处大海,波涛万丈。”在昔日新华社同事的眼里,他不仅是位“发稿狂人”、“九段侃手”,而且也是一位身披羊皮袄、腰佩蒙古刀,千里迢迢为分社同仁送去“救命粮”的热血汉子。知此背景而复读其文,更觉豪气满纸。

  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遛脑》一书接地气,有真意,不做作,可谓“遛脑”遛出了真境界。

  (王君超)

  《溜脑》读后感(十):人贵其脑,持者宝之,怎可以遛?

  田老炳信,虽为新闻界中翘楚,学界中之达人,亦系长者,从未以此居高,与人甚善。余不知天高地厚,常呼朋唤友,密会田老,切数斤狗肉,置一坛白酒。细听他侃几段故事,拆解数个文字,满堂欣然,其乐陶陶,使人兀然而醉,不知杯盘之狼籍。

  席中常有惊人之语,例如:没有黑色的衬托,红色会这样漂亮吗?红与黑,左与右。相辅相成。 其意深长,田老每多此语, 知者会心,不知者惑然。

  尝有惑者言:"田老之言虽风趣,无关我利害之处,何以每见必陶然?"

  何谓我者,人觉有我,吃饭穿衣,谋财害命,日常知觉,人尽皆同,此谓日常之我。而感情性灵,则于群性中见个性,此谓自我,人易执于自我而不知众皆有我,以一已为标尺,衡量无尽之世界,故惑也。

  近日田老出书,名曰<遛脑>!

  惑者更惑然!狗能遛,脑何能遛?

  人贵其脑,持者宝之,怎可以遛?

  所谓自我者,自其众者而视之,不过沧海一粟已。

  贵其心而生矜持,重其粟而生差别,烦恼无尽矣!

  以己之心度世人之心,以己之高比世人之俗,而不明己之知而所困者,何其多者矣!

  不为心之所缚者,方能把脑去遛!

  遛者,放下自我,随心而发,置于广阔天地,纵横无涯之境。

  其贵在于能"遛",遛字颇俗,赶牲畜走路矣!

  视脑为牲畜,非智者不办也!

  以一心而驰聘天下,非遛之不可。善遛脑者,既为一己之所独,又可为大众之所同。

  个性中见平易,平易中见包容,非有历练与灵性兼具者不可。

  遛脑此语,知易行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溜脑》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