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节草》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节草》影评10篇

2022-04-04 03:3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节草》影评10篇

  《三节草》是一部由梁碧波执导,肖淑明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节草》影评(一):再忆泸沽湖

  “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看98年的记录片《三节草》,看肖阿婆絮絮叨叨地讲述她的坎坷一生,中学时被摩梭土司喇宝成看中,带回泸沽湖当了压寨夫人,生下双儿双女,想家念家却也回不去。

  听她那句感慨,“命运所定,莫奈何。

  我这一这辈子算是溶化在泸沽湖水里头了……”

  让人泪酸。

  54年前她走进泸沽湖,这一生可怜也罢可恨也罢,都是命了;54年后,她终于将外孙女拉珠送进了成都城,心也平静了。

  从前的泸沽湖镇,还叫左所,乡里田间传唱着“左所地方好地方,菱角粑粑虾子汤”,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撑着猪槽船去草海捞虾子菱角,男娃儿赤着身子在水里赶牛群……从前的人们会站在小河边,唱着歌谣送别离家的姑娘“姑娘何时回,记住我的情,我的意”……

  我在我所见到的泸沽湖里,寻找着十多年前《三节草》镜头下记录的泸沽湖的影子。

  看着纪录片里的肖阿婆和拉珠姑娘,我想起了那天从洛水村徒步到里格村,在一停车场遇到的两位高山彝族阿妈和一位彝族姑娘(她们负责看管停车场和路边的收费厕所,那天整个停车场只有一辆面包车,而我沿湖走了三小时除了碰见她们也几乎没遇上别的人)。没备干粮,很饿,问吃饭的地方远不远,阿妈说很远很远,瞧着我有点儿焦虑。

  阿妈便问我要不要吃烤土豆,我说好啊。

  一个阿妈边抽着烟管边折树枝当柴火(阿妈说,这烟草,是自家种的,抽了这烟,人才精神,干活有力),另一个阿妈找了来好些土豆,用刀切开,晒上盐巴。

  阿妈让我靠着火堆坐,暖和。

  在等土豆熟的时候,阿妈亲自剥山核桃给我吃,真是让我受宠若惊。

  等土豆烤熟了,阿妈又帮我剥点那层碳黑了的皮,拿了盘辣子调料让我沾着吃,担心我咽着,又给我泡了一杯茶……

  嘴里念着:“多吃点,要吃饱……”

  还拿了猪肉片烤了给我吃,没有叉子,就直接折了个小树枝插上面。

  这种原生态的独特体验,至今让我记忆尤新。

  一开始,我误以为她们是摩梭人,聊了之后才知是高山彝族,家在山上,帮摩梭人看管停车场,坐一侧的姑娘,因还有弟妹,家里负担重,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了,跟着两位阿婆下山,向经过的游客兜售自家种的核桃、杏仁,补贴家用。

  只是那些天,天冷,游客很少,她们的生意并不好,后来我最终买了她们各自的物产后,她们真的很高兴,看着她们脸上那孩子般灿烂的笑颜,让我也觉得一切很值得。但看到她们把东西拿给我生怕我拒绝时的小心翼翼,让我觉得有点儿心酸。

  因为急着赶路,给她们照了几张相后,我就走了,没有多聊。

  一个人走在看不到尽头的环湖路上,尝着彝族姑娘家的杏仁,尝出了涩意和霉味,

  当时也曾担忧着这位辍学的姑娘的未来,是否会走出大山,走出泸沽湖……

  她与《三节草》里的拉珠姑娘,真的很像,被太阳晒得黝黄的脸,就连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几乎一模一样;我几乎轻笑地想,她写信时,是否也会像拉珠一样被数落写了好多错别字……

  不同的是,拉珠十几年前就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进了大城市,而这位彝族姑娘呢,她的命运又是如何……

  我无法想。

  又回到肖阿婆的那句:命运所定,莫奈何。

  等再回到泸沽湖的那天,若能再见到那两位阿妈,就多听听她们讲讲故事吧。

  《三节草》影评(二):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今年年初独自去泸沽湖,离开前夜,拖着疲惫的身体溜达,曾意外来到肖淑明孙子的住所。堂屋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匾,匾上写着“末代王妃府”几个大字,大门紧锁,庭院冷清。旁边路过的摩梭大叔朝我摆摆手,“20块钱门票嘞,没啥看头,走吧。”

  意外翻出这个片子,写几点看法。

  1、故乡

  肖淑明生于成都,长在雅安,十六岁远嫁左所(如今已改名泸沽湖镇),在那里她熬过残破一生,一直到08年10月因脑溢血与世长辞。98年她回到成都,可是,54年过去了,父母兄弟都不在了,只见到见到了两个表姐妹。故乡早已没有值得她留恋的人了,可她回到泸沽湖后,和邻里聊起回乡依然会神采飞扬。她没有那么多悲伤,有生之年能回乡看一眼,便已知足。

  我们都有故乡,有的人未曾远离,有的人在外漂泊多年得以回乡,还有人一生流离失所。不管怎样,总有一方土地留存在了你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永远也忘不了清明时节,苏北乡下雨后泥土的芬芳,可如今回去一趟变得很难很难,只能在某个月亮袅袅升起的夜晚,把愁心寄于明月。

  片中有个地方戳中泪点,肖淑明回忆自己因为生育小孩住在湖心岛上,思念家乡孤寂难耐,只能谈着风琴,一遍又一遍吟唱着“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2、信仰

  肖淑明在片子伊始就提到自己是汉人,关于这个身份,她历尽磨难也没有丢失,即使容颜已老。虽然外在的东西和当地的摩梭阿婆已无两样,可是内心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变。

  她嫁给了土司,摩梭当地一般家庭都是走婚习俗,可是土司家的传统是一夫一妻制。可身份高贵的土司又怎甘只和结发妻子举案齐眉呢,当地年轻貌美的女子基本都成了丈夫喇宝成的枕边物。面对丈夫的出轨,肖淑明的态度开明却又决绝。“他在外面怎么翻木摞子我不管,我是汉族,我要遵守妇道,管你奇怪的风俗 。但是,如果带野婆娘回来,我就一枪把她打死。”

  再比如她讲诉自己打野鸭子百发百中,突然就嗫嚅到,“手上有了毒,一打一个准,生灵害多了,就再也不打了。”

  肖淑明有很多朴素的信仰,这些东西,一生都不会改变,哪怕时迁事易。

  3、亲人

  老人说,酸辣甜麻苦,喜怒哀乐愁,我这一生都有了,一言难尽,罄竹难书,我这一生说起来是又可怜又可恨,回忆起来痛心极点,咋个整,只要看着儿女名下。苦也好,造孽也好,没得吃也好,没得穿也好,没得用也好,无法,就在这里一辈子。总而言之喇宝成把我害在这里。我这一生就溶化在泸沽湖水里头了。

  对于丈夫,肖淑明直言是他把自己害了。想来她还是怨念的,早年享尽荣华富贵,中年入狱,晚年清贫潦倒,是喇宝成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儿女,这是她一生坚守泸沽湖的唯一理由。她相信命运又不屈服于命运,儿女成了她甘于忍受一世清贫的最后支撑。

  对于拉珠这个外孙女儿,老人倍加疼爱又寄予了厚望。她费尽心思要把拉珠送到成都去,为此不惜千方百计求成都来的老板,不惜把儿女训斥的一声不吭。她希望孙女走出泸沽湖,更是希望她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一生被桎梏围困。

  直到今日,肖淑明依然荫庇着自己的子孙,她的故居门票收费20元,孙子辈以此为生。

  是想,这世间能有几人不被亲情牵绊?都是命,逃不了。

  4、处事的智慧

  片中让我特别惊讶的一点是肖淑明思维敏捷,行事果敢,胆识过人,让人惊叹。她和寻常摩梭阿婆一样,辛勤劳作不畏艰辛,又和她们不一样,她识字有文化。

  她把困难全部都化作了处事的智慧。

  面对成都老板介意孙女文化程度不高,她说,人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

  面对拉珠父母犹豫是否送女儿去成都,她说,要看大事,眼光要看得远。

  面对即将远行的拉珠,她说,有些事你不想做也得做,形势逼人,时代就如此了。

  片子结尾处,她娓娓道来:三穷三富不到老,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拉珠走后我的思想也平静些了,我已经七十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这辈子算是溶化到泸沽湖的水里头了……54年前我走进泸沽湖,54年后,拉珠走出泸沽湖,这个就是人的命了。

  5、其他

  看到片中的肖淑明,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祖母。她只比肖淑明早过世两个月,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了,她同样身世坎坷,一生苦难。

  那个夏蝉聒噪的午后,她躺在藤椅上,没能再从梦中醒过来。

  转眼五年,恍若隔世。

  整理遗物时,我意外在箱底发现了一幅祖父的手绘肖像画,纸质,保存完好。祖父逝世近四十年了,这应该是她唯一的挂牵。

  我的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清风带走了她所有的忧惧、苦涩和郁结,除了那一幅画,什么也没有留下。

  《三节草》影评(三):活着

  【关于活着和命运】

  ================

  看完这部纪录片,想起来一部小说,《活着》,家珍说:“春生,你要活着”。据说隶属于云南的泸沽湖另一岸的摩梭“女王”在70年代就投湖自尽了,肖老人家还倔强的活着,而且是乐观健康地活着。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你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史铁生: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泪酸三处】

  ================

  1、拉珠刚从县里回来正在和父母交谈,这时候老人进来了,一进门就喊:“诶呀,拉珠哦”,拉珠跑过去拉着婆婆的手,老人说,这下我见到你,我喜欢,天天望你哦,望你回来。我见到你,好了好了……

  2、两个小朋友边唱着歌边手脚利落的收着庄家,随着镜头看到一家人都在地里,一边手上忙个不停麻利的劳作一边小合唱。

  3、影片最后,肖老人家看着孙儿赶着小黑猪,捂着嘴嘿嘿的笑。就像她说过的,苦也好造孽也好,这一辈子,就想陪着儿女看着儿女生活,子孙后代就是她活着的意义和奔头。

  【关于拉珠】

  ================

  听着她和父母和伙伴儿们的谈话,多质朴啊,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是最难得的。

  我觉得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事作风,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折射一个缩影,有的人做事发浮,爱贪图小便宜,遇事绝不吃亏,有的人踏踏实实,能吃苦,认为偶尔吃个亏实在不算啥,我觉得这就是从小长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拉珠的大姨夫是个喇嘛,肖老人家在纪录片的前部分说过,我这个大女婿读经书是读得不错的。大姨夫在拉珠临行去成都前说,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如果没有经历过一段黑暗的磨练,就不可能迎来光明的时候,不付出辛苦而坐享其成,此信万万不可有,也万万不可存。作为拉珠来说,去了以后,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帮别人房前屋后扫扫地,甚至于扫扫厕所,也没有关系,也不用害羞嘛。今天把脸垮起来,明天又不开腔不出气的样子,有心人还以为你不高兴,所以性格应活跃、开朗。同时还要学真本事,肚子里要有货。

  【啥叫人生啥叫智慧】

  ================

  有一种力量叫做平凡,有一种感动叫做生活。老人家是朴素而真实的,她边“活着”边开导着也悟出了自己的道理(受过难的老百姓都是哲学家啊),就像受过难的千千万的底层百姓一样。她说喇宝成去世后(自己也刚出狱),觉得有话无处说,有气无处撒,感到苦恼痛苦时,她会安慰自己,为什么是我来到这里受苦呢,就是自己的命运,命运所定,莫奈何。

  老人说,酸辣甜麻苦,喜怒哀乐愁,我这一生都有了,一言难尽,罄竹难书,我这一生说起来是又可怜又可恨,回忆起来痛心极点,咋个整,只要看着儿女名下。苦也好,造孽也好,没得吃也好,没得穿也好,没得用也好,无法,就在这里一辈子。总而言之喇宝成把我害在这里(=_=|||)。我这一生就融化在泸沽湖水里头了……

  说道喇宝成内段儿我不厚道的笑出声儿了,老人家你太率真了……我想到余华说过的内段儿: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是最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老人对大女婿说,我名下的儿女,不要看眼前的这么点点,主要看大事,眼光要看远点。

  老人在拉珠临行前说,有些事你不想做也得做,形势逼人,时代就如此了。

  老人在最后说:三穷三富不到老,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拉珠走后我的思想也平静些了,我已经七十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这辈子算是溶化到泸沽湖的水里头了……54年前我走进泸沽湖,54年后,拉珠走出泸沽湖,这个就是人的命了。

  从老人这最后的话里,好像理解了她为啥这么执着的要把拉珠送到成都,老人认命了,但还是有些不甘,她希望给孙女一个不受穷不受苦的机会,弥补自己的遗憾,了了一大心愿。

  【朴素的道德】

  ================

  老人说,自己的亲身骨肉,舍不得,要想把娃抛弃了,到外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感到自己的良心问不过,问心有愧。再受苦也好,再受难也好,我只要看到自己的儿女,同他们一起过。

  这可能是几乎每个母亲都具备的,最朴素的道德底线。

  最后的段落,老人看着小孙们的打闹,开心的看着笑着,内是发自心底的笑,看到赶小黑猪的小孙,肖老人家“打打哦棒棒拿起来哦”,然后捂着嘴嘿嘿的乐,真心可爱至极。我十分想用“萌”来形容行吗。

  【墙裂喜欢老人家】

  ================

  老人家说自己是急性子,你看她说起话来比比划划,走起路来风风火火,那气势,不亏是掌过印的。有个她去街上买东西时踩石块过小水沟的镜头,那身手敏捷的,嗖嗖嗖几步跨过去后又来了一个利落的转身,俩字儿形容就是“轻盈”。老太太年轻时也不简单,骑飞马打飞枪,左边别一支左轮枪,右边别一支德国毛瑟枪,一炮中三只鸭子。(真的假的啊?膜拜啊)

  老太太是真性情,上来脾气会骂人,因为事情没办妥,她把某公司副总给骂了,她说:遇到事情不对头了,我就是个骂,咋个呢。她还骂喇宝成是龟儿子,相中别人家好看的闺女就去翻木摞子,她说不计较喇宝成翻木摞子,但是同时也警告他不要把野婆娘带回家,否则一枪打死。

  老人家性格开朗,爱讲话,善交际,无论是游刃有余地对某公司副总说着的客套话和场面话,还是热乎乎的对乡里乡亲说着的问候话,都能看得出来。那个口才也特别好,引经据典,带着古风,好歹当年出嫁前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比如某公司副总说到拉珠信里有错别字,老人家讲话,学呗,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多牛X的老太太啊。

  =======End======

  最后,总之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是真心喜欢上了这个老人家,特别特别特别喜欢,从内到外,墙裂喜欢啊,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

  .S. 那个泸沽湖的小黑猪品种,太可爱了。

  《三节草》影评(四):肖淑明的絮絮叨叨

  有一种无法改变的轮回叫宿命,但也有一种改变宿命的坚持叫信念。在梁碧波的《三节草》当中我们可以听到肖淑明说“命运所定,无奈何”,但当她的孙女将要面对像她一样的生活的时候,她靠自己的坚强的信念努力改变命运的罗盘。朴素真实的肖书明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究悟出了自己的生存理念,她在片中“絮絮叨叨”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些道理······

  “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三节草》的一开头就这样出现了这样的字幕,下面署名是肖淑明,而对于肖淑明本人我们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摆谈一下我的经历”,当画面渐渐清晰,一个满面皱纹但依旧神采奕奕的老人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个人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肖淑明。影片在肖淑明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肖淑明送拉珠去成都这两条主线上交叉进行,画面在黑色背景中肖淑明的独白与现实场景中交叉切换,当肖淑明在讲述自己迁至雅安上学并遇到喇宝成的时候影片中穿插了很多老照片,这些黑白的老照片虽然不是特别清晰但这样的画面给了我们一种真实的感受,使人仿佛跟随肖淑敏的声音回到他所讲述的那个年代。

  肖淑明说“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这句话使人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个被泸沽湖圈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家,到底何种经历才能够使她发出这样的感慨。肖淑明说她本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也许正是当年学生时代的经历使她能够具有一种文化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句话当中看出即使是被腐朽的传统文化环境所包围,但她仍旧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保存着一颗不服输的心。

  肖淑明说“我在思想上不计较,你去翻哪都行,可如果你是带野婆娘回来,我一枪把她打死”。肖淑明所指的便是个别少数民族的走婚制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我们没有权利评价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优劣,“存在便有理”,但我们绝对有义务遵守自己民族的民俗习惯。肖淑明嫁到了这个“东方女儿国”,但她依旧坚持自己是一个汉族人的习俗,“你们的风俗怪,怪你们的,我是汉族,我要守妇道。”

  肖淑明说“要想把自己的娃儿抛弃了,到外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自己感到自己的良心问不过。我再在这受苦也好,受累也好,我只有看到自己的儿女,和自己的儿女一起过”。这就是母爱,是每个母亲都具备的本性。肖淑明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然注定,她为了儿女放弃到外面追求自己幸福的机会。但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外孙女拉珠的身上,她一心想让拉珠摆脱泸沽湖,自己已经融化在了泸沽湖,不能让拉珠承受与自己相同的命运。所以她想尽一切办法使拉珠真正走出泸沽湖,改变自己当时想要改变却未曾改变的命运。终于,拉珠离开了泸沽湖踏上了去往成都的路,影片采用了大量的全景或大远景来展现画面,使人物在大自然中显得很渺小,正如人在命运面前很渺小一样。就如肖淑明说”五十四年前我走进泸沽湖,五十四年后拉珠走出泸沽湖,这就是人命“。

  最后,肖淑明还是说”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她聪明善良,沉稳乐观,遵守自己的原则,她曾是单纯的少女,嫁给喇宝成后为了儿女在落后的四川泸沽湖度过她的余生,她相信命运却不屈服于命运,她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活着,辉煌过,也落魄过。当肖淑明笑呵呵的看着两个孩子在嬉戏打闹的时候,她的眼角挂着泪水,也许这是欣喜是欢乐的泪水,也许我应该对这样的场景感到欣慰,但不知究竟是何种原因,感到更多的竟是心酸。

  “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那个阶段荣华或是哪个阶段落魄,命运无常,如果可以,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想活好每一天。”可是正如肖淑明所说,她也不知道拉珠到了成都后的命运如何,在成都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还要看拉珠自己,那么,究竟送拉珠离开泸沽湖是对还是错?只是我们都愿意怀着一种美好的祝愿,愿拉珠一切安好。

  《三节草》影评(五):人如三节草

  肖淑明本是成都汉族女子,被左所地区(现泸沽湖地区)土司喇宝成看上,早早从中学退学,来到泸沽湖边当了土司夫人。

  1997年时,肖老太已经70岁,面对镜头毫不怯场。来拍我吗,那就来吧。肖老太穿戴齐整,扬手抬眉,“我来摆谈一哈儿我滴经历……”

  曾是军官家女儿,当时鲜有的县中女生,再到嫁入深山之中的世外之地做一堆人服侍的土司夫人,在泸沽湖中心孤岛上体会过富贵闲人的空虚孤寂。随后二十年政治风云变幻,土司丈夫政途变迁直至文革末年去世肖老太一字不提。反正从此之后她一个人带着儿女生活,守着湖边的泥墙瓦房,一眼看上去是个贫苦农妇。但肖老太一讲起话来就不得了,言辞洗练,言语通达,且有股强韧的力量,让人难以忽视她的任何意见。

  “我的人生,那是罄竹难书!” 虽说人生故事丰富,老太太摆起龙门阵来又毫不拖沓。讲少女时代土司如何等不及她毕业的急急忙忙要娶到手,可见姑娘当时如何品貌声名俱佳;讲当土司夫人时如何跨双枪骑马奔驰,海子上的鸭子一枪中三只,可见夫人当时智勇,决非深闺中软弱无用小儿女;讲年纪渐长后多情土司睡遍周边美貌姑娘,夫人宣称誓死捍卫夫妻之道,敢把情人带回家就一枪打死她,可见夫人硬脾气,时代有时代的无奈,但夫人在可行的范围内绝不示弱;讲自己在湖心岛上生儿育女,怀乡思归,抚琴一曲长歌“何时可以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引得湖上渔船竞相来看,肖老太说话太溜,豪气幽默远多过悲情,但硬骨头下难免深藏柔软的心。

  70岁的肖老太,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手持烟管,头戴解放帽,两步蹦过水塘,家里的男人和年轻小辈也远不及她中气十足。自从她受老乡资助回了一趟成都,肖老太便打定心思要把孙女拉珠送出深山,求资助过她的成都公司接收拉珠去工作。

  不出所料,视频评论里总有人说,希望拉珠不要离开美丽淳朴的泸沽湖。肖老太才不管,她盘算得清楚,也对人毫不遮掩。繁华的都市就是好!她对自己当年走进“左所”后悔不叠,口口声声咒骂喇宝成。泸沽湖的风光瞧够了也就那样了,旅游的人来了两天,带着一堆照片满意的走了,而一年中的风雨不调时,房屋进水,农田低产,却是当地农民实实在在的受苦。肖淑明更难以释怀的是早早失学。她算是困在泸沽湖了,但孙女身上还可以承载她的希望。她要把孙女送出去,这个家她做得了主,而女儿女婿和孙女虽有犹疑也不由得要相信她。

  要送孙女出门不是易事。肖老太作为一家之主大显身手。面对成都来的公司代表,俨然喇家公关代表,“李经理,你这次来我们日久夜盼,见到你就如同见到池总一样。” 李经理提示拉珠写的信都是错别字,暗示拉珠难以胜任公司的工作。肖老太回应得有情有理,“我想来是,只有学嘛,向来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 李经理一去没有消息,肖老太又想法子写信去催,信中先陈情拉珠要去成都之事已经人尽皆知,若去不成,名誉有损。随后再加压力,推说拉珠已下决心,若去不成,唯有一死。最后又若无一事的关切池总,早日来访吧,雨季来了路不方便。

  成都公司态度踟蹰,拉珠父母也是一重压力。肖老太一力促成拉珠辞了旧工作,若去不了成都,如何向拉珠父母交代?拉珠母亲虽不开口,但想来必然心中焦急。肖老太主动说中她的心事,随后提出自己写信催促。如此懂得换位思考和沟通技巧,真是秒杀同时代99.9%的老太太。

  池总终于来信表示欢迎拉珠前去就职。就在一家欢欣之时,又再生枝节。池总只说在成都迎接,而这个家庭连拉珠一人的单程车票也难以负担。拉珠父母老实巴交,筹不到钱。肖老太盘腿把女儿批评一番,女儿哭了一场,就是没有什么办法。肖老太噌噌借钱去了,车费到手,拉珠也收拾好了行装。肖老太的希望,终于在70岁的时候向前迈了一步。

  城里好,还是乡下好?谁又能真正知道。男男女女边唱歌谣边锄地,唱的是,“美丽的泸沽湖,迎来了朝霞”。 即使抱怨自己要融化在泸沽湖了,肖老太仍然怀念海子里的虾子和菱角,捶胸顿足的表示最鲜美不过菱角粑粑。腼腆的拉珠临行前和小姐妹讨论要如何告别,“我走的时候你要送我到草海桥头才行。” “草海桥头怎么行,太近了!”

  也许只有孩子才能真正享受乡村的美好。“ 姑娘你就要走呀,姑娘你何时回来。” 孩子们唱着离别的歌,脚步丝毫不减轻快。无垠的草甸,跑来跑去的猪仔,打结的马尾,对于孩子们来说,劳动和娱乐之间没有边界。等孩子逐渐长大,多余的营养和时间就会在心中滋养出一台火车,燃料日益丰足,想要开到一个目的地去。任何一个目的地,无论是生一堆孩子,还是升学做官,或者当个喇嘛,只要不是此刻此地就好。

  肖老太何尝不知道人生境遇的相对主义。她说,人如三节草,不知那节好。虽然不知,但人生横生多少枝节是一回事,人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另一回事。肖老太一边感叹一切都是命运,一边又人到70毫不妥协。去成都,与其说是梦想,莫若说是梦想的一种容器,毕竟人生向前最坚实的推动力通常来源于对未来与他乡不切实际的想象。

  肖老太在人生走向的四面八方之间选择了归顺现代车轮的那一条。 “时代如此啊!” 肖老太感叹到。周围的人纷纷附和,“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了。” 如果肖老太再读几年书,也许甚至能够进而对现代性发表几句高论。又或许如何评论本不重要,人生意义的来源,不就是凭自己的力量,去施加一些影响,并看到一些改变吗?

  有一些评论抱怨,老太太好似在作秀。就是这么不公平,越是不作为才越容易被同情。有几个老太像肖淑明这样,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活到70还要揣着一口气。

  面对无可奈何的命运,有的老太太以泪洗面,而肖老太默默点燃了一根烟。

  《三节草》影评(六):没想到是这么早的纪录片

  是不是因为政治问题,老人中间很多年的岁月都没说。估计当时肯定是问了,都剪了。

  老人,年轻是也是敢想敢做的女汉子啊。虽然我不太喜欢她,觉得她给她的女儿孙女太多压力而且略自大,但她这一辈子比平常人更多不容易却没有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甚至更少,还能自信高兴,这点我佩服。

  说实话,我本以为会是一个看穿了岁月、平和慈祥的老人,没想到老人这么大年纪还是有些心不甘、意难平。原来一位经历过这么多的人肯定是返璞归真形的淡然,可老人说话给我的感觉还是急急忙忙、焦焦虑虑,所以有点失望。

  我特别喜欢大起大落之后回归平和的人。

  又及,云南没什么污染,没什么工业,环境真不错,泸沽湖漂亮!不过去要趁早,经济发展的春风吹过后原生态民俗就被毁了。周庄,凤凰,丽江等等,前车之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三节草》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