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1-20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10篇

  《一次:图片故事》是一本由[德]维姆·文德斯 / Wim Wenders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一):维姆 文德斯-一次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的一个照片集,作者是一个导演,和许多文学家以及其他的导演(比如黑泽明)有过接触,但是我对西方的世界是非了解。但是百度了一下,这个导员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物,具体的我也不在这里说了。

  实话说,我觉得作者的拍照水准也就一般般的感觉,许多其实也就起着记录作用,构图什么的不太说的上,由于以前的照相机的原因,看起来也十分朴素文字其实也一般般。

  看完以后只有一两句话,一两张照片还有一些印象

  一句话似乎是描述美国的空洞(作者是德国人)

  一张照片是封面上的狗,眼神太过忧郁

  这本书的确会在一两个瞬间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孤单的感觉,但是感触并不强烈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二):时间里的一次

  我租住的房屋,刚搬进来,发现房主留下一只老旧的钟,装上电池也不能再走动,所以这个屋子一直没有钟。看时间有电脑,有手机。前一阵,买了一枚十元的钟,装上电池,挂上墙,屋子里安静时候突然多了一个声音

  “……嗒,嗒,嗒,嗒,嗒……”

  好像这个屋子此前一直静默着,凝立着,突然之间它运行了起来,它的体内出现了一个维度,有了一个向前摆动的力。屋子里的一切好像都变换了意义,或者说,有了新意义。

  白天我上班,屋中空无一人的时候,在每一个隆重的“嗒”声的瞬间,房屋都在时间中延展了一点点。从窗外照进的阳光被单上挪动了一点点,前夜扔在垃圾桶里的苹果核又腐败了一点点,阳台上的衣服又去了一点点湿气,一只蟑螂在水槽上又爬了几公分。

  当时间被意识到的时候,一个新宇宙就好像诞生了。这个时间的维度,我也在维姆·文德斯的摄影机《一次》中看到了。看文德斯的这本影集,和其他摄影集不同地方,就是文德斯在开头,用他做电影导演的经验,告诉你看这本影集的一种方法:加上一个时间的维度。加上一秒与下一秒之间,这一时刻与下一时刻之间的坐标。于是这些照片自动就流动起来。

  通常的摄影,是要将时间取消,将连续时间中的画面抽取出来置于永恒,寻找那被凝滞的一刻的、扩散在那个相框之内的可以丰满观者之想象的“光晕”。

  而文德斯的照片通常都成组出现,并且图片描绘的通常是同一个情境,而时间上两个点的抽取、并置,就立即产生了时间的向量,时间被植入,照片中有了叙事元素的基因。在这一张照片与下一张照片的凝视中,照片里的人与物好像在我们的脑中运行了起来。譬如拍第51页拍戈达尔的那一组,共有四张照片,前两张,在圣地亚哥海滨的房子前,几个人围坐着聊天,戈达尔躲避着镜头,仿佛与这氛围格格不入。下两张,戈达尔坐在一辆轿车的副驾驶上,凝神望着车外,显然,脱离了那个正经的谈话环境,缩到自己的小世界里,戈达尔的举止便自然了,文德斯在后排座上拍下了戈达尔的后脑勺,注解道:“我还从来没有坐在一个更忧伤男人身后呢。”

  这组照片的故事,讲述一个似乎生来孤独的男人在人群中的困窘,他在这短短时间里由紧张到松弛了的心理状态。文德斯实际上是在在有时间感的摄影中实践着蒙太奇的方法。这方法重要的不是将画面组合起来,而是组合起来后,是否有新的意义从时间的间隙里流淌出来。准确一点说,这种蒙太奇构造的是一个故事中的状态与情境,是“事物的状态”。

  也因此,文德斯的摄影构图是电影式的,蒙太奇致使他以电影的景别变化来关注拍摄对象。譬如第135-137页,他拍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第一张照片以近景收纳下作家书桌的影像,第二张是走到了街道上,一个奇怪角度的近景拍下了作家那头发有些凌乱的半个脑袋,最后一张是中景中的作家的背影,他在路上走着,看上去很疲惫。即便不读文德斯的注解,我们也能看出一个作家写作中的沉重:那书桌上的稿纸里有作家写作中的世界,而书桌却无法分担这个世界的重量,作家曝光不足的脑袋上的暗影,几乎将他脑中世界的阴郁渗出到真实世界里,最后一张,那作家几乎要垮掉的肩膀,将一种写作中的状态活生生印在相纸上。

  这里有一种奇妙阅读方式,倘若你对着阳光看作家脑袋的照片,你会看到背面的书桌映过来,两幅照片因纸的透光而叠在一起,就好像电影里的叠化——又一种时间流逝的表达方式。

  这种因添加时间维度而具有了新生命的摄影集阅读方式,是此前从未有的,就如文德斯在名为《拍照》的序言里所说的:

  “每一幅照片,

  每一个时间的‘一次’,

  也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

  下一个照片,

  就是这个故事

  发展

  踪迹,

  ……

  故事出现的时间

  在第一幅照片和第二幅照片

  之间。

  没有了这两幅照片,

  故事就会被永远

  遗忘。”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三):十年

  十年之后这本书修订再版,我不能不拥有它了。2005年某月,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初版时,一看定价五十八元,默默地翻了许久,随后放回到书架的隐秘位置,以便我下次还能很容易地找到它,那时我还没修成花五十八元去买一本书的段位,即使打个九折我还是会纠结好长时间最后憋着劲儿离开书店的,在朋友的书架上会碰巧发现这本书,翻看几段后也是含怨气作罢,它不是什么畅销书,所以没有机会在书店碰到,更多的好书把它淹没在了我的亚马逊收藏夹里。

  时间从来都是向前的,我与这本书反而保持着没有多少变化的质感关系,当我坐在沙发,只亮着一盏落地灯,书中的一页页滑过指尖,图片载着文字把我带去了文德斯那唯一的这一次、那一次以及另一个这一次、那一次的场景里,所有这一切在十年的时间里就像是把窗台的一盆植物挪到了卧室的架子上,没有得意忘形,也没想知道接下来会是如何。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四):失联航班

  没记错的话

  尽管获奖无数

  但他的电影很少能在国内公映

  对有缝鸡蛋般的市场来说

  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审查者说他太现实

  台下人说现实中哪有温暖结局

  审查者说他小众

  台下人说我们以拥有他为荣

  估计就是这样

  好在纸上观影不受阻碍

  也许另一拨审查者看不懂

  他用静默的照片

  更洒脱地讲者故事

  洒脱

  这是读过那本《文德斯论电影》后

  唯一留在脑袋里的词

  《一次》重新验证了这种印象

  从城市到旷野

  从动物人物

  从黑白到彩色

  从自拍到失焦

  他把装着自己独家念头的照相本子

  推给了世界

  当然他是个天才

  一个洒脱的天才

  但这世界上天才很多

  他的敏锐与精准背后

  是“全无节制”的创作欲望

  和无法停止的“工作

  他说摄影是件美好到不真实的事情

  也是件真实到不再美好的事情

  于是他蠢蠢欲动

  在镜头后忍不住地讲述和表达

  同时在看另一本画册

  那自然的壮美让我心神摇荡

  而回到《一次》

  第一页就被拖回了人间

  猴面包树下的一个黑点

  拉近 再拉近

  是独腿的穷苦土著人

  波澜不惊的眼神

  两个后脑勺

  头发稀少

  一个属于黑泽明

  一个属于鲍威尔

  一言不发的戈达尔

  背影都甩不脱忧伤

  放疗前后的老尼克

  追求过玛丽莲·梦露

  调教过詹姆斯·迪恩

  他工作游历生病死去

  有人爱他 有人吻他

  什么都剥夺不了优雅

  他还记录了流窜在五个城市的一天

  文件合同日程和晚宴

  工作的必须而非艺术

  他第二天才拍了此行唯一的照片

  一个孩子从半开的车窗尽力张望

  这是人之常态 也许没有隐喻

  其实从书的开头他就说明了态度

  他把这本书献给厚田雄春

  一个名字陌生的摄影师

  一生的任职都是与小津合作

  小津去世后他也终止了工作

  三十年后才追随而去

  从厚田雄春身上

  他也许看到了镜头后的一切坚守

  他的故乡以他为荣

  他的照片甚至喷绘在公交车

  但他一直觉得影像是脆弱

  用脆弱的影像记录马上逝去的永恒

  并且一遍遍被别人误解猜测和回溯

  无疑是有趣的事情

  他从不卖弄皮肉和眼泪

  却甩不脱这世界本身带来的哀伤

  他的照片里有无数残骸

  和正在被永远遗忘的东西

  我忘不了他镜头下废弃的电影院

  和机场上唯一一架没有翅膀飞机

  也许它只是在维修

  但看上去

  似乎与世界已久久失去联系

  我们都乘坐在失联航班上

  旅程或长或短

  没有人能永远滞留人间

  我们拥有的完整人生

  不过是一张又一张不连贯的相片

  记录着一次又一次不可复制的悲喜

  不可遏制的衰老

  和死亡从不遮掩的欲望

  不如在封底那架飞机坠落前

  像封面那只狗一样

  坚定的看一眼艾尔斯岩

  一眼就是永恒 不必再为了

  被自觉无谓的“一次”填满的人生

  叹息

  《一次:图片和故事》读后感(五):“拍照……”

  2014最新修订完整版《一次:图片和故事》增加17篇“一次”和96张照片。

  维姆·文德斯自序

  拍照。

  摄影是时间的行为

  是要从时间里摄取些什么,

  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人们总是猜测,

  那从时间里夺得的瞬间,

  就在摄影机前面。

  事实并非如此

  摄影乃是一种

  双向的行为:

  向前

  和往后。

  是的,也可以“往后进行”。

  这个比喻并非那么谬以千里

  这就如同猎手端起武器,

  瞄准面前的猎物

  射击。

  一旦子弹飞出枪膛,

  就会产生后坐力。

  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

  同样有后坐力,

  推动自己。

  一幅照片永远有双重画面:

  拍摄对象

  以及多多少少可见的

  “后面”,

  也就是“后坐力”:

  拍照瞬间的

  摄影师自己。

  这种反照

  存在于每一幅照片里,

  任何镜头都无法捕捉。

  如同猎手

  无法被自己的子弹击中,

  而只能感知武器的后坐力。

  什么是摄影师的“后坐力”?

  如何感知?

  又如何体现在照片里?

  对照片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德语里有一个特别贴切的词,

  可以形容这个事实。

  一个词,

  适用于不同的领域

  EINSTELLUNG(调整)。

  用来表示一种行为,

  人会调整自己,

  从心理上或者从道德上,

  也就是准备做什么,

  然后开始“行动”。

  “调整”

  也是一个摄影的

  或者电影的概念

  意指画面和取景,

  以及

  如何“调整”摄影机的

  光圈和速度

  然后摄影师开始“行动”。

  这一切绝非偶然,

  同样一个词既指一个行为,

  也指在这一行为中所产生的图片。

  每一个“调整”(也是每一幅图片)

  实际上折射出了拍摄者本身的

  “调整”(行为)。

  猎人所感知的后坐力,

  如同照片背后

  隐隐约约的

  摄影师的面孔

  并非是要捕捉他的面容

  而是他的行为,

  是他面对眼前事物时的

  自我调整。

  摄影机是眼睛

  能从前面看,

  同时也能向后看。

  向前拍摄一幅照片,

  向后留下的

  则是摄影师灵魂的侧影:

  摄影机向后看,

  透过摄影师的眼睛

  看到他的动机。

  是的,摄影机向前看到了拍摄对象,

  向后看到了拍摄的动机,就是

  为什么要捕捉这个拍摄对象。

  它同时表现了事物

  以及对事物的愿望

  的确如此。

  每一秒钟,

  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

  都有人按下快门,

  在拍摄什么,

  因为他(或者她)喜欢一束光,

  或者一张脸,

  或者一个姿势

  或者一道风景

  或者一种氛围,

  或者仅仅因为一个场景

  应该被留住。

  拍摄的对象,

  理所当然

  数不胜数

  每一秒都呈几何增长。

  每一个拍摄瞬间,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都是独一无二的。

  时间,

  是无法停留的时间

  为此提供了保证。

  即便是不计其数的旅游者

  “立此存照”的快照,

  每一幅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时间,

  即便是在其最平庸和最简单的时刻,

  比如在游客们的“咔嚓”声里,

  也是独一无二、一去不回的。

  每幅照片的惊奇之处,

  或许不在于

  通常人们所以为的

  “把光阴留住”。

  相反,

  在于每幅照片都能再一次证明:

  时光如何无法留住

  和一去不复回。

  每一幅照片都是对人生苦短的提示,

  每一幅照片都与生和死有关,

  每一个“捕捉到的画面”都有一个神圣的光环,

  超越了摄影者的目光,

  超越了人类的所能:

  每一幅照片都是一次创造,

  在时间之外,

  以上帝的名义,

  也可以这么说,

  是对渐被遗忘的那个训条的提醒:

  “不要给自己拍照……”

  摄影

  (更准确地说:能够摄影)

  是件“美好到不真实的事情”,

  反过来说也一样,

  是件真实到不再美好的事情。

  每一次拍摄

  都是一次非分之想

  和一次反叛,

  摄影很快教会你全无节制

  以及罕有的满足。

  (因此得到的

  “调整”:狂妄自大

  常常多于

  “调整”:谦逊。)

  向两个方向举起你的相机,

  向前和向后,

  将两幅照片融为一体,

  让“后面”的消融在“前面”里。

  让摄影师

  在拍摄的瞬间,

  置身于前面的拍摄对象,

  而不是与其分离。

  通过“取景框”,

  取景人脱身而去,

  去到“对面”,

  在那个世界里,

  能更好地回忆,

  能更好地理解,

  更好地观察,

  更好地倾听,

  更多地爱。

  (对了,很遗憾,还有就是更多地蔑视,

  那里也有“恶意的眼神”。)

  每一幅照片,

  每一个时间的“一次”,

  也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开头总是“从前……”

  每一幅照片也是一部电影的开始。

  常常在下一个时刻、

  按下快门的时刻,便更进了一步,

  下一幅照片,

  就是这个故事

  发展的

  踪迹,

  在其自身的空间里,

  在其自身的时间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我来说,

  摄影越来越多地是

  对一个“故事的追踪”过程。

  因此这本书里的

  系列图片

  多于单张图片。

  每每从第二幅图片就开始了“蒙太奇”,

  第一幅图片里开始讲述的

  那个故事,

  开始沿自己的方向展开,

  在空间的感觉上斟字酌句,

  在时间的感觉上先知先觉。

  有时候出现了新的角色,

  有时候原定的主角

  最后变成了配角,

  有时候甚至不以角色为中心,

  只有风景。

  我坚信

  风景有影响故事的

  力量。

  有些风景,

  无论是城市,沙漠,

  山色或者海岸线,

  似乎能自己讲述故事。

  它们魔咒般招来“它们的故事”,

  是的,它们自己创造故事。

  风景自身可以是主角,

  人类不过是它的龙套。

  我同样坚信

  道具的叙事能力。

  一份打开的报纸,

  不经意地躺在角落里的一幅图片上,

  它能讲述多少故事!

  或者背景里的广告牌!

  或者一辆锈迹斑斑的汽车,

  从图片的边缘切入画面!

  一把椅子!

  它在那里,

  好像刚刚有人坐过又站起来的样子!

  桌子上一本打开的书,

  刚刚能看到一半的书名!

  人行道上一个空空的香烟盒!

  斜插着勺子的咖啡杯!

  照片上的物件可以喜悦可以忧伤,

  是的,甚至可以滑稽可以悲惨。

  甚或衣服!

  在许多照片里它们激动人心。

  一个孩子腿上垂下的袜子!

  只能从身后看到的

  一个男人那上翘的衣领!

  汗渍!

  褶皱!

  补丁!

  缺了的纽扣!

  新熨过的衣服!

  一个女人的人生故事

  浓缩在她的衣服里,

  浓缩在一件衣服里的哀伤故事!

  一个人的经历

  被他的大衣表现出来!

  衣服能显示一幅图片的温度,

  日期,

  钟点,

  战争或者和平。

  所有的一切在摄影机前只出现一次,

  然后每一幅照片都会让这一次变得永恒。

  只有通过

  捕捉到的图片才能看到时间,

  故事出现的时间

  在第一幅照片和第二幅照片

  之间。

  没有了这两幅照片,

  故事就会被永远地

  遗忘。

  如同我们在拍摄的瞬间

  渴望消失一样,

  出世,

  物化,

  然后世界和物体跳出照片,

  进入每一个观者体内,

  并停留在那里。

  “那里”才有故事发生,

  那里,

  就在观者的

  眼中。

  我希望,

  这样一本有关照片的书,

  可以成为一本故事书。

  尽管它现在还不是,

  但它能够是,

  通过每一个有兴趣

  倾听它所见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