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逃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逃离》读后感10篇

2018-01-25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逃离》读后感10篇

  《逃离》是一本由[加] 艾丽丝·门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3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读后感(一):多么会讲故事的门罗,多么具敏感性的门罗。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女性作家更勇于剖析和善于反思,对人心理的把握更精准。最近这几周读了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和《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作者呢就是获诺奖的那位加拿大女短篇小说家,诺奖的评委称其“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没错,读过其小说的第一反应就是她太会讲故事了,第二便是她神经太具敏感性了吧,总能把那么细小的飘渺的情绪抓住,展示给我们看。她的小说读完给我的感觉是谈不上有多么的愉悦深刻,但很奇怪的总有些道不明东西会勾着你,使你不断地回味、去思考

  门罗的小说是很有特点的。所以,我想先聊一聊门罗小说的一些写作特点。读完这两本小说集,我感受到的最大的特点是:平稳不着痕迹传统的短篇多是情节推进的,有主线有铺陈有高潮。读门罗的小说,如果你不是逐字去都下来,如果你想凭经验去寻找故事的高潮,那么,你注定会失败的。门罗的叙述是非常均衡的,每一字段都有用、不多余,就像是一幅画中的一块拼图,故事非线性的、画布型的平稳展开,不过多起伏、不暗示高潮,但又使读者感觉到非常丰满丝丝入扣。这种叙事手段是极富技巧性但又不使读者感到太有攻击性的,对我这种阅读寡的人来说,初读到时真是非常震撼的。

  第二个特点是:叙事态度平淡冷静、不煽情。地对任何人物事件的描写就只是平淡的叙述,像老奶奶讲老故事那样,没有绘声绘色、没有推理猜想、没有旁观解释,我只做冷静描述,你来判断思考。

  另外第三个特点是:时空的转换非常娴熟流畅,但又不丢失细节。门罗很习惯于在故事叙述中穿插大量的倒叙、回忆片段,来构建一种解谜式的悬疑氛围。这种写法势必会导致叙述时空上的频繁跳跃,门罗几乎所有的短篇中都有这种写法的应用,有时跳跃的还很激烈,但却读着并不突兀,不感觉到混乱难以接受,且每个时空下的细节仍然很饱满、很持重,这便是作家的技巧和功力了,大师巨匠的功力。

  其次,再来说说门罗小说内容和视角的独特性。门罗小说的主角都是女性,其熟悉的小地方生活的女性,分别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兄妹、朋友角色普通女性。其所写的题材也基本上可以用其小说集的名字概括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题材、人物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非常局限的,以至于读完其短篇集,总觉得那些主角是生活中同一个地方同一个镇子的同一个人。但或许正是因为了这些局限恰成就门罗,熟悉的题材更容易操控和提高,就像莫言,写的最好的永远都是本土题材。

  还有一点,门罗的短篇永远不是以某一情节为主的,而是选取多个片段描写,这些片段选取的都是女人生命中重要关键点:相逢、相爱、错过背叛结婚、生育、死亡…描写女性在这些关键点所表现出来的迷茫悔恨、羞愧、愤怒等情绪和一些一闪而过不易捕捉的念头

  《逃离》这本书中有一篇叫《播弄》,讲述的是一位叫若冰的小镇文艺女青年父母双亡,有一个有病的姐姐要照顾,她每年都要进城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一次看完戏丢失钱包后,与一位外国男子丹尼尔发生了偶遇并有了个约定。第二年她去赴约,“那人”却冷脸关门以对,若冰饱含羞辱离开了,从此以后她不再去看莎剧,将自己全部投入了工作中。四十年后已经,老了的仍然单身的若冰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当年关门的人是丹尼尔的双胞胎残障弟弟,原来那场错过是命运的播弄。真相大白,故事到这应该要结束了,但是有意思的是,门罗偏不,她让其继续走下去,接下来我们便看到:走过揭开真相的那一瞬间悔恨后,若冰开始向另一个极端走去,一开始是自责,如果那次见面没有失误会有幸福的大团圆结尾,但随之,她又否定了自己,双方都有亲人负担,即使在一起也很难幸福吧,及早错过说不定是命运的恩赐,都快要说服自己了;而再一转念,便又觉得还是宁愿那场误会没发生过..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的那种矛盾心理脆弱、自责、悔恨、还有自我安慰,全都出来了。

  门罗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探寻记忆中发生过的那些关键点;发现我们生活中不曾留意的细节背后的情绪。

  《逃离》读后感(二):逃向更真实的生活?

  逃离‖书评 字数:7000+ 写在前面: 第一篇正式书评,献给近期看完的《逃离》——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 《逃离》这部短篇小说集一共囊括六篇小说,此次选择的是同名开篇小说——《逃离》。因写作习惯为由,并未查阅任何资料,以下观点纯属个人层面,仅供参考讨论。 (好吧我还是不要这么官方了!)考虑到小伙伴们未必都读过此篇(虽然篇幅不长),那么在分析之前,不如先来介绍一下主要角色: 卡拉(女)——马术学校女主人 克拉克(男)——马术学校主人,卡拉丈夫 西尔维亚(女)——老师 利昂·贾米森(男)——诗人,西尔维亚丈夫 弗洛拉——山羊 主角介绍完毕,来细细浏览一下其中情节吧~ 小说脉络: 故事发生于一个偏僻泥泞的乡村。克拉克和妻子卡拉住在装修简陋的“移动房屋”里。 克拉克是一位脾气火爆,少有风度的马术场场主。他欠建材商店钱不还,并同店员大打出手,称其店名为“鸡奸犯·捞大利商店”,说翻脸就翻脸。 在药店买药,克拉克也不愿给得肺气肿的老太太以便利,经理劝说,他反倒难为好心的经理。 过十一点吃饭没有得到早餐折扣,克拉克开始吵架,摔咖啡……一系列胡闹之后,他这样质问卡拉: “脾气不火爆还算得上是男子汉吗?” 一次,克拉克在去农场买马具时带回一头小山羊——弗洛拉,他听说山羊可以安定马匹。弗洛拉开始很黏克拉克,长大后依恋卡拉。 卡拉温和地照顾马场里的马儿,像是它们的母亲,“可她与弗洛拉的关系却不是同一回事,弗洛拉一点都不让她有任何优越感。”卡拉和弗洛拉有什么关系?这里,作者埋了伏笔。 奇怪的是,弗洛拉却倏然消失了。 邻居西尔维亚从希腊旅行回来,卡拉无意中发现,却并未告诉丈夫克拉克。后西尔维亚给克拉克打来电话要求卡拉去她家帮忙收拾东西。克拉克催促卡拉,她感到腻烦,有点逃避意思,俩人争吵,她深深感到克拉克的乖戾与冷淡。 卡拉为什么腻烦? 事情是这样的。西尔维亚死去的老公——利昂·贾米生前重病卧床,他比太太大二十岁。卡拉在此期间帮忙照顾贾米森,而贾米森会趁太太和护士不在时,对卡拉作出下流的手势,希望她去配合他亲热。她拒绝了,但不忍舍弃工钱,又一次次地出现在他家。卡拉把这事告诉丈夫,克拉克却因为她的“拒绝”而感到失望。 贾米森死后,新闻登出他所获得的诗歌奖及大笔奖金,克拉克因此打算以贾米森的名誉,胁迫他的妻子西尔维亚交出赔偿费,却再度被卡拉拒绝。克拉克一次又一次地诱导妻子服从自己——为了赔偿费。 卡拉在这种痛苦中寻找弗洛拉,未果,却觉得: “如果与她跟贾米森太太的烦心事相比,以及跟克拉克之间时断时续的龃龉相比,弗洛拉丢失的痛苦还算是比较轻松的呢。即使是永远找不回来了。至少,弗洛拉的离去并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事情。” 卡拉如时到达西尔维亚家中帮忙收拾,干得很卖力,西尔维亚想把先生遗物清理得一丝不剩,她也没有任何异议。在西尔维亚读吊唁信时,她注意到卡拉干活的精力充沛可爱,而卡拉也回应性地在她头顶吻了一下。 “自此之后,这一吻就一直留在西尔维亚的心里了。”卡拉让她觉得舒适温暖。 西尔维亚于是同她讲起希腊的事,并拿出她精心准备礼物——一件昂贵的青铜马,送给卡拉。西尔维亚曾和朋友谈起她对自己的慰藉,并称对她的喜爱是“一种移位的母爱。”然而,卡拉的反应却是出乎意料低落,不十分领情。 西尔维亚于是提到山羊弗洛拉,卡拉诉说它消失的事实后,放声大哭。借此机会,卡拉控诉了克拉克的坏脾气以及自己的委屈。 “我再也受不了了。”克拉克发火,不动手,“可是他恨她。他瞧不起她。” 西尔维亚提议她离家出走,她决定去多伦多找份马术学校的工作,西尔维亚借钱给她,替她理清线路,并联系朋友安排住处。临走前,西尔维亚让卡拉洗澡并换上自己的衣服,以防大巴里空调太冷,并为她饯行。卡拉在西的提议下留下一张字条给克拉克,却把字写错了。她很紧张。 在卡拉出走的过程中,她开始回忆过去。 卡拉在中学是差等生,父母希望她上大学,她却只想当兽医。告别中学的十八岁,卡拉遇见了马术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克拉克,两人一见钟情。 克拉克认为:“家庭根本就是一个人血液中的毒素。”因此他没念完中学便开始混社会,与家庭一刀两断摸爬滚打多年才攒下买农庄的钱。卡拉母亲知道此事后坚决反对,认为他会伤了女儿的心,继父亦表示出极大的轻蔑。 卡拉得知父母态度后,一气之下放弃上大学,和克拉克住到一起了。婚后父母搬离原地,从此不顾她的死活,唯一的哥哥没有感情嫂子很蔑视卡拉。卡拉于是只剩下克拉克。 视角转到西尔维亚身上。 西尔维亚婚后对丈夫耐心备至,贾米森却十分厌倦。送走卡拉的晚上,她难以入睡,打电话给多伦多的朋友确保卡拉得到照应。爬上床后,敲门声响起了。 回到白天——卡拉出走的情节。 坐上大巴的卡拉心情复杂是难以言喻的,她对西尔维亚的关怀睿智感到安全,因此先认定自己的出逃是理智的,是维护尊严的唯一做法,她甚至重新获得了自信。转念又想,自己对西尔维亚倾诉悲惨经历,也许正符合西的期望,这使她更怕让西失望。总之,她感到了来自西尔维亚的压力。 “但愿自己不必非得在她周围盘桓得过久。” 随着景物变换,卡拉竟生出一种挽回马术场生意的期望,随即她意识到:自己是再没机会告诉克拉克发财的方法了。她还想到弗洛拉。 “这是她第二回把一切都扔在了身后。”这就引出了卡拉第一回离家出走时的激情岁月,她和克拉克乘车呼啸而去,母亲来信痛斥,她留给他们一张字条: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 大巴疾驰,婚后生活也在卡拉脑海里不住腾现翻涌。从接近疯狂乐趣,到后来懂得生活艰辛疲倦与克制,使卡拉潸然泪下。 她不得不开始打算去多伦多的事。打车,适应住房,找地址,寻工作,和陌生人搭讪……“每天都生活在不是克拉克的人群之中。” 她害怕了,害怕自己融入不了未来世界。她感到自己“并不能融入其间。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里面。”卡拉陷入名叫“寻回自我”的漩涡中,质疑起了自己的生活目的。 “在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于是第三站刚过,卡拉要求司机放她下车,并打电话哀求一无所知的克拉克去接她回家。 视角跳会西尔维亚的房间。 西尔维亚听到敲门声却不见人,转身去关玻璃门,这时克拉克出现了,递给她一个袋子——袋里装着西借给卡拉穿的衣服,才知道卡拉并没有逃离成功吃惊之余,克拉克使她紧张又反感。他们口头争辩一阵,西无奈之下向他道歉,却在之后尖叫起来——她看到不远处的洼地里,出现了一只纯白色的发光动物。克拉克吓得抓住西的肩膀,车灯离去之后,才发现是一头山羊。而这山羊——没错,就是弗洛拉,它回来了。 弗洛拉对克拉克很亲近,西想爱抚它的时候,却被顶了。 “山羊的脾气是很难捉摸透的,它们看着挺温顺,其实不真是那样。特别是在长大后。”克拉克说,话中有话。 克拉克回到家后,卡拉解释逃走一事是胡编的,克拉克说他相信,并柔情了一把:“如果你真的走了,我就会觉得身体里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生活恢复正常后,夫妻俩恢复了甜蜜。 “要是你还想从我身边跑开,瞧我不抽烂你周身的皮肤。”克拉克说。卡拉当他开玩笑。 西尔维亚寄来一封道歉信,她“误认为卡拉的幸福与自由是二而一的一回事了。”现在她明白,卡拉一定会幸福。最后,她提到了弗洛拉的出现,使她和克拉克那晚的对峙迎刃而解,于是西尔维亚和克拉克化敌为友,和解告别。 卡拉把信烧了,“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这根针是什么?是克拉克对卡拉的隐瞒,他并未告诉她弗洛拉回来了。那么弗洛拉哪去了? 小说的最后,卡拉在树林边缘的草丛中发现了“肮脏、细小的头盖骨”。 但卡拉骗自己:“它没准是给放走的呢。”她拒绝再次走向草丛。 ——————————分割线——————————

  小说探究: Part1. 既然小说题目为“逃离”,那我们便从“逃离”说起。 如果按时间顺序来排的话,最先逃离的应该是十八岁的卡拉。是什么让她想要逃离? 在我看来,答案是: 卡拉对理想及独立的渴望。 卡拉虽然在中学成绩落后,不受女生欢迎,她却不乏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她想当一名兽医,她对自己定位准确。而这,也注定她和一同求学的女生们南辕北辙,所以别人显而易见的针对,她不屑一顾。或而说,她不愿去在意,因为她害怕自己即使去努力尝试,也无法融入大众。 卡拉缺乏足够的爱。 文中只浅浅交代了她的继父,对她漠不关心,但在继父之前,必定有一段婚姻的溃败。即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隐约依然可以窥见卡拉不幸的童年。文中有暗示,卡拉的亲父母也是离家出走而成婚的,而这恰恰增添了婚姻的不理智性,为婚姻的悲剧做铺垫,也为卡拉的离家出走做了劣性榜样。 卡拉对爱情的好奇与盲求。 依据卡拉在学校的状态来看,她必定是未曾经历过年少恋情的。中学结束打工时,她遇到了社会经历丰富的克拉克,便一下坠入爱河——这件事非常蹊跷,克拉克并未对她作出任何示爱举动,难道她仅仅因为他杰出的驯马技术,和他空谈的理想而一见倾心? 而后,作者进行了补充:“现在她认为那只是性这方面的问题。也许仅仅就是性的问题。”这说明,克拉克和卡拉发生过性关系,且让卡拉一下子沉溺其中,误以为性就是爱情的滋味。在此我们不能断定是“老司机”克拉克诱使卡拉发生性关系,但不能否认——青春期时卡拉对性的幻想与迷恋之深重,仅仅凭此,她就和他私定终身,委身于人。 最后,根源又回到了她的父母——卡拉对父母的憎恨,对故去生活的厌烦。她看不起父母,甚至看不起过去的自己,父母亦不能理解她,因此卡拉要让自己在另一处重生,化茧成蝶。十八岁的卡拉成功逃离,且再没有回去。 Part2. 然而按故事叙写顺序,开头的“逃离”,却先让小山羊弗洛拉扮演起了主角。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一点请注意,弗洛拉是克拉克去买马具时顺路买回来安抚马匹的,他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养羊,弗洛拉只不过是为了养好马而存在的附加品,如果没有马,自然就不会有羊。而这一点——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好,暂时不点破。 弗洛拉被带回之后,先和克拉克非常亲热,“跟着他到处跑,在他跟前欢跳争宠。它像猫一样敏捷、优雅、挑逗,又像情窦初开的天真女孩,常常让他们喜欢得乐不可支。”这里却陡然一个转折,“可是再长大些之后,好像更加依恋卡拉了。” 究竟是为什么?从喜欢克拉克到依恋卡拉,这样一头小动物喜爱的对象有什么重要性?作者没有给出解答,因而试想一下,也许重点根本不在“为什么”上,而在——弗洛拉本身的象征性! 卡拉对马匹的态度温和,要求也严格,有点像母亲的态度,“可她与弗洛拉的关系却不是同一回事,弗洛拉一点都不让她有任何优越感。” 弗洛拉象征了什么?为什么弗洛拉就能让卡拉失去优越感? 因为弗洛拉和卡拉是一体的! 作者有意将幼小的弗洛拉和年轻的卡拉联系在一起,弗洛拉被带进马棚正如卡拉同克拉克结婚,弗洛拉是为安定马匹,而卡拉一心当兽医,日常工作也是照顾马群,换句话说,克拉克娶卡拉,也许绝大多数是为了事业的得心应手,为了理所应当地把烂摊子扔给自愿负责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利益。他头脑清晰,很实际。 但是后来婚姻进入疲惫期,卡拉看透了克拉克脾气的火爆和低俗的人品,厌倦了无人聆听与慰藉的生活。单独在马群中的山羊弗洛拉是孤独的,卡拉亦是孤独的,因此,她们一人一兽有种被欺骗后相依为命的感情。这种感情,使卡拉觉得平等而珍贵,所以她对逃离后的弗洛拉牵肠挂肚,认为没有弗洛拉的马厩“好不凄凉”。 先写弗洛拉的逃离,亦是给卡拉之后逃离的一个暗示。这便是我前文所说的“伏笔”。 Part3. 下面来谈卡拉的第二次“逃离”。 婚后卡拉的逃离,肯定免不了丈夫的恶劣对待。对别人毫无礼貌就算了,对妻子亦无多少尊重而言。 “他什么时候都对她发火。就像心里有多恨她似的。她不管做什么都是做得不对的,不管说什么都是说错的。” 尽管克拉克不动手,他却狠狠瞧不起她,对她默然视之。这样的婚后生活,无疑是日日夜夜践踏自尊。 然而丈夫的卑劣不仅限于此,他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打算去毁坏妻子的名声。诗人贾米森先生死前曾在病床上对卡拉作出淫荡暗示,卡拉并未同意,克拉克得知后,竟欲以此要挟贾米森太太——西尔维亚来获取赔偿费,并以起诉、登报作为后盾。卡拉再三拒绝,克拉克仍死心不改。如此丈夫,竟欲拿根本没有发生的事去给逝世人的家庭以重创,且根本不考虑妻子已遭受、即将遭受的心理伤害,可谓损人不利己的天大笑话!卡拉到底还爱着他的什么呢? 所谓的“爱”,可能仅仅成了一种难以易道的习惯。 卡拉的逃离,摆脱不了西尔维亚的期望。 在西尔维亚眼中,卡拉不同寻常,她充满活力,乐观积极,自然大方。西喜欢卡拉,希腊旅行回来,亦不忘给她带贵重的礼物,西尔维亚把卡拉当做痛苦岁月里重要的温暖。卡拉帮助西尔维亚打扫时亦是逃离克拉克的一种办法,而在两人提到消失的弗洛拉之后,卡拉无法不袒露出内心的孤独焦躁,和对婚姻生活彻透的无力。这是因为,西尔维亚丧夫的痛苦,和对她的爱,卡拉感受到了,她眼前的是一个命途多舛、可供倾诉的对象。 得知卡拉悲惨生活的西尔维亚,立即希望解救她于水火,便诱导谋划她的“逃离”。表面看来西尔维亚是希望她快乐没错,可是,西却没有考虑到卡拉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婚后生活不幸,而是——卡拉害怕自己不能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她懒于尝试! 西只凭借着那看似美好,实则虚幻的期望,用一种“我是为你好”的态度进行了道德绑架,期望卡拉能继续维持从前活泼开朗的模样,为达到此目的,她不惜劝说卡拉离开丈夫。膝下无后的西尔维亚释放了母性的慈爱与关怀,缺爱的卡拉则疯狂地接受了这种转移的母爱,两者在突如其来的需要面前丧失了理性,而西尔维亚却误认为自己给了她勇气——毕竟,卡拉从未打算过逃离克拉克。 实际上,据后文卡拉的反应看来,她当时只是希望有个人诉苦,她这根藤蔓,并没有打算脱离原本攀附的枝干,一丁点意思也没有。而这,狠狠错在年长的西尔维亚太过自以为是。没有她,卡拉决不会尝试逃离。 Part 4. 卡拉逃离成功了吗? 没有。很显然也不会成功。为什么这么说? 卡拉在长年的乡村夫妻生活中,已失去了本可以有的社会地位,她是一个在社会中可有可无的人,她所有的一切都依附于丈夫克拉克,一旦被他唾弃,她便毫无价值可言。 首先,卡拉没有娘家,她不是一个母亲的“女儿”。是她毅然决然离家出走,而父母也举家迁移,老死不相往来,这就不存在婚后生活不满而退回娘家的选择。卡拉的面前是克拉克,背后则是空空荡荡,无人支撑。 其次,卡拉没有工作,她不是一个独立工作者,她只是个依靠着替丈夫开的马术场处理后勤而混日子的居家妇女,连全职太太都不算——因为他们没有孩子。这样,丈夫就是她的经济来源,因此在被问及为什么不逃离时,她觉得主要问题是“没钱”。 甚至,卡拉没有朋友,她上学便被视为怪胎,婚后亦不去社交,她的整个圈子,可能仅局限于“移动房屋”和邻居贾米森夫妇。而当占据卡拉几乎全部眼界的丈夫不理她时,她几近崩溃地哭泣,换来却是变本加厉的冷漠。出于孤独,她才对山羊弗洛拉产生如此庞大的情感,她根本无人交流,只能移情于物。可是当弗洛拉也消失,西尔维亚的援手,才让她体味到了朋友的温暖,于是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则导致了之后的反悔,她疯也似的想要回到克拉克身边,对西尔维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后来卡拉又觉得愧对于西尔维亚的帮助,希望丈夫不要让西难堪,但又不知该如何面对西尔维亚。 有一点值得注意 ,在去多伦多的大巴上,爱丽丝门罗给卡拉设定的心理状态——“逃离”,是为了追回自我。 我不同意,她根本就没有自我。从十八岁时为了追逐自我,她早已“忘我”得覆水难收。 十八岁时卡拉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放弃原本的家庭,只为一见钟情的浪子,只为替他做个养马人,寻找“更为真实的生活”? 卡拉居然不明白,生活本身没有真假之分,却有敢不敢去经历之分。她这么做,等于自己斩断了未来多变的可能性。她本身自以为是的定位,却恰恰局限了她这一生。放弃原本生活,投怀送抱的同时,看似是浪漫主义式的追求自我,倾其所有的爱欲交缠,其实她是失去了自我,任人摆布,沦为了利益的附属品。她难道没有思考过,万一被丈夫抛弃呢? 如果要我给卡拉一个评价,我会说:“她真蠢。她太蠢!她怎么这么蠢?” 卡拉没有自我,便没有办法斩断过去。 卡拉说出贾米森先生对自己干的羞耻之事,更多是为了让克拉克兴奋,性生活更加激情;卡拉连逃离时都想着怎样更好地建设马术场,以赚更多的钱,和克拉克更好地生活;车行到一处,曾经爱情的美满和往后生活的心酸就浮现在眼前,她不可能放下过去的旧情;最后,卡拉也难以面对即将焕然一新的陌生世界,她深知自己害怕融入,不能融入除家庭以外的外界社会。 种种原因,卡拉叫停了车,踏上了回家路。第二次“逃离”失败。 Part 5. 卡拉失败了,那么弗洛拉呢? 逃离的弗洛拉也乖乖出现了,就在克拉克和西尔维亚因卡拉逃离一事对峙的时候。 据西尔维亚在信中描述,弗洛拉的出现,使两人“几乎像朋友一样告别”,且在她的生命中“起着天使般的作用。”弗洛拉化解了一场纠纷,且出现后又黏住克拉克,而对西尔维亚表示出抗拒——等等,这和另一位人物有没有共通之处?很显然是有的。 弗洛拉的出逃也失败了,它最终回到克拉克的手心里,费劲地讨好他。然而结局是,弗洛拉败得倾家荡产,魂销骨立。为什么这么说? 门罗最后留下悬念:卡拉发现了草丛中的羊头盖骨,却选择相信弗洛拉是被克拉克“轰走”、“放掉”、“放走”的。总之,死的是弗洛拉没错。只是它怎么死的,暂且存疑。 而奇怪的是,克拉克却隐瞒了弗洛拉的出现,他根本不想让卡拉知道弗洛拉的归来。这又是作者的一个暗示:克拉克对逃离、背叛的不可原谅。他的控制欲太过强大,盛气煞人。但他选择隐藏,把怒火暂时发泄到动物身上,而同妻子,则维持表面的平和恩爱。 这说明了什么? 门罗戛然收笔。卡拉的生命会再度发生些什么,回到丈夫身边的她,能否如西尔维亚信中所说那样“必定幸福”呢?她为什么拒绝相信弗洛拉是被丈夫杀死的?这暗示了什么? 得,你们自己想去吧。 一句话结尾:所以女孩子们,婚前应该想的,有点头绪了吗? 17.7.26 ——金梧

  《逃离》读后感(三):逃离

  一个女孩儿,当初为了爱情逃离了家庭,结婚后,当爱情渐渐被生活的琐事磨得没有激情的时候,她又想逃离她的丈夫。

  其实,我们也都在逃离,是逃离,并不是逃避。我们急于逃离现在的生活,去追寻自己心目中的未来,可是追寻的东西在未来也会变成我们未来会逃离的东西。

  记得一句很喜欢的词“年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们永远都在追求那些并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因此选择逃离,逃离那个最适合自己的。

  曾经,我拼命的逃离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想要去遥远的地方,一个全新的地方,然后我成功了,成功地到了西安——这座举目无亲的城市。虽然只是在这里上大学,可是每逢佳节的孤寂,生病受伤的无助却让我的生活非常的辛苦,然后,我又想逃离,逃离这座城市。终于我通过考研回到了故乡,可是,我发现,我所熟悉的并不再是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了,我心心念念的是那座带给我泪水,带给我心痛,带给我磨难,同时也带给我欢乐和回忆的城市。

  人们都觉得这世间最珍贵的就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可是我们始终都忘了去抓住身边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可能无趣,可能简单,甚至可能是丑陋,但这才是我们真正能够拥有的。

  《逃离》读后感(四):逃离的勇气

  重读《逃离》,短短的47页,一遍读完,好似还有余味,反复再读,竟如鸭脖在口,愈加有味。

  她们说,每一个有思想的已婚女性都应该读一下门罗的作品。因为门罗大妈的笔触细腻、细致冷静,甚至于有时略显冷酷,但却能直抵内心深处,触发你曾有过的最真实的感受。在其字里行间中,你总能体会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和社会现实的狭路相逢感,那种无尽的纠结和无奈的屈从。

  逃离讲述了一个20多岁的卡拉小姑娘的逃离故事。16岁时,为了爱情,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只因为自己“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逃离父母后,跟随男友开设了家马术培训班。连日的连绵阴雨,生意每况日下,男友恶语相向,心爱小羊的走失,让其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和挫败中。关爱她的女邻居,在听取了她的倾述后,强力支持她再次逃离,寻找新的生活。洗漱完毕,吃饱喝足,斗志昂扬地踏上离去的大巴车,充满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信心”爆棚感。可却在短短的三站路中,几番思想斗争,想到“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妙之处与可怕之处”,想到“不能融入陌生环境的恐惧感”,让其失魂落魄地给男友打去回归的电话,重新踏入旧日生活轨迹,并对邻居的示好拒之门外,也关闭了自己逃离的大门。似乎一切都回复了平常。文章如果在此时结束的话,也就算了,但一向擅长制作“暗流涌动”的门罗大妈岂会如此善罢甘休。自己找回家的小羊被男友杀死的现实,“却像是在他的肺里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深深吸一口会感觉到疼”。其实,生活真的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唯不安者等安宁”,是对逃离者的支持吧。人一生可能出现过无数次逃离的念想—上学时希望逃离繁重的作业,逃离老师和家长的控制。工作后,希望逃离重复机械的工作生活,逃离现有的生活,摆脱现有社会身份给与的枷锁和责任。太多关于逃离的例子,如高更般,在30多岁“家和万事兴”时,追随自己的 内心梦想,选择放弃一切出走,终其余生追寻自己的画画梦想并画史留名。但成功的例子太少太少,更多的是如《暖春》中的王彩玲的奋力争取和无疾而终。文学作品里的成功例子也多是作者为了鼓励世人凡夫俗子的一贯伎俩吧。“人生而自由,但是却无往不在禁锢之中”。禁锢和束缚使得逃离的念头多被扼杀在萌芽中,即使有付诸实际者,也多如卡拉般,在内心的恐惧和现实的残酷中,落荒而逃。如门罗大妈说言:“生活中出现的一次次逃离的闪念,无法预知,无从招架。但或许你我早已将他们悄然逆转,或许早已将他们轻轻遗忘。”就像那只暗喻了卡拉逃离欲望的小羊,终被扼杀。

  其实,门罗想要表达的多是对生活的隐忍和妥协。逃离的念头虽有,但生活的烦恼仍在,你无处躲藏。生活可能真的就是一个圆,当你欣喜若狂地以为逃离成功时,可能你最后还会驶入下一个原点,进入另一个围城。所以逃离是徒劳和无望的吧。但可能也会有所收获,在你转身走入原来的生活轨迹后,其实也是实现了心灵中的一次逃离,成就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回归。

  逃离,可能真的远非你想象般容易。

  《逃离》读后感(五):浪漫是最简单的事

  《匆匆》开篇提到了夏加尔的名作《我与村庄》,那是朱丽叶挑选送给父母的礼物。她说:“它让我想起了我父母亲的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如梦如幻的构造,不合常理的颜色,甚至是一个连重力都不服从的颠倒的女人,手中做着指路或是拉小提琴的动作。如儿时记忆和当下经历的重叠交错,如光怪陆离的梦境。一头白色的小牛和一名绿色的面孔温情地对望,而小牛的脸上还有一只小羊和挤奶的女工,但他们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连结在一起,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随后,在朱丽叶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小佩重返故乡,回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所房子里,那幅《我与村庄》已经被她父亲山姆藏起来束之高阁了。从母亲萨拉的口中得知,是山姆非常在意这幅画可能会让家里的帮佣艾琳觉得他们老两口有些古怪。

  这幅画的出现和隐藏,绝不是偶然。

  先来说说朱丽叶的父母。他们生活在一种古怪但并非不快乐的孤立状态中。他们特立独行,不在正常中老年人的轨道上。山姆是一个老师,他的特立独行可能和僵化的学校制度格格不入,最终他主动辞职,索性在家买起了蔬菜水果。萨拉是个可爱的母亲,喜欢按照杂志缝制不伦不类的衣服,会把自己打扮成优雅搞怪的法国老太太,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娇小姐,总是在家务中添乱。因此,在这当口儿,艾琳的出现简直就是他们的救星。帮忙料理家务,帮忙蔬菜生意,萨拉和山姆对她都赞不绝口,尤其是山姆说:“是她,恢复了我对女性的信心呀。”

  萨拉对艾琳的评价,朱丽叶与校友查理不言而喻的谈话,山姆唱着带有艾琳名字的歌儿,甚至还有反映朱丽叶心思的梦境,每一个小细节都指向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山姆似乎对艾琳颇有好感。

  然而这真的是不可原谅的吗?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把所有东西和盘托出,而是使情感和真相一点点显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衡量。

  我们看到了山姆对艾琳称赞的态度,以及对艾琳不合时宜的好感,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谴责山姆。但是山姆对萨拉的感情或许就是在日常照料任性的妻子的过程中不断磨损,消耗,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从浪漫的恋爱步入中老年,这个过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抵抗的,而山姆和萨拉必定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

  就像Moran Dylan在他的脱口秀中把中老年生活描绘得极其恐怖。

  他说,浪漫是最容易的事情,两个人每天比着说我爱你。然而人到中年大腹便便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确实,很多中老年人的生活细节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到的,苦闷,枯燥,好像生活就只有这一个出路了,再没有另外的可能了。

  因此,可以理解,山姆也渴望逃离这种生活的桎梏和乏味。与其说他对艾琳有好感,不如说艾琳只是代表了一个健康女性的形象,而山姆只是在艾琳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罢了。《我和村庄》那幅画上的挤奶女工或许就是艾琳的映射,劳作着的女人,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另外,作者对女儿和父母的关系的转变的描写也十分精准。很难说清楚,但是作为一个女孩,我也非常有共鸣。一开始和母亲无话不谈,分享所有秘密,甚至会大胆地询问她的情事她的初恋,后来突然读懂了父亲的沉默,不合群,似乎和我更像,于是我们爷俩有了隐秘的谈话。

  这部作品,它像一个巨大的秘密,拥有着显而易见的答案,却又让人捉摸不透,回味无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逃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