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融大崩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融大崩盘》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融大崩盘》读后感10篇

  《金融大崩盘》是一本由凯文·菲利普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大崩盘》读后感(一):当庞兹们开始组团出现

  即便因股指从6124(2007/10)一跃而下而变的伤痕累累,但是牛市依旧是很多人持久而永恒的追求。

  牛市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

  和实体经济的繁荣类似,金融市场的繁荣是在通过对品种繁多的金融和衍生品的流通来实现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本身并不能象实体商品一样会在消费中日益减少,但是随着流通成本和利润的附加,使得它按最初的价格被回购也不再可能。既然这些金融产品无路可退,只能在流通和交换中,价格被越推越高,直到有一天再也无力支持其价格,轰然崩塌。

  价格逐步推高的过程,就是牛市;所谓的崩盘,就是最后轰然崩塌的那一刻。牛市过后,遍地鸡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旷日持久的大牛市,可以有好几种方式来造就。

  1, 实体经济繁荣所带动。

  2, 金融及其衍生品产品的快速交换和流通。通过房产抵押贷款再买房再抵押,如此循环,贷款就如同取之不尽的金钱一样滚滚而来,金融产品的价格随之推高而形成次贷危机破裂之前的美国大牛市。

  3, 增加货币投放量同样可以造就牛市。经历08年经济危机后,欧美为了刺激经济,不惜采用货币量化的方式,可是过度投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选择了金融市场,造就了又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在流通过程中,除了以流通费用方式消耗财富外,并不能产生任何社会财富。其价格的升高不可能是因为价值的变动,只能是附加了流通费用和足够利润后,制造的财富增加的假象。从这点来看,次级贷款推高的泡沫破裂就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依靠货币量化方式推动起来的牛市,通货膨胀在投放货币和价格浮动时,被双重叠加,它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破裂,估计现在已经没人敢想象了。

  在社会生产总值不变的前提下,股票价格的上升只是一个幻象而已。原来5元的东西,现在需要10元才能买到了,社会商品总量没变,但是去衡量这些商品的货币符号却增加了一倍,这就是牛市的本质。价格上涨,货币符号增加,也只能让货币本身贬值了。因此牛市的真实事实并不是实体经济飞跃了,而是换了一种粒度更小的货币去度量商品价值而已。只要实体经济增长的幅度低于金融产品上涨的幅度,货币贬值是一定必然的。

  同样,随着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到2099点,A股总市值由2007年28.12万亿元回落到21.39万亿元,缩水23.93%;蒸发的这7万亿财富本身也是一个幻象,它只是随牛市的上涨推升上去的,在实体经济中本来也没有真实的商品和它对应。

  再看看新一届政府的口号多响亮---收入倍增。在百业俱废,金融独兴的年月,社会生产总值不变,实现收入倍增难道不是一个伪命题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货币总量翻倍,但是能买到的商品减半了。在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期望涨工资,开始担心会不会失业的同时,依托国家政策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并没有试图带动后富的人,却选择开着跑车,啜着美酒,去三亚享受美女和海天盛宴。与其喊收入倍增,还不如说消除巨大的贫富差距更实在些。

  牛市经济(bullnomics)和通货膨胀是如影随形的双胞胎。在金融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能购买的商品总量却总是有限的。在牛市上升的过程中,商品价格的变动被财富增长掩盖了,只有等牛市退潮,纸面财富大幅缩水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那个站在沙滩却没穿裤头的。

  房价涨了,油价涨了,蔬菜涨了,大米涨了,牛奶和食用油也涨了....唯一没涨的就是工资。同样没涨的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衡量通货膨胀的CPI指标。虽然中美文化不同,在统计CPI指标时,商品取样有区别,计算方式有差异,但是其精髓却是雷同的,CPI指标绝对不能,也不许反映真实的通货膨胀率。在掩盖真实通货膨胀率的CPI指数上,采用的方法也异曲同工,1,以价格不稳定为借口,提出能源和食品;,2根据物价的涨跌采用不同权重来计算;3,采用效用方式,抹平获得同等效用时,投入的资产和代价差异。

  看看我们自己的CPI,是不是采用了权重计算方式,我们的房价是不是采用了恒定不变的效用,而不是月供的增加,贷款利率的提高来衡量的?

  无论怎么辩解,金融业本身是不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账户收月租,信用卡全额罚息,资金进出手续费,金融业巨额的利润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都是以侵蚀制造业,农业和其他行业利润,甚至是剥夺存款人的财产来获得的。

  为实体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才是金融业或者银行业的主要目的。一旦走上以保值增值为主的道路,充分利用自己的职权和优势,进行社会财富的重分配,那就是庞兹骗局,只不过形式更为隐蔽而已。对于实体公司或者上市企业来说,通过银行融来的流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社会产值,这会是逐步推动生产总值上升的正向反馈。可是如果从实体经济获得资金,再投入到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以获得保值增值,又会是什么结局?中国有一半上市公司把资金投向金融市场获得利润,最牛的金陵药业把自己当作基金公司,同时购买170多只股票以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上市公司本身不去创造实体产品,不创造真实的社会财富,一旦缺乏新的资金流入,金融业的繁荣,牛市的上涨,又如何不崩塌?

  “荷兰银行理财中心里的咖啡‘15万元’一杯。“ 大中城市的白领,肯定不会忘记荷兰银行在前些年大力推广的理财产品,号称年化收益率在13%或者更高。真实情况如何呢,几乎所有的产品购买后,在当月就开始亏损。在你犹豫该不该亏本退出时,50%的亏损就在后续的报表里体现出来了。然后就不死不活的维持在这个位置,要么认亏出局,要么赎回本金换它们公司的另一款产品。除了赚取高额的手续费外,连本金都吃了。他们这已经不是理财产品,也超越了庞兹骗局,陷入了地下赌金的圈套。和庄家对赌,你永远不可能嬴。

  不谈美国政治,我们只说金融。为什么买股票,因为看它涨并且在其中获益了。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银行都热衷于推广它们的理财产品了。一旦有人通过股票/基金,或者银行的理财产品获益,他自己会层层加码,而且还会和传销一样,号召亲戚朋友一起来买。这些金融产品的价格会随着源源不断进入的资金上涨。在上涨到一定幅度后,后续资金不再看好,陆续撤离,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跳水,一路狂跌。谁来为最后的庞兹来圆梦,只能是试图去咬最后一口奶酪的那只老鼠。因为签署了风险揭示书,因为他们都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发行的正式金融产品,就不是庞兹骗局了?只不过是改头换面了金融传销和庞兹骗局的合体。

  面对集体组团打劫,逃避总不是办法。

  ======

  这本书写的非常不错,但因涉及面过广,也过于专业,再加上过于晦涩的翻译,想读透读懂,难度很大。读了4个月,先后读了三,四篇,才从迷茫中找出了点思路。

  虽然理解有限,也许有失偏悖,但还是写出来,很杂乱,但还是希望能帮助后面的人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至于没涉及到的温室效应和碳排放,个人认为是西方国家编造出来的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然后环保组织又开始推波助澜。其目的不过是转移众人视线,不要过分关注被他们步步推高的能源价格,同时还能通过限制石油使用,来制约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书中有提到)。温室气体增多了,可冬天感觉更冷了。温室效应来了,可是高耗油的汽车行业却蓬勃发展。减少炭燃料,限制炭排放是他们的希望。可是为什么很少说绿化,绿化才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根本方法。

  《金融大崩盘》读后感(二):我们一起来取暖

  黑色,预示一切不祥的黑色,犹如世界末日降临一般。这样一本书,该用何种心情去赏读?

  圣诞将至,然而节日的喜庆似乎很难从企业关张、又一轮裁员、降薪等讯息中渗透出来,犹如这黑色将其深深掩埋。

  就在各色媒体庆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这场震惊全球的金融海啸在考验着每一个寻找新思想新生活的我们。美国的经济已然如此,中国的影响还远未显现,究竟何时是底,或许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寻见一丝丝端倪。

  忽然想起《无家可归的中学生》作者田村的告白,“我的幸福尺度很低,一碗米饭都能令我感动。人不管在什么物质条件下,都能够活下去。”

  或许,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那么点勇气和幸福感。。。

  《金融大崩盘》读后感(三):【EEO书评】“八月恐慌” 不是“黑天鹅”

  《新世纪周刊》 书评人 焦建 当下的局势也许正在进入任何一场危机最诡异的那部分——所有的原本值得信赖的偶像,都已经在危机的日益加剧中耗尽了人们对其的最后一点信心。权威倒掉了,不再有人相信他们的说法。这使得没有人知道局势是已经走向了下半场,还是仅仅是噩梦的开端。每个人都陷入恐慌的各自行动也许会加剧形势的恶化,这正如薛定谔的猫再加上海德堡的测不准原理——在打开盖子之前,你不知道猫是死是活,而一旦你介入了试验,局势就会因此发生改变。

  虽然因为时间太短的缘故,任何一种在当下寻找危机真正起源的努力也许在事后只能被证明是徒劳无功——历史总是在其后几十甚至是几百年之后才可能被看得更加清楚的。但这并不能阻止有如此之多的学者和评论员,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对于这场危机的意见:

  共和党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过分信赖造就的监督缺位,被日益贪婪的华尔街投行们利用钻了空子。如此众多复杂难辨的金融产品被开发出来,而评级机构们源自自身的利益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它们为了获取服务费,给出了如此之多的AAA级评级。美欧之间的金融往来使得在美国发生的危机如此轻易的就蔓延到了欧洲,一家家的央行遭殃下来,一场全球性危机的导火索被点燃了。

  在《金融大崩盘》这本书中,美国著名政经作家凯文菲利普斯并不反对这种一般的解释框架。而且他给出了自己更加详细和独特的叙述体系。假如本书的内容只是仅限于此,它就与在这场危机中出版的众多所谓必读书没有太多的不同,甚至还存在着诸多的劣势。例如,跟继续用非理性繁荣来解释一切危机的罗伯特希勒教授比起来,《终结次贷危机》虽然在给出危机原因方面显得十分不靠谱,但他指出的在长期中解决和预防危机的建议就十分值得听取。和那本书比较起来,本书虽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决方案,但显然,它包涵了更大的野心。

  这场“八月恐慌”(按照作者的说法)不是一只“黑天鹅”,读完这本书你或许能够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着种种的预警信号告诉人们——黑天鹅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人们总是抱着掩耳盗铃的态度不承认天鹅是黑色的罢了,他们总以为,闭上眼睛就能够把黑色变成白色,却忘记了危机的逻辑可能不可能因此就被化解甚至可能被加强。

  在菲利普斯看来,金融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长期原因跟石油危机显然是分不开的。正是石油峰值的提早到来引发了产油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表现之一便是产油国们为了保持自身财富的不缩水要求的石油以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进行结算。这在使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高兴的同时,也使得美元的地位大大削弱,从另一个角度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一个人是否存在缺陷可以由两种方式得出:假如他拥有足够强大而又清晰的自我省察能力,那么在暂时的迷糊之后,通过有意识的审视自身,他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毛病;而另外一种方式则是从外部寻找智慧。通过与作为标杆的出类拔萃之辈们之间的对比,聪明的人应该可以得出不足的结论。一个人如是,一个体系也如是。假如美国能够在这场自我导致的危机中能够获得对自我的清晰认识,这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显然,除了上述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外,作者还希望包涵更多的主题。这本写早于大选结束之前就写作完成的书已经尝试着给这次“金融危机中的大选年”给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就谈到了王朝争执导致的华盛顿政治困局。而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奥巴马这样一个资历尚浅的参议员可以如此快速的“上位”成为总统,因为它是一股淌过浑浊的新鲜空气。而这位在金融危机年代登上历史舞台的美国首位黑人总统是否能够制止住美国的衰退,显然是一个更加有意思的话题——也许菲利普斯的下一本著作会以此为题?

  本书的译名没有涵盖住如此之多的内容,《金融大崩盘》显然是一个更加适合营销的名字。相较之下,本书原名——《危钱:不计后果的金融业,失败的政治以及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全球危机》(Bad Money:reckless finance,failed politics,and the global crisis of American capitalism)则更加恰当一些。它不是一本简单就可以读懂的书,显然你在阅读它之前应该对这次危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有着自身连贯的解释,作者显然也是把你当成是一个有着一定认识的读者因此省略了很多简单的背景介绍。在摸不清作者逻辑的前提之下,读者很可能陷在了本书庞杂的体系之中。虽然它也有很多的细节上的描述充满洞察力,但显然这样的阅读收获不如在整体上把握更加清楚一些的好。

  在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本书也被号称是“金融危机必读书”,但它显然不是一本良好的入门书籍,它并不优良的翻译质量显然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你应该对这场危机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再翻开它,也许效果要好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