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3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是一本由兰晓龙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一):一个悲剧的出现

  其实炮灰团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不会有人记得他们,不会有人重视他们,如果死亡就是悲剧的话,这场悲剧在上部中就已经重复了几千遍。

  兰小龙没有把死亡写得像一个悲剧,我看着乌拉他们的死,感觉和迷龙一样——就是没有感觉,或许康丫的死更加让人揪心,至少到最后他还在追求些什么。下部中熟悉的人死得就更加多了,豆饼、蛇屁股、麦师傅,等等等等,如果按照死啦死啦那种打法,能活下来的肯定不会太多,不,应该是极少,生者十一,果不其然,200个先锋,活着回来的就是12个,他们还是炮灰,张立宪同志在兵棋推演时对士兵生死的置若罔闻,很讽刺的在他身上应验了。我不怪虞啸卿,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他的做法无可置疑,至少他还懂得廉耻,懂得敬重,我也不怪唐基,除了他想法子弄死了迷龙,世事难料,想委曲求全就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为了保护我们伟大的虞座,还好他不是全部都为了自己。

  我替迷龙不值,看着看着似乎有种看水浒传的感觉,宋江招安后杀了那个校官,换来了朝廷的暂且不提,然后十亭死了七亭,可炮灰团的近乎全军覆没也没有换来迷龙的存活——他和那个校官的看法一样,不就是杀了个看不惯的官吗?而且他的理由更充分,那个军官临阵脱逃。可是死者上面有人,所以为了保全老大,小的门都可一死,只不过宋江只是流了几滴鳄鱼泪,而死啦死啦为了保全迷龙上下奔波。

  死啦死啦也没好活,不,按照书中的思路,他看透了这个世界,他涅磐了,如同《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的死,他明白应该怎样,他也知道会怎样,可是他无法改变一切,他不想再看着同袍再在他面前死去,所以他到死海在给大家找麻烦,或许是他不愿意被自己人的子弹打死。不过死前还经历了首长的接见和一起未遂的兵变,死的时候还有人殉葬,也算死得其所了。

  看着看着,感觉到了好多以前看过的书在我脑中回旋,水浒的悲壮,战争与和平的人物心理素描,还有现实,戴安澜的马革裹尸,杜聿铭的前伟大后窝囊,整个国民党王牌军的没落,原来抗日的时光是那么美好,至少那时候还能分得清谁是敌人,打完日本人之后呢?有多少人会有不辣的国际主义胸怀,能一只腿蹦着带那个日本破落户回湖南?

  是的,抗战是美好的,和尚说国军万岁,统一战线万岁,然后就坦然赴死,书中炮灰们的死也是轻描淡写但死得其所,战争对兵油子就是一场戏谑,谁都要死的,为了打敌人,我要活,或许回头会悲伤,但现在悲伤下一个嗝屁的就是自己。看书时前面的战争都是热血沸腾,死人当然是家常便饭,在田中大神的帮助下,我早就不会再为随便战死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而悲伤了,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哭了,替阿译的死不值,又或许不是感慨于阿译(这家伙能活到现在简直太牛了),而是感慨于生死之交又再度见面,而且马上就快找打了答案——打仗国军行,共军更行,跟共军走吧,会有肉吃。尔后哭得最伤心也最欣慰的那段是张立宪、烦啦和小醉重逢的那段,这就是结局,最美好的结局了,但是国军再也不能称为军,他们都看到了答案。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二):白菜猪肉炖粉条

  我只想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书生不可以没有,但空谈误国。一句很贴切形容书生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公知的话。当一部描写人性描写战争的小说被千万人以各自的观点评论的时候,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写出些自己的感慨。一家之言,只为这个使我痴迷的故事。

  关于作者,我其实了解的并不多。在高中的时候对《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很感兴趣。也许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军人梦想,所以这样一部励志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深深地吸引了我。在烂片充数的时代,虽然很难排斥这些电视剧但经典低俗还是能很快地分辨出来。《士兵突击》火了之后《我的团长我的团》便以一种很高的姿态登陆在各大卫视,同一个作者同一个导演同一班演员。其中的商业利益问题不必赘述,要说的是故事的本身。经典的东西是要静下心来而且有一定了解之后才能欣赏领悟。所以还是在高中,我对这样一部有着冗长的故事情节的电视剧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原因很简单,我看不懂。

  上了大学之后,这几年的经历让我对人性这个东西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了解。再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便重新开始审视这部电视剧。每一句字幕上的台词,整个故事的情节都在我脑海中回荡。战争中死亡的寻常与平凡,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它不同于现在很多的战争洗脑片那样充满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却以一种最平淡的方式来描绘死亡,其实战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书是后来看完电视剧之后才去看的,半年多的时间,一部电视剧两本书加上各种书评影评。

  好的东西自然会慢慢沉淀成为经典,且不需要过多的粉饰,让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而现实中的人却往往忽视这些,尽是想遮掩自己的缺点。其实瑕不掩瑜,喜欢你的人依旧会喜欢你尽管你有这些瑕疵,这恰恰也说明了你有更大的魅力。有的人究其一生也没有幸福,而有的人站在路边就能拾到幸福。就是这样,让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有的样子,简单了也就明白了。

  白菜猪肉炖粉条,自从看完这个故事我每看到粉条加些菜叶胃口就会特别好如果还有肉那就最好了。呼呼的吸着粉条的时候思绪却飘飞在那个时代,想到克虏伯吃完一碗粉条说还饿,想到东北人迷龙用罐头炖粉条,想到广东佬蛇屁股腰间老是挎着他的菜刀,想到童子鸡不辣的湖南口音······还有想让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有的样子的团长,还有那“半死不活”的梦烦了,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三):妖怪

  quot;我是那个在瓶子里被困了几百年的妖怪

  充满了对人类的厌恶 " --旁白

  ------

  我一向自恃清高不喜电视剧

  尤其是小说大卖后改编的电视剧

  比如各种版本的神雕鹿鼎记都没完整看完过一次

  就连这回看的《团长》也仅仅看了下半部

  但是 余音绕梁耳

  上部就不用看了

  里头人物刻画得极好 电视剧看了一点各种演员也很严肃的努力贴近原著

  这也是我很早就赞过的:

  一个剧本写出来导演包括编剧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全靠演员本身的揣摩和自己的再创作

  很羞赧的说,跟当初考土力学前晚我在图书馆翻到《亮剑》原著

  一口气看完浑然不顾第二天考砸与否

  是泪盈于睫的

  一个男生善感到这地步 我也很无奈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四):绝望吗? 不

  如果你先看了书 又看了电视剧

  你可能会说 哦 书比较好

  如果你看了电视剧 后看了书

  你可能会说 书真好

  电视台刚开始播的时候 报纸上的大剧透们就刊载了一票我看完整部电视剧也没太看出来的内容

  后来我知道 噢!他们一定飞速看的书...

  电视剧看完了之后很喜欢 加上有许多细节不明白 就又看了书

  昏天黑地的看完了两本 过了一个多月了 稍微写点字儿

  许多人说电视剧未能拍摄或者最后播出的部分太绝望

  不够和谐 so就没有了

  而我认为恰恰是那些部分 让故事中的人几乎成了真真切切的人

  和现有的电视剧的情节相比 与其说是令人绝望的悲剧

  不如说是 更圆满的结局

  用业余的脑子思考

  我想 那些部分让人物的性格饱满了许多 电视剧没了这些 实在可惜

  孟烦了的烦总也了不了 他嘴上的恶毒 不负责任不地道的行为 盖住了他心中那些闪烁的东西

  小上海阿译也几乎没体现出小说中的可爱

  他的郁郁不得志 他的敏感 他的壮怀激烈 他的自负与自卑

  是我在小说中看到的更多的阿译 不再让人讨厌

  打不死的迷龙 最后真的就死了

  死于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他真的会死的环境中

  游戏人生 游戏规则 几乎是他自己定的

  当然 他不可能完全拥有这个权力 所以 他只能死

  但我想 他挺满意

  一个这样的汉子 死对他来说 又算得了什么呢

  团长 在电视剧和小说中 他都是超越一般人的

  电视剧中 是他的神叨 他的决策 他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让他成为一个超越他人的神一样的人物

  而在小说中 超越他人的

  是他的性格 他的敢做敢为和他所具备的能让他敢作敢为的能力

  这种性格和能力 让他义无反顾

  而他唯一顾的 是他的团 他的兄弟

  这让他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神

  这个除了郝兽医之外年龄最大的人 却有着一颗少年中国心

  最后说一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克虏伯 在电视剧中 他是不起眼的除了吃就是打炮///的小兵

  戏份不多 他所在乎的似乎就是吃饱和炮炮炮

  没有人能理解他 在没看书之前 我认为他就是个小角色 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在书里 做为枪毙龙文章的行刑队中的一个 在龙文章自己扣动扳机的后一秒 克虏伯紧随其后自杀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 我几乎震惊了

  小人物也有自己理想 小人物也能做出你想不到的壮怀激烈

  克虏伯是炮兵 从前炮灰团没有炮 龙文章搞来了炮

  也许就是那一刻 如同虞啸卿是何书光的神一样 龙文章成了克虏伯的神

  自己的神在面前死去 这小人物也写出了最壮怀激烈的一笔

  古人云 朝问道 夕死可矣

  小说里 最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要的

  死亡就变得不再让人绝望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五):写的是人 而非战争

  八月是个休息的好日子 我与生俱来的缺乏毅力 所有做什么都是靠习惯 所以时间长了 就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写了 尤其是那些重复的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又显得虽不苍白但显然无力的东西 暑假里回归现实的时候 看到身边的世界 那个真实的生存的世界 就那么一点点 却看到一个人的无力 传统和教化 宣传和引领 积累下来的 就是性格和行为规范 以及所有那些为人们所默认的 潜规则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却又都梦想着成为受益者 就如同每个人都痛恨贪官 但每个人有机会做官的话似乎都会成为一个贪官 海瑞名垂青史 可那样的呆子就那么一个 而且他活着的意义也只是证明他的存在 而非他自己可以决定的有种力量 可以随时让他去死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 这些人 看似无力 实则永远充满生机 你可以不停地去践踏他 践踏 践踏 直至觉得他已经腐烂了 烂透了 烂入了十八层地狱 可是一点点阳光 就让他生存过来 看到你永远也想不到的东西

  炮灰团,就是这么一群人,我把他们称为中国人的脊梁,以此来解释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从历史上来看,从现实来看,都似乎如此劣等的一个民族,却如此顽强的生存下来,同化着一切,吸收着一切,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着那些最伟大的力量也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相信,任何一个民族,即使是最聪明的犹太人或者日耳曼人或者与生俱来的具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人,把他们扔在中国的历史环境里,他们都不可能取得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中所取得的成就。

  有很多人不厌其烦地论述中国人的劣根性,比如柏杨先生,针针见血,让每个中国人看了都面红耳赤,比如鲁迅先生,其言语让所有中国人如针芒在背。可就是这些中国人,他们成为这个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一群人,他们顽强的生存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即使是最恶劣的环境,你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在忙碌,在创造,在生存。他们也许不懂得生活,但他们可以创造生存的奇迹。

  《我的团长我的团》,炮灰团,就是一群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阿Q,他们被人鄙视,他们自甘堕落,可他们创造了奇迹。他们与阿Q的区别就是,他们是一群人,而且有了一个带头的人,团长。带头的人很重要,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盲动的蕴涵着巨大能量的人群,缺少的就是振臂一呼的那个人,于是,啸聚山林,习以为常。

  这不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而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小说。不能把它当作一部战争小说去看,包括电视剧,也不能把它当作一部战争电视剧去看。中国的电视人并不专业,拍起电视剧来会漏洞百出。但即使如此我觉得至少《团长》这部电视剧算相对较好的,至少比起《亮剑》、《士兵突击》、《顺溜》等等那些主旋律电视剧要专业的多得多的多。至少,他没有像《顺溜》中的狙击手那样把我气得要死。

  只可惜一部描写国军抗日的电视剧,又似乎不是那么振奋人心,又似乎思想上有点问题,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的前夕,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了。以至于我一个暑假都没有找到一个看重播的机会。

  他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中国人,这是和过去所有的书、电视剧都不一样的地方。抗日战争只是一个环境,一个表现中国人的环境。他回答了一个我一直无法回答的问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生命力的问题。比如今天的经济发展,我固然可以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掠夺廉价人力资源来解释,但显然这远远不够。因为这只可以解释这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的表面想象,却无法解释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顽强不息。是的,中国人有很多缺点,可是,同样的,就如同事物的两极,有多少缺点,就有多少优点,至死你不一定能看得到,或者不一定能理解。他们很懒惰,但他们在越累的时候越能刺激自己的潜能,他们很怕死,但他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总是可以以黑色幽默的态度面对,他们会显得愚昧,但只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们就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所以,不要低估皇城正门对面的那具水晶棺材。那是几亿人的精神支柱,现在中国人完全没有了信仰,正是因为新成长的一代代人对那个偶像的否定。而历史的传统又使得人们无法摆脱对精神偶像的依赖,没有了这种依赖,就垮掉了。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的垮掉的一代。

  所以独立是很重要的,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行为上的。哪怕是自私一点,至少也可以算是一个起点吧。人性本就是自私的,否认这种基本的人性正是几千年以来教化的常用手段,而这种教化让人失去了独立的能力。而否定了人性的自私,于是就否定了一切。不用怀疑尽管性服务行业基本上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公开产业,但为什么从法律和政策上却在不断强化其违法的地位。道理很简单,压抑和否定最基本的人性是类似于这样的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一旦诸如私欲、性等最基本的人性被完全放开了,人们马上就会有更多的独立需求。于是独裁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存在的根基。

  《团长》就讲述了这样一种人性。前提是你看得懂。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广电总局的人越来越傻了,居然把这样一部电视剧审批通过(还包括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而且还作为热播剧大规模炒作和放映。只不过,可惜的是,大部人把它当作一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来看,恐怕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太阳》一样,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可即使如此,类似的东西只要接触得多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自然会产生的。于是,借着国庆,广电总局亡羊补牢了一下。我从未见过一部首轮播放如此热闹的电视剧在随后的时间段里重播率为零。比如那部忠君爱国爱民的《神探狄仁杰》在CCTV已经播了无数次可依然在继续,而且是在号称不播续集的CCTV。我想,大概,他们,觉悟了。

  猪肉白菜炖粉条,故事从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最终在那场战斗中活下来的几个人是谁。从那一大锅白菜猪肉炖粉条开始,一群被人抛弃而且鄙夷的垃圾破烂兵开始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做了所有的装备齐全军容整齐的正规军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们自暴自弃,他们随波逐流,他们逃避,他们战斗,他们面对死亡,他们冲锋,他们死去,他们坚守阵地,他们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活着,他们放弃,他们做了所有的人都会做的事情。

  死啦死啦是个偶像,虞啸卿是个标杆,孟烦了呢?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这部书会引起我共鸣的原因之一。这个串联故事的人在做什么想什么,就像自己一样。想法很多,批判很多,却在经历很多挫折以后随波逐流,以用嘴巴损人为乐,其实损人的时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悲哀。本质上说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却是一个缺乏行动力的人,所以有一个类似死啦死啦一样的人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逃避不是个办法,只是有想法更不代表什么,而有了死啦死啦,就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孟烦了。只是光芒就那么一闪,又归于平寂。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看到了缺点,就看到了优点。短时期来看,需要正确的方法。长时间来看,需要精神的解放。而这个民族,都缺乏这种精神,还有独立的意志。

  唐基是个坏人,可最终似乎又不是个坏人。一个事实就是虞啸卿如果真的冲上了南天门,他们没有支援,确实会全军覆没儿什么都得不到。所以说唐基不是坏人,他只是深喑为官之道,顺势而为。他没有问题,虞啸卿也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了?出在后方会议桌上的那些人了。那些脱离前线,纸上谈兵,一切以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为准绳的决策者。

  死啦死啦知道,那些打累了的兵痞们老了,在未来的战斗中一定打不过那些年轻的红色的人们。于是他选择死。当然,他选择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知道即将面对的战争是一场他不需要的战争,是一场破碎他的理想的战争。不管谁胜孰负。

  一场战争,比的是激情和制度。而一场战斗或者战役有时候就是在比谁犯的错误少,或者谁犯的错误不致命,或者谁抓住了敌方犯的错误。就像中途岛海战所看到的那样,美国人只是幸运的抓住了南云忠一的错误。当然,后方很重要,比如情报,比如后勤。可后方同样扯后腿,就如同美军墨菲法则里所说的,后方总是看起来最愚蠢的,而前线的士兵们就只能靠自己了。

  本书的背景应该是滇西的松山战役,日军所谓仅有的几场“玉碎”战斗中的一场。多看看历史,没什么坏处。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六):压抑

  终于看完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实在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写什么

  压抑,就像在水面到咽喉的水里跑了1000米,深呼吸的力气也没有了,只能一直体会着供氧不足.....

  这书很奇怪,开始很大一段,都很平淡,沉闷得让我以为下载错了。断断续续,看了2个星期多星期,还在奇怪,难道烦拉烦拉就是团长?在一次迫降里,从林中,丧家之犬一样的被日本人追杀。完全的不知道反抗,6个小日本拿几杆破枪追杀这几十只犬。绝境中,死啦死啦出现,带领大家杀了几个小日本,然后组织大家突围。嗯,很老套的剧情,主旋律,怪不得拍成电视剧了...然后,继续心不在焉,断断续续的看着。直到死啦死啦,一路上给死人穿衣服,一路的归拢溃败的士兵,开始觉得有意思了。最后,是连续几个晚上看到2点直到看完.

  这是个很奇怪的作者,73年出生,在红旗下成长。怎么会写得出这样的书呢。支离破碎的文字,就像隔着一块破碎的玻璃看描写的世界,扭曲,重影,分裂.

  ========================好像应该有的分割线==================

  嗯,说说书中的几段爱情吧

  迷龙/迷龙老婆 最直接的表白,最无所顾忌的付出。理所当然,好像盘古开天地以来就该是这样的。

  烦拉烦拉/小醉 嗯,我喜欢小醉这名字。莫名其妙而来的感情。烦拉烦拉是爱她的吗?还是因为小醉初恋一样执着?

  张立宪/小醉 或许,最爱的深爱的注定不能一起的。只有最合适的才会是一辈子。是的,他们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死啦死啦/迷龙老婆 荒谬的感情,但这是死啦死啦唯一的爱情。爱她,当然是可以送她玫瑰,也可以是,坚持去吃她的老鼠药。

  ==================反反复复的分割线==================

  死啦死啦:“师座说我是短兵相接的天才,百战百败的天才,偷鸡摸狗的天才,那都是虚的。我现在说实的。”他忽然笑了一下,又悲伤又骄傲,那股吹破天的劲又上了脸,本来从南天门上下来后它已踪影不见:“实地就是,我只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我是这么一个狗屁不通的天才!条条路都走不通,可我还是做不到,做不到你们要我做的,把陋习说成美德,把假话变成了规矩,把抹杀良心说成明智,把自私说成了爱国,把无耻变成了表演,把阳痿说成守身如玉,把欺凌弱小说成正义,把人变成炮灰,把炮灰变成荣誉……”

  死啦死啦,悲伤又骄傲的就死了

  GOOGLE了下,原来禅达,南天门,都是虚构存在的。云南,一直没有去的冲动,但,或许,可以去看看怒江.在江边,石头上,给我的小姑娘说说小醉,这个曾经从事最古老职业的女孩子.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七):岂曰无衣

  大概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把《团长》两本书看完,简直是假期的看书方法……真是暌违很久的看小说的快感。

  从开头我就知道,作者的“险恶”用意。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不论是小太爷、迷龙、不辣、豆饼、要麻、兽医、蛇屁股、小醉、上官戒慈、雷宝儿还是死啦死啦、麦师傅、张立宪、何书光,我大概都会喜欢上他们,然后——再看着自己要失去他们。

  小时候看到电视剧,还以为是《士兵突击》一类的当兵生涯艰苦训练团结成长的剧情,上了豆瓣看到推荐,才惊觉这是描写中国远征军的小说。更让我觉得惊喜的是,里面的人,有的玩世不恭有的消极抗战,全无常常看到的那种“血性军人”风采。而我相信,那个年代,那么多被强行征军的士兵军官里,一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凭借着源源不断的勇气不断向前。在他们的当下,怎么能够透过长长的时光隧道看到八年后的胜利?节节败退之下,又有谁能常怀信心决心勇往直前?这样的人一直有,他们不是汉奸,却也不想打仗,有的也总想捞点什么好处。我们却总是选择性忽略,拒绝让他们成为主流。这本书却把他们当做主角来写。他们即使在战场上,也是要被当作炮灰的存在。也正是这样的他们,能让死啦死啦带着他们一起去拼命。

  每个人都不完美,正相反,每个人的缺点都显而易见。小太爷的消极阴郁,迷龙的鲁莽,郝兽医的无能为力......他们也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更加闪光。迷龙在撤退路上为自己未来太太和儿子现场打出一个棺材,从此男人对上官戒慈来讲就是迷龙和其他男人这一种分类方式;上官在众人面前躺在迷龙的身边,说着未来,迷龙一边不好意思一边柔软起来;小太爷为小醉去修她的烟囱;张立宪一行人原本想要去找小醉的麻烦,一群精英在她面前不知怎样做,在发现是张立宪同乡后变成了老乡会;炮灰团一群人在禅达城到处找麻烦撑场子为迷龙凑家具;阿译在黑板上写下白菜猪肉炖粉条;小太爷拼命找到父亲的结果是看到总是愤世嫉俗指点江山的父亲做了日军的顺民;小太爷和死啦死啦在虞啸卿的沙盘前沙上对战......

  唯二让我流泪的死亡,是郝兽医和迷龙。郝兽医医术实在不尽人意,但他却愿意在每个人临死前握住他们的手。所有人在他在的时候都嫌弃他,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发了疯。迷龙永远都在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看着守护战中他毫发未损我就感到不详,最后一次他拥抱过自己的太太和儿子,上官从容的带走儿子,死啦死啦几乎流着泪冲着他的心脏来了一枪,抚摸着他的头。雷宝儿原来总是不爱喊他爸爸,迷龙去世后他总是对上官讲他要龙爸爸。——他让雷宝儿叫自己龙爸爸,而不是爸爸。

  到了最后部分可能是我有点对政党这些过于敏感,心酸却再无之前那样的触动。

  前面一句“与子同袍,岂曰无衣”,最后想来,真是让人想要潸然泪下。

  回头补剧去吧。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八):比悲傷更悲傷,比絕望還絕望

  读这本书之前看过电视剧,然后才买的书,到处买不到,旧书店淘到的。这才知道原来书中有好大一段电视剧里没拍的内容,在我看来它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电视剧的结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尾。这让我找到为什么会觉得电视剧的结尾突兀的理由了。电视剧里的桥段也多做过或大或小的修改。他不是中国大陆传统意义上的抗战小说,它讲的是一群在正面战场上的国军在国之边疆浴血奋战的故事,他们被称为远征军。这场战争被称为滇缅之战。它并不是史实,却比史实来的还要震撼,还要悲伤。悲伤到书中每个角色的心里,骨子里,然后一直蔓延开来。

  他们有理想,有希望,却一次次从希望到绝望,比绝望还要绝望,就在这绝望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的时候,死啦死啦突然跳出来对着这群炮灰吼道:"走!我带你们回家!"死啦死啦在所谓的军事法庭实则不过是前清的小衙门下站着对坐在上面的虞啸卿说: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上官戒慈对要杀他丈夫的死啦死啦说:“你准备好死了,所以我们也就理应为你的理想去死了。你为了理想要凌驾众生,为了凌驾众生再把理想当做肥料。”他是方言机器,他四海为家,他的眼泪是笑容,他说他要带他们回家,却一次次骗得他们心甘情愿的冲上去,因为他们想胜利,想胜利。他对孟烦了说:欲言国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老思既往少思将来,思将来故生希望。烦啦,你跟我冲了看看呗。”孟烦了摇头回以:“你太危险。”是的,他给了他们不该有的希望,明知道不该有却还在想的希望。孟烦了无疑是最聪明的,借迷龙的话说,有点聪明过了。他经历过太多败仗了,以至于败到最后他很愤怒,于是他成了他们中间嘴嘴损的,也是最悲伤最绝望的。他无时无刻不在用他那张损嘴打击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寻求心灵上的自我安慰,实际上他比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还要想胜利。他有时也心细如尘,他从黑市上替阿驿要回他父亲留给他的表。他在郝兽医死后用恶毒的语言咒骂那个他们中间唯一的老人以掩饰他心中的哀伤,然后转头对迷龙说:“好了。现在咱们死的时候没有手可以握了。”他有一张恶毒的嘴,却从来没有一颗恶毒的心。他看不上阿驿的天真激昂,却终究不可避免的承认他们始终就是一类人。他和迷龙成了朋友,迷龙能在15分钟之内做一口世界上最美丽的棺材,而他却连一个烟囱都修不好。他终究没有和小醉在一起,是因为他根本配不上那颗纯洁的心,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死啦死啦自杀了,也许他压根就没有想过会活到今天,那么既然要死,他也一定是抗日死的,而不是在同胞的互相残杀中死的。他看太多杀虐了。克劳伯死了,在他的团长自杀的下一秒饮弹自尽。迷龙被处决了,因为他杀了一个有后台的逃兵。阿驿自杀了,死在了来劝降的孟烦了的面前。丧门星带着弟弟的骨灰回了四川,不辣瘸了,现在终于胜利了,但是他们都不在了,都离开了,这又叫哪门子的胜利呢?

  兰小龙几近用最荒诞的手法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让你在读的时候哈哈大笑的下一秒就能让你泪流满面。他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你的神经。但是回头想想,故事的一切都发生的那么理所当然,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理所当然让人觉得它比悲伤更悲伤。比绝望还绝望。于是我能在一瞬间想到十个下半部拍出来会被禁的理由。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九):團團和突突

  昨天晚上,我飞速看《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本小说之后,很想写一些什么,感觉不吐不快,但是真的拿起笔来写,却又感觉万千思绪堵在心头,却是什么都无从落笔的状态。

  今天本来是要写一写我们小五,但是回顾细节时,又突然想要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来写一写。写作是个可怕的东西,思路来了,却是什么也挡不住的。

  有人说,这是生离和死别的两个故事,讲的好不贴切,但是,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士兵突击》更像是个学校的故事,它即使有那么多的枪炮战车,那么大规模的战斗演习,那些让人心酸的成长别离,但是,它依旧是温情脉脉的,好像高城呼噜班长的头发,那样温馨又可爱。在这里,许三多有足够多的犯错空间和学习时间,他有一个又一个的助力者,教导他从不会走到会走,不会跑到会跑,甚至会飞。对于成才来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为什么许三多喜欢待在军营,不只是如他说的:“大家一起哭一起笑。”,也许最大的原因,也在于此,更在于,在《士兵突击》的军营里,单纯得就好像象牙塔,没有流血,只有被打中时候会冒出的青烟,它袅袅上升,被风一吹,就这么飞走。

  在这样的空间里,我更喜欢讲感情,讲成长,讲一些也许重要,也许不重要的事。

  我不敢揣测兰晓龙是否真正经历过一场战事,但是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他的确将生活中最可怕的地方展露了出来。

  什么是真实,这是龙文章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说,他想让事情是他本来的那个样子。本来的样子,是什么。而战斗,军人们,最本真的样子,终于在这本小说里被写出来。

  In cold blood,今天新学的词,它在形容一种残酷又蓄意的状态,我猜,这就是战争。不管是那一场,是怒江边上,还是南天门上,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那是真的,有人在流血,有人在死。

  失去生命,这才是最可怕的事,孟小太爷一直都害怕的事。而战争,就是拿生命去换取一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东西。在有意义的东西面前,最可怕的事也没有多可怕,我相信,项羽乌江自刎时举起的剑没有发抖,屈原迈入汨罗江的步伐也没有迟疑。就像那场三十八天的坚持,他们每一个人都害怕,可是没有一个人退缩,不管是精英还是炮灰,他们几近耗尽他们生命,心甘情愿为了对敌而死。

  但是在某些无意义的东西面前,生命的失去,让人愤怒又哀伤。就好像战斗之后的迷龙和死啦死啦。人都说死得其所,杀生成仁,这些词汇放在这里都跟个狗屁一样。为什么死?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在于事情已经不是他本来的那个样子,可是我们的团长还是一味的在坚持真实。

  我站在我们美如画的师座的背后,细致得感受了一下他的无力。整个故事里,看起来最厉害,其实也是最无力的就是他了吧。要是那场战争是两个人的对抗,那他肯定是最厉害的子弹,最锋利的兵刃。可是事实上不是,从根本上说,战争是成千上万个人的斗争,是由那些能够感知到公共需求的聪明人发动的,无限的欲望交织在一起的,一起集体神经病的活动。于是,也在棋盘上的师座,挥舞着自己的小旗,指挥着死啦死啦,带领那群想要实现自我意义,想要为家人挣一个安稳世界,想要活下来的炮灰们,一起去挥发他们的生命。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原谅他的那一刻,并不是最后他带着花圈来面对故人,而是书中他从西岸打回来让小猴照顾大家的电话,小猴委屈的说:“他现在忙得要死,睡觉都睡在车上。”就这一句,我瞬间释然,即使结果,大家都不在了,甚至最后北上。我都原谅他,因为我知道,师座,没有放弃他军人该有的东西。那个穿着干净的本白色衬衫,干净得好像一捧雪,唱着曲子为他的袍泽弟兄们践行的虞啸卿,依旧。

  写到最后,搞得我都想弃笔投戎了~

  算了,小身板挺不住,拓宽一下精神世界好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读后感(十):别人当他们是炮灰,他们当自己的军人

  我注定很混乱,开始胡思乱想,不知所云。如果说读不懂,那么就对了,生活本来就无法读懂,而这个故事,只是在写生活。我们都在生活,但是很难明白生活,有时候明白了,也得装着糊涂去生活。明白,很累,越明白越累。“没有哪个人会想一心求死”,这句话不能判为百分百对;“没有哪个人会不想活着”,这句话是在写实,虽然这两句彼此多么的矛盾。有一个心理学情境故事,如果世界末日降临,你和剩下的仅有人类活了下来,可是你们所乘的飞机即将实施,只能活下一个人,你会让谁活下去?有些人很勇敢,他们让自己活下去,而我注定是脆弱的,也不如他们的勇气,我选择自己第一个死亡。

  前些天有人和我讨论“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并问我是如理解的,我说,“不死的是魂,凋零的是身”。虞啸卿走进收容站,他要招兵,选拔去缅甸的远征兵,他永远那么有活力,他的语言充满的希望,希望永远是力量,所以可以蛊惑人心,炮灰们的灵魂好似被他用魔法激活了。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他们要去,虽然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不知道。虞啸卿说,“我要让你们听到川军团,就会想到这是我的团,听到虞啸卿,就会想到那是我的团长。”虞啸卿注定只是语言蛊惑,他不如他的兄长,龙文章用灵魂蛊惑着围在他周围的炮灰们,虞啸卿的期许注定由龙文章实践了,这是应得的,也应该这样。

  精英们不是精英们,他们是虞啸卿们;炮灰们不是龙文章们,而龙文章是炮灰们。可是一旦接近了龙文章,精英们从虞啸卿们变成了炮灰们,而且带着更多的崇拜与信仰。川军团团长,每每看到他,每每读到他,总是让人混沌,因为他一直保持的清醒,他太过于清醒了,所以我们这些凡人终究糊涂了。他望着南天门发呆,他说他可以看到死人,后来,炮灰们也看到了死人,所以他们明白,这件事上他不再是骗子,因为他们和他一样了。

  龙文章好像变得越来越炮灰了,最起码在炮灰们眼里是这样的,但炮灰们只是在自己期许,因为他们变得越来越龙文章们了,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以为他们越来越像,是因为龙文章越来越炮灰。龙文章像失了魂一样,然后喃喃自语道,我也想和你们一样,把命交给别人去操心。他劝回了美军顾问们,他胜了,却终究又败了,因为他不得不又得活得更明白点,其实,他想成为炮灰们,可终究他不能,因为他能够看到死人,因为南天门上欠的债还需要他来还。

  一个谜一样的男人,一个让人无法用眼睛直视的男人,他的眼睛总是很清明,那种清澈让任何浑浊不敢浑浊。还好,他认识到了这点,所以他选择了作为一名疯子。他真的很勇敢,勇敢到做一名疯子,而且做得那么坦然,又是那么的积极。他说过,做对了,很重要。他注定不能欺弄自己,更不能欺弄别人,所以他疯了。他疯狂的把自己抛向了正常,他正常了,所以虞啸卿跪下了,一跪再跪,可是他已经正常了,他忘了疯狂,不对,他没有忘,只是疯狂失去了他。

  可是郝兽医死了,唯一一位老人死了,五十七岁,快到耳顺之年,从清朝到明朝,他一事无成,却只想做个好人,他本是医生,却只能看到活人在自己面前死去,他更像仵作。他是伤心死的,那种伤心,是孟烦了的题字清楚所表达的。他或许也恨,恨时代,恨侵略,可他更是恨着自己,所以他注定要伤心死。他回不了家乡,他是落叶却归不了根,他看到的中国全不如书本中那个泱泱大国,四方来贺。他注定是要伤心死去,一直都是在伤心。清朝的八股文,他从文报国;清朝民国相接,他投笔从戎报国;西方称中国为东亚病夫,他遂学医,终有所成,研究一药,以为终可治病救人,自己身先士卒,服后,猝死。多么贴切的一生写照。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龙文章又要疯狂了,因为炮灰们需要这种疯狂,南天门三千灵魂在疯狂,他们来看对岸的郝兽医的坟,过岸了,郝兽医是过岸的。他也是他们中唯一的医生,即使他们说他是兽医。那一代人,曾经的梦终将随着那一副药,猝死了。怎么可以让这样的老者奔波战场,本该是快到耳顺之年了,本是儿孙承欢膝下,享天伦之乐的,这个才是该原本的模样,可是,他却死了,伤心死了,没有欢乐,死后也在伤心。龙文章是看到死人了,他没说死后的郝兽医在做些什么,炮灰们说,他升天了。好人应该是升天的,他一生都想做个好人。

  所以,龙文章向虞啸卿抛出了炸弹,虞啸卿扔回了炸弹,来来回回,最后孟烦了引爆了炸弹。他们要打一场让自己断子绝孙的战斗,语言有多么的损,行动就有多么的缺德,但较于侵略者,这些无可厚非,较于一种生存的道义,这些也无可厚非,或许这样也是本该如此,这才是原本的样子。他知道,他都知道,他在别人充满希望的时候,在痛苦绝望着,虽然他抱着比别人更多的希望。因为,他的希望越多,才能给予别人一些希望。

  炮灰们去了,连阿译都拥有了他所没有的勇气,他离不开炮灰了,即使他是多么的想离开炮灰们。他承受着龙文章的误解,就像拳头一样,何人知道他是在兴奋还是在哭泣,炮灰团从来就是如此表示彼此的喜爱与讨厌,他们喜爱自己,讨厌自己。他们终于又在一起了,和那个收容站一样,又不一样。虽然都在求生,可是意义不再一样。他们有了共同的生活目标,他们又开始需要彼此了,他们不能失去彼此。只是炮灰团多了精英,炮灰们更像精英,精英们更像炮灰,最后他们相似了。

  三十八天,终于结束,团长在装乒乓球,所以炮灰团也在装乒乓球,可是谁管为什么,团长一定不会错的。团长跳水里了,可是谁管为什么,团长一定不会错。终于他们明白了,团长没有错,从来就是。他们的仗打完了,迷龙的仗还没有打完,所以他惹事了。龙文章这峰骆驼被迷龙这颗大头针压垮了,可是,他还不能夸。迷龙的老婆是睿智了,她在救赎自己,也在救赎龙文章,她总是能够很好的把握分寸,即使她已经有失分寸了。我们都知道她有失分寸了,可是她以为她伪装的很好,她尽量没有做有失分寸的事情。迷龙不想当兵,他对战争不像虞啸卿们,他恋活,比任何人,从中国的最北,到最难,足以说明,可是他离不开他们的弟兄们,他崇拜龙文章,早已是灵魂上了。

  还记得那个背书的书童么?还记得那次铜钹之行么?打不过的,他不能再看死人了,已经够多了。他想活,但一心求死。他死了,没能用他该死的手枪了解,没能用自己喜欢的人的枪了解。死在敌人的手枪下,或许成了一名军人最后的尊严,他最后也没有,骨肉的枪,这着实是自杀,他说过满汉,死得最没有价值,他不想的。可是,他不能让别人去体验这种痛楚,他考虑到了极致。

  克虏伯死了,其他人叛徒了,他们知道,知道他知道,他们都想知道,其实克虏伯也曾叛徒过,可是他现在忠诚,也一直忠诚。孟烦了没有了,阿译没有了,只有龙文章了。所以,他尽量像着他的团长,即使他不想。他守着碉堡,就像守着南天门。阿译最后不知道对了没有,他自杀了,在最后一个炮灰面前,他以为孟烦了是最后一个炮灰。

  百岁老人虞啸卿问着,难道真的找不到任何一个他认识的人么?是的,他也该承受这种只剩自己的生活了。孟烦了回到了禅达,那里没有了小醉,却有了他要的一切,他有三千人陪伴着。他有了孩子,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他九十多岁了,他有很多很多九十多岁的人陪伴着,所以他不需要去走到虞啸卿面前。

  就这么看完了,我不知道我还有什么感受,除了八百页文字,他们做了军人该做的,他们是军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们做到了,他们做对了一个中国了,中国回到了她本该的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