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10篇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是一本由[美]玛丽·安·谢弗 / 安妮·拜罗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一):因书结缘的感人故事

  读《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Daisy

  在抗战雷剧层出不穷的当前,如果突然出现画风清奇战争主题,你是否会眼前一亮?

  这就是战后希望摆脱辛辣幽默风格的女作家朱丽叶从根西岛书友那里得知“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之后的反应——新奇又有些朦胧的探知欲。随着根西岛人和朱丽叶不断通信,这隐隐约约的光逐渐明亮起来,朱丽叶也摆脱了一段不合适冲动情感收获了罗彻斯特式的低调爱情

  爱情当然让人心醉神迷,但是如果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仅仅是关于爱情格局总归太小。经典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在描述爱情与情爱之外,亦纪述了时代社会变迁,成就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以下简称《土豆皮》。咦?为什么 简称土豆皮?——我乐意呗)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通过不同角色之间邮件往来,讲述了战争的残酷,更烘托出根西岛人苦中作乐的坚韧不屈。(借用书信往来展开情节方式棒棒哒,似乎《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过)

  岛上的居民因德国入侵导致亲人分离或死亡,而这其中阿米莉亚和埃本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添悲情。居民们感怀亲人离世,却不忘帮助那些被强行征用的奴工,将省下来的微乎其微的口粮或取暖衣物拿给他们,因为德国人让奴工辛苦劳作建造军事设施却不发放食物,死后会有新奴工替代他们。

  伊丽莎白,这位从未写过信件,却在信中被不断提及的勇敢女性,就是因为帮助一位奴工才被德国人投到集中营里,因帮助别人受刑直至处死。阅读过程中第一次得知伊丽莎白的死讯时,我在心中呐喊“OH!NO!不要这样残忍”,但是现在回想,这确实是伊丽莎白会做的事情。她一生爱好天然,活泼野性,机智聪慧。在聚餐吃烤猪,误了宵禁时间后,是她机智地向质询的德军说出“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活动,帮助大家躲过一劫,又与大家共同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人们书本治愈心中悲痛,暂时逃避战争。

  当然,书中并非一味的悲情基调,可爱语言与情节比比皆是,如此即不会过分沉重也不会显得轻佻,这是我对本书构局最欣赏的一点:它能在我为战时的故事哭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穿插战后的轻松情节。人物设定也非常合理,年长者更易伤怀,笔触沉稳,由他们负责煽情;年轻人适应性更强,能更快地move on,所以下笔活泼逗趣儿,尤其是伊索拉,好喜欢她!

  爱情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是战争期间的爱情更显弥足珍贵。伊丽莎白与克里斯琴虽然国籍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一见倾心,甚至孕育了基特这个小天使。这样的情感让峥嵘的日子柔软几分(我在敲这些字的时候尽量不让自己想他们离世的凄惨,不让自己哭出来,但还是啪啪掉眼泪……)

  至于朱丽叶的爱情嘛,合适的人总在合适的时机出现。第一次是直男癌VS作女症,文艺青年爱书之心完胜;第二次是控制霸道总裁VS真性情文艺女作家,Daisy想说:马克汉,你难道不晓得三毛曾经说过“看不顺眼,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这句话吗?啊?不知道啊,那去你的吧!第三次是沉默文艺农场主VS大胆文艺女汉子,朱丽叶主动求婚道西,根西岛人民(尤其是伊索拉)神助攻啊!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二):关于朱丽叶

  书中有些话很幽默 却却让人觉得似乎略带一点刻意

  果然这是一本小说

  同样的书信体 [查令十字街84号] 由于是真实的书信集结而成而显得更加温暖人心

  对于朱丽叶选择了道西而不是马克非常有疑惑

  马克是一表人才 幽默风趣 穷追不舍

  道西是默默无闻 却为你打点好一切

  按书中内容来看 朱丽叶一开始与马克是相互欢喜

  但是后来两人分开简直太突兀 似乎是作者为了让他们分开而分开

  感觉就像是作者为了表达 女主很棒 有马克这样的男人追求 她却拒绝 转而投向道西怀抱 她和道西怎么会爱上?有点莫名其妙

  马克就好像是作者在现实中求而不得 转而在书中的小小报复

  个人的一点混乱想法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三):《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打卡,《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p19,暖色治愈系小说,适合睡前读。

  打卡,《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p23,与知足常乐相比,我更喜欢怨天尤人

  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人要么迷人,要么乏味。--奥斯卡·王尔德

  打卡,《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p76,看过像她这么一位杰出作家的作品之后,我就不愿意再看阿曼达·吉利弗劳尔小姐的《烛光的折磨了》。看好书会让你厌恶坏书。

  丘吉尔先生不允许红十字会轮船给根西岛上的居民送任何食物,说是德国人会把食物抢走,把坏人全都饿死,这还真是个精明的计划,但对根西岛上的居民来说,那只表明他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但,终于,不知什么事情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作出了决定,十二月,一艘红十字会的轮船来了…你说,残忍的是人还是战争本身?本恶的是人性还是动物性?大暑,能平静地走在太阳底下(我就说说太热了),能吃饱肚子很幸福

  在等待的时候,有个人在读《岛上书店》,我在读《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感觉会有话聊,都是在讲一个岛上的故事。

  打卡,《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p220,适合旅途中小书,旅途中等待的时间太多了,以致于不知不觉快看完咯。丘吉尔先生不允许红十字会轮船给根西岛上的居民送任何食物,说是德国人会把食物抢走,把坏人全都饿死,这还真是个精明的计划,但对根西岛上的居民来说,那只表明他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但,终于,不知什么事情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作出了决定,十二月,一艘红十字会的轮船来了…你说,残忍的是人还是战争本身?本恶的是人性还是动物性?大暑,能平静地走在太阳底下,能吃饱肚子,很幸福

  打卡,《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完结,人还在路上,书已看完,这感觉不太好,到处翻翻在车上发现一本汪曾祺的散文,可以用来打发几小时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四):爱书的人生活都不会太差

  用标题自勉,即使自欺欺人也不管了。

  然后,再谈这本书。

  看这本书的初衷,借用书里的一段话:

  “这就是阅读的可爱之处:书里的一件小事引发你的兴趣,引领你去看另一本书,而另一本书中的另一件小事又引领着你去看第三本书。一切成几何级数向前发展,一眼望不到尽头,全过程都是纯粹的享受。”

  是荒岛图书馆推荐的书目,我写在我的便笺本上,回家的时候全部买回来当做暑期解暑的良品。接下来,想看查尔斯·兰姆的书,毕竟也是朱丽叶和道西的“定情之物”。

  书的奇幻之处,不仅仅在于带你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或者噩梦,而且蔓生的枝叶将你的视线无线延伸。

  朱丽叶是多么幸运,通过那本写了她名字的《伊利亚随笔精选》,认识了根西岛上那么多有趣带有很多故事与力量的可爱的人们,甚至,带来了她一生的伴侣

  我想,我自己也是幸运的,因为豆瓣的换书活动,和一个大哥哥互相交换书籍,虽然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是某些契合已经让我感到快乐不已。想来大学惬意时光,便是和闺蜜泡在图书馆,不问时间不问天气地看自己喜欢的书,在回去的路上肆意地畅谈。

  喜欢一个偶像可能就会爆发占有的欲望或者看到那么多人喜欢会觉得不纯粹了,人毕竟会变。但是书不会,看完一本书,就在你的血液里贯通一回,至于留下多少,因人而异。当得知很多人也喜欢这本书的时候,那种喜悦可能会让我们冲到书架前再度取下来看一遍。

  再说书里的情节。

  这本书好似真的如天堂景象,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可爱而单纯。会走出悲伤,会知道分享,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羡慕朱丽叶和苏珊的友情,也想象有一天我和闺蜜虽然在不同地方但是还是会分享彼此生活的场景

  我喜欢西德尼那样亦师亦友亦是哥哥存在,他们关系之纯粹不来自于男方或者女方很丑,而是,哦,西德尼是的gay,但我依然爱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站在一个理性但对你好一面给出他的建议支持朱丽叶的决定。

  我尊敬伊丽莎白,(爱极了银魂里面那只萌死的伊丽莎白,哈)那样一个勇敢而伟大的女性,为了大家的权益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时代也不乏这样的女子,我们既然无法做到像她们一样付出,但可以身处如今这样他们献出生命的生活时保持感激的心,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我欣赏道西这样的男人,沉稳责任感强,缄默不语却在后面做好了一切。

  有豆友在评论里提出对于朱丽叶最好选择道西而不是英俊多金的马克很疑惑,觉得那样的感情转换很迅疾让读者接受不了。我却觉得那样的转换来得自然而然。跟马克在一起,朱丽叶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作为一名“资深”富二代的光环,虽然也谈书,但是这种光环太升,而我们朱丽叶又是那样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作家。而道西的存在,是很自然而没有压力的,他们在根西岛上一起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一起聊书,像久违的朋友一样相处,这种如呼吸一般简单存在的关系,对于朱丽叶的吸引,是随着时间会越来越绵长的。

  打个不知道适不适合的比方吧。这就好比,你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帅哥并被吸引而在很长的时间念念不忘,但最后还是会忘记,而觉得一直与你相处的某个人简直太有魅力

  再说说这个组织: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这里的人平凡,他们是农夫、裁缝、园丁、渔夫,他们都经历过战争带来的伤害,他们都因为阅读书而改变。变得可以温暖身边的人,可以将这个岛屿建设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存在。

  他们的书信写得都是过去的回忆琐碎的生活,但是在结尾总是有阳光味道,明明是特殊的时期经历的那样痛苦糟糕的遭遇,但就是有这种力量。

  最后的结尾,他们都很好。

  让看完书的人都觉得好舒服

  最后说书本本身。

  书的封面很合我心意,蓝绿的主色调,白云,手写英文体。

  书信形式写作方法干净简洁,又亲切

  作者和其外甥女的后叙(我不知道这样说正不正确),我竟然一字不落看完了,写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和外甥女接手的原因。书本本身,就满含爱意

  改编电影的话,我一定会去看的。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五):听说爱来过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名字。事实上,这是一本有关二战期间沦陷区的书。一反常态的,书里没有满篇弥漫的悲伤。作者玛丽保持了最基本的克制,而且饱含最大的温情讲述了根西岛上一群人的故事。他们中有一个收破烂的,一个酗酒的酒鬼,一个堕落的精神医生,一个口吃的猪农,一个假装贵族的马夫,还有一个卖假酒的巫婆。所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是本很棒的书呢。

  书里两条线,明线是女主角朱丽叶。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人生中重要的日子总是过后才发现它是重要的,我们总是如此后知后觉。朱丽叶也不例外。那天朱丽叶也没有想到,这封小小的信,会彻底改变她的生活。她和根西岛的渊源就此产生,两者相互羁绊,直至最后再也无法分开。

  另外一条线是伊丽莎白。这个女人在书中从未没有正式出现过却又频繁地被书中人一再提及。朱丽叶为了新书搜集了大量根西岛的资料却无法落笔,她的编辑西德尼一针见血指出,伊丽莎白可以作为书里的灵魂。然而这样的一个关键人物,和明线上的女主角却素未谋面——早在朱丽叶踏足根西岛之前,伊丽莎白就在二战中被德国人杀害。所以她的故事都是通过根西岛和她狱中好友口里讲出。

  他们讲她是如何成立根西岛文学俱乐部;讲她是如何收留和帮助一个逃跑的俘虏;讲她如何把父亲的留给她的勋章别在即将远离父母和故土的孩子胸口上;讲她在集中营里如何保留她的善良勇气;讲她如何在获救前夜撞上纳粹德国的枪口,最终倒在小树林里......

  在那些片段里,我们认出了一个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是伦敦一个伯爵家卑微的佣仆,却有着最高尚的灵魂。她柔软的坚强,鼓舞着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人们,一天又一天。她就是冰冷天空下的一道光。

  尽管伊丽莎白是外来人,但是岛上的人都深切地爱着她。同时,也强烈地痛恨着纳粹德国。令人意外的是,有一天,伊丽莎白竟然和一个驻岛的德国军官相爱了。在外人看来,没有比这更可耻的背叛了。一个软弱孬种举手投降,人们会咬着牙骂他懦夫。可是一个一贯冲锋陷阵的战士竟然和敌人手挽手唱起歌来,大家的心理接近奔溃。没有什么比偶像的破碎对人的冲击更大。等到岛民们看清那个军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他们默许了这样的事情。甚至在伊丽莎白被抓进集中营,那个喜欢鸢尾花的军官沉船亡故,他们争相承担起抚养他们女儿的责任

  希特勒是注定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包括他的追随者们。但是二战期间参战的普通德国人呢?他们或许也不想打仗。只不过出生在了德国,然后莫名其妙被征召入伍,然后就要端着枪和对面素不相识的血肉之躯厮杀。他们午夜梦回的时候,也会闪过那些倒下的脸孔吧。对面的家伙瞳孔的颜色不一样,说着不同的语言,吃着不同的食物,可是同样也是人啊。一样有肉吃会大笑,一样受伤会流血。

  占领根西岛期间,总有一群孩子跟着德国军人运送土豆的卡车等待某个滚落下来的土豆。而每次,车上的德国人总会不小心掉下去几块。丘吉尔派人送食物到沦陷的根西岛,德国士兵替岛民把食物从轮船上卸到码头上,手里有枪的士兵没有拿那些平民一粒粮食。他们每人分得了一个茶匙,被允许可以舀洒落在路上的面粉吃。

  战争太残酷。无论是战争发起方还是被侵略的一方,受伤害最深的永远是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好在,最终根西岛的炮塔被拆除,森林在种植,绿色重新回到人们的心里。见过了太多残酷的伊丽莎白在天堂里看到如今根西岛的模样,也会微笑吧。

  愿天堂再也没有战争。愿她永远笑靥如花。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读后感(六):战争的温柔乡,书的理想国

  不可避免,故事开始的战火硝烟味和书信厚重的质感让我想起了曾读过的两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和《安妮日记》。《根西岛文学和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在国内并不算畅销书,豆瓣上仅有一千多的打分,也并不算是十分顶端的文学创作,甚至相比于《查令十字街》和《安妮日记》的真实,它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和故事,在战争的残酷下,显得温柔而可爱,有一种理想的偏执。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喜欢艺术、喜欢书的人来说,它都会成为你的精神伴侣。对于曾遭受过战争苦难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剂抚慰心灵的药剂。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我希望书中的人物及其故事能表现出德军占领期间海峡群岛上的人们所经历的磨难和他们的坚强与力量。也希望能借此阐明我的信念:对艺术的热爱,不论是对诗歌、小说、绘画、雕塑,还是音乐,都能帮助人们超越任何障碍。”

  若不是因为大溪地的新年读书会,也许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会选择略过。也感谢这次的读书会,让我在这本书所营造的温柔乡和理想国之间,好好地畅游了一番。

  粗粗读来,书的故事并不精彩,不过是一个作家寻找写作灵感或者说自身爱情的故事。只是书信——不管是真是假——自有一种时间的魔力。慢慢的发酵间,我们看到了战争所带来的黯淡岁月以及岁月中酸楚而温暖的百态人生之间,我们看到了超越写作和爱情这两个元素的元素:通信双方真挚的情感、战争期间人们高贵的内心、书给予我们的柔和抚慰......作者所给我们的是一个战争的温柔乡和书的理想国。

  “战争结束时,我也暗自发誓不再谈论战争。我已谈论了六年,也经历了六年战争,更渴望关注一些别的事情——任何事情。但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你希望自己是别人一样。战争如今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故事,无法删除。”战争,是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不得不牵涉的因素。它虽然早已远去,也成了部分人逐渐遗忘的记忆。但是,对于遭遇过战争创伤的人来说,它成了人生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痕迹,它的枪林弹雨雕刻出了人们现在的命运,比如伊丽莎白、克里斯琴、里米……只是相比于诺曼底等地区到处都是如黑色断牙的断壁残垣,根西岛的命运要幸运、温柔地多。温柔到,他们感受到了敌军士兵的无奈,为他们可怜,“到最后,你会不由自主地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感到难过,他们知道远方的家人正被盟军炸为齑粉,自己却被困在这里,谁先挑起的战争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如何,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温柔到,他们虽遭受创伤,但仍可用读书来抚慰心灵。他们为求爱读起诗歌,为忘掉伤痛读起莎翁,因为读书摆脱酗酒,因为读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渐渐有其他居民要求加入,我们的晚间聚会成为了生活中无比快乐而生气勃勃的时光,有时,我们甚至能忘却外面的黑暗世界。”这个现实存在的岛屿,已经不仅仅具有现实的意义,更成了人们精神上对于温柔的向往。

  除了现实的战争,还有一场战争同样重要——朱丽叶内心的战争。在伦敦时的朱丽叶无疑是苦闷的,对于战后现实的破败,对于爱情的不愿流俗。“我应该兴奋才对。可事实是,我很郁闷,比战时还要郁闷。一切都是那么残破不堪,苏菲,道路,建筑人,尤其是人。” 残破不堪的是人,还是人的灵魂?是战争多带来的破败,还是战后各种制度所带来的不自由?“我将穿上我的新礼服,狼吞虎咽。”“我撂下话说我永远都不会嫁给—个认为幸福就是击打小球、射杀小鸟的人。”虽然前期的很多信件中,她的幽默不时闪现,但是这些“不合时宜的幽默”是不是只是她所抗争现世的一种方式?毕竟“幽默是让不堪忍受的事变得可以忍受的最好方法。”而到达根西岛后,她的“不合时宜的幽默”明显大大减少了。她不愿为了结婚而结婚,即使出现了像马克这样一位富有、绅士、有魅力的追求者。如果是一位传统观念的坚定拥趸,这样的一位追求者,无疑是一位绝佳的人选。但是朱丽叶为了不让自己的余生在剧院、俱乐部里,以及每周末供人参观中度过,她选择的抗争。也许和马克相处,这一辈子会是优雅安逸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追求的——但也会是枯燥无聊的,所以她选择投入了根西岛的怀抱,回归田园泥土的芬芳,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丰富。她的战争,和外部世界一样,是胜利的。

  战争过后,这本书还有另一条线索,那就是书。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和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朱丽叶是作家,德西尼和马克是出版商,苏菲和朱丽叶都曾在书店工作,苏珊是出版商编辑,根西岛的居民因为读书逐渐改变了生活,在被困的几年里,书成了他们最好的安慰,根西岛与朱丽叶建立的连接在于道西买了朱丽叶的一本旧书,伊丽莎白和克里斯琴结缘也是因为一本书……书,已经不仅仅是贯穿各封信件的绳索,它更像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人们在战争中所寻求的解脱。而根西岛,无疑也成了书的理想国度。

  “书”和“战争”相伴循环,构成了这本有书信集结而成的书。也许它不十分伟大,但它也如《查令街》一样,如一副中国式的汤药,头剂、二剂、三剂……我们不妨多喝几次,喝到最后,却还是舍不得把药渣子扔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