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浴》读后感10篇
《天浴》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时候看到很多人家挂着一幅字:“难得糊涂”,不懂。一个孩子是不可能懂得这四个字的深刻的人生道理的。长大了,喜欢聪明,喜欢凡事讲清楚前因后果,论清楚爱恨情仇。以为人生就是这样:你爱我所以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所以我远离你。经历悲欢离合,才发现真有这么简单就太好了。太多的时候人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左右不了时代;左右不了世事;左右不了旁人;甚至左右不了自己。最初的时候以为我们能够改变世界,后来发现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所以只好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历经世事后最后的人生智慧,是对自己的最后一层保护伞。
之所以会在这篇书评里发表这样的感叹,大约是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太多可以貌似美好的感情。也就是说,可以让别人以为是幸福的。只需要,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便可以骗过别人,甚至骗过自己。这是一本严歌苓的短篇合集,共有十个故事。《天浴》中的老金,如果不是对文秀的悲哀看的太清楚,他不能怜悯她的无奈。如果他也能把文秀看成是“破鞋”,那他可以快乐而单纯的活下去,等待下一个跟他放马的女知青。而他不能糊涂,所以他只好帮文秀解脱。他能解脱文秀,却不能解放自己的心。他的心早就不属于自己。而能做到真的糊涂的,大约只有狗了吧。《士兵与狗》,看结局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呢,主人为了维护自己无辜的狗,不惜违抗军纪,感动啊,像一切人与狗之间的电影那么令人潸然泪下。可究其原因,是狗狗忘却了主人的“杀母杀兄”之仇;是狗狗忘了主人的遗弃之仇;是狗狗忘了主人的痛打之仇。狗狗不知道,人类之间的感情可以感天动地,也可以反目成仇。狗狗太单纯,所以狗狗可爱。而《小顾艳传》里的小顾,虽然也傻,却比狗狗稍微少了那么一点点的单纯,所以在一些人的心里总是不那么可爱了。她单纯的爱一个男人,却总想证明自己有多爱他。爱这东西,在有心人眼里,你藏得多深都会被发现;在不在意的人眼里,却说“明明有公交车不坐,你就是要唱苦肉计给人看。”爱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可以衡量的,从来就不是可以等价交换的。唯一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自我欺骗。
这本书里还有几个不错的故事。《无非男女》,到底有没有男女之情,其实又重要么?《少尉之死》,一个被穷逼死的男人。《审丑》,一个舍不得把冰糖跟爷爷分享的孩子。《我不是精灵》,少女情窦初开时懵懂的爱情,一段爱的忘我的岁月。《扮演者》,入戏难,出戏也未必易。《家常篇》,父母子女的亲情竟会走到一个连我们都不认得的田地。《黑宝哥》,鸠车竹马的感情总是被我们附加了太多想象,终于连我们自己也认不出那个曾经思慕的人。
一直不太喜欢读短篇小说,究其原因大约是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难写。在有限的笔墨中附加人物的性格和冲突,很考验作者的功力。这本书是我见过的短篇小说合集当中比较好的,更难得的是水平基本平均,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这本书是我从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借的,也是我在图书馆随便溜达的时候看到的。一看是《天浴》,还是严歌苓写的,我就决定借这本书看看了。
我觉得这是出版社的一个阴谋,为什么这本短篇小说集非要叫《天浴》呢,不能叫《文革百态》么,或者用其他的故事,比如《士兵与狗》。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天浴》这部在大陆禁播的获奖电影的缘由,出版社才出此下策的。
在这部小说集中,我最喜欢的几个短篇作品有《小顾艳情》《我不是精灵》《扮演者》。
《小顾艳情》中主人公小顾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幸福女,嫁给了艺术家之后,在艺术凹字楼里面,成为了其他妇女的调侃对象,但是她确实是对他人有好处的,因为她能搞到便宜的次品——及时这些东西甚至都可以不被称为次品。在小顾逐渐离所谓气质越来越远之后,艺术家出轨了,有了婚外情,之后就是文化大革命,本是丈夫理亏的,但是为了让丈夫重获自由,小顾便用自己唯一可以利用的身体帮助丈夫重获了自由。文革结束了,夫妻二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我本以为故事就会在夫妻双方相互牵制相互隐忍中结束,但是恰恰没有,丈夫厌烦了小顾。但是在故事的最后,小顾依然爱着他,他的内心深处也永远记着小顾的好。
《我不是精灵》讲述的是惠子和韩凌的故事,但是我更认为是惠子认知自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惠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放弃了之前的坚持。在这个故事里面,我看到了作为最天真时候的惠子,渴望爱情,期望最美好的爱情,心存着对崇敬爱情的渴望,坚持着心里的韩凌。但恰恰因为这种坚持,而忽略了身边的那个男孩儿。不过,最后她还是注意到了他,或许,她从未忽略过。
《扮演者》我为那个演员所惊叹,那就是生活中的我们,为了某些假象而坚持,为了某些可怜的自尊而不肯认错,这样确实只有恶果,失去的会更多。
我想说,严歌苓的虽然人在美国,但写法却很“中国”。我感觉她深深地受国内60-80年代这20年的时代影响,文革烙印深入于心,无论是《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还是《霜降》中的霜降,他们都是解放后到文革结束初期具有叛逆心理的女性代表——能够隐忍于社会,但绝不受人欺侮。她们聪明,善良,是中国女性的代表。
我喜爱她所描述的这些女性和这些独特的性格,更喜欢在她们身上发生的这些平凡而又不平淡的故事。
《天浴》读后感(三):天浴
这是我走出来看的第一本小说。书的力量很强大,这也是我第一次坚持看书。多读书真的是挺好的一件事。初次阅读也只是能说出一些浅显的读后感。下面是对这些篇章的理解。有些小说的结局真是让人觉得震撼,天浴第一章节,选择了陪她一起死去,也不忍心看着以前纯洁的小姑娘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爱她,愿意付出一切,没有性的感情也许都是最真的,最热烈,最激荡的。这些都是比较浅显的理解。第二篇,他选择用别人的身份死去,不愿再接受以前的自己。已经成了另外一个人。在扮演毛主席的时候他觉得受尊敬的感觉,腐蚀一切的感觉。不能吞噬着自己的本心。第三视角的仿佛就像看到眼前一样。严歌苓的笔下的女人不愿意流眼泪给其他人看
审丑
老人那么爱他的孙子,为了他的孙子可以连尊严都不要,这个孙子的孙子真是孙子。特别气愤,世态炎凉吗。看的人真是心痛。我看着老人的离去真让觉得松一口气,嫌弃他的,可怜的,都松了一口气。老人再也不需要被嫌弃,再也不用可悲的活在这个世上。审丑不仅是老人的体态,硕大的双脚,满脸的皱褶,老人是心底美,审丑审的是他的小臭儿。
老囚,父亲为了看一眼女儿付出了他在牢里能换取很多粮食其他物品,一支金色的派克笔,然而在电影最后十分钟才赶到,一直以为那就是他的女儿在大荧幕上,孙女为了不让姥爷曾经费劲千辛万苦为了看他的女儿的辛苦破灭,告诉了她的妈妈不让让姥爷难过。
爱犬颗韧,一只特别有义气的藏獒,却经常好心办坏事,然而一个狗怎么能知道,但是这只狗往往比一个人更有温暖,愿意一直追随着你
《天浴》读后感(四):天浴随感
《天浴》是我在上选修课----港台文学时老师推荐给我们阅读的。当时我们是看了电影,给我印象挺深刻地,于是我特地又去找了这本书看。故事的背景是在文革之后的知青下乡时期。主人公文秀下乡到川藏草原,一年后,场部指导派她与藏族牧工老金牧马。在荒蛮的草原,文秀为达到返城目的不惜一次次将自己的身体出卖给“关键人物”。立冬那天,文秀打掉了不知是谁的胎儿,但在医院里仍逃不了被践踏的命运。老金在绝望之下射杀了文秀,后与其殉葬。 看完这本小说,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文秀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家,为了回家她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但每次完事后她都会用清水清洗自己的躯体,在她看来,身体可以肮脏但是她的灵魂,她的精神是干净的。犹如冬天的雪花,那般纯净,那般无暇。文秀那柔弱的身体依旧有着对生活的渴望,但希望却只是在等待中被磨灭。一个人的遭遇,缩影了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哀,对人性的鞭笞依然打在我们的身上,流下的血和泪表明我们的心灵还活着。 最终,秀秀再也没有回到成都,她在曾经自由洗浴过的池子里长眠,白雪掩盖了她的尸骨,掩盖了一个时代的一些污垢。但在我们心里,她一直都活着。在我们眼里,她一直是干净的。被玷污的不是她的身体,而是那个肮脏的时代。
《天浴》读后感(五):杂感
许久未看短篇集,情感不像长篇一般来得直接连贯,只得一一分开。
很多人只评同名短篇,不像两小时空间的电影,《天浴》结束得很紧。文秀是壁画中的仙子,在污秽肮脏的世界里象征着纯洁,她在唯一能保护她纯洁的水里,以最美的拍照姿势接受死亡,那样爱美。很深,才得以在其他同样出色的短篇中夺得首篇资格。
《无非男女》、《我不是精灵》关键词是爱情。
在《无非男女》里,爱情是对未婚夫绝症弟弟诡异的好奇,是从好奇里心生的怜爱,是彻底沦陷的压抑,是只有在未婚夫醉酒后的温柔里,思念的明目张胆的泪雨。
在《我不是精灵》里,爱情是“小家伙你”宠溺,是“我总得忘了你啊”的情深缘浅。
另外,也很喜欢《审丑》、《士兵与狗》。
《天浴》读后感(六):边缘夹缝中的低语
删节版刊登于天津《每日新报》上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mrxb/mrxb/2008-05/06/content_5707298.htm
家猫甲/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移民作家的作品,通常给我的感觉都是在讲述他们辉煌的“美国梦”,宣扬他们如何通过奋斗打破人种、国籍的隔阂成就了胜利。严歌苓却是特别的。
近日拿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严歌苓的短篇小说集《少女小渔》和《天浴》,细读书中的每一篇作品,可发现她笔下的主角,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文化,大多都是主流社会外“边缘又边缘”的人物:像来自中国大陆的穷困无依的留学生或其他新移民准移民,无论在经济上、文化上、种族上,他们都是理所当然的边缘人;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内,时代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决裂,像文革时期的下乡知青、造反派等被强行隔离在人群之外的群体,同样也是社会的边缘人。这些人难以被任何一方所接纳,也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写自己的命运,他们都是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的弱者。严歌苓就塑造了这样一批有特点的弱者形象,如少女小渔,如女知青文秀
一、异乡的哀愁
在美国的生活历炼让严歌苓特别关注国外华人的境遇。移民对于很多内地人来看似乎是一个的美差,但事实上,很多移民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为了讨生活,他们不惜付出自己的尊严,忍受着各种屈辱。他们或许都无力幻想发洋财,更不可能像《北京人在纽约》那样创造异国的辉煌,他们要的仅仅是一个落脚处。小渔就是这些新移民中的一员。
《少女小渔》说的是个众所周知的为获取绿卡而假结婚的老故事——小渔在男友的安排下和一个67岁的意大利老头结了婚,面对男友的嫉妒猜忌、老人的贫苦年迈,小渔试图用自己的善良与包容换取三人之间的理解和平静……在这个故事里,当事人的动机纯粹是功利的,故事的情节也是老套的,但严歌苓用她特有的边缘视角成就了一个不俗的故事。
小渔和男友江伟没有绿卡,都是边缘人,有绿卡、和小渔假结婚的意大利老头又何尝不是一个边缘人?他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假结婚、卖人格、糊弄移民局来讨生活,他能和一切想要绿卡、没有感情的女人结婚,却唯独不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结婚,他至死都没有真正融入这个国家。或许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原本粗俗、吝啬的意大利老头,在温柔、善良的小渔面前,逐渐变得庄重认真,变得安泰慈祥。严歌苓让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边缘人相互遭遇,他们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观念而相冲突,产生出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纠葛,使得人性中丰富细微的变化也变得更耐人寻味。
小渔她身上有着一种东方女性特有的品格——温顺、谦卑、宽容、忍让、悲悯,这使得她虽然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喜爱,而这恰恰是严歌苓所推崇的。隔阂、孤独、寂寞、屈辱让许多新移民的心灵献血淋漓,他们可能会变得抑郁、愤懑、甚至堕落、相互伤害。所以严歌苓更宁愿讴歌这样的弱者——他们善良而不争,他们承担着人类的污秽,即使他们不是自愿和刻意所为的。至少这样,他们不会被文化、种族的撕裂所造成的裂痕所吞噬;至少这样,他们不会将自己所受到的罪和痛转嫁给他人。
二、故乡的审视
除了对新移民生存的关注外,对文革的记忆和叙述也是严歌苓创作的重要部分。从文革中一路走过又来到美国的严歌苓,和多数异乡客一样会常常回首故乡,一方面当然也是在寻找心灵的慰藉,但身为一个习惯于观察、比较和思考的作家,她更多的时候是在审视过去在大陆的经历。身处异乡固然会让人感到孤独,但非理性岁月中,故乡同根生的人们相互凌辱、流血厮杀,这种因人性的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裂,这种伤痛更让人悲怆。
《天浴》是一部揭示人性残酷的作品。文秀本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小姑娘,却被历史洪流裹胁于西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做了一个放牧与“自牧”的牧马人。为了逃离凄凉空旷的草原回到城市,她天真地将自己的身体当成唯一的筹码,却只换来了种种冷漠的摧残……
从草原到城市,这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然而时代所造成的无形的围墙,却让文秀成了一个“边缘人”,身躯和心灵都苦苦挣扎在卑贱下作、羞耻自省的精神边缘。那些糟蹋文秀身子的干部也是边缘人,他们不仅也被放逐在城市和草原的边界上,连品性也沉沦在人与兽之间,他们只能通过欺辱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才能证明自己似乎还掌控着权力。而一直关爱着文秀的老金,是这个故事中最善良、最正直、甚至最有勇气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也不可能拥有完整的爱情,他对文秀的爱只能游走在男女之情、父女之情的边缘。事实上,在这这样一个以“恶”作为基本行事准则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还可以是完整而纯粹的人。当然,严歌苓还是一个对美好怀有无限憧憬的人,所以她安排文秀和老金最以决绝的死亡方式反抗人性恶的魔鬼,以宗教般的天浴涤净人性恶的污泥,张扬人性善的圣洁。
与小渔相比,文秀的遭遇无疑更让人痛心。那个时代里,加缠在动荡的命运中无法自己的小人物们,尽管不甘于沉沦,他们努力反抗、拼命呼喊,却只能像深陷于沼泽之中,挣扎只会加速他们的毁灭。而人性的自私、暴虐、冷漠无疑是悲剧的推手。文秀是时代的祭品,更是人性卑劣的牺牲品。我不禁要问,造就这片吃人沼泽的仅仅是历史的错误吗?是时代的疯狂造成了人性的撕裂,还是人性的脆弱、经不起考验造就了时代的荒谬?
三、严歌苓的边缘视角
严歌苓是一个用历史记忆来书写人性的人,无论是童年的文革经历,还是后来的新移民体验。虽然《少女小渔》中收录的都是移民生活主题的作品,《天浴》收录的都是关于文革的叙事,但她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同情、孤独、不甘等内容都超越了国界,是人类所共有的处境和状态,她只是以不同文化为背景,来寻求更广泛且丰富复杂的人性的体现。
在谈自己的创作时,严歌苓曾说:“到了一块新国土,每天接触的东西都是新鲜的,都是刺激。即便是遥想当年,因为有了地理、时间,以及文化语言的距离,许多往事也显得新鲜奇异,有了一种发人省思的意义,侥幸我有这样远离故土的机会,像一个生命的移植———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移植……因此我自然是惊人的敏感。伤痛也好,慰藉也好,都在这种敏感中夸张了,都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象和故事”。时空、文化、语言的距离和错位,让她得以重新审视在祖国旧有的文化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方式;而文革中的少年记忆让她过早看到了大浩劫下人性的复杂,中年后的异域环境又使她有机会观察到不同肤色下同样复杂的人性。中西碰撞,赋予严歌苓一种多重边缘的身份和视角,让她可以用一种局外人的角色,讲述她所体察到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严歌苓自己的移民边缘身份,让她格外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过着“主流”和“中心”之外的边缘人的边缘生活,这些人或许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过人的长处,还可能拥有许多无药可救的诟病,但他们仍然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现代人的欲求在这个发达的时代中愈发膨胀,人们极力奉行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的务实精神,渴望成为社会的赢家。但是,能成为强者的人始终是极少数。强者看上去总是那么堂皇、伟大,令人羡慕;而弱者的寒酸和局促又是那样显眼,且格格不入。我们对于弱者,不乏同情,但也缺少尊重和理解。
《少女小渔》、《天浴》都是为这些弱者述说不公、表达同情的宣言。坦白讲,我不欣赏小渔这样逆来顺受、卑谦的个性,更觉得文秀那样天真出卖自己的行为实在愚蠢;但相比起来,因为她们是弱者就肆意施加欺凌的人更让我愤恨。假如我们每个人在内心的深处都保有一种最基本、最纯粹的怜悯,对自己,也对他人,那即使在文化冲突、时代动荡中,我们的人性还会这么容易被“恶”所操纵吗?这个世界不仅需要“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需要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这就是严歌苓的“弱者宣言”所要表达的。
《天浴》读后感(七):动乱年代里灵魂的失落与救赎
动乱年代里灵魂的失落与救赎
——评严歌苓《天浴》
影片一开场是主人公文秀身着白衣蓝裤的校服,随着音乐做着广播体操,身旁的男孩不时投来目光。文秀和男孩有一段朦胧的感情,一只万花筒是他们的“定情信物”。
青春期的爱恋还未来得及发芽就被文革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扼杀在摇篮里。男孩家里有关系,千方百计留在了城里,文秀随大流离开了成都的家,去往了内蒙大草原。从此,男孩再也没有见过文秀。
而文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文秀在厂部待了一段时间后转去和老金,一个身有残疾无生育能力的中年男子到草原上放牛。远离了产部就远离了人群,茫茫草原上一个帐篷里,年少如花的少女和身有残疾的大叔,日子在四处迁徙中平静度过。文秀喜爱洗澡,老金帮文秀搭建了一个水池,利用自然光热让她可以在池子里痛快洗澡。日子一天天过去,说好的六个月后厂部就会来接文秀回去,数着日子,接她的人却迟迟不来,文秀身着新衣,系着红丝巾坐在门口等待,日复一日,等不来接她的人,却等来了一个意外来客,一个给厂长跑腿的年轻人。年轻人故意和文秀套近乎,利用文秀想要回成都的心情告诉文秀许多像她这般好相貌的女知青都回城了。在他的引诱下,文秀接过了那只红苹果,从最开始的抗拒到妥协,半推半就间交付了自己的第一次。从这之后,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贪婪的欲望撕下了伪装的面具,露出丑恶的面目,一个又一个男人利用文秀急切回城的心情摸黑进入帐篷,残忍地蹂躏着年轻娇嫩的身体,发泄着自己的兽欲。在最后一个开着卡车的男人进入后,文秀像是抽干了所有力气,红肿着眼睛,目光游离,散乱的头发一如破碎的身体,宽松的棉袍下姣好的身体被折磨得惨不忍睹。老金烧掉了男人的一只鞋子,在文秀提着灯笼出来寻找时两人爆发了这段时间以来的第一次冲突,老金直言:“你这个卖货!”文秀脱口而出:“卖也轮不到你!”口渴的文秀要喝水,逼着老金去十里地外的河里取水,老金回来后看到文秀躺在床上神情木讷,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不久以后,文秀怀孕了,老金带着她到厂部认男人,文秀认不得任何一个摸黑进入的男人们的脸,而那群男人,无情地利用文秀的纯真满足自己的淫欲,老金气得拿起了猎枪作势要打。文秀恳求老金停下,随后晕倒在他脚边。老金带着文秀去医院堕胎,医生护士都子啊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文秀在手术后被一个无赖青年强暴,那个为了回城自残三个脚趾的无耻之徒在强暴后还嚣张地说:“要进去自己排队啊!”其厚颜程度令人发指。堕胎后正是大雪纷飞,老金抱着晕倒在路边的文秀回草原,文秀脸上挂着雪花,冰冷一片,一如内心。
故事的最后,文秀本想让枪“走火”,自残三个脚趾,后下不去手,蜷着身子哭泣得如同小兽。她边哭边恳求老金帮她完成废趾回城想心愿,就在这时,文秀吻了老金,老金却轻轻推开了她,拿起了枪。正要开枪时,文秀说等等,她走到正午的日光下,梳好辫子,理好红丝巾,像是要照相一般,一副要回城的装扮,对着黑洞洞的枪口。一声枪响,文秀纤弱的身体飘然落地,不着一丝声音,老金把她放进先前挖的池子里,看了一眼自己不完整的身体,又在自己身上打了一枪。圣洁的冰雪不久将覆盖这两具身体,像是最后的告别。
《天浴》读后感(八):无非严歌苓
偏爱严歌苓的中短篇。
故事的高潮往往在末尾那部分。读到后面的时候常是我的紧张感被全部调动的时刻——憋着气读完以后长舒一口气,然后那种苍凉悲壮的慢慢蔓延开来。苍凉悲壮,嗯,通常都是这样的结局。
这本《天浴》里的《审丑》让我想起三毛的《哑奴》,一样的憨厚的付出,到头来还是伤心的离开,没有得到与他们的善良匹配的回报。
《士兵与狗》里的狗(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只藏獒),也是让人不胜唏嘘。她笔下的动物都被赋予了灵性——聪明、会揣测人意,不管是《雌性的草地》里的小红马、狗,还是这次的颗韧。可是,到最后他们都会轰轰烈烈走向死亡。
作为旅美作家,文章中不乏对在美华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在这方面,典型的是《海那边》,《少女小渔》。她关注社会中相对边缘的个体,这又给她的文章添上些离奇色彩,读起来很过瘾。她对同性恋感兴趣,所以有了《白蛇》和《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几十年前在春熙路看到被押往刑场的女囚,于是有了《谁家有女初长成》;还有《无非男女》中肾虚也许活不过三十的老五……
她的文章字句很有味道。比如说在《无出路咖啡馆》里那个脾气古怪不时给女主打电话的独居老太太在一次跟她通电话时唠叨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嘿嘿,put all eggs in a blanket,她不说孤注一掷。叙述中有时带着市井的戏谑“小顾此刻侧过身,躺得曲线毕露,悲剧性十足。想来安娜卧轨,一定十分婀娜”;有时刻薄得一针见血“她高贵就高贵在此,像菩萨看待蛆虫一样见怪不怪。”
看多了她的作品就想更多地了解她的人,据说《无出路咖啡馆》带有自传性质,不过读了之后我觉得除了在美国读文学和嫁给外交官(小说里面的主角最后还离开了外交官呢)是事实以外,其他的就没法判断了。很少读到她的大幅报道或者访谈。曾读到的一篇好像还是那种采访过后的整理文章,谈及她随来瑞在非洲的那段时期吧。最近在她的一本文集后面看到她写在尼日利亚的生活趣事,《鱼吧》《女佣》里面写到与当地人的接触,摩登美眉镇定地混吃混喝和女佣偷钱之后无厘头的解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她只负责展现,不做议论评说。“show, don't tell”这是她在一篇评论后面引用教她文学的教授的话。在这一点上她做得也很好。
《天浴》读后感(九):挺喜欢,但看多了也挺没劲的
比如说,她笔下的艺术家都是一个腔调,世人皆醉他独醒那种,如果世界有一百种见识,那么99种都是粗鄙可笑的,唯独他那种好和对。
她笔下艺术家的老婆也都是一个腔调,必然漂亮是漂亮的,俗又俗得来。任凭之后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仿佛天生是个粗坯子,此生永远是个粗坯子,顶多变成一个涂了细瓷粉的粗坯子,反而还不伦不类的,但是那99种见识未必看得出来这个细粉粗坯子的不伦不类,唯独他这个百里挑一有见识的艺术家才看得出来。
何谓艺术?审美是天生的吗?所谓见识,难道不是见多识广的意思么,作者如此的否认后天的努力,把它们写的笨拙写的一直在绕弯路写的永远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不知道对不对,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但是就感觉挺绝望的。
有时候觉得不合群的艺术家才真真的守着丑娃娃当美娇娘,酸腐臭烂到不可闻。
《天浴》读后感(十):电影 天浴
在场部看电影的时候,镜头扫过一排排女知青,一排排娇艳欲滴却又还带着天真稚气的青春的脸。她们在荒凉的草场上,在黑暗中,享受着唯一的精神娱乐,一部标准的爱国主义宣传影片--《风云儿女》。她们坐在全中国的黑暗里,每一个都是文秀,每一个都是她的同一运命的不同版本。文秀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打通门路”,她绝对不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这么做的。但是影片塑造的文秀,一开始是纯真的、清洁的、自尊自爱的。这与她在体制的压迫下无奈地选择放弃自己进行肉体交易,随后被拖进堕落的泥沼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不得不在极悲凉的处境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悲剧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只有在这样惊人的对照之下,只有把一朵花一片一片极仔细地摧折毁灭之后,我们才能明白一个可怕的毫无人性的社会制度是如何一点点蚕食、拆裂和践踏一个无辜清白的灵魂的。
这个结局,恐怕是一开始的文秀万万没有想到的。她是自己主动报名下乡的,而且在她的眼中似乎是投身了一种可以放心交托的伟大事业,一个不会令人后悔的时尚。欢送会上的她完全沉浸在一片喜悦和兴奋当中,甚至都没有多余的心思来照管一旁因为分离而泣不成声的父母和妹妹,也没有注意到在一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那个白衣少年。
白衣少年的出现是小说中没有而电影另行添加的。他的存在代表了青春的一切朦胧与美好:白衣,默默的关注,守候,羞赧......文秀离开成都,这个“天府之国”,也就离开了家人,离开了这一切的美好。电影的开头把家乡成都和青春之恋渲染地愈加纯净无暇,宛如天堂,就愈扩张了和接下来的剧情以及一个死亡的结局之间的裂缝,就愈能显示社会体制的非人性和破坏的强力。
在欢送会上,当文秀伸出她洁白纤细的手,穿着军服的工作人员在她的手背上盖下了一个鲜红的戳,一个坚硬的冰冷的体制的烙印,从此她的命运就被收管了。
除了文秀的被毁灭,电影和小说的另一个主线是老金对文秀的爱。小说中提到老金是像“牲口一样的”,尤其是在文秀做完一笔交易之后和他倾吐心事时,在悲伤、愤怒、心疼、无奈和不知如何安慰等种种复杂的心情之下他像牲口般沉默着。”牲口”代表着1.沟通的无望;2.爱的极度忠诚;3.温柔的包容。老金是爱着文秀的,这种爱是一种慈父般的温柔呵护,也是一种出于无能的默默关怀。因为“不齐全”,所以场部放心地把文秀交给他带管。因为“不齐全”,他一直是男人女人们嘲笑的对象。因为“不齐全”,他对文秀的爱也是只能放在心里。“不齐全”是一个隐喻,代表着他无力的爱与生命。作为一个老干部,一直在军马场以一种被流放的形式养着马,他明显是被体制忽略和压迫的一个。作为一个男人,当他看到自己心爱的姑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来争取回城的指标,回到自己原先的家乡时,他的愤怒迎来的只是一句“那也没你的分”。老金根本无权/能干涉文秀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尽管那身体是他一心爱惜的(为她盖浴池、打水等等)。文秀对老金是像对牲口一样的态度,她对他的爱和关怀是不在意的,因为她的心不在这里,她一心想要回成都。
电影最紧张和动感的一节在老金发现文秀怀孕之后,他骑马带她连奔二三十里到场部找人算账。当被问及“找谁”的时候,他一下慒了,转脸问文秀:“找哪个?”他发现尽管自己和文秀一起生活,也清楚她现在生活的混乱;但是这其中的细节却如文秀的身体一样,对他仍是一个谜。老金接下来的话十分反讽,“随便哪一个,哪一个都行”。当他拉着文秀大闹场部办公室的时候,最后终于发现了那些男人们。电影只给出一个中景镜头,这些男人们都穿着军大衣或蓝布褂,连脸都看不清,其实也不重要。他们集体代表了那一个社会里的某个特殊阶层。在老金的枪下,他们畏缩成一团,抱头鼠窜,完全没有了骑在文秀身上时的雄风。
影片的反讽意味再次得到突显:老金每天和文秀睡在同一顶帐棚里,但是夜夜享有文秀身体的却是“连句套话也不讲,连文秀长什么样都没看清楚”的陌生男人们。“阳具”在这里具有双重隐喻的意味,在一个原始社会,它代表生殖力;同样,在一个吃人的社会,它代表权力和对女人的支配力。老金处在一个极卑微的地位,尽管他对文秀的爱是这所有人里面最高尚的:他一无阳具二无权力,每天和马生活在一起,没有表,只有一个坏了的半导体(收音机)。
但是弥补这一切的是枪。枪同样具有丰富的隐喻意味。在文秀洗澡时,老金用枪打跑了两个放牛的流氓;在大闹场部时,也是他用枪威吓了这群道貌岸然的无赖;在最后,他也用枪帮助文秀结束她的无望肮脏的生命(从而以永远失去文秀的方式永远地拥有了文秀)。枪代表了暴力,代表了保障,代表了安全。在一个原始而吃人的社会,有了枪就能保护自己,或者换一句话说,有了枪才能保护自己。枪在老金那里是一个阳具替代物,是他施展自己的权力和独立的工具。
然而老金的真正悲剧在于,正是用来保护自己和爱人的枪,最后不得不用于结束自己和爱人的生命。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双高潮的结尾。文秀一开始似乎只是想用枪打掉自己的脚趾头变成一个残疾人,这样就能获得特殊福利和回城资格;但是当她让老金帮她的时候,她的那种决然和超然的姿态,让老金恍悟她的意思是要老金帮助她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被权力、冷漠、绝望和自我厌恶辗压得肮脏不堪的生命。当老金扣下扳机之后,他把文秀的尸体安放在那个他亲手为她挖的浴池里,正好冷酷地呼应了前面文秀说的:”再深点可以放个棺材"。当你以为影片到此就结束的时候,不,一组空镜头,是茫茫的雪原,远处的冰峰,还有老金为秀秀打水洗身体的那条河。然后,突然两声枪响,虽然突然,却被这广漠的天地掩盖了一些危力,带着些苍凉。枪声响遏行云,振动天地。镜头拉回来,低低地、沉重地压扫过地面,那坟墓天池里已经被大雪覆盖了,但是在雪下可以依稀看到:文秀的鲜红的丝巾;老金孤伶伶躺在一旁的枪,还有老金在大雪之下的帽子。根据雪堆的大小和形状来看,老金是搂着文秀的。小说的结尾说:”老金感到自己是齐全的。”
水或雪在电影中也是极具有象征意味的一个意象。它代表了清洁。每一次交易完了,秀秀都急着要水来洗身体。在医院的时候,张三趾去过秀秀房间之后,老金发现秀秀不在了。最后发现她躺在雪地里,身边是一个空脸盆,虚弱的她口中喃喃念着的还是那句:“没有水”。它代表了柔情。每一次秀秀需要水的时候,都是老金去帮她找水打水。他还帮他盖了那个天池让她能畅快地洗澡。它代表了贫瘠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秀秀不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水资源的稀缺只是这里各种稀缺的资源之一而已。同样的,影片中雪集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张三趾去过秀秀房间之后,老金发现这个已经命若琴弦的女孩昏迷在雪地里。当老金温柔地把她抱起来的时候,雪下在秀秀的脸上。雪预示着整个无情和冰冷的社会,几乎要把秀秀掩埋。而在这天地的冰冷当中,秀秀感到的唯一的温暖是身边这个男人滴下在她脸上的温热的眼泪。影片的最后,茫茫大雪已经把整个绿油油的草原完全覆盖,一切生命力和活力都消失了。天地之间只剩下秀秀和老金,还有那顶打满补丁的黑魆魆的帐棚,一个无力提供遮蔽的地方。残酷的冬天意味着社会气氛的绝望和压迫的来临,预示着死亡和销声匿迹。就是这样的雪,最后作了土,将这两个无辜又美丽的灵魂完全掩埋,完全收纳。他们也终于能够在死亡里享受永恒的爱情、安息和洁净。
最后凄清的歌声响起,
“天上的人啊都在笑
不想问你是否记得我是谁
手指头冰雪溶化成眼泪
天只给了我们半甜欲水
怎么喝都学不会”
或许英文版本更加贴切地形容了这一切
“了无牵挂,虽非情愿
我骄傲的安睡在这细语咽咽的草原
原是我梦想的摇篮,如今成了安息之地
轻拥着生命的温暖
面对忧虑与痛苦的困扰”
好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Empty in snow 志于 6.30, 2016 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