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读后感10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本由维卡斯·斯瓦鲁普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一):贫民的人物形象

  看过电影再看小说阅读起来方便很多 即使知道结局实则也很耐心的看下去 电影较之不同之处在于 把苦难和这下挣扎全都寄托在托马斯身上 其他人物的形象并不能很好的完全树立起来 太过于功能化 只是关于书中的每一个场面 关于穆斯林与印度教的斗争 因为国王的衰落 而引发的报复斗争 也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缘故

  想起暴民破坏的场景 即使是解决屎尿的个人问题都是在公开场景下污水池上搭建的便宜的公共卫生母亲在污水里清洗厨房用具和洗涤衣物 孩子们也在污水里玩耍 那种脏的感觉是我不能感受的 不过对于宗教问题中国似乎并没有这么严峻 中国人从来都是求神拜佛的保佑钱财与平安 并无多大的信仰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二):感谢经历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 在读完整本书后,让我更加感动的是书后华盛顿邮报给的评语:罗摩并不认为答案会源自不同的政治格局,或更公平财富分配以及社会变革。真正的症结在于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否愿意更加无私慈悲地对待彼此。 我是在高中读的,从高中图书馆陈旧的书库里随机找到的,当时那本书还很旧。看完那本书让我有一种圆满的,惆怅的感觉。而在随后的这么几年里,我一直坚信,人生所遇的,无论痛苦或是快乐,相对成功失败,都是我所经历的过去,过去的这些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我一直对过去心怀感激。我也愿意用善意眼光去看待世界。我还相信,也许我现在所去尝试的一些新事物看起来似乎和我的专业和我的学习并没有关系,但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一定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三):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融合:至少,印度还是个有理想的国度

  2011年7月18日,读完了(印度)维卡斯·斯瓦鲁普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共23万字。

  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的优秀小说,更是一部让人翻开便欲罢不能故事。虽然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引起了一时轰动,但小说所叙述的内容丰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黑暗、更加深刻。作家出色的讲故事能力让我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里不禁沉醉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如此真实,让人不小心就触摸到他绚烂一面,细细体味,却又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残忍,如此的不公。

  印度是个有理想的国度。从这部小说,再到《三个傻子》(电影名称《三宝大闹好莱坞》),再到电影《芭萨提的颜色》,印度人总能不时地给人以震撼惊喜。而带给人惊喜的,正是一些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其实,这种人在中国,在印度,都太多太多了。他们平庸,却有着一颗出人头地的心。越是身边水深火热,越是有着一颗炽热的心。我敬佩罗摩,是因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平庸、环境恶劣,而放弃梦想。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我们,这种冲劲的确越来越少了。

  印度人偶尔会给出让世人惊叹的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便是对社会中最普通却又是最有冲劲的群体关注——因为这类人其实最容易大众引起共鸣。印度电影《芭萨提的颜色》,刚一开场的一段话:“血液如果不沸腾,流在血管里的便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果不奉献祖国。”便已经能说明问题了。作者是一名政府官员,却能如此大胆、如此细腻地描绘出印度种种丑陋现状,这在我们国家是很少做到的——这需要放下自己官员的架子,去融入真实的社会。而国内的电影却往往停留在纯艺术层面——如《北京爱情故事》《同桌的你》《致青春》……似乎这些电影票房不错,但总感觉与真是的世界隔了一层窗纱。而真正反映现实的作品却又总是叫好不叫座——如《钢的琴》,究其原因,小人物并没有融入到大时代:描述的事情与这个时代有些脱节,吸引不了当代年轻人兴趣。在这点上,应该向印度艺术家学习。

  扯远了,下面回到这部小说

  文章主人公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档知识竞猜节目答题为线索,穿插讲述了罗摩一段堪称血泪的成长史。小说中涉及了历史地理、宗教、人文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让人对这位印度的外交官广博的知识面肃然起敬同时,这也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这部小说更是反应出了印度当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当不公的命运赐予一个人贫穷,年幼被遗弃,这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走过多少坎坷,忍受多少屈辱,才能芸芸众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罗摩虽然贫穷,但正直、拼搏,处处为他人着想,他坚守着儿时的梦想,永远守护着内心的根基,而我们,虽然已是丰衣足食,但我们的梦却时常被琐碎的现实淹没。我们何尝不该反省一下呢?

  小说时间轴比较乱,下面重新整理一下

  故事情节简要记录

  主人公罗摩·默罕默德·托马斯,刚刚出生就被母亲遗弃在圣玛丽教堂,由蒂莫西神父抚养长大。罗摩七岁那年,教堂来了位年轻的助理神父:约翰逊。蒂莫西没过多久就发现约翰逊不务正业,在房间中吸食毒品、同性恋,两位神父闹翻最终约翰逊杀掉蒂莫西神父后自杀。于是罗摩被送到了少年之家。

  少年之家里肮脏、拥挤。这里的孩子们大都是遭到家庭暴力,或盗窃物品后被警察送到这里。在这里罗摩认识了萨利姆。萨利姆父母是穆斯林教徒,因为宗教冲突,被印度教的暴民们活活烧死在了家中。一次,传说中的钻石商“赛吉”过来挑选孩童,据说他可以让有前途的孩子去上学校。萨利姆和罗摩被选上,到了赛吉家后他们才发现,他其实叫“马曼”。他把领来的孤儿打残,逼他们去乞讨,讨不到足够的钱就不能吃饭。知道了这个秘密两个孩子从马曼家里立刻逃了出来。

  他们因为听说曾经的名演员妮丽玛需要仆人,两人逃出马曼魔掌后立即来到了妮丽玛家。妮丽玛录用了罗摩。妮丽玛始终放不下曾经辉煌时候虚荣,高傲。她虽早已不拍电影,无所事事,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打扮上面,内心空虚。一次妮丽玛陷入爱情,她的情人对她施暴后将她抛弃,妮丽玛最终自杀。而罗摩只得逃回分租公寓,在铸造厂找了份工作

  分租公寓中有个老兵博旺,吹嘘自己是在1971年印度与巴基斯坦战争中被打断一条腿,光荣负伤却没得到奖章,而后来老兵谎言被揭穿,他是个逃兵,被导弹炸伤的。博旺随后因无脸面对邻居而自杀。

  他们还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萨拉姆特别崇拜明星阿玛安,因阿玛安的悲伤而悲伤,因阿玛安的愤怒而愤怒。他想成为电影明星的梦想也始终没有放弃

  分租公寓后来转来了一家三口。父亲桑塔拉姆曾经是天文学家。因得不到中意的工作,生活拮据,便时常酗酒后对母亲和女儿发火。用热水袭击女儿谷迪雅,乱伦。看不下去的罗摩最终趁着桑塔拉姆喝醉后上楼时将其推了下去,随后逃走。

  罗摩随后到澳大利亚人泰勒上校家做仆人。这时罗摩已经14岁了。主人很信任罗摩,待遇很好,十五个月后,罗摩发现泰勒其实和印度一个国防官员合伙窃取军事情报,便用学到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报警。泰勒被逮捕,罗摩再一次失业,坐上了新德里开往孟买的火车

  火车上,罗摩与一位对对面女生非礼的抢劫犯殊死搏斗,失手将他杀死。害怕的罗摩立刻逃下火车。

  罗摩误打误撞地来到了阿格拉,见到了泰姬陵,做导游为生。他租住在史瓦普纳大厦。但发现管理员史瓦普纳是个不近人情女人。她最好的女仆拉吉旺绨的妹妹结婚,拉吉旺绨需要钱而夫人不借给她,拉吉旺绨只得去偷而被抓了起来。在一群德国游客带领下罗摩认识了妓女妮塔。他们互相相爱,罗摩想让她跟他一起去孟买但负责拉客的哥哥希亚姆断然拒绝。突然一天,一个客人付了伍仟卢比给希亚姆后,对妮塔施暴使其重伤。再加上罗摩刚认识的有些智障的小孩祥卡儿得了狂犬病没钱医治,罗摩发现其实祥卡儿的母亲就是史瓦普纳。因为祥卡儿发现了他母亲跟另一个男人私情而被赶出家门。罗摩向史瓦普纳讨要医药费而夫人拒不承认,祥卡儿最终死亡。罗摩非常伤心,他偷走夫人四十万卢比,想用这些钱赎回妮塔,带她回孟买,但哥哥嫌钱太少而拒绝,罗摩把这四十万给了一个儿子突然得病的陌生人,回到了孟买。

  罗摩在外这几年,萨利姆送饭时遇见了制片人阿巴斯,他出钱让萨利姆读艺校。期间他在艾哈迈德家当仆人,发现艾哈迈德其实是职业杀手。一次他发现艾哈迈德下一个目标就是阿巴斯,于是他把阿巴斯的照片信息换成了马曼的,随后逃走。

  到了孟买,罗摩在达拉维一个酒吧服务生。在此期间他听说了巫毒教女祭司朱莉为了自己金钱利益用咒语控制两个人的故事。

  罗摩参加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因为有上面的经历他答对了前十二个题目,中间上厕所的时候他觉着报仇时间已到,因为主持人正是普瑞姆正是妮丽玛的情人和虐待妮塔的人。普瑞姆最终劝说罗摩不杀自己,回报是告诉他最后一题的答案。因此,罗摩答对了所有题目,赢得了10亿卢比。

  随后罗摩因涉嫌在节目中作弊被逮捕,女律师丝密塔救了他。而丝密塔就是以前罗摩拯救过的女孩:谷迪雅。在谷迪雅的帮助下,罗摩最终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钱,他用这些钱让拉吉旺绨的妹妹有了钱举办婚礼,赎回了妮塔,与她结婚,罗摩投资了电影,而萨利姆就是演员……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四):印度小孩的悲惨生活

  我应该算是奇怪的一员,在这电影发红发紫的时候我无去看,到关于那一切静寂下来,我却看起书来。在附近图书馆借阅的书,本来也没打算要借这本书,后来是因为那本借不到,才借这本,充其量算是备选。

  结合几年前很时兴的“百万富翁”游戏,道出一个印度小孩的悲惨生活。出生被父母抛弃,跟随的father又被人害,成长的过程伴随都系人世间的黑暗,杀戮、强奸、乱伦、民族互殴、家族逼害、战争逃兵……虽然很多他没有亲身经历,却从他与别人的接触之中,感觉到整个社会的困乱程度,人情冷漠氛围有钱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连亲生儿子的生死都不顾;有这样的民族,要将自己最美丽的女儿送出去做娼妓;打着慈善家的名义,在少年之家挑选收养的儿童,只是把他们弄残疾来为他赚钱。相反,一些好心的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收养主角的father早早被害了;女明星到中年却败在一个烂人身上,最终只剩一条腐尸;澳洲人虽然是间谍的身份,出卖了国家机密,其实他对主角很好了,在短暂时光给予罗素有钱的光阴……

  好彩最后利用儿童的马曼被萨姆用计杀掉了,残害妇女的主持人最后也被杀死。坏人得到教训是件好事,不过,这样的社会也实在太乱了。结局罗素终于和妮塔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意想不到了。我以为罗素没有杀主持人,会反被他所害~最好的结局算是解决读者纠结的心,这个读者也包括我……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五):还不错

  通常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不会太好看,但这部片子是个例外,在2者全部看过后我甚至更喜欢电影中的男主角~但并不意味着小说不好看!这是部很好的小说,内容也远比电影丰富的多,电影经过改编后很多情节都不一样了。小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话:当主人公去找公寓管理员,请他介入一个醉汉对他妻女施以的暴行时,管理员对他说: “咱们印度人都具备这种出奇的能力:眼见周遭的痛苦与不幸,却不受其影响。所以,只要做一个合乎体统的孟买人,闭上你的眼睛,堵上你的耳朵,管住你的嘴巴,你就会过得像我一样幸福。”一句话就把印度人的冷漠描写的那么透彻!还有很多写的很好的地方,总之是部值得读的小说,但到最后揭示他的幸运币其实2面都是正面,觉得很俗套~~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六):真正的人生不只是一场游戏 ——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感

  十八岁的酒吧服务员罗摩,生活在孟买的贫民窟里。他参加了一个名为《谁将赢得十个亿》的电视知识问答竞赛,竟然奇迹般地连续答对了十二个问题,一举赢得最高累积奖金——十亿卢比。罗摩是个穷困的孤儿,从未上过学,甚至从不读报,他又怎能知道这十二个有关天文,宗教、历史、体育、文学等问题的答案呢?警察以涉嫌作弊为由拘捕了罗摩,并严刑逼供。一个神秘女律师的出现解救了他,随着女律师的调查,罗摩充满悬念、挑战与苦难的人生旅程一一上演,印度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与生活也随之铺陈开来……

  以上大概就是这本书的梗概。

  曾不止一次的听闻过此书,却一直没能真正拿起它。而此番在图书馆信步时,正是这本书的封皮吸引了我——有一个选择题——是什么引领你找回失去的爱?A.金钱B.运气C.智慧D.命运。

  如果让我回答,我不知道。这四个答案,每个都不完全,似乎彼此之间又掺和着其他答案的因素。这真是一个难题。于是便引发了我对那位贫民窟的主人公所做选择的好奇。

  然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真正的故事不是那么简单的,真正的人生不是一场看似精彩的游戏,内里充斥着危险与黑暗,尤其在印度那个南亚次大陆上。不得不说,罗摩的每一次正确的答案背后的那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真实地让我颤栗。我虽无法亲身经历那些冷飕飕的生活,可是它们让我不只一次掩面。可是罗摩就这么过来了,印度那个神奇的国度里的千千万万个罗摩都这么过来了。

  此书出版后在印度就遭到禁止,原因就是太过真实地反映了印度的现实。小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本就是出自生活,那句所谓高于生活的说辞,不过是安慰那些写得浮夸的艺术品。我倒觉得,正是因为真实,才应该得到传播,他们的生活有权得到知晓。

  然,生活不是一场游戏,不会完全遵循那些规则,大多时候,所谓的规矩是制定出来为限制多数弱势群体而保障社会少数上层人士的权利,因为他们才是规则的制定者。

  不过生活总会给予我们一些渺小的希望,就像小说里一样。年轻的挑战者罗摩,凭借运气最终得到了打了折扣的奖金。这是命运的安排,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在小说里,作者就是上帝,他想让你哭,你就得哭,他想让你痛,你就得痛。我们的主人公纵然是有太多的运气和眷顾,也是逃不过写书人的魔爪。

  所以在我看来,那最后的一笔丰厚的奖金,竟是那么得可笑,可有辛酸的意味?

  但这也只不过是一本小说,终有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东西存在。真实的生活还会更加平淡,会有更多的小确幸。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生活的呢?如果真的有一天,那个十亿的大奖掉在了我们的头上,呵,看你还能淡定吗。

  2014/10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七):千面印度

  今晚我对印度的看法又一次被颠覆,我读了《平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这部印度本土作者写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印度底层的贫民,人生经历很凄惨,一出生就被抛弃,被领养,养母跟人私奔,被养父抛弃,被教堂神父领养,好日子没几年,神父死亡,终于长大成人,邻居一家的男主人又因酗酒强奸女儿被主人公推下楼……;不得不说主人公真是个衰人。主人公眼中的印度充满不平等、黑暗、罪恶,龌龊、背叛。这些噩梦般的遭遇有穿成一串,如局如迷,最终成为一把打开3WB节目中十三道问题的钥匙,最终在节目结束小说达到最高潮。难道说这才是真正的印度吗?要我说是灾难大串联。总觉得本小说有不少欧美小说的味道,反而,印度味稍嫌不够。是不是陌生人比较1会以欣赏的眼光去大量印度,反之,本土的印度人会以更加苛刻的眼光去评定印度吧。就像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一样。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八):书和电影的比较

  书的内容和电影相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连主角的名字都不一样,更别提书里面就没拉提卡这样一个女主角了。

  书的内容比电影要丰富的多,回答的问题和主角本身的结合也更紧密,只是作者为了问题难易的顺序,使主角的生活片断较为杂乱,而作为非印度人的读者,例如我,暂时理解不了这个难易顺序,因此在阅读中感觉有点混乱。例如为了强调问答界面主持人的罪恶,把悲情女王的死放到了书中的末段。虽然也有强调作者漂泊生活的特点,但使得主角生活方式中断的原因不是很清晰,而且作为一个铺垫很久的伏笔,我觉得后面展现它后果的力度不是很强。

  另外主角也是为了爱情而去参加问答界面的,这一点和电影是一样的。而电影铺垫了很久以后才展开这个结果,书里只用了一章就跳跃到了问答节目,稍微有点突兀。

  总之,感觉书本的故事整体性不是很强,但个别的闪光好于电影的处理,比如萨利姆和杀手的生活等等。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九):沉淀下来的只有诚信

  一部令人不忍移目却又不敢继续看下去的好戏。这是我起初对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定位。电影中男主角的经历让人觉得惊险与刺激,同时也令人同情。戏外的我知道他的某些经历可能足以让他在监狱里呆一辈子,我不忍心去看他最终的结局,然而好奇心却促使着我继续看下去。看完电影后,我决定去读原著。是的,一部好的电影背后一定会有一部比它更出色的电影,这话不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叙述了一名来自贫民窟的少年罗摩,到孟买参与游戏问答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在游戏过程中,他回答对了所有一共十二道题目,而在被问及某些简单的题目时却完全答不上来,因此他被怀疑在比赛过程中作弊。小说发生在他被怀疑后,和他的律师丝蜜塔坦白的过程中,通过回忆自己那些与答案有关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堪。

  如果你看过电影和原著,那么你就会发现,电影所选择的很多情节是为了主人公罗摩的爱情故事做铺垫的,而原著则是完全不同。小说的情节比起电影来要复杂的多,它涉及了印度社会的许多阶层和行业,就像是一个反映出印度社会的万花筒。通过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贫民窟、黑帮、间谍、士兵、明星、教派、性丑闻、同性恋等等。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喜欢从小说中研究印度社会背景的考据党,我只是一个被书中人物经历所打动的普通读者,因为那些经历所揭示的不仅是那个社会的黑暗,也有人性中弥足珍贵的东西。

  其实比起这个由电影改编而得来的名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可能更偏向于它原来的名字,《Q&A》。我觉得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它不仅简洁明了地表现出了故事的形式——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出主人公罗摩一连串与答案相关的,不可思议的经历;这不仅是电视台上播出的智力问答比赛,同时也是之后主人公私下对他的律师丝蜜塔坦白时,对于自己良心的问答。讲述与题目相关的个人经历,直至结尾的自圆其说,整个过程无疑是对罗摩的一次严峻考验。作为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少年,他并不比我大多少,甚至比某些我的同学还小,在经过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生经历的梳理后,他还剩下了什么?也许,对于他来说,沉淀下来的只有诚信了吧。这本小说不仅是关于印度社会的,也是关于人性与道德的。看完之后,我不禁会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在经历了这些起起伏伏之后,我是否能够像他一样,还保持着那份仅剩的诚信?我不敢肯定地回答自己。

  回顾整本书,其实在很多地方,我都在默默地为罗摩担心。“人一旦说了第一个谎,就必须要用千千万万个谎去圆他的第一个谎。”我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很庆幸,在与丝蜜塔坦白的过程中,罗摩没有撒谎。天知道,那样的谎言一旦开始,他将需要用多少的谎言去圆。他之所以如此相信丝蜜塔,并不是因为,就像在结尾处说的那样,知道丝蜜塔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女孩谷迪雅,也不因为那个幸运的硬币,而是在罗摩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愿意去用诚信之心来对待那个愿意帮助他的人。

  从罗摩还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中,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且不说在那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我记得书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当罗摩去找公寓管理员,请他介入一个醉汉对他妻女施以的暴行时,管理员对他说: “咱们印度人都具备这种出奇的能力:眼见周遭的痛苦与不幸,却不受其影响。所以,只要做一个合乎体统的孟买人,闭上你的眼睛,堵上你的耳朵,管住你的嘴巴,你就会过得像我一样幸福。”孟买人是多么的冷漠啊!所以我更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罗摩是怎么还保持着这一份诚信。

  在对丝蜜塔坦白的整个过程中,他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些他所叙述的事实所可能给他带来的后果。那一个个与答案息息相关的故事,它们之中的很多甚至让罗摩本人陷入了对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的指控,但是罗摩还是诚实地把它们一个个地都说了出来,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会因此牵涉进比知识竞赛作弊更严重的案件。他所做的只是,把真相告诉丝蜜塔,做到真真正正的诚实,即使自己因此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也许这样对他也是一种解脱,他不用整日整夜的担心警察会来到自己租的屋子,宣告着自己被捕。然而,上帝还是公平和正义的,最后因为罗摩所说的那些犯罪行为都证据不足,所以罗摩无罪释放了。可是,他在得知这一切之前那种诚信对待的态度,实在是让我佩服。扪心自问,如果我不是生活在上海,这个相对发达和制度健全的城市,而是和他一样,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满着尔虞我诈,充满着欺骗、冷漠的地方,我是否能像他一样?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为了生存下去,我可能会选择向我的律师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话,而不是像他那样全盘托出自己所有的故事,即使它们中的许多涉及犯罪。

  看着罗摩这个虽然生活坎坷,但是依然保持着那份诚信的男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现在的社会。每次提到这个问题,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我一直在坚持做一个诚信的人,但是这样真的很累很累,并不是因为自己诚信而累,而是因为别人的不诚信而累。

  我生活在一个并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父亲有着轻微的残疾,而母亲也在一次车祸中留下了跛脚的毛病。父亲母亲一直是省吃俭用的供我吃喝,生活条件虽然算不上艰苦,但是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能像同龄人那样挥霍,所有的玩具几乎都是从表姐们送我的。而我的梦想一直都是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之后能够有一天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于是我努力学习,可是在高考的前几个月,我知道了一些不能说也不敢说的事情。

  这是一件几乎我们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事情,只是大家什么都不能说。我是在洗衣服的时候听其他寝室同学说起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和我们同级的女生,参加了一个科技比赛,得到了一等奖,被保送进了清华,好像父亲是某某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家心里虽然都很羡慕,但也没什么,毕竟出生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而且我们自己的父母对我们都很好。可是后来又有个女生说道,才不是她自己的能力呢,好像是她爸爸是那个比赛的主评委,而且她的那个作品也是他爸爸的研究生帮她做的,还说她以前所有的比赛都是如法炮制的。心里顿时被泼了一桶凉水一样,冷冰冰的。以前一直听人说起权利和地位有多么多么重要,从来都不把那些当一回事,认为那些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虽然理智告诉我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谣言,但是谣言也不是空穴来风的。那些女生还说,本来这事儿应该没有人知道的,偏偏那个被保送的女生还到处和别人炫耀,所以才有了这么一说。不禁苦笑,这样的不诚信也就算了,居然还到处炫耀,让我们要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呢?

  高考之后,我们这区因为有学校涉及作弊行为,整个区的试卷要从严批改。本来这也没有什么的,毕竟这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考不考得好也只是听天由命罢了。只不过,有些答案可能在其他区就算对,在我们区就算错。只是因为那两个学校可能存在的不诚信,而造成了对其他学校学生的不公平,这又算什么?

  我曾经问过几个朋友,谈论起高中时期题海战术时的作文题目。几个朋友都说,最可笑的题目就是“诚信”了。几乎所有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赞美和歌颂,老师对于大多数作文的评价都是过于“假,大,空”。如果身边一直有不诚信的事情,那你又如何写得出真实的诚信呢?

  以上这些言论可能不免有些过激了,可能只是对于生活中某些不诚信现象的一种发泄。其实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很诚信的,那些不诚信的只是少部分罢了,这也就是我到现在还能保持诚信的原因。看看“诚信”这两个字的组成:“人”“成”“言”。老祖宗创字造字都是很有道理的,所谓“诚信”,说白了,就是人都要对自己所说出来的话负责,做到能够说话算话。某些巧舌如簧的人,觉得说话是一门技巧,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讨好对方,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样的话都是可以说得出口的,即使那些话违背了他们的良知。而对我来说,可能我在公开的场合会感到紧张,没有任何的说话技巧,甚至说话还可能结结巴巴的,但是我可以保证,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我可以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我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身边一切的人、事、物,没有隐瞒的。我觉得,那样也是诚信的一种表现。朋友们常说,我这个人太过于直白,肚子里没有什么花花肠子,讲话有时候过于直接,常常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得罪了别人,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但是我问心无愧。我还保持着那一份诚信,那人性中弥足珍贵的东西,那已经在很多人心中丧失的一部分。

  在入学的时候,我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的翘了这堂课,翘了那堂课。我曾经信心满满地对她们说,我想要实现在大学课堂里不翘一堂课。她们笑着说,那你的大学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我说,那样我会觉得对得起自己,那就够了。而我现在也坚持这样做着,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堂课。说着说着,好像还是跑题了,但就是想借着这题目说说自己心里的一些话。

  也许在所有我读过的小说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算不上是最精彩的,但是它确实触动到了我的心,让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从来没有思考的问题,关于人性的,关于道德的。它坚定了我的某些信念:无论最终我的人生将经历什么,我将保持着这一份诚信。但是,我不希望自己像罗摩一样,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只剩下了这份诚信,我希望自己沉淀下来的东西能够有更多:诚信,良知,理想,信念……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十):泥泞中爬行的人生

  印度外交官Vikas Swarup于2005年出版的《问答》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一问世就广受关注,顺利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行销全球。随着小说改编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全世界各大电影节横扫千军,并终获第81界奥斯卡最佳影片,小说《问答》近期再次畅销,作者Vikas Swarup也成为关注焦点。

  《问答》采取第一人称的回忆复述开场。印度孟买一位卑微的餐馆服务生兰姆·默罕默德·汤玛斯参加了个“谁想赢大奖”的电视问答节目,谁也没想到这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贱民竟然一题又一题的过关斩将,向十亿卢比的大奖节节逼近。兰姆被怀疑作弊,电视台制片人也没钱付款,于是串通警察把兰姆扔进了监狱,央求无论如何也要屈打成招。危急之中一位好心的律师突然出现拯救兰姆于水火,二人只有一晚上的时间商量对策。故事从兰姆与辩护律师的会晤正式展开,通过这个没受过教育的贱民小人物的超戏剧性回忆,揭示出印度下层社会遭遇的不公与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众生相。

  《问答》成稿于2003年,是Vikas Swarup被派驻英国执行公务时在伦敦仓促完成,最初灵感来自英国陆军少将查尔斯·英格姆的作弊事件。少将英格姆在2001年的英国“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节目中被指控作弊,受审后被处以18个月的有期徒刑和一万五千英镑的罚款,并被开除军籍。Vikas Swarup将作弊事件搬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印度,初衷只是想要借此讲个有趣的惊悚故事。在一次采访中Vikas坦承小说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抨击社会现实,自己也非贫民出身,并没有真正实地考察过印度广大赤贫阶层的生存现状,甚至“不知道是否真有叫花头子弄瞎孤儿的眼睛以利于乞讨”;对小说出版后所得到的广泛关注Vikas Swarup相当吃惊,他直言不讳说自己是“最幸运的小说家”。

  的确,Vikas Swarup并非职业作家,行文手法上并无特殊优势,语言虽通俗流畅却嫌直白,对人物的描绘活泼生动却乏于变化。全书最大的魅力都在于Vikas精心设计的十二个离奇故事,每个故事都由一道问题引领,彼此几乎独立成文,时间顺序前后跳跃错落,极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然而,尽管占有通俗易读的娱乐优势,我个人感觉《问答》的不少章节安排还是缺乏凝聚力,几乎为了“奇”而“奇”。我找不到一个词能够概括《问答》的全部特色——若说是现实主义,那海地巫毒术的奇幻章节怎么解释?如果说严肃,那主人公赢得十亿卢比后的爆发户形态又该如何看待?若说其娱乐,那对印度贫民窟与社会底层赤贫小人物的细致描述究竟又着眼何处?

  这种基调上的混乱让我的情绪在读完小说后很是“无处安放”。虽然Vikas并非从抨击社会不公出发,但他在前四章中对主人公兰姆的勾勒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底层贫民生活遭遇的愤懑,为小说构筑了强烈的现实批判基调;而后面澳大利亚外交官,过气女明星,还有村子里讲述战争故事的老兵,与前四章界定的大基调又并不协调。越接近结尾,Vikas的视角越为摇摆,尽管这也许这正吻合了Vikas的初衷——以“问答”为窗,祛除政治观点窥视印度社会的众生相。

  我个人对故事的主人公兰姆观感比较复杂。兰姆有时候精明,练就一套金刚不坏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大法;有时候又感性浪漫,意气用事起来玩命都不在乎。兰姆的全名 “兰姆·默罕默德·汤玛斯”三教合一,正是为了让其成为大众代表,折射出各阶层团体的生活状态;然而与兰姆出身相似的下层贱民却鲜有他的气度与品德,与他同为仆役的家伙们几乎个个偷窃,贫民窟里人人自扫门前雪,对日日发生的毒品强奸暴力殴斗等见怪不怪。作为贫民代表的兰姆更像一个冷静而疏离的“观察员”,或者说兰姆的视角其实就是Vikas自己对印度底层社会的高空俯瞰,既有深切的同情,也心怀不满,更多的,是听天由命的无能为力。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Vikas Swarup对印度现状的刻画不仅仅停留在使情节奇巧的层面上,不论他初衷为何,成品的现实批判力度不容置疑,尤其概括兰姆出身及刻画孟买贫民窟大局的前四章——而这正是电影剧本对原著改编的着眼点所在。

  改编后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将重点场景全移至孟买,单纯表现主人公离奇经历的部分悉数砍掉,《问答》中本是朋友的兰姆和沙利姆在电影里变成了兄弟,为了表现穆斯林教与印度教的纠纷,三教合一的“兰姆·默罕默德·汤玛斯”被改成了代表穆斯林教的“杰玛”。由于电影篇幅有限,对叙事的凝聚度要求较高,剧本作家Simon Beaufoy加入了女主人公拉媞卡,以杰玛和拉媞卡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始终,使故事节奏更为紧凑。杰玛辩护律师的角色被取消,改作杰玛被警长严刑逼供,指着他参加印度“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录像被迫坦白“作弊细节”。审讯过程与杰玛的成长经历相互穿插,每一个问题都是他生活中的离奇一章,而书中本来前后跳跃的叙事顺序基本被还原为正序,电影的重点也从离奇情节向人物风情描绘上转移。

  这样的变化在我看来,终于使得小说《问答》松散故事结构中最精华的要素凝聚一体,聚焦于“亚洲最大”的孟买达拉维贫民窟(虽然常被称为“亚洲最大”,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实际并非亚洲最大的贫民窟。真正最大的是卡拉奇的Orangi Township。);明晰而强大的主题从泥泞肮脏的现实中呼啸着涅磐而出,承载精神重量的两位主人公也从终于从爬行状态进化到了直立行走,沉沦与升华两线交织并进。与Vikas Swarup前四章中的直白愤懑不同,电影把现实批判全交给了静默的镜头画面,主人公杰玛与沙利姆的成长过程反而充满了童真的透明光彩。剧本新创的那些幽默细节,比如杰玛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明星签名跳粪坑,杰玛和拉媞卡往沙利姆内裤中放碎辣椒,还有沙利姆在泰姬陵偷游客的鞋子卖钱等,都赋予了贫民生活新的面貌——引用《国家地理》杂志2007年五月《孟买的影子之城》一文的观点,像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外人看来固然是城市的恶疮与耻辱,但对它的居民来说,贫民窟就是家园,是他们来到孟买寻找梦想的入口,是人生得以行进的依托。展现贫民窟泥泞之上的欢笑并不为否定社会变革的必要,相反,这是更深一层的尊重,是超越了救世主心态后更为温暖也更为平等的呼声——粗暴而强硬的行政干涉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看到黑暗之中蕴蓄的人性微光,才能最终由内至外创造光明。

  至于故事结尾,不论是小说《问答》还是改编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硬性刷上了厚厚一层超现实主义的虚假亮色。毫无疑问,这样童话式的处理方法与迫切心态既令人同情,也惹人非议。但无论如何,在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前,面临着不存在最佳解决方法的困境,强调希望总好过绝望,毕竟谁都明白,电影散场,书页翻尽,真实的生活还得继续。

  《读品》杂志第79辑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