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2 11:1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精选10篇

  《王小波经典作品》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7.80元,页数:2005-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一):时代思想者——王小波

  实际上,我看的是《王小波精品集》,出版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但书籍列表里没有。

  很早就听说王小波大名,有很多崇拜者,终于找到他的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得尝心愿。首先看的是《黄金时代》,无疑这是他的代表作,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写的是知青云南支边的生活。作品深刻反映了那个畸形年代——人生的黄金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艰苦、思想苦闷、人身桎梏。无处可逃,逃跑的结果仍是回来。只有爱情和性爱,才是他们反抗和渲泄的唯一途径。所以主人公的性爱,是那么的美好和欢畅。文风方面,突兀而有道,往复叙事,层层推进,独具一格。

  后面几篇,《三十而立》、《似水年华》、《革命时期的爱情》,延续了这样的思想和风格,堪称精品。

  但后半本的几篇,脱离作者的经历后,一下显得单薄起来。《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0》,都是带强烈Z治讽刺意味的虚构之作,但作者对中G未来的情形的想像,明显没能跟上步伐,因此流于虚幻,这是可惜之处。

  另外还有一篇翻写古事的《红拂夜奔》,写隋唐时代风尘三侠的故事,更是乏善可陈,明显与《黄金时代》不在一个档次。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二):很多感触

  这本杂文卷是在图书馆看到的,没办法每次去图书馆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本是想借本韩寒的书狂一下,没找到。不得不说的是我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喜欢去最近还书的架子上去逛一下,记得我还对一个同学说过,知道什么书最有价值吗,就是这个架子上的书,因为还有人看,然后就自然而然的看到了他的杂文卷。

  开卷8分钟上也介绍过王小波,说现在有两个姓王的作家比较红,一个是王朔,还有一个是死去的王小波,97年,距今已经十年了,十年前,我应该是9岁,他再怎么死去活来的,我也不会了解,只是觉得自己的视野还不太开阔,就读了他的书。

  关于他的杂文,最最喜欢也是最早闻名的还是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然我一直一直很低调的活着,还是忍不住的向往那只猪的生活,不用太在意这个社会的安排,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乌托邦,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呢。说到幸福,又不得不提那篇《理想国与哲人王》,怎么想出来的呢,这种黑色幽默,他用刽子手比喻喜欢并且相当哲人王的人,而用被刽子手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欢而且反对哲人王的人,又举出我国古代的哲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我自己其实是一向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语就算是没全背下,毕竟也狠狠的研究了段时间,背下了百十来条,经常喜欢引经据典,对孔子他老人家也是佩服的一塌糊涂,看了他的理想国和对国学的一系列评论后,现在才怀疑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活,怪不得都说他是位启蒙家呢,他对国学却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我虽不能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却又不得不引发我一再的思考,我们一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我学会了怀疑,学会了思考,最近在听蔡健雅的达尔文,引用她的一句歌词,我会学习这个社会带给我的一切,“进化成更好的人”,总之他的杂文给我很多感触,是本好书。

  所有的作家里最最喜欢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王小波,不敢说他们的作品都看过,但只要是他们的书,就会尽量的去读。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三):做个理性又有趣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作品。但我知道,以后我还会找来他的作品重复看。

  阅读,一方面,是了解未知,而另一方面,是与自己不期而遇。

  王小波的这本书使我有这种感觉。来说说我的读书心得吧!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3个:差异、理性、有趣。而这三者又紧紧围绕着社会中的个体。

  1.差异:王先生喜欢罗素,在这本书里与罗素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人生是我们的,但我们又在社会中,不同人的人生交集中生活,差异是生活的常态。不见得每个人都理解这个道理。比如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很容易生气,他们希望他人以及整个世界都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来构建,而当现实不符时,他们便感到了与这个世界的矛盾。 试想,如果每个人甚至这整个世界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构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没有了,没有了差异的思想、那交流就变成了相互地抱怨,不会有思想的摩擦碰撞,也不会有思想的火花,那么,人类将是死气沉沉的一片。

  另外,王先生说了,见到一种差异,就认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当然,许多时候我们生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就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认识到问题就有可能缓解或解决它。我们明白了这个,在生活中就会多一份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区分辨别好坏的能力,只不过,我们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坏人。

  2.理性。我把理性放在有趣的前面,是因为理性是有趣的基础和前提。理性,有时很难做到,因为它有时会产生悲观与消极,王先生说,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不是那么容易的,但理性就如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事,乐观还会回来。 这个见解我大体同意。但要说理性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有,这未免太绝对,我以为,是难以恢复。当一个人从梦中醒来并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时,就已向理性踏出了一步。 引用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在于承认一加一等于二。 注意:是“承认”而非“知道”。

  3.有趣。王先生说,既然有趣的事不多,我们才要做有趣的事。

  这算是一个提前的指引吧,下半年要上大一了,我觉得,要在大学里就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去找自己喜欢的事,通过各个途径与方式。我相信,我会找到的。而且,这里再小小地引用一句话----许多事情不是有兴趣了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兴趣。

  王先生去得有些早,不然可以看看他对当下的中国又会有啥看法。不能说他的文章十全十美,其中也发现了他有时的矛盾,有些看法也无法赞同,还有些对旧中国的不满(这个年代的差异是无法逾越的)。但总体来说,这是个思维敏捷、思想深刻又幽默的人。感谢偶遇这本书,教了我一些东西,告诉我,做人要理性又有趣。

  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真心是喜欢豆瓣,以前只是打开豆瓣,觉得页面设计不好看,于是不想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豆瓣是如此的丰富和文艺,赞!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四):王小波经典作品——小说卷

  一切都是偶然吧。偶然遇见了这本书,第一本王小波的小说卷。

  accident..再平常不过的患者去看医生,王二遇见了陈清扬;李靖在街上走不小心瞥见了穿摩洛哥真皮超短裙的红佛;杀气太盛的王二在战斗中遇到姓颜色的女大学生,打架之后要受帮教遇到了团支书X海鹰,天天在校园里跑步遇到跟在他后面的他老婆。

  一切偶然背后,皆暗藏必然。这便是生活。

  把智慧、性为、趣味,杂糅在作品中而不显得突兀。把时间翻来覆去、覆去又翻来还能坐怀不乱回到中心。“他”是在故事里、“我”也在故事里,“我”还是作者。他说所有人,也说他自己。王小波确实真的很爱、非常爱写小说。

  想起一个黑教育的笑话。鲁迅说:我用生命来写作,你们却用它来布置作业!呵呵,幸好,王小波的作品还进不了初高中生的教科书。

  “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仿佛刚刚开始。”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五):就为这,也要控诉“革命时期”

  我读的是《小说卷》。

  书里就有一个王小波的例子。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王小波写到去美国留学编程,也经历了两番境界。他写到——

  我编的第一批软件极有诗意,李后主有词云:

  红豆啄残鹦鹉粒。

  我的软件就曲折和弹性而言,达到了此句的境界。后主又有残句云:

  细雨流湿光。

  我的软件就有这么简约,别人编十行,我只用一行。等到交活时,教授看了吃一惊:这么短!能跑(run)吗?我说你试试嘛。试完了他和我握手道:谢谢!但是到了开支时,我的钱比别人都少。原来是按行算钱,真把我气死了。等到交第二批软件时,我就吃棉花屙线屎。古诗云:

  一个和尚独自归,

  关门闭户掩柴扉。

  我的第二批软件到了这种境界。简言之,别人编一行,我就编了二十行。等到交活时,教授根本不问能不能run,只说:你这是捣蛋!就打回来让我改短。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虚伪。

  第一句“红豆啄残鹦鹉粒”是杜甫的,而第二句“细雨流湿光”,文本上就错了,应该是冯延巳的“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吧。

  虽然我不是王小波的拥趸或者粉丝,但是我相信上述的结论就是“标准答案”!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六):不太想起标题

  不给评价不让过,如此,想说,“推荐”不一定是个好意思。

  看的是小说卷,《黄金时代》《红拂夜奔》《革命时期的爱情》。

  第一次看《黄金时代》,是高一还是高二来着,花城出版社1997版,实诚直白像某个年代。书名大得完全是老人机效果,封面屎黄名副其实。第一遍读完觉得好浪漫,字句像诗,真爱他啊,夜里趁着月光在镜子上用蓝墨水涂诗的男孩子。若要做摘抄,恨不得全篇誊录。这次重读,很快就翻完了,流畅又舒服,果然看到头最中意还是这部,跟他的品味和喜好一致。哪怕看了这么多的小说杂文,几乎都要对他讲自己插队的事情发出抗议,甚至想到阿毛被狼吃掉心肺只剩一只小鞋的可怕故事,但《黄金时代》讲插队讲得太好了,自然得就像干柴烈火只欠东风一把。革命年代没有什么事情不奇奇怪怪,最正常就是伟大友谊,有人解读成反抗,我总觉得有点欠妥当,本来正常无比的事情,你说这是反抗?放在那个年代来看,伟大友谊也不大像一种反抗,而更像把未来的时代放到当下去,把不畸形的想法和人心放到当下去,形成反差,让当下的人都慌了心,纷纷要整治风气,要批斗,要以儆效尤。好玩儿得简直像笑话。发现了这样的笑话多么可爱之后,王小波和王二就从容地跨越着当下,迈到未来去,走到风里去。文人向来反抗不了什么,他们那么柔软,那么值得人爱。王小波写的人没有谁不是孤身一人,即使有倾心的人有伴侣有爱人有朋友有非朋友, 角儿们也是始终在自个儿的世界里闹孤独。

  看《红拂夜奔》的时候快看得快枯掉了,隐形眼镜似乎都能干得从眼球上直接脱落。这种状况在读至小说后半截尤甚,第一次对他小说里暴露出来的缺点或者说特色感到无与伦比地难受。废 话 实 在 是 太 多 了 结 构 实 在 是 太 肥 大 臃 肿 了 行 文 实 在 是 太 浪 漫 了 有 时 候 就 不 大 照 顾 读 者 的 感 受 我 是 说 正 经 读 者 愿 意 读 了 和 他 红 着 眼 大 谈 上 三 天 三 夜 或 者 见 了 面 扬 个 下 巴 说 句 嗨 王 二 你 内 小 说 我 读 了 写 的 真 鸡 巴 毛 杂 的 读 者。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篇姑娘夜奔读了一个月,从宜昌读到重庆又读过三峡读回宜昌读去广州。就此我也才刚刚发现,原来我也不仅仅是喜欢听人扯淡的,废话太太太多也是会把我惹毛的。害我在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头翻到序里去看,拍脑门恍然大悟一声:哦!原来是在讲有趣。不这样的话我就很可能会落下躁狂的毛病,病症主要体现为撕书杀书头等。《黄金时代》那么长短对小说来说是正好了,再一写长就容易露腿毛。

  《革命时期的爱情》,小波的小说中我摘抄做的最多的一部。当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黄金时代》全文抄录的话傻逼又侵权。很喜欢姓颜色的大学生,但又觉得她太不真了,有时候一个人太过从容潇洒就容易遭到怀疑论者不怀好意的揣测。王二一直刻意强调自己的矮小结实和满身黑毛,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反正让我看得有点难受,很有可能这就是他的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皮肤上的和隐性眼镜上的感受,有一些想法,是无关以上废话的,是关乎小说主题与关怀的,但我不大愿意说出来。不多讲了,后会可有期。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七):就是这种快感

  很早就开始接触王小波了(相对来说)。第一本是《青铜时代》。我甚至怀疑这是他写的,因为当时看的是盗版,后来的“时代”里又没有这本。当时,它是以“黄书”的身份在班上流传的。

  后来我被评论为“黄人”,因为这本书在我手上的时间最长,并且给要回去没几天,我又四下打探着再借回来。问时,被告知让班主任收走了。后来隐约听说,班主任没看那书。幸亏……他们封我为“黄人”这个称号时,我是没法辩解的。但无论何时我都可以很明确地很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是被那些直白的(性)语言所吸引的。

  王小波,书和他的名字一样,通俗、幽默,但有份与年龄不相符的神秘感萦绕在字里行间。后来才知道,王小波四十多岁,已经死了。

  后来看了不少书都没有曾经的那种阅读快感。终于在隔了两年之后又花了十多块买了本王的合集(盗版)。但盗版书会制造一些令人不快的阅读障碍,终于没找回曾经的那份快感。

  近来在某本评论上看到李银河(王妻)说,王的杂文才是真正的王氏经典文字。恰巧没几天在书店里翻到了《王小波经典文存•杂文卷》。因为没有《红拂夜奔》,索性“小说卷”也买了下来。

  以前看他的小说,荒诞的故事后隐藏着尖锐的思想锋芒,刚有个好奇心,想拎出来通体看个够,那锋芒忽悠又钻到故事和笑声背后不见了。这次看杂文,才真正和他正面冲突。其精神高度和思维深度所带来的快感是前所未有的。我是个庸俗的读者,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因为我看的书都是带有些许刺激的,这样我才有阅读下去的勇气。而王小波的书,一直在勾引我。

  我承认王小波偶尔的言语是有些偏激和片面,但和小说一路的语言风格和严谨的论证是偶现的错误变得微不足道。正如王小波经常引用罗素的话:由错误的基础可以推导出所有可能的结论。王小波有些文章里就是这样说得越来越偏激的。但也正如他所言,他也是个普通人,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偏激。我们是在听和欣赏,而不是在挑刺。想得到地得到了,不想要的看过去笑笑,完事儿。什么都往心里装,不是一个好读者。

  作为一个庸俗的读者,我只要自己的那份快感,别的我尽可以不去管。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八):来曼曼,我跟你说说男人,女人及王小波

  自从没有人陪我压马路之后,晚饭后唯一的消遣就是去书城看王小波。第一次在家里发现王小波,以前都没有,似乎这和05年有好事者又给王小波颁了个什么奖有关。追求商业的结果就是这样,前几年连学校盗版书摊的大爷都不怎么卖王小波。王小波的书迷群体似乎已经固定了。当年西祠胡同为王小波开山立派,数十万之众的“王小波门下走狗”似乎也低调许多了。

  王小波是超时代的。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看王小波的第一个作品是《红拂夜奔》,忘了是在《十月》还是《当代》上了。(这不是在炫耀我的欣赏水平,因为上学的时候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当面对一堆教科书和习题的时候,随手抓起一本哪怕是《诗经》也会津津有味的。)然后就看到了《红拂夜奔》,那个时候还没流行大话风格还是什么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总之那个时候看到王小波是再新鲜不过了,尤其是在《当代》这类的杂志上。然后北京大学把当年的票房毒药《大话西游》又炒火了,然后大话风格流行了,然后韩寒火了,在韩寒《流氓的歌舞》里的恶搞林冲找到了《红拂夜奔》的影子,然后大批的风格不着四六且凡事就沾点弗洛伊德从性出发的网络写手火了,以为这就是王小波风格。然后王小波被遗忘了...

  王小波是奔放的。总是有人诟病王小波对性器和性事不加修饰的描写,尤其是他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超时代更是不能让人接受。以至于王小波经常在自己的小说里自嘲,投了很多稿,被退回来甚至都退到党纪委,让组织注意下此人的思想动态。曼曼,你总是在鄙视男人的种种,肾上腺素的控制,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种种。跟你争论了这么久,我想让你明白的是,这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自然而然的物竞天择,在自然不过了。还记得我跟你讲《六人行》里莫尼卡给钱德勒讲解女人性敏感带一段的情形,你没听懂。我想说的是,生理结构决定了女人有退求其次的发泄方式,而男人只有可怜的“两点一线”。(当然最多运用的还是那“一线”)。莫尼卡当时是这么讲的,女人有1嘴唇2耳垂3脖子4胸部5腿根6脚踝7①(象形,自己体会去)7个性敏感带。首先来个1-2,然后是1-2-3,接着3-4,随着6来个5,然后4-7,接着4-5-7,6-7,2-4-7,7,7,7,7,7......7!!明白了吧,所以男人是背了生理结构的黑锅,只能1-2-1。女人之所以含蓄,因为她们就算不用7,光靠4也可以达到目的的。抛弃了男人女人的定义,无非就是受道德和理智控制的雄性雌性。所以王小波释然,甚至有些孩童般的狡黠,他把自己那话儿比喻成小和尚让我忍俊不禁了好久。多可爱呵,无论是王小波还是“小和尚”。

  王小波是平民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黄金时代”里上山下乡,和“破鞋”勾搭成奸的王二;有着“阴阳两界”般软硬皆有(王小波的这个比喻也让我往歪了想)的生活,在医院地下室工作且阳痿的王工;穿梭于北京四和院“寻找无双”的市井小民无赖王二...

  王小波是睿智的。你说王小波哥哥是玩逻辑的。没错,他总是在炫耀他的智慧。我们总是能记住他在美国打工,给剥削他的老美编程的程序名起为caonima.com。昨天在书城看了会王小波,刚看了不到一个小时,那个小售货员就开始在我旁边捣乱,又是训斥我不要坐在书架上,又是在我旁边擦地。没办法,我只能放弃。回家我就在想,她干嘛跟我作对?想了又想我想明白了,45分钟之前,她从我身边过,我因为拿书的屈起来的肘部似乎碰到了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她可能以为我是故意的,我是故意的嘛?做两个假设:

  第一,我是故意的。我身高182CM,所以臂展是91CM,肘部长度大约就是30CM,过道宽度大约50CM。她胸部的高度如果在20CM以下,我碰到她就无可厚非是故意的了,因为如此小的目标,我想击中,必须精确制导。可是我5岁的小侄女还没发育,胸部也20CM不止。

  第二,我不是故意的。

  呵呵,你看,我又开始玩逻辑了,这是受王小波影响。所以我担心你对你左劝右劝,你说我这么理智就不叫爱情了。这不叫理智,叫王小波式的逻辑。所以女看周国平,男看王小波。因为周国平感性且哲学化,王小波理性且逻辑化。我又忍不住要说说你了,确实,我现在所处的情形不比你好多少,都是火坑般的爱情。可是起码我有求生的欲望,可是你倒好,梳洗打扮,还挑个黄道吉日要往里跳...

  王小波是狡黠的。这又要从另人叫绝的对那话儿来举例。他说他那话儿是“帝王将相”,然后还一本正的搬出了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说是古代盖好新房,都把柱子上贴上“擎天金柱”,梁上贴上“跨波银梁”。这大都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遗风。凡是柱状的物体,如灯塔啦,烟囱啦都这么处理。可是发现一个小丫鬟骑在梁上,这让男人们大为光火。最丑陋肮脏的东西竟然骑在“跨波银梁上”。丫鬟不以为然,一指下身说:你们知道什么,帝王将相,皆出于此。可是王小波把这段曲解为他的“一部分”是“帝王将相”。真男人呵,无赖且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所以曼曼你不要总说我大男子主义了。这是生理结构决定的,从古到今皆是如此。我给你讲的性符号你还记得么?电影里处理男女发生关系时都是这样:一个长镜头,半掩的房门。切两人近景,女的正在继上衣的扣子,男的正在拉裤子的拉锁...所以不要总说我肮脏,只不过生殖器崇拜的时候,对女人胸部的崇拜比那话要多,因为什么?不用我再说一遍了吧,还是生理结构决定的。

  记住我跟你说的,王小波是个超时代的,奔放的平民的,睿智而且狡黠的男人。王小波说:那段“帝王将相”的事也可能不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别跟我计较这么多,因为我是个小神经。所以曼曼,关于男人和女人,以及王小波,你也别跟我计较那么多,因为我是个追随王小波的男人。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afa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九):小波不死

  王小波老师的“时代3步曲”曾经吸引我不少时间。我总是很欣赏我所不了解的一些东西,比如《红楼梦》,比如梵高老师。我可以很轻易的用这个把别人侃的一楞一楞的然后自己感觉特别良好,因为从很小我就掌握到大家对这个都不是很懂却都是盲目的崇拜,而我的一点点可怜的了解加上一张油嘴就已经足够能够侃晕一大部分人。前些日子将《王小波经典作品集》入手后,第一时间的把王老师的杂文看了遍。因为有人曾经告诉我,他不喜欢王老师的杂文,因为他的杂文就是讲道理,而且都是大家心里挺明白的道理。不过我看了之后顿时有种惊艳感,原来他的杂文竟是这么有意思,道理自己心里明白不讲出来也没有价值,人王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了,就是厉害!

  能把杂文写得有意思,有趣,就是对文章本身很好的提升了。那管那么多教育意义?那都是权威、利益所加的设置,就象生产队加在那些猪上的设置一样,只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才可以乐颠颠的跳出来。既然做到了有意思吸引人,那怎样做思想工作都不过份。我觉得要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读读王老师的杂文,都能感到他正透过文字冲你顽童似的笑,教你怎么重塑精神家园,我们当中那些盲从的家伙就会少些,只可惜,很多人都不喜欢他的杂文。能和他一起共享精神盛宴的人太少了,以至于他最后陷入自己的那个思辩的圈套中,孤独而且劳心得猝死。

  我的朋友宁可去看翻译得不伦不类的所谓经典,也不愿看原汁原味的故事;有的宁可委身于劣质低俗颓靡的网络文学、病态畸恋小说,都尽力去逃避一场思想的碰撞。就有一个自以为博览群书的同志不屑的说王小波境界太低,仿佛在说:“兄弟我格调甚高,不是俗人。”按这位同志的说法,读王老师作品的人的境界也高不到哪里去,甚至是在朝底下滑。我当时悻悻然:朽木不可雕也,他读的那些自认为高尚的书也不过教会他一副怨妇嘴脸而已。

  只是天妒英才,王小波老师在97年的时候因病去世……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他的作品纷纷出版,纪念文章一篇篇的出炉,其境遇倒与佩索阿老师和卡夫卡老师相似。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无间道》里的一句台词:“人他妈都死了,这还有什么用??有些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

  《王小波经典作品》读后感(十):我也是你的狗

  “我在家里,脱掉内裤,解开腰上的重重包裹。旧时的小脚女人在密室里,一定也是怀着同样的欣快感,解开自己的裹脚布。那东西获得了解放,弹向空中。”

  ——小波

  把自由的精神留在了现在和将来,带着超然智慧和心脏绞痛在过去的那个四月天离去。

  我喜欢你的天马行空和倒挂的阴茎。

  凡俗生活之外给了我一个荒唐的世界。

  吃上一口兰州拉面,看上一眼你,你挺着一堆稻草一样的头发,立在陈清扬的床前,牵着小孙的手,带着讥诮反讽,天马行空,激情浪漫,特立独行做完了一场又一场的爱。

  然后说:关于结婚的事,有一点开头我不明白。虽然我有阳痿病,但我还是个男人,起码户口本上是这样写的。

  此时,我添一添嘴,喝完拉面汤,站了起来,开始仰望你,你是个大个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