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10篇

  《有一种基因理想》是一本由刘楠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一):无限靠近的理想

  第一次看《东方时空》还很小,世界还未在眼前展开,生活还未透出本色, 人生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对里面主持人的陈述、对事件的理解、对人物的解读,甚至是“讲述老百姓故事”的故事,都懵懂未知。只是觉得这节目透着一股真诚——其实以当时小毛孩的年龄也不能诠释出真诚,有的只是适合观赏而已。

  这是一档伴随着成长的节目,或许未与你朝夕相处,但总与你如影随形。成长到某一天,突然理解了世事沧桑,突然有了生活感悟,再去看这样的节目就会更加感触良多。

  《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下面的一档节目。央视评论部里集中了许多大侠,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身怀绝技,这里还是个江湖。“江湖”出产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节目,如《社会实录》、《焦点访谈》、《看见》等等,这些节目都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过评述,也引发了一思考,也抛出了一些诘问,他们关注着普通人关心的问题,也关注着普通人忽略的现象。现在看过去,依然可以给这些节目以真诚的评价。

  评论部已创办20年,刚好有一本书回忆和总结了评论部的过往,让我们这些电视机前的观众多了一个了解幕后的机会。这本书回忆了评论部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把他们的名字摆出来如雷贯耳——白岩松、水均益、柴静、李小萌、张泉灵……,这些是台前的人,所以他们更为我们所熟知。还有一名幕后的人不得不提——陈虻,他几乎成了评论部的精神领袖。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真感情、真学识的陈虻,对工作一丝不苟,以绝对的专业领导力让众手下信服,以精湛的艺术鉴赏力让经他手的片子都有了不同的表达的味道,以饱满的人文情怀让和他合作过的人都对他念念不忘。一个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团队总有一个灵魂人物值得大家去仰视。可是,就是这样近乎完美的人过早地陨落天际,这成了评论部集体的伤痛。

  作为观众看到的是一档档精彩的节目,而未看到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书中讲述了几个编片子的细节——这可以理解,就像写文章,总要找落脚点,文章的魂在哪里,力就在哪里。所以,当我们看到一部片子不知所云时,那肯定是在欣赏中与编导没有达同共识,或者说,编导没有把他想传达的观点通过片子传递给我们。

  书中讲了一个细节,张泉灵每半年都要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全力实现它,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看,就是这样的央视名嘴也要不断地要求进步,何况我们这些云云众生乎?现近年底,是否需要也给自己写一个总结定一个计划?无限接近那个叫做“理想”的东西。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二):有一种叫理想的基因

  在我看来,《有一种基因叫理想》是一句容易使人热血沸腾的话语,因此,在读这本书之前,心里有一丝小小的忧虑,担心作者一径地热血,反而模糊了书的核心主题——展示央视评论部最贴近本来面目真实的那人那事。幸好作者的叙述温和而详尽,带领读者认识了一群不一般的“南院人”。      

  自学生时期起,我便鲜少看电视,倒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对充斥荧屏的各种连续剧感觉很无力,而且在我看来,守在电视机前得到更多的是一种热闹的寂寞,靠电视打发不了无聊,只徒添些虚空,何必呢!所以,当我不得不选择看电视时,一般都是选择央视新闻台。      我期待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叙述,期待新闻人把他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工具记录下的事实告诉电视前的大众,或许不一定是真相——当然,这世上肯定没有绝对的真相,每一个人都带着主观的情绪去做事看事,但至少是最极限地接近真相。而据我揣测,新闻媒体人的理想或许也源于此吧。      

  在《有一种基因叫理想》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名字,可以看到许多他们与荧屏相异的私底下的样子,更可以看到他们为了新闻人的理想所作出的努力和思考。作者刘楠凭借着与他们工作的便利条件,带着仰慕的眸光细心地观察着、追溯着、记录着,用全新地视角诠释了这些名人不一样的一面,是值得一读的书。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三):点亮理想

  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那就别忘了继续赶路。唯有当初最诚挚的理想才是一路前行的支撑,才能照亮后面的赶路人。

  年轻的媒体人刘楠再次执笔写下《有一种基因叫理想》,第二次从记者的身份去审视着这个行业的种种,用一双学徒的眼睛去发现过来人的辉煌,《东方时空》开办二十年,算是这本书动笔的引子,但是真正核心的本源,是一群新闻人对媒体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坚守和担当。在这个变革加速的社会,价值观多元,理想与激情能否得到尊重,这才是他们想要的。

  西客站附近的一小条胡同,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谁都想不到这就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南院,被新闻界号称电视界的延安,曾以强大的号召力云集各路豪杰,孕育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王牌栏目。风雨二十年,一群不重米粮重理想的人相互抱团取暖,精神明亮,如同江湖中武功盖世的门派高手,各怀绝技,努力对社会图景的认知,追求表象背后的利益链条,参悟江湖的机关与道义。

  南院的二十年,辉煌依然,然而,评论有很多没有电子版文字和影像下在的经典作品,成为了尘封的宝藏,一滑而过,那些精湛电视手艺人打磨的精品成为了时代的回忆,历史的绝唱,作者诚惶诚恐的提笔,怀着无限憧憬和小心翼翼,试图给读者挖掘出一座精神上的图书馆,不折损其精华,不风化其润泽,试图原汁原味的打捞评论部的丰富矿藏。

  从南院的名主播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再到栏目制片李伦、吕志佳,到南院的食堂小工,还有赫赫有名的“猫台”,试图还原整个南院的人物生态。从晚春到初冬,在评论部20年数百期节目里,以评论部获奖节目为主体,兼顾口碑作品、风格作品,细细揣摩,努力做好精神搬运,而不是仅仅甘于当个信息运输工。

  活色生香的南院里有过年幼无知时的拜师学艺,有过对南院大腕难以言表的崇拜,也有自己初出茅庐的莽撞,社会理想主义成为贯穿八年的精神主线:正值青春,相信未来,富于做事,追求改变,要赶路,披星载月,风雨兼程。而自己也将沿着南院人的足迹,一往无前,冲锋陷阵,把理想的或者播撒给来者。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四):不一样的“南院人”

  不一样的“南院人”

  在我看来,《有一种基因叫理想》是一句容易使人热血沸腾的话语,因此,在读这本书之前,心里有一丝小小的忧虑,担心作者一径地热血,反而模糊了书的核心主题——展示央视评论部最贴近本来面目真实的那人那事。幸好作者的叙述温和而详尽,带领读者认识了一群不一般的“南院人”。

  自学生时期起,我便鲜少看电视,倒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对充斥荧屏的各种连续剧感觉很无力,而且在我看来,守在电视机前得到更多的是一种热闹的寂寞,靠电视打发不了无聊,只徒添些虚空,何必呢!所以,当我不得不选择看电视时,一般都是选择央视新闻台。

  我期待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叙述,期待新闻人把他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工具记录下的事实告诉电视前的大众,或许不一定是真相——当然,这世上肯定没有绝对的真相,每一个人都带着主观的情绪去做事看事,但至少是最极限地接近真相。而据我揣测,新闻媒体人的理想或许也源于此吧。

  在《有一种基因叫理想》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名字,可以看到许多他们与荧屏相异的私底下的样子,更可以看到他们为了新闻人的理想所作出的努力和思考。作者刘楠凭借着与他们工作的便利条件,带着仰慕的眸光细心地观察着、追溯着、记录着,用全新地视角诠释了这些名人不一样的一面,是值得一读的书。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五):我也曾经当过记者

  看到书的时候,我在思考还有把基因当作理想的?读过之后,我才了解对于央视评论部的那些人来说,他们代代相传,在当下的社会体制下,坚守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无疑可以称为一种基因,他们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只会因为在新闻战线的摸爬滚打中更加坚定,他们是一群有职业道德,有坚持,有理想的新闻人,他们看似光鲜的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也曾经当过记者,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有时候会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采访,有时候会以为方言问题影响采访效果,经常会因为没有新闻点而电灯熬油,也会因为自己的才情所限写不出好的新闻,更有可能是因为我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比起央视评论部的那种新闻完全不搭边以至于自己在内心经过更多的挣扎,最后写出体制内的文章,说一些必须要说的话。而当我看到作者刘楠对评论部这些人和事评点...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六):敬佩有理想的电视人《有一种基因叫理想》

  敬佩有理想的电视人《有一种基因叫理想》

  前几天才看完柴静的《看见》所以对新闻评论部多少有点熟悉,和柴静相比这本书的作者刘楠,是不是让我们熟悉的人物了,两者相比,还是柴静的文笔更有才气。

  原来新闻评论部并不在央视大楼里面,在二院,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陈虻。陈虻,这位新闻评论部的前领导,还不到五十岁就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啊。无论是柴静还是刘楠的对他的描写中,都充满了怀念和敬佩之情。这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制片人,更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者,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这么多优秀的主持人才一个又一个的脱颖而出,这些主持人让央视变得有了深度,而这种对新闻背后深度的挖掘,离不开陈虻的支持指导和宽容,所以幕后的陈虻功劳最大。

  柴静和陈楠都喜欢引用陈虻的语录,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走得太快了,快到我们为什么走,要去哪里都不清楚了。

  书里面也描写了董倩、李小萌、张泉灵、张洁、刘春等等我并不是很熟悉的电视人,甚至还有南院的司机、勤杂工、保安,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关于新闻评论部的记忆碎片。柴静的《看见》里面描写的基本上都是节目本身的故事,而陈楠的这本书,就是在写幕后的这些电视人,虽然他们的故事赶不上节目里面故事的曲折,但是陈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这些节目产生的过程,了解了这些主持人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七):至情才能至真至纯

  时隔半年,在金秋的九月,刘楠的《新闻撞武侠》的姊妹本《有一种基因叫理想》正式出版发行。《新闻撞武侠》是刘楠以一个“习武之人”的眼光搜寻整理新闻评论部20年的精品所写成的新闻武侠秘笈,而这些经过精心梳理的秘笈都出自一个个满怀着理想与激情的新闻人。这些新闻作品背后的“那人那事”就在《新闻撞武侠》的姐妹本《有一种基因叫理想》里。

  《新闻撞武侠》里,我们看到一个可爱聪慧的刘楠在一招一式地练武,轻松活泼、灵动秀美;《有一种基因叫理想》里我们将会看见一个“习武之人”的刘楠饱含热情地对师傅们表达深情的感恩。《新闻撞武侠》让你赞叹秘笈的力道,本能产生“这些秘笈是谁发明的”的问题,而《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会满足你的诉求。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是对新闻评论部“那人那事”的人事梳理,是一个曾经满怀向往与希望的学生刘楠细心、耐心地追忆,是一种深情的表达。回顾往昔才能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只有不断回看曾走过的路,才能真正明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的深刻。理想在当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感恩给你理想的人。

  拿到刘楠精心包裹的新书,看到她给我的留言,兴奋溢于言表,这足以让我忽略尽在眼前的北京雾霾,看哪里都是一片澄明。而当我的兴奋慢慢被书中显现放大、镜头放映的故事“冷却”之后,我陷入沉思、不想谈新闻理想、满脑子都是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在想谁呢?我又在琢磨什么呢?我一脸的严肃,一如白岩松般一本正经的脸色。我突然想到,若是我这般不顾一切、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勇往直前的话,过程足够过瘾,但是我会明显的感觉到后劲不足、缺点什么。是啊,缺点什么呢?刘楠似乎给了我答案。

  我二十几岁的年龄——一个让大人们羡慕的年纪——在经历了24个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不该以一头莽撞的小牛犊的模样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要做的是,坐下来歇一歇,回头看一下我走过的路,审视一下当下,再望一眼未来。这似乎验证了陈虻常引用的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紧随而至的,是自记事起,那些在我生命中一直在的、消逝的、一闪而过的人和事,一一浮现在眼前。父母对我的隐忍与宽容,是我一生最坚实与最温暖的港湾;我那善良的亲人,在我小时苦苦地哀求我长大后好生赡养她,可没等到那一天,便扔下刚生下的娃娃被病魔带了去;求学生涯中,那些被我崇拜的、大我一级的哥哥姐姐们暖心的谆谆教诲,一句句又映入耳朵;路人的一个微笑、一个帮扶的动作、一种谦让的眼神,滋润着我的心田......我该坐下来,好好歇歇脚,回望帮助过我的人,一如刘楠呓语般、如痴般回忆着那些帮助过她、鼓励过她的那些新闻人和新闻事。

  刘楠碎碎念着,在身怀六甲之时,用一个个字描绘着曾经的理想国;然而她又竭力压抑着内心洪水般的感念与浓烈的冲动。在感性里她可以用泪水与微笑浇筑感动的琼楼;在理性中,她用自己的坚持承续着前辈们的至理感想与优良传统。

  有人说,刘楠写的还是那些人那些事儿,赋新词、强说愁。我却觉得这种想法很肤浅。生命不是一成不变的布满激情的运作,而是有节奏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狂想曲——要懂得休憩、恢复体力,才能厚积薄发。这种休憩便是回看与反思。

  在新书发布之时,刘楠的偶像范铭(柴静闺蜜)短信道:“看着你从小姑娘长大的,谢谢你书中写我和柴静,你孕期连续酝酿推出大作,毅力聪明和勤勉是我所不及。”刘楠给范铭留言:“你是传奇,虽然我仰脖追也追不上,但前方有你内心就充实。”她们是这般君子一样地交流,看似客套,却饱含深情。

  在书的第一章是“特别纪念”陈虻的文章,就是那个把浑身是新闻劲儿的刘楠带去南院的、有着飘逸秀发的、充满个人魅力的男人。当他的生命陨落,带着众人悲痛的、继而是喜极而泣的热泪远走另一个世界时,刘楠的那几天“在机房迷路了,泪腺也失控了,迷离了,眩晕着就迈进那灵堂了,一天要撞进去无数次”。而她与朋友捧着鲜花一起去陵园看陈虻时,她们看到墓碑上刻的字竟然“喜极而泣”。陈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

  我一时顿悟到,在“回看与反思”那人那事儿时,本是一个奋斗力量重新聚合的过程。我留言道:我以您(刘楠)为榜样,您以老范为榜样,老范或许再以陈虻为榜样,这个世界就永远充满向上的动力——世界有爱了,也有救了。

  世界有爱了,也有救了。没有一个人可以这样轻易的从我们身边走开,即便走开,哪怕是一个温暖的陌生人的微笑都是值得留恋、回想与反思的。过往年轻的面孔、那些风华正茂的意气、层层递进的信任、回环往复的感动,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与理想的基因,而这些基因遗传着“出发”的动力。刘楠的至情,是她做过无数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因,她因此也做到了至真至纯,而这本书是为证。

  坐下来歇一歇吧,看看与回味一下这本书里的那人那事儿吧,因为那里有点燃理想的日子,日子里有遗传理想的基因。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后感(八):有点意思

  有点意思。东方时空》开办二十年,算是这本书动笔的引子,但是真正核心的本源,是一群新闻人对媒体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坚守和担当。在这个变革加速的社会,价值观多元,理想与激情能否得到尊重,这才是他们想要的。  西客站附近的一小条胡同,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谁都想不到这就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南院,被新闻界号称电视界的延安,曾以强大的号召力云集各路豪杰,孕育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王牌栏目。风雨二十年,一群不重米粮重理想的人相互抱团取暖,精神明亮,如同江湖中武功盖世的门派高手,各怀绝技,努力对社会图景的认知,追求表象背后的利益链条,参悟江湖的机关与道义。   南院的二十年,辉煌依然,然而,评论有很多没有电子版文字和影像下在的经典作品,成为了尘封的宝藏,一滑而过,那些精湛电视手艺人打磨的精品成为了时代的回忆,历史的绝唱,作者诚惶诚恐的提笔,怀着无限憧憬和小心翼翼,试图给读者挖掘出一座精神上的图书馆,不折损其精华,不风化其润泽,试图原汁原味的打捞评论部的丰富矿藏。  从南院的名主播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再到栏目制片李伦、吕志佳,到南院的食堂小工,还有赫赫有名的“猫台”,试图还原整个南院的人物生态。从晚春到初冬,在评论部20年数百期节目里,以评论部获奖节目为主体,兼顾口碑作品、风格作品,细细揣摩,努力做好精神搬运,而不是仅仅甘于当个信息运输工。  活色生香的南院里有过年幼无知时的拜师学艺,有过对南院大腕难以言表的崇拜,也有自己初出茅庐的莽撞,社会理想主义成为贯穿八年的精神主线:正值青春,相信未来,富于做事,追求改变,要赶路,披星载月,风雨兼程。而自己也将沿着南院人的足迹,一往无前,冲锋陷阵,把理想的或者播撒给来者。 收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