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经典读后感10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经典读后感10

2022-03-11 10:4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经典读后感10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是一本由凤凰书品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4-6-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一):中国那些年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凤凰书品

  在历史的世界里,我们永远会尊重司马迁,因为《史记》给了我们太多真实、故事与方法;在学习历史的路上,我会永远记住《明朝那些事儿》、《大清帝国》、《张居正》、《万历十五年》等这些以自然的方式解说历史的书,因为这让我以一个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和学习历史。真正的历史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知道,也或许我们知道了历史的一部分内容;但无论后代人如何篡改、改写和戏说,历史的观念和思考方式已经植根。真正的真相不容修改,也篡改不了;戏说和改写的历史,只能在闪光灯下照耀而经不起寂寞的考证和论点。

  人常说谈历史必须说说顾炎武、钱穆、翦伯赞、傅斯年、陈寅恪、吴晗这些人,才显得说话者多么有才识和见解。我虽然对这些人都略有耳闻,但对他们的著作和为人都没有实际考证,也完全无法和大师对话,但这丝毫不耽误我去喜欢历史。因为历史里面有自己,更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和卓越的人才、思维,有丰富多彩的智慧。读历史,放佛与几千年前的贤达交流,虽然乏力但不阻挡对他们的热爱和推崇。像明史的刘基、王守仁等大牛,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人说历史是轮回的,而中国的历史是来来回回的。在历史里发生的故事,在中国历史里都会反复多次的发生,这一直是我所觉得无法理解的事情。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我们的历史愣是在同一个石头上摔了多次跤。在《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中发生过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还在继续发生着,这真叫人不省心。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就是中国人过家家一样的历史,你来我往,最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矗立在权利巅峰的不是为了人民在服务,而是为了某部分人在服务着。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明显,只是缺少了哪一个“说真话又敢大胆面对”的小孩子。

  在《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中记录的事情都比较详细,适合写作和查阅某些年代纪实的时候使用。书中的内容真伪,则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作者的编写态度是看得见的——真诚、勇敢与认真。你能从某些故事中读到他特意写给还在左右徘徊的你的文字,也能读到一份不敢压迫但又无可奈何的屈从的文字。像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上半生》这本书一样,前半部分是完全处于个人意愿所写,而后半部分很明显是在压迫下写的检讨书一样的内。好的作者知道如何传播正义、真实的信息,而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关于1949-1987的解密,其实完全不懂到底是什么秘密。因为完全无法确定未来还会不会再来那么一次,也完全无法理解当时为什么要做那些灭绝人性的事情。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完全无法自知,而历史的真相又被深深的埋藏在每一个经历者的内心。在看完《陆犯焉识》之后,或许真的能理解女儿告父亲、母亲责怪女儿、而父亲又去安慰受伤的母女的复杂感情。人性中的真善美在一些妖风下,奇异的绽放着;而谁也确定不了未来还会不会。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

  高中的时候,学校早早取消了理科班的历史课。这好像已经成为了某种奇怪的现象,大多数憎恨应试教育的人获得的可被称为“知识”的东西都来自应试教育。因此我的历史知识储备量一直停留在初中,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大学。上大学以后,因为专业跟各路文学史有关,所以得以在庞大的文学史里窥见了历史隔着沙曼的相貌,从而建立起一部分历史感。然而文学史毕竟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想要真正进入历史,还需要进行大量阅读。

  书籍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从《史记》、《资治通鉴》到《明朝那些事儿》,前人的正史读不惯,还有后人的戏说。后者看上去开发了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拓宽了大众对历史的接受度,实际上只是加深了历史的不正式感。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或者说,作为传播者应该怎样“陈述”历史?这是所有“史书”和所有“讲历史的书”在落笔之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那些年(1949—1978)》的副标题是“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可是在这本书里鲜有看见所谓的“真相”。或者说,这些被称作“真相”的东西早已作为事实通过各种方式报导给受众,并不新鲜。作者过多地纠缠于政策和数据,讲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时候有一个小标题叫做“如何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样的内容毫无诚意,通常出现在毛概课本上。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简单来说,历史中的人最容易唤醒人类情感。以此为依据考量,这本书并不缺乏人物,但大多数人都是被挖空了血肉的标识,是政治里的一部分,无法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成立。要人物有血肉,就要用具体事件来支撑。在谈到周恩来出席日瓦戈会议的时候,作者说“中国代表团决定在日瓦戈湖滨旅馆大厅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周恩来觉得美好的爱情故事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可是在放映之前,工作人员担心外国友人不能理解这个故事,“周恩来说,就叫它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吧,这样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了”。讲到梁漱溟与毛泽东“唱反调”,说“周恩来深知梁漱溟之性情,指示‘可不必纠缠’,使梁漱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得以平安无事”……这一系列事件组织起了周恩来可以被辨认的人格。有这么多人在历史里面,我们只看到过历史,从来没看到过人。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才是“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在叙述上,作者使用了分段式的结构,把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拆分成了几个部分。如:讲修建成渝铁路的时候,提到陈修和。陈修和是谁呢?于是讲陈修和的生平,怎样出生,怎样死去,中间提到他主持修建成渝铁路的事情。讲好结果以后再回头来讲邓小平找他修铁路的细节。这种分段式结构有利于针对不同的侧重点,但整体上显得非常繁杂,缺乏逻辑。

  在对历史的选择上,作者没有刻意避免甚至去突显了“神话”。“黄继光堵枪眼”已经被网友论证得很可笑。暂且不论这是否是阴谋论的一种,至少在这样的语境下“神话”已经变得非常荒诞。作者的叙述立场还显示在了削减负面信息上。讲到镇压运动的时候,作者说“当然任何镇压运动也不可避免会有扩大化和打击过宽的情况”。镇压运动的扩大化和打击过宽就用一个“当然”来概括了?怎样扩大化?怎样打击扩宽呢?既然揭露“真相”,负面信息也应该跟正面信息拥有同等的发声地位。

  总的来说,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真正进入历史深处,那么这本书能够帮你梳理出建国后三十年的历史脉络。贝雷尔森提出阅读书籍的四大动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这本书都能满足你了。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三):奶奶的老斗柜

  旧事女儿出嫁,随一套像样的家具是正常的。听奶奶提起,那斗柜雕花很是美,至于多么的美不得知。自打出生起,我没有见到雕花,而是粗糙的类似被刀具损坏的表面。奶奶说是文革时,这东西属于四旧,怕殃及家里爷爷便挥舞大斧劈成了如今的形状,虽然粗糙但心倒是安了。

  我一直觉得命运这件小事晦涩的部分是根本由不得已,也许只是一个契机一切都翻天覆地。奶奶本是旧事地主家的独生女,生活优渥,父亲又是方圆里有名的秀才,书读的极好,可惜奶奶三岁时便去了,留下孑然的一对母子守望相助。恰好当时闹文革,家里的房产、地契、粮食都被充了公。一向心高气傲的旧事小姐划分成了地主,以后这日子怕是举步维艰。定的娃娃亲也被退了,留下十三岁的奶奶空对着母亲在家徒四壁的房子里。生活毕竟还是得继续,无奈母亲感于自己羸弱的身体只得求助村里的媒婆,下决心把女儿给嫁了。

  后来自然嫁给了爷爷,爷爷大奶奶十一岁,若是没有这变故,爷爷是见也不可能见到奶奶,而今却做了妻子自然是欣悦。爷爷祖上三代都是贫农,依着他奶奶的地主成份渐渐被人们忘却再不敢有所微词。奶奶的母亲是对的,她们得到了庇护同时也只能接受这贫乏疾苦的生活。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奶奶开始学着做饭洗衣插秧大晒场里打谷,提着一颗心不敢偷懒,因为一不小心工分便没了,嚎嚎待哺的几张小嘴里就空落落了。

  兵荒马乱的故事见到过,一起躲过土匪,见过长毛为了抢粮食而一刀剁了人头;还见过八路军赶杀鬼子,惊的鸡狗上蹿下跳。小时候夏天的夜里,一个竹席床一把芭扇枕着凉枕奶奶便开始讲那些动荡岁月里的事儿。抬头便是北斗七星,一闪一闪,地上的人儿缓缓喃喃的讲故事。一把芭扇陪着度过一个夏天,故事也是一年又一年从没换,人倒是长大了深知感恩知足,奶奶说过此生最恨文革,却说这是命半点不由人。

  《中国那些年》的许多故事与奶奶的记忆重合,顺着这目录和脉络重新走了一遍。虽然事情还是那些事情,经历者和诉说者有时候一个是感官至上一个是事实至上。我们需要接受事实,却总是被感官左右。这历史的车轮一转一回,总有许多巧合之处。一个政权起初建立时彷徨而迷茫只能通过一次次实践来总结教训改善方法。要给人民保障,什么是保障?有的吃,有的穿,有点闲钱,安居乐业。书中记载的59年饥饿奶奶也经历过,饿死了她的女儿,她一直说:那是她最漂亮的姑娘,可惜没了,伤心肯定伤心,可那时候活命更重要,家里的娃娃等着她给饭吃,不能流泪。虽然在书里是一个大大的命题“饥饿”,在现实中就是血淋淋的故事和亮晶晶的泪花。相比这些,只能说感恩自己活的至少衣食不愁,有热汤热饭热菜,饿不着肚子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那些见证过历史的人更珍惜如今的安稳,奶奶在爷爷死后,一个人寡居十余年。读“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这行时,想起的居然是奶奶每日祭以爷爷蔬果茶饭,有时也自言自语说着我知道你来看我啦,这辈子就这样啦的场景。一起熬过苦难时期的爱,更加的隽永内敛和深沉。而历史,落到我们的眼里竟然成了“造化弄人”。

  读史的意义何在?通过比对史籍较真年限储存渊博知识变得才华出众博得欣赏青睐自然是好。而我觉得这历史的意义是好好珍惜万物接纳不足感恩现在,在这大智慧海洋中寻找养分茁壮自我,扎根这当下不急不躁的对这每一天充满着期待。首当其冲的是感恩。

  所以明晰的不是历史本身,怀着向善感恩之心接纳这一串串真实的数据背后的故事。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四):寻找到真相的快意

  被书名中“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所吸引,更何况这段历史是指1949—1978.对于中国的那些年,我们能读到的历史书总有些单薄,有几个特殊的年份甚至语焉不详。我们也试图寻找那些年的真相,可是总陷于集体的静默中。于是当我看到这本凤凰书品出版的《中国那些年》,真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我个人认为“那些年”三个字本身就带着隐晦的意味。能从这本应该与众不同的书中了解到真相吗,我需要用自己的阅读去验证。1949—1978,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是短短的一瞬,但想要走进这三十年却需要先拂开似乎沉积了上千年的尘埃。中国的腾飞当然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算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既然中华上下五千前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必读课本,我们或是我们的父辈祖辈生活其中的历史我们就更应该了解,也有权利了解。但这种权利被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我们只能看见完全一致的讲述,这样的讲叙当然是断断续续而且又面目不清。所以我寄希望于敢从史海中钩沉出真相的凤凰书品,我在本书中找到了我希望了解的真相。全书共356页,讲述1949—1958这十年间的历史就用去了212页的篇幅,而这十年好像也是正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比较单薄的年份,足见编者的用心。编者用了最简洁的文字为每一个年份命名,比如说1949纪事用“序曲”命名,1950纪事名为“开局”、1955纪事名为“批判”、1958纪事名为“跃进”、1960纪事名为“困难”、1967—1969纪事名为“造反”、1970—1978纪事名为“团结”。每个词语代表了这个年份最重要的事件,而这个年份中其他重要事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被忽略和被掩饰。比如1949年纪事,第一个讲述就是1949年两份元旦献词,一份是蒋介石的“元旦公告”,一份是毛泽东的“新年献词”,这两份献词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编者在一开篇就让“中国的那些年”里该出现在历史中的人物出现了,而且臧否人物的依据寻是找到的历史真相,这是我最欣赏此书的理由。寻找到真相的快意,会让你觉得这300多页的书怎么翻得这样快。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五):在每一个夏天,庭院吹起习习晚风……

  公元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时间开始了”。胡风在日记中写道:“两个月来,心里面的一股音乐,发出了最强音,达到了甜美的高峰。”胡风心中的“一股音乐”后来化成“开国的绝唱”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时间开始了》。

  是啊!时间开始了,《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就是讲述时间开始了以后的故事。胡风他们憧憬着一个磅礴时代,而一个游离于两派的文人则病倒了,这个文人是沈从文,他在书信中判断他们代人的共同命运:“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当时的沈从文以为这是他们这代人的共同命运,但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他发现只有自己落了单,再过8年,他就会明白,他当初的看法无比准确,他的同辈,有的同他当年一样,选择了解脱,只是有人成功了。

  “真相”这样的字眼,带着解密味道,秘密公开了吗?这并不好说,可开卷有益,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故事,即便知晓故事的途径有很多种。

  我小时候,每当夏日,习习晚风,庭院闲憩,一家人摸着黑,席地而坐,我用勺挖西瓜吃,发出夸夸声,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仿佛凝眸远景,双手抱膝,母亲则会乐不可支地说:“七十年谷子,八十年糠,爷俩又要捣粪了。”,父亲用不疾不徐的语调说起过去的故事:

  “大炼钢铁,捡拾粪蛋,我都做过,最有意思的是,整天整宿,上房轰麻雀,那麻雀被吵嚷着无处落脚,一头栽下……

  三年自然灾害,饿得受不了,从湖南农村出来,投奔我叔叔,他是支边的干部,待遇还好,冬天发厚厚的冰坨子,冻着大块的鱼鳞……

  上学时,哪有你们现在好,整天都吃不饱,我就打乒乓球,也就忘记饿了,和食堂管理员关系弄好了,他给我们厚厚的锅巴吃,有一次吃了一斤有余,喝了一壶的开水……

  文革时,你陈大爷给造反派做笔杆子,文革后还被判了刑,我当时就是逍遥派,自己成分不好,什么也不参加,乐得自在……

  文革串联,我徒步走了半个中国,去了天安门,军车拉运挤掉的鞋……去了宝塔山,看到红叶子……去了长江大桥,正赶上两派武斗,惊险啊……很遗憾没有去黄帝陵,对了,在山西和工人油煎着吃枯树里的蛆,你都想象不到……

  78年,恢复高考,不想再在农场呆着了,就考出来了,没有邓小平,也就没今天的你!”

  听到这些往事,我对人生似乎也就更加彻悟了些。家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们那代人的命运,他都无一例外地接受了一分,吃不饱,穿不暖,求学困厄……但他的回忆会带着些许兴奋。想起很多年前我读梁晓声写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书中大声喊出:“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我当时会随着舆论想:“不认错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现下却可以理解那种情感,毕竟灰色的历史,也有他们彩色的青春。我在心目中打上大大的问号:个人应该对历史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总有一群人的命运,在历史面前让人慨叹。有些事情,说不清道不明,编辑和我说:“这本书的审核历尽艰辛……选题本身也比较敏感……”一席话可知,取舍和审核看来狠狠经过一番斗争,书中很多特殊的年份显然有所省略,我标注下一些特别的时间:1957、1966、1971…… 需要后人继续书写剖解,当然这本书是一个好的开始。

  面对历史,谁人不惆怅。即便这样,一个国家的成长经历,也应该有勇气面对,少年中国、青年中国的故事,也要有人像父亲一样回忆、捡拾,哪怕册页沾满污垢和血迹,有些革命家史仍需痛说,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笑着说你又捣粪了,在每一个夏天,庭院吹起习习晚风……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六):一部简明的当代编年史

  说起中国的现当代史,我们的感觉可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这段历史其实并不遥远,许多父辈作为历史亲历者依旧在世,历史教科书里也绝不会少了这一段;说陌生,因为这段历史在教科书上的表述有太多意识形态的诉求,单方面的宣讲让人难辨真伪,而长辈们偶尔提及,也往往是讳莫如深,更使其平添雾里看花之感。然而,要真正了解历史,这一时期自是无法绕过。近日,由凤凰卫视出品的《中国这些年(1949-1978)》一书,便是试图为那些对欲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开辟一条别样的途径。

  本书以卫视主持人何亮亮的《腾飞中国》栏目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已时间为脉络,撷取了从新中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并由此串联起建国30年以来新中国的发展路径。其所选取题材,有大有小。从抗美援朝到新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诞生,从中苏边境冲突到人民币的发行版本,均有涉及,称得上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当代“编年史”。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们对其的期待大致会有哪些呢?首先大概是一种相对中立客观的立场,对于涉及国共争端之事尤其如此。毕竟“一边倒”式的历史叙述我们已经听了太多了。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本书开始的表现并不算好。述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完全是以中共一方为“我方视角”,让人差点以为本书是央视而非凤凰卫视出品。好在稍后编者的叙述角度有所调整,在叙述台海对峙时也能大致公允,不至于丧失历史叙述应有的态度。

  其次,作为读者,自然希望本书能够如其副标题“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所标榜的那样,披露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而鲜有提及的“隐秘史料”。这一点上,本书虽称不上大爆猛料,但也时有新鲜内容披露。相比当年的历史教科书,本书无疑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丰富的内容。一些以往被淡化乃至抹去的内容,也在本书中有所呈现:国共双方对福建沿海岛屿的争夺,朝鲜战俘的去向,台湾独立运动的始末……这些内容对于历史认识仍限于教科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新鲜的。即使是如笔者这般自认对中国现当代史还算了解的,阅读本书时也时不时会有“原有此事”之叹。当然,这些到底算不算“历史真相”,依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其已经将判断的余地留给了读者。而且从编排上来看,本书开始几年逐年罗列,较为详尽,到后面就愈发简略,最后一章竟包含了1970-1978这九年的内容,且文革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未包含,或是一笔带过,多少有虎头蛇尾之感。这不免令人略感遗憾。

  再次,对于通俗型的历史书籍,可读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本书改编自电视栏目,在内容上有其鲜明特点,那就是生动鲜活,有强烈的视觉感。在细节呈现上,也做了不少功夫,这都增加了书的可读性。不过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本书的内容过于碎片化,在史学著作应有的系统性一环有所缺失。书中内容主要是介绍知识和背景,但可称观点或反思的内容并不多,只能算是浮光掠影的“简明史”。当然,本书作为一本通俗历史作品,要求其具备专业史学的视野和观点,也是过于严苛了。

  对于书中所涵盖的这30年,其实我们的感情都是复杂的。因为这30年里有太多的情感积淀:有自强奋进的昂扬,有除旧布新的气象,但也有举国皆狂的迷乱和偏离正轨的虚妄……这一切都混杂在一起,让我们很难给这个时代下一个准确的断语。阶级斗争为纲和领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危害固然应该拨乱反正,但其间所取得的进步是否应该一并抹杀呢?要对此加以评判,那就首先要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本书所呈现的一幕幕历史情景,虽仅是一种“告知”而非“探讨”,但对于我们去进一步反思历史,形成自己的观点,仍是有帮助的。对于尚不了解或想要更多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本书有其价值所在。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七):重现那段包含着苦与乐的往事

  quot; 时间已经走完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每天都以爆炸性形态涌现出的事件,我们尚且无暇仔细咀嚼消化,更不说要回溯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了。

  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正是由于它已经发生了,才塑造了今日生活的这个样子。所以,当我们对社会当下一些问题感到费解时,不如让我们倒转思绪,从1949年(建国)以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不算太长的大变革时代中去找寻答案。

  对于这段历史,里面既有火红的峥嵘岁月,也有黑暗的政治斗争;既取得了壮丽硕果,又造成了人间惨剧——历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然会有消极的一面,只有完美无暇的历史那就不叫历史,那只是神话,只是传说!

  新中国在诞生伊始,有的只是一穷二白的客观条件,和举国上下空前高涨的热情与对事业、领袖无比的忠诚信仰。单凭这些,就足以让中国经济和社会完成奇迹般的成长,当然还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巨大变化。即使本书的副标题挂着“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但严格来说,它所记录的内容不可能呈现出与主流史实和观点大相径庭的面貌。所谓“不知道”的历史坐标,其实都或多或少地曾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对于这些事件的评价也基本盖棺定论,本书只是在细节上为我们进行丰满。

  但能做到这步,也着实不易了。毕竟对于历史,我们根本就不想看被刻意加工过后染黑染红的文字,而只是想看到事件本身。仅此而已,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看客读者自会得出结论。毫无疑问,入选本书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需要每一代中国人铭记,这样我们才能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当下的中国处处充满了浮躁的情绪,对于历史已不再感兴趣——除非是用来歌功颂德——对于为鉴、明智的目的更是感到事不关己,也就漠不关心了!以至于当遇到一些是非问题时,没有了历史的参照,少了缜密的智识分析,也就在社会中得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做出了耸人听闻的举动。

  其实编者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起来展现在读者面前,意在告诉读者,新中国从未停止过它前进的步伐,也许有时会走向曲折蜿蜒之路,甚至还发生过倒退的现象(文革),但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一起,付出了血与汗的努力之后又复归了前进的康庄之路。引领她们不断向前的,既不是某个领袖或一个党派,而是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聪明的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结果。所以我们读这本简史,不要想着能从中找到历史悬案、疑点的大揭秘,也别想妄图从中推测出国家的运祚福祉——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实在是太“惊悚”了——而是要深刻地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和她的人民前进的步伐;作为她的人民,我们理应从她的历史当中找到烛照未知之路的光芒。 "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八):中国那些年,一个新国家的诞生

  中国那些年,我们一穷二白,却能抗美斗苏,援朝援越;

  中国那些年,我们一穷二白,却能批这批那,三反五反;

  中国那些年,我们一穷二白,却能两弹一星,送卫星上天;

  ……

  我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最大印象就是无论我们多么穷,我们也要搞社会主义,哪怕这个社会主义是异化的。真是人类史上的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但这也可称之为一种信仰。前三十年我们活在自己信仰的世界里。

  这个信仰叫做共产主义,它等于追求共同富裕+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它耗尽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三十年的热情,最后以文化大革命结束。本该大书特书的文化大革命,在书中竟然只给了一小块,不能不说有点失望。

  但是我们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看到那个时代的庞大影子投射在书中。尽管还没有把那个时代的“红”真正掀开到底。

  本书虽然在掩饰什么,譬如说阶级斗争,却还算客观地呈现了“一个新国家诞生”的情形。这个新国家对外努力打造自己的尊严,对内自力更生,团结奋斗,把人类改造天地的激情都释放出来,这个国家堪称人类史上的“伟大的”国家;这个国家一面在争取自己尊严的同时,却以宏扬工农兵、践踏知识分子的独特审美的政治,让太多的政治英雄、知识分子失去了尊严,使得平庸狭隘无知的马克思主义观大行其道。

  就像任何新事物诞生之初,它只能靠摸索积累经验,新中国朝气蓬勃,又单纯幼稚,它和过去五千年的中国太不一样了,唯一一样的是疆土必守,保证了一个国家领土主权上的完整,唯此不论犯了多少政治幼稚病,我们还能在这个国土上绝境重生,没有像前南斯拉夫、后来的苏联那样分裂开来。它保证了团结,甚至是历史上从来未有的某种“团结”,在红色旗帜下,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人人渴望齐步一致地建设更好的中国。

  自然,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也在毁坏……历史从来以其两面,滚滚向前。被革掉的文化香火断了,犹可续上;蒙上冤屈的政治英雄,还可翻案。只是我们不要再以“启蒙”的精神,割裂我们和“我们之前”的人类文明。人类因为自己的偏激饮泣的例子还少么!“后三十年”,我们又到了一个另一个新的阶段,对“前三十年”拨乱反正,至少回归了理性。只是因为文化香火断了后,大批土豪和这个国家一样,给人以暴发户的形象。

  未来三十年,中国又会是么样?经济大国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等土豪都成了文化贵族,也许能有盛世的气息。复兴,不只是金融行为。

  《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读后感(九):回望,珍惜

  从历史教科书,同时也从这本《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的书里获悉:自新中国解放以来,1976年足以是一个震天动地,举国同泣悲恸伤心不尽的一年。——敬爱的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三大巨人相继在这一年陨落。全国人民还没来得及从1月失去周总理,7月失去朱老总的痛苦中恢复过来,接踵而来的7月唐山大地震,使得正承受痛苦的人们雪上加霜,突如其来的天灾顿时使唐山市陷入了一片惨烈之中,直是哀鸿遍野。紧接着9月,一代伟人毛主席的逝世。作为未曾经历过那时那景的七十年代生人,我无法体会这一年人们的悲伤与痛苦。只是偶尔,从父辈的讲述里,依稀了解到一些那一段举国悲恸欲绝的痛苦岁月。

  因之多了父辈切身的讲述,结合历史刻骨的记载,1976对全国人民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成为了我对中国1949-1978这三十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一年。

  中国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走到1978年改革开放年。这漫漫三十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好与坏:共产党解放全中国,蒋介石不得不南逃台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和平解放……整风运动。中国第一大冤案。大鸣大放。大跃进。除四害。反右运动。十年“文革”浩劫……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相信无论是在其它历史教科书或是在本书(本书可作一本历史简明读物读)中都有说及。而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按照编年顺序,把这三十年来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简明扼要讲述,通过这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我们疏通了1949-1978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难得是编者很多时候都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讲述,为读者保全了一些个人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这样一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当代史了解不多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帮助便捷了解中国这三十年简史的不错读本。遗憾的是这本书1970-1978年这一段,这近十年的讲述太过于精简化了,按照这样的编排读来,却是无法让人串出这近1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的。

  读完全书,有一个确定的认知在脑际常常索绕不去:任何时候,任何年代,任何人,都是在大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前行,时代洪流的走向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生活在21世纪这个美好年代,幸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