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叔的哲学》的读后感10篇
《十三叔的哲学》是一本由张祺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一):人人皆哲人
哲学是智者们研究的学科,是我这样的愚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不过我虽愚钝,却极为向往聪慧,所以,能够看到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我还是很高兴的。
作者是谁,十三叔是什么来头,这些我都不清楚。不过他是谁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本书到底好不好看。照我理解,敢称哲学二字的书,多少还是有点儿质量的。事实证明,本书的确有些质量,让人读起来很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像大多数的哲学读物,读完之后觉得脑筋糊涂,本书反而让你有种清明之感。
哲学是难懂的,照我认为,它比数学还要难。因为数学是客观存在的,是仁者不见仁,智者不见智,一加一永远等于二的。但是哲学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让人不可捉摸,不可表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看过几本哲学的书,但是却没有读透。虽然表面上从第一页翻到了最后一页,但是书中的内容却无法在大脑中得到反应,得到回响,很难读进去,就更别谈读懂了。正如前段所讲,读这些书真的是越读越糊涂,越读越困,越读越不想读,甚至还不如让我去做几道数学的题目来劲。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回忆起了自己读哲学类书籍时的痛苦,心里还着实有些担心呢。不过,事实证明,这些担心纯属多余。本书写得清楚明白,我也看得轻松快乐。书中的道理简单易懂,也很实用。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们讲大道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灌输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这些最根本的东西。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想必就是如此吧。
全书二百五十二页,八又八分之三个印张,十八万八千字,应该算是本小册子吧。小册子里有很多话都令我产生了共鸣,产生了阅读下去的希望与冲动,也令我体内的某种激素分泌异常,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乎,我求助于度娘,在网上去查询十三叔的信息。果不其然,作者张祺应该是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人,他早我一年大学毕业,当然,人家毕业的院校要强出我十倍百倍不止。除了年龄上的相近,我们在专业上也基本相同。作者是学数学的,而我亦然。这里倒不是说学了数学就怎么怎么样,只是说我们学数学的人在某些事情上肯定会有所共性,比如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态度,这些一定是必然的。
书是好书,文也是好文。全书均由短文组成,绝无长篇大论,绝对不会挑战您的审美疲劳,能够让您耐心读完每一篇文章的内容,细心体味每一行文字中的妙处,开心回忆每一句话带给您的快乐。
一提到哲学,我总会想起一些高深的理论学说,国外的人名总会时不时的蹦出来,比如尼采,比如康德,比如叔本华,比如萨特。《十三叔的哲学》可不是那些高深的理论学说,也不是让人发腻的心灵鸡汤,更多的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
撇去那些过于老套的言谈,丢掉那些过于单薄的身教,张琪的这本书偏重于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这种成长带着些许伤痛,带着些许无奈,也带着些许坚定,如同孩子面对家庭作业,不想做又不得不做,有好处却花时间。张琪从城市出发,回想到乡村,怀念远离水泥森林的那份净土,怀念远离喧嚣的那些人。书中或长或短的句子,或多或少的篇幅,或深或浅的感悟,无一不在体现哲学,十三叔一个人的哲学。
书中的短句子不时给人一种启发。“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与其忧伤的度过,不如正视现实,把握当下。很多潜台词没有明说,但读者已经了然于心。况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想法不同,何须约制,发散思维岂不更好?“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做事,别把自己不当回事。”简单的换了两个字,说出了哲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是艺术,做事是能力。中国的艺术讲究中庸,而中国的能力追求最好。相信自己的能力,低调处理人际关系。看似复杂的道理,简单一句话带过,如是而已。
最后两章三少、森林,人物变了,人称变了。没有时刻出现的“我”,没有当下的社会场景,没有很完整的一件事,没有一个结尾,也没有发人深省的总结,有的仿佛只是一个故事。看似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景,不怎么重要的发展,不怎么清晰的结尾,甚至有些随心到无所谓的态度。三少好像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特天真,很多事情都不懂,有些傻乎乎的。故事也是一减再减,篇幅很短。森林一章十三出现了,与一只名叫大黄的黄狗对话,探讨“人生”,当然更多是抱怨口吻。
如同封面上那一串串脚印围成的问号,谁也不知道下一站在何方。国人总喜欢圆满,但当脚步的印迹画出一个圆时,是不是一切还需重来,一切都重归为零?“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也许找一个适当的时机,留一份合适的心情,重走青春,重新开始,想着一个人的故事,悟着一个人的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三):哲学啊,你是什么东西
哲学啊,你是什么东西
提到“哲学”一词,我真是惶恐,内心比《忐忑》还忐忑。就我这个猪脑子,怎么弄得懂“哲学”!然而,如今一本《十三叔的哲学》就在我手里,而我翻看了好多遍,也没弄明白,这十三叔到底要告诉我什么!
《十三叔的哲学》,作者张祺,翻开书的扉页,我看到了一张貌似十多岁男孩的照片,那男孩的眼神真叫个稚嫩、纯真,而且还带了点倔强。照片旁边还写了几行字,题为“我能给你的是我已经失去的或者仍在追寻的”。好家伙,实在深邃,我寻思了半天还是跳过不想吧。
全书一共252页,分了三部分,分别是“Seeker”,“三少”“森林”。我这文盲赶紧查了一下“Seeker”是“探索者”的意思。也许十三叔要表明,他的哲学,是要探寻这日常生活中所折射出的人生道理。于是乎,他把生活中的林林种种,都罩上了哲学的光环。他可以从红烧肉倒在床单上而扯出“有些相处勉强不得,否则容易两败俱伤”。他说男人如狗、珍爱的东西如细沙,他说对面街因公墓而得名,而街对面的人们麻木不仁。他会对月伤怀,也会为一段旧式恋情而感动。他在寻找心中的金鹿,在用手中的笔宣泄、呻吟。所有的美好与丑恶在他的笔下都带了一点点感伤,这是个忧郁的哲人。
说实话,我天生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面对这些哲思,我简直无能为力。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不知道十三叔的哲学是否称之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至少是作者思想的精华吧。很佩服懂得哲学善于思考的人,张祺的哲思,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顾左右而言他,而细细想来还真真有那么点味道啊。这味道到底是怎样的,需要懂的人去体味了。
百度一下: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看及此,我不免又一次感慨:哲学啊,你到底是什么东西!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四):男人都喜欢哲学《十三叔的哲学》
男人都喜欢哲学《十三叔的哲学》
童年喜欢童话,青年喜欢诗歌,成年喜欢小说,中年喜欢散文,但是男人都喜欢哲学。小时候喜欢问别人为什么,长大后知道所有的为什么只能自己去思考去解决。
十三叔的哲学是一本很漂亮的小书,在现在的图书城中已经很难找到过去那么薄那么小的书了,时代进步,书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厚,其实现在社会的快阅读已经使文章变得更短,更精练,可是书却越来越厚了。这完全是市场行为,书一般都是按照厚度而不是按照里面的思想来定价的。这本书漂亮是因为里面用了两种颜色印刷,褐色的页码另类的印到了上面,还很大,感觉好像是每个章节的编号一样。书里还带了一张藏书票,里面还有一些版画风格的插图,做得很漂亮。
哲学一般都不会太长,十三叔的文章都很短,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就千八字,所以这本小书很快就可以读完。不过读完以后总是会在你的头脑里留下很多闪着智慧的句子,让你忘不掉。同样忘不掉的还有作者的幽默和俏皮。
“谈恋爱就是看彼此不合适的地方,检讨自己是不是受得了;结婚就是看彼此合适的地方,告诉自己有多幸福。”很有道理,不过在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因为发现彼此很多合适的地方才开始了恋爱,结婚以后才知道彼此还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于是才在很久很久以后忽然想起“我们多久没有吻过?”
一本好书的标准也许就是在读书的同时,也会引起你的思考。让你也去想想你的生活,想想你的生活哲学。十三叔的哲学是十三叔对人生思考的结果,思考过后总要对别人进行述说,哲学就是男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白,有人听总是幸福的。我在书中看过的一句话,意思好像是说笔在写纸在听,想要到书中找找,看看十三叔到底是怎么写的,可是却没有翻到,纸在听笔的声音,我们在听十三叔的思想,听到的和被听的都很幸福。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五):故事的哲学——读《十三叔的哲学》
我是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无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又或者是根据生活案例改编的,统统来者不拒。相对来说,每个故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故事的背后更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寓意,故事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故事,故事中有哲学,生活中更是有着各种哲学。
十三叔,不知其何许人也,但是有这么一本书,叫做《十三叔的哲学》,估计作者是将自己自诩为“十三叔”了,而且口气不小地出了一本“哲学书”。这本书的扉页很有意思,一个皱着眉头的小男孩,据估计,应该是十三叔本人,这十三叔到底是想卖萌呢,还是想追忆青春呢,又或者说,这本书是他从那个幼齿年龄时就开始想着的,继而写着的,从而出版着的?无从考据,只能让作者自己来说。
从内容来说,这本《十三叔的哲学》更像是一本杂文集,每页一篇短小的故事,故事之中有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哲学,或是更多内容,只待读者你自己挖掘。
不知道为啥,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篇,我就会想到鲁迅,至今回忆不起来这样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因为作者写的“哲学”二字触动了我的这种思维呢,还是因为作者写的内容触动了我的想法?
废话之后,来看看书本身,书的内容其实是很不错的,每一个短篇小语,看完之后都会让你有种冲动,就是继续看下去的冲动,作者时而嬉笑,时而正经,时而睿智,时而简单,用他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思维方式来记录他的所思所想,一点一点。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过多的花样,真正的思考,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提炼。并不拘泥于文章的长短,有的长些可以两页纸,有的短些可以一页纸,甚至有的只是一句话的思考。看着这本小文,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萤窗小语》,虽然不能说类型相同,但应该都是对生活的各种思考和寄语。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是一本真正的“哲学”书,个人感觉,这是一本生活实用的杂文,带着十三叔特有的那种呓语和思考方式,有着十三叔个人旗帜鲜明的标志,成就了这样一本“十三叔的哲学”,像是看故事般的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六):十三叔的哲学是什么样子地哲学
这本《十三叔的哲学》,我于夜深人静之时,只消半个小时就翻完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短小的不能再短小的文章。冯唐那小伙子评论生命之短暂时,用了生命短暂得就像小孩子的JJ这样调皮的比喻。而张褀的《十三叔的哲学》有时更是精短,比如第130页题目曰“不该忧伤”,正文加标点只有13个字:“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冯唐的“小JJ”论似乎仍不可相同而语。
翻过《十三叔的哲学》,我就颇后悔,将我从前每天唠叨在和讯上的所谓“博文”也如此整理成书,取个名字叫作“五叔的艺术”(我的侄子们皆称我为五叔),我可以十分自信地说,肯定比这本《哲学》要耐读得多,毕竟,我的博文比十三叔的要长许多。
也精彩呀。
不可否认,神秘的十三叔在其《哲学》中,确实有“鲁迅式的短小犀利睿智的人生领悟故事”。随便举个例子,就很给人以说服力以启迪。如“男人本性原本应该如狗,四下里嗅着,总爱撒泡尿留下个标记。”如“平庸的人不会有傲气;侠之大者不会让人感受到他的傲气。”类似的警句名言老鼻子去了。
但是,我又不能不十分老实地承认,在半小时的翻书过程中,我很遗憾地感受到,这本小册子其实不应该如此仓促地行市,哪怕这是作者在漫长的十年里结成的果实。因为还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在短短的半小时内就从头翻到尾,并且感受到了时光的浪费。我把我折了页的几篇翻出来说明我为什么如此的不情愿。如“北京一夜”,作者想要展示什么样的心理呢?如“泡澡堂子”,值得一记吗?“我舒展,舒展成一个‘太’字,从有我到有水,到无水,到无我。”我没受到任何启迪更感受不到有什么深意。
还有,“很特别”一文里,“无论我是卖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这个太口语的文字印在书里就令人莫名其妙了,“肯德基”是啥?“麦当劳”是啥?那是著名的快餐公司的译名,你给卖了!作者在这里用口语表述,确实不该。
还有,“妳”字早就不再使用,在“谢谢侬”一文里,作者将侬、你、妳一古脑全搬了出来,实在令人感觉不到温暖。
小书的装帧设计值得一赞,那枚藏书票,那些名叫钟雨的人做的插图,给单薄的此书增色了不少。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七):十年磨一剑,磨的什么剑
十三叔在“前言”里说,这本小书写了十年。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或许算不上一段很漫长的时间,但是对于眼下速食主义的文化市场来说,“十年”足可以饿死一个学者。不过,由此可以推断出十三叔不是靠“哲学”来吃饭的,甚至都不算是个码字吃饭的。事实上,读完这本书,还发现他真不是。
在我的印象中,“哲学”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它的宏大和抽象,也让“哲学”这个词汇充满了神秘感和遥远感。通常我们说的“哲学”,讨论的都是宇宙的终极问题,多数时候凡夫俗子越是难以读懂的,那越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的,“哲学”不是每日必食的三餐,但是却是从三餐延续而来,在叩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时,必然要遭遇哲学,然而“哲学”给不了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就让“哲学”在我心里留下了晦涩难读的印象,不过,十三叔的“哲学”却也通俗易读。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文人的随笔散文。多数时候,他自说自话,有点小任性有点小固执——他不管你知不知道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他只是在这本小册子里写他的心情他的思想。有的时候他很跳跃有的时候他很沉闷,他也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不过,和大多数曾经思考和现在在思考的人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义,甚至今天和明天的“意义”都不一样,所以,他不强求读者也不苛求自己。
一个十年坚持不愠不火的写着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个用真实的情感去写作的人是值得阅读的,不过,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哲学”。十三叔或许和我们来了一个小玩笑,他的“哲学”不需要被解读不需要被定义,这就是他的“哲学”。
“如果我哭了,那是我累了”,宇宙终极的意义不要去探讨了,那个时候,人类都是一样的,他在文字中宣泄一种太过于俗世的情感。梦里回到故乡,梦外的上海天空,旅行的快乐或者是吃西瓜的畅快,阅读或者观影,总而言之,十三叔活着,十年的时光走着,他闲闲散散间或和你评价下“老人摔倒了你是扶还是不扶”?这就是十三叔的“哲学”。或许,一个普通人的哲学也大抵如此吧。他说,离神越远的越动物化的人越不需要追问生的意义,多数时候,我们都离神甚远,意义的思考往往带来切肤的疼痛,不如去笑侃生存。
十三叔十年磨一剑,磨的就是这样的一柄剑。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他是“哲学”关注每一个当下,当然也令阅读更释然。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八):十三叔的哲学?
哲学是什么?学生时代学过哲学这门学科,但是我还是忘记了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幸好,百度上随便敲下哲学这两个字,它的标准答案就随之找到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这所谓的十三叔的哲学呢?十三叔又是何许人呢?
带着某种怀疑开始读《十三叔的哲学》这本书,首先它的封面设计了一行脚印相互连接的几个黑体字很耐人寻味,其次是内容正如之前我所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个叫做十三的调皮男生,随心随性地记录的一些有关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甄所寻之哲学意义思考的种种,在《十三叔的哲学》中,不仅生活况味十足,似乎寥寥数言就足以写尽了成长、生活、现实之于一个人的所有碎碎念。
另外写作的随心以及随性也被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能够感觉得到,本书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完全自娱自乐的过程,作者始终保持了一个特有的风格,那就是用他那游戏的、调侃而犀利的笔触,完成对灵魂、品质和精神的敏感表达以及超级反讽。于是那些沉甸甸的思考被作者通过那些轻松的话题巧妙地表达,于是那些沉甸甸的思考似乎也在顷刻间轻松了起来,我笃信这是一位遵循了自由写作风格的写作者,我笃信这又是一位对自我认知以及表达葆有了独立的斗争气魄和信念的书写者,张祺说“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让人的内分泌当场失调,但之后发现原来一点可操作性也没有”吗?我也发现在本书中,我甚至很少遇见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的东西,反而越多地趋于借以低级趣味的表达来表达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或者这才是本书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特色所在吧!
我被这种重复着满世界地甄寻伤疤、再揭开伤疤撒把盐花的市井哲学所折服,什么男人如狗、北京一夜、老李的讲座、幸福以及意义……阅读的时候除了无语我不知道还能做何表达,但是当我漫不经心地读到“原来灯红酒绿里,都是雷同的情节,只有我自己渐渐不同”的时候,心里才咯噔一下,是的,尽管时间终将宽恕人的一切,人的一切也终将化为文化或精神,但是活在当下并对当下的生活有所思考的人们,在面对一个时代的精神畸变与离析的时候,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必将存在着,于是我们需要这所谓的哲学,即使它不是完全从属于理论范畴,但它却折射了生活。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九):平实的“哲学观”
一本精致的小书,粗糙的书面(书的封面粗糙给人一种仿古感,我喜欢),手感特别舒服。扉页上的一张书票给我一个小小的惊喜。书里面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书的设计给我极好印象。这样的书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味道吧。
这是作者积累生活经验的汇集。文章不是很长,有的甚至极短。读来毫不费力,目光走过文字,如何能过眼云烟,于是就思考思考,即使上帝笑了,那么我也就跟着笑笑,笑比哭好!
书读得越多,对生活就越有感悟。从06年开博以来,也写了一些所谓的文章,我说是文字。其中不乏有一些感悟。但对自身以外的事情不是很关注的我,有些孤陋寡闻,所以看问题偏面单一,完全没有“十三叔”这样的深度。看来年龄与阅历并不成正比。那么从现在开始不防也写写这样的思考。
这样的书适合扔在背包里,坐车,开会,闲暇时拿出来看看,消磨时间。
现在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很多“作家”也就应运而生了。博客真是个好东西,让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变成铅字不再是梦。那么我能不能也能如愿以偿呢?
从现在开始就写吧,还等什么呢?
读这本书我是从序言开始读起的。作序有请大家来作,也有自己写的。是啊,“序”放着书的首页,却往往是最后写成,这本身也是一个很让人思考的问题。一本书,哪怕有一句话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此书就没白读,何况《十三叔的哲学》里面有很多让人思考的句子。当然,为了出书,未免有凑数的成分在里面。
记录生活,能没心没肺地快乐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上学的时候,哲学对我来说是那么高深,可平实的哲学里,却有那么多能引起我的思考。试想,如果平日里把那些灵光闪现的思考都能随时记录下来,就想古代诗人随时把诗句写下来扔进口袋,最后成为诗人大家一样。读这本书,我最受启发的就是想也写写这些“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十):向哲学借一点温暖
《十三叔的哲学》一书的封面设计、装帧插画都颇有些质朴古意。全书轻薄精致,是方便携带阅读的小书。封面由有名的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设计,倒着的问号由脚印组成,蕴着“追寻”之意;手刻烫黑的标题文字与米色画面形成强烈层次感,书中插画采版画风格,拙美之致;全书色调内外呼应和谐,排版清晰、简洁,纸张上佳,触手舒适。书本的设计给读者带来阅读时视觉和触觉上极大的舒适感。我想,这或许是为了帮助消减人们触及“哲学”这一抽象概念时普遍产生的艰涩感吧。
其实《十三叔的哲学》是作者张祺集十年间嬉笑怒骂文章而成的,笔调相当随意不羁,近似自语和独白,但随意中又藏着不尽的犀利和精辟。书中小文251篇,长不过千余,短则十数字,如:“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做事,别把自己不当回事。”“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之类。写文第一要务,在我的见地里,原就是为了取悦于自己,长短自然是不拘的。短短数行便能诉之无尽思索,断比长篇累牍来得铿锵有力,发人深省。当然,也不能就说作者字字珠玑,他是说了些许的废话,连泡澡的无意义过程也津津乐道,也打了些不适当的比方,但,一个乐于思考的人,想得过多过杂,就像大树枝繁叶茂难免有些过早萎黄成了枯叶,这是被允许的,而这也显得更加真实。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我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追索,也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十三叔的哲学》就呈现了这样一个追索、汲取的过程。书中可见作者时时在生活中、工作中、回忆中、梦境里、自己身上、他人身上各个细节里探索着、发现着、追问着人生的哲学,哲学的迷思。其实我们不必把所谓“哲学”想得太过遥远和抽离,哲学是精炼,来自人生和生活,人人皆可哲学,处处皆有哲学,只在于你愿否去思考、探问。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开始和一样的结局,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而这不同,是否有某部分恰恰体现在思想上面呢?
作者在《关于温暖》一文中坦言,他一向自恃“傲慢和偏见”、“偏执是一种病”,认为自己总在文中冷酷地“揭穿人性的恶,体悟哲学的苦”,表露“丑陋的事和心绪的不如意,所以许多文字常常怕是让人读了觉得刺骨,恐怕是很难温暖人的心房”,其实怎么会!读文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倘若读到一篇文,从头至尾你全然认同作者的表达、说法,你们有相似的理念,那你会觉得很舒服,世上多了一位志同道合者,可隔空惺惺相惜。像其中《一生只住一个地方》这一篇言及之事,同样是我曾日思夜想,无意间就打动了我。
不过,我倒是更喜欢读作者与自己有许多不同的文章。这类文在书中更多。思想不同,方有碰撞、激荡的机会,看到不认同的行为、理论,便在心中自打腹稿,狂热地想要与作者来场辩论。试想,我们不是时时会有执着但模糊的念头在心上,有时意欲将之付诸言语时却不知所措。而当我们经历思想碰撞、辩论、不断地辩论,是不是一个采他山之玉,自加雕琢,使那心头模糊的意识浮出水面,有形有体的契机呢?有时候,琢磨着如何能让一种想法成为圆满的理论,何尝不是一种趣味,一种得到。而我想,这或许同时也是我们将哲学剥离于生活,升华为理论思想的方式之一吧!而这类的文章,给人的也是一种别样的温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