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项塔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项塔兰》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项塔兰》读后感10篇

  《项塔兰》是一本由[澳] 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7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项塔兰》读后感(一):项塔兰

  爱与希望的孟买

  1994年,有这样一部电影,它是奥斯卡的胜利者,同时也是票房的毒药,现在它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圣经,十几年的时光并没有使它的剧情更为精彩,却使它背后的光辉夺人心魄。剥开越狱、情杀、强暴、洗钱、陷害这些紧张刺激的噱头,抛开史蒂芬金;弗兰克达拉伯,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这些夺人眼目的名字,十年后留在观影人心中的只有这样一句话:“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就是人性的光辉,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1980年,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28岁,身份是前学生领袖和大学哲学教授,已离婚并失去了5岁女儿的监护权,因为吸毒和24次持械抢劫被判处19年徒刑,其时他正在澳大利亚戒备森严的Maximum Security Pentridge监狱服第三年的刑期,等在他前面的,还有16年漫长的牢狱生涯,将在殴打和虐待中度过。

  《肖申克》里的瑞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在很多年以后,大卫接受采访时对监狱暴力、国家暴力仍然只字不提,他反抗的策略就是像肖申克那样,带领着同伴,光天化日之下逃出监狱消失在这个混乱肮脏,而又永远充满着爱和希望的世界里。

  被列为全球A级通缉犯大卫来到孟买,这个“酸腐和甜腻、自由和狂野的城市”。就像任何一个通缉犯一样,所有能证明他身份的东西都是假的,但是和所有通缉犯不一样的是,在这里,所有的感情都是真的。

  哲学教师大卫以一个哲人的理性对人生和世界进行了一次彻底地反思,即便身处在炼狱的底层,爱的光芒也能照亮你的灵魂。事实上,善与恶真的是相对的,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世俗的道德标准往往是华而不实的。在孟买,最邪恶的,恐怕也是最光辉的,最爱的,也许也是最恨的。

  这部巨著与其说是自传小说,不如说是一个人的心路蜕变,我更愿意这么来理解这部作品

  上篇:孟买的大卫

  大卫来到孟买,遇到的第一个当地人就是普巴拉克,与这个最底层却最热情的劳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此,他真正地融入了孟买这座城市,他学会了当地语言,与当地人情同手足,他住在官方定义中不存在、随时会被拆除的贫民窟并参与其管理,体会着贫民窟里最质朴也是最深厚的爱,他的逃亡生涯中充满了爱与希望。

  他甚至拥有一个“熊抱”!

  他对阿卜杜拉说,可以用熊抱表达友谊,那种大力敞开胸怀的拥抱。于是,几天后,他面前站着一头叫做“卡诺”的熊,他的朋友给了他一个真正的熊抱!

  “爱也许不是印度发明的,但却在印度得到最好的升华”

  信任,情义,这是印度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也是印度最美的部分,在贫民窟,在每个印度人身上,在普巴拉克,这个绝不多要主人一分钱,即使挨揍也不放下笑容,给了他人最温暖的情谊,却笑着离开人世的小个子男人身上。

  在普巴拉克的村子里,大卫说:心灵没有文化之分,没有国籍之分,没有肤色、口音、生活方式之分。心灵永恒不变,心灵举世皆同。内心虽豁然开朗却悲伤满怀之时,心灵不可能平静。

  是的,“没有爱,印度不可能存在”,这是浪游在孟买的外国人观察出的结论。也是大卫的体会。大卫是孟买的,他赢得了这个世界的爱。

  在《项塔兰》第十二章中作者写道:“贫穷与自尊是歃血为盟的拜把兄弟,但最终总有一方会杀死另一方。”但是,当我们合上这本书,我我们会相信作者本书结束时说的另外一句话——“把我们如影随形的苦难,拖进另一个夜晚的希望里,把我们勇敢的心,推进新一天的光明里。怀着爱,热切追求我们自身之外的真理。”  

  下篇:大卫的孟买

  必须要说,大卫是带着冷漠和抗拒来带孟买的。但是他遇到了哈德拜!

  这部作品的后半部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心理笔记,大段的心理独白和深刻晦涩的探讨让人性的浮华一点点剥落,剩下的,是最本质的——爱和希望。

  大卫变得温和和顺从,这不是对命运的屈服,更不是对苦难的妥协,而是与世界的融合,他不再站在世界的对立面,不再愤世嫉俗,他学会了善意地看待一切,学会了原谅,尽管他扛着枪来到巴基斯坦,但是他是代表着爱与责任。

  这种转变来自哈德拜,这个类似甘地的黑帮首领,用一种哲人的姿态教会了大卫如何去面对世界,哈德拜秉持教义,坚持着公平的原则,并以此来掌控黑帮行事法则;大卫有着西方哲人特有的理性,过于理性则会冷漠,面对爱与生命,善与恶,生与死的命题,两个从宗教角度解读人生的三大命题。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哈德汗强调

  “你在用对的理由,做不对的事”

  哈德拜成了大卫的精神领袖,是他灵魂的导师,但是,也正是这个哈德拜给了大卫此生也许最大的打击与伤害,当他握住手枪,完全可以一枪击毙哈德拜时,他想,他努力构造的新世界就这么崩塌了,大卫对自己说:

  “他们欺骗我,出卖我,把我的信任打得伤痕累累,不再喜欢、尊敬、欣赏他们,但我仍爱他们。我别无选择。站在那白茫茫的荒凉雪地里,我完全知道这点。人无法杀掉爱,甚至,无法用恨杀掉爱。人可以杀掉陷入爱河的心情、被爱填满的感觉,甚至杀掉可爱迷人的特质。人可以把它们全杀掉,或把它们化为麻木、强烈、沉重的遗憾,但无法杀掉爱本身。爱是狂热的追寻,追寻自己以外的真理。一旦真诚而彻底地感受到爱,爱就永远不死。”

  其实,人人都知道真实是残酷的,那么辛苦的争取这份真实是否值得?善与恶本就一步之遥,而环境可以改变一切,屈从环境就会丧失自我。如果世界太过黑暗无法生存,那就去改变它。

  从未杀人的大卫站在阿富汗的一座山顶时,满目血腥,漫天子弹。秉持教义的哈德拜在一瞬间就将大卫放在了生死边缘。在那里,主人公终于得到了灵魂的解脱,他彻底懂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和平,没有民族主义的立场,没有阶级的对立,回过头来,是人类内心最光辉的一面。

  此时的大卫,站在孟买最底层,也是最高层,他拥有孟买,也拥有世界。

  哈德拜让大卫成功蜕变,但是让哈德汗正视人性的绝不仅仅是哈德拜。每一个孟买人,每一个用自己寒微的所有帮助大卫,每一个为了救大卫,不惜将自己的生命放在刀刃上,都在用爱与希望拯救他,包括那个为了让自己心灵获得安宁,拒绝大卫的帮助而执意要走进监狱忍受非人折磨的阿普。

  本书结束时,大卫说——

  我想起哈德拜生前极爱说的一句话。他曾多次说,每个人的心跳,都是充满可能的天地。经过这么久之后,我似乎终于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他一直想让我知道,每个人的意志,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我原本一致认为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在我们每个人生下来时就命定了……但这时我猛然理解到,人生比那还奇特、还美。事实是,不管人置身在哪种赛局里,不管运气多好或多坏,人都可以靠一个念头或一个爱的作为,彻底改变人生。

  《项塔兰》读后感(二):这 极为庞大

  一开始确实是被作者异于常人的经历所吸引,本书是作者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的自传小说,也是一部有关人生的精彩剧本,从一个大学讲师,变成监狱里的重刑犯,再由澳洲看守最严密的监狱逃脱,逃到印度孟买,摇身一变以另一个身份存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中,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借着他的双眼所见文字所写,让我们随着走过这灿烂辉煌的一段生命经历。

  整个故事的架构极为庞大,相较之下爱情在故事里一直是看似重要却又似抓不到的东西,或许其它元素太强烈,让爱情一直无法安定,也或许,这是在当时情境下,一种互相猜疑不信任的爱情,一种被迫做出的选择,一种乱世下的无奈。

  「项塔兰」这本书的特点是整本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言语,无论市井小民,黑帮老大,每个人都像是哲学家一样,时时探讨着生命的意义,或许是时势所造成,是与非,热情与冷漠,奉献与背叛,生命、正义公理都成了故事中常常讨论的主题,这也是让这本书阅读速度一直快不起来的原因,总要细细琢磨书中的字字珠玑,原来人生的智慧就存在于再平常不过的生活里,让我们时时刻刻体验,差别是位于孟买的贫民窟,位于阿富汗战乱不安的环境下,不一样的外在环境里,感受不同罢了。

  YY/文

  《项塔兰》读后感(三):出于对的理由,做不对的事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两个月,很久没有读过这种大部头书了,也不知道要从何说起。

  好评如潮的《项塔兰》确实让我真正比较客观地了解了印度孟买这个城市,它构思宏大,直面人性与真理却不觉枯燥。主人公林是一个白人,从澳大利亚四处逃亡至孟买,却不曾想这里将是他一辈子的归宿。刚到孟买,他就结识了普巴拉克这个带领他领略印度方方面面的导游兼朋友,这个爱笑的小个子将印度人特有的热情、乐观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至。奥利波德酒吧则是一个人物汇集之地,卡拉、狄迪耶、乌拉、维克兰、莫德纳和毛里齐欧这些外国人各自的形像都很丰满。与卡拉的纠结爱情贯穿全篇。在普巴拉克的村子桑德村里他得到名字——项塔兰。在这里他的灵魂被一种叫纯朴的东西所深深震撼到。这个在贫民窟生活工作的几个月让他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与信任。随后,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哈德拜的出现,将他彻底陷入爱与恨、正义与邪恶的深渊,成为黑帮中的一员。结识挚友阿布杜拉。然后跟随哈德投入阿富汗战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人物设置也不复杂,它通过一个白人的视角融入并审视这个异国他邦。哈德与他所谈的宇宙解析理论,宇宙是一种日趋复杂的进程。为了对的理由做不对的事到底应不应该呢?这些问题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一次写书评,实在不知道从何入手,怎么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吧!读书不能读过就算,我读书不是实用主义者,但读书必须要有所收获。一本书要能读懂其内在,还得不断去试着揣度创作者的意图,挖掘出潜在信息才行,而显然我还差得太远。

  《项塔兰》读后感(四):如果项塔兰中了两千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捧红了印度,孟买的贫贱、人口贩子的丑恶、茅厕、童妓成为了水鬼升城隍成人童话的绝对大布景:两小无猜、英雄救美、一见钟情、完璧归赵,简直是汽水中的汽水,薯片中的薯片。英国人拍的电影总是带着那么一股童话味道。这部《项塔兰》,同样讲印度、讲孟买的贫民窟,呈现给我们的却完全是一个“百万富翁”之外的世界,长达700多页几乎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一部纪录片而非神话,作者和由乞丐、妓女、苦修圣者、演员、士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逃亡者共同组成的孟买底层社会将带领我们走入从未了解的孟买,这里,梦想不是照进现实,而是现实照进梦想。

  故事的前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项塔兰在孟买贫民窟中的生活,后一部分讲述了他在去阿富汗参战和回孟买后在黑帮中的日子。这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可以独立成两部小说。如果你想了解孟买真正的贫民窟,我建议你只看第一部分。从一开始,项塔兰就告诉我们,孟买绝不是天使之城,而是罪恶之都,像是另一个高谭市(蝙蝠侠中的虚构城市),在这里,街头小孩偷钱的本事比地狱里的赌场还厉害,于是在经历洗劫后,他进入贫民窟,当了一名急救医生。真正的贫民窟其实更像是一个个“结束的污痕,布满孟买每个靓丽的开始”,世贸中心这样的大楼一旦竣工,就意味着贫民窟的结束,新旧杂糅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牛车会在红绿灯前停下,旁边是一辆拉风的现代跑车;一个男人蹲在不起眼的碟形卫星后小便。这里,的确有很多人口贩子,但并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描述的那样,偷抢小孩,在底层,快饿死的父母,看着小孩陆续生病、死亡,见到人口探子,就像见到救世主;另外,在这里主持公道的黑帮、有组织的游民、大剌揽客的妓女以及街头的警察其实可以和睦共处,完全不同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生态。

  两部作品也有共同点,那即是,在贫民窟,最不缺乏的就是爱,不论是打人的约瑟夫对被打的老婆的爱、对妓女乌拉的爱还是主人公项塔兰对神秘瑞士女子卡拉的爱,当然,如果项塔兰中了两千万,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大概不是和情人共舞,而是将那座他用过的臭茅厕改成抽水马桶。

  《越狱,又见越狱》

  主人公越狱两次,从澳大利亚越狱到孟买,从孟买越狱到贫民窟,金钱、女人、帮手,他不缺乏,除了满背文身,他的经历完全可以拍一部印度版越狱,差点忘了,看了这部作品,你会搞清楚《越狱》里困扰你已久的“公司”是什么。

  《贫民窟的百万作家》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热后,印度题材红了,《项塔兰》会被拍成电影,主演强尼·戴普,奥斯卡的余温,主人公的作者身份以及戴普的文艺气质让这部书很有红的潜力。

  《不得不去的4个印度景点》

  当然,还可以把它当作一本旅游书籍,从维多利亚火车站开始,它还可以带你畅游“酸腐和甜腻、自由和狂野的城市”的孟买,参观著名的绰号“天空之村”的世贸中心以及平民窟一日游;然后去桑德村体会印度新农村,最后去利奥波德酒吧小酌半夜。

  《项塔兰》读后感(五):bobs他们说你是,和平之人

  很厚的一本书,但是的确是不知不觉的坚持下来了

  说实话 这本书不是第一遍就能理顺的

  所以决定在快读完的时候先理一下思路

  该从那里谈起

  越狱。第一次到孟买。还是那次生死。。

  普林巴多。强尼。还是哈德。。

  很奇怪的是 在我回想时 卡拉 反而被我遗忘到最后

  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留给人最深的。。那就是友情、亲情然后爱情

  但是无论哪种感情

  爱与情是交往的溯源

  背叛永远是不会被爱的

  整本书尤其让人不易懂的就是林与哈德的关于人性、物理、天体、本源的讨论。。。但是我决定再看一遍

  慢慢发现 我了解的只是皮毛

  那其中的爱 没有精心 是悟不出的 更何谈语之于人

  《项塔兰》读后感(六):many are strong at the broken places

  《教父》、《永别了武器》、《项塔兰》,前两本我有中英文版本,看了N遍,原因无非是它们很man,从我还是个小男生时就这么觉得,现在更觉如此。如今又多一本《项塔兰》,只看了一遍中文版,它有些不同,摘出最后一段。

  “因为这就是人生,一脚往前跨一步,再来是另一脚。抬起眼睛再度面对这世上的咆哮和微笑。思考、行动、感觉,把我们人生的小小后果,加进淹没世界再退去的善恶浪潮中,把我们如影随形的苦难,拖进另一个夜晚的希望里;把我们勇敢的心,推进新一天的光明里。怀着爱,热切追求我们自身之外的真理。怀着渴望,对获得拯救的纯净、不可言喻的渴求。只要命运继续等着,我们就活着。主帮我们,主原谅我们,我们活着。”

  应该说《项塔兰》也很man,但却不同于那两本,700多页的书里,出现了4、5次,“如果当时怎么做,也许后来就不会如何”,是后悔。《教父》里没有,《永别了武器》里没有,科莱昂父子一生家庭至上、情义无价,却不得不对亲人、好友下手,不能后悔是无奈吧;亨利把爱妻当作对自己整个世界的救赎,眼看着她难产死在医院,不感后悔是因为他整个心都已就此死去。

  会后悔说明依然心怀希望,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里说“If people bring so much courage to this world the world has to kill them to break them,so of course it kills them. The world breaks every one and afterward many are strong at the broken places.《项塔兰》的作者罗伯兹显然是“ many are strong at the broken places”中的一个吧。

  《项塔兰》读后感(七):推荐给自认为性格软弱的人

  我从未接触过黑社会,也没有和人街斗,或者进过监狱。所以对书中的相关情节非常受用,感觉很刺激,合上书本感觉自己的眼光似乎都坚定了不少。

  根据书中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情节,确定是60年代,没去过孟买和阿富汗,书中详尽的描写也让我领略一把异国风情。

  很明显作者是热爱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我并未受此影响,之前看过《贫穷的本质》一书,我知道贫穷从一定程度培育了那种所谓的良好社会情绪,但是依旧无法掩盖贫穷的残忍。书中并未刻意美化印度的贫穷和毒品,不过处理手法很客观,淡化这些,让人感受不到窒息的丑恶。

  书中所谓的哲学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即兴之作,纯属瞎逼逼,因为接地气,容易看懂,千万别当真。根据几十年前的物理学乱编的哲学,肯定是落伍的,毕竟这几十年物理进步了这么多。

  主角追随的黑帮老大倒是一个装逼的典范,论如何培养气场,可以做教材来读,可惜该人终究逃不出少年时候的梦,把自己作死了。信念强的人有执念,而执念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不疯魔不成活,执念也可以让人毁灭。(我继续大脑空空的活着)

  作者据说现在依旧生活在孟买,但愿他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项塔兰》读后感(八):来吧,让我们一起强奸生活!

  我很少因为一本书而感动,但《项塔兰》做到了。那样的感动,不是悲剧落幕的泪流满面,也不是被重重锤击的灵魂,而是一种令人愉快的默契,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淡淡一笑,便能传递一切。

  这是一个无比精彩的故事,一个澳洲的大学教师因为吸毒而堕为多次抢劫银行的罪犯直至被捕入狱,越狱后逃亡孟买,并重新开始一段充满传奇的人生——从贫民窟医生到帮派分子再到阿富汗战争的亲历者,其间穿插着对孟买乃至印度的深度观察以及关于各种人类情感的哲思。这样大跨度的生命体验,对于一个故事而言,实在是有些过于丰盛了。然而,真正令人感动的是,这部作品不是一个随意杜撰的故事,而是根据作者罗伯兹的真实人生改编。那样真实诚恳的记录,像太阳般耀眼,使我们的庸碌和悲哀,显露无余,而感伤之余,又能激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因为在那浩瀚的文字间,似乎有一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片段——必须要把它们挖出来。那都是些离现实最遥远的梦境,如同珍宝般被藏在极深的地方,如果不靠着这样一本匪夷而坦诚的作品,大概会一直沉寂在那里。

  这不是另一部“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关乎信念和自由,而最终极的救赎,是带着浓重的仪式感的。《项塔兰》,则是关乎一种极限的生命体验,一种被内心自由所引导的体验,里面夹杂着真情与感悟,但没有过多的执念。一个逃犯,一个一无所有者,生活,不过是在扔骰子,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有些像孟买版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但没有奥威尔那样的使命感,在罗伯兹而言,各种惊心动魄的经历,不是应该如此,而是注定如此——这是在印度的生活给他的烙印。他在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农村呆了好几个月,他在洪水来临时惊慌失措,以为那会淹没村庄,而当地人则聚在一起向河道中钉入很多木桩,看谁能准确预测洪水的水位——印度式的乐天与笃定。之后村民给他起了新名字,“那些农民把他们的木桩钉进我生命的土地里,他们知道那条河流止于我生命的什么地方,然后以新名字表示那地方:项塔兰(和平之人)。”

  我们说,岁月风干理想。其实那是在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并制造一种悲剧感,囹于其中自娱自乐。其实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的生命体验,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能抛弃多少,又想得到多少。这不是愚蠢的规划和自欺欺人的算计能够预设的。生命是一种类似于玩笑的东西,玩得起,才能笑得开。我们只需要把握住那点儿真情,并庄严的面对每一次感悟,就能于一种与外界无关的自由中,缔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传奇。

  《项塔兰》读后感(九):人生比电影传奇,流亡印度8年的自传体小说,一部自我救赎的男人圣经

  http://item.jd.com/10178460.html

  万千期待的法式软精装版本 只京东有售!

  这些世界名人读过这个版本:

  简单来说,《项塔兰》就是新世纪的《一千零一夜》。爱书人读书一辈子,就在寻找这样的书。看过《项塔兰》而心中毫无所感者,不是心已死就是身已死,或两者都已死。我好几年没有这么美妙的体验。

  ——乔纳森·开罗尔,小说《白苹果》作者

  《项塔兰》继承了狄更斯的精神,写成了一出格局宽阔的人生大戏。

  ——《人物》杂志

  我惊讶于作者居然可以活到现在继续写作,他被无底的深渊所吞噬,然而却爬了出来,毫发无伤……拯救他的是他对其他人的爱。如此强而有力的书,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命。

  ——《戴顿日报》

  《项塔兰》是第一流小说,不凡的艺术杰作,精彩绝伦的作品。如果有人问我这本书在写什么,我只能说写尽了世间,写尽了人生万象。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为孟买所做的,就如同罗伦斯·达雷尔为亚历山德拉所做的,梅尔维尔为南太平洋所做的,梭罗为瓦尔登湖所做的:他使孟买成为世界文坛上永远的演出者。

  ——帕特·康罗伊,纽约时报畅销作家

  从第一个句子开始就勾住了我,它那么令人战颤、心动、害怕,华美绝伦,让读者耽溺其中。

  ——《底特律自由报》

  《项塔兰》带给我迄今最浓烈的阅读体验,它全方位的出色表现,我想短期之内难有人可以望其项背。它诱人、有力、复杂,声音无懈可击……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是当之无愧的巨匠、令人目眩神移的大师、十足的天才。

  ——莫斯·伊斯加瓦,小说《阿比西尼亚纪事》和《蛇穴》作者

  罗伯兹的文字从不会轻描淡写,混合了强悍、感伤和蛮干,调出了一杯黑色鸡尾酒……在这个小说字眼都工整雕琢的年代,他的文字显得特别生气蓬勃。而他对人性中脆弱与坚毅的观察,也十分动人。这部小说中关于监狱的描写格外饶富兴味和令人信服,当罗伯兹写到一把小刀刺进身体的感觉时,我全然相信他所说的。

  《项塔兰》也展现了人类天性中的聪敏、和温暖,并能一直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在故事开始不久,作者写到印度人有一种他称之为“友善绑架”的习惯。“在贫民窟几个月期间,我应邀参加了朋友多场含糊、神秘的邀约,他们没说要去哪里,也没说去做什么,只是要我跟着他们去。他们总是面带微笑,语带急迫之意说,你来,从不觉得必须告诉你要去哪里,为什么去。你现在就来!”《项塔兰》这本书就是一种友善的绑架,作者带我们穿梭于孟买的贫民区和鸦片窟、妓女户和酒吧,作者说,你来,于是我们就栽进书当中了。

  ——《华盛顿邮报》

  特立独行、大胆妄为、狂放不羁,《项塔兰》的确捕捉到了人们毫无设防时最奔放的想象。

  ——《Elle》杂志

  一千页的书听起来像一千磅重,令人难以消受。然而,罗伯兹的史诗大作却是如此举重若轻,他书写了自由及自由的消逝、关于存活、关于灵性、关于爱与性,换句话说,关于在世界上最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中生活的一切,写来是如此的优美又精准。对于这小说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它精彩的故事,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创造人物上实在有着极高的天分。我们很容易就被他的书写风格所打动,尽管它的篇幅浩瀚,但要抗拒这本小说是非常困难的事。

  ——《书单》杂志

  活灵活现、高度娱乐,它那种发自内心、充满视觉感的美感描述,确实令人惊艳。

  ——《今日美国》

  简单来说,《项塔兰》就是新世纪的《一千零一夜》。爱书人读书一辈子,就在寻找这样的书。看过《项塔兰》而心中毫无所感者,不是心已死就是身已死,或两者都已死。我好几年没有这么美妙的体验。

  ——乔纳森·开罗尔,小说《白苹果》作者

  《项塔兰》继承了狄更斯的精神,写成了一出格局宽阔的人生大戏。

  ——《人物》杂志

  我惊讶于作者居然可以活到现在继续写作,他被无底的深渊所吞噬,然而却爬了出来,毫发无伤……拯救他的是他对其他人的爱。如此强而有力的书,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命。

  ——《戴顿日报》

  《项塔兰》是第一流小说,不凡的艺术杰作,精彩绝伦的作品。如果有人问我这本书在写什么,我只能说写尽了世间,写尽了人生万象。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为孟买所做的,就如同罗伦斯·达雷尔为亚历山德拉所做的,梅尔维尔为南太平洋所做的,梭罗为瓦尔登湖所做的:他使孟买成为世界文坛上永远的演出者。

  ——帕特·康罗伊,纽约时报畅销作家

  从第一个句子开始就勾住了我,它那么令人战颤、心动、害怕,华美绝伦,让读者耽溺其中。

  ——《底特律自由报》

  《项塔兰》带给我迄今最浓烈的阅读体验,它全方位的出色表现,我想短期之内难有人可以望其项背。它诱人、有力、复杂,声音无懈可击……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是当之无愧的巨匠、令人目眩神移的大师、十足的天才。

  ——莫斯·伊斯加瓦,小说《阿比西尼亚纪事》和《蛇穴》作者

  罗伯兹的文字从不会轻描淡写,混合了强悍、感伤和蛮干,调出了一杯黑色鸡尾酒……在这个小说字眼都工整雕琢的年代,他的文字显得特别生气蓬勃。而他对人性中脆弱与坚毅的观察,也十分动人。这部小说中关于监狱的描写格外饶富兴味和令人信服,当罗伯兹写到一把小刀刺进身体的感觉时,我全然相信他所说的。

  《项塔兰》也展现了人类天性中的聪敏、和温暖,并能一直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在故事开始不久,作者写到印度人有一种他称之为“友善绑架”的习惯。“在贫民窟几个月期间,我应邀参加了朋友多场含糊、神秘的邀约,他们没说要去哪里,也没说去做什么,只是要我跟着他们去。他们总是面带微笑,语带急迫之意说,你来,从不觉得必须告诉你要去哪里,为什么去。你现在就来!”《项塔兰》这本书就是一种友善的绑架,作者带我们穿梭于孟买的贫民区和鸦片窟、妓女户和酒吧,作者说,你来,于是我们就栽进书当中了。

  ——《华盛顿邮报》

  特立独行、大胆妄为、狂放不羁,《项塔兰》的确捕捉到了人们毫无设防时最奔放的想象。

  ——《Elle》杂志

  一千页的书听起来像一千磅重,令人难以消受。然而,罗伯兹的史诗大作却是如此举重若轻,他书写了自由及自由的消逝、关于存活、关于灵性、关于爱与性,换句话说,关于在世界上最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中生活的一切,写来是如此的优美又精准。对于这小说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它精彩的故事,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创造人物上实在有着极高的天分。我们很容易就被他的书写风格所打动,尽管它的篇幅浩瀚,但要抗拒这本小说是非常困难的事。

  ——《书单》杂志

  活灵活现、高度娱乐,它那种发自内心、充满视觉感的美感描述,确实令人惊艳。

  ——《今日美国》

  因为两部影片几乎是同时拍摄,强尼·戴普选择了《项塔兰》,与《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失之交臂,我很遗憾,但据我所知,《项塔兰》的阵容更加豪华更加庞大…… 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相信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拜读一下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导演 丹尼·博伊尔

  故事里每个人都带着秘密来到孟买;逃避过去、不能面对,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而爱情在这本小说里,则是属于另一种层次的范围,因为连伤口、生活都是问题的时候,爱情就会被摆在后面。不像生活在都会里的青年男女,甚至熟男熟女,在安稳的生活里伤春悲秋、高喊寂寞。对小说里面印象较深的角色是导游的乡下母亲与贫民窟的首领,乡下母亲勇敢捍卫村庄的勇气,与贫民窟首领处罚喝醉莽夫的方法,都描写得相当精采,令人动容。 读这本书时,恰巧印度孟买发生恐怖攻击事件,我不赞成恐怖攻击,但却能了解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一段提到贫民窟的人从高处往下看,才隔着一条街道,却宛如两个世界。印度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我曾到印度乡下参加帮助偏远地区盲童的公益活动。从印度回来时,李李仁说我变黑了,我心想:「晒黑吧!」没想到才洗个澡,竟又白了回来!在印度连旅馆的水都是脏的,人在街道上便溺,马路上就看得到人与猪一起露出屁股,而火车上的厕所就只是一个洞,直接让排泄物掉出车外。我亲眼见到印度贫穷落后一面,对印度并不抱着唯美异国情调幻想。

  这本小说要慢慢读,需要反复思考。像读着哈德拜与主角充满哲理的对话,我会停下来思考,甚至假设置身在那些对谈里,我会怎么回答,我想,那需要生活历练才能够理解。

  ——台湾著名主持人 陶晶莹

  《海角七号》忙碌宣传期,魏德圣舍不得放下《项塔兰》书稿?

  格里高利在《我用笔写电影(I am a filmic writer)》访谈中提到:“我知道这部小说一定会被改拍成电影,我早知道。因为我用笔写电影,当我写作时,脑中是浮现出影像和画面的。”他以笔写电影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众人目光,不但国外已改编成电影,现正如火如荼开拍中,连知名导演钮承泽读完之后也激赏不已,力赞“这书写得很有型,很正!”;而正忙于宣传《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更是于百忙之中抽空表达推荐意愿。

  ——台湾电影界名人魏德圣、钮承泽热情推荐

  马里欧·维格斯·洛萨的《坏女孩》

  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的《项塔兰》

  奥黛丽·尼芬格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美国巨星麦当娜最喜爱的小说

  我推荐几本正在读的书,例如《世界是平的》的作者Thomas Friedman的新著作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还有欧巴马的自传《欧巴马的梦想之路》。一本极具传奇色彩的印度自传体小说《项塔兰》(英文名:Shantaram)还有美国已故教授Randy Pausch的《最后的演讲》。

  ——台湾著名作家 刘墉

  读过之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是每个人都希望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的重生之旅,因为它会受用一生,谈论一生,并传之久远。更重要的是,它会彻底改变你的生命轨迹,让你的灵魂变得伟大。

  ——著名图书策划人·资深书评人·京东商城副总裁 石涛

  《项塔兰》读后感(十):735页,迄今为止读过最厚的一本书

  (本文包含大量剧透,介意者慎读)

  735页,洋洋洒洒65万字,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

  上一次读这么厚的书

  应该是《乔布斯传》

  巧的是,乔帮主也是去了印度“修行”了一阵

  回到美国后让苹果改变了世界

  不得不说印度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难以用言语形容读完这厚厚一本书的感受

  有悲伤,有欣慰,有感慨,有失望

  更多的,是对项塔兰经历的惊叹

  结局耐人寻味

  我们不知道林最终是不是死于斯里兰卡的那场战争

  还是又奇迹生还回到他深爱的孟买

  回到那已经物是人非的黑帮圈子

  找寻他心爱的人?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积极地活着

  去寻找他所想要的生命的答案

  很难去描述这是怎样的一本书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孟买

  看到了最地道的印度

  看到了最地道,最可爱的印度人普拉巴克

  那些仅凭直觉,而非理智行事的印度人

  看到了普拉巴克的故乡

  在那里,普拉巴克的母亲给了林马哈拉什特拉人的名字:项塔兰

  意为和平之人或天赐平和的男子

  看到了肮脏拥挤但团结友善的贫民窟

  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黑帮

  一个有血有肉的黑帮老大哈德拜

  一个不碰毒品,嫖娼,有原则,有爱

  但同时也冷酷无情的黑帮老大

  看到了黑暗的印度监狱

  看到了残酷的阿富汗战争

  看到了黑市交易:黄金,货币,护照

  看到了无情的帮派斗争

  所有的一切,通过项塔兰离奇的经历

  向我们一一呈现

  说来也讽刺,林虽说是罪犯

  却是个三观极正的罪犯

  活得甚至比很多奉公守法的公民还清醒

  林因毒瘾发作持枪抢劫而被抓入狱

  尽管对社会造成危害但并没杀过人

  并非罪大恶极

  而且入狱剥夺了他十几年的自由已经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狱中惩戒队无端拷打凌辱人犯的行径却令人发指

  体制确实对人类社会起到了保护作用

  却也让那些持有过多权力的人滥用职权的机会

  但也是狱中受到的不公待遇

  才让林后来成为痛恨恃强凌弱之流的人

  才让他跟正直,心胸坦荡的人走到了一块儿

  哈德拜的善恶论

  宇宙朝着终极复杂发展,朝着上帝发展

  顺则善,逆则恶

  我不敢苟同

  但从这个枭雄悲戚却不甚壮烈的牺牲看来

  正是这样的信仰支撑他一步步走向自身的救赎

  正如当初那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

  一步步成长为一方黑帮领袖所坚守的信条

  阿富汗战争的残酷

  不免让人想到前不久看的两部关于战争的电影

  《血战钢锯岭》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有人说《血战钢锯岭》太过血腥

  我却觉得,导演不过是将战争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战争本来就是这么血腥,这么残酷

  只有最真实的呈现

  才能给观众最强烈的震撼

  才能让我们痛斥战争,珍惜和平

  就如同书里对战争的描述

  枪林弹雨,迫击炮无情的轰炸

  前一秒还活生生在左右的伙伴

  下一秒就面目全非,血流不止

  林慌忙给伤员救治却无济于事时的无助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死去时的挣扎

  画面感强烈,仿若眼前

  第一次置身战争的感受

  作者也描述得相当生动

  像林就不停地说话

  不停地跟倒在血泊中的马说话

  《血战钢锯岭》中

  当道斯所在的连队第一次置身战场时

  “暴露狂”吓得忙找个地方躲起来

  这一幕或许可笑

  但是这是很多人第一次战场时会做出的反应

  面对密集的随时能夺人性命的子弹炮火

  面对身旁前一秒还生龙活虎的战友中弹倒地

  面对漫山遍野的哭喊声,嚎叫声

  没有几个人能保持冷静,能真正做到无惧无畏

  道斯做到了,这也之所以成其伟大

  第一次在影院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

  关注点不免落在画质上面

  当时也觉得这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

  所以只打了三星

  现在会觉得

  真正经历过战争,与匪徒贴身肉搏

  用匕首生生捅死匪徒

  看着匪徒在自己面前死去

  面对无知观众对军人的轻视

  确实会怒不可遏

  如果看过原著,或者看过本书

  我应该会给四星

  因为这些内心活动本来就很难用电影的形式去呈现

  李安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这不是一本悬疑小说

  然而作者的写作手法

  却把留在林心里的一个个困惑

  读者的一个个困惑

  直到最后一刻,才一一解开

  如果说小说在前半部的叙述还稀松平常的话

  在短短时间内,导师马基德,好兄弟阿布杜拉,挚友普拉巴克相继离去

  哈德及其党羽人间蒸发般不知去向

  其实其他人倒没什么触动

  而普拉巴克的死

  却让我触不及防

  他那张毫不设防的笑脸

  给你无尽温暖的灿烂笑脸

  从此不复存在

  似乎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林感觉整个世界抛弃了他

  他了无牵挂,没有人需要他

  于是他想到了海洛因

  将自己沉溺在那无尽的虚空里

  书里向我们描述了那个虚空的世界

  也向我们描述了摆脱那个虚空的世界何其艰难

  林在印度监狱里饱经摧残

  连续注射了三个月的海洛因

  然后成功戒掉海洛因

  在阿富汗战争中幸存

  在帮派战争中幸存

  这里的每一条单拎出来

  就足够死一回了

  而林全都经历了

  而且活了下来

  只能说主角光环实在太强

  林跟着普拉巴克去他的村子时

  普拉巴克的父亲基尚用竹竿频繁地猛抽打牛

  林看不过去

  请求基尚不要打

  基尚好奇地问澳大利亚吃不吃牛肉

  林答他们屠宰牛很人道

  不该让它们受没必要的痛苦

  后来基尚反而抽得更频繁,更用力

  当时不理解林为何那么敏感

  现在明白了

  那是在澳大利亚监狱里受鞭打留下的后遗症

  看着那牛林不免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

  林在澳大利亚监狱时

  牢房里跑进来一只老鼠

  于是他训练老鼠吃手边的食物

  搬到别的牢房后

  他向狱友展示那只老鼠

  狱友抓住那只老鼠

  面朝下绑在十字架上

  将图钉钉进它不断扭动的脚掌

  “我们干预外界时,我们有所作为时,即使抱持最良善的动机,永远都可能带来新灾难”

  以至于普拉巴克最后死于车祸时

  林都在自责由于自己在婚礼时给他买了出租车

  才酿成了最后的灾难

  莫德纳和乌拉的恋情可谓传奇

  莫德纳被毛里齐欧绑在床上任其用刀宰割

  乌拉在毛里齐欧离开后来到绑在床上的莫德纳的旁边

  却狠心离他而去

  当时林愤慨,不解

  我也不解

  后来看到幽灵一般

  整个脸被刀割得无比丑陋时

  我才恍然大悟

  乌拉当时可能只是被那一幕吓呆了

  害怕,恐惧,不知所措

  所以选择逃避

  当莫德纳对林说乌拉会回到孟买

  回到他身边时

  我不以为然

  而最后他们终于在一起时

  或许是作者想给这个世界一丝温暖

  包括最后卡拉提到哈雷德在德里

  她要去往德里找他时

  仍然觉得是作者故意在给这个世界撒播希望

  因为在当时所描述的情形下

  哈雷德只身逃出阿富汗

  回到印度,可以说是个奇迹

  哈比布本是个村子的小学老师

  一次执行完反抗运动回来

  发现俄罗斯人用神经毒气毒死了全村人

  哈比布亲手埋了所有人

  一个被仇恨湮没的人

  开始折磨猎杀俄罗斯人

  而后几乎毫无理智,神不知鬼不觉地杀害落单的人

  一个人从充满爱心到泯灭人性是有迹可循的

  当仇恨充满占据了内心

  人就彻底沦为了幽灵

  游走在人世间

  在阿富汗那个寒冷的山洞里

  当哈德告知林卡拉一直为他工作

  卡拉接近他不过是要吸收他

  那个他一直感恩的兄弟阿布杜拉

  在站立巴巴那里出手相救

  不过是跟着卡拉的保镖

  在贫民窟附近被野狗围攻时出手相救

  不过是一路跟着塔里克的保镖

  林所以为的命中注定

  不过是一手安排好的计划

  麻风病人提供给贫民窟的药物

  也不过是拿来做战需品的测试

  林身陷囹圄时

  哈德已经知道,而且也完全可以把他救出

  但是为了大业

  他不得不等到时机成熟才将垂死的林救出

  当年那场林以为的哲学辩论

  其实是谋划已久的阿富汗战争的动员大会

  一时之间,林感到有生以来最大的背叛

  恨意遮蔽了他的双眼和心灵

  以至于哈德不久死于非命时

  悲痛也被恨意强压下去,只剩麻木

  对卡拉的爱慕

  一直以为是贯穿全书的暗线

  每当林孤苦无依时,伤心欲绝时

  总能依靠对卡拉的爱支撑下去

  去阿富汗前夜与卡拉的告别

  卡拉说“我不爱,不能爱,不愿爱”

  当时无法理解卡拉对林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感

  林从阿富汗回到孟买后

  有无数机会可以见到卡拉

  但是他不见

  阿富汗山洞哈德的一番话已经挑明卡拉的身份

  林对卡拉来说不过是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人

  仅此而已

  于是卡拉这条线消失了

  以为故事就这么结束

  但是到最后

  卡拉还是出现了

  故事总得有个完结

  顺便道出了哈雷德的行踪

  莫德纳和乌拉的完美结局

  周夫人“皇宫”那场大火是她指使迦尼放的

  她亲口说出了在美国杀人后坐飞机逃离

  在飞机上遇到哈德而混进黑帮

  包括那个树立公敌“萨普娜”的点子也是她想出来的

  所有的谜团通过卡拉之口一一解开

  最终她道出了她做出这所有一切的原因

  “我的心是冷的,林。我喜欢人,喜欢东西,但我完全不爱这些人与东西,甚至不爱自己,我对我爱的人与东西的死活存废不是很在乎。而你知道吗,怪的是,我并不是很希望自己在乎。”

  这就是她喜欢但不爱林的原因

  这就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想要找寻的答案

  哈比布也好,卡拉也好

  没有谁天生就是那副古怪模样

  每个人之所以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都是哪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深深地烙在心里,挥之不去

  于是害怕伤害

  于是不再有爱

  书中摘录的几段话

  “了解世界出了什么毛病,的确是件好事,”隔了一会之后,卡拉说,“但了解不管世界出了多大毛病,你都无法改变,也同样重要。这世上有些不幸的事,其实是在有人想改变时,才变得更加不幸。”

  “真理就是世上没有好人或坏人。世上有善行或恶行,但人只是人,人因为所做的或拒绝做的,才与善、恶扯上关系。真理就是任何人,不管是当今最高贵的人或最邪恶的人,只要其内心出现一瞬间的真爱,在那一瞬间,在其如莲花瓣般重重叠叠的激情之中,就有了生命的所有目的、过程与意义。”

  “我要说这是因人而异,但当人长大成熟,走过幼稚爱哭的年少岁月,成为大人时,我们就拥有那种控制能力。我认为,懂得控制苦是成长的一部分。人长大,懂得快乐难寻且转瞬即逝时,即是理想幻灭而觉得难过之时。人苦到什么程度,正表明人幻灭而受伤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苦是一种愤怒。人为自己的命运悲惨,为受到的不公不义而愤怒。而你要知道,这种激烈的愤恨,这种愤怒,就是我们所谓的苦。也是促使人走向英雄诅咒的东西,我要这么说。”

  “我们爱,有时是因为有所期待,我们哭,有时却无法流下眼泪。最后剩下的,就只是爱及其责任,悲伤及其虚实。最终我们能拥有的,就只能在黎明降临前好好把握。”

  “但在某方面,你可以说我们离开海之后,在我们住在海里数十亿年之后,我们把海带上岸。女人怀孕时,把羊水给了在她体内的胎儿,让胎儿在羊水中成长。她体内的羊水,几乎和海水一模一样,那是咸的,咸度一样。她在自己体内创造了一个小海洋。而且不只是羊水,连我们的血和汗都是咸的,几乎和海水一样咸。我们把海洋带进身体,带进我们的血和汗里。我们哭的时候,流出的都是海水。”

  “林,男人就得找个好女人,找到了,就要赢得她的芳心,然后赢得她的尊敬,珍惜她的信赖。然后,只要两人活着,就得一本初衷珍惜那份信赖,直到两人都死掉为止,人生的意义就是这个。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这是男人之所以为男人的意义,yaar。男人赢得好女人的芳心,赢得她的尊敬,让她对你信赖不渝,才算是真男人。做不到这点,就不是男人。”

  刚开始看的时候被那诙谐的剧情吸引

  觉得很适合拍成电影

  电影版权好像被德普买了

  不过感觉德普并不适合演林这个角色

  后来被这本书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场景折服

  信息量太大

  一部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根本无法囊括

  还是拍成电视剧比较合适

  不过有些主角的内心活动却不是影视所能表达的

  所以还是不要拍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