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导演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6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导演诞生》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洛温斯坦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一):如何从一个钻井工人/电台DJ/相声演员/会计师/编剧/学生成为一个导演

  自从《电影手册》的评论家们发展了“作者电影”这一概念,尤其是在法国新浪潮之后,导演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所有人在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都会涉及到背后的导演,一定程度上,大众文化的造星意识也在淡化技术前提下跟加重了这一趋势:导演意味着电影的无限魅力来源,意味中片场的绝对权力,这都使得导演成为一种超职业化的存在,成为一种电影的象征

  相比之下,《导演的诞生》更关注一些现实问题,书中的采访人洛温斯坦有着异常卓越的提问逻辑理解能力,他用简短而坦率地提问,关注导演在拍电影之前是做什么的、能不能与摄影师等技术部门好好合作、某个特别的段落是如何想出来、从投资到发行又有哪些问题等等。

  为此,书中挑选了十个特殊例子,十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着鲜明导演风格的导演,围绕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探寻他们到底是如何从一个钻井平台工人/电台主播/漫才/会计师/编剧/学生成为一个导演的。

  拍电影之前的生活经历,对一个导演尤其是他的处女作有着重要影响,就像库斯图里卡所言,他原本接近的生活就很电影化,充满矛盾冲突,《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中许多桥段来自于他的“共产主义中产阶级家庭以及在萨拉热窝的经历,“我发现这个故事我的灵魂、我的过去有着紧密的联系”,更恰当解释是处女作之前的经历都观察生活中积累,这些放置其他九位导演也依然成立的,他们处女作中的特别之处都能与他们的生活关联起来。林克莱特的青年时代坎坷多变,这成为《都市浪人》中喋喋不休、近乎神奇的群像最佳的现实注脚,为什么他能拍出一个这样子人物,因为导演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成为导演之前至少要是一个经历丰富、有着表达欲望的人,创作和拍摄工作可以看做是对自己过去的索取,这种索取是导演诞生也是支撑之后导演生涯关键

  相比较起来,导演的专业技术反而不那么重要,书中只有三位导演是科班出身,像是阿涅斯雅维这样的“摄影废物比比皆是,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能够搭配出色的技术,不懂技术并不会成为导演们的困扰,书中提问几乎都会涉及到和摄影师、剪辑师等技术部门的沟通环节,因为他们才是拍摄技术的执行人员,门德斯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他不懂得拍摄技术,但能够很好地和摄影师沟通。

  进一步说,画不画故事版、排不排戏也没有那么重要,导演的是现场的负责人,他们能够勇敢的捍卫对电影的所有环节的执念,不知道是“怎么样做到”,他们也得知道要“做成什么样”。换句话说,导演所需要掌握的技术不是实在的技术,而且更综合的电影意识。

  参照这十位导演的经历还可以发现,导演的诞生之路复杂而又奇妙,比如北野武看到观众都在笑他的银幕形象,一怒之下决心要拍一个黑脸角色,再比如冈萨雷斯有注意力紊乱症,因为导演要在不同部门来回切换,他觉得自己很合适。正是因为如此,不那么理所当然,才让他们的处女作卓尔不群大放异彩

  有必要提一句,导演作为电影中较高的层级,毫无疑问的是在成为一名导演之前需要这个行业内有许多地积累,不论是不是科班出身,这些导演们要么有丰富的片场、戏剧舞台或者其他相关的职业经验,要么在其他行业积累了一定影响力

  剩下的真正拍摄问题、制作和发行问题,每部电影的状况都不尽相同,要说导演们真正的共性就是都很辛苦,无疑可以确定,拍电影是异常辛苦的一件事,第一次拍电影,几乎十位导演都回答紧张的睡不着觉。这里可能又要用那句万能回答:就像好的剧本总会被人赏识,好的导演也一定能出头

  各位导演究竟受到了哪些影响,总结了一个片单一样数据,十位导演提到的的电影。

  理查德•林克莱特:《战舰波将金号》《橡皮头》《双车泊油路》《轮舞》;维姆文德斯。

  理查德•凯利:《回到未来》《野战排》《异形》《终结者》《偷自行车的人》《假面》《妙想天开》《蠢蛋搞怪秀》;斯派克琼斯、雷德利斯科特。

  亚利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自由之路》《午夜牛郎》《美国往事》《银翼杀手》《暴雨将至》《烟》。

  北野武:没有。

  谢卡尔•卡普尔:《印度母亲》。

  库斯图里卡:《生活多美好》;奥塔卡尔瓦夫拉。

  阿涅丝•雅维《吉普赛人去天堂》;伍迪艾伦、米哈尔科夫、洛地阿奴、肯洛奇、刘别谦、卓别林。

  卢卡斯•莫迪松:肯洛奇。

  特里•吉列姆:帕索里尼、伯格曼。

  萨姆•门德斯:《德州巴黎》《真实的故事》《报信的人》;大卫林奇、戈达尔、黑泽明。

  单纯的作为导演专访来看十分精彩,由衷地感叹库斯图里卡真的是一个很有趣很有魅力有很务实的人。作为一名影迷,把访谈的内容和电影桥段结合起来,将会很多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吉列姆的《莫名其妙》这部电影中荒诞可笑的桥段原本是他认真严肃的构想,但是由于种种意料之外重塑,十分有意思。书中的十部电影都具有代表性,看书的过程中把电影也看完,能够更好理解书中的内容和观点

  这些导演大部分还在拍片,有像林克莱特、冈萨雷斯这样不停进步的,也有一些表现平平,距离他们完成的处女已经有些时日,结合这个,我们可以接着把导演的诞生进行延展,看见导演的发展。

  总的来说,《导演的诞生》不能够了解导演的具体理论事实上书中很少提到理论的部分,但是本书的访谈关于导演个人的长期经历和观点能够对读者很强很强的启发。脱离了理论的层面在更丰富的解答了什么是导演,书里结论是:成为导演不需要循规蹈矩,你可以是任何的人,导演的经验来自与生活的经历,对宇宙的理解。如果将这种理解融入表演,融入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融入音乐,这才是必要的。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二):这真是一本拿起来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林克莱特的作者之路和门德斯的选校论

  第一场 理查德·林克莱特《都市浪人》 第二场 理查德·凯利《死亡幻觉》 第三场 亚利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爱情是狗娘》 第四场 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第五场 谢卡尔·卡普尔《纯真》 第六场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第七场 阿涅丝·雅维《他人的品味》 第八场 卢卡斯·莫迪松《同窗之爱》 第九场 特里·吉列姆《莫名其妙》 第十场 萨姆·门德斯《美国丽人》

  这本书里一共讲了十位导演拍摄他们处女作时的经历,整个书是采访的体例,所以作者也没有拘泥于围绕作品本身,而是包括每位导演的人生经历、第一次拍摄时的感受等等。总之是一本十分好读的杂谈,谈人生故事,谈拍摄经验,谈第一次当导演指挥其他人的恐惧,谈拍摄时的激情与拍摄后的失落。一下子就能把你拉到导演的面前,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描绘出侃侃而谈或木讷少言的导演形象。这就很有趣了。

  最有共鸣的主要是两位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萨姆·门德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他们几乎都没什么了解,只是看过他们的电影而已。但是读完书之后,莫名受到很大鼓舞。这些名导演,曾经也是意气风发或困窘的年轻人啊!年轻人,还在有选择的时候,有什么道理不好坚持自己的路往下走呢!

  ————————————————————林克莱特

  虽然也看过了“爱在”三部曲和《少年时代》,但我竟然之前都没有把他往“作者”的方向考虑过甚至一秒钟,直到翻开第一篇林克莱特谈《都市浪人》的时候,竟然有些恍然大悟,为什么他的这几部片子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气质

洛温斯坦:能谈谈你的成长经历吗?林克莱特:我出生在休斯敦,我生命的头10年都在那里度过。7岁时,我的父母离婚。之后,我母亲在休斯敦东北70英里外的得克萨斯州的亨茨维尔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于是当我刚满10岁的时候,我们就搬到了那里。亨茨维尔与休斯敦差别很大。生活在大城市有很多事可做,去美术馆、动物园、看比赛等等,但我们搬到了这个只有1.8万人的小镇时,这里只有一所大学和一间州立监狱。我们经常搬家,即使是这样的小镇,我们每年也都搬来搬去。我猜我妈妈那时一定很艰难。我生活的小镇很小、很保守,到处都是农场教堂,所以我的童年很土,很“得州”。我会去休斯敦和父亲共度周末,看电影、参观美术馆。因此,我的童年夹在城乡之间。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我会给我亨茨维尔的朋友讲我在休斯敦看的电影,而这部电影要在6周之后才会在小镇上映。我走在了潮流的最前端。但事实上,我在20岁之前也就只离开过得克萨斯一次。

  这场景十分熟悉,直接联想到了《少年时代》,影片中那些详实的细节原来是确其来源的,这里有一篇之前写过的观后感。故事就是用12年的时间讲述一个男孩儿长成青年,片中也出现父母离婚、母亲在大学找到教职、和父亲共度周末这种情节,而且当时的宣传语也打出了“半自传”的口号

  然后书中提到了这一段:

洛温斯坦:你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林克莱特:对。我读了很多书,但我想没人知道有什么用。我当时觉得我家人希望我回到学校。尽管我们没有钱,但是每个人都拿到了大学学位,而且干得都不错。所以相比起来我受的教育最少,至少有一段时间——实际上是我自20岁起的整整10年——我都没什么可炫耀的。我只是在海边工作时存了不少钱,读了很多书而已。不工作的时候,电影闯进了我的生活。80年代早期,休斯敦还有放映老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影院,像橡树河电影院、莱斯媒体中心和格林威广场都会放映经典老片和最新的艺术电影。我在电影中发现了自己。我几乎观看了当时出品的所有主流电影,还有所有我能找到的影片。回到家,我认真研究影片中每一个特别的导演或演员,读有关法国新浪潮的书或其他时期的电影史。突然,我发现自己不再想戏剧了——满脑子都是电影。

  就是读这些片段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他的描述中,你满脑子都是画面——一个外人看来一无所成的年轻人,在海边的钻井平台工作赚钱,闲暇时间读新浪潮的书和电影史,去艺术影院看电影,可能没事儿还在海边喂喂鸽子(联想)什么的。优秀的导演在于,即使他在平平常常地讲故事,也会给读者带来画面。这样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会不好看吗?

  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就是会极尽所能地吸收养分,不管是看电影、看书,还是练习拍摄。林克莱特提到他推崇“库布里克”式的拍摄,他们自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库布里克这位天才导演,高中还没念完,17岁时就退学成为一名摄影师。在拍摄两部纪录短片之后,在家人与朋友的帮助下,执导了两部剧情长片《恐惧与欲望》与《杀手之吻》。这两部低成本电影,让库布里克迅速积累了片场经验。而林克莱特一开始向往的,正是这样的历练道路

洛温斯坦:那你靠什么生活?林克莱特:我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带着大约1.8万美元搬到奥斯汀。80年代初,这可是一大笔钱。我存起一些,其余的用来买电影设备。每月我只花100多美元,其他的钱都买了电影胶片,这是我唯一放纵自己的地方。我情愿余生米饭豆子、住在小房间里,也要将钱花在电影上。孰轻孰重,我心里有数。我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生活、工作的方式,而且我有长远的考虑。我要看许多电影,读很多书,为自己的事业一直努力。我明确地知道未来想做什么。拍了几年短片之后,我打算拍摄长一些的影片,并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读他的访谈的时候,会被他明确和坚定的立场所振奋和鼓舞(可以说一碗毒鸡汤喝得十分干脆了)。“我情愿余生吃米饭豆子、住在小房间里,也要将钱花在电影上。孰轻孰重,我心里有数。”我得说,这句话深深击中我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击中你了。

  ————————————————————门德斯

  读门德斯部分的访谈更有一种共鸣的感觉,可能因为他是英国人吧。在这里提醒一下(也许)会去英国读电影的朋友,请参考门德斯的选校论:

洛温斯坦:那个时候,电影和话剧对你同样重要吗?门德斯:电影对我很重要。如果当时我知道能借此成为电影导演,我一定会尝试,但道路曲折。国立电影学院(National Film School)有研究生课程,但报考的人特别多。毕业之后你可以有很多事可做,但本科阶段只有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有一门电影研究的课程。我提交了申请,但没被录取!最后我还是去了剑桥。我无意中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做舞台剧导演。洛温斯坦:如果被华威大学录取了,你会直接拍电影吗?门德斯:绝对会。我的意思是,虽然是想象,但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到。我清楚地记得在校园招聘期间,我研究了电视台所有和摄影相关的工作,当时幻想着自己也许能当个摄影师。那时我不知道如何能够进入电影行业,而电视台摄影师似乎是离它最近的。我了解了BBC的所有部门,看似有许多道路摆在我面前,但没有一条是通往电影的路。在英国,这和等级有关。如果你在学校表现得好,拿到全A,那好,你可以报考剑桥或牛津。如果你们没能进入牛津或剑桥,你要努力进入稍逊一点儿的红砖大学(redbrick universities)。那些足够聪明或足够理智的人,不会选择牛津、剑桥,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布里斯托或埃克塞特之类的一些地方。你有什么样的本事,就走什么样的路,没有别的路可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如果你上大学,为什么一定要读最好的大学?即使大家都像我一样考入最好的大学,他们真正学到的也就是英国文学,因为除此之外的所有专业都太难了!

  哈哈,门德斯真是高级黑,但是说得又很在理。英国影视专业最好的真的就是华威了吧?英国电影专业方面的学校硬件条件都还不错,比如约克TFTV有自己学院专门的大楼、专用的电影院、录音棚、剪辑室,埃克塞特有自己的电影博物馆。但是门德斯真的是太会吐槽了,比如吐槽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人)为了进剑桥和牛津这样的名校而随便学一个自己不甚理解的专业(英国文学),不知道多少人膝盖中枪!不过其实也能理解了,毕竟最高学府的平台在那里,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未来和目的很明确的人,这也许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你有什么样的本事,就走什么样的路,没有别的路可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许早一点认清自己,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门德斯的这篇访谈算是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篇了。他讲了中产阶级的出身(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家庭情况了!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从事出版业,好棒!),讲了研究法国电影和美国戏剧的学生时代(所以对英国文学到底有多大仇),讲了第一次见斯皮尔伯格的经历,第一次读到《美国丽人》剧本之后的感受,如何迂回地敲定自己想要的演员凯文·斯佩西,讲了和摄影师康拉德的会面,讲了与剧组人员第一天拍摄的磨合和沮丧的心情,讲了斯皮尔伯格从制片角度给予他的建议,也讲了片子拿了奥斯卡奖后对自己的影响。

  .S. 好的导演真的很会讲故事,哪怕是随手讲的故事:

洛温斯坦:你在洛杉矶的这次会谈如何?门德斯:实际上,我在从洛杉矶回来的飞机上才读完了剧本。我带着剧本与人会面。其中一次是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也看了卡巴莱,想见见我。我和贝丝说:“你开玩笑吧,他真的想见我?他有更好的事可做。”但她说:“不,不,他喜欢年轻的电影人。”所以我嘴上说“好吧”,但心里想着:“他可能不会出现。他到时候可以找各种理由不来。”我去了,他确实没在。我心想:“他不会出现了。”5分钟后,他走了进来:“嗨,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我很喜欢你的演出,你应该拍电影。我们拍一部电影吧。”就这样,用他最独特的方式——充满活力、上扬的嘴角和一顶棒球帽。我坐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面,他说:“我们拿到一些剧本,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我们有一个非常怪异但又很有才华的剧本叫作《美国丽人》,你一定会喜欢!你看过吗?拿走去看看!”我回答说:“实际上,我的经纪人已经把这个剧本给我了。”“读一读,一定要读。你想拍,我们就拍!”

  总结:

  1、真的是一本拿起来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

  2、多看电影史。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三):造梦者的修炼

  当过作家和舞台剧演员的大卫·格里菲斯在32岁时仍前途未卜,高中辍学后的昆汀·塔伦蒂诺靠在录像租赁店打工维生,詹姆斯·卡梅隆在踏入电影圈之前是一名卡车司机,朴赞郁认为自己性格温和不适合从事导演于是选择读哲学专业……诸如此类,比比皆是,似乎导演并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大概是基于这种认识,国内演得不怎么优的演员和写得不怎么好的作家都争先恐后地执起导筒,操纵着这台造梦机器生产出垃圾无数。未经潜心修炼,怎敢自称导演?如若好奇成为一名电影导演要承受何种修行,不妨读一读《导演的诞生》。后浪诚不我欺,此书的确“有趣有料、坦率至极”,通过访谈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导演”所历经的种种。

  书中以10位导演为访谈对象,作者斯蒂芬·洛温斯坦的提问一定包含以下几个问题:出身背景、成长环境如何?第一部作品的投资从何而来?拍摄前是否会创作故事板?是否会让演员走戏?如何选择场景?此外还会围绕着这10位导演的作品展开具体的讨论,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出发,能够让读者得以窥视成为导演的必备因素所在。

  毋庸置疑,家庭条件和童年记忆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可或缺,伟大的导演们同样如此,譬如费里尼从小就对马戏团和小丑情有独钟,他的电影中总会出现马戏团里那样叮叮当当的音乐。《导演的诞生》中提及理查德·凯利的父亲曾为NASA工作,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理查德·凯利为何在青少年时期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并自编自导了《死亡幻觉》。而谢卡尔·卡普尔(《纯真》)之所以想踏入电影圈,则是因为他有一位电影明星叔叔,“像是汤姆·克鲁斯和大卫·贝克汉姆的合体,他受欢迎的程度让人难以置信。”

  有趣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踏上了导演之路,书中提及的这10位导演并非都接受过电影学院的专业训练。理查德·林克莱特(《都市浪人》)因为心脏出了问题不愿再接受棒球奖学金而毅然退学,北野武在接替深作欣二完成《凶暴的男人》导演工作之前是以漫才演员的身份名扬日本的,伊尼亚里图(《爱情是狗娘》)虽然曾在电影学院就读,但很快就厌倦于老师对于电影的过度解读而选择退学。因此,技术从来不是成为导演的壁垒,初执导筒时北野武叫不上设备的名称,也不怎么让演员走戏,甚至需要场记跑来提醒他“如果拍摄继续按照现在的方式进行,电影时长只有1小时”,于是加拍了“许多角色走动的镜头”。萨姆·门德斯(《美国丽人》)在电影开拍之前甚至问了摄影师这样的问题——“当你开始摇摄影机的时候,我该做什么?我什么时候说‘开始’?”即使他求教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得到建议也不过是“穿舒服的鞋”。

  不过,无论是信心满满还是忐忑不安,踏上导演之路其实是充满了宿命感的,迷影者的力量从来就不容小觑,为了拍电影,富二代梅里爱倾家荡产,艺二代雷诺阿卖光了父亲的画作,《导演的诞生》中林克莱特借用赫尔措格的一句话来说明拍摄独立电影的艰辛——“偷生胶片,偷摄影机,在色情行业工作,做一切你必须做的。”然而筹集资金算不上是拍电影的最大难题,电影的制作过程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卢卡斯·莫迪松(《同窗之爱》)坦言:“在一部电影里有许多事情可能出错,所以如果你没有遇到让你痛哭流涕或者像上吊自杀的事情,你就算走运了。”

  除了承受巨大的压力之外,想要成为导演还需要拥有大量的累积,或来自于广泛的阅读,或来自于舞台表演经验,林克莱特虽然没有读完大学,却修过很多有关文学写作的课程,阿涅丝·雅维(《他人的品味》)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不仅是话剧演员,还创作出了颇受欢迎的话剧剧本,理查德·凯利则是学院派的乖孩子,不仅“上课很认真”,还尝试着拍摄一部又一部的短片。所以说导演这个职业真是奇妙,钻井工人、漫画师、电台DJ……无论此前从事着何种行当,都有成为造梦者的可能,构筑出一方奇观世界。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四):经典电影的背后:谁将光和影照进人们的灵魂

  我往往对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心怀好奇,这种猜忌的思想,让人不由得撕裂这层美丽的面纱,探究其背后的支离破碎。练瑜伽之前为各种优雅的动作所痴迷,尤其习练者气定神闲的气质。后来,在我开始尝试,一次次体验身体各部位互相对抗的痛苦,才明白,所有的美丽都得熬过蜕变。与之类似,电影的艺术气息容易让我有微醺的沉醉感。我觉得这是美好的。和电视剧不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态都是在演绎。这种惊觉很振奋人心。

  有些演员适合演电影,但不适合电视剧,其中存在的原因之一,电影的细节刻画,像特写镜头能传达出饱满的情绪,而该演员是符合这个特质的。其细微的动作特别有力量,薄薄的带有张力,犹如羽翼。这也是电影的魅力。

  而那能够导演出各种经典电影的背后,我更想了解是什么人让它们走进人们的视野,让光和影斑驳成影像,照耀进人们的灵魂。所以我拿起了《导演的诞生》这本访谈录。

  这本书由英国著名编剧、作家斯蒂芬·洛温斯坦编著,集合了十位仅凭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长片就跻身世界影坛的“新人”导演的访谈录。大千世界人生万象,每一位导演的人生历程都大不相同,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他们的中心是“导演”这个位置,从边缘慢慢向中心靠近,非常具有趣味性。

  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电影通过录像带在各家各户之间传播。记得看古装戏时,武打演员的动作比较缓慢。受现在精致的影视作品所影响,再回过头去看那些老作品,动作迟钝得像个玩偶,却被洒满了金光闪闪的细粉,孩子们都喜欢那种东西,让舞台顿时绚烂起来。这些现在看起来粗糙的画面和笨拙的动作,往往带有一种认真的味道。

  那时看很多动作片,多是成龙、刘德华、李连杰担当主演。惊叹他们身子骨硬朗,被人踹在地板上,或是发生车祸,车爆炸了人还能没事。那时候特效都比较简陋,据说很多左右乱窜的汽车,还有被炸药炸得稀巴烂的摩天大楼,其实都是玩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它帮我那小小的脑袋释疑,至少让我确认这一切都是人造的:这么宏大激烈的场面是如何制造的?这些车辆就这样糟蹋,不是很浪费嘛?噢!原来都是玩具啊。

  前不久回看古天乐主演的《神雕侠侣》,记得曾经看这部剧时,环境神马的根本不重要,完全被剧情和演员精湛的演技给吸引过去。时至今日,我们才发现,那背后“哗啦啦”的瀑布只是银色的胶带。即使被欺骗了二十年,内心依旧有一种欢喜,不会觉得有廉价感,“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

  在《导演的诞生》这本导演访谈录里,我看到了类似的惊喜。特里·吉列姆是美国的一位非常出色的导演,通过导演处女座《莫名其妙》而在业界名声大噪。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因剧情需要,他们得搭建一座非常高大的城堡。但由于资金紧缺,一面2.4米高的石墙是他们唯一能为这个场景做出的最大的投资。

  使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通过光线的调整,改变了照明方式,向观众呈现了高大完美的城堡场景。

  以下是特里·吉列姆针对这个创意的完整描述:

  “在我们的城堡内部,我们能做得起的就是建了一面2.4米高的石墙,其他地方都是黑天鹅绒,还有我做的那些道具窗户。我调整它们的位置,你就会觉得墙壁很厚。对于地板的处理,我们会让光束照在不同的位置,我们会把假石板路放在灯光下,那些灯光没有照到的地方,就是摄影棚的地板了。我一直这样工作。如果我找到一些柱子,我一定会把它们放到镜头中。我们在城堡中要搭条走廊,于是就用胶合板做了几个带花纹的拱门,刷成黑色,一个接一个地放好,好啦!一条常常的拱形走廊做好了。我还记得走廊最多只有12米长,但看起来却长出三四倍!我们改变了圆拱和墙的照明模式,走廊就变了。”

  读到这段话时我非常兴奋,感受到了创意带来的感染力,同时也得到一个启示: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

  关于搭建场景,有的导演需要完全真实的气氛,而像特里·吉列姆,他则乐于去伪造。

  能评论他们谁对谁错?或者谁的做法更靠谱?完全不能。

  遵循的原则不同,但丝毫不影响好作品的呈现。

  无需执拗,相信殊途同归

  有时我们会为了一个问题死磕到底,但很多目标的实现未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在《导演的诞生》里,通过了解当代十位仅靠一部处女座就获得电影界不菲成绩的导演执导生涯,逐渐明白,原来走导演这条路是死磕到底,但为了这共同的目标,所经过的风景大不相同,却都可以那么精彩。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理查德·林克莱特。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成长于单亲家庭的环境里,性格较为叛逆,一直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曾从大学辍学,然后到墨西哥湾海上钻井平台工作。这份工作为他进入导演行业积累一小笔财富。一边工作一边看书,一边计划自己的未来。1989年,通过自编、自导、自筹资金,拍摄了被看作独立电影卓越之作的《都市浪人》,同时将“都市浪人”这个概念带入美国主流文化,展现出这一代美国人与他们父母的勤劳奋斗等品质完全不同的特点。

  理查德·凯利。家庭条件处于中等水平,父亲是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工程师,母亲是学校的训导老师。从小表现出绘画方面的天赋,得到双亲的大力支持,并考取了南加州大学艺术专业。后转到电影学院学习。毕业之后执导完成《死亡幻觉》,由此赢得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的青睐。当时只有20岁的凯利,成为了电影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

  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这是一位才华横溢极具天赋的导演,从早期的主播生涯,到后来跻身广告界,再到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他一直表现出惊人的演艺才华。于2000年上映的《爱情是狗粮》是他过去20年中最火爆的电影处女座之一,为他揽获不计其数的奖项。他并因此被列入好莱坞一线名单,成为公认的极具天赋的导演。

  北野武。曾经当过服务员、门童、推销员、超市职员和出租车司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喜剧演员兼子清,开始了他今后漫长的艺人生涯。他有两个身份:国际知名导演和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经常看日本电影的人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曾一度盘踞在日本观众调查最受欢迎喜剧明星的首位,可以说是该国最有名的人。《凶暴的男人》是他的处女座,从喜剧演员转型导演身份,彼得武展现出非常惊人的导演才华。

  谢卡尔·卡普尔。他的叔叔是印度知名影星德夫·阿南德,受其影响,他对演艺事业产生了兴趣。他曾从事高金职业会计工作,还成为了当时未来英国首相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的下属。即使不转行加入电影界,他已然是一个多金男,足以收获令人羡慕的未来。在他厌倦了这份工作后,毅然决然进军电影行业。第一部由卡普尔执导的电影《纯真》在印度获得票房的巨大成功,也肯定了他这位天才导演对印度中产阶级思想敏锐的观察力。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来自萨拉热窝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被称为“巴尔干的费里克”,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两次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导演之一。《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在198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为他斩获了金狮奖。

  阿涅丝·雅维。父母是突尼斯的犹太人,她从小在巴黎长大,曾接受法国著名话剧导演帕特里斯·夏侯的表演训练。她一直渴望被他人关注,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因此,她最开始选择成为演员而非导演。在她二十几岁时,发现了表演行业的艰难处境,于是开始创作剧本。在第一部话剧《厨房浮世绘》获得巨大成功后,他们将这部剧搬上了大银幕。2000年,由雅维担任编剧和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他人的品味》,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并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她是被收录在这部访谈录里唯一的女导演)

  卢卡斯·莫迪松。他是一位固执、不后悔的人,相信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不断推翻原来的自己。他说:“只有打破自己原来拥有的一切,才能构建新的未来。你不得不站在自己毁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未来。”这股信念,支持他在从瑞典电影学院毕业后经历做编剧和导演的失败,依旧顽强地坚持自己的选择。1998年影片《同窗之爱》改变了他的窘境,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年轻女孩之间的同性之爱,被誉为瑞典历史上商业运作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最令人咋舌的是,其本土票房超过了《泰坦尼克号》。并在瑞典获得4项金甲虫奖,莫迪松因此被英格玛·伯格曼誉为“年轻一代中的杰出人才”。莫迪松一直行走在前进的路上,成就和奖项,对他来说,都是“原来拥有的一切”,他一直在争取更大的进步。

  特里·吉列姆。毕业于洛杉矶西方学院的政治学专业,后曾一度在哈维·库兹曼的杂志《救命!》中担任漫画师。在为《巨蟒剧团之飞行的马戏团》创作的卡通形象系列获得巨大成功后,他获得了拍摄电影的机会。两年后,他独自执导处女作《莫名其妙》,影片展示了独特的视觉风格——大量运用广角镜头、构图中展现丰富的细节,以及对传奇式幻想的偏爱,为他今后作品刻上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萨姆·门德斯。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中,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曾经从事出版业,如今是童书作家。书卷气的家庭氛围,为他在影视方面的才华奠定了基础。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加入奇切斯特节日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执导过不少作品。后经人引介,他执导了艾伦·鲍尔的剧本《美国丽人》,该影片是他近几年最精彩的处女座,并赢得5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导演,和3项金球奖。

  不同的成长背景,不一样的导演生涯,好似一部部戏剧人生。值得庆喜的是,他们都曾认真经历了。

  可以说,一部电影就是一段人生,实际上,用心去导演一部电影,会让你明白,一部好电影的完成不能只靠单纯的认真。

  从生活中沉淀出经验,并融入到影片中,才能让作品具有某种向上的力量,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这些都不是教科书上的指导原则,但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行动方向。

  最后,期待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影片。

  作者:阿瑶 微信公众号:suwlai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五):伟人为什么成为伟人

  人人渴望成功,这些第一次拍电影就成功的“伟人”,他们究竟有甚么异于常人的本事呢?一定会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就在于他们做了常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有的人畏手畏脚,不敢勇于表现自己的梦想,而有的人可以放弃一切、不顾一切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畏手畏脚者终生都在苦苦寻觅,哀叹上天的不公,怎么倒霉的事全是我遇到?而那些不顾一切的勇士,有的很幸运地一次成功,这样的成功是偶然的吗?非也,只有一个把兴趣深入骨髓、在灵魂深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执着精神的人,才能取得胜利的果实。

  《导演的诞生》正是基于给拍摄第一部电影的人提供精神源泉这样的力量,才会有来自全球第一次拍摄电影就取得成功的导演们的故事。

  他们不仅仅是第一次拍摄电影就取成功,,更有第一次就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

  在这里不得不交代下本书作者,一个在2001年就以一部20名导演的采访合集My First Movie而获得好评的作者斯蒂芬.洛温斯坦,作者本人就是英国知名的导演、编剧、作家。作者为BBC、ITV、Channel4拍摄纪录片,当然,作者目前在英国、美国都有准备多部电影项目。

  斯蒂芬.洛温斯坦在《导演的诞生》这本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写作,仿佛读这本书的读者一会是斯蒂芬.洛温斯采访这些优秀的导演,一会儿又沉浸在导演们对自己早期成为导演的时候的故事中不能自拔。

  是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了不起的故事。

  一、执着

  理查特.林克莱特在拍摄《都市浪人》的时候说:我记得每一个清醒和睡着的时候,我想的全部都是这部电影。

  特别励志有没有?

  我们之所以未能成功,是真的不够执着,不够努力,是背后的不够尽力。

  执着是成功的开端,没有什么比执着更能让人与众不同的了。林克莱特也并非富有之人玩票。不成功就成仁,正是因为这股执着的劲头才让理查特.林克莱特一炮走红,成为一名提名圣丹徒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最佳导演。

  二、无惧

  中国有句俗话:初生牛犊不怕虎,是的,还没有学会爬就已经蹒跚学步的特里.吉列姆在临近拍摄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对拍电影一无所知。

  这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又无所畏惧,就像一个年轻的母亲一样,出于母爱本能诞下自己的爱子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三、年轻

  十名优秀的导演中,有几位二十五岁就开始执导,很羡慕他们在这么年轻的年纪就找到自己的终生爱好。最重要的是,他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导演就是战场上的总指挥,北野武说他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而不仅仅是领导队伍前进。

  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干脆认为自己在开拍的时候就彻底崩溃了,因为他想要掌控一切。

  《导演的诞生》绝对是一本有趣有料的当代导演访谈录,这些优秀的导演们都很直率,他们中有不是科班出生且赌上全部家当的林克莱特,前面我们提到过这个最执着的导演。有勇闯大制片厂高层过关斩将的门德斯。有抛弃会计金饭碗征战宝莱坞的卡普尔。有两次拿下金棕榈的库斯图里卡。有处女作票房在本土超越《泰坦尼克号》的莫迪松......等等。

  在作者斯蒂芬.洛温斯坦的引导下,诸位导演回溯初执导筒时遭遇的种种煎熬,从苦寻资金、演员、拍摄场地,与剧组成员并肩作战,到最终杀青、死磕电影节,向读者敞开人生中最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惨烈、有热血、有锋芒、个中滋味与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

  的确,从别人的人生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未知的自己,他们仅凭第一次执导一部长片就跻身世界影坛的“新人”绝非常人。

  虽然,每一种成长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辛酸的故事,但在成功的光环面前,那些痛苦的辛酸的过往又算得了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执着,有一颗永远追求胜利的不忘初心。

  即使是成功遥遥无期,只要心中有梦想、有目标,在这本励志书的影响下,我坚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讲好自身的故事,即使大多数都不是以电影的形式来讲好故事,但最起码,这本书给我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六):从雷乃镜头下的法国香颂到金棕榈评委,她用才华书写了女演员的第三种维度

  戛纳电影节70大寿之际,由阿尔莫多瓦领衔的评委会主席团星光熠熠,当大家都在热议主竞赛单元一部中国电影都没有,以及范冰冰入选主席团时,一个陌生的名字却悄悄地代替年轻的法国女演员蕾雅·赛杜,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她就是集演员 / 导演 / 编剧 / 歌手于一身的——阿涅丝·雅维(Agnès Jaoui)。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七):带你过把导演瘾

  关于电影,让我想到了李安、 3d 、施瓦辛格、赫本,关于 外国的电影,还是比较喜欢好莱坞的喧哗和酷炫,不喜欢文艺片,感觉有些许悲伤和无奈。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导演梦,我也有,幻想着给别人导戏,幻想着为了一个动作锱铢必较的不停的重复拍摄,为了导自己喜欢的戏忙到昏天黑地。你想了解导演的生活么?那么我就推荐一本关于导演的书《导演的诞生》。

  《导演的诞生》是英国的斯蒂芬.洛温斯坦写的,他是英国的导演、编剧、作家,曾导演了两部备受赞誉的短片,目前在英国美国两地准备自己的多部电影项目。

  本书的作者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希望:尽管我在这本书中仅选取了少数首次拍片便大获成功的影人,但我仍然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成为所有现在正在或将要拍摄自己第一部电影的人的精神源泉。

  本书是以访谈的形式出现的,我选取了我最喜欢的几位导演(偷笑ing),现在讲第一位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1960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

  我想让电影看起来真实,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林克莱特

  他在作者的问题中回答道:六年级的时候,我作为联合导演和老师完成了戏剧《尤利乌斯.凯撒》。我自然是这出戏的核心人物。因此,我认为自己对戏剧有点感觉。初中时,我写的戏在全校公演。(我觉得这为他以后当导演埋下伏笔)

  这位导演也谈到了自己的高中生活,林克莱特说到:“老师让我们观摩、分析《战舰波将金号》,从那时起,我开始对电影有了一点思考。我那时候还没有开始认真地思考电影。那是的我只是个孩子,那个年纪的肤浅令我自己都感到汗颜。现在,我才知道其他人在那个年纪都在做什么,真心羡慕他们的优秀和所接受的教育。而我正好相反,四肢发达,成天泡妞,净做蠢事!(大笑)我脑海中曾闪现过一些火花和模糊的概念。我模糊地感觉到我想成为一个作家,但我并没当真。

  作者问到:你当时计划在大学里学什么?

  林克莱特: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四处游荡。80年代早期,VCR刚刚出现的时候,每周我们都会去文学系看一部电影。像《发条橙》、《唐人街》等等,老师会对影片进行讲解。每个文学教授都是电影评论家和思想家,难道不是吗?思考电影真的非常有趣,但我更热衷于戏剧。我坚持学习戏剧写作,阅读大量的剧本,也创作了几部戏剧,满脑子都是对白。记得当时我听说萨姆.谢泼德曾前往纽约,当服务生,写实验剧。太酷了,我当时就想,我也要去纽约写剧本,慢慢的我产生了这种浪漫的艺术奇想。”

  但现实是残酷的,林克莱特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文化中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但林克莱特说到:“我知道人生中最不想要的是什么-这非常清楚-但我也一直在追求我真正想要的东西。”

  “最难的事情就是工作人员不按我设想的方式工作,还有就是电影太短了。”-北野武

  北野武可以说是日本最有名的人。

  根据作者和北野武的对话,我来梳理一下作者的成长背景,北野武说到:“我在东京东部下町的一个典型的工薪阶层社区长大,那里住的大部分人不是混混,就是手艺人,我父亲是个油漆工,身上有手艺人的纹身。他经常醉醺醺的回家,在屋子里大喊大叫。我母亲则完全不同,在和我父亲结婚之前,她在某个很有声望的家庭里当女仆,她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她是个要求非常严格的女人。一定要让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接受最高的教育。因为她认为,教育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她根本没有让我接触过文学或艺术。”

  北野武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铁路工人》,虽然他根本不理解它的讲解内容。但他以后却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也许很多导演都不是科班出身,也许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也吃了很多苦,但只要有梦都是值得的,希望每位有电影梦的人都能做出成绩,谢谢观看。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八):成功背后的秘密

  本人也是个电影迷,平常喜欢各类型的影剧,大陆、香港、美剧、韩国、日本等都会看些,爱情、剧情、动作、科幻、玄幻等题材皆有涉猎。如果有受欢迎的新剧,也是尽可能的看首映。通过一部电视剧,我们主要认识了演员,而电影,却让导演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利益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味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导致影片的质量欠缺,更多的滥竽充数,看后笑过如过眼云烟。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质片让我们津津乐道,乐意谈及其中趣味。

  对于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其内心的写照,类似的对于导演,聚焦下的人生何尝不是他的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亦如《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然而有这么一批人,以电影作为他们的终极热爱,有的耗尽家财,不惜一切去孤注一掷,完成第一步影片的拍摄;有的放弃别人艳羡的金饭碗注册会计师,甚至不惜重头再来,10年的辛勤耕耘,只为心之所望;有的天生多才,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恰好放到了导演的位置,结果如你所想;还有的不小心碰到了幸运女神,处女作就扬名万里,顺理成章的开启了导演的职业生涯,或是从小梦想,或是半路知途,那种“视死如归”、拼尽一切想要守护的精神不禁让人动容,这些人都能从《导演的诞生》一书中找到原型。

  人生如戏,全靠演戏,本人觉的用这来描述他们很是恰当。

  《导演的诞生》一书语言通俗易懂,框架明了,记者分别对10位导演进行采访,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每位导演的成长背景、爱好、经历、习惯、生活、际遇等方面的描述,不同性格血肉之躯跃然纸上。作者提出的问题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直达核心主题,导演是如何诞生的。期间涌现出令人啼笑皆非、妙趣横生的故事,无疑成为他们日后镜头下的宝贵人物,而且可见很大 一部分导演的自身经历成就了他们的处女作。

  万事开头难,在兴趣的指引下,刻服各种疑难杂症,执导第一步影片,从编剧、挑选演员、器材准备、导演、剪辑、自备资金等都需亲力亲为,在踏上导演的路途中可谓是披荆斩棘。

  “我记得每一个清醒和睡着的时刻,我想的全部都是这部电影”拍低成本独立电影一炮而红的理查德·林克莱特,能够想象作者对电影的痴迷。令我很欣喜的是,这位导演便是本人很喜欢的一部《爱在黎明破晓时》的导演,感情细腻的小清新文艺片,准备又要搜寻作者所有的剧啦。其中有戈达尔关于电影来自何处的观点“20%的内容是你听说,20%是你见过的,20%是你从书中读到的,20%是纯粹是你虚构的,另外20%我记不清了我叫它“厨房水槽电影””,觉的这句话很有意义,可以慢慢咀嚼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处女作,在本人看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无剧本形式,想到哪里是哪里,机械设备也是临时有的,而且是第一次用,一切都是从零开头,最后却成功了,意料之外的同时仿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身处保守、艺术被遏制的里士满,却抵抗压力,未泯灭内心的渴望,同样不一帆风顺,却抵达港湾的导有处女作《死亡幻觉》理查德·凯利。为自己而写,不愿取悦他人而写,为电影而活,不为活而拍电影的赤子之心。同样为拍摄第一步影片时紧张冒汗,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过也很幸运的开始了导演历程。越努力,越幸运的缘故吧,这些为了梦想专注的人永远不会被抛弃,总能遇见各种奇迹,早年就导演了3部科幻电影。

  出名要趁早,这句在伊尼亚里图身上得到很好诠释,二十几岁,已经是墨西哥最知名电台WFW的主播。然而他却跳出光环,重拾乐趣,于2000年上映的《爱情是狗粮》风靡一时,成为过去20年中最火爆的处女作之一。2006年幼通过第三步作品《通天塔》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似乎已经掌握成功秘诀,在任何领域都能独树一帜,作者在此书中通过主人公的依次询问,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坚持、信心一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读过主人公你会发现,他也不是拥有完全的条件,相反,一本好的剧本,外加一台摄像机,就可以了。确实留给我很多的想法,生活中不成功的我们总是将失败归咎于没有各种武器,貌似都是借口。

  在我印象里,日本出彩的电影很多是重口味,处女作《凶爆的男人》也不例外,出自北野武,这绝对属色彩性格学中的老虎性格,霸气外露,杀伤了十足。主人公字拍摄中俨然指挥官的派头,按照他设定好的方式继续,没解的反复沟通,效率很高。他的身边人想必会比较轻松,不用动脑了。

  《纯真》的作者是卡普尔,出身演绎世家,按家人的意愿成为一名出色的注册会计师,最终还是走上了演绎的道路。10年的执着,终于成为了第一部电影。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匪夷所思,成功后就是另外一番言论了。

  第一次的成功,会被认为是侥幸,所以会有意想不到的压力和负担去执导第二部。正如作者所述,每年有不计其数的影片,未上映的就多如牛毛,更不用说得到评论家和观众的称赞,甚至获奖。但是他们确实成功了,而且历尽艰辛,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精神源泉。

  《导演的诞生》读后感(九):豆瓣8分电影指导手册

  前段日子“最火”的IP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上映的时候,我因舍不得三十块钱的电影票,遂放弃了观看,即使多年的课堂情怀也不抵三十块钱换来的牛肉米线加一屉小笼包子,后来,导演对阿北隔空喊话说,“你们豆瓣都是水军,我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可能评分这么低!”阿北坐怀不乱,不理她,未果,她又在微博吐槽说,“我每天这么努力,从早干到晚,下了这么大功夫,凭什么否定我的作品。”好奇心的驱使下,查看了下《李雷和韩梅梅》的分数,一星数不胜数,暗自庆幸,那三十块钱的牛肉米线和小笼包子,吃的可真值!

  最近看完了《导演的诞生》,方才觉得,拍电影不是拼努力,拼的是天赋,什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什么“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几句古人的鸡汤,放在平常的琐事里面或许有几分道理,但是全盘挪到电影界上,可就成了毒鸡汤,努力不等于实力,有许多努力的影人,梦想谁都有,有的人经过努力后成了奥斯卡影帝,有的人成了知名导演,有的人成了知名编剧,然而大多数人都只是成了“梦想家。”《导演的诞生》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洛温斯坦本身也是一位导演,还是编剧、作家,为BBC、ITV何Channel 4 拍摄纪录片,洛温斯坦从不会像《李雷和韩梅梅》导演一样自吹自擂,他虚心好学,采访过许多知名导演,他询问那些导演如何制作第一部处女作,如何在声名鹊起前筹集资金,如何挑选演员,如何挑选拍摄场地,如何写出独特的剧本,有艰辛,有热血,从一蹶不振到力挽狂澜,其个中三昧与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导演的诞生》讲述的就是洛温斯坦与知名导演的访谈录,理查德·林克莱特、理查德·凯利、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北野武、谢卡尔·卡普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阿涅斯·雅维、卢卡斯·莫迪松、特里·吉列姆、萨姆·门德斯,这十位知名导演的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的心路历程,全都详实的记录在了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理查德·林克莱特和北野武的采访。

  理查德·林克莱特

  林克莱特的电影向来都具有社会意义,鲁迅是“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林克莱特则是“别人笔如刀,摄像机如枪”,林克莱特特立独行,自小在混混圈里长大,喝酒斗殴几乎是家常便饭,年少的放荡不羁成就了他在电影行业的特立独行,他说:“我向所有人学习,但我不认为别人的经验对我奏效。我无法理解‘化掉所有的钱,经受漫长的学院培训才能把手放在摄影机上’的人”,林克莱特骨子就是个反抗制度的人,邯郸学步这种事从不会在他身上发生,他不会对政府机构俯首称臣,他只拍自己喜欢的,他只想将脑袋里传出来的杂音,转化为实体具象展现在镜头里。我想起曾经在《石挥谈艺录》里看到的一句话,石挥说:“导演,不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见解、坚持独特作风的机会。掌握一部影片的思想原则与政策方针,以及客观所引起的政治影响,那是一定要依靠领导的,不可动摇的。一部影片的好坏,也常常停留在内部,而不重视它最可靠的鉴定人——观众。”导演无法对电影进行创新,最大的阻碍力,是国家的上层,林克莱特从不会理会这些细枝末节,他大胆的设想,大胆的拍摄,他的处女作《都市浪人》,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轰动,片中的一句台词,更是标榜了他的独一无二,“我不是艺术家,我是反艺术家。”他拍摄这部电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剧本,他想要所有的东西都在拍摄的过程中逐渐成形,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循规蹈矩。他对演员的要求也是如此,本色演出,随性即可。林克莱特对自己是一位高要求的人,即使《都市浪人》被主流文化接受了,他还是觉得“常常有些东西被挖掘出来,而另一些被埋没了。”

  北野武

  北野武可谓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导演,他带给人的形象就是冷峻,一言不发,暗藏杀机,他曾经有一份与他的外貌截然相反的职业,日本晚间电视节目中的喜剧演员,他不仅在“暴力”事业上得心应手,在喜剧表演上更是游刃有余。他知道喜剧的浪潮席卷过后,终究会消失在海平面上,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选择了当一名导演。《凶暴的男人》本是一部喜剧,被北野武改成了警察和罪犯的故事,实打实的动作片,北野武是一位严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导演,他不仅对自己苛刻,对演员也是如此,就比如他拍摄某个演员时,如果演员的表演方式略微欠妥,他会提醒一两次,若是多次提醒不更改,他则会改变摄像机的位置,他说:“就好比拍一只狗,你不能指望狗会改善自己的表演。”他的直率与严格一览无遗。作为黑泽明的接班人,北野武的黑道文化经久不衰,他是名副其实的日本电影复兴的旗手,从电梯工作人员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到喜剧演员,再到导演,北野武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多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他的生活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洛温斯坦在对各个导演的采访过程,也十分的艰辛坎坷,这本书籍不仅仅是访谈录,更是教导在底层兢兢业业的导演,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拍摄出更优秀的影片,一本名副其实的豆瓣8分电影指导手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