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在哪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在哪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0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在哪里读后感精选10篇

  《你在哪里》是一本由[法] 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在哪里》读后感(一):寻找,是一生话题

  最近看了好几本马克李维的书,有温情的,也有悬疑的,这本《你在哪里》,应该可以算是一本温情的作品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在哪里”这四个字,究竟是谁来发问的呢?其实,看完了我也没有一个确切答案,但是隐隐的感觉,这四个字的问题,是文中每个人都问过的问题。

  最开始,应该是菲利普问“你在哪里”?他要问他“青梅竹马”的苏珊。因为父母突然离世,苏珊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世界,即使是身边有菲利普的陪伴,她仍然要逃避,而且还是远离美国遭遇飓风的洪都拉斯,甚至不止一次的延长在那里的日子,让菲利普苦苦的等待,每天写信,期盼苏珊的来信,总是要问,你在哪里?

  第二,我觉得苏珊要问“你在哪里”?她要问谁呢?问她内心深处自己,问她的父母,问菲利普,问胡安。我其实不喜欢这个角色,就像菲利普说的,她对生活有所恐惧,为了战胜这个恐惧,她就跑去帮助别人。可是,逃避不是办法,即使她帮助了他们,这对她自己也没有任何助益。把真正爱自己的人撇到一边,却把爱施舍给那些和她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这是多么可笑想法!为什么要去看已经失去东西,而不是珍惜现在所有的?为什么要更重视已经无可挽回的东西,而不是珍爱可以把握的当下?看到她,我其实是有些理解的,因为无法面对,所以选择逃避,但是,这其实是懦夫的行为。不禁想到了《实习医生格雷》里的四月,她也是这样的性格,当遇到她人生中困难时选择了逃避,去了战地医院,并将归期一拖再拖,因此而结束了她与欧文的婚姻。好在四月选择了回来面对,而苏珊却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第三,要是玛丽来问“你在哪里”了。她要问谁呢?我觉得应该是要问菲利普,虽然她在苏珊离开期间结识了菲利普,并且同他结婚,组成了家庭。但是,她自己也知道,苏珊一直深藏在菲利普的心底,尤其是得知苏珊去世的消息之后,玛丽每天面对的,不过就是菲利普的一个身体,他的灵魂早已追寻着苏珊而去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玛丽的,面对这样的菲利普,换做是我的话,恐怕会终日纠结甚至选择离开,但是,她还是勇敢的面对这一切,勇敢的向菲利普表达自己的爱情,最终还是赢得了菲利普的真心相对。

  最后,我想一定是丽莎来问“你在哪里”。毫无疑问,她问丽莎,丽莎的突然“离世”,让她终日惶恐,在最初的几年里她整日的做噩梦,好在有菲利普和玛丽的耐心陪伴,她才顺利长大,虽然最终她得知了苏珊还在世的消息,但是她的内心深处还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悲伤。。。。。。

  总之,这是一本很温情的书,很值得一看,也许会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你在哪里》读后感(二):从未离开

  冬日的暖阳,使人昏昏欲睡。就这样,把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你在哪里》读完。《你在哪里》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治愈系小说,从一个名叫法夫的飓风开始写起,整个故事男女主人公信件串联起来。看前几篇并不是太吸引人,但慢慢地会被书中的情节吸引,还会产生共鸣

  苏珊和菲利浦青梅竹马,长大后,苏珊加入了“美国和平护卫队”,长年在国外从事救援工作。而菲利浦大学毕业后,从事设计师工作。两个人的感情都是靠信件维系,难得一次的见面,也都是在机场转机的时候。短暂的相见,还会有恋人间的争吵,苏珊一直工作生活在悲痛氛围中,而菲利浦只能通过信件和新闻了解苏珊的状况

  苏珊的每一封信都把你带入到另一个世界,那些经历灾难地方,能看到污泥中的人类肢体,还有成百上千动物尸身,很多村庄地图上消失,苏珊就是在这些地方,帮助那里的人们重建家园。那些地方贫穷落后,被灾难和疾病缠绕着,苏珊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离去,却无能为力

  苏珊也随时会遇到危险,遇过山体滑坡,遇过战乱,这样的生活使菲利浦整天在担心和等待中。苏珊的爱是大爱,她不能只爱菲利浦一人。 最终,菲利浦选择了能让他感受温暖的玛丽,并与她结婚生子了。

  其实,这种分手结局是能猜到的,没有多少恋人能够忍受长期的分离,他们的分开让人觉得遗憾,但只有这种不完美的结局,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互相只能通过信件了解情况肯定渐行渐远,最终导致分离。

  我们一直在向前奔跑,一路上有多少人与我们并肩同行,最后又擦肩而过。那些曾与我们同行的人,在哪里?这也许就是本书所要表述的。   

  当然苏菲也很孤独寂寞,她后来还生了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女儿。她的生活我们不能评判,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苏珊的生活有多么艰难,有时为了寻求藉,她开始找一些过路的男人,想把自己从绝望拯救出来。随时担心即将到来的死亡,让她倍感孤独

  感谢作者没有把苏菲写成圣女,这样的故事才够真实。在一次灾难要来临的时候,苏菲让同事把女儿送给菲利浦抚养,并撒谎她已经死了。看到这里,一方面觉得苏珊是自私的,菲利浦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妻儿, 这么突兀的把女儿送过去,完全影响对方的生活。但是站在苏珊的角度来想,她是把菲利浦当成唯一可以信任依靠的人,与爱情无关。她不愿意女儿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而菲利浦是她唯一的亲人了。

  菲利浦的妻子玛丽是个很温柔,并且使终愿意付出女人,由刚开始的不接受,到完全把丽莎当成自己的女儿,这中间有许多故事。丽莎始终忘不了小时候待过的地方,并把母亲事业当成自己的理想,想成为母亲那样的和平卫士。玛丽为了帮丽莎解开心结,和丽莎一起研究那个叫法夫的飓风,带丽莎去国家飓风研究中心,在玛丽的努力下,丽莎开始慢慢忘记气候问题,开始融入真正的生活。

  与所有的故事一样,当一切恢复正常,生活走上轨迹的时候,苏珊回来了。丽莎11岁的时候被送到了菲利浦的家,19岁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死去的苏珊回来了。仍然是短暂的停留,停留之后,苏珊又投入到新一轮的灾难救护中。

  文章结尾,苏珊对菲利浦说:谢谢。菲利浦回答:你要谢的不是我,而是玛丽。

  是的,正是玛丽这个善良的女人,让整个故事丰满起来,。

  这本书超越了爱情,有友情,有亲情,让读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有很多遗憾,却让人回味无穷。 有些人,从未离开!

  《你在哪里》读后感(三):有分量的爱情和生命

  因为过早地经历了失去至亲的痛苦,变得无法和世界相处,即使面对着自己心爱的人,也依然没有安全感。第一次注意到这样的设定,是在沧月的《血薇》里。身怀江湖异宝又遭逢父亲惨死的舒靖容,渴求爱,又怀疑爱。偏偏她又遇上了一样多疑没有安全感的萧忆情。最终被挑拨成仇,双双饮恨死去。

  而马克·李维的这本《你在哪里?》中,苏珊也是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遭遇车祸死去,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时的她,与其说是待在相爱的人——菲利普旁边也会内心慌乱。倒不如说,和从前相似的环境,会让她深陷于那个噩梦里。所以她不得不离开。这样的设定下,想虐人很容易,作者也确实写了苏珊和菲利普分开后就双双成立家庭,再也没有在一起。相爱却不能相守,很虐了。

  但是马克·李维不是沧月。沧月太过执着于虐心的情爱,使得舒靖容和萧忆情似是为了虐心而虐心,两人之间的感情很轻,看上去好像爱的很深,顾忌很深。拆开一看,并没有多少内涵。而苏珊和菲利普在分开后,都很努力地重新生活。苏珊投身于中美洲的救援工作,帮助那些因为飓风失去家园的人。这个选择,在很大程度充实了她的心灵,使得她的灵魂变得有分量。

  但是,苏珊毕竟是不能忘怀那场噩梦的。菲利普是她所爱的人,和她父母也认识,所以她要离开菲利普。那她血脉相连的女儿呢?这份母女亲情,是不是更容易让她想起过去的阴霾?苏珊对于丽莎来说,确实不算一个好妈妈,她将丽莎托付给菲利普,也缺席了丽莎人生中很多重要时刻。但其实,苏珊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女儿罢了。

  而菲利普呢?他面对苏珊的选择,没有纠缠,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理解、支持,还允下了一个承诺。多年后对苏珊的女儿也视为己出。这是一个重情重诺的男人。

  可是,对于多年后的菲利普来说,丽莎是他旧情人孩子。他对丽莎的接受、疼爱,固然有重诺和怜惜的原因,但还是会使得他的妻子——玛丽感到憋屈。

  所以,三人中,生命最有重量的人,其实是玛丽。一开始,玛丽对于丽莎是不能做到完全接纳。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事情。就是玛丽始终不愿意去接纳丽莎,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玛丽还努力地去接纳了丽莎,在丽莎离家出走后,她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像是丽莎的养母。更难得的是,她还帮助丽莎找到了国家飓风研究中心,满足丽莎对苏珊的思念

  如果说,一开始,苏珊对于玛丽而言,是和丈夫有过爱的承诺的旧情人。那么到了后来,就是养女的生母。不论哪一种,都是竞争关系。尤其是苏珊过早地去世,留给了玛丽很大的难题。但是她还是做了那么多事情。很感动人。

  相似的人物设定下,相比于沧月那种虐心的爱情,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有分量的爱情,和生命。

  《你在哪里》读后感(四):说好的呢

  承诺是轻易不能够说出口的,一旦说了出去,哪怕失去再多,也一定要兑现。我很看重承诺,而这也是维系两个人情感关系的重要一环,如果不是重要的人是没有必要承诺什么东西的,这也代表了一种信任。马克李维的众多作品中虽然都是以治愈为大格局,但是每个故事的主旨都不同,他的高产也证明了他是一位少有天才作家。自《偷影子的人》以来他就一发不可收拾,人们总是会担心他的作品太急于求成以至于影响质量结果丝毫不用担心这一点,马克李维用他的作品证明了这一切。

  这个故事很贴近生活,人情味也很重,离别使得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考验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桥段,就是为了对方能够过得更好,宁愿牺牲自己,哪怕结果是对方的误会。其实这种狗血情节在正常人身上是不会发生的,真把自己当成圣人的人那就是个神经病,能够脱离这种人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是书中的桥段与我讲述的是有区别的,他们是相信彼此的爱情是经得住考验的,这样处理才更加贴近人性

  可是距离必定会扭曲部分事实,两个人见面的机会很少,沟通的机会也不多,不可能把每天的细节都告诉对方,本来一天中就够累了,还要再回忆一遍无疑是更加痛苦的。就这样,人之常情般他们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甚至找不到继续联系理由。直到后来他们忘记了彼此的承诺,可是命运早已注定他们的交集,既然失信了就要付出代价。这让我想到了如今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猎场》,里面的女主男主之间断断续续的情感是最难熬的,要么彻底断掉,要么就在一起,可能总有障碍挡在中间。结局当然是美好的,虽然过程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毕竟是要传播正能量,所以结局当然不想也明了了。

  他们中途选择放弃其实也不轻松,但是在继续坚持下去他们实在是看不到未来,这就相当于做了一个胜算相对大的赌注,但还是有输的可能,显然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收拾残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的已经不是爱情了,更像是得到了某种升华,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以这种方式来结尾,也让读者增添了一分想象。

  《你在哪里》读后感(五):爱,总要有个人先低头

  相爱的人并不是一定能走到最后,苏珊和菲利普就是这样。苏珊的经历固然值得同情,失去双亲的痛苦也确实是难以接受,但是生活总要活下去的,一昧的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苏珊选择远走他乡,放弃爱情,这是我觉得可惜的地方,但是人各有命吧,我不是苏珊,我也不清楚她当时的心情会有多挣扎难受

  菲利普对苏珊的爱是支持和包容,因为爱苏珊,所以支持她的决定,并且在原地等候苏珊多年,尽管最后并没有等来苏珊的回头,但是他作为一个男人,选择成家立业了也不能说他三心二意,遇到玛丽,也算是弥补了菲利普爱情里的遗憾。

  对于玛丽,我是很欣赏也敬佩这个女人的。我也问过我自己,是否可以接受自己所爱的人心里有不能忘记的爱人,我想我是做不到的,我的爱情有洁癖,我需要的是全心全意爱我的人,所以对于玛丽,我对你是很敬佩的,因为她不仅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男人,而后又接受了丽莎的存在。尽管一开始玛丽对于丽莎是有芥蒂的,但是她对菲利普的爱,使她不得不选择接受。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爱情里总会有争吵,总得有人先低头,总得有人学会妥协,学会包容。

  谈一场恋爱,不管最后能不能走到最后,但总会磨平一些棱角,才会学会如何去爱别人。

  《你在哪里》读后感(六):有一种放手叫做成全|评《你在哪里》

  以前,我听一位白发苍苍的阿婆说,最好的爱情是相互成全。

  恩,爱情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了,即使遇见了,通常也只有一方成全另一方,哪来的相互成全呢?

  就像“情歌教父”周传雄唱的那样:最痴情的男人像海洋/爱在风暴里逞强/苦还是风平浪静的模样/卷起了依恋那么长/挥手目送你启航/到你觉得我给不了的天堂。

  他的声音干净又略带沧桑,就像风一样穿透了这座城市里每一条繁华的街道,可是这样的爱情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马克.李维最新的治愈系小说《你在哪里》可以告诉我,放手的爱情究竟有什么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菲力普的成全

  对单身的独生子女残忍的是什么?父母双亡。

  对单身的独生子女最残忍的是什么?父母双亡,而父母又都是独生子女。

  菲力普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丽莎面临这样的困境,在这个世界上她找不到可以依恋的人。菲力普很爱她,可男女之间的情爱填补不了苏珊内心的空洞,父母突然双亡,往日的依恋就被一笔抹去,多么的绝望啊。

  21岁那年,苏珊报名参加了“美国和平护卫队”志愿者,去一个叫洪都拉斯的国度做两年志愿者。是的,在苏珊看来,只有到更绝望的地方去,或许她才有生存的价值。

  纽约纽尔瓦国际机场,见证菲力普和苏珊的离别。在同一家酒吧,同一张桌子上,菲力普想做最后劝解,让苏珊留下来,可是对爱绝望的苏珊一心想走,菲力普就像周传雄歌里唱的那样,看着苏珊“登上了飞机的舷梯,消失在了机舱里”。

  两年,菲力普没有交女朋友,他就像《花香》里唱:“选择了紫色的梦继续等待。”

  两年后,当他在公寓里换了床单,添了一副新的牙具,摆好了晚餐的碟盘,又是在纽约纽尔瓦国际机场的那间酒吧的同一张桌子,他等来却是和苏珊只有一个小时的会面。苏珊还是对爱没信心,她还是要呆在洪都拉斯。

  第三年,菲力普和苏珊还是只在那张属于他们的桌子上匆匆一面。

  第四年,菲力普目送苏珊再一次离去,突然喊道:“这是最后一次登机的机会了。”

  可是,苏珊还是走了。然后,菲力普结婚了。

  菲力普送走苏珊,是尊重苏珊的选择,但他并没有放手,而是选择等待。等待无望时,当苏珊需要他时,他依然心甘情愿地为她做事,帮她抚养遗孤。

作者:马克.李维。图片来自网络。玛丽的成全

  菲力普的新婚妻子叫做玛丽,一本时尚杂志的记者。他们在庆祝新年的人海里相遇,第二次再相遇时,他们开始约会了。可是,菲力普只是当她是很好的听众,每次约会,玛丽的眼皮打架了,菲力普才步行送她回家。在玛丽家的楼下,尴尬地走开。

  约会一年后,玛丽挑明了关系了,菲力普承认自己是傻瓜,他们住在一起了。

  再过一年,菲力普和玛丽结婚了,两人搬到菲力普和苏珊共同成长的地方蒙特莱特去居住,婚后,玛丽辞职,生了一个小孩子叫做托马斯。

  本来,他们的婚姻也就是这么平淡奇地过下去了。可是,真正挑战他们关系,是苏珊遇难后留在一封信和她的女儿:丽莎。对此,玛丽曾经强作欢颜,甚至有一天她实在忍受不了,她抱怨道:“你从来没有在乎我的感受。我们的关系已经越来越不平等了,完全是由你来主导。我需要适应你的时间,满足你的愿望,替你排忧解难,照顾你的情绪,现在还要替你养别人的孩子!说吧,你还希望我做什么呢?”

  可以说,玛丽一开始并不接受丽莎的到来,她经常能从丈夫的眼睛里看到他对丽莎的柔情,她嫉妒得抓狂。当她决意离开时,她猛地发现:爱就是会让人产生依赖,却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离不开对方。“是的,她离不开菲力普。

  相比苏珊,玛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与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

  菲力普和苏珊吵架时,菲力普写信说:“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彼此的宽容。“

  菲力普和玛丽吵架时,玛丽说:“亲爱的,没有人能够决定自己去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只能勇敢去接受。“

  爱,苏珊选择逃避,菲力普选择等待和宽容,而玛丽则像地母一样,选择接受与面对。

  玛丽与菲力普确认恋爱关系,结婚,照顾家庭,成全的是菲力普作为一个男人的愿望。但是,让她从内心里真正地接纳丽莎的到来,则是成全了菲力普潜意识里对苏珊的爱,这是值得敬佩的地方。

丽莎来到玛丽家时的样子。图片来自网络。两个悖论

  这里不得不提是玛丽对丽莎的成全。

  飓风带走了妈妈的生命,丽莎一直想着长大后同样投身于拯救灾民的志愿者活动。可是,菲力普害怕感受再一次失去苏珊的那种无力感,拒绝了。对此,丽莎离家出走,玛丽把她找回来了。

  玛丽知道丽莎每晚都会做关于飓风的恶梦,与其让丽莎生活在飓风的恐惧里,不如让她了解飓风的真面目是什么。为此,她联络了国家飓风研究中心,让丽莎去参加并做一些事,进而在心里真正地消除对飓风的恐惧。

  一旦卸下对飓风的恐惧,丽莎再也不想离开他们了。

  玛丽对丽莎的成全不仅在于消除飓风的恐惧,还让她像一个正常的孩子,在心里发展出健康的依恋关系,能够建立温暖家庭的能力。

  玛丽对丽莎说,你是我的一个悖论:你永远不会是我的女儿,可我永远是你的妈妈。

  丽莎却对苏珊说,你是我的一个悖论:我永远是你的女儿,可你却永远不是我的妈妈。

  对丽莎来说,苏珊只是生母,而玛丽不是生母却远胜过生母。

  爱情,扩大范围来讲,一切有爱的情人皆为爱情。菲力普的放手,是因为他感到无力。

  玛丽对非力普放手,是放下占有他全部的爱的执着,让菲力普在心里的某个空间里仍保留对苏珊的爱。这是她换一种方式爱着。

  玛丽对丽莎曾经的放手,是欲擒故纵,是一种缓和矛盾的方式。

  放手的爱情有很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叫做成全。

  2017.12.11灵林玖玖原创。

  《你在哪里》读后感(七):爱,是承诺,更是责任

  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一句许诺就价值超过黄金百斤,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在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小说《你在哪里?》中,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苏珊和菲利普。他们为彼此立下了一个关于爱的承诺。只不过,因缘际会之下,他们终究未能走到一起,但这份爱的承诺依然在延续着。如果真要论个对错、比个高低,苏珊要理亏一些,而菲利普以及他的家庭显然做得更好一些。

  21岁的苏珊,在完成了自己在社区大学的学业、拿了一个文学副学士的学位之后,报名参加了一个名为“美国和平护卫队”人道主义组织,不远万里来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从事救援工作。她显然做到了全身心投入。而来到纽约纽瓦克国际机场一个酒吧里为她送行的菲利普,虽然内心里深爱着苏珊,却更愿意为所爱的人做她喜欢做的事情给予全力以赴的支持,支持她“去追求一些别的东西”,以便让她“真正感觉到自己的确存在过”。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个承诺的份量居然如此之重——她和她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也有了自己的女儿!他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苏珊9岁的女儿会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家庭,成为他的家庭中的一员,而他和他的家庭又会为接纳了这个不期而至的新成员并最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以说是视同己出。但最后,却又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不得不说,菲利普真是一个好男儿。他愿意支持好朋友的选择,并且一直盼望着她能够如期归来与他在一起。在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他可没有胡搅蛮缠,而是非常理智,答应了他们一定要各自寻找到幸福。在获知了苏珊的死讯之后,又觉得接纳苏珊的女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菲利普的妻子玛丽并不容易做到完全接纳,但她的所作所为在情理上也能够说得过去。换成谁,都会觉得菲利普做得己经非常好了,而苏珊显然相对更为“自私”一些——她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却对女儿付出不够。家庭和孩子不也是很重要的吗?苏珊己经辜负了家庭——她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也不知道女儿的父亲到底是哪一个,而且也辜负了菲利普!更为不可原谅的是,事实上,她也辜负了自己的女儿——在女儿最需要得到关爱、得到精心养育和教育的关键十年,苏珊缺席了!

  相比较之下,不仅菲利普做得非常好,玛丽做得更为到位。她愿意去接纳苏珊的女儿丽莎,在她离家出走的时候,她就像丽莎的亲生母亲一样——事实上她远比苏珊做得到位——还因此而感动了警察皮尔格雷。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她明白了丽莎的心意之后,她还做到了更多。比如,她找到了国家飓风研究中心,为的就是满足丽莎对自己亲生母亲的一种思念以及工作的感同身受,这样的一种教育意义显然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效果——而苏珊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后苏珊事实上是“输”给了玛丽的,而且输得心服口服!

  爱,既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责任。既然承诺了,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履行承诺。当条件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也应该及时调整或者进行说明。否则,就是一种对承诺的不负责任。

  《你在哪里》读后感(八):无法的爱 忠诚的守护

  在《第三种爱情》中将爱情分为三种,合法、违法、无法。而苏珊与菲利普的爱情正好属于第三种——无法。

  青梅竹马的他们不管曾经有多么的幸福,命运都没能让这段爱情继续下去。遭遇家庭变故的苏珊最终因为孤独与痛苦选择离开菲利普去灾区救助灾民,工作期限从最开始的两年延期一年再延期一年,直到她把自己剩下的全部人生都留在那里。故事就是从机场的分别场面开始讲述的,这样的场面加上两个人所选择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似乎早就暗示了这段爱情不会修成正果的结局。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份爱情升华或者说是沉淀为一种亲情,一种永远都可以依赖依靠的最值得信任的亲情。所以在苏珊想到如果自己不幸遇险的话,她决定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菲利普,由菲利普去给这个孩子缺失的父爱,给这个孩子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即使在她有时间将正在被送往菲利普家路上的女儿带回自己身边时,她还是自私的选择了放弃,这一次是因为母爱,也是因为对菲利普的信任。读到故事的最后,我想这是对这个孩子命运最好的安排了。

  比起俗套的分手后连朋友都没得做的爱情结局,将“无法”的爱情升华或者是沉淀为一种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亲情更值得称赞更令人动容,这是这本书中作者不俗套的高明之处。

  父母去世带给苏珊的那种孤独与恐惧、痛苦真的不是旁人换位思考就可以感受到的。有句歌词是“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不,这句歌词并不能更好的形容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在母亲去世以后,我直到现在依旧能够感受到苏珊的那种孤独,一根草尚且有根,但失去母亲的我却是个没根的草,我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根,不管走到哪里都一样,因为我是根没根的草。但与苏珊不同的是我不会选择她选择的路让自己被孤独裹挟着前进,我不会离开自己挚爱的人,我不会病态的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我更不会拒绝被爱。

  故事的结局让我欣慰,菲利普与妻子同两个孩子组成的四口之家拥有着正常、安慰、自由的生活。至于苏珊,我想她的孤独早已变成了一种牵挂,把女儿交给菲利普抚养,他也没有让她失望。这样的苏珊似乎可以不再孤独的继续着她的工作了。

  最后说说苏珊所选择的事业,虽然与菲利普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依旧认为她的选择是伟大的。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甚至每个人都愿意献出一份爱心希望能够帮助灾民,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度过危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这,应该得到每一个人的敬佩。

  《你在哪里》读后感(九):爱一直在你身边

  说到治愈系小说,不得不提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十大治愈系小说中就有一部出自他手。小说《偷影子的人》,可以说是长期保持畅销书前列,而已经出版的作品,我也差不多拜读过,他的温情三部曲《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假期》和《如果一切从来》,我都买来收藏了,说我是马克•李维的忠实读者也不为过。

  《你在哪里?》书的封面背景是暮色暗淡,海平面还残留着淡淡的夕阳余晖,一个光脚的小女孩站在海边,手里牵着一只飘动的红气球,她在眺望远方,落寞的背影,似乎在向我们传达心底的呼唤,她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这对于普通情侣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对于苏珊和菲利普来说,他们也同样遭遇到。从小青梅竹马,本该谈情说爱,享受美好的二人世界,可年轻的苏珊却选择过另外一种人生。她参加美国和平护卫队,成为一名志愿者。到比较艰苦的灾区参与灾后救援与重建工作;她放下了相恋多年的恋人,毅然决然地离开生活多年的国家,在一次次救援与挽救一条条生命中得到救赎;现实的安宁让她感到不安、恐惧,为了战胜恐惧,她选择逃避,选择去帮助别人,只有这样,她才能放下一切。这世上总有一个地方让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之地。

  虽然两个人心底里都思念着对方,但还是要面对现实,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一个娶妻生子,忙于事业有成;一个不断寻找精神慰籍,陶醉于一种生命气息之中,仿佛能将她从噩梦中解脱出来。

  孩子丽莎的到来,给菲利普一家平静的生活带来不小的波澜,每个人对待丽莎的态度转变,以及丽莎的成长经历,让读者感受到菲利普一家人的包容与爱,丽莎也逐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虽然“失去”了妈妈,但在玛丽心里,她永远都是她的女儿。关于玛丽的悖论说,还是很有感染了力的,可以让丽莎信服,并勇敢地对“抛弃”她的妈妈说“也许我不是你的女儿,但你永远是我的妈妈。”

  马克•李维的作品总是能打动人,正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将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每个人都富有生命力,文字的画面感也很强!让读者边读边在脑海中构思剧情,激发了想象力,如同看电影一般!在叙事过程中,采用很多场景切换,让画面感更加强烈!如描写两个人分别后的画面:在华盛顿,苏珊走进了她的宾馆房间,就在同样的时间,菲利普看着卧室里的床,他拿起来右边的枕头回到了客厅里……再如描写菲利普婚礼当天的场景时:苏珊在她的柜子里翻寻,想看看要带哪件衬衫和裙子去蒙特克莱;而菲利普那里已经是导购向他推荐的第20款衬衫了。苏菲锁上了他的房门,菲利普也离开了成衣店……

  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并不能都一帆风顺,爱情也如此。面对情感,谁都有彷徨、摇摆不定的时候,投入的感情越多也不代表收获的也越多,缘份这东西,真的无法言说。有些人一直在寻觅真爱,原来真爱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你还没学会放下。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乐观自信,也许幸福离你不远了。

  《你在哪里》读后感(十):不是每段爱情都需要一个终点

  这本书讲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菲利普和苏珊,在面临人生选择之时分道扬镳。菲利普在纽约继续学业和他向往的广告事业,苏珊则去了洪都拉斯,帮助遭遇飓风灾祸的人们重建家园。他们之间以“最好的朋友”自居,但其实彼此深爱着对方,只是因为太在乎,才会更害怕失去。

  书中二人在相隔数万公里之时互通信件,这一段是最为催泪的。因为他们的感情早已不是那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能够承载的,所以信件背后都是他们对彼此无尽的爱和思念。除此之外,每年他们都会在最初分手的机场酒吧见一次面,那里有他们的固定座位,记录着只有二人知晓的秘密。

  生活就这样无情的推移,二人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也经受着距离跟时间的考验。也不记得是第几次见面,菲利普觉得眼前的苏珊已经像换了个人,“她的双颊有了凹陷,她的微笑中隐藏着一丝绝望”,他虽知道苏珊工作的内容,但却不了解苏珊真正在那个被飓风摧残的国度做了些什么。而对于工作的描述,苏珊总是在信中一带而过,她不想把生命脆弱不堪的一面呈现在菲利普眼前,让他也经受跟自己一样的打击和束手无措之感。

  就这样,他们分别过着自己的人生,“时光让他们的生命有了不同的节点,有了不同的节奏。但是那种把他们彼此连接的感情依然存在,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菲利普拥有了另一个女孩的仰慕,而苏珊身边也辗转过几位男友。他们还记着那个约定,只是每一次见面,距离感就会增加一分。

  终于,他们还是没能为彼此放下个人的生活和追求,于是不再联络,开始各自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爱情,相较于书中玛丽之于菲利普的爱情是两种极端:前者有爱情肆意、自由的一面,后者则更多的是仰望和付出。两种爱情当然部分高下,全凭个人选择。但没有终点的爱情可能会更加刻骨铭心,毕竟,现实是无法跟回忆抗衡的。 所

  以个人非常同情玛丽,虽然她跟菲利普结婚生子,可能会恩爱到生命的尽头,但她无法从记忆中将苏珊抹去,也无法阻止丽莎对于母亲事业的追寻。当然书中作者对她的刻画几近完美,虽也有女人的小心思,但该原谅的时候原谅,该付出的时候也全身心付出,所以人物的设定才会平衡。

  很喜欢作者借各个人物之口说出的有关生活的话语,让我觉得作者本人一方面对生活这东西早已摸清吃透,每个比喻和用词都直戳痛点,另一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热爱生活之人,他的场景描写带有特定的情绪,就像赋予每个镜头以特定的色彩,非常动人,也十分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

  最后再佩服一下作者惊人的创造力,每年一本畅销书的写作效率真是能让每一个写小说的人羡慕嫉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