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剧有章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编剧有章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剧有章法经典读后感10篇

  《编剧有章法》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豪格著作,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一):科技在进步,但讲述好故事原理一直没有改变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出生在小岛上的年轻人,一辈子都住在小岛上,从来没有去过岛外的世界,他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从小到大,从未改变过。

  直到有一天,他去上班的路上看到了已经逝去的父亲突然出现自己面前,他的父亲也看到了他,但是马上就被一群人拖上了公交车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将经历告诉了家人,但是没有人相信他,所有人都在刻意的回避年轻人见到父亲的遭遇,知道这时,他才发现这个岛的怪异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存在强烈疑问,最终划着小船意图出海,去寻找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最终他发现了真相,逃出了那个小岛,离开了这个导演所制造的电影世界。

  这部电影就是《楚门的世界》,在《楚门的世界里》,主角楚门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由不同演员工作人员组成的——这一点楚门毫不知情,他唯一知道的是所有人都在骗他,蛊惑他,阻止他去寻找关于这座岛的真相,但最终,楚门的行动真相大白,他也得以回到了现实世界中去。

  解释一个事件的真相是这部电影故事最终的目的,楚门得到了自由,是因为他敢于踏出艰难的第一步,并一直坚持,同样的,讲好故事的第一步,是去寻找故事的本质,并一直坚持。

  《编剧有章法》就是这样一部寻找故事本质的书:

  如何去激发观众情绪

  如何去创造有价值的故事?

  如何去揭示真相?

  如何通过编剧工作获取足够的利润等等,都是这本书里要谈的方面,和之前我所阅读的几本编剧工具书相比,《编剧有章法》可以说是指向性很强,本书的英文版标题确切的标注上了一个单词「sell」(销售),其本意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更快的销售出你手中的剧本——从创作一个故事的本质,揭示一个真相开始,到了解市场,建立人脉,销售剧本——一气呵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寻找到最快的写作路径和写作方法,并且能够在写作路径和方法确立之后,尽快的熟悉整个市场。

  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丰厚的剧本技巧和市场经验呢?

  作者名叫迈克尔·豪格,是好莱坞广受欢迎的编剧与剧本顾问,从他手下经过的作品中的类型数量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像是《我是传奇》、《汉考克》这样的被美国主流制片公司搬上大银幕的优秀作品,除此之外,豪格还致力于通过写作、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推广剧本写作的技巧,他的作品还包括畅销书《60秒卖出你的故事》、视频课程英雄的两段旅程》等。

  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编剧老手,因为深谙好莱坞类型片规则而深得读者喜爱,可以说迈克尔·豪格所编写的这部《编剧有章法》,是豪格本人数十年来的经验所成,作为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三部曲的作者悉德菲尔德这样评价《编剧有章法》:这本书是打开好莱坞“成功之门”最宝贵钥匙!迈克尔·豪格的书既有趣,,又有信息量,还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本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从开发一个故事,到创作电影剧本,再到编剧这一行,最后是投身剧本创作事业格局逐渐扩大,从一开始的开发故事开始谈起,到最后以整个电影市场作为结束点,本书总共分了十二个章节,仅仅从这十二个章节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存在于电影故事中的奥秘和规则,进而通过这些规则来创作电影剧本,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将这些规则运用到电影剧本里呢?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部分,就是开发故事的过程

  创作一部剧本显然最难的,就是开发一个根植于剧本的类型故事,很多电影的电影结构很好,特效也很棒,但是票房和口碑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剧本的故事不行

  在豪格的第一个部分里,他分别从编剧的目标、故事概念人物塑造、主题和人物成长弧、结构的角度去开发一个故事,在全书中占了前五章,这五章的内容将剧本故事开发的工作做得非常完善

  1.编剧的目标

  在编剧的目标一章里,豪格特别强调:编剧的首要目标是激发作者的情绪,要想让你的剧本获得成功,就必须去创造一个讨喜的人物,去克服一系列愈加困难,看上去不可逾越障碍,并在故事的最后,完成一个引人注目心愿

  而完成了这样的故事建置之后,书里还提到,任何剧本都有四个阶段:故事概念、人物、情节结构、分场。为了让故事能够被更好的讲述,豪格要求我们必须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完成剧本的开放以及创作过程,而且显然的,在《编剧有章法》里,章节的顺序也是按照这样的阶段来进行的。

  2.故事概念

  在故事概念一章里,豪格说,每个故事都始于一个问题“如果......将会怎样?”,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将我们从繁杂的剧本创作过程中挣脱出来,从一个清晰简单明显结果出发来思考故事——为了巩固这种思考,豪格提到了电影行业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是「高概念」——通过大量的动作戏码、性、暴力幽默手段来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情绪体验是「高概念电影」最核心诠释。如果只用故事最开始一个问题“如果......将会怎样?”就能招揽大量的观众来观看电影,那么这个故事就拥有一个高概念。

  这恰恰为开发人物动机埋下了一个有力的伏笔,在完成了故事概念的开发之后,我们就需要在已经建置好的故事概念里创造和开发人物,以此来填充你的故事,而为了丰满你的人物,我们又必须去创造一个有力的人物成长弧。

  3.人物、主题和人物成长弧

  在人物塑造一章里,作者提到有三个基本方法可以让审读人(观众)对你的主人公迅速产生同理心:

  同情——不应受的苦痛受害者

  危险境地——处在失去主人公来说有重大价值的某物(人)的危险中

  可爱——拥有一个或更多的正面的品质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建议以画图表的方式来将人物的外在冲突、内在冲突、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展现出来,并确定出与主人公相关的几个人物:

  主要敌人阻碍主人公实现外在动机的人物)

  映像人物(最支持主人公 实现外在动机的人物,也可能与主人公深处相同处境

  浪漫人物(是主人公性或爱情方面的目标,阻碍或推动主人公的外在动机)

  当完成了人物的建置创作工作之后,为了能够让人物的情感具有统一性,我们就需要创建电影的主题,豪格说:主题是电影超越了情节,对人类境况的一种综合呈现。在前文提到的《楚门的世界里》,金凯瑞所扮演的主角楚门为了发现他所生活的世界的真相,一次又一次的试着逃离出小岛,为的是寻求世界的真相,追求自身的自由,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自由,

  人物的行为和情绪以及对白造就了人物的性格习惯,同样的,他们也对电影的主题产生影响,所以完善主题的过程,反过来同样可以完善人物的成长弧,反之亦然

  4.结构

  为了明确结构的意义,我们要把书的前四章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才能明确结构是如何产生作用的——结构包含有故事里的各个事件,而结构本身则不是在讲这些事件的,结构的目的是要将这些事件关联起来,确定各个事件的位置,并能够通过故事激发观众最大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结构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和审读人的情绪最大化,为了能够更轻松的解释这个过程,作者用了四个词汇表达电影故事中的关键部分:设定、转机高潮、余波——这一步骤和其他编剧工具书大致相似,三幕结构的叙述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仍然是激发情绪,只要能够完成这个既定动作,事实上故事结构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是由开发故事的过程顺延下来的,对于我个人来说,开发故事的过程要远比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要重要的多,《编剧有章法》一书里,在提到剧本创作阶段的时候,将创作剧本分场的过程放在了剧本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而开发故事的阶段则占了剧本创作过程的五分之四,可见作者也认为开发故事的过程要远远重要于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

  但是这并不代表创作剧本的过程不重要,相反的,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知识整合的过程,如果没有前面四个阶段的积累,那么剧本的创作将无法继续。

  1.编写分场

  在编写分场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添加镜头语言——在剧本创作的过程里,剧本的内容只能是动作、描述和对白,一切与这三者无关的事物都需要被清除出去,并且在这一阶段,制作图表仍然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并且作者提到,在每完成剧本的一幕的时候,都需要停下来检查一下人物的外在动机、冲突,以及内在动机、冲突,并制作图表——这样的过程能够让你更好的去抓住故事的主线和主题,而不至于逻辑错误

  2.规则的例外和规则解析

  类型片虽然没有既定的规则,但是一般的规则却很常见,作者在承认类型片具有一般性的规则之后,又举例出了一部分影片来探讨规则之外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主流电影的主人公追求清晰可见的目标,那么和这些规则不同的电影又是怎样的呢?

  作者将这类电影归为三种类型:传记片、竞技场故事、女性模式电影——相比于传统的电影类型和故事来讲,这几类电影受众小、票房低、动机复杂、冲突多样化,主人公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可追寻。

  在之后的一个章节里,作者为了对比以上三种类型的电影,特意选择电影《阿凡达》作为规则电影的一个经典范例,展示了一部经典剧本是如何激发观众情绪的,并且将书中所提到的故事原理分别在电影中加以匹配,告诉读者这部电影为什么优秀。

  当讲完剧本的部分之后,作者把目光集中在了「销售剧本」上,我们写一个故事,最终的目的是想要把这个故事卖出去,那么显然,「销售剧本」这个过程对于编剧来说,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1.营销作为编剧的你

  在电影行业里,销售剧本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作者说:你必须把自己作为一名编剧向市场上营销,而不只是推销你的剧本。这样的好处就是在以后的创作的过程里,你不需要再去推销自己的剧本,当你的剧本质量足够的好,能够吸引行内人士的时候,作为编剧的你同样可以为此获得一份荣誉——你的所有剧本都将被贴上这份荣誉,销售剧本的过程就变的很轻松了。

  2.投身剧本创作事业

  投身一种事业的前提是你要知道你爱这个行业,愿意为这个行业去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你还要知道你的故事是在向前方展,而不是止步不前。其次,还要养成一个看电影、剧本的习惯,争取一年看一百部以上的电影,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规律等等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要完成写作剧本这个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在《编剧有章法》里,作者豪格依据好莱坞的社会现状来为美国的编剧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虽然在销售章节中有些地方不适合我们,但是在剧本创作的过程和写作规律养成的过程中仍然具备我们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从一开始的故事开发,到剧本创作,再到最后的销售剧本的过程中,豪格将电影剧本的创作与销售的过程合二为一,并一再强调人物的心理动机这一点,拓宽了剧本创作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思维

  故事的本质从未更改,但是讲故事的人却一直在改变,明白了这一点,我相信在创作剧本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二):成功的剧本都懂如何点燃观众的情绪

  今年可谓是二战题材年,在继《敦刻尔克》之后,其前奏《至暗时刻》最近正在热映。一般的传记电影,比别的影片从故事性来说相对缺少吸引力,因为是既成历史,除了穿越剧可以恶搞,大多数还是以尊重历史还原原貌为纲领。既然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知道故事的结果甚至其中的转折点了,那这类影片要如何才能吸引观众更卖座呢?这无论是对剧本本身还是整个摄制组都是考验

  索性,《至暗时刻》没有让我们失望

  在故事层面,影片讲述的并不是丘吉尔的生平,而是截取丘吉尔在二战前期临危受命接任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抗战、期待和平永远是人类的普世愿望,对侵略者的仇恨是生而为人根深蒂固的情绪。正是如此,这类题材虽然没有占故事性的便宜,但按照迈克尔·豪格在《编剧有章法》一书中的观点:好电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众的情绪。我相信看过电影的很多人应该与我有同感。

  在观看《至暗时刻》之前,我就已经在阅读迈克尔·豪格的《编剧有章法:俘获观众和打动买家》一书,我好奇研究好莱坞成功商业电影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今天我用这本书中关键的部分去分析一下这部成功的传记电影。

  迈克尔·豪格认为成功的电影剧本的实质都是相同的,在剧本中,编剧只需要“让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能够克服一系列看上去不可逾越的障碍,去实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欲求”,从而达到“激发观众情绪”的目的。事实上,编剧的主要写作目标也是这个:“激发观众情绪”!将这个中心的目标贯穿到以下四个因素中,剧本就成功了一半。

  故事概念、人物、情节结构、分场。而对《至暗时刻》这部电影,前两者,尤其是人物的塑造就是电影的重中之重。

  首先来看第一个:故事概念。故事概念的含义是:这是关于一个什么人,想要做什么的故事。“什么人”是人物,“做什么”便是欲求。这个欲求是通过5个必要因素来体现的:主人公、同理心、欲求、冲突、风险。

  来看影片,丘吉尔临危受命,但当时他自己因为之前战役指挥失败,民众支持率低下,而且此时的欧洲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时,内阁之中一片看衰,以前首相张伯伦和外相哈利法克斯为首的等人主张与纳粹和谈,对他这样的主战派意见相左,国王又不喜欢他。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丘吉尔既要保持必胜的气势,又要防止自己队伍里放冷抢,简直就是腹背受敌。

  “主战—去争取—遭遇反对—不顾一切去实现”这个欲求是“可见化、有明确的终点、贯穿整个故事、不顾一切要去实现的、主动追求的、在能力范围内的”,而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看到丘吉尔和内阁们的发生的冲突,他的坚定和处境就引发了观众的“同理心”,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会不断为他担心,急切想知道他到底在这样的绝境中如何去化解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人物。

  人物肯定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关键。除了老戏骨的添彩外,人物本身的刻画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用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带出故事概念的关键环节。人物的塑造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同理心”的,在故事的发展过程,观众会根据人物的特性而产生不同的情感。

  制造同理心效应有三种最有力的办法。

  1、 让观众对人物产生同情心。到目前为止,这是用以制造观众针对主人公的同理心的方法中最有效的,也是使用最广的。在这样的电影中,由于纳粹的背景,和工党内部主和的背景,同时又在大家都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越发会对丘吉尔很多的同理心。这种感觉类似:哇!你当年这么不容易啊!所以,这种“不容易”着墨越多,对这个人物塑造的哄托越成功。

  2、 将人物置于危险境地。通过将人物放在一个危险的处境里,使观众为你的和人物担心。比如主和的张伯伦一党密谋的对丘吉尔的弹劾事件,比如丘吉尔深夜电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时被拒绝后的无助。这样的危险境地未定是威胁生命的,但却会让观众开始为丘吉尔担心他的这个工作、名誉究竟怎么才能保住。

  3、 使你的人物讨人喜欢。基本上有三条基本算什么可以让观众喜欢影片主人公。1)让人物做一个善良、好心、慷慨的人。丘吉尔在地铁与民众问询时,他在打字员不明真相对他有嗔怒时,影片都以他的实际行为表现了他人性中好的那一面。2)将主人公展现为深受其他人喜欢的样子。这点在影片里笔墨不多,但也足够。下议会成员、他的家人、甚至民从都是这方面的角色。3)让人物有趣。以这点来说,是影片给了我一些意外。这方面都在丘吉尔和他太太的互动中体现出来。让大家在严肃着跟着剧情的过程中,还能欣赏到他在太太面前小绵羊似的温柔,让观众对这个倔强的小老头的人性化更加喜爱。

  4、 给人物熟悉的小缺点小弱点。历史上的丘吉尔本就是一个大暴君,也许真实的好战的他缺点不少,没少讨人厌。但一个主人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时不时犯一些错误,比如脾气上来把下属骂一顿,或者说话激动的时候口角会流口水,这会让观众的认同感得到增强。

  这样的人物刻画,加上老戏骨入木三分的演技,使所有人都不得不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丘吉尔,而这个相信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虽然《至暗时刻》这样的励志传奇故事被这样一分析会觉得很套路,但自古套路得人心,好的故事,即使套路,依旧能引发共鸣。迈克尔的这本书让我相信,优秀的剧本是一切的基础,演员导演特技等其它元素只有和优秀的剧本相结合才能成就一部成功的电影,只有把基础打好了,其它一切你想要的都会随之而来的。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三):那些打动你的电影,都逃不出这些“套路”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部影片:一个业务员濒临破产、妻子离家出走,独自抚养孩子,后来在他刻苦勤奋的努力之下,一步步成为股市的交易员,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金融投资家。没错,这部影片就是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相信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也为片中的主人公所感动和鼓舞。而威尔•史密斯也因此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不是任何人演了一部电影,都能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除了自身有炉火纯青的演技,还要挑对剧本。而威尔•史密斯就不用担心他会挑错剧本,因为他有自己的剧本顾问——迈克尔•豪格。

  迈克尔•豪格是好莱坞广受欢迎的编剧和剧本顾问。经过豪格之手,被美国好莱坞搬上大荧幕的就有《我是传奇》、《汉考克》、《功夫梦》、《圣杯神器:骸骨之城》等著名影片。除此之外,豪格还将自己的所学和工作经验通过写作、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分享,让更多有电影梦的人少走弯路,学会剧本写作的技巧。

  《编剧有章法:俘获观众与打动买家》就是迈克尔•豪格在好莱坞以审读人、剧本顾问、制片人员等身份与作者、代理商、制片人、经理、电影明星等交谈后,将观点进行整理、加工、编写而形成的。在《编剧有章法》这本书中,迈克尔•豪格从开发一个故事、创作电影剧本、编剧这一行、投身剧本创作事业这四个方面讲述编剧工作是有章法可循的,只要你掌握书中的技巧。综合起来看,想要写出一本受欢迎的剧本,首先需要明确创作的目标;其次需要明确故事概念,进行人物、主题塑造;第三,需要了解剧本的结构;最后,你需要学会营销你自己。

  一、 明确创作目标

  迈克尔•豪格在《编剧有章法》的第一章就提出,所有的电影制作者都需要明确一个目标:激发观众的情绪。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灯光师、制片助理,都需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情绪。当你调动起观众的情绪,那么观众就会随着剧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同深受。而要打动观众,首先就需要打动制片人、经纪人、演员,道理不言而喻。如果这些人看了你的剧本以后一点感触也没有,那么它是不会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二、 明确故事概念,进行人物、主题塑造

  几乎所有的剧本都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

  1、 故事概念:一两句话,确定故事的主角以及他(她)想要完成什么。

  2、 人物:这个故事中的人们。

  3、 情节结构:故事中的事件,以及它们发生的顺序。

  4、 分场:写作的方式,以及能增进审读人情绪投入地方动作、描写和对白。

  对于故事概念,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故事概念需要有一个主人公、同理心、欲求、冲突、风险、一个高概念(即不考虑演员的人选、影评和口碑,单是故事本身就已经非常吸引观众)、一个商业目标、人物成长弧、主题等要素。而进行人物塑造时,可以首先粗略的描绘一个人物轮廓,然后制造同理心,例如将人物置于危险的境地,让观众对你的人物产生同情心。

  在了解了剧本的内容之后,我们还会遇到一个在创作中常见的问题。就是写作瓶颈。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再有灵感的人,也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这时,下面这些可能会帮到你:

  1、 交替做头脑风暴和编辑工作。

  2、 观看电影和电视剧,一星期观看至少两部近期的好莱坞电影。(作者在此针对的是想进好莱坞的编剧们,我们也可以观看近期优秀的电影,并不局限于好莱坞影片)

  3、 分析你观看影片时的情绪反应,并将他们与书中的原理联系起来。

  4、 重视个人经历。

  5、 每天阅读头条新闻。

  三、 了解剧本的结构

  通常来说,一个剧本会设置结构合理的三幕:

  第一幕:交代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处境、外在动机等。

  第二幕:给人物,通常是主要人物设置困难或者障碍,让他(她)不能轻易的实现他(她)的外在动机。

  第三幕:人物克服困难,实现他(她)的外在动机。

  而这三幕在剧本中所在的比例分别是25%、50%、25%。

  四、 学会营销你自己

  与大多数人的想法所不同的是,营销你的剧本,让更多的制片人、导演愿意用你的剧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最终的目标是要学会营销你自己。因为你写剧本肯定是为了赚钱,而售卖已经完成的剧本只是赚了一部分钱,你要售卖的是你的才华。而当你决定向外推销自己时,你可以采用以下几点:

  1、 切努力去推销自己。

  2、 不轻信很多编剧没有工作的统计数据。

  3、 相信知识就是力量。

  最后,建议你永远不要让营销的过程烦扰你的写作计划。无论你认识多少知名的制片人、导演,如果你拿不出能够激发观众情绪的作品都是白搭。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四):《编剧有章法》:先明白怎么读,再学着做

  在看《编剧有章法》这样一部编剧工具书的时候,我觉得书里的内容详细与否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和其他一些编剧带来有力的帮助——我觉得这是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所以我想来谈谈如何来用这本书,但是在谈如何用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还是需要先明白怎么读一部剧本。

阅读

  读《编剧有章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就是我发现我能够清晰的看到写作的步骤了,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已经连续看了不下五本编剧书了,其中就包括有麦基的《故事》、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系列以及奥班农的《剧本结构设计》——看完了这么多剧本书,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弄明白剧本究竟该怎么写,甚至对剧本创作的概念更加模糊了。

  直到我看到了《编剧有章法》附录一里面这样说:

每一个理论都有可能被用来发展你的情节和人物,从而创造一部有效的、可以卖掉的剧本...然而,看太多的书、上太多的课也是有危险的。这世上很多人都成了专业编剧学生而非专业编剧。

  这一段话真的给我很大的感触,在看这本书以前,我曾经把《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翻阅了三遍,并记录了笔记。

  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我细心的对一些有感触的知识点整合,并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重新整理成文字记在书本旁边,但是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拿起《故事》重新看一遍我所记的笔记了。

  从《编剧有章法》这本书,我才开始进行知行合一的训练,所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点就是因为它教会了我该怎么去用这些编剧书,而不是单纯的去分析书本里面的剧本知识和结构。

  举个例子,在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名词,就是「高概念」,这个名词的意思可以用一部电影来解释:

  我前几天看了一部名为《奇幻人生》的电影,电影的一开头是一位叫做哈罗德克雷克的小人物的生活写照,故事以一个女性声音的旁白开始,讲述这个小人物的荒谬生活。如果只是讲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的话,那么这部电影的受众可能会缩小很大一部分,因为很多人并不愿意去看另外一个人平凡的一生,他们想看的是和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电影就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前提,也可以说是一个假设,就是:

  如果主角发现自己活在别人写的书里面,并且将要死去,那么他会该怎么做?

  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前提的话,故事就变得有趣多了,同时,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高概念」,在百科里,高概念被指具有视觉形象的吸引力、充分的市场商机、简单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陈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的电影。这类电影简单且富有想象力,而且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情绪需求——这被称作是电影行业的一种规则。

  如果离开时上面的那个假设的话,那么高概念电影将不再具备高概念的特点,而成为一部现实电影,像是《雨人》、《心灵捕手》这样的片子,都没有对现实生活进行假设,当然,他们创作出来的时候,也并不希望成为高概念电影。

  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之前,如果你喜欢看电影,立志当一名编剧的话,这本书可以说是你的剧本销售的一个好老师,但是如果你并没有那么喜爱电影和当一名编剧的话,那么这本书将打碎你的电影梦——因为这是一本极其实际的书,他不会教你一些过于复杂的剧本概念和影像概念,他所着眼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帮助你将剧本推销出去——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尤其重要。

  本书总共分了四个部分,从开发一个故事开始,到创作电影剧本,再到编剧这一行,最后是投身剧本创作事业为止,《编剧有章法》在剧本的结构、人物、故事背景、剧本分场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其实和我之前提到的几本书大致都是一样的,因为有阅读过这几本书的经验,所以我在观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是与其他书比照着看的,在剧本结构和人物建置这一方面,它并没有给我太大的启发。

  给我启发最大,其实是这本书的后两个部分——就是关于编剧的行业和目的的部分。

  所以我建议的是,没有读过类似编剧书的新晋编剧,可以尝试阅读一下这本书,而如果已经读过类似编剧书的编剧们,也可以尝试读一下这本书——因为他不仅仅提供了剧本创作的知识,还能够启发我们该怎么去写更具商业性的剧本,因为到头来,我们写作剧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回报,这笔回报就是金钱。

实践

  知行合一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在《白日梦想家》里,我们的主角沃尔特一开始并不想改变,他是被动的——安心的做着自己的白日梦,直到有一天,他被老板解雇,现实要求他不得不去尝试着改变的时候,沃尔特才开始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角色。

  我们在写作剧本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我们比沃尔特要好的一点是我们有一个老师——编剧工具书在教导着我们不要走错路,坚持下去,理解人物,建置冲突...但是其实这样一个过程也总会迷失,我在2017上半年写了两部剧本,一部奇幻一部悬疑,在写作的过程我的感受很好,总觉得自己这样写没错,我把书上所有的知识点都用上了,每一个小细节都准确的定位好,角色该有故事都有,但是在创作完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没有觉得,直到现在来看的话,这个问题非常清晰。

  这个问题就是:我的所有故事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前提,他们就像随波逐流的死鱼,毫无生气可言,因为忽略了前提的重要性,所以我发现很多时候人物的动机在剧本里就显得很牵强、生硬。

  所以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在创作剧本大纲之后,明确一个清晰的前提,告诉你自己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让人物发生改变的那个事件是什么。

  我们可以套用书中提到的“如果......,那么......”这样的句式来让前提变得更加的简单和让人期待,像是《人生遥控器》这样的片子里,如果没有「人生可以调控」这样一个前提,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法成立了——因为故事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前提来建立起来的,失去了前提或者前提不明确的话,电影故事就会变毫无逻辑可言,也就不必再谈什么观影乐趣了。

  在写作剧本的过程中,有一本工具书放在旁边可以时刻的确定你写作轨道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商业性的类型片的剧本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期待的那种剧本,但是它却可以帮助你更快的进入到电影行业里来,而且你要知道的是,只有拥有了说话的权利之后,我们才能够有创作自己喜欢的剧本的权力,在编剧创作的初期,想要让自己喜爱的剧本成为荧幕上的电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确实如此,如果你的剧本保证不了电影的票房,怎么去保证制片方不会亏钱呢?

  对于创作一部优秀的剧本,可能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如果只是创作一部「高概念」剧本的话,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只不过不愿意去做,但是我不认为「高概念」是一个贬义词,诺兰导演的作品把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尝试一下呢?

  先明白怎么写,再学着去做,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际的书,如果你能够按照本书的内容一步步的去做,那么我相信《编剧有章法》这本书将会提供给你一个通向成功的阶梯。

  最后,谢谢观看。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五):译者自序:比起天赋,创作的欲望更加重要。

  写作是可以习得的吗?

  我们学习说话、写字;学习数学、化学;学习握筷子、养植物;学习食材的挑选方法、菜肴的烹调步骤;学习如何鉴赏一副画、读一首诗、品一支酒,却常常认为写作的技巧是无法习得的。似乎在大众的认知里,艺术能力拼的就是天赋,审美品味完全是主观性的,没有标准可言。

  这非常奇怪。

  事实是,天赋确实算是一种先决条件,天赋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有人千杯不醉,有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只能每天早睡……然而即使天赋异禀,没有后天的学习,强大的基因只是沉睡的狮子。所有的天赋都需要后天的唤醒、发掘,和长期的训练。

  但如果没有天赋呢?

  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这该是个伪命题。我想大部分认真啃书的人,在写故事方面是一定有所长的,或者至少有写作的欲望。没有写作甚至想象欲望的人,怎会对写剧本这件事感兴趣?

  相比起天赋,欲望更加重要。

  只有保持长久认真的兴趣,不仅写作可以被教导,对于电影艺术的审美和其所传达思想的褒贬能力都可以习得。不过,请多点耐性,每一个创作者的学习过程都要持续一生之久(而观众的学习过程则可能需要更久)。

  在这一点上,威尔·史密斯专属剧本顾问迈克尔·豪格给大家上了生动的十二堂课。

  在《编剧有章法》一书中,他选取了一百多部近二十年的上佳剧作,条分缕析,以飨读者。值得留意的是,入选的影片绝不只有商业大片(当然,兼顾了上佳剧本和绚烂特效的《阿凡达》是作者分析的大头),更有《阳光小美女》这样的独立电影,除此之外,上世纪80、90年代的好莱坞轻喜剧《窈窕淑男》、《二见钟情》,冷门佳片《体热》、《空气娃娃之恋》等等。

  这些值得书写的电影,确凿地证明了优秀的故事是可以抵得住时间潮流的。

  一两年前为了翻译本书,我把里面提及的电影都(大部分( •̀∀•́ ))看了一遍。惊喜的是,过去了挺久一段时间,这些结构紧凑、情节精妙的故事作为故事的整体仍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绝非只残留了些好看的画面、某句台词,或是某个演员出彩的表演。相信读者们如果跟着作者的文笔,边拉片,边学习,边写作,一定获益颇多。

  而其实上面我所说的“天赋”是不准确的。

  因为我们自小接受的写作教育与训练多侧重于散文、杂文、纪实叙述,进入高等教育,我们会开始受到学术写作的训练——这是格外强调“编辑”(edit)的一种写作,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语言上——我们需要严格评判(judge)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质疑、筛选。

  而创意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弃自我编辑,像演员在舞台上要放开自己的身体,创作者们必须放开自己的思维、情绪。

  灵感也并非是凭空而生,它不会在你进行深远的冥想时飘然而至。所以豪格教我们积累知识,除了大量地观影,还要练习从现实中取材——比如学习看新闻并将它们捏合、转变为剧本创意——这个过程在这位顶尖故事教练的指导下变得十分有趣。

  完成了素材的积累练习,灵感的激发和探索也得到了实现,我们有了一个不错的“故事概念”。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写作的欲望,并且将其给予笔下的“人物”追随着自己的“欲求”开始了行动,让他们在 “动机”与“冲突”中逐渐活了起来。 “人物成长弧”也将故事的“主题”展现开来,水到渠成。角色们经历了一系列合理设计的事件(“结构”),穿过了一幕幕曲折的情节(“三幕”),说着贴合自身的真实“对白”, 做着清晰明确的“动作”,推动着故事向前......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和其他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一样,你要让你的剧本中的一切都牢牢在你的掌控之中,

  描述性的文字、音乐,以至于剧本的格式也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而在创作剧本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必要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从绘制人物、动机、冲突的图表,到检查结构的清单,直至阅读自己的剧本成品、绘制剧本图表……你要让纸页上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得到认真对待。

  难能可贵的是,豪格也关注到了创作者们对于超越套路之外的电影剧本的需求【当然除了实验电影、外语片、纪录片、色情片ヾ(^。^*)】。他认为大部分“规则的例外”都可以归为三种模式:传记片、竞技场故事,和女性模式故事,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除了有关创作的一切,作者把最后的笔墨献给了电影商业的部分——如何吸引买家、如何创投、创建剧本项目等等,以及最重要的,“编剧的生涯”——正如豪格自第一页起就时时挂心的那样,他不停地鼓励编剧从业者,尤其是小白们:行业的现实纵然残酷(并没有比其他行业严重太多),热忱的理想也有必然成功的道路可循。然后想象最后一刻,你在狂喜与激动中完成了作品(虽然咽下这份激动的滋味往往不好受)。

  或许有一天,电影也会走到“当代艺术”的境地——当画家、摄影师、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行为艺术们可以不拘形式、题材、规则,不受约束,不用顾忌观者的意见。也必将有一天,智能机器人会出现在片场,帮助打光、布景、摄影、录音......编剧们也可以利用智能科技更加轻松便捷地将脑海中的想象转化为文字——甚至是画面。

  甚至,另一种艺术形式取代了电影,今日最流行的电影不得不依靠后人的拯救和保护,像壁画一样,在博物馆里接受怀念与想象。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当宇宙只剩下最后一个有思想的人类,她/他也一定会坚持追寻历史、记录现实,并畅想未来——没有什么能剥夺我们生而为人的这点爱好与本能;而如果外星的智慧生命或者天神成为了最后的观众,他们也一定对个人之外的体验产生兴趣。

  在属于电影的最好的时代,剧本之于观众就如同上个世纪的小说之于读者,或者更久远以前的诗词曲赋之于听者。电影的剧本完全值得被当作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得到精心的对待。如果一个故事“在你的灵魂里烧出了一个洞”,就放手去写吧。接受自己才华的指引,认真对待你写下的每一个字,让故事带领读者/观众经历难忘的曲折旅程,让他们体验那些拓宽生命广度和趣味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见其所相见、所未见。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六):票房高达30亿美元的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

  《寻梦环游记》上映14天,中国内地票房就高达6个亿,各大电影网站对其评分更是高达9分以上。

  有人说,这不是皮克斯最好、最高水平的电影,但却是最温暖的。看过电影的2/3人都会被电影感动到哭。《寻梦环游记》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叫米格的小男孩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和家人作斗争而引发的一系列怪事的故事。

  单单一看这个故事梗慨,你肯定会觉得这样的电影题材太多、内容太俗套,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还是文学作品,都可以一抓一大把。为什么偏偏是《寻梦环游记》不但好评如潮,还额外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呢?

  按照迈克尔·豪格在《编剧有章法》一书中的观点解释便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众的情绪。看过电影的我对这个解释深以为然。人们对电影的痴迷,就是为了在真实的、日复一日的、没有多大变化的甚至机械般的生活中去体验那些自己从来不曾有过的情绪、思想、情感、冒险,在短短一个半钟想象自己如电影主人公般经历磨难,实现梦想,从此过上开挂生活。

  票房高达30亿美元的《阿凡达》电影,主人公杰克的英勇威武同样满足了我们内心对摆脱过去的阴暗生活,获取新生的渴望。

  这些电影的成功有诸多的因素,但是优秀的剧本是前提,其它的是锦上添花。今天我就着迈克尔·豪格的《编剧有章法:俘获观众和打动买家》一书,看看票房高达30亿美元的好莱坞成功商业电影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编剧有章法》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作为一名编剧怎样去写出一本优秀的剧本以及如何营销自己的剧本的有效方法。

  《加勒比海盗》、《怪物史瑞克》的联合编剧特里·罗西奥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有五本书是每一位想要创作剧本的人都应当阅读的。其中一本就是此书,至于其他四本,并不重要”,“没读过这本书,就别来好莱坞,因为人人都读过”。如果你的梦想是做一名编剧,这本书就是“如何写好剧本”的经典。

  作者迈克尔·豪格本身有着十余年的剧本审读经验,深谙那些受好莱坞欢迎的成功的剧本的写作技巧,作为一名编剧和编剧顾问,迈克尔·豪格出色作品有《我是传奇》、《汉考克》、《功夫梦》等。他不但是写作高手,还是出色的剧本推广人,懂得如何利用写作、讲座、工作坊、网络视频等技巧推广剧本。

  迈克尔·豪格认为成功的电影剧本的实质都是相同的,在剧本中,编剧只需要“让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能够克服一系列看上去不可逾越的障碍,去实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欲求”,从而达到“激发观众情绪”的目的。事实上,编剧的主要写作目标也是这个:“激发观众情绪”。

  如果一个剧本没能够让电影开拍的制片人、高管、经纪人、经理人、演员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微笑、大笑、哭泣、伤心、兴奋、害怕或者被吓到,那么这个剧本就是失败的。剧本本身无法引起审读人的共鸣,观众自然也没法感受来自屏幕上的爱恨情仇、恐惧失望、兴奋激动,也就谈不上“亲身体验般”的感受了。

  目标看起来太简单了,就六个字,可要实现这个目标,迈克尔·豪格却用了28万字去解释“如何让人物讨人喜欢?”“如何制造障碍?”“如何打造欲求?”“如何打动观众?”

  与小说写作一样,迈克尔·豪格说:“任何剧本写作包括4个因素:故事概念、人物、情节结构、分场。”那么简单?先来看看他怎么说。

  首先来看第一个:故事概念。

  迈克尔·豪格给故事概念的含义是:这是关于一名什么人,想要做什么的故事。“什么人”是人物,“做什么”便是欲求。符合他在开头提出的“剧本的实质”。

  “欲求”要引人注目,要符合以下条件:可见化的、有明确的终点、贯穿整个故事、不顾一切要去实现的、主动追求的、在能力范围内的。事实上把这个欲求描述清楚了,也就把电影的5个必要因素:主人公、同理心、欲求、冲突、风险写出来了。

  用大家熟悉的《寻梦环游记》为例。米格喜欢音乐,要把音乐当做自己的事业,不想像家族的每个人那样,一生做鞋子。可家族却对音乐深痛恶觉,极力反对米格玩音乐。米格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居然去歌神德拉库斯的坟墓屋去偷吉他,结果进入了亡灵世界。为了得到回到现实世界和对音乐的祝福,他甚至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喜欢音乐—去追求—遭遇反对—不顾一切去实现”这个欲求是“可见化、有明确的终点、贯穿整个故事、不顾一切要去实现的、主动追求的、在能力范围内的”,而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看到米格和家人之间的发生的冲突,他的坚定和处境就引发了观众的“同理心”,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会不断为他担心,急切想知道下一步他能不能渡过难关。

  其次我们来看看:人物。

  有了故事概念,接着需要塑造人物,用人物带动情节发展。事实上人物的塑造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同理心”的,在故事的发展过程,观众会因为各个人物的特性而产生不同的情感。

  人物塑造包括表现动机、冲突和主要人物的四种类别。动机就是这个人物想要做什么事情。冲突就是在做这件的过程的阻碍。主要人物的四种类别包括:主人公、主要敌人、映像人物(帮助主人公实现目标的人)、浪漫人物(爱情方面)。

  《寻梦环游记》中,主人公:米格;主要敌人:奶奶,还有后来的坏蛋德拉库斯;映像人物:埃克托、曾曾奶奶;浪漫人物:无。

  故事中,每个人的动机都是清晰可见的,米格要追求音乐梦想,奶奶要捍卫全家不得有音乐的传统,坏蛋德拉库斯要不顾一切成为世界最好的音乐家,埃克托要在灵魂消亡之前得到回现实世界的资格,曾曾奶奶要把米格送回真实世界。而冲突则是这几类人物在追求各自的动机的时候出现的一系列障碍。每一个阻碍人物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冲突都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主人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顾一切的决心以及主人公的心里路程的成长。

  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了之后,还要有主题。这相当于一篇文章的立意。“主题是电影对于人类境况所做的一种综合表现。它是编剧的潜藏处方,告诉你一个人应当如何度过一生,才能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充实、有个性、有道德的人。主题是普世的,适用于观众中的任何一个个体。”主题必须由主人公在故事的进程的成长和内心转变来解释阐明。

  《寻梦环游记》米格为了反抗奶奶对他的打压,不惜破坏奶奶供奉的祖先照片,认为亲情不值一提。即使阴差阳错去了冥界,他为了得到曾曾奶奶的祝福回到现实世界,撒了谎说自己会放弃音乐。在这之前,米格的内心一直只有音乐梦,完全没有家人亲情的概念。后来得知自己的偶像歌神德拉库斯是杀人凶手,曾曾爷爷埃克托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能在亡灵节那天回家见到自己的女儿coco,米格才逐渐意识到原来亲情那么重要,家人能相亲相爱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至此米格的成长弧度完成,电影主题就出来了。

  再次来看看:结构。

  任何故事的发展都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剧本中,要很好的完成架构的安排,迈克尔·豪格说:任何电影都是由三幕组成的。第一幕目标是确立背景、人物、处境、以及主人公的外在动机,这部分占25%。第二幕构建动作、悬念、节奏、幽默、人物发展以及人物揭露,占50%。第三幕目标是解决主人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占25%。在第一幕和第三幕必须要有“设定(setup)”和“余波(aftermath)”两个元素。设定是在第一幕展现主人公的日常,表现心理困境、冲突,余波则是在最后一幕展现主人公解决了或者没解决在第一幕遇到的问题,两者相呼应。

  比如电影开头,“设定”是米格要玩音乐,家人反对音乐,结局“余波”是家人同意他玩音乐。

  电影屏幕上的一分钟就是剧本的一页,整个剧本应该在100页左右。对于要把剧本当做样本去得到工作机会的新手编剧来说,剧本的页数绝对不要超过120页,否则没有审读人会去看你的剧本。

  并且,在剧本的前十页,必须牢牢抓住审读人的注意力。迈克尔·豪格在书中说的是“引诱审读人”,就是说让审读人在剧本前十页对你的故事欲罢不能,有着强烈读下去的愿望,不然审读人就会弃剧。看半天都进不了状态,观众也是会烦的。

  最后来看看:编写分场。

  在牢牢记住“屏幕上的一分钟等于剧本的一页”的基础上,编剧们可以在对动作、描述、对白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把故事描述得清晰生动引人注目,瞬间引诱审读人的目光,“确保激发最大化情绪”。审读人情绪被激发了,自然就成功激发了观众情绪。

  例如描写米格回到阁楼上的房间的场景,普通描写:米格从街上回到阁楼,流浪狗丹丹尾随。

  抓住审读人注意力的描写:米格在淡黄色的阳光下兴高采烈蹦蹦跳跳,一路小跑往家里跑去,他避开正门,从围墙外面的石头堆往屋顶爬,三二两下就爬上了屋顶,流浪狗丹丹尾随米格,往石头堆上跳,却差点掉下来,吓得它汪地叫了一声,米格害怕它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赶紧伸出手把它拉上了屋顶。

  无论是描写动作环境还是对白,描写都是为了更加逼真展现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让审读人在看到你的描写时脑海已经构建了一部电影。

  以上,完成就可以把剧本放在抽屉一个星期,然后拿出来色修改,最后拿去卖钱了。当然,肯定不是我3000字描述的那么简单的,在书中,迈克尔·豪格在这四个主要构成因素的基础上都做了详尽的解说和延伸,每个步骤应该怎么写都用电影去分析说明,以至于他为了讲解这些概念,在书中列举了100多部电影。

  优秀的剧本是一切的基础,演员导演特技等其它元素只有和优秀的剧本相结合才能成就一部成功的电影。就像作者迈克尔·豪格在书中说到的那样:“《阿凡达》成为历史上最赚钱的电影,正是因为它的剧本。故事不是唯一,但是一切的基础。作为电影人,詹姆斯·卡梅隆无人能比的成功首先是因为他有讲好一个伟大的故事的能力。”

  当然,就像作者说得那样,这个方法是从一句话的长度的故事概念开始,发展到一部115页的完整剧本,是讲究调理的,逻辑性的,安全的写作模式。这不是创作优秀剧本的唯一途径,但却有着最大的优势:安全 。如果你的才华可以写出像希区柯克的《迷魂记》、《群鸟》《美人计》和伯格曼的《处女泉》、《第七封印》那样的剧本,以上的写作方法都可以忽略。

  剧本是成功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了,其它一切你想要的都会随之而来的。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七):所谓卖剧本,其实更多是在营销你自己

  在追求你的编剧事业的过程中,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销售你的剧本,而是营销你自己。你的最终目的是想要通过为电影或者电视写作来赚钱。售卖你的已完成剧本当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条途径。但是你要记住,你自己就是商品。你正在营销的是你的才华,而你的剧本将会展现那种才华。

  然而,大部分由好莱坞制造的电影都并非来源于已完成的剧本。续集、翻拍、小说改编、漫画书、游戏和真实故事,以及起源于某些创意的电影—这些组成了大部分我们所能在电影院里或是在电视机上看到的东西。“待售”剧本—在商讨有关剧本的任何协议之前,编剧用自己的时间和资金研究和创作的,等待收购的剧本—只占有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电影中的不到三分之一,而在电视上放映的连续剧则基本上不会出自于这样的剧本。

  比让你的剧本立刻售出更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剧本代表你作为一名编剧的才华和能力。虽然剧本的成功销售总归是你的一个目标,并且如果真能成功卖掉一部剧本会是很棒的一件事,但是,你也必须将你的剧本当作你的一张名片和一份写作样本来使用,让它能够为你获得更多的编剧工作机会。

  我认为编剧们都过分关注于寻找代理,而对于写作一部不需要代理的剧本则太不重视。才华和承诺在好莱坞很快就会为人所知,一旦你有了一部创作优良、情绪上引人入胜、具有真正商业潜质的剧本,你就会看到你有很多条途径去达成一笔交易。

  不幸的是,这并非意味着你可以将完成了的大作粘在你的枕头下面,然后等待着“剧本精灵”给你带来一份三部电影的合约。发展人脉关系,把你的剧本送到审读人手中,这对于你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这里探讨的是销售—出色的、老派的、四处奔走找机会的、敲门到访的、打电话沟通的推销术。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做一名编剧以养活自己,那么你就不能成天闭门造车。你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在将你自己推销给那些可以使你的电影得到拍摄的人时,你就把自己放在了另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位置上,承受被拒绝、遭受挫败和劝阻的风险就成为了你工作的一部分。

  在开始你的营销战役之前,你必须确定自己已经拥有用以追求你的事业的必备之物:一部优秀的剧本。

  为了将你自己作为一名编剧向市场进行推销,你必须拥有一部完整的剧本。这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就算你有某本书的版权、剧本阐述、一个大热的创意、来自于某位明星的兴趣,或是除却完整剧本以外的其他任何东西。你可以将这些额外的东西拿来用以实现电影的制作,但是你不能因此成为一名编剧。此中只有极少数的例外情况,因此你最好忽略这些额外的东西。应该被你当成必须遵照的守则的是:只有当你完成了一部剧本时,你才可以开始采取这些手段,以求向你的终极目标挺进。

  你不仅必须拥有一部完成的剧本,这部剧本还得归属于你所追求的类别:半个小时的情景喜剧,一个小时的电视剧单集,或是一部故事片长度的影片(故事片或是电视电影)。两部属于你的关注领域的已完成剧本比一部剧本好两倍都不止。每一部额外的剧本都会比前面一部更好,增加你的成功机会,并向你的联系人展示出你对完成自己的目标的坚定信念。

  不要考虑为一个还不存在的连续剧集写小型电视系列片或试播集剧本。这两种类型的剧本几乎都是由那些已经证明自己实力的、在业内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的编剧创作的。最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向市场推销你自己,你必须拥有一部专业水准的剧本。所以在开始投稿你的剧本之前,你必须确定它的质量是足够好的。

  不幸的是,你不能相信自己在这一点上的判断。你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剧本很棒;到目前为止,你为你的剧本已经如此努力地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以至于艾德·伍德那部著名的大烂片《外太空计划9》是你创作的,你也会认为很棒。

外太空计划9 (1959)6.01959 / 美国 / 恐怖 科幻 / 艾德·伍德 / 格雷戈里·沃尔科特 Mona McKinnon

  所以,去找一些关于你的剧本质量的、更客观的感受吧,你可以紧随以下流程:

  当你完成了你认为是最终改写的稿子时,将你的剧本放在抽屉里一个星期,这是为了制造一些情感上的距离。否则的话,你只会因为终于完成了剧本而感到释然,而不会有一丁点的客观意识。然后,为你的剧本做最后一次润色修饰,并要以最诚实的态度确保你的剧本达到了这本书里所概述的所有要求。仔细检查,看是否有笔误、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尽你最大可能地让你的剧本呈现最好的状态。

  当你的剧本达到了你可能做到的最好水准,你就应当在美国版权局(copyright.gov/register)以及美国作家工会(wgawregistry.org/webrss)为其注册版权。这是对你自己最好的保护,可以防范剽窃,并且为在你的剧本被改写和制作时确保你得到正当的署名。

  然后你应该请五个你信得过他们判断的人来阅读你的剧本,你得让他们给予你意见。你相信他们的判断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有才智,了解有关电影的知识,并且在电影行业里工作,或至少看过大量的剧本。

  把其中一份剧本给你的母亲看是没有害处的,这样你就可以确保至少会得到一个正面的反馈。但是,你应该将其他几份剧本给那些你知道会表现诚实的人,他们既不会对你的心理感受过度敏感,也不会妄作批判。

  如果不邀请这五位朋友或联系人,你也可以雇佣一名顾问来对你的剧本进行评判或是指导。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八):嘛,其实剧本不是写给自己或者观众的

  本书用一个名词解决了我的心结:审读人。

  当看到这个词的时候,纠缠在我电影剧本修改里的那些痛苦呕心浑身不得劲的宿醉状况,仿佛被强灌醒酒汤。

  对啊,我以为认清情况,把剧本当做内部工作的沟通文本,是用来和导演分镜扯皮的道具,认识到这个层面已经算是清醒了。

  其实不过才到制作层而已,真正麻烦的是提案层。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剧本要面对的是审读人。仿佛把我潜意识里想承认又不想丧权辱国一样屈服的那点儿自尊心一脚踢开。因为剧本是用来拉投资、组班子的项目初创时期,能拿来代表内容的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东西。

  所以制作层面对的问题,和提案层比起来天差地别。

  本书的重点就是围绕提案层讲编剧应该怎么办。提案时期,剧本和一切都没定下来,编剧面对的可能是极其惨烈的diss和反复,使得一切都处于战争迷雾之中,这时站在编剧的对面,甲方的审读人向你伸出了机器猫的圆手。

  愣着干嘛,赶紧上去握红它丫的报个仇再说啊!

  《编剧有章法》看到名字的时候以为是老生常谈,打开之后感觉条条对症。我忍不住拿着记号笔便签和笔记本在粗过一轮之后,又认真地继续再精读。

  最钟意的是『3.2.2制造同理心效应』这一节。有个可悲的原因,是我被疯狂diss的就是这部分——一方面是我面对的投资人大佬们说不理解不认同,一方面是我抓耳挠腮觉得你tm是不是看不懂汉字,还特么有什么能不理解的!

  本节里提出剧本能让审读人取得同理心的方式,首先要不然就让他们难过,要不然就让他们担心,要不然就让他们觉得这个人物哇塞卡哇伊;

  其次才是人物的人格魅力、特殊技能和能力、以及剧本里设计的熟悉有通感的世界观和人物身上的小缺点。

  而多数剧本写作技法书强调的是后面的这几项,就是编剧的内练功法。而外练皮相,也就是怎么让剧本成为『面向对象化』的好产品,是本书的特别专长。它正解决了我的痛点。

  本书除了在同理心这项之外,关于故事概念、规则、结构和自我营销部分也有不少颇有启发的建议。

  这不是一本基础剧本写作概念剖析的书,而是对于已经有剧本创作实际,在苦恼如何和甲方寻找沟通的突破口的编剧晋级书,而遍寻市场,从这个角度入手的编剧书真心不多,因此显得格外难得。

  所以,投资人爸爸们,等我啊呀呀呀和你们再来战!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九):为观众制造一个“虚构的梦”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1998年的音乐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人,他生于豪华轮船佛吉尼亚号,死于弗吉尼亚号,一个音乐的天才人物,用绝对客观的视角,还原了这个世界本来面貌的故事。 165分钟满满的孤独,我看到男主对音乐的狂热、面对陆地时的迷茫、在选择面前的懦弱,明明是一部看起来又丧又悲剧的电影,却不知道为何牵动着我的情绪,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代入,猜想电影下一秒会出现什么,这些角色在想些什么。随着他笑,随着他哭,眼睛红红着幡然醒悟,我好似从生到死,在电影里体验了另一种人生。

  看完电影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究竟是何种魔力,会让我们被好的电影吸引、抓住心魂?面对精彩的电影,急切地想知道那些让人启发、感动的对白和情节,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面对卖座的电影,明明就是好莱坞的那些套路,可为什么却又能在竞争激励的电影市场脱颖而出呢?

  直到遇见《编剧有章法》。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说,好的电影,是能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情绪。对于这点我深以为然。美国作家詹姆斯·弗雷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虚构的梦”,就是指好的故事能通过经历,将读者传送到全新的世界,获得不一样的体验。电影更是如此,有了视觉上的优势,一个好的故事剧本,就能轻易让观众体验心灵3D般的身临其境。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又说了一句金句:“作为编剧,主要的目标不是销售剧本,而是营销自己。”当把自己当作商品,那营销的就是自己的才华,剧本则将展示那些才华。

  电影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优秀的剧本一定是前提。如果想知道这些成功的电影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在《编剧有章法》里能找到答案。作者迈克尔·豪格本身就是创作出《我是传奇》《功夫梦》等广受好莱坞欢迎的资深编剧,还有着十余年剧本审读经验,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会告诉你“如何写出好剧本”,也会让你知道什么是好剧本,以及如何创作、包装和推广一部剧本。简直就是从生产到售卖一条龙全包服务,抓住观众的心,也抓住买家兜里的资金!

  《编剧有章法》全书结构很清晰,分为开发一个好故事、创作电影剧本、教你如何销售剧本三个部分。这本书适合三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是从未接触过编剧行业,可以从这本书里一窥编剧创作的门槛,另一种刚好相反,是有了自己的剧本却苦于变现,可以从作者多年的影视从业经验中收获成熟的剧本销售技法,还有一种则是无意从事编剧行当的人,本书作者选取分析了上百部佳作,不只有商业大片,还有不少独立电影、冷门佳作等不同类型,既然写作能有技巧可以学习,对于电影艺术的审美和对其传达的思想辨别能力也可以从这本书习得。所以,无论是新手或老手,都可从中汲取好莱坞最受欢迎编剧的丰富经验。

  无论写小说还是创作剧本,皆需一个好的故事,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才是决定你产出的东西价值几何的关键因素。所以第一部分,就是在教读者如何开发出一个好故事。

  作者强调编剧主要目标是激发读者的情绪。作为编剧,就是要想如何完成这个目标,如何让创造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物?如何打造一个引人注目的欲求?如何安排和制造一系列必须被克服的障碍?如何写才能保证观众的情绪投入?

  这就需要了解创作故事的基本方法:故事概念、塑造人物和开发故事主题、编排情节结构。

  关于故事概念,说直白点,就是“这是一个关于什么人想要做什么事儿的故事”。所有的剧本,只要给主要人物一个可见的追求目标,就有了电影的故事概念。

  那如何才能创作一个好的故事概念呢?

  作者教我们要积累知识,从现实中取材,比如学习将新闻或听到的真人故事,将它们整合、转变为剧本创意。完成素材积累,就会有了一个不错的idea。

  在这个idea里,你必须要给你的主人公确定一个可见的目标,作者称之为“外在动机”,这个外在动机是开始整个故事的起因,因为有了这个外在动机,才会推动故事的展开,比如《和莎莫的500天》讲的就是一个贺卡写手想要赢的一位同事的心,并保持一段爱情关系的故事。“获得同事的心并和她发展恋爱关系”就是主角的外在动机。

  可能一个故事概念就是一两句话,但因为外在动机不能为故事提供力量和艺术性,所以那些打动、启发和抓住我们的东西,还需要从故事创作的其他方法来实现。

  其他方法就包括塑造人物。

  人物是一个故事的灵魂,抓住观众的心需要一些令他们感兴趣的人物,通过他们来让观众体验情感,感受到那个”虚构的梦“。

  那如何创造鲜活的人物呢?

  你需要明确你的人物这些东西:TA是男是女?多少岁?长什么样?由什么样的个性?在做什么工作?家庭情况怎么样?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TA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儿?以上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物理构成、人格、角色、背景。

  为主人公描绘粗略的轮廓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利用观众的同理心,增强人物身上的品质,让TA的个性更加鲜明,最后人物一定不能从头到尾一层不变、顺顺利利,所以还需要给人物制造冲突,一方面借由人物身上的外部冲突推进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内部冲突让人物在故事进程中精神或物质上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物成长弧。

  当然,人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讨观众欢喜这么简单,你希望你的故事传递出什么观点,都是要靠人物在故事进程中的成长和内心来阐述、传达的,所以故事的主题产生于人物成长弧。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纵使是华而不实、充满娱乐性的卖座套路故事表面下,也有从完全不同的层面向观众传达的思想、道义和朴实道理,这才是让电影故事在卖座的同时有了更能让观众买账的理由。

  作者强调,我们是无法给剧本强加一个主题的,所有的故事主题都是在有了标准的故事概念、主要人物及其外在动机和冲突之后,从这个时候开始,探究人物的内在动机和冲突,再看能找到什么样的普世主题。

  当有了故事概念、人物塑造和故事主题之后,如何把这些东西全部串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精彩的故事,那就是情节结构编排要做的事。

  虽然在《编剧有章法》中,作者重点在于讲编剧创作,并未过多教授写作基本技巧,但在这一部分也提到了写作基本技巧:三幕结构,也就是把故事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

  作者建议遵循将故事25%作为开头,在开头交代故事背景、角色以及主要人物的外在动机,中间50%作为中段,展开冲突和人物发展,讲述主人公为实现目标而做的行动,以及为了阻碍主人公实现目标而设立的障碍,最后25%作为结尾,主人公为了达到目的做出最后的努力,故事露出最后的结局。

  其中利用关键事件和高潮来切第一幕和第三幕,在本书中个人感觉可能因为翻译或作者抽象了概念的原因,情节结构这部分讲的不是特别透彻易懂,倒是写作指导书《这样写出好故事》中用两扇门的概念来解释三幕式分割技法,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更为通俗易懂。

  总的来看,创作剧本的前提是有一个好故事,而卖座的好莱坞电影故事也有一定的标准,作者所说的这一部分内容,正是向读者透露了那些标准是什么。与一般小说创作不同的是,因为电影是视觉语言,故事传递的所有力量和艺术性,都需要靠人物来阐述和传达,所以人物的塑造和人物内外在动机及冲突,在整个剧本创作过程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接下来的电影剧本创作部分,也是以人物的动机、冲突及成长弧为根基。

  剧本创作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成熟的步骤和阶段,刚才第一部分讲了前三个阶段,那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创作电影剧本。

  对于编剧来说,在把剧本卖出去之前,要做的就是用剧本抓住审读人的心,调动他们的情绪。同前面三个阶段一样,编写分场也有一些原则用于书写动作、描述和对白,保证剧本审读人的情绪投入。

  除了作者在这一章针对描述性文字、动作、音乐、对白的建议和技巧外,想要写出成功的剧本,别忘了剧本创作最主要的步骤:你得看电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观摩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发掘它们的共同点,倾听买家和观众的欲求和需要。

  另一方面,想让自己的剧本成为卖座的电影,就要让剧本在一开始就更符合电影商业化制作,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扮演导演的角色"。就是想象如果是你自己正在导演或是剪辑整个电影,你会在哪些地方切换镜头?在每一个你想要对电影进行剪切的地方,你都应当开始一个新段落,这样,你的场景节奏就会与电影场景节奏相匹配,保证了剧本符合”一页纸等于一分钟“的准则。

  好莱坞其实是有标准的,对照作者在书中给出的各种意见,检查我们的作品,从绘制人物、动机、冲突的图表,到检查结构的清单,最后阅读自己的剧本成品、绘制剧本图表,让自己的写作达到那些标准的方法,就是创作出一部卖座电影剧本的关键之一。

  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将近100页的篇幅,传授了”如何将剧本卖出去“的经验和方法。

  总结下来,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强调编剧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卖剧本,而是营销自己。因为在这个市场上,真正搬上银幕的电影都不会出自”待售“的剧本。况且现在电影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所以,剧本创作完毕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等待天降合约,给你带来大笔的收入和名气。

  要想成功成功的编剧,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接受当剧本创作完毕后,自己就要化身成一个给力的销售的事实。发展人脉,把剧本送到审读人手里才是成功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编剧有章法》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资深编剧阿特·阿瑟——也就是作者的岳父——做编剧的两个秘密,第一条就是:不要等到把它变成对的时候,要把它写下来;第二条就是:脚踏实地、努力勤奋、不屈不挠,真正花时间去写作。

  我想,无论是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也好,还是纯粹把这本书当作写作指导书也罢,上面两条秘密,都是受用终身的金玉良言。

  即使最后你看完这本书,没想过要从事写作的行当,起码以后看电影的时候,因为懂得电影创作的这些技法。再观影时,电影所有故事脉络都能清晰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你能透过编剧、导演、剪辑师、灯光师等等这些人的眼睛,体验到完全不同的角度。用一张电影票的钱,赚到了N份不同视野,何乐而不为!

  《编剧有章法》读后感(十):在一部精彩的电影中,离不开这样的人物设定

  我们这一代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美国好莱坞电影了。

  记忆里,在我5岁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第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片《狮子王》。那个时候我很喜欢这部动画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小狮子辛巴草原之王穆法沙的儿子,它本该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长大之后继承父亲的王位。可是它有个叔叔刀疤,一直觊觎穆法沙的王位,终于伺机杀害了穆法沙,并把年幼的辛巴驱逐出境。后来它遇到善良的彭彭和丁满,把它抚养长大。偶然得知当年叔叔的所作所为之后,辛巴回到草原,打败了刀疤,夺回了王位,并和自己的青梅竹马娜娜在一起,结为伴侣。

  那个时候年幼,看见刀疤用诡计杀害穆法沙时,觉得很愤怒,而看到辛巴终于打败穆法沙时,又拍手称快。我们总是喜欢看到,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好人总是能洗清冤屈,而坏人最终会被惩罚。

  直到我长大之后,看了许多电影,才发现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有类似的模式,观众们最终因为看到坏人被惩罚,而好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奖励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电影院。因为它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还不是那么糟,再强大的坏人,也总有被制裁的一天。

  但是为什么很多电影是这样的设定,我却从来没有细想过。直到看了好莱坞著名编剧迈克尔.豪格这本《编剧有章法》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电影中的人物设定,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的。

  迈克尔.豪格,是好莱坞非常受欢迎的编剧和剧本顾问。经豪格之手,有很多被搬上上大银幕并广受人喜爱的电影,如《我说传奇》,《功夫梦》以及《汉考克》等等。他不仅自己写剧本,在早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也曾经阅读过大量别人投稿的剧本,对于评判一个剧本是好是坏,他也有自己经验丰富的判断。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剧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编剧有章法》,提供了主流电影剧本的创作的基础准则。纵观那些内容口碑上乘,票房也不错的电影,几乎都符合这本书里提到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何写出一本好的剧本?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好故事,如何塑造人物等关键步骤。

  第二,如何营销自己写的剧本,把它搬到大银幕上?

  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关于如何塑造人物这一章。看完这一章之后,之前的疑惑就都明白了。比如,为什么很多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是力量与正义的化身,而他们的敌人都是强大又恐怖的化身。

  在电影里,一般会设置四种人物类型:

  第一种:主人公。

  第二种:主要敌人。

  第三种:映像人物。

  第四种:浪漫人物。

  这四种人物设定其实都有各自的用途,少了其中一种,都很可能会让电影黯然失色,人物形象也不会那么饱满了。

  先说第一种,主人公。

  每部电影里都要有一个主人公。回想你看过的很多电影,比如美国队长,蝙蝠侠等,里面的主人公是不是都会有这几个特征:他身上一般都有受人喜欢的特点,比如勇敢,坚忍不拔,或者善良,幽默等等。试想,如果这个主人公谁都不喜欢,那么谁还愿意去看呢?

  在很多超级英雄的大片里,很多时候,主人公一开始,都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蜘蛛侠,在故事的一开始,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是个普通人,他善良且害羞,被人戏弄欺负,喜欢隔壁的女孩子却不敢去表白。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孩子的真实写照。作者说,一开始出现这样的人物设定,是为了让观众出现同理心和认同感,以便将自己更快地带入剧本当中,也为后面他的不平凡埋下伏笔。

  作者反复强调,每个主人公,都必须有一个可见的动机,以便推动故事的开展。比如为了赢得美人心,或者为了破获一起复杂的案件,或者像超级英雄们一样,对抗黑势力,拯救人类,这些,都是可见的动机。这个动机,最终主导了剧情的发展。

  第二种人物,是主要敌人。

  作为一个编剧,主要目标是激发情绪,情绪产生于冲突,而不是欲望。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给主人公来设定一个强大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主人公的行动,让观众对这个大坏蛋恨得咬牙切齿,才能凸显主人公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地对抗中,才让电影显得精彩。

  而这个主要敌人,越是强大,越难对付,这整个故事就会越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哈利波特里,他的主要敌人就是伏地魔。伏地魔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呢?所有魔法界的人甚至都不敢提他的名字,每次都说“那个人”,大家就知道说的是谁了。

  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哈利波特的成长才显得那么重要,否则,也许他最后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会魔法的小男孩了,我们也就不会一部又一部地追下去,看看他到最后到底有没有打败伏地魔了。

  第三种,是映像人物。

  这种人物是在主人公在克服种种困难时,出现在他身边,帮助他的人。

  比如开头提到的《狮子王》里,胖胖的彭彭和瘦小的丁满,就是两个典型的映像人物。没有它们两个的帮助,主人公辛巴不可能会活到长大的那天,直到打败自己的叔叔刀疤。

  出现这样的人物,最主要的作用是让整个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我们的主人公都不是完美的人,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而不是仅凭自己单打独斗。同时,主人公和这些人物的对话,也能揭示出一些故事的背景和冲突,让人明白主人公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假设哈利波特在面对伏地魔的时候,如果没有他那群好朋友的帮助和老师们的鼓励,就自己突然鼓起勇气去面对伏地魔了,那么这个请节就会显得太假了。

  第四种,是浪漫人物。

  简单来说,就是主人公喜欢的人。

  这种人物设定可以成为主人公外在动机的一部分。比如看见自己心爱的女孩被恶棍绑架了,主人公一定会拼尽全力去就她。

  有时候,为了剧情的需要,可以时不时变换浪漫人物的立场。比如一开始是支持主人公的,后来因为某件事情产生了误会,这个浪漫人物就与他分手了。后来又经历了重重困难,真相大白,两个人又重归于好。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人物,除了主人公之外,其他的不一定全部都需要。比如《飞屋环球记》里,就没有浪漫人物。《你的名字》里,就没有敌对人物。这些人物的安排,都是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调整的。

  其实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是善良的。我们在生活中,听到或者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会生气,会愤怒,看到一件令人惊恐的事情的时候,会害怕,会希望出现一个超级英雄,来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世界。

  所以电影,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口,或者让我们看到正义和希望,或者让我们反思自己,这也是这么多人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吧。

  而正是一部好的电影,通过一个个饱满人物的设定,让我们在主人公一次次的冲突和对抗中,或受到感动,或受到鼓舞,从而相信最终一定能够度过难关,这也正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所以看了这本《编剧有章法》之后,相信很多人即便以后不从事电影编剧的路线,也一定会对电影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