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约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约翰》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约翰》的读后感10篇

  《小约翰》是一本由[荷兰]弗雷德里克·凡·伊登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约翰》读后感(一):仅仅只是孩子

  《小约翰》据说是,《小王子》的姊妹篇。在看《小王子》的时候,第一次看完整本书,我的感觉不知所云,带着这种懵懂的感觉,我将电影看了一遍,还是不懂,最后,我决定再看一遍文章,看完之后,渐渐懂了。不是孩童,但是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去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这本书。就好像看人一样小孩大人在看待一个陌生人时,会产生不同看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到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关于这个世界,我们一生都在探寻和体验青少年时期似乎是第一个反思的高峰,小约翰会唤起那个时期的回忆。有些东西是美的,是新的,而有的东西阴沉却又熟悉。出生时的我们距离神性和自然最近,年老时趋近于人性和死亡,这一生便沉在此之间不断地挣扎。所以小约翰像是青少年时的一个探索,但其实也是一生的缩影。就好比人们常说的,人从哭到来,从哭离开如梦如幻,却又那么的真真切切,读完之后,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就是书中的这位小约翰吗?一心想要抓住美好的东西,美好却像幻灯片一样如影随形却又遥不可及。最终,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还是要正视自己,正视当下,正视未来,这样,我们才不会和美好插肩而过。 本书的一大特点想象奇崛,语言优美。在小约翰寻找,解读人生疑问之书的过程,就是成长之路。超越故事,直指生命意义价值。 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梦里有着少年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向往,对友谊爱情的依恋,对人世间真理的求索,奇幻而切实,撼动心灵,引发思考。正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小约翰经历了太多的冒险,最终踏上了猛士之路。 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世上如何前行?这是小约翰的问题,也是每个人的问题。看书看着看着,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该如何进行?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爱做梦而好求知,少年人都具备这一特点,这也正是成长的要义,不满现状,想开拓更美好的未来,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前行。 不妨说,人人都是小约翰,谁没有过爱做梦的小时候呢? 正如荷兰文学基金评价《小约翰》一样,它是一部超越时代想象力飞扬、诗意无限的作品。它崇尚灵性,在奇幻的叙事中,描述年轻人甜蜜和忧思。 “是我,在你还不懂得泪水含义的时候,让你为人流泪;是我,在你还不懂得爱是什么的时候,让你试,让你去爱人。我与你同在,可是你没能看见我;我感动了你的心,可是你并不了解我。”这段文字深得我心。 愿每一个少年都意气风发

  《小约翰》读后感(二):南开大学教授李新宇:关于《小约翰》的新译本

  (本文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李新宇)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100多年前,1906年,鲁迅与它相遇,一见之下即爱不释手。那时鲁迅在日本留学,因为决定弃医从文,所以购买了一些文学方面书籍,其中包括一些旧期刊。从一本破旧杂志——1889年8月出版的半月刊《文学的反响》中,他看到了《小约翰》的第五章,一下子被吸引了,再也放不下,于是到处去买这本书,连续跑了几家书店,却都没有,最后只好托书店到德国去订购,三个月后才终于拿到了它。21年之后,也就是1927年,鲁迅终于把它翻译出版。“无韵的诗,成人童话”,这是鲁迅给它的评语。鲁迅还说:“因为作者的博识和敏感,或者竟已超过了一般成人的童话了……我也不愿意别人劝我去吃他所爱吃的东西,然而我所爱吃的,却往往不自觉地劝人吃。看的东西也一样,《小约翰》即是其一,是自己爱看,又愿意别人也看的书。”从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鲁迅对它的喜爱

  作者弗雷德里克·凡·伊登(Frederik van Eeden,1860-1932),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除小说之外也写诗歌散文。但他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位医生精神分析学家。他活了72岁,后期放弃了文学写作,致力于对梦境的分析和研究。与小约翰开始奇妙的幻游而最终的结局是走向那“大而黑暗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所在的艰难的路”一样,伊登本人也是一个探索者,经历过一段由理想浪漫回归现实的路。他曾建立过一个财产公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公社,并且根据美国作家梭罗的隐居地沃尔登湖把它命名为“沃尔登”。这种乌托邦实验最后的结果必然失败,这使他能够更清楚地看穿个人和人类前行途中那些很有诱惑力的迷彩。正如他同时代的荷兰批评家所说,伊登不仅是当时荷兰影响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同时也是“最良善、最高超的人”,因为他是“负着负担的人,以及有着信仰的人”。

  与一般作家笔下的世界有所不同,《小约翰》揭示的不是人与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而是这个世界本来具有而常常被忽略的另一面:人与动物植物精灵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叫约翰的孩子,在精灵的陪伴下,在美妙大自然中漫游,听花儿说话,与昆虫谈心,与鸽子一起飞过天空……因为动物、植物和精灵的对话交流,它被称为童话。然而,作品却没有停留于自然界的这一切,而是提出了各种疑问,让他的故事承载了一些重要的思考。换句话说,作者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种种迷人景观的同时,探讨的是有关人生、理想、价值、责任重大主题。小约翰寻求那本“解答人生所有疑问的大书”的经历,正是人类成长历程的一个缩影,他所经历的那些痛苦困惑,也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所以,这不仅是一部美妙而有趣的书,也是一部有思想、有深意的书。

  关于《小约翰》的内涵,鲁迅曾有如此解释:“这也诚然是人性的矛盾,而祸福纠缠悲欢。人在稚齿,追随‘旋儿’,与造化为友。福乎祸乎,稍长而竟求知: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于是招来了智识欲之具象化:小鬼头‘将知’;逐渐还遇到科学研究的冷酷的精灵:‘穿凿’。童年梦幻撕成粉碎了;科学的研究呢,‘所学的一切的开端,是很好的,——只是他钻研得越深,那一切也就越凄凉,越黯淡。’……约翰正是寻求着这样一本一看便知一切的书,然而因此反得‘将知’,反遇‘穿凿’,终不过以‘号码博士’为师,增加更多的苦痛。直到他在自身中看见神,将径向‘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大都市’时,才明白这书不在人间,惟从两处可以觅得:一是‘旋儿’,已失的原与自然合体的混沌,一是‘永终’——死,未到的复与自然合体的混沌。而且分明看见,他们俩本是同舟……”

  作家显然注意到了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以及人类知性内部的矛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数字化对人文精神的冲击,都是他所忧虑的。这一切,在一百多年之前,显示着某种先锋性,但与中国问题似乎距离遥远,然而,它却打动了鲁迅,这使我们看到鲁迅思想超前的一面。众所周知作为文学家,鲁迅这个符号已经意味着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启蒙立人,改造社会,而他对《小约翰》的喜爱告诉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不可过于偏狭,他有人与现实社会之近忧,也有人与自然之远虑。在翻译出版《小约翰》几年之后,在他加入左联从事文学的政治反抗事业之际,他所关心的依然不只是阶级斗争,而是“沙漠之逐渐南徙,营养之已难支持,都是中国人极重要,极切身的问题……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同价……”(《〈进化与退化〉小引》)当时的人们,有谁意识到这些问题呢?可是,今天的中国人却不能不面对这危机的到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个结尾:绚烂的霞光中出现了旋儿的歌声,约翰循着歌声追寻而去。夕阳铺就一条通向海上的光芒之路,路的起端是一只水晶明亮小船,船尾站着旋儿,而与他在一起的却是死神!约翰呼喊着旋儿,要随他而去。这时神出现了,指着旋儿和死神所在的那条辉煌绚丽的光路说:那是你一直神往的,但如果没有他们俩,你永远找不到路;又指着渐渐暗下来的东方说:那是人类,还有他们的不幸和痛苦,那是我的路。他让小约翰选择,而小约翰最后终于毫不犹豫地向神伸出了手,逆着凛冽夜风,走上了通往大而黑暗并且充满痛苦的都市之路。通过小约翰的经历和最终选择,作家告诉我们,往昔的美好世界,莫过于小孩子的童话,但它并不能带来永远的快乐,人总要长大,总要面对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失掉的注定找不回来,前途也许暗淡无光,但还是要勇敢地走下去,直面人生全部的痛苦与沉重。这是伊登的伟大之处,也是鲁迅之所以喜爱它的重要原因

  记得十几年前,华夏出版社出版过胡剑虹的新译本,也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可惜我没有读,无法与小洁的译本相比较。与鲁迅的译文相比,我想说的是,小洁的译文有许多优长。它显然更通顺,更流畅,所以更好读。而且,小洁的语言很生动,像本书内容本身一样绚丽多彩

  众所周知,鲁迅的译文是90年前文白转换时期诞生不久的白话文,加之鲁迅一直坚持直译,所以留下了许多令当下读者难以理解或很不习惯句子。让今天的中学生读鲁迅的文章,必然会找出许多病句、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小洁的翻译就不同了,她使用的是当下流行规范语言,而且在许多地方放弃直译而采用意译。这样做的原因不难理解,直译的结果可能与中文习惯相去甚远,而意译反倒可以传神。加之小洁对鲁迅译文的熟悉程度,鲁迅译文中的精华大都保留了下来,而那些不甚通顺或不符合当下汉语规范的句子则得到了修进。

  鲁迅当年翻译此书,遇到的困难之一是动植物名称的译法。他曾说过的:“第一章开头不久的一种植物Kerbel就无法可想。这是属于伞形科的,学名Anth riscus。但查不出中国的译名,我又不解其义,只好译音:凯白勒”。再比如:“pirol。日本人说中国叫‘剖苇’,他们叫‘苇切’。形似莺,腹白,尾长,夏天居苇丛中,善鸣噪。我现在译作鹪鹩,不知对否。”在小洁的译文中,“凯白勒”落实为“铁杉”,“鹪鹩”确定为“黄鹂”,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了不少,虽然是几个字,却是很费功夫的事。不过,涉及角色名字,新译本仍然大多依照鲁迅的译名,例如旋儿、将知、荣儿、穿凿等,唯一变了的是“号码博士”改为“数字博士”。其实,别的一些译名也是应该改的,因为鲁迅当年的翻译不乏随意之处,而且有的还因特别的原因而故意回避,所以译名未必确切。比如小精灵Wistik,本来与齐寿山议定译作“盖然”,但后来鲁迅却觉得“盖”字不妥,索性改成了“将知”。再比如科学研究的无情精灵Pleuzer,本来译作“挑剔者”,只因为在女师大风潮中陈西滢说鲁迅“挑剔风潮”,鲁迅便避“挑剔”不用,把“挑剔者”改成了“穿凿”。像这样的译名,也许根据原文意思修订一下更好。

  此外,虽然《小约翰》的语言比较简单,但翻译仍然不容易。正如鲁迅所说过的,小说结尾那“紧要而有力”的一句:“Und mit seinem Begleiter ginger den frostigen Nachtwinde ent gegen,den schweren Weg nach der grossen,finstern Stadt,wo die Menschheit war und ihr Weh.”下半句被他译成了“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路”,它的确冗长而且费解,但鲁迅说他没有更好的译法,“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然而原译是极清楚的: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鲁迅的译文依据的是德文版,而小洁用的是英文版,二者之间有不小的差异,从小洁的译文看,恰恰是“解散”了的:“约翰转过身来,迎着寒冷的夜风,踏上他的辛劳之路,那通向人类的、苦痛的、深沉的大城市。”读起来很通顺,全无障碍别扭之处,但我却觉得似乎失掉了点什么,使意味发生了某些变化

  翻译不易,重译更不易。祝贺小洁!并感谢她使这部好书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2017年7月 天津社会山花园

  《小约翰》读后感(三):寻找解读人生的大书

  文 / 静待花开

  手中的这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小王子》姊妹篇。当时跳入脑中的第一个词,就是:成人童话。然后低头一看,发现书封上有介绍说:被鲁迅誉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难道,这书跟鲁迅还有什么渊源?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问过百度、必应之后,原来这本完成于 1887年,名叫《小约翰》的书是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翻译过的一部作品。作者弗雷德里克·凡·伊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最大的作家。可以说,这部童话是荷兰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曾经住着一个孩子。他梦想着能飞上云端,看到天空的另一面。他与精灵为伴,在奇幻的大自然中漫游探险。也许,你也恰巧想寻找一本“解读人生疑问的大书”,最后怀着对现实的热爱,飞回到了自己的小床上。

  打开这本书,我的第一阅读印象就是:瑰丽。

  单从文笔来说,我觉得用“优美”不足以体现它的特别之处。书上的文字一一从眼前掠过,我仿佛感到有一股“清流”流过心田。纯净、安宁,正如孩子充满童真的内心,一块透明的水晶,一尘不染。加上那用色大胆绚丽的配图,让我的视觉再一次感受到了冲击,瞬间进入到了小约翰的童话世界,伴随其左右一同漫游。

  在寻找“解读人生疑问大书”的路途上,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遇到了将知、死神、穿凿。面对着更进,明白了人生这本书可能永远也不会寻到。即使能抱在怀中,也恐怕不会读懂。那么,我们的能做的就是,不管读到哪里能懂,就把它当做一种收获,一种前进,而不是在永不满足的世界里苦苦探寻。

  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投笔从戎”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对这本儿童作品情有独钟。“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那么在他的眼里,小约翰恐怕就是“真正的勇士”吧。

“我不愿意别人劝我去吃他所爱吃的东西,然而我所爱吃的,却往往不自觉地劝人吃。看的东西也一样,《小约翰》即是其一,是自己爱看,又愿意别人也看的书。”——鲁迅

  通读过全文,我陷入了沉思。这本书以隐喻的笔法,揭示了人生理想、意义、价值与责任。将这些沉重的主题,加在小约翰的经历中,正是一名心智成熟的人类成长历程的缩影。而作为成人,对这些问题尚且需要不停地追问与探索,而终不得结果。况且这些思考的方向很微妙,也许就是一个不经意间的转折,会影响我们今后所有的人生轨迹。短短一百多页,瑰丽单纯的文字,竟然传达了如何深刻的意义,让我油然对作者产生了敬仰与向往。

  是怎样的阅历,能让作者将人生的终极思考放在这样一篇短短的童话里呢?

  我想,自已也该去找一个空闲的下午,躺厚厚的草地上,仰面天空,任思绪自由驰骋……

  《小约翰》读后感(四):这本书被鲁迅点赞,鲁迅为它谢绝诺贝尔奖提名

  一

  提到鲁迅,我们可能会马上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是不是也有在书桌上刻个“早”字?),想到《秋夜》(就是那篇著名的“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而如果你和我一样看了荷兰精神分析学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所写的童话《小约翰》,你肯定会恍然大悟,原来鲁迅从这本书上“偷学”了这么多。

  《小约翰》是一本“成人的童话”,这话是鲁迅说的,原话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所以,小朋友真的很难看懂这本书,我看了好多遍了,都不敢说我完全看懂。

  据说,1906年,鲁迅在文学杂志《文学的反响》上看到此书,只看到此书的第五章,就“非常神往”,找了几个书店都买不到,特意让朋友到德国订购。

  第五章有多牛逼,让鲁迅如此心心念念?

  我给大家贴第五章的这么几段文字,你就明白了:

  你曾否在初秋的树林悠闲地散步,阳光平静而爽透地照在色彩鲜艳的叶子上,树枝在头上吱吱作响,干叶在脚下沙沙轻鸣。

  树林似乎疲倦了生活,它只是在冥想,它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青雾缭绕,宛如梦境,神秘的光彩布满树林,闪耀的游丝起伏飘荡——这是一个无际的甜美的冥想。

  ……

  在一个腐旧的树干上,是无数白色的小圆柱,上面是黑色的细末,似乎燃烧过。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真菌,但约翰知道得更清楚——

  这就是一些小蜡烛,在静寂的秋夜中默默地燃烧,小精灵坐在蜡烛旁,读着他们的小书本。

  再来看鲁迅在《秋夜》中的这一段: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是不是觉得“咦,同一种配方,同一种味道”?

  无论怎样,就是看不懂《小约翰》这本书,单是欣赏这本书的文字本身,也已足够了。

  二

  如果非要搞清楚《小约翰》这本书究竟在讲些什么,那就有必要借助点心理学的力量了。

  还好,在看《小约翰》之前,我刚看完了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

  河合隼雄认为,童话是我们用以回归无意识的世界的手段,是心理过程的表露,是抽象化的现实。也正因此,童话并不像我们所以为的,都是美好的。

  例如《格林童话》中的《特露德太太》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恐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开篇就写了个任性的主人公,她不听父母劝阻去见行为诡异的特露德太太,结果被特露德太太变成一块木头扔进火里。

  所以,当你看到《小约翰》没有以轻松的笔调来探讨人生的理想意义、价值责任等重大主题时,你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尚且要在沙漠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更何况《小约翰》中的小约翰。

  三

  《小约翰》一书,究竟讲了什么呢?

  约翰和细心照料他的父亲、小狗普勒斯特、大猫西蒙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约翰坐船跟着一只会发光的蜻蜓旋儿飞往那奇妙的大自然。旋儿带着约翰面见精灵之王奥伯龙,带着他与各种昆虫和动物交谈。

  在交谈的过程中,约翰听到了昆虫和动物对人类的厌恶。等到约翰从大自然回到人类的世界,他又被身边的人嘲笑,被老师惩罚。

  这使得约翰更思念旋儿,也使约翰更加期待第二次大自然之旅。

  可是第二次大自然之旅让约翰再次见到了人类的糟糕和丑陋,约翰忍不住哭了起来。旋儿趁机邀请约翰与之相伴生活,远离人类,约翰答应了。

  随后,旋儿带约翰去见树精灵将知,将知告诉他,有这么一本真理之书,它能带来伟大的和平和极大的幸福。

  为了寻找这本真理之书,约翰选择了离开旋儿,离开大自然。

  他回到了人的世界,遇到了美丽的女孩儿荣儿。约翰以为他会和荣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将知的来访使约翰再次走上了寻找真理之书的路。

  约翰在路上遇到了小矮人穿凿,穿凿介绍他认识了死神永终,还让他跟着数学博士工作。

  穿凿和永终让约翰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死者,而数学博士则教会他很多东西。

  与穿凿和数学博士在一起的日子,约翰过得并不快乐,直到有一天,数学博士带他回家见他许久未见的爸爸。

  他的爸爸病得很重,并病死在他的面前。

  最终,约翰并没有找到真理之书,却找到了他心中的答案。

  四

  《小约翰》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有欠缺的,约翰的妈妈不知去哪儿了。

  河合隼雄说,我们要关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欠缺是如何变得圆满、整体构成是如何变化的,这很有意义。

  会飞的旋儿的出现,无疑暂时补上了约翰的这一欠缺。

  可是人总要成长,离开妈妈,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河合隼雄说,当我们将童话、寓言故事视为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述时,故事的主人公便展示出了确立自我或新的自我的可能性。

  于是树精灵将知适时出现,引导约翰去寻找真理之书。寻找真理之书的过程可以说是充满了各种不愉快,而这些不愉快,或者说是苦难,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河合隼雄说,在无意识的世界里完成旅程的人,必须在回到自己的世界前抛弃“忘乎所以”的念头,否则必定遭遇巨大危险。人的心理在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时,如果没有自我强大的干预,便不会有建设性的创造。

  也正因此,在故事的结尾,约翰不得不直面爸爸的死去。

  而在经历过“自然的教育、哲学的教育、泪水的教育”之后,约翰终于拥有了强大的自我,这强大的自我,促使他下了最了不起的决断。

  五

  如果你要问我,究竟是《小王子》写得好,还是《小约翰》写得好。

  我会告诉你,《小王子》中,小王子为了他思念的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小约翰》中,约翰所挚爱的旋儿(其实是约翰的神性)召唤他去往幸福的“光芒之路”,可是约翰却选择了第二条路——通向人类的、苦痛的、深沉的大城市的辛劳之路。

  换了是你,你又会如何选择?

  《小约翰》读后感(五):请让人生保留一丝天真

  我以为这是一本很欢快的童书,起码会像是《小王子》一样充满哲思却又不是温度的书,没想到,书倒是以欢快的氛围开始的,却没想到是一个如此悲伤又凝重的后半段,好吧,能被鲁迅大人青睐的作品,肯定不会是那么简单的,可是,我只想回到几天前冲给我介绍这本书的人说,这哪里是什么童书!这哪里是什么跟《小王子》一样的成人童话!如果这真的是童话,那请原谅我对童话的定义不明吧。

  故事讲的脉络其实是很简单的,叫做约翰的小男孩,一开始碰到了一个叫做旋儿的小精灵,小精灵带着他走进了沙丘,走进了大自然,他可以去参加动物的舞会,去跟蝴蝶聊天,跟兔子玩耍,跟蜻蜓飞翔,跟老鼠聊天等等等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直到他碰到了一个叫做先知的小精灵,告诉他去寻找一本真理之书,一本可以带来伟大的和平和极大的幸福的书,一切就开始变化了,他再也看不到旋儿,再也不能跟植物交谈,跟动物聊天,他努力寻找,却也无能为力(我想,这开始意味着小约翰的童年过去了,开始了人生般的思考),后来,他碰到一个像旋儿的小姑娘,名字叫荣儿,他们彼此有好感,约翰把他之前碰到的事情跟她说,荣儿也都完全的相信,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幸福快乐的时光,甚至约翰一度以为这就是他现实中的旋儿(这难道就是约翰的热恋期?),可惜,好景不长,当约翰跟荣儿说起真理之书来的时候,荣儿以为他说的是圣经,可是约翰却极力的否认圣经,以至于被赶了出来,碰到了一个叫做穿凿的精灵。穿凿很无情的撕穿了约翰之前的美好记忆,带他见识了很多人类的麻木与肮脏,还带他见了死神,见了时间给人们留下的印记,带他去找数字博士,一起研究科学,约翰一方面不喜欢穿凿,一方面却跟着穿凿的脚步,一步步的往前走(这也许就是长大了的约翰吧,进入了成人的世界),直到有一天穿凿带他回去看他的弥留的爸爸,还很无情的要解剖了爸爸来看看真正的死因,这才激怒了约翰,奋起反抗,于是穿凿也消失不见了,在死神的指导下,约翰放弃了他一直寻找的旋儿,选择了他的辛劳之路,那通向人类的,苦痛的,深沉的大城市。。。。。(之前的路都是穿凿拉他走的,而这之后,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这也开始了他真正的成人之路)

  看完这本书,我有点小郁闷,难道旋儿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童年时光吗?难道寻找真理的这个过程就一定要如此的沉闷与辛苦吗?难道成人的世界就一定会要如此的灰暗与沉重吗?如果我说我这么大了,还有旋儿的那一丝天真与乐观,而痛恨穿凿带来的灰暗与沉重,是不是就会是一件超级幼稚的事情了呢?对于文中的说法,我有点不敢苟同,我始终还是相信成人的世界也是有旋儿的存在的,也是要有那么一丝丝幼稚与天真的,不过不是这样,人生岂不也太沉重了一点。

  原谅我的天真与幼稚,也原谅我拙劣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目前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闷,没有让我看到一丝希望,成人的童话,成人的美好也是没有get到一点,但我承认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从构思到语言,都是及其完整和优美的,只是希望以后出版商不要用19世纪的《小王子》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了,这跟《小王子》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的,如此的类比,让人好是伤心啊。也许再过些年,来看这本书,会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吧。

  《小约翰》读后感(六):成长是件残酷的事

  作为《小王子》的姊妹篇的《小约翰》,被鲁迅誉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和《小王子》一样,这本书依然很有童心,富有想象力,站在儿童的角度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却又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 小约翰和爸爸还有小狗普勒斯特、大猫西蒙生活在一起。或许小约翰是不幸的,因为整本书都没有出现过他的妈妈。小约翰又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爱他的爸爸,喜欢黏着他的小狗普乐斯特,还有有点高傲的大猫西蒙。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约翰认识了小精灵旋儿,从此开始了神奇的旅行。 精灵的世界很奇妙,小约翰可以和玫瑰花对话,可以枕着小兔子睡觉,还可以请老鼠的表哥——田鼠帮忙挖坑藏钥匙。精灵世界的所有动物都讨厌人类,因为人类既不会飞也不会游,还经常伤害小动物,所以在精灵世界人类是最低级的生物。 整本书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真是“无韵的诗”,随便拿出一段都值得细细品味。 “爱我!只爱我!如藤蔓缠绕着树一般紧抓住我,如湖水对湖床般忠诚对我——只有在我这里你才能找到平静,约翰。” 优美的文字里面又蕴含着很多道理:有的人终其一生在苦苦追寻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在寻找的路上迷失了自己,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有的人打着“和平”的口号,却不断的发动战争,破坏和平;很多人在世界上争名夺利,互相攀比,却没有想过其实所有人不论身份地位,最终的终点只有一个——走向死亡。 开始的小约翰是快乐的,可以在大自然无忧无虑的嬉戏玩耍,可以和旋儿四处游玩。可是后来,小约翰为了找到那本神奇的书,弄丢了旋儿,即使最后遇到了和旋儿差不多的荣儿。但是那也不是旋儿,没有人能替代别人。 成长无疑伴随着痛苦,原来无忧无虑的小约翰开始有了烦恼,开始懂得爱,开始为了某个人而哭泣。甚至曾经枕过的小兔子在被解剖时,他也无法营救,“约翰颤抖着,把兔子小细爪上松了的绳子又系紧了。”这里真的好难过,或许这就是成长吧!变得不在天真,面对一些事情只能选择屈服身上的菱角渐渐的被生活打磨光滑。 总之,这本书作为《小王子》的姊妹篇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有《小王子》的珠玉在前。作者的脑洞依然一如既往的大,想象力尤其丰富,不过似乎没有《小王子》那样通俗易懂,依然是一本值得成人看的童话书。

  《小约翰》读后感(七):如诗的童话,不凡的境界

  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童话的陪伴,语言纯净优美、意境悠远深邃的童话是一个人心智发育的源泉。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总是驻扎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导我们向着真善美发出欢呼并坚定前行。

  很多人读过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深深被其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字折服,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小王子》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这样的童话是人类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每每受到读者发自内心的喜爱。除了《小王子》之外,国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品,荷兰作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的童话作品《小约翰》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童话被称为十九世纪的《小王子》。《小约翰》最早由鲁迅译介到国内,他非常喜爱这部作品,盛赞其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有感于鲁迅译本因时代关系存在着语言方面的诸多遗憾,深切热望不能埋没这部伟大的童话作品, 长江出版传媒旗下长江文艺出版社重译了《小约翰》,译者是景文。此次重译贴近当下语言习惯,译文优美如诗,流畅耐读,文中更有多幅彩色插图,绚丽的色彩,精美的构图,极具冲击的视觉张力,如梦似幻般吸引着读者。

  小约翰和父亲、小狗普勒斯特、大猫西蒙生活在一所古旧房子里,周围有一片花园,对于他来讲这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渴望美丽的未知远方。一个闷热的傍晚,小约翰禁不住诱惑,在家附近的湖边登上一条小船,普勒斯特形影不离地跟着他。小船一直向着落日漂去,小约翰开始了奇幻之旅。他先后结识了出生于旋花花冠中的旋儿、精灵将知、女孩荣儿、科学精灵穿凿和数字博士。一连串的奇遇,引起小约翰的思考和寻找之旅,最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和悲壮情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现实生活的大路。

  《小约翰》的作者伊登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荷兰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虽然影响巨大,他的本职却不是作家,而是医生、精神分析学家。文学创作却意外开花,这本《小约翰》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由于作家本人的职业专长,即长期致力于梦境的分析和研究,奇异非凡的梦境描写可谓是这部童话作品的亮点之一。此外,我们对于伊登那卓越不凡的文字驾驭能力,行云流水的情节安排,奇崛超拔的想象力,都不得不发出惊叹。全书如诗一样美,如梦一样令人神往。

  《小约翰》全书除了优美耐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地方。

  关于和谐,请再读一下伊登的文字吧,“和谐如同幸福一样,我们都在追寻。人类也需要和谐。可他们就如同追逐蝴蝶的儿童,他们拙笨的努力,却把和谐掠走了”。这真应该让一切追求和谐的人读一读,想一想。

  关于幸福,“幸福就是要求的不多,知道的不多。”也因此,而没有烦恼。

  关于信仰,“我并不敬畏上帝,上帝是一盏巨大的煤油灯,它造成了无数人的不幸和灾难。”

  可以说,透过童话本身,《小约翰》一书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深深思考并惊醒的东西,它不仅仅是一部童话,它是给孩子读的,也是给成人读的。

  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对于《小约翰》深为叹服,对于童话的文学作用,他说:“童书是真正的大使,童书出国以后会被国外小读者看到,而孩子在小时候看的书会先入为主,印象特别深刻,就记住了。”

  《小约翰》探索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求知、困惑、成长、爱、寻找等一系列无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要如何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小约翰给出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