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10篇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是一本由[英]吉姆·雅各布斯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一):评论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

  看过很多关于朝鲜战争的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免费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战役。1950年6月朝鲜半岛发生军事冲突,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发生内战,后来美国、中国、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这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

  这本书就是作者吉姆·雅各布斯的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回忆录.

  1950年英国人民刚经历了一场为期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已经非常疲倦。然而政治家们欧洲的苏联势力威胁迫在眉睫,他们不得不把英国军队派到东北亚地区。1948年英国会议通过了国民义务兵役法案。1949年,刚过生日不久的作者吉姆·雅各布斯接到当地劳动与兵役部门发来的信函,被要求应征入伍。不久作者吉姆·雅各布斯就被派往朝鲜,参加这场战争。1950年8月,独立第170迫击炮连正式组建,吉姆·雅各布斯在成为迫击炮连的一名士兵。1951年4月1日,英国独立第170迫击炮连迎来了一场史诗般的战斗--临津江之战。

  临津江战役是一场中国偿清英国历史宿怨的一战,4月22日晚10时,我国63军向联合国军临津江防线发起强攻,防线另一边的对手是英军第29旅,这个旅下属四个营,加上配属的炮兵等部队一共4000人出头。作者吉姆·雅各布斯在这场战争中冲到了战争最前线,吉姆·雅各布斯看着战友一个个被击毙,被俘虏,庆幸自己终于过了下来。经历了四个月的激烈战斗,炮兵连的生活恢复了平静,雅各布斯也回到了釜山。1952年6月22日,吉姆·雅各布斯和他的战友们乘坐轮船返回英国,时刻他和他的战友们大喊“对不起你们了”,他们对这场战争充满了无限的愧疚。回到英国的吉姆·雅各布斯感觉生活过于平淡,他渴望那种刺激的生活,思念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1953年2月12日吉姆·雅各布斯再次出征。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挑起了战争,经过三年一个月,这场战争终于彻底结束。“我们终于顶住了朝鲜共军南下的步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他们的国家打成了一片废墟”。

  1996年4月,吉姆·雅各布斯离开韩国64年后,重新回到了这片他流血战斗过的土地。“回顾往昔,特别是在多年之后,再回首当年的出生入死,最初并不容易。 不过接下来令人惊讶的是,记忆深处的很多细节慢慢地在脑海中浮现。看来这 些回忆并没有被真正遗忘,而只是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二):本书前言

  在遥远的古代,当一个国家的领土遭到外来侵犯的时候,国王会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军队驰骋沙场。而到了现代,如果出现了领土争端或者要推翻独裁者,那么做出战争决策的人往往远离战场;政客们围坐在环境舒适的会议桌旁边,做出如何让一些人为他们浴血拼杀的决策——这些人要以鲜血,甚至是生命为代价。

  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队出其不意地突破了“三八线”这条人为划定的边境线,而在此之前朝鲜方面必然也召开了相关的会议。朝鲜人民军挑起了这场为时三年的战争,而最初这场战争被称为“警察行动”。

  在持续了三年的朝鲜战争中,英国军队为了保卫韩国的独立投入了81 000人参战。这是西方国家为了对抗席卷亚洲的共产主义浪潮而爆发的第一场战争,也是唯一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的战争。今天,曾经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参战的老兵将朝鲜战争称为“被遗忘的战争”,因为无论政客还是平民都选择性地无视了这场战争。

  当时的英国人民刚刚经历了一场为期六年的大战,他们已经厌倦了。而英国的政治家也认为,这场战争会把大批英国军队牵制在东北亚地区,而当时英国真正的威胁是近在眼前的,也就是欧洲的苏联势力。

  此后56 000 名英国军人冒着西伯利亚的朔风,顶着烈日和暴雨参加了朝鲜战场激烈的地面战斗。约25 000 名皇家海军和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军人在朝鲜半岛沿海参加战斗,并有一支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参加陆上战斗,另外还有少数皇家空军配合美国空军参战。前线参战部队有时候会在散兵坑或者肮脏的战壕里待上几个礼拜,而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再没有出现这样的场面了。参战部队每天都要遭到敌军的炮击,还要面对来自敌军步兵的凶猛攻势。

  1950 年,英军在经历了“二战”的大规模动员之后,将军队员额缩减到42 万,总共下辖四个军种。英军中包括职业军人——很多人曾经参加过“二战”;此后又有一批预备役军人被动员重新入伍,一度参加了朝鲜战争;还有一种人被称为“K”志愿兵,也就是说虽然已经退伍,但是仍然志愿在韩国服役的军人,最长服役期为18 个月。另外军中也有履行国民义务兵役的义务兵,他们受过短期的军事训练。而如果没有这些义务兵,英国恐怕就无法介入世界各地的事务。到1953 年为止,英国陆军的总兵力中总共有70% 是义务兵,当时英军的总数增加到了443 000 人。

  这本有关朝鲜战争经历的回忆录,就是献给这些战友的。他们中有职业军人、预备役、志愿兵和义务兵,他们为了国王、祖国和政治家尽心尽力;战争结束后老兵们最终归国——当然也有人永远不能回家了。很多战友都长眠在釜山的联合国军公墓里,有些人则死在了战俘营中。另外还有一批人的牺牲仍未得到承认,他们长眠在遥远的异乡,其中超过300 名牺牲士兵的家庭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抚恤。

  有关朝鲜战争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而首次为人们描述战争故事的是那些新闻记者,在战争初期世界各国的报纸上都能够看到有关战局的报道。不过我记得,到1951 年年中的时候,媒体对朝鲜的报道已经不多了。朝鲜战争已不再是关注的焦点,除非有家人在朝鲜参战,否则一般读者都不会太关心朝鲜战争。某些周报会刊出些廉价的头条新闻,来自所谓“本报驻远东记者”,而这些记者一般不是躲在仰光的海滨酒店里,就是在香港的半岛酒店里。还

  有些待在东京丸之内酒店里的记者借助近水楼台的优势,更容易搜罗第一手材料,通过美国空军前往汉城(今称首尔)的飞行路线判断是否是有价值的新闻。当然,各个媒体的总部也希望这些记者能搞到爆炸性新闻,而不仅仅是给自己寄来报销的账单。

  某些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团级军官曾经写过有关某部队的战史,以便让那些入伍的新兵了解自己的前辈曾经创造的光辉战绩。其他一些高级军官的回忆录中可能有一个章节写的是他们在30 岁以前作为年轻军官参加朝鲜战争的经历。军事和政治史学家可能主要关注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进程中一些细节的争论,以及战争对南北双方平民的影响。我的不少战友——普通的士兵,也曾经写过一些个人的参战经历。而本人正是这一光荣集体中的一员。然而时至今日,仍没有一本以皇家炮兵团中级别最低的军人——炮兵列兵——为视角,全面展现英军在朝鲜参加的主要战斗的书。

  我们这些应征入伍的青年当时根本不会考虑什么军事问题,至于政治问题则想得更少了。这些不谙世事的青年在参军之后,大大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他们是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家乡,看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也让这些小伙子重返家乡的时候不再安于现状。他们曾经应征入伍,也曾经浴血奋战,最终荣归故里,而他们认为自己从此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本回忆录就是如此,我本人18 岁的时候参军,经过25 周紧张的军事训练后走上了战场。我的作品并不是一本有关朝鲜战争的战史,而仅仅介绍了我所经历的那一小部分的战斗——只是一个经历了战火的年轻人的故事。有些内容比较轻松,而有的则比较沉重,但书中所记录的都是我的真实经历。我试图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唤起同龄人已经遗忘的记忆——而有时许多老兵已经厌倦了这些记忆——当然,其中也掺杂了血腥可怖的战争带来的荒谬、恐惧和惊骇的情绪。据说朝鲜战争应该是最后一场在战壕和地堡之间展开、偶尔还会爆发近距离肉搏战的战争,这种场面曾经在“一战”期间的比利时和法国出现过。

  我可以向读者保证,书中并没有吹嘘本人的英雄式壮举。不少朋友和战友在看过书稿之后,发现我在书中未曾提到他们所在部队在朝鲜战争中的闪光点。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歉意。而且我也承认,本人的文笔并不精妙。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只是想向大家介绍在20 世纪中叶英国军队在朝鲜参加的两场主要战斗。

  回顾往昔,特别是在多年之后,再回首当年的出生入死,最初并不容易。不过接下来令人惊讶的是,记忆深处的很多细节慢慢地在脑海中浮现。看来这些回忆并没有被真正遗忘,而只是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吉姆·雅各布斯

  费勒姆,2013 年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三):错误的战争还是正确的战争

  1950年6月,在朝鲜半岛上,发生了一场原本南北方民族内战,后来波及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国际战争,最终以双方签订合约而结束。关于这场战争,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也有人坚持该战争的正义性与正确性,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作者这个英国炮兵,从他的眼中叙述和评价了这场战争。

  首先,这是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由于英国招募人员参加朝鲜战争时,麦克阿瑟正旗开得胜,所以征兵和参军者都以为是场很快就会结束的战争,甚至到达时战争已经结束,可以回家过圣诞节了。因此许多士兵连朝鲜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勇敢”报名参加了。但最终整场战争历时三年,联合国军战死114932人,中国方面则估算在100万以上,是二战结束初期规模很大的战争了。

  其次,这是场不被重视的战争。英国正式参加这场战争后,英国政府对此的后续运作不甚积极,一来并无预料到战争长期化,原无充足准备可言;二来主角不是他们,而是美国。故而作者在书中写道,连记者报道都很是寥寥,而如果有新闻报道,基本也是谈论的美军,极少有说到英军部队的。

  第三,这是场被遗忘的战争。战前的缺少准备,战时的漠不关心,都没有战后的被遗忘更加令人痛心郁闷的了。士兵们回国进入码头的时候,没有军乐队,没有横幅,没有记者或摄影人员等着抓新闻。遇到的服务人员不是愁苦着脸就是在没收士兵们的物品。作者认为他唯一受到的欢迎,是在家门口,来自母亲的迎接。而英国政府的这种遗忘一直延续到了几十年后,韩国要求树立纪念碑、举行老兵纪念会之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是场正确的战争。即便有以上种种,作者依然认为,这场战争很有意义。他不同意许多人所说的战争时间、地点都错误,反而坚持认为是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进行的一场正确的战争。毕竟,捍卫自由的战争,其正义性毋庸置疑。而战争结果也很好,看今日的大韩民国即可得知。而韩国人也从未忘记过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免遭侵略,誓死捍卫自由的各国军人。他们建立的联合国公墓,似乎也在无声述说着:这场战争不仅正确,它也不会被遗忘。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四):朝鲜战争的另类记忆

  2017年12月6日,《吉林日报》用一个整版介绍了关于核武的知识,这个举动迅速牵动了许多国人的神经,更被媒体广泛地解读。而朝鲜半岛犹如地球的指尖,每一点刺激都会触动敏感的神经,而每一次刺激过后,总会让人遥想起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参展各方有着不同的说法,中国人多将其称为“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一方则多叫它“被遗忘的战争”,客观地说,这些说法相对准确地反映出各方通过这场战争对政治、军事目的的达成情况,但具体到卷入这场绞杀中的普通士兵,无论来自哪一方,深入他们骨髓中的都是战争的残酷,是血与火的记忆。

  时至今日,当年的参战老兵大多已近耄耋之年,在日渐凋零之际,近年有不少他们关于朝鲜战争的回忆文字或者口述记录出现,有来自中国老兵,也有来自“联合国军”中主力的美国老兵,极少看见联军一方中的其他国家普通士兵的回忆,《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则是很好的补充,也是较有特点的作品。

  它的特殊首先在于,其作者吉姆·雅各布斯是一个两度入朝参战的士兵。虽然他的国家是捆绑在山姆大叔战车上的附庸,但他却是作为义务兵自愿加入军队,可以玩笑地说,他应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之外的“志愿兵”了。吉姆·雅各布斯平实地记录下了自己从不知朝鲜在地图何处的一介平民,到毕生铭记这个远在东北亚半岛的老兵,以及两次从和平生活到残酷战场的心路历程。与各国官方史料和将领回忆相比,一个士兵作为战争中的最小“单位”,其描述也正是对各方资料的补充,也将战斗中的珍贵掠影保留了下来;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大国政治和军事的狂潮中的沉浮过程,则是千百万牵涉其中的人生缩影。

  由于立场的不同,他对于这场战争以及中国军队的理解和解读不一定是我们认同的模样,甚至因为记忆的偏差,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出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敬畏,他对战斗本身的描述至少是忠实于战场的。阅读那些战斗的瞬间,意识形态和作为对手的敌意都化为惊心动魄之外的冗余。此外,他进入朝鲜战争的时段分别为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战争双方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也通过一个士兵之眼呈现出来。

  其次,作者作为一名迫击炮兵,兵种的不同也使得他观察略有不同。迫击炮兵被当时的其他英军部队戏称为“六英里狙击手”,作为支援力量一般不必直接面对战场的厮杀,又离火线并不遥远,所以可以较为清楚地观察到战斗情况。他既是战争的参与者,又是战争中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者。这种微妙的身份也使得作者的笔调相对平实,他的回忆更像是“纪录片式”的沉静镜头,而非“电影式”的热血镜头。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这是联军中非美军的回忆。英军在联军中的参战人数仅次于美军,书中记述的1951年4月的临津江之战和1953年5月的钩子山(我方称为坪村南山)之战,都将英军与志愿军交手的场景描写出来,我们可以借此从对手的视角观察到更多志愿军战斗细节,而以往多是从战场主角——我方或者美军——的视角获得关于战场的信息。

  另外,由于英国与美国的地理差异以及两国的军力部署不同,英军投送兵力也是很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内容。彼时的“大英帝国”已是末日残阳,从西半球越洋万里的曲折运兵过程也是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最后一瞥,约翰牛的衰落残影和白头鹰的全球突起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奔赴战场和战后归国的途中见闻。例如,作者1956年乘船回国途中,遭遇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禁止英国军舰及运兵船通过,最后经历一番波折方才回乡。这些细节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也是战场之外昔日大国的侧面描写。

  在《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中,你会不止一次地看到作者从战场上学到的关于炮弹的至理名言,“那些听不到声音的炮弹才会要了你的命。”你也会不止一次地看到他重复那句“1936年起亚丁湾就没下过雨”的谣言。这是一位老兵的记忆,也是一位老人的记忆,他难忘战争,也珍视和平。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五):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这个故事如果从头说,就又得写本书,所以,大家还保留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印象就好。然后,咱们说一个完全颠覆的视角——《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的作者吉姆·雅各布斯就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一员,他两次入朝参战,并用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解读了他眼中的朝鲜战争。不过,这个视角毕竟和我们的习惯角度不一样,所以看起来可能略感别扭,毕竟雅各布斯笔下的敌军就是中国军队。当然也正是这种视角,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另一种战争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入伍到参战以及再次踏上战场的全部经历。很细致,所以信息量也挺大,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因此除了沿着本书的时间线索进行推进,我会提炼出核心内容和“炮兵视角”。接下来咱们就看看雅各布斯是怎么一步步踏上了朝鲜战场。

  麦克阿瑟是个大忽悠

  1950年的时候,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刚刚5年,英国人突然知道了一件事——在东方一个闻所未闻的地方,又发生战争了。这个国家不仅雅各布斯不知道,连当时的英国政客们也不知道,它就是——朝鲜。由于涉及到了“主义”的问题,所以这个局部战争,显得意义不凡,又让英国人焦虑不安。虽然他们不想打仗,但是美国老大都上了,英国只能跟了。

  当时,作者雅各布斯和很多英国青年一样,都准备服兵役,经过各种环节吧(这段我估计和咱们的征兵入伍流程差不多,我没当过兵所以没办法比较),他顺利进入了英国皇家炮兵部队——九英里狙击手——这是英国步兵部队对炮兵部队的戏称(从“一战”开始的。英国部队里真的有很多传承以及奇葩传统)。

  在分配去向的时候,其实雅各布斯本来是想到中东地区,但是他的长官开始忽悠他去远东,虽然已经猜到是在忽悠他去朝鲜,雅各布斯还是同意了。因为他听到了很多消息,其中一个就是麦克阿瑟说的: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士兵们回家。事实证明,麦克阿瑟是个大忽悠,雅各布斯内心一直想问他:老麦,你说的是哪个圣诞节?

  但肯定不是1950年的圣诞了,因为经过辗转雅各布斯在1951年来到了朝鲜战场。

  不一样的战斗

  我们眼中的抗美援朝是什么样的?是上甘岭战役的无水苦战,还是《英勇儿女》里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也可能是邱少云的舍生取义……但是战争的残酷远非我们看到的这些。

  雅各布斯在1951年和1953年分别参加了临津江战役和钩子山战役,关于战争的描写,是这本书的最大看点。很容易想起《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还有《敦刻尔克》,画面感极强,并不是作者的文笔了得,仅仅是因为真实和细节。

  作为一个炮兵观察员,雅各布斯有机会感受到整个战局的变化,从不动声色(面对我们两万多部队,英国人完全找不到)到三面合围,从炮火攻击到节节撤退(我觉得就是败退),充满了细节。当然我也被一些细节震撼了。虽然知道当时我们的志愿军装备落后,但雅各布斯看到的景象,还是让我很难平静。他多次提到敌人(志愿军),发起“人浪”式进攻,无数敌人冲到他们眼前,拿着轻武器,有的只拿着手榴弹。雅各布斯和战友还击毙了两个冲到他们身后的只有手榴弹的志愿军战士。在作者眼中,哪怕是敌军的中国部队的意志力都是可敬的,他们用血肉之躯纠缠在弹片、炮火、凝固汽油弹引发的火海和火箭弹四散横飞的大漩涡里。

  雅各布斯的描述中还有一个“语病”,他说我们会用军号“代替”无线电步话机。其实我们是知道的,如果咱们设备够多,我们也不想“代替”啊,也可以不用听着号声冲锋(虽然很有气势,但是也暴露了动向)。

  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整个战争过程中,雅各布斯就是觉得中国部队牺牲了好多人,估计有100万。这个误差实在是大了点儿,中国参战了135万人,按照这个说法……实际上志愿军的牺牲人数是197653人——这个数字需要铭记。

  同时还需要铭记的一件事,也是雅各布斯的视角:如果中国军队有空中优势,有凝固燃烧弹这种武器,可能在中国宣布参战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这就是强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安稳的发展经济,不仅仅因为我们是世界体量最大的市场,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强大。

  最后

  雅各布斯这本书,给我们的既是一个不同的视角,也是让我们重新认知和思考自身的尺度。

  多年以后雅各布斯去韩国参加老兵的纪念活动,出关的时候韩国入境官问他:上次来韩国是什么时候?他说:1951年。韩国人握着他的手:感谢你1951年来到这里。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我们中国老兵的视角,韩国人也问了他:上次来韩国是什么时候?他说:1951年,那时候没用护照,打过来的。韩国人:……

  你看,这就是不同的视角。每个人、每个国家对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在写雅各布斯的视角时,内心思考的依然是我们中国的得与失。同样的,即便在朝鲜战场上是敌人,麦克阿瑟有句话却适用于所有军人,那就是——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推荐:《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

  ——END——

  我是削寒,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六):为谁而战

  当1950年6月25日,一名普通朝鲜士兵按照上级命令,跨过北纬38度线的时候;当1950年6月25日,麦克阿瑟决定在仁川登陆、介入朝鲜战争的时候;当1950年10月25日,一名普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跟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铁桥的时候;当1950年12月,如吉姆·雅各布斯这位一位英军中的普通炮兵同其他49名士兵一起坐船出发前往朝鲜战场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自己究竟是在为谁而战吗?!吉姆·雅各布斯,一名曾经的普通英军炮兵,在《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本书中讲述了他在18岁的这一年应征入伍并先后两次赴朝鲜半岛参加朝鲜战争的故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英国青年,观点未必非常公允,但代表着的却同样是西方社会里看待朝鲜战争的一种意见——显然值得了解一番。

  当然,对于吉姆·雅各布斯来说,他眼中的发生从1950年6月25日这一天开始爆发的战争的名字叫朝鲜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他认为联合国军保卫了韩国人民的自由。这一观点,在美国人那儿恐怕也如此,在韩国人那儿更是如此。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的名字不叫朝鲜战争,而是叫抗美援朝战争;他们之所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为了“保家卫国”,保的“家”首先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家,卫的“国”首先是自己的祖国。实在不必苛求如吉姆·雅各布斯这样一名当年的英军士兵来理解这一切,只是多一双看待朝鲜战争的眼睛,也就多了一种了解西方社会里普通青年看待这场战争的角度。

  同样是在吉姆·雅各布斯这里,如今他也认识到,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如今处于分治状态的国家的人民,使用的依然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口音中的差别,或许可能不会比约克郡与汉普郡口音的差别更大——但战争依然在当年爆发了,并且造成了沉重灾难和巨大损失!当年,与吉姆·雅各布斯一起坐船出征的50名普通英军士兵中,在战后能够回到家中的只剩下39名,并且还有不少人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能够如他一样顺利回归平民生活的并不算多……

  作为一名英国迫击炮连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吉姆·雅各布斯讲述了他先后参与著名的临津江之战和第三次钩子山之战的经过,见证了战争双方士兵的撕杀与牺牲,也对这场战争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当年,他只是奉命出征,并且认为自己在做着一件正确的事情;参加当年那场战争之后过了四十年的如今,他依然如此认为,但又更进了一步——“两个国家如果能够加强联系,加强互相的了解,减少政治方面的争吵,终有一天会消除战争的诱因,我们就不需要把年轻人送到战场上去了。”他同时也对当年的英国政府对这场战争的定性——所谓的“警察行动”——给予了某种嘲讽。能够形成现在这样一种看法,对于一位西方社会的普通民众来说,这也就足够了。

  没有人喜欢战争——除了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这样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战争狂人和战争罪犯!但从古到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依然不止一次爆发。当然,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诗人总就说过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能够制止战争,不以战争来作为来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