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0篇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是一本由罗振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一):有坑,慎入!2017后浪人的正确生活方式

  今天自恋一下。先从我写文章,遭到领导表扬,这件小事说起。

  去年,我偶然间,看到一个朋友写的文章。看完之后,心里只有一个字,服!我这样一个平时主要写书评的孩纸,真是被他甩了好几条街出去。于是,我赶紧在微信上,向他请教,问他平时都看啥书,我好也买回来,补补自己巨low的大脑答案竟然是:他平时不看书!晕倒!

  要想有高质量的输出,必然要有大量的输入作为基础。那他平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输入呢?答案是:听罗胖的逻辑思维

  在他的点拨之下,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输入渠道单一了。虽然我一直知道逻辑思维很有名,却长期迷恋纸质书,忽视了其他的输入途径。于是,我立刻下载了“得到”,把罗胖讲的节目,凡有兴趣的,都恶补着听了一遍。

  就是这个无心之举,没想到竟然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有一天,领导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结合爸爸去哪儿4》这个热点,来写一篇公司产品宣传文案。经常写软文的同学都知道,想就一个产品,变着花样的从不同角度来宣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可愁死本格格了!我连《爸爸去哪儿》都没看过,只能硬着头皮看节目,查资料。后来,我发现节目中,阿拉蕾是最大的亮点。在反复研究了她的特点后,我最终选择以她的金句频出为写作切入点,以和产品联系起来。

  思路确定后,就是写作素材的搜集。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罗胖讲过的一期节目。他在《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曾经说到,他在美国看到过一个统计,在孩子长到四岁之前的这个阶段,美国穷人家庭的孩子与富人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大概3000万个单词。穷人家庭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的智力发育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我查了资料,其实,罗胖所说的就是教育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 Word Gap)。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八十年代在美国所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

  至此,我这篇文章的思路和素材终于有了。谢天谢地!于是,我赶紧写文章,交作业。

  没想到,这个文章发到朋友圈后,效果特别好,后来遭到了领导严重的表扬。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是通过收听罗胖的节目,不知不觉间提高认知水平,才写出了宣传效果不错的文章

  尝到了罗胖带给我工作中的甜头,我又乘胜追击,在朋友的建议下,在“得到”上订阅了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每天听万老师讲课,我又增长了不少见识,脑洞大开,感觉功力大增(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吧~)。在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上线后,我毫不犹豫地就又付费订阅了。甚至,我还成为了古典老师创办的橙子学院会员。我在通过听的方式,每天大量吸收着新鲜的知识。

  罗胖说,阅读唯一的目的就是升级自己的认知。虽然我之前也有阅读的习惯,但是自认为还是处于读书的初级阶级,我渴望读到大量优秀好书。于是,我也开始看逻辑思维推荐的图书。虽然《时间的朋友》之前我已经读过一遍了,但是在朋友的盛赞之下,我正打算看第二遍。万老师写的两本书,我也都买到家中,准备认真学习。罗胖大力推荐的《人类简史》,也是不容错过的必读书。

  和周围的小伙伴交流之后,发现罗粉太多了。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是各自订阅专栏特色,心里盘算的是,我是不是也要订阅这个栏目。逻辑思维推荐了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后,朋友圈立刻就有好多朋友开始晒这本书的照片,晒读书的感受。罗胖跨年演讲以后的好几天,我的朋友圈里还是各种关于演讲的转发和分享。

  忽然发现,罗胖的团队强烈影响着大家。谈论“得到”,似乎也成了小伙伴沟通时,迅速找到同类的方式。如果你连一个栏目都没有订阅,甚至连“得到”都不知道是什么,那明显大家就不是一类人,没啥可聊的嘛。

  不仅仅是听他的节目,订阅“得到”专栏,读他推荐的书,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他推崇的“认知升级”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此时,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似乎成为了一件可耻事情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想要不被后浪干掉,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学习的方式,使自己成为后浪。而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逻辑思维这个平台,来不断充电,升级认知。

  逝去的2016,相信大家都通过这种方法,都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收获。崭新的2017,希望我们一起,得到更多。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二):如果不读,又怎么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

  罗胖的书一如既往的水,这本也是如此,不过是罗辑思维一些节目的文字版文稿合集。书的背面写到,知识焦虑的时代,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升级认知是唯一通道。我觉得应该可以解决我的知识焦虑和提升认知这两个问题,看完书才发现,这跑题的厉害啊,可能这就像罗胖讲到的一样,他只负责解释一件事情,说一下可能性,至于要怎么办,他不负责吧。

  不过如果说没学到什么东西,也不能这么肯定。从罗胖第一年开始做罗辑思维这个节目的时候就一直在听了,一直到转短音频的时候,几乎是一期不差的听了下来,可以说,罗辑思维是伴随了我这几年最快成长历程。不是说他讲的内容对生活工作起到了什么现实作用,而是学会了用别样的角度看待问题,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再愤青而是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些事情。他讲过的故事分析的逻辑已经记不清了,就像这本书一样,明明都听过,但是我还是会津津有味的去看完这本书。

  知乎上也好,豆瓣上也好,反罗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挑他的逻辑漏洞,挑他的版权问题,但是我们是想拿圣人要求对待他吗?如果不读他的书,又怎么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呢?就如他自己所言,自己不过是一个商人。我很喜欢罗胖的两个态度,一个是反阴谋论,虽然他自己也经常捣鼓阴谋论的东西,但是这种思维逻辑是没问题,一个是科学观的看待问题,就是不可证伪就不是科学的那一套,也就是凡事不轻信,即使对待罗辑思维也是一样。

  这本书选取的立意都非常宏大,比如世界是怎么诞生的,人类的协作到底是怎么回事经济学是怎么改变社会的,创新是怎么回事,物种演化是怎么回事,具体罗胖是怎么讲的我就不提了,他讲的好很多,大家可以去看书,至少我觉得还不错,当然他也偷了个懒,这种问题的普适性强,大家都读的来,另外可解释的面也宽,不过就像他在讲物演通论的说的,一个逻辑,只要能够自洽、他洽、续洽,我们就可以暂时的去承认这个理论成立。他讲的这些内容,觉得当下还可以自圆其说,就可以拿来听听,体验一下,何尝不可。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三):春节之后读的第一本内涵

  必须要说,这是一本相当有内涵的书!

  在网上搜了一下作者说法很多,争议很多。百度百科上说他是自媒体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也有的人说罗老师根本不读书,他的价值体系没有高晓松完整,基本就是“互联网颠覆一切+颠覆群众原有观念”。颠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颠覆真的很容易出名。网上说罗振宇火了,像小米手机一样火了,每天都有网民在议论罗老师有多牛……我想 说,小米手机其实也挺好的,为什么国人非要一个劲儿买贵死人的IPhone7呢?

  也有网友热议他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过年没什么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也找来听了听。演讲核心思想有五点:时间战场服务升级、智能革命、认知税、共同体危机。然后我上瘾了,我还想听更多的知识型网络脱口秀,于是我要找他的公众号公众号里面有两条干货:一个是“每天用60S唤醒你的大脑”,其二是“1毛钱抱走10本书”。菜单里还有个卖电子书的商城。罗胖的体系原来很完整嘛。

  仅限“经济体系”。

  从表面看。圈钱有一套;运营有一套;很会倒腾。

  回到《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张泉灵的所有文字。我仔仔细细的读过张泉灵的每一个字,相当真诚,很认真的分享自己的思想和领悟过程,都有事例,拿出了自己真实生活里的人和事,带给我们铁一样的成长。

  这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惊喜了。其实很想说一句狠话了,为什么张泉灵不出书啊?我买啊。

  后面的那篇讲牛顿的体系书,我也认认真真的读了。只是似懂非懂。就像我一开头所说的,这是一本很有内涵的书。在我的体系里,凡是读不全懂的书,都属于内涵书了。当然,也并不限于这一点了,很多我读得懂的书,也属于此列,也属于内涵书的。

  然后是《聪明人怎么看世界》,我收到了来自罗胖的“颠覆”。其实读他的书有时候真的很像一个画面,就是叮一声灯炮亮了的那种感觉。你懂得,许多的人和事其实就是一张窗户纸,一捅破了就会发现原来如此其实很简单,一点也不难理解。但是在没有破之前,你会一直困扰在里面。

  我们的人生总是纠结许多事。

  其实呢,完全不必要啊。

  在互联网时代里,我们很容易获得许多知识。认知这个世界变得相对容易多了,只要你愿意努力付出时间,总能点亮无数个知识盲点。罗胖的许多观点,对于年轻人有意义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手?升级认知是唯一的通道。

  道理许多人都懂,但是去坚持的人都发觉,有点难。

  读了《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我觉得我有一项功课要做,我要提高我的记忆力了,不然读过的知识很快又忘掉了,尤其这样一本知识型而且干货很多的书,我很想记住许许多多的灵感和领悟,因为这些东西很重要

  你懂得,我是一个焦虑的人。一个朋友说,人丑就要多读书了。但是如果读了仍旧记不住,这个浪费有点对不起作者了。

  必须重申一点的是,我想记住书中的许多片断了。后面会听罗胖的每天60S,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罗胖带给我许多新的提升,2018年找你汇报哦。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四):社會在走,顛覆思維要有

  「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幹,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你也有知識焦慮嗎?什麼是知識焦慮呢?

  在學生時代的知識焦慮,無非就是怕考試考不好、上不了好學校,現在學的知識在未來是否能換得份好工作?這是種基本的謀生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現在,焦慮已經深化到了「求存」的問題,如果你對社會的訊息感知能力下降,原來的生存方式將無法再維持;過去的思維模式已然失效,想要適應現在的新環境,就必須迅速更新自己的思維。

  但在知識爆炸、資訊過載的時代,又該如何化解這深恐落後的焦慮?本書不僅能幫助你將各種想法整合起來,更了解如何與知識焦慮共存,將種種壓力轉化為動力。即使面對困難重重的窘境,仍能視為與社會交往的機會!

  最後我要吐槽一下本書的繁體版封面,朋友,來玩電流急急棒嗎?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五):如何从知识焦虑的时代,走出自己的人生

  上苍公平的,每个人的生命市场其实都差不多的,但是有的人就是利用得好,成长得比别人快,甚至能把自己的一辈子当成别人的几辈子活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高速膨胀的现代世界里,能够感受到焦虑,至少还能过够说明自己仍不想要这么快被社会所淘汰,不想放弃自己。时代在变,只有改变才能够看见未来。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最需要改变的则是自己的思维逻辑,看问题的观点,从不一样的维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最优解。

  比方“社会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引发的直播平台的火爆。比方说”事事亲历亲为”的习惯,从个人的角度和成为管理人员的角度,该行为的利弊。再比方关于产品对于客户的”痛点“讨论,我们考虑到的痛点是否是客户的真正痛点呢?另外,对于产品对市场的占比,我们应该还需要考虑倒,我们的获客成本是多少?从每一个获得的用户身上打算挣多少钱?对于市场的抢占,我们也需要重视自己的竞争对手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去改变。而阅读,是最好的方式。阅读的唯一目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从地理学的”地层“的概念,引用的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也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观念体系上的。没有下面的基础,上面的东西决计不会发生。

  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从文中推荐的《魔鬼经济学》,把一门经济学做为一种思维分析的工具,从不同的维度重新认识世界。这也让我计划后期的学习重点要放在经济学上来,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够在认识这个社会的时候,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够通过经济学思维进行分析和理解。

  由于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协作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不能够单纯以直觉、感觉的方式进行判断,而更应该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认知这个世界,逐渐从价值判断向事实判断靠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判断,而去看倒更多的事实。

  在经济学里有个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是说买什么都得掏钱,而是说所有的选择必有代价。但是从另i个角度说,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区追求的。中国人说,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是圆融。圆融不是圆滑,而是把各种对立的东西融合在我们的人格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叫圆融。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一个知识分子好不好有三个标准:立德,立言,立功。

  而对于外行人,如何判断他是否是好的经济学家呢?从两个标准:第一个他是不是主张保护私有产权;第二个他是不是主张自由交易。以上两点为经济学家的立言的根本。

  创新,升级任职的工具。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创新也不等同于高科技,创新可以非常简单,对某一技术进行持续的优化,或者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科学是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思维过程;而技术是一个从现实到理论的思维过程。而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创新者呢?第一,持续地做;第二,系统地做;第三,死磕地做。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

  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算法没有专利,所以计算机算法的领先顶多玖4-6个月的优势。认识各种创新优势在时间上的实际优势) 从哲学、自然规律中,重新理解商业社会。

  别把公司当成家,而应该是看成一个竞技场上的球队。让自己明白在一家公司里计划干几年?几年之后,您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下一个目标公司或者职位是什么?只有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会珍惜眼下的工作。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几年里,就努力按照自己的目标人物来要求自己,而只有这样要求自己,自己才会拥有创始人的心态。

  对于此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学好经济学,提高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重新认知,进行事实判断。我要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祝好运~!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六):课题分离,你的课题就请你直面对待

  读罗振宇等人著作的《逻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到第四章“商业思维升级”中“如何打造你的联盟”的时候,感触颇深。因为这一段讲的是和每个社会人息息相关的职场上的问题。

  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一名编辑,因为老板工资给的少,他就编辑着能用但质量并不算高的文章。虽然不至于丢了工作,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这几年自己的水平下降得厉害,出去找工作都不一定能找到。但是他还是深陷于这个死循环中:老板给的工资少,所以他就凑活;他这么凑活,老板就给他更少的工资。

  看完这一段的时候,想起了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主张的课题分离理论。简单的理解,就是将我们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然后面对自己的课题全力以赴。至于别人的课题,你选择尊重就好。

  课题分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亦或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

  所以,面对“逻辑思维”中这个小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就会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怎么样,这是我们自己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成为有着主动性人格的人,要将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塑造起来。

  一个人的自尊是来自内在的,尊严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是来自于跟别人怎么比较,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对待我,而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一个人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他才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他,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别人对着干的事。

  所以在职场上,既然选择了这个公司,作为员工,你的人生课题就是尽自己的全力,将这份工作做到最好。而作为公司的领导,他的人生课题就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也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联盟。

  “逻辑思维”中就指出,作为一个管理者,身上都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培养他人成长;如果员工要离职,也没有必要刀剑相向,反而可以笑脸相对,有条件的可以成立“前员工俱乐部”,让即将或已经离职的前员工继续享受“前员工”福利;如果员工想要自己去创业,管理者也没有必要害怕对方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各种添堵,相反的,可以孵化自己的员工去创业,甚至还可以让自己拥有更优化的资源。

  所以对于管理者而言,在考虑公司发展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员工的发展,一定要让员工知道他的目标和你的目标是不矛盾的,是一致的。

  在自己前进的路上,就勇敢地将别人的课题切割出自己的人生吧!我们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给予了自己什么,而是我们能如何利用别人给予的东西,直面对待自己的课题,从而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七):提升认知,寻找知识结合点

  没太听过逻辑思维,但是抱着同样内心的知识焦虑开始读这本书;总的来说可以通过罗胖等人的读书和思考来升级自己的认知. 语言简单,把自然生物知识,哲学知识和商业知识的组合讲的奇葩有趣(学科间的联系帮助我们简化记忆);

  全书五个章节,从解读我们内心的知识焦虑源于“变”和不断变的趋势;建议我们采用经济学家的视角来扩展我们的角度,升级我们的认知;再把“变”这个话题中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定义和剖析,用自然生物学的知识对商业思维变化进行解释和指明方向;最后对用哲学观点印证未来我们的悲观预测以及如何做个理性的乐观派,如果快乐有价值的活着.

  虽然逻辑不够清晰,但书里引了很多扩展阅读书籍,可以帮助加深理解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八):你的知识焦虑,罗胖懂 ——读《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有感

  看完《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之后,让我颠覆了许多以前的认知。

  罗胖首度全面分享:在知识焦虑的时代,如何切换思维,升级认知,参与未来!

  书中包括了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商业思维的升级;这个世界会好吗?;这几部分的内容,我从我体会最深刻的两个方面分享我的读后感给大家。

  一、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而不是看见未来才改变。就文中的内容我总结以下三点:

  1、不带任何偏见地看事物

  文中提到有关于最近几年比较火的直播平台。里面讲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直播平台Livecoding.tv。

“这是一个程序员直播平台,点进去会看到每个程序员的直播窗口,它的大页面上都是那个程序员的电脑,全是一行行的代码,外行根本看不懂,它的页面右下角会出现那个程序员的头像,有时候整场直播一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说,既不唱歌,也不跟观众互动,就在那里静静地编程,偶尔放点音乐。”

  像书中所说,这种直播有什么好看的,一堆程序员再那里写一些我们看不懂的天书,也不跟我们说话,也不讲笑话,更不唱歌。

  然而这个这个平台不仅获得了美国特别著名的孵化器YC的认可,成为他们加速器的训练营当中的一员,而且还拿到了投资,它的分类是教育,有大量的程序员慕名而去,也许刚好会看到别人编程中正在攻克的问题正是自己的难点,所以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的氛围。

  以前我也一直不喜欢这种直播平台,甚至是持排斥态度,不愿意去接触,甚至于当时我们公司的产品想要加上直播功能的时候,我都觉得难以理解,这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一个人在那里直播自己的档口(当时我们是做服装平台的),因为在我印象中,我一直对直播印象不好,总感觉直播好无聊,没什么意思,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直到前几天看到这本书,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实实在在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偏见去看待事物,最好能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待之,然后发现自己之前没发现的新东西,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只有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态度,才能看见未来。

就如书中所说:“当我们看不懂一个内容,也觉得没意思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听一听,它是不是对某个特定的人群来说有意思?这个特定的人群究竟是把它当作一个媒体看还是当作一个交友平台看?这就是非常大的不同。”

  2、对新鲜事物持乐观的态度

  对新兴的事物,永远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文中提到很久以前的一个新闻。

  2009年,挪威有一家电视台在一列奔弛的火车上装了4个摄像头,对这列火车一路的路程进行直播,直到到达终点站,总共直播了7个小时。这个节目在挪威吸引了120万的关注,占挪威人口的五分之一。

  后来才发现,这个节目击中了观众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临场感”,这就好像即便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似乎也有很多人的陪伴。同时还给人一种非常强的关系交互,所以火车每到一个小镇,小镇就会沸腾热闹起来。

  看到这里,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慑,彻底颠覆了我对直播的认识。所以很多时候对于新的东西,我们始终要持乐观的态度,新兴的出现自然有它的出现的理由所在,对于新鲜事物的思考还是要更加深入,同时要更加辩证地去看问题,我们都不要忘记了,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文中在文末也提到,“我今天再看一个内容,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不会先判断它是不是low。我首先会去理解,如果它这么多用户,用户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的心理是什么,分析用户心理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3、接受改变并且付诸行动

  在当今瞬息变化的时代,我们稍微怠慢,就很容易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变化,接受变化,并且付诸行动。

  还记得微信刚刚出来的时候,那段时间大家都在玩微信,而我却对这种改变不屑一顾,拒绝这种新东西的到来,甚至排斥它,自然跟周围的人话题就比较少。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有关于介绍微信的一篇文章,才发现微信原来这么好,下载使用之后爱不释手,是啊,我们只有接受改变,并为之去行动,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关于创新,在看此书之前,我想很多人都一直以为创新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很高深的技能,一种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能力,一种需要具备非常多的知识才可以做的工作。

  看了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创新,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罗胖真的懂我们的知识焦虑。

  书中提到许多的观点,就我感悟比较深的三个观点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二、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

  1、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

  开篇就告诉我们,创新其实不难,而且并非都是重大突破。文中提到,提到医学上关于发现洗手之后对消毒有帮助可以减少死亡率的历史,从最开始因为医生救治病人没洗手造成很多病人死亡,最后发现病人的死亡跟医生护士是否洗手有关,最后慢慢发现了微生物,最后确定下来现在具体的七步洗手法,其实很多人类一员的重大进步和创新和科研大突破、智力大爆发没什么关系,往往只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小发现。

  2、创新不等同于高科技

  我们一直都以为创新就等于高科技,罗胖在书中阐述的观点与我们相反,创新并不等同于科技。书中提到产科产房关于产钳的发明。

  在没有产钳之前,胎儿和母亲很容易因为难产而死,自从17世界的一名医生钱伯伦发明了产钳之后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他们一直保持这个秘密直到18世纪才被泄露出来,这个产钳的重要性比产房里任何一个及其都重要,而它其实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3、具备匠人精神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创新者

文中提到怎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创新者,第一,持续地做;第二,系统地做;第三,死磕地做;也就是所谓地匠人精神。

  就像罗胖地跨年演讲,从2015年开始如果真的做了20年,到2035年,那么罗胖也是一个货真价实地创新者,因为坚持做,持续做,死磕做,并且还没有人做这款产品,这就是创新。

  三、推荐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认知升级的书,如果你想升级自己的认知,推荐阅读,同时也推荐罗胖的《逻辑思维》,这书中许多内容都来自《逻辑思维》。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感悟,仅供参考。

  与你共勉。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九):罗辑思维5次节目的文稿。3星

  本书是罗辑思维5次节目的文稿。

  张泉灵的放在了第一篇,不知是不是张泉灵因为不服喜马拉雅上如潮的差评而刻意要求的。个人感觉张泉灵的这一篇文章在投资人中,水平算中等偏上的,但是听她的演讲(内容基本相同)则确实感觉特别差。

  第2、3篇像是GK同人于野的风格。第4篇像是吴军的风格。最后一篇讲《物演通论》,我认为特别差,基本是把已知信息换个更难懂的说法说一遍。

  总体评价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

  1:但是反过来看,我们得理解,不仅仅是在中国,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在以往所有的合法媒介上,low的内容都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233

  2:还有一种误区,解决起来要比第一个误区难得多,就是我们去做用户调查的时候,会发现用户说他有这个痛点,但实际上他没有那么痛。#355

  3: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是否愿意用这样一款手机来证明自己是个老年人呢?还有,他们的手机从哪里来?很多老年人的智能手机都是他们的儿女淘汰的。所以在这个市场上,我们没有发现一家做老年智能手机能做起来的。#370

  4:按照《文明是副产品》这本书揭引的很多线索,我才发现,就这么一个雕版印刷术,它居然是两河流域的印章文化、印度的佛印文化、中国的碑版拓片文化,后来中国的纸张和油墨文化,很多种技术组合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技术品种。#431

  5: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数字0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把人类所有的发明排出前十名,数字0就是其中之一。#433

  6:对牛顿来讲,研读《圣经》和研读宇宙天体,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只是他作战的两个战场而已:跑出门看天,是研究上帝;回到家研究《圣经》,一样是研究上帝。#570

  7:什么是科学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到最朴素的原点,用实证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什么东西我都必须靠做实验,眼见为实。#581

  8:中国的炼丹术有没有什么科学发现呢?有,搞出了火药。但是,为什么它没有引出现代化学,而炼金术却引出了现代化学呢?就是因为炼丹术追求的结果不同。炼丹术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可是长生不老这件事很难验证。可是,炼金术要的结果是确切的,一定得炼出金子。#629

  9:史蒂芬·列维特把32,000场的数据稍微做了整理,就发现所有选手到最后一场决胜战的时候,性命攸关的这一方的胜率突然提高了一倍。所以,相扑运动怎么可能是干净的呢?#776

  10:霍斯利最后发现了一个条件,一下子把恐怖分子的怀疑范围缩小了。后来,英国警方根据这个条件果然抓到了恐怖分子。什么条件?就是这帮人不买保险,而一个二十多岁的英国公民或者长期居住者,不可能不买保险。#811

  11: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普通人没有经过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容易把两类判断搞混,一类叫事实判断,一类叫价值判断。#915

  12:无法用数字来理解世界,这是文科生思维的悲哀,但是文科生思维真正的缺陷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有是非和善恶,没有比较和选择。#1069

  13:可是,非洲大陆就惨了,DDT原本对疟疾是有抑制作用的。全面禁用DDT之后,仅在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中,就夺走了10万条人命。#1126

  14:因为人类价值观系统非常复杂,至少我就知道三套价值,就是真、善、美。#1150

  15:既然整个现代社会是这么拼装而成的,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是什么?就是相信专家。#1167

  16:所有的新生儿生下来的时候都进行一次评分,如果低于4分,说明这个孩子不太健康;如果是10分,那就是非常健康。5分钟之后,再进行一次评估。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阿普加评分表,居然就把美国新生儿的病死率给彻底降下来了。#1652

  17:装备部门赶紧送到战场上一款非常时髦、好看、酷炫的护目镜,大家都愿意戴了。果然,眼伤的比例就降下来了。#1680

  18:20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思潮就是所谓的循证医学。什么叫循证医学?简单地说,就是最接近科学思维的医学思维。#1703

  19:即使这样干涉,实验结果仍然是令人失望。特曼临死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应该被我们认真地汲取——“看来智商和社会成就没有什么关系”。这好像跟我们普通人的直觉是相悖的,一个人智商高,将来的社会竞争力就应该更强。#1803

  20:现在的创新企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我称之为“双长制”。一定有一个特别棒的CEO,加上一个特别棒的教授,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这个公司应该就差不了。#2149

  21:所以,中国在能力上没有问题,而且我们不是世界第一,而是世界唯一具有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能力的国家。#2354

  22:所以,虽然美国人可能在开源领域领跑我们4~6个月,但一到设厂的环节就会比我们晚一年半、两年,加到一起我们会后发先至。他们实际上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392

  23:因为像天花病毒这样缺心眼的病毒是很少很少的:首先,它万年不变;其次,它有猪一般的队友。人类打胜这一仗,可以说是幸运到了极点。#2612

  24:这个人叫任正非。任正非从这家公司走的时候,公司就是各种卡他,反正总之弄得特别不愉快。任正非到现在都不提这个碴儿,从不说自己跟这家公司有关系,就闹得这么别扭。#2928

  25:但是有一个问题,人的闲暇时间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共享?这个问题就要存疑了。#3485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十):看得远,走得快

  罗胖不止一次在微信公众号里讲到,今后导致人和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网络的发达,使得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相差无几,但实际上社会阶层在固化,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关键在于是站在哪里看问题、能看到多远。

  这本书从现代世界的产生开始讲起,提出我们要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而升级认知的工具则是创新,要升级商业思维,一个是要重新理解商业社会,一个是要将公司打造成一个联盟,最后,谈了点未来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方向,和对商业社会的一些推论。

  我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从事的岗位也是相对固化的人力资源,不过第四章第二节《如何打造你的联盟》,给了我许多新的启发。这节主要驳斥了“家文化”,打了许多大企业的脸(包括我司),公司更像是一个球队、一个联盟,员工在公司里达到学到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拿到工资的目标,而公司实现发展业务、扩张规模、得到利润的目标,真正获得了双赢。要培养这样的员工,在招聘面试的时候,可以问两个问题:“打算来公司干几年?”“离开时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个问题真的问得挺好,许多面试官(包括多年前面试我的那位,后来轮到我面试其他人的时候也这么问了,真惭愧)都会问五年计划什么的,说真的很难回答,在真正开始干之前哪里有什么五年计划,五周的都没有;但这两个问题就好回答多了,给了员工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任期,双方心里都有了个预期,也比较容易开展工作。等员工工作了几年、达到了原定的目标之后怎么办?有三种情况,员工觉得不错想继续在这工作,那就再定个任期;员工想跳槽,那就帮忙培养个接班人,同时将其纳入前员工计划;员工想创业,那就入一股,毕竟投资给和自己一起工作过的人最靠谱。

  前员工计划很有意思,其实业内跳来跳去的人不少,我们单位就有几个都是第三次入司了,可见他们对公司还是认同的,还有感情。但这些前员工都是和自己信任的管理层有个人联系,形成了一些局部的关系网,还没有公司层面的计划,这是当下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前员工不管是会回来工作,还是在其他公司其他行业,都是公司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这本书里提到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书,稍作记录:《文明是副产品》、《魔鬼经济学》、《另一条道路》、《医生的精进》、《创造》、《上帝的跳蚤》、《联盟》、《干法》、《商业的本质》、《物演通论》、《知鱼之乐》,照着这个书单去读,也不失为升级认知的好方法。从更高的层面来看问题,自然能找出最快解决问题的那条路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