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下四重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下四重奏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0: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下四重奏的读后感10篇

  《当下四重奏》是一本由刘大任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一):活在当下

  这本《当下四重奏》是刘大任的半自传长篇小说,他出生在大陆,后来去台湾生活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随后赴美就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研究所。一九七一年因投入保钓运动放弃博士学位,并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经历坎坷的大半生之后,终于退休在家安稳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晚风细雨》、《残照》、《园林内外》等。

  之前就读过他的《园林内外》,他自己也说,当他想到自己童年时候,坦言童年时代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手脚接触泥土植物,心便快乐,不由自主”,二是“似有一种辨认植物特征天赋本能”。这种对土地的天生好感,加上对植物特征的特有敏感使得他对凡经手的植物,举凡形态组织生长方式,以至于根、干、茎、叶、花、实的纹理外形细节,多能明察秋毫同时,脚踏东西文化的刘大任颇不满传统中国大夫的园林艺术观,虽然他们爱花如痴,却从不亲自动手,只知做“一名多愁善感旁观者”,批判其为一种美学上的“懒散文化”。在本书的一开始,他就开始描写他家的草坪和他所种下的植物,这也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品位大自然、品位生活的人。

  书中的退休老教授曾经参加过保卫钓鱼岛运动,有家难归,后赴美国。当经历了这些之后,就注定他永远也回不到过去,就算妻儿在身边,也再找不到那种亲切感。他的晚年只有孤独陪伴,他唯一的寄托,就是自己的庭园,仿佛这有这种寄托才是一直未变的。然而现实打击对他来说还不够,他的妻儿竟然悄无声息地再一次离开了他,使得他的一生变得更加悲惨

  培植花木也就是培植一份对生命的怜爱敬惜之心。刘大任在园林中安身立命,同时也从园林领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刘大任自谦“既不能于纯粹品味情趣中安身立命,又无法全心全意做个自然学者”,所以“唯一的出路,只好从理论中找知识实践中找感觉”。幸亏他没有陷入纯粹的文人雅趣,也没有专心做个学者,于是他的园林故事才这般多情,这般好看。但越是把全部情感寄托在这些花花草草之上,就越显得悲伤。最后在他执教的那几年,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使得他变得更加平静。看刘大任的书,看的是一种对人生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骨气,他不忘初心,所以到了最后没有任何值得后悔的。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二):贴几句几位老师点评

  【名人推荐

  作品充满抒情韵味骨子里自有一股坚厉气质。没有曾经的风霜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王德威

  浓郁处有一种乡愁的醇味,清淡时独见浅浅的懊悔

  ——杨牧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纯净文字了,这种文字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茅盾、丁玲的甚至都不同,它还要再往前一点,接到鲁迅周作人。

  ——止庵

  这是一本完全关乎“精神” 的书,在今天的书架上,我们放眼看过去,这样的书几乎是看不到的,甚至之前也不是很多。

  ——止庵

  刘大任这三个字,给当时只有19岁的迷茫的我,一种很大的震撼

  ——马家辉

  我觉得刘大任先生在这本书里有一个节点处理得极其具有隐喻性,就是这位老教授,最后选择全家去“迪士尼”出游的节点出走,这意味着一个很“完整”的美国梦被这位老人抛弃了。

  ——王安忆

  书中的主人公,最后站在长城上,向南望,向北望,看到的都只有他自己。现代知识分子理想,可见并不在别处,不在别的时间地点,而正在自己身上。

  ——陈思和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三):情怀似故园

  情怀似故园

  《当下四重奏》(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是海外左翼现代主义作家刘大任继《晚风细雨》《枯山水》后的最新小说,书中讲的是留美的中国史教授简云松,当年参与“保钓”运动后,有家难回,旅居他乡,骨子里却深深地烙刻着故国的印记,即便是相亲相爱家人,也因文化的差异、代沟的隔阂格格不入,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

  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简练明了,气质坚厉,字里行间蕴含的绵密沉郁贯穿了全文始终。这种寻而不得的哀伤,似乎已经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于纸上笔下不经意间随手拈来,赋予文字更多的美感,使作品的叙述更趋于散文化,不仅读起来唇齿生香,而且能让读者领略到文字的艺术魅力,更深入到作品中去。

  文中出现的大量的生活细节,但这样的描述却并没有削弱读者的阅读体验,。如 “扑克”这一章中,完全本土化的儿媳惠芬对两位老人带孩子的方式产生异议,并为此引发家庭矛盾儿子老子“斗法”败下阵来,回过神来琢磨明白父亲这样出牌为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原来,“老妈性情容易妥协,天长日久,难免不受媳妇的气。借媳妇犯错这个机会,压一压她的气焰,以后才好相处。”看到这里,文中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种幽默,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人不禁会心一笑,然后深深叹息。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作品在整体结构设计独特新颖,不落俗套。用四个第一人称的自述构架起了一部小说,这就是“四重奏“的形式丈夫(父亲)、儿子、女儿妻子母亲)分别发出声音,“这四种声音、四种观点在小说中交错出现,或彼此补充或彼此抵触,交织出一幅因复杂而更显真实力量的家庭图像。”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内在自我认定又是怎样的?

  “自觉所属的传统,给予他无限自豪。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被传统抛弃在外,形成自己难以超脱的割裂,产生锥心刺骨的遗憾”。他和儿子、女儿所经历的状态一样,同时面对两种文化、两种历史而无法左右逢源,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也许程度各不相同命运却是一致的。简云松在困惑中迷茫、挣扎心底的那块地方,“像一个无底洞,无论论用什么填,永远填不满。”

  主人公将无可寄托的情怀全部倾注在园事上。海棠芍药、杜鹃鸢尾,还有园子里的梅花奇石,无一不是故国的意象。他如同窗前的海棠,水土流失,须根没太繁生,截断的大须根成了死里逃生的活命线。找水源,求生存的过程,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作者的生命历程。小说的后半部分,主人公去寻求他灵魂里面的“中国”,用了林冲夜奔的典故,两厢里糅合交汇,苍茫四起。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四):逆水而行,逆风而飞

  海外左翼现代主义作家刘大任的《当下四重奏》,反映出台湾本土的热血作家不遗余力的呐喊抗争的精神面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失一疆一土的爱国情怀,促使刘大任先生殚精竭虑的保卫钓鱼岛的主权归属。政治从来都是政客们的游戏正义的呐喊在当权者眼里成为反动刺头的代名词,由此刘大任先生才旅居海外多年。所幸,运用手中的笔,直抒胸臆,写出很多真情感人,脍灸人口的名篇佳作。

  《当下四重奏》是一篇篇呕血之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磨难写不出如此真实感人的文章。文章何尝不是作者心底深处的呼唤。“可是,那块地方,像一个无底洞,无论用什么填,永远填不满”,其间的绝望感伤孤独坚忍,令读者不禁潸然泪下,如此深的情怀却得不到应有的珍惜尊重。作家创作各种各样的故事,故事里或多或少透露出作者的人生历练,感人的,悲伤的,满怀希望的,不一而足情节,渲染了深沉的情感。哪怕前方是激流,是悬崖,一样的充满庄严使命感。

  谁敢说守卫边疆的战士青春热血生命换来的国土完整国家强盛不值一提呢? 浪花虽小,却必不可少。虽然环境不由人,可是刘大任先生却并无蹉跎虚度哀叹,而是運用手中的笔,写出一篇篇振聋发聩精品美文激励人心。《当下四重奏》里的教授又何尝不是许许多多心怀远大理想而又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学者的缩影

  现在78岁高龄的刘大任先生一身正义,满头白发,不变的却是脸上洋溢着的阳光自信爽朗儒雅的学者气息。正如那风中的玫瑰,空谷中的幽兰旷野独立大树般卓而不群,散发着积极向上的自信光芒。午里马常有而不伯乐不常有。身怀才学的智者却得不到家园故土的政治认可。《当下四重奏》里主人公的遭遇,在很多有志之士身上得到过沉痛的反映。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应人尽其才,人用其智,是真正该让领导痛悟的,压制专权从来不会长久。墙内开发墙外香的讽剌不正说明了如硕鼠一般的领导者无能愚昧狂妄自掘坟墓?老教授的悲痛内心不得宁静安享晚安,这样一个德高望重之人的人生历程会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唏嘘感叹之余,推已及人,谁又愿意落得如此孤独悲苦的抑郁之中?个人的悲剧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单独痛苦蝴蝶微弱翅膀一样可以引起大风暴。《当下四重奏》一本逆风而飞,逆水而行的真实人生故事。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五):当下四重奏

  看书之前,先看了作者刘大任的介绍,老人,旅居海外,教授,再有就是“保钓”运动。

  除了每天的新闻推送,从不问也闹不明白政事的青年妇女,如我,这些关键词似乎没一个吸引我。

  但是,看到豆瓣的高评分,以及四重奏这样的书名,还是决定买来看看,到底在奏什么?还要四重奏?想必很弘大的“议题”!

  落叶归根,思乡念土的文章也看过不少,震撼和共鸣应该没有一个能超过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吧---一根浅浅的线,一缕淡淡的愁,一道深深的海峡。。。。。。

  这些逾越不了的屏障。当然是在几十年前的背景

  如今,地理位置上的关卡早已不存在了,政治上的鸿沟也早就放开了,如果是思念故土,想念心里的“国家”

  那就回来啊!要怎样?

  有问题吗? 想不明白!

  是的,我们想不明白!我们也不可能真正体会

  我们这年轻一代,这样肤浅表层却又根深蒂固,如何能明白一位老人的心境

  肤浅表层是我们太“现代”,生下来起就只被要往前走,学习和抓住一切新奇超前的东西,有谁主动回头来潜心研究下过往历史,一路走来的漫长道路和纷飞岁月

  我们缺少历史感!

  根深蒂固是因为我们扎根在这里,一棵树一样,牢牢地,看到的只是头顶那一片同样的天,何以去体会那些不断被移栽的植株的命运和感受

  不止我们这些陌生的读者,就连老人的妻子儿女又何尝能真正懂得呢?

  “乡愁”的“愁”就在不被理解和懂得吧?至此好像有淡淡的忧伤

  还好,世界之大,老人家没有求全什么,也没有竭力呼吁什么,有的只是平平的,淡淡的“叙述”。

  有的只是这样细细的笔墨娓娓道来家书!

  所以才有四重奏!四种不同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若不是特别重大”的议题,何以一家四个人都要对此写日记记录呢?

  我们知道,这个"重大”一定是彻头彻尾影响潜移默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细细读来,透过这些平平的文字,会发现国之情怀在老人家心里无可替代分量

  尽管他的“国”是任何行政版图上找不到的标记,是“任何宗教形式也解不开的精神死结”。

  这才是深重!

  文中大量篇幅写的是寄情山水园林,精耕细作事必躬亲,浅层看来好像是一个老人闲情逸致的退休生活。

  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无不是因为他心里深深的故土情节,浓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宏大的故国情怀所致。

  quot;当下”有点禅意,此时此刻的生活,抓住转瞬即逝的每分每秒,当下及生活!

  确实,四重奏有三重写的是生活。

  每个人的“当下”构成了他对别人对周遭的理解能力和体察动力,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当下”,我们很多时候确实是抱着一种“且自由他”的态度。

  你的世界靠你自己去“悟”!

  你心里的“国”怎么也抵不过现下的生活重要,你要去追,让你去,怕是你自己都回不去了。

  这些也是我们的“当下”

  老人家果真回不去了!

  家国故梦!

  惊醒!

  哎呀,我写了好多个“老人”,

  不过,若不是老了,

  又怎能回头忧思这么多!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六):手捧一束兰花

  《当下四重奏》是一本谈人生的小说文集,台湾作家刘大任以他的人生经历为题,叙述自己作为一个海外的华人对于家国的不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刘大任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感性情绪,意象鲜明,应该就是散文诗之类中的佼佼者,他的文字总是灵性十足。他的这部小说却有散文文笔风格,主题清朗明快,感觉总是伴着一种乡愁在里面。 刘大任1939年,出生在大陆江西永新,后来到了台湾生活,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随后,1966年赴美就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研究所。是六十年代初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 刘大任曾经在一九七一年参与投入保钓运动,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他积极参与,并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之中。一九六九年获得硕士学位并通过博士班资格试。因投入保钓运动,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一九七二年来到美国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他曾经到非洲工作,虽然远离祖国,却时常想着祖国,总是有一种家国的情节在心里,。 他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了一系列精致结实的作品,从《鹤顶红》经《草原狼》,一直到《秋阳似酒》和《四合如意》等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晚风细雨》、《残照》、《枯山水》《羊齿》,散文《园林内外》等。这些都是刘大任最具备关怀风格的系列短篇小说。 刘大任在经历了大半生的坎坷之后,1999年退休在家里,安安稳稳地写作。他的晚年孤单,寄情于园林之中,在园林中安身立命,也就是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怜爱敬惜之心。把全部情感寄托在这些花花草草之上,对大自然的感悟,同时也在领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并且还在探索人生的奥秘。他的在园林中生活的故事这般有情调,读起来是这般的有吸引力。 看刘大任的书,看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骨气,他不忘初心,所以到了最后没有任何值得后悔的。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表现,总是坚强地面对一切,欣然接受现实,并且从中找到乐趣。 这书名《当下四重奏》,是活在当下,珍惜当下,这是他所希望的,同时,却也是非常困惑的。四重奏是写他的家庭里的四个人,在文中对家庭温情的一往情深,也有一丝丝的无可奈何,一段段的故事就这样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令人读者唏嘘不已,也令读者感叹他的生活,既有欢笑也有悲哀,五味杂陈,感慨系之矣。 《当下四重奏》2015年2月在台湾出版繁体版,2016年1月荣获2016台北书展大奖,同时入选2015《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马英九2016年一月参加台北书展唯一买下的一部书就是《当下四重奏》。我们多读他的这些作品,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心得。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七):在这当下,悟出精彩的人生

  《当下四重奏》是台湾作家刘大任写的半自传体小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的他,经历过中国最重大的变革。他是海外左翼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拥有爱国情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老师。

  从这本书的目录讲起,从目录就是旧式的排版。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入到了过去的年代,将读者引入他的世界,每一节的题目都很简单,用一个关键词来说明他的故事,省去了一些矫揉造作之气。

  《当下四重奏》被《亚洲周刊》评为2015年度十大华文小说,也在2016年获得台北书展大奖。其实从这本书的内容上看,并不是用传统的笔触来诉说,而是通过了四个家人来描述这个时代的现状。其中融合了作者刘大任的个人经历,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批判现实的小说,而是带有浓浓的乡愁的情绪,带有着的一丝丝的柔软。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四重奏除了与家人的温情,也有对生活的一点无奈。作者将所有的故事都用第一人称来诉说,从这四个第一人称来构建了整个小说。整个环节的设计不落俗套,新颖有趣。作者将生活中无可诉说的事儿交给了园事,海棠芍药、杜鹃鸢尾,梅花奇石,好园艺,却不打理,有着自己的闲散的独特个性。这园艺,这花朵,都是故国的景象,满满的,都是对家乡的思念。除了园艺以外,其中在《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中,最后一句有这样说过:“我听见远处传来一串火车的汽笛,如荒村犬吠,如深秋蝉嘶,仿佛是上个世纪的呼唤,在凉了的空气里面,波浪一样,涌过来。”在读到这一句是,我不禁和作者一样,“拭去眼角的泪痕”了。这一句句乡愁,虽不提及,但句句到了心坎,触摸着心理的柔软。

  止庵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纯净的文字了,这种文字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茅盾、丁玲的甚至都不同,它还要再往前一点,接到鲁迅周作人。”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作为读者很难再通过现代的文字能看到,能阅读到旧式的文法,能够通过一篇文章感受到作者畅快淋漓的痛击这个时代的痛处,直指要害。

  读者能够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除了这本小说所描写的乡愁,所描述的那些无可奈何的故事。刘大任在执教的那几年,我们能看到他的内心终归于平静。作为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在这当下活出的精彩。而我们在这当下,也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一丝丝贡献。这当下,除了现在,用英文可以说“眼前顿悟的瞬间”。而这当下,与作者对生活的“悟”也是息息相关的。同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这样的“悟”。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八):竹生

  生于夹缝,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自由,可谓竹生。

  用4个人的自我视角讲了同一个人的一生,简先生,就像看一个万花筒一样,各样的人眼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视角独特,读起来毫不费力。故事从简先生钟爱的花圃开始,最爱的海棠小心的移植,我是喜欢这段自我的讲白的,淡淡的话语,如清风如滴露,到了老伴,爱是投降,几十年的共同岁月,到老的时光,每一次的碎言碎语即使不开心也还是依赖。到了小一辈,四重奏开始和鸣了。

  多少人家都是这么完成一个家庭的一生,四世同堂,四代相传,因为处于一个尴尬的文化,简先生的一生有了更多可以言说的词话。台湾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看过一个台湾的电影,里面讲的是国军退到台湾之后的爱情故事,我认为台湾的文化最深的就是乡愁。在外的游子想要有一个根可以依靠,但是根就一定是回到大陆吗,最后回到北京的简先生,自在如故,我相信他还是会想念外地他乡的,因为家人在那里。

  有时候亲人能更加客观的对待高高在上的自己,看着的下一代对简先生的控诉和欣赏,很羡慕。故事就是这样讲的,每一个人都在走,每一个人都在看自己眼里的风景。安稳一生又如何,倔强生命又如何,简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把爱给了妻子,好像要把整个世界送个这个爱的人,同时,妻子也感动了,虽说台湾人无根可依靠,但是爱让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了,就是遂愿已了。最后的结局双方虽说的互相理解的,但是,生活的百岁日子里,老头子还是妻子的内心支点,虽说有很多嫌弃的话语,但也无伤大雅,那都是平凡的故事,是我们羡慕的生活。

  简先生在我们认为人生就这样的年月里,依旧在折腾。花开了还会再开,花谢了春红,林了翠木,手触百里的方圆,推车里的力气,我看到了一句话,如果你对自己的信心有足够的强大,相信你也可以到达任何年纪你想要达成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事在人为吧。老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相偎到终点,通常的活法是各自成活。我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笑了,活灵活现的父辈,生活总是骨感带刺,相遇了,相识了,相知了,最后,就是相斥了。你巴不得我的生命不存在,你看不惯我的所有言行,老夫妻的自由自在。为了实现自己的倔强,在最后的生命里,简先生离开了家,一个人独自旅行。年轻的我们是否有勇气一个人去追逐自己的爱的地方,天地给我们好奇之子,但是勇气让我们遗忘自己的能力。何况是一个老人觉得自己的最后岁月,不会害怕日子突然就没了,也不害怕家人不在自己的身边,有人说老人就是脆弱的,像个小孩子一样,简先生就是一个强大的孩子了,带着故事走,带着心从现实回到曾经的历史里。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当下四重奏》读后感(九):回不去,到不了

  这本书讲的是建国后华人移居海外后的经历及遭遇,对于这一群体来说,经历是相似的,所以我认为很容易在华人群体中引发共鸣,尤其是知识分子。不过总体来说,受众比较小。书名作者已经在后记中解释,四重奏即是四个人的独白。

  这本书并没有很深的寓意,就是简单地叙述华人群体的心理,而简云松是华人群体里相对极端的,他的脑海中有一个中国的样子,并为此做出一系列努力,可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他的一厢情愿,他的中国也是自己想象的模板,在他的体验中可以发现,他的中国,不在美国华人群体那里,不在台湾,也不在大陆,他的中国,回不去了,新的中国,他也到不了。

  这本书虽然是叙述简云松的晚年生活,但是同样可以透视出他的一生,读者也可以很清晰地梳理他的变故及其起因。可以发现,他的一生,甚至说所有人的一生,都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着,书中他说自己信奉“人定胜天”,但是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被动的呢?如果不是政治的缘故他怎么会去台湾,而他的身份注定他要参与保钓运动,如果不是参与保钓运动他当然不会被台湾当局拉黑,此后的回不去也是因此引起;此时他还说“人定胜天”,不显得很讽刺吗?如若胜得了,为何不将自己的家庭处理得和谐一点?当然,我所说的和谐是指文化认同。

  虽说是四个人的独白,但总是围绕简云松一个人展开叙述,而且简云松本人的独白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我觉得作者做的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将每个角色都揣摩得恰到好处,所以给人一种冲突感和真实感,这是非常值得认可的。上次读到这种写法的小说还是好几年前读的戴厚英的《人啊人》,不过戴厚英笔下的独白人物更多,也不是固定化的,就对该写法的驾驭程度来说似乎不及刘大任娴熟。与此同时,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各人物的叙述焦点的分散,这是最成功的地方,不重合,每个人的关注重点也不一样,这样叙述才能抓住读者,才更显得真实;你说到的点我可能说到,也可能说不到,你觉得重要或苦闷的地方我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就这样。不过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本小说是作者的自传,就可查人物经历来说,两人生平是极其类似的,他笔下的简云松显然苦闷至极,只是不知作者本人的苦闷程度到了哪一步。

  简云松本人会给读者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有中国旧式读书人的迂腐在里面,他的骄傲和固执是矛盾的主要来源,而骄傲和固执则是读书人的通病,所以那一代华人家庭大约或多或少都是这样过来的。杏枝是典型的中国家庭主妇形象,为这个家庭付出很多,是台湾本省人,对于国家的概念不及丈夫强烈,所以她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给予丈夫过多支持,只是尽己所能满足孩子,不过她对于简云松的教育似乎也并不十分不满。女儿晶晶,从小比较乖巧,比较聪明,完成了父亲在文化上的期盼,当然,这里的文化只是文化知识,所谓的文化认同,就并不十分好了,她和弟弟磊磊都是不东不西的人,并不是所谓的香蕉人;父亲的高压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伤害。磊磊,相对于姐姐更加反抗,也是父亲高压的结果,不过他本人还是比较孝敬的,所谓父子感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包含着相爱相杀吧;他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上想尽量靠近西方,在简云松的逼视下有许多妥协,也有很多讨好,尤其是搬家建造“简家寨”就是为了极大满足父亲,可是父亲好像不太容易讨好,终于在最后撕破脸皮,直接导致了父亲离家出走。

  简云松回到中国(台湾、大陆)后,看到的景象与心中的形象不符后,是怎样的无力啊,他无法融入任何一个群体,他的大书,这一生,终究还能完成吗?大唐大唐,你为什么不能绵延千年屹立不倒呢?

  这本书讨论的,其实就是,什么是中国人,哪里是中国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海外华人群体,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作者并没能给出答案,对更多人来说,大约需要因人而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