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校长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校长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校长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校长日记》是一本由钱志龙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6-11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校长日记》读后感(一):两脚跨中西文化 一心做华人教育

  这是一本一看就会让人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书籍。教育类的书籍,能够如此好看,实属少见

  作者文字功力非常了得,阅读过程享受,一件件教育小事、一桩桩生活琐事,在他的笔下都如此地煜煜生辉。有时会打心底里赞叹折服作者的教育智慧才能,有时会被书中酣畅淋漓的教育叙事所打动和感染,有时会被作者在字里行间中的流露出的犀利和直率所震慑,有时又会因作者的金玉良言和肺腑之语而陷入深深地沉思……,很开心也很幸运,在书本里遇到一个如此用心生活、用心教育的人。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在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时,内心很感动,原来,教育可以这么美。是的,教育理应是这个样子:贴紧生活、穿透生命、浸心灵

  作者丰富的求学经历教学管理经验,让人艳羡。正是因为他非同寻常精彩非凡的人生经历,才让他能够从一个全观的、整体的维度去审视中西方的教育,带给中国的家长老师们更多的启发反思,如何才是更适合我们孩子的教育?如何才可以彰显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如何才能让中国的教育有更光明未来?“建国军民,教育为先”,身为一个人,一个中国人,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没有办法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作者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做华人教育”的教育实践者,跟着他的视角去看待一些教育问题,会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冉冉而升的自信。他一直走在教育实践的最前锋,虽然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虽然是一条比较曲折坎坷的路,但这位校长对教育的一腔热忱执着,无悔的坚持付出,让人不得不敬仰!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也永远不会停止。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一个校长殚精竭力地在为华人教育奋笔疾书、奔走呼唤,他手里捧着一粒火种,他希望这粒火种能够燃起华人教育新天地面貌的熊熊火焰作为一个读者,除了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之外,更想做的就是祝福他的良愿早日实现

  希望有更多这样出色的校长出现,希望有更多这样优秀的书籍出现!教育就是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无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他人,愿我们都能够真心真意于此中!

  《校长日记》读后感(二):把每个孩子都当人看

  从教以来无论是否出于本心,也多少糊里糊涂地看了一些教育书籍,班主任手记、教育案例等等,但没有一本书像钱校长这样引发共鸣,一夜读罢只恨读得太急没做笔记

  校长日记里面的很多文章其实我大概在微博微信上都看到过一些,“网红校长”有言亦有颜,但每每读到一些篇章,如回顾当年北大经历、感恩师长等等,仍忍不住唏嘘

  感触最深的,其实又是最最简单的一件事——投桃报李。师恩难报,便自己为师去更好地做教育、去传承。我自己会回母校任教,也是同样的一分心意,面对学生,又多一份学弟学妹亲切情愫

  谈到教育,整本书的教育观就是一件事:把孩子当人看,当作并非单一独立于世、与外界不断发生关系成长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等待归驯的动物幼崽或是急功近利为了升学而苦拼的机器。钱校长用他的赤子之心努力地回归到孩子们的心灵状态,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捉弄捣蛋甚至早熟冷酷,去信任孩子与生俱来学习能力,去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去哄骗孩子成长为优秀的大人,也去尽力地信任每一位学校同事和得力的家长。

  钱校长的校长故事中,无论他怎样“卖乖露怯”,都掩盖不住他内心的淡定和平稳,无论是源于美国私立学校的完善制度,还是源于其自身多元文化背景深刻见解

  对于学生的尊重,去寻找方法助学而非一味压制强调服从与规则,是完全不同的见地。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只是为了一两场学业考试分数或者星辰大海中的点滴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去让自己在困难面前知晓解决的方法,让自己认识到如何与人为善相处,让自己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而不心生恐惧

  《校长日记》读后感(三):美国的国际学校长啥样?

  作者也就是钱校长本人是76年上海生人。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包送北大,后留学美国获得教育学博士。本书写的是作者在美国湾区国际学校做小学部校长时的经历和故事。你可能会问湾区在哪里?其实这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和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都把家安在那里就可以了。

  这本书很具可读性,那是因为钱校长作为美国高科技公司云集之地一所私立双语小学的校长(确切得说是三语:英语、法语、汉语,学校分为法文部和中文部),面对的学生自然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据说所有学生的母语加起来就有二十多种。学生背景的丰富性决定了故事的有趣性。钱校长在本书中呈现了一所道地美国国际学校的教育现场。学校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学校每年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活动?老师和同学如何相处?校长和家长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学校和家长有矛盾该如何处理?学生们如何调皮捣蛋?国际学校有没有坏老师?师生们的中国旅行怎么样?兄弟学校学生去美国交流又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对一所美国学校的想象在这本书里都能得到印证,而且资料绝对是第一手的。

  这其中天天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天天是标准的白人女孩子,在学校的中文部上学,由于从小接受中英沉浸式双语教学,天天的中文非常地道。天天上到初一,突发奇想,她既然学的是中文为什么不去中国念中学呢?说干就干,经过一番调研,她给上海复旦附中校长办公室打了个电话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没想到校长居然同意了。她不仅自己来上海留学,还替她妈妈在复旦附中找了份教英语的工作。你们可能会想一个美国女孩子来上海顶级中学读书,那数理化还不被藐成渣啊?So what?天天对自己的要求数学60分万岁,也没觉得自己是学渣。在上海待了一年后,她又不满足了,于是带上妈妈去了北京四中继续初中的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还告诉我们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两所北京上海的顶级中学对自己的学生层层筛选,对个外国孩子怎么就那么宽松呢?太不公平了!好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天天对自己的把握很到位,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为之付出努力。而且她很明白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数理化垫底搁在一般孩子身上该是个多么大的心理负担啊?但丝毫没看到这对天天的自信是种打击。(也有可能这得益于大家对外国孩子的网开一面。)我想这应该就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成果——孩子的自我觉醒。

  当然钱校长的国际学校并不都是成功的案例,失败的也有,书中都有涉及。就可读性而言,这本书应该不会令你失望。顺便再说一句,钱校长很帅啊!长得真不像一个校长!看来我以貌取人的毛病到哪里都改不了啊……

  《校长日记》读后感(四):校长也是很和蔼可亲

  这位校长让人觉得很和蔼,有着一颗童心。其中有一段讲述他在美国过万圣节。从最初的不乐意参与,但是看到家长们得积极参与,带来的各种欢乐、各种诡异、各种放肆。禁不住煽动的校长也踏上了易装之旅。自觉天性浪漫,敢爱敢不爱,便用白色围巾、黑布鞋、圆边礼帽、圆框眼镜化装成徐志摩。之后再次突破局限,装扮成哈利波特里的Snape教授。因为他觉得Snape从某种意义代表了某一部分校长,在体制内的他们毫无选择,他们一边用严厉方式逼迫学生努力学习,希望他们都有传说中的“锦绣前程”,一边又尽己所能地保护学生不受体制侵害。他们通常在一所学校里耗尽心力,却往往还要受到学生的误解。他想借Snape这个人物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慰问。等等,他慢慢觉得万圣节给了大人们回归天真、挣脱束缚挑战陈规、重拾童趣的机会

  《校长日记》读后感(五):窥探美国顶尖私立学校一隅

  作者钱志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九年,完成了两个研究生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在33岁那年受邀担任半岛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的职位。学校位于Palo Alto,是全美人收入最高地区,离大名鼎鼎的硅谷也就半小时车程。出任校长前的阅历非常丰富,做过教授助理、当过电视台新闻主播,甚至还开过卡车、摆过地摊。

  《校长日记》纪录了钱志龙在任教期间遇到的问题,以49个案例的形式给读者生动的呈现了原汁原味的顶尖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们的百态。

  和我国公立学校对比,不难发现,顶尖私立学校的教学计划非常多元,活动特别多,半岛国际小学是三语教学,包括法语、中文和英文,分为法语部和中文部,中文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从学前部,小学部到初中部递减为80%、50%和30%,每周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比如艺术音乐等,不仅保留了法国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典,也会和美国一同过当地的节日。制作道具安排组织活动,都需要学校和PTA(partent teacher assistant)以及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相比我们国内学校没有这么多活动,也不敢举办这么多活动,首先教学任务完不成,其次风险系数也很高,最重要的是这么多活动,学生期末的分数怎么保证

  “给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但别用知识堵住了锁眼”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

  《校长日记》中的案例就能反映出,家长和学校都在努力去做好培养孩子的工作,但是培养的方式和效率,从结果上看千差万别。尤其是这样顶尖的私立学校,我看到了和我们义务教育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一、多元文化的冲突

  半岛国际学校的100名教职员工来自100多个国家,600名学生侧有半数以上是混血儿,家庭中的第二外衣有20种左右。想象一下在这样多元的环境里,说话做事都是要万分谨慎,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件可能有截然相反的处理结果。钱校长分享了一个事件:一位学前部小男生把臭臭拉在裤子里,于是他果断带孩子去卫生间干净,顺便有个小男生帮着校长一起收拾这个令人尴尬场面。但是不论是拉臭臭的小男孩妈妈还是助人为乐的小男孩妈妈,都因为校长的处理方法而大为光火。大校长甚至因为此严肃批评了钱校长,说应该让拉裤子的孩子一直等到他妈妈来把他接走。在我们看来让孩子带着一裤子粑粑站着不管,简直是太没人性了,太缺乏关爱了。但钱校长被上了一课:在国外不可以随便碰他人隐私部位,How To Tell Your Child的教育机构制作了一套课程。它被广泛用于学校、社区和家庭,目的就是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防止性侵。但从小在中国的话,我们还是无法接受孩子处于这种窘境而不加以援手。还有一个很搞笑的案例就是老师头一天酒吧喝多了,第二天一早捏着鼻子装病假,其实老师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但我们对于老师的人设应该就是端庄严谨的,其实是这种想法太禁锢了。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其实不论国内外,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孩子的成长最关键的还是原生家庭,孩子要想全面健康发展父母陪伴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父母关系一旦面临破裂,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很多的技巧。尽管半岛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都是高知高薪,但是夫妻感情破裂时,也依然难免让孩子处于父母双方的拉扯中,给孩子带来相当大的伤害。有位父母分居的学生,轮流和父母生活,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安静的像个影子,但是一从父亲那里回来就会变得阴郁灰暗,甚至写了“I’ll kill you all”的字条,并在上面画了AK47;还有一位学生家境殷实,昂贵玩具堆成山,佣人有好几个,还有孩子的心理辅导师,但是孩子的问题却不是金钱和心理师就能解决的。父母是否能成熟恰当的处理家庭关系,不论国内外,都是对孩子最为关键的成长因素之一。而金钱的付出则是双刃剑,一方面用来弥补孩子,另一方面则让家长忽略了亲情的关爱。

  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接触更好的教育资源,家长背井离乡,操着中式英语,踏上陌生土地,只为了孩子将来能够轻易的融入发达国家,成为人赢家。但国外长大的华裔几乎无法用中文和家中长辈沟通,由于多年在国外生活,他们对中国知之甚少。但是在融入当地社会的时候,也会遇上玻璃天花板,甚至有时会被当作FOB(Fresh off the boat,直译为刚从船上下来的,是对刚从国外通过合法或者非法手段来到美国移民的一种歧视性称谓,形容他们语言不通,行为举止不合时宜)。这些“香蕉人”遭遇了“身份迷失”的窘境。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雇佣着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老师,等到孩子长大了,英语说的比中文还溜,才会发现孩子对中国缺少了解和热爱,有时甚至充满了厌恶和嫌弃,对我们的传统文明也缺乏了解。”文化母语“的缺失,让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而作者钱志龙是成年后到美国留学,有着明确和清晰的”中国烙印“,2015年,《舌尖上的中国》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那一物一器无不饱含着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食在中国也华夏文明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文化。这文化也影响了散落在外的华侨们,钱校长就是一位,当看到他家乡的美食,再也抑制不了思乡之情,于是舍弃美国的生活,决定回国办学。

  钱志龙校长学贯中西的经历和背景,使他想要做中国自己的教育品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并且从娃娃抓起,但不是照搬国外的华德福、斯坦福、IB教育理念,我泱泱大国,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实在可惜。钱校长走访了很多培育机构,比如台湾的道禾、小鲁文化和培德教育等,这些中式教育虽然还没能被广泛的了解,但是相信从国外回来建设中国教育的有心人,渐渐会给我们拉开中式教育的大幕,一方面我们像发达国家的孩子一样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我们有能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任重而道远。也许不久的将来,钱校长就会写一本关于国内教育的书,拭目以待!

  钱校长结合自身独特的优势,写了《熊掌和鱼:略带偏见的中西方教育比较》。链接如下:

  http://www.sohu.com/a/114456520_100928

  绝对可以引发家长足够的思考。

  《校长日记》读后感(六):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最近在替孩子择校,和人聊了不少,自己也想了很多。女儿未来选择接收哪种体系教育?这不仅仅是多语种教学的方法论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你希望你的孩子通过未来二十年的教育,变成怎样的人,收获怎样的能力?二是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前者某种程度上,是在赌二十年后的社区对个体特质的需求;后者则涉及家长对未来二十年的觉悟准备:包括精力投入,财物资源和为此承受的群体压力和机会成本。开弓没有回头箭,难度不亚于当年高考填志愿

  在飞机上读完了这本书,作为一个身处教育困顿迷茫中的家长。书中给我启发的,不仅仅有钱校长作为国际幼儿教育领域多语种教学的领军实践者之经验分享,更多的是他作为新一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之本质的思考。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爱。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动容。图二/图三是摘录书中两段名人名言,亦是我以为的学校和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当然,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我们为人父母者,则将在未来十多年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自己的答案。期待我家那两棵小树苗,能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这片光怪陆离的莽林和平相处。

  《校长日记》读后感(七):你想给孩子涂上什么底色

  一个中国人到一所位于硅谷中心的知名国际学校(法国背景)当小学部校长,这其中好玩的故事非常多,以日记的形式钱校长回忆了他这段期间的经历,有笑有泪对了还有血(小朋友之间的打架),有和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各种交往。钱校长写作功底了得,读起来很顺,一看停不下,两个晚上看完。

  更多的是我想分享钱校长里面的一些有关教育,尤其是中国人如何面对国际化教育的挑战,这一部分,作为一个一岁半孩子的妈,我获益良多。

  国家要改革民营资本办义务教育的消息已经坐实,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这个阶段,不存在公立和私立教育之分,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趋同。不想让孩子接受国内教育的父母一早就做好准备,给孩子准备移民或者海外身份,后者可以让孩子去报读专门接受外籍人士的国际学校,因为根据中国法律,这种国际学校不得接受中国籍人士。

  那些不想移民过着候鸟生活的父母,多半会选择让孩子在不离开中国土地上能接受国际教育——就读国际学校,而国际学校里面主流的教学方式就是IB。IB应该可以满足中国家长追求国际化教育的要求,钱校长也认可IB的教育理念,问题在于“但是恰恰就是因为IB过度地强调了统一标准及全球无缝转接,它也从根本上阻碍了本土化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中国接轨’。”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你把孩子送上了国际舞台,但是他的根在哪里?资中筠把这个根,称为“精神家园”——只是在环境改变、迷雾散去后,自己可以有些思考的时候,还有一个精神家园可以回去。这也是我一直非常纠结的问题。

  下周我已经约好去参观英国人学校,给Mat安排上perschool,我坚持不走国内的应试教育,已经确定是全家的共识,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你如何向孩子讲述他身处的文化?在这里我第二个坚持就是不可能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我很清楚,Mat是一个拿美国护照,移民加国的中国人。看得太多中国家长片面追求国际化教育,以为把孩子扔在美式教育环境中就万事大吉,等到孩子成长成香蕉人,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甚至鄙视中国文化的时候,很多中国家长后悔不已。

  对孩子而言,他失去了身份认同。哦,那些不知道是第几代移民的香蕉人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了。钱校长在书中的原话是:“以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教育中国孩子,从长远看肯定是有隐患的。以放弃母语和“文化母语”为代价仅仅换来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提前适应西方生活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就是这个意思。

  钱校长还提到“底色”——在孩子绽放出专属于他们的缤纷色彩之前,先为他们涂上一层浓浓的中华文化底色,让他们能够坦然欣然地接受一种专属于炎黄后裔的本土教育,养成一个中国孩子、一个东方的知识分子该有的人文素养的审美标准。

  这点我不能再赞同更多,孩子的底色,肯定是家长负责的,学校教育不过是修修补补而已。作为家长,你想要给你的孩子上什么样的底色,就决定了他什么样的人,而且这个底色,要越早上越好。

  资中筠也提到过,她回想自己的“这性格与底色,来源于哪里?我也曾在1949年之后,经历各种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有过迷失、狂热和迷信。只是在环境改变、迷雾散去后,自己可以有些思考的时候,还有一个精神家园可以回去。这个家园来自哪里?还是从中小学时塑造的。也就是涂上了人格的底色,是什么东西呢?是很平常的东西,是中国传綂的道德伦理和西学东渐以后的自由民主博爱融合的人格教育”。

  没错,钱校长也提到,刻意去区分中式教育西式教育没有意义,因为好的教育关于人性方面肯定是共通的。因此,他也提到,“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本土文化和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而不再是单纯寄望用西方教育理念来取代或改良中国教育的现状”。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钱校长在书中提到,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斯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撰文,评价中国“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他总结,“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在私塾打的国学底子,青年时期才留的洋”。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这些大师是在私塾打的国学底子,如果是在现在的9年义务教育下打的底子,那结果又会如何?

  不寒而栗。

  钱校长提到的其他教育理念也非常受用!我整理了笔记,链接如下: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0311424/

  《校长日记》读后感(八):教育的重要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但这本书又不是一个药方子,也不是实用的攻略,故事中抛出的问题也不一定给出答案,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思考、想象和探索空间。

  诙谐点说,这本书读下来,体会到的是麻、辣、苦、酸、甜、爽各种滋味。作者在美国小学任校长三年,事无巨细讲到了学校如何设计课程?校区如何设计?班级如何设置老师岗位?学校都展开哪些活动?学校和家长如何互动?问题孩子和个性孩子的故事……活泼生动的文笔,引人入胜的讲故事能力,让读者会有一种读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书籍,说教不多,但从故事本身,足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教育精神和理想:与其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付出丢失母和语文化的代价、走出国门去接受西化的教育,不如让他山之石来攻玉,让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