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出版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出版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3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出版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出版人》是一本由[美]艾伦·布林克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版人》读后感(一):一个人的理想,究竟可以守到多久?

  1938年4月当卢斯度过他的四十岁生日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富有而有权势的人近十年了。他不再是那个渴望奋斗、傲慢无礼、格格不人,与布莱特·哈登一起创造《时代周刊》辉煌成功的年轻人了。此时的他更多地表现为一个自我克制、态度超然、注重自身的地位并且不怕表现出来的大人物。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卢斯因此卷入政治和政治家的世界,从此,他不再只是一个成功的编辑和出版人, 而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环球人物,最重要的是——一个充满想法的人。

  1939 年前,卢斯对政治和国际事务的兴趣总体上是短暂的。他很少公开发表政治声明,事实上,他容许,甚至时常鼓励他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然而,战争的临近,让他自孩提时代就已经确立下来的使命感再度觉醒。

  卢斯完全赞同摧毁轴心国以及在取得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现在,杂志和他一样是肩负任务的士兵。这就要求卢斯重新掌控他的杂志。

  时代公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球视角的缺乏是缺少关注与不确定的产物。杂志的文化和笔风仍然扎根于早期的《时代周刊》:略微的愤世嫉俗与自以为是,把什么都不当回事。

  让卢斯完全投身于战争的一个决定性时刻是1939年8月纳粹—苏联协定,这个如“梦魇”般的协定形成了 “一个强大的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占据世界三分之一土地的非民主世界”,并将世界上两大“革命暴政”联合了起来。

  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卢斯已经将自己完全动员起来成为捍卫民主、矢志打倒暴政的喉舌。

  卢斯始终坚持表达美国对这个世界的意义。这样的画面没有比1920年卢斯成为高年级学长后在耶鲁的演 讲中表现得更清楚的了:当我们二十年后提到“美国”,这个伟大的名字可能还将响彻全世界……到那时美国将会在每一项国际性难题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她将会成为所有努力希望提高社会和政治水平的国家的朋友,毫不留情地打击那些危险世界和平的国家。

  在繁忙的年代,当时他不知疲倦地工作,首先是开办第一份杂志然后是创建出版帝国,那时他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或是记录他年轻时就心怀的伟大使命。但是在公司获得成功之后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巨大的世界性危机,他再一次转向那一使命,淸楚地表达“值得为之奋斗的信念”。

  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却给时代公司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好处。到1942年年底,《时代周刊》的每周发行量已经超过一百万,而《生活》的发行量则接近四百万。

  卢斯的杂志之所以在战争期间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因为它们致力于记载战争进程,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颂扬这场战争。

  战争对《时代周刊》来说是一场变革。从1939年德国人 侵波兰到1945年战争结束,该杂志的发行量翻了一倍。如果说《生活》一直被冠以美国最“流行”的杂志头衔的话,民意调查则总是将《时代周刊》认定为美国最“重要”的杂志。它的编辑们吹嘘道,“美国大约有一半的重要人物都依赖该杂志来了解我们时代的希望和问题。”即便它的批评者似乎不认同它的智慧,但都至少认同它的影响力。

  卢斯不断改组他的编辑成员,并于1944年春把比林斯从他长期担任的《生活》杂志编辑一职调到一个新的岗位:“时代公司所有出版物的总编辑。” 比林斯在他的新职务中充分行使其权力,特別是在卢斯不在的一段时间里。但是,卢斯细心地做出明确表示,他保留对所有编辑决策的最终决定权。卢斯在1943年如此告诉他的编辑们:“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升华我 们的自我批判意识和对生活的感恩。而且必须把工作热忱的重点放在我们所发现的正确的美国道德观念上。”这意味着要重视“家庭作为一个机构和教育……向年轻一代灌输道德观念”。卢斯相信,战争年代的伟大美国故事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关于人类个体的故事。

  卢斯对国家充满希望和略带感情色彩的评估以及他对战争及其后果乐观的看法,并不能掩盖他旗下杂志所发生的重大而又微妙的变化。它们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充满党派之争。卢斯也一直对杂志既直言不讳又不涉及政治而感到满意。卢斯坚持认为,他,也只有他,必须给自己的杂志进行定位。在卢斯施加权威的同时,他的公司正在变得更大、更分散;而他却越来越远离实际写作以及杂志的编辑工作。大部分的公司雇员,在许多事情上,皆与卢斯意见相左;他们大多未作任何努力来按照主编的观点塑造稿件。

  对于出版内容的日益失控让他更加失望,并促使他更加坚持自己的中心作用。1943年3月,《时代周刊》几乎刊发了一篇发生在中国河南省凄惨的饥荒,并对政府的无能和“严重的错误估计”进行了间接而又明显的谴责。在报道的结尾,他严肃地提起地方政府官员为他举行的接风宴,就在这篇报道刊发后不久,卢斯勉强同意往《生活》中发表小说家赛珍珠的一篇重要文章。赛珍珠警告说,蒋介石政权已经腐败透顶,他们压制言论自由,并边缘化对此问题有淸醒认识的官员。“我们正在拋弃一个国家的人民,他们有能力也愿意与我们一起拯救民主。但是如果我们不给予帮助,他们将被迫放弃民主,因为他们正在遭到抛弃。”

  但是,在《生活》刊登了一些怀特具有争议的作品以及赛珍珠的文章之后,他说,“我们已经差不多完全履行了我们的义务,在正面报道中国的同时也做了一些负面的报道……这个明显的亊实,伟大的事实,光荣的事实就是:中国依然挺立……我觉得你可以更多地寻找一些展现中国实力的事实,而不 是光盯着一些反映其弱点的元素不放。”

  让卢斯更加深人地投人战斗的不仅是苏联和中国。他的关注扩大到美国政治和全球现状。对自有观点的坚持——关于如何进行战争,如何规划和平,以及应该由谁来领导国家——使他不但在自己的公幵声明中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要求他的杂志同样如此做。

  战后的《时代周刊》该是怎样的?卢斯认为,时代公司的使命是“对美国的新闻界进行解释,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解释美国”。而解释美国,卢斯开始相信,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在他看来,我们可以将编辑工作的原则和态度整体归纳为一个词:自由。

  通过避开那些疑难问题,他终于完成了为定义美国而做出的漫长的、复杂的努力:

  虽然我们经历过诸多困惑,但是我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应的知识力量,从而宣告:我们时代公司……“为了所有人类的自由”……曾经战斗过,现在仍在战斗, 并将持续战斗下去。我们相信美国人民与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自由原则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可以庆祝到永远。

  卢斯心怀远大抱负,像他自己说的,“我决心要做好能做的一切”。

  一个只有在生活里不断验证了自己判断的人才能持久坚信:我的意见很重要,能塑造世界,能影响他人。

  卢斯的“美国使命”让他不断强调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领头羊”位置,以及美国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他不仅仅是个出版人,更像是一个“传教士”,时代旗下的杂志就是他的布道坛。

  用杂志去影响这个世界的发展和走向,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环球人物”。

  《出版人》读后感(二):突破阶层划分的时代级机会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现象:

  1、有些超市已经有了电脑自动结账收银,对应的是以前的收银员失业了。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2、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里的阶层划分,感叹无法进入上一阶层。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该如何突破你所处的阶层?

  3、现在我们常常听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了,有多少人认真想过人口红利消失后的机会在哪里吗?甚至,很多人连什么是人口红利都不知道。

  我将通过思考、书籍阅读,以及过往经历将这些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分享给你。如果你有足够耐心看到最后的话,你将明白在这样一个时代级的机会面前,该如何突破阶层划分。

  为何强调耐心呢?

  因为,在这个信息繁多,充满焦虑的年代,有耐心的人更能突破自救。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人口红利。

  《出版人》读后感(三):从美国的新兴中产阶级看中国运营商的未来

  一个运营商他可以提供廉价的产品来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但是其实客户抱着占便宜的心态购买后,他的内心还是瞧不起这件商品,正所谓“我可以买你,但转过头来我还是看不起你”,这里也不得不提到一点,就是奢侈衣服和物美价廉衣服的待遇,就是说你买了一件很贵的衣服,但是他很得体,适合某些商务场合或特定场合才能穿,而平时买了很多自认为便宜却不一定合身的衣服,有时候穿了一两次也没法穿了,于是,奢侈的衣服被熨好后挂在那里供奉着,平时的衣服rua起来、丢洗衣机乱搅,但是大家供奉的那种姿态,也挺可悲的,贪婪又嚣张,吝啬又装逼,可怕又可悲。

  不过这只能说中国人贪小便宜的心态在未来很多年内是无法扭转的,所以现在更多的人期待的都是一种品味、品质,慢慢地大家都会被洗脑,说你应该得到的是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才配得上你的努力你的身份,虽然这是一个阴谋,但是也的确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象征,当然呢品质不代表奢侈,也不代表浪费,就比如说艺术啊他不一定是品位的象征,能做好一件事并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品位。

  再说回运营商,现在慢慢的兴起一个阶层,新兴中产阶级如何才能把握他的心里动态并且提供之相符合的服务,又怎样运营一份事业,来说说新兴中产阶级的主要特征,比如钱包鼓了,脑子却还停留在之前,但是有一颗努力上进渴求知识的心,某种程度上说是有一种想逆袭的心态。

  《出版人》读后感(四):亨利.卢斯与他的“时代”

  亨利.卢斯出生在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不是很美好的童年,作为传教士的父亲在中国的传教行为给亨利刻上了改造中国的烙印,这在后期他对蒋介石的推崇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认为蒋介石作为美国价值思想的继承者和本土发扬者,能够实现他在这片广袤无际的大地上最初的梦想。他积极筹备基金会援助中国,建议政府对蒋介石政府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当然包括在《时代》杂志上关于蒋介石(政府)赞美和偏颇的报道。他反共的主张与他对中国内战双方倾向性保持天然的一致。蒋介石作为他在中国的精神代言,其失败标志着他——继承他父亲——对中国的改造以及信仰、价值观传播和渗透的梦想落空。

  时代公司无疑是一家伟大的传媒公司,生产出影响几代人的重要杂志,是目前全球最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的前身,在创刊之际便在行业领域里引发出版传播的革命:重新定义内容传播,明确读者定位和交互,编辑自身观点的设计与渗透。非客观性的观点引发的争议既迎合所处环境自由意志的表达诉求,留足受众充分酝酿和思考的空间,也成为一种屡试不爽的营销策略。尽管现在传播技术手段方式变革带来了传媒行业重新洗牌,美国霸权、话语权的式微引发了价值观输出效应的弱化,但时代华纳公司仍然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传播机构和内容输出平台,关于人物主题设置以及作为意见领袖的表达,也是行业效仿的对象和追逐的目标。从国内的很多期刊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时代》光芒的投射。

  《时代》创刊之际,庞大的中产阶级的文化消费能力提升引发了对内容认知需求的爆发,这种“风口”我们似曾相识。相比较之前,信息更加泛滥,但互联网技术和共享平台更有传播优势。作为传播的核心要素,内容的生产加工是永恒的主题。在利用传播技术和渠道平台的同时,要做的仍然是着力加大对内容的精准把控和优化处理(无比惊讶90多年前亨利.卢斯的作为),我们现在争夺的是受众时间和注意力资源,输出的仍然是价值、观点和主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