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沉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本沉没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9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沉没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本沉没》是一本由[日] 小松左京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沉没》读后感(一):绝望中也有希望,破灭中依然有光明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历史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场地震。这场爆发在东北海岸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十余米高的海啸,海浪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狼藉,以及死寂。日本,这个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多次具有毁灭性的大地震。

  比如,1923年9月1日上午爆发的关东大地震,由于正是做午饭时间,地震引发了多处大火惊慌失措人们被熊熊大火吞噬,疯狂奔逃的灾民被倒塌的房屋砸倒,到处都是恐怖的喊叫以及火焰、浓烟和七零八落建筑物人间地狱,大概就是如此景象吧。

  关于关东大地震的较为详细资料,在日本科作家小松左京的代表作品《日本沉没》一书中便有所提及。对于日本人民来说,每一场破坏性地震带来的不仅是巨额的经济损失,更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创痛。而这部科幻小说,则是将面临着灭顶之灾的日本国民的那种先是麻木,再是恐慌,在绝望之中带着希望的情绪刻画入木三分却又使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一种破灭感。

  在故事开篇,便已先透露出一丝紧张气氛。小笠原群岛北部七的一个的小岛,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进行调查工作的小野寺等人发现,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出现异常现象,不久之后,日本各地便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灾情。最初,时常经历规模地震的日本民众并没有对此产生恐慌,反而继续沉醉在灯红酒绿都市生活中。但一直致力于海洋开发地质研究专家田所先生等人却发出“整个日本即将下沉”的警报。

  对于日本民众来说,这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毁天灭地的大灾难。在日本整体下沉之前,越来越频繁并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就好比是序曲,这些灾难无异于是让民众们提前感受一些大灾难到来前的恐怖。

  “京都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政府只得向其他国家求助,国际社会虽然出于人道主义而伸出援手,可各国处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态度要么坚定果决,要么暧昧不明。小松左京在描绘灾难场景同时,也把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还原出来。

  在这场灭顶之灾中,人们在日本大地上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高楼大厦瞬间倒塌成为废墟,曾经是声色歌舞场所,在大火的烈焰中不过几分钟就化作了焦土。不久之前,还对升职加薪抱有希望的工薪族在大灾难中则义无反顾地返回到家乡,并认为,不论灾难什么时候到来,至少自己是与家人在一起,只要是一家人在一起,那就是好的。人们引以为荣的“富强”和“繁荣”,在自然的大灾变中简直不堪一击,而所谓努力拼搏所换来的高水平物质生活,也终有一日成为了无用之物。

  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田所雄介博士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认为,日本列岛将在一年后全部沉没。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对日本民众的危机意识也做了恰到好处分析

  日本地理位置特殊,日本海沟正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属于地质灾难多发的国家。况且,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国民有着强烈而深刻的危机意识。但在《日本沉没》里,飞速发展的经济虽然极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品质,可是年轻一代的人们,却靠着声色歌舞、酒精享乐等麻木着自己的神经。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人们就要不断地工作,就像小说中提到的那位绝望而疲惫的五十岁的父亲。经历过战后穷困生活的父辈们,为了子女能好好生活而卖命工作、建设家园,但年轻人们则靠着金钱追求享乐,丧失了危机意识。甚至在大难临头之前,靠着嗑药狂欢来虚度生命

  这种绝望和颓丧,确实是灾难来临前人心态真实写照,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怀着希望和精进,在灾难到来前安然踏实地生活。总会有人悲观、绝望,因而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小松左京并没有带着批判眼光去看待这些举动,他只是讲述故事,把这些人、这些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描画出一幅“末日图景”。

  小松左京的笔触精准生动,并且在这个灾难故事中还贯穿着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知识,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故事被讲述得支离破碎”的感觉,可这并不能因此就说这个以自然科学根据为构架的故事是失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故事恰好是作者本人对日本整个民族国民性的理解和展现,也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当灾难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应该如何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当自己昔日的家园即将被无形的巨大力量撕裂之时,自己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佛家认为,世间万有无非都在成住坏灭中不断地变化着。世间无物可以恒久存在。在《日本沉没》中,关于灾难场景的描写非常逼真,而这些灾难场景则直接激发出人们的破灭感。辛苦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既然物质财富难以保住,但精神层面的力量却依旧闪耀着光芒,这便是人性中美善的那一面,即便知道自己终究逃不脱被火山灰埋葬、被海浪吞没的结局,可依然带着绝望和悲哀为自己逃生或为帮助别人逃生而努力着。只是,这种努力中充满了悲怆和徒劳。

  可是,人总是渴望光明和温暖的,人们总要朝着光明和温暖的地方走去。即便绝望,也要给自己一个希望的理由。即便人性中有再多的恶,可这也并不能否认天然存在的悲悯以及对信念的笃定。

  《日本沉没》读后感(二):硬货满满的社会派科幻小说

  # 一

  日本有社会派推理小说,而《日本沉没》,按照我的看法,则可以归为**社会派科幻小说**。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尔·克莱顿,故事线会是什么样子:一定会有大量的篇幅用在日本人民如何逃难上面。主角任务就是不断地经历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协助一波又一波的人群逃离升天。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至于主角本身是否可以逃脱,这个倒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日本列岛沉没的一瞬间,故事必须达到最高潮。

  当然,《日本沉没》这本书并不是按照一般**技术惊悚**的套路创作的。这就使得本书非常的别具一格,也是它鹤立鸡群缘由

  # 二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很多人都集中在**全景**上,认为小说本身缺少一个焦点人物,缺少严谨的故事线。很多的篇幅、描写都过于零散,侧重宏观,其结果就是书读起来非常的枯燥。非常多的篇幅不是用来讲故事,反而是作者大段的直抒胸臆,让人失去了阅读的焦点。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可以接受的话,这种**全景**式的描写,恰恰是最能够支撑这个题材方式,恰恰是能够担得起如此大的主题的唯一的手法。就像我最开头说的一样,作者的创作意图本身就是以**社会批判**为主,而不是单纯的想给读者带来简单的阅读快感

  在这本书里,**日本沉没**这个事件就像是一块试金石、一块照妖镜。考察在极端自然灾害下,日本社会、日本政坛彰显的种种缺陷混蛋人情社会、等级社会、官僚的颟顸、制度的死板,都在天灾面前,无一例外的更明显地暴露出来。而进一步,作者又设想了国际社会会如何对待灾难中的日本,借此来考虑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毫无意外的,苏联再次成了反面角色

  # 三

  如果说仅仅是借由科幻元素,以此对现实批判,这种小说就往往会落入《1984》这类书的窠臼,会被人质疑其作为科幻小说的身份。但是这种怀疑绝对不会加之在《日本沉没》之上。原因无它,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要素科学分量之重,让人叹为观止

  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地质科学家,借由他的口,所有关于设定中灾害的细节,无一遗漏的展现出来。这种写法在叙述上有投机取巧之嫌,但是借助其厚重绵密的细节,只能让人感慨作家本身用功的精深,让人完全无法从中挑出一点点的纰漏。虽然会有读者面对着这种大篇幅的叙述会选择忽略或者跳过,不去纠结这种科学上的细节。但是作为一本科幻小说,这种看似出力不讨好笨拙处理,却是最见科幻小说的本质。现在科幻小说的面向已经非常的多元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归是有一个根源上的科学设定。将这种设定描写的越丰富越详细,越可以增强一种代入感,让人真切相信作者的幻想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可能。在这点上,作者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让我们信服,日本列岛就是即将沉没,日本这个国家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与其他更多的**社会派**的科幻小说相比,这种气势磅礴的科学细节描写,是《日本沉没》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被誉为名作的原因。进一步说,如果想要在科幻小说中对现实进行批判,就必须得对科幻设定更加详细的描写与构建,这样才会能够让读者更加的浸入。如果不这样做,就差不多是国产的五毛特效与好莱坞一线大片比较而言。前者无论思想性多强,但难免让人出戏。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日本沉没》读后感(三):经典之作

  作者的知识面真的广,小说前部分就像一篇篇科学评述报告,有各种非常专业词汇和科学原理解释日本即将沉没这个现象,看得我懵了很多地方直接跳过。中间部分除了对灾害损失的描写,还有涉及许多日本政治东西,应该说作者写的好的地方就是他对大灾变过后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很敏锐的预测,各国政府的态度和行动也很贴切,使这部科幻小说显得更真实,不像凭空臆造的。除了政府高层,其中也展现了许多平民百姓那种悲惨绝望的心理,战后一代饱受饥饿备尝艰辛终于创造了财富,然而一年之后就全部淹没,除了大集团大财阀,每个人今后都要过上难民的生活,实在人心酸。

  最后以一个黑暗悲惨的小岛传说作为结局,寓意不错

  《日本沉没》读后感(四):变幻与永恒

  在所有的科幻小说中,《日本沉没》无疑以其宏伟大胆的设想占有最独特的位置,本应在亿万年间变幻的地质变迁,却突然降临在日本国民面前,每个人都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命题

  作为日本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小松左京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亦有高明文字手段,将日本即将沉没这件四个字即能说清,却又洋洋万言不足以道明的事讲述得张弛有度异常精彩,从书中的章节即能看得清情节的变幻推进,从日本海沟令人咂舌的变化开始,再拉回到人类社会中的东京,藉由众人眼中的惊讶绝望无助为我们一层层揭示出一个早在脑海中萦绕却又极度恐惧事实:日本即将沉没,并且依次展现了这一事件对于科技、政治、地理、国民性、国家方面的地震般地影响,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生动的日本社会浮世绘。所有这些人类社会中被制造出的制度知识人性,都与地理大变迁站在对立的两面,并且不断冲突碰撞,而其中描写最精彩的无疑是人性,身处日本列岛众人的绝望挣扎,身为政治家无奈逐流,甚至是其他国家人们对于日本沉没表面怜悯实则庆幸的情感,都被作者表达得入木三分。

  读罢这个精彩的故事,你会惊觉作者以科幻为底色,实质上想要讲述的却是更加宏大的命题,作者将沧海桑田的变幻压缩在以人类纪年来说非常短暂区域内,以地球的巨变衬托出人类社会情感的短暂与绵长,笔下写的虽然是日本沉没,但是作者的笔触蔓延至全世界,科学届的弊端与政治的冰冷,地理环境对于国民性深刻的影响,人性的丑恶与人类的罪行,自然的博大美丽,当然这其中亦不乏人性的美好牺牲。在所有的矛盾中,似乎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他写出了这个世界中人类创造出的大多数恶,所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渡老人、田所博士、小野寺、中田——却大多不关注名利,厌恶社会的丑恶,一片霁月光风;他在小说中为我们极其真实地描述了日本沉没的整个过程,给了国民毁灭性的打击,却在文末的故事中,表达了日本民族的顽强并给予未来以希望;他一面赞颂日本人民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财富,一方面却又抨击他们的虚伪与虚无。或许在其中浸透的是作者对于人类现有社会制度规则不满与抨击,一方面以日本的沉没做为一种惩戒,却又期待着不破不立的重生

  虽然谜底一早被揭开,但是看到日本沉没的那一刻依然禁不住感受到震撼,或许抛除掉任何其他元素,做为一个日本人,能够想到并写下“日本沉没”这四个字,本身已经代表一种气魄,一种决绝,一种勇气。而蕴藏其中的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是短暂与永恒的对立,是变与不变的相互制约,时时心怀末世情节的日本人为我们展现了没有什么是不能沉没的,而又总有一些东西是永不沉没的。

  《日本沉没》读后感(五):被政治推向畅销书排行榜的一本书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字数:426千字

  定价:55元

  本书一开始,先写了季节天气,很热的梅雨季,主人公在一个咖啡店遇到朋友,一起顺路做地铁,聊了一些事,各自工作方面的,在咖啡店,主人公看到墙壁一个裂缝,这应该是一个伏笔,还有他们讲到沉船、火山爆发,最近发生的事。然后主人公来到一个海港,要和两人出海,坐的很大的船,这里有很多深海方面专业的术语、情况什么的说明,有这方面知识的人才能写出来。

  纠正一下,前面他们坐的是一个叫“海神号”的潜水艇,目的是按公司的命令,去调查那座小岛沉没的原因。

  首先,我看了一部分,我没看本书之前浏览了一下,感觉文字清新,值得一看,但是看了这一会,感觉他的写作方式并不好,过程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而不是所有读者都能看懂并感兴趣的内容,我们看书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我们关心人物,关心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期待他们有什么反应,而不是学习潜艇维修来了。我想到了史蒂芬金的写作手法,他的话绝对不会这样写,而是从人物第一视角,从他的心理活动,成长历程开始引入故事,使读者对他关心。

  本书就像用笔白描,强行把一些事情描写出来,但是没有感情色彩,没有人物情感,没有牵动人心的悬念,这是它的缺点。

  我不是来这学地质学来的,我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直接给我说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人物对它有什么反应,行动,就行了,我只想看故事。

  所以我逐渐开始跳着读,对待学术问题研究,跳过,直接看发生了什么。可能这里面的学术说法全是合乎科学依据,有学术价值,这样的话,可能从这方面说,本书很严谨,合理,我并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它不吸引人。

  2017年9月20日16:52:57

  看了9%,我发现我们一直在边缘OB,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能知道各个人物他的家人,他所在乎的,可以会很关心他们所做的事,现在我们就像是旁观者,与书中人物毫无精神联系。唉。

  本书不管重要不重要,大事小情都要写进了,我是完全不想看了。

  翻到了15%,我决定放弃了,正如我前面说的原因。

  我查了一下,本书是科幻小说,星云奖日本长篇组得奖作品。可以硬科幻就是有很多学术知识,才能保证它使日本沉没变得有科学依据,有可信度。因为是日本沉没,这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所以才得到关注,虽然小说我看了一部分很沉闷。拍成电影也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因为写作的角度不同吧,我是不喜欢这类似的作品的。小说而言,它不吸引人,如何能影响人。

  在网上搜索,看到一篇,是说本书披着科学小说的皮,是为了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本书一经出版,便被当时日本资本主义大肆吹喷,一版再版。日本成为法西斯,就是因为上一次大地震,此时正逢那次大地震50周年,这种大肆宣传,加上全民性的加大防震演习加大。

  《日本沉没》读后感(六):日本沉没前的浮世绘

  日本沉没前的浮世绘

  《日本沉没》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代表作,醒目的标题已经彰显出关键的情节,小说开篇就预示着空前灾难的降临,东京缺水,酷热异常,热病与死亡现象频发,而特别引人恐慌的是南方一个无名小岛无缘无故的沉没,接着还有一系列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这一切预告日本诸岛行将沉没,将永远长眠于深海。在末日来临之时,日本国内自然一片骚动,人人自危,民族存亡悬于一线,危急之秋,愈显人情与人性。

  小松左京用文学化的笔调把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直观化、形象化,让我们看到了一组充满了躁动不安、纷乱无常的大自然的暴怒图景,阅读时都能感受到那可怕的巨大的倾斜、扭曲和震颤。而在这些让人惶恐不安、心惊肉跳的自然暴虐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动荡和危机。政府开始作假,暗地里不断购买黄金、土地和转移企业,一些嗅觉敏锐的财阀根据局势的变幻而蠢蠢欲动,在自然呼啸后的废墟上兴风作浪,钢铁、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暴涨,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一日十价,黑心的人还在大发灾难财,却不知海底深处将是所有人的命魂归处。

  在天灾面前,人类是渺小无力的,由人类组成的国家和政府也是没用的,故事中日本各个党派的政客们显然各怀鬼胎,因为对沉没问题处理不当,会带来难以预估的政治风险,从而影响今后的政治前途。可惜,政治上的玩弄权术在灾难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而与此同时,其他各国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对拯救日本又有多少帮助。尽管后来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全体人类的生死存亡的集体问题时,“救救日本”才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读来让人深感悲伤和遗憾。

  而以田所博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和人类的希望。这位地质学博士终身未娶,选择了地球作为他的爱人,他走遍了日本列岛,对各类异样的自然活动详加调查,得出了一个日本沉没的可怕结论。为了使国民能早日了解真相,他冒着泄露国家机密被逮捕的风险,向大众媒体传递了这一关键消息。末日来临,他决心与日本岛一同沉没,悲情而壮烈。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情节肯定是虚构的,但虚构小说所依靠的想象、灵感、感情却不是凭空捏造,无节制发挥,而是在把握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加工、提炼和补充后的结果。小说描绘毁天灭地的灾难,是生活中未必实有却在情理之中且极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为了配合这一毁灭性的地质灾祸,作者以雄伟的大自然做背景,以精确的科学知识为依据,一时陆地、海洋、天空、人间,场面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还有灾难肆虐下的形形色色人性的展出,都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沉思和遐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