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21 03: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精选10篇

  《晓松奇谈(第2卷)》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一):第1卷是装逼利器,第2卷是不八卦的历史

  我读过《晓松奇谈·第1卷》,他夸夸其谈世界史,一点也不新鲜,许许多多的瞬间我在觉得他卖弄,抱着百度或者谷歌这些无所不能的搜索工具在卖弄(当然是偶然的想象哦,别介意),那些时候世界奇闻轶事并没有牢牢吸引住我,我总是翻一段,再翻一段,都是闲了翻翻,晓说奇谈让我读成了闲谈。

  《晓松奇谈·第2卷》让我叫彩。不再是遥远的世界史,不再是酷炫的历史人物,也不再是夸夸其谈,晓松终于转性了,他讲普通人的历史,口述普通人的时光日常。这感觉就是那样的接地气儿,那样的爽。完全百姓化的晓松奇谈,终于成功的勾引了我,越看越有乐趣,是真的很有乐趣的。

  他讲了自己的家庭。好吓人啊,这家族的历史过往真的不是一般的牛。他外公外婆都是博士,而且是喝洋墨从的博士,在大清华里创造着学科先锋一样的开拓课题和学科先驱……难得高晓松讲得宠若不惊,这样的家族旺门真的很不容易,只是过往的历史中也有着许多的伤痛,晓松带着我们回顾自己家人的历史,这样的讲述相当真诚,这种感觉跟他讲世界史完全不一样,因为这里面一点儿也没有卖弄,我也不用怀疑他会利用百度、谷歌或者其它网络途径什么的,这是家族人物的生平轶事他是不需要去查找的,也是查不到的。我很喜欢这部分,高晓松的家世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家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虽然读来也让人唏嘘不已,但真的非常吸引人。高晓松说,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经历。

  这真不是普通人。

  在我的身边,普通人是这样的。我外婆一个大字不识,我妈更是一个大字也不认识她。高晓松的家族史,原来这样吓人,吓得我觉得我的家族史,瞬间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的飞了。

  第1卷是装逼利器,第2卷是不八卦的历史

  难怪大家都在追晓松了,甚至有人说矮大紧我男神。

  他的知识量再次吓到我了。果真是优生下的最好结晶啊。晓松在书中有说到一段,非常的有意思。他妈妈的舅舅是著名老中医,当年他的父母打算要孩子的时候,老中医给出了最佳的受孕时间。当年他的父母在异地工作,两人相约在那一天会战,那是一个星期三,后来就有了高晓松。是不是优生,你们看呢?

  我上学的时候很流行高晓松。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校园民谣的历史中,晓松肯定是里面最闪亮的一个人。

  他拍电影,做网络视频节目,当总监,写书……他其实折腾了不少事儿。现在我每期都追他看《奇葩说》,看得我都人格分裂了。我发现任何一件事,甚至任何一句话,都是没有对错的,怎么说都是有理儿的,就看你怎么理解,怎么被引导,或者怎么被别人解读了。我发现奇葩说的确是一个不靠谱却又做着特别靠谱的事的节目。这个节目中的高晓松相当的不淡定,他经常自嘲,完全的灵魂解放了一样。解放了天性的高晓松,是那样的吸引人。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二):读《晓松奇谈2》略思

  读《晓松奇谈2》略思

  文/by 大巧若拙

  真正微微地开始知晓高晓松这个人是开始迷上“奇葩说”的那段日子。随之,“矮大紧”这个名号也开始与之划上等号。他说一个喜欢自嘲的人物,无论对于任何观点都有着自己个性的见解。

  《晓松奇谈2》里他讲了自己的家族史,这或许比他讲的任何历史故事都吸引着读者。这之后的碎碎念比如马克•波罗,玛丽莲•梦露应该都不及“矮大紧”本人的故事更具有魅力。然而可悲的是这本书里讲了过多的父母祖辈的事情以至于他自己的事迹少之又少。由于是个大家族,他在讲述自己的家族史时不得不带上强烈的时代感。或许是出于中国人自身的“猎奇”心理吧,对于某位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的成功人士我总是保留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所经历的事迹甚至言谈举止都是我研究的对象,为的是从中有所得儿为我所用。品读完这本书,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个人品行。至少知道“矮大紧”本人是个幽默的知识分子,一个思想富庶的思考者。

  说来可笑,直至看完《晓松奇谈2》里的马克•波罗我才开始怀疑曾经的历史课本也欺骗了我,这也映射我知识的浅薄吧。我想如果高中时候的历史老师是像高晓松一样的人物或许我的历史成绩压根不会成为我高考的阻碍。一个只是渊博阅历丰富的人讲起故事来是很有魅力的,会讲故事让世界都听你的一点都不夸张。

  玛丽莲•梦露一个迷一样的人物,虽然全书关于她的描写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最爱看最想看的还是写她的那些片段。一个人的一生童年真的很重要,很多长大了的成人在家庭、工作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应该都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玛丽莲•梦露在8岁的时候便被强奸,她成人后无论换过多少个 男人都未得到过“性快感”。她为了得到《飘》里面的额角色将自己的裸体打包过去潜规则,经历过、失去过或许便会变得不值得被珍惜。让我想起了一部关于女特工的电影,几个被选上的中国娃娃被秘密培育长大将之训练成杀手。成绩考核通过后的女特工被邀请到一起用餐,而她们并不知道晚餐中的红酒已被下药。当她们醒来,自己已被几个壮汉赤裸裸地强奸。这便是女杀手要经历的第一步,将原本值得被珍惜的事物践踏变得廉价成为日后行凶的一种手段罢了。

  书中关于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历史情怀写的也是分外的精彩。我这个从未出过国门的读者似乎如入境地。期待“矮大紧”更多的作品。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 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三):你的顶点,就是孩子的起点!——《晓松奇谈2》

  除了小时候因为《同桌的你》知道高晓松的名字外,再对他的了解就是关于酒驾、离婚的花边新闻了。但貌似这位验证“岁月是把猪饲料”的大叔,这两年在娱乐一线非常活跃,《奇葩说》、《晓松奇谈》更是让他拥有了无数粉丝。对于其貌不扬的人来说,能持续获取别人的眼球,必有其高人之处。 高晓松到底高在哪儿?于是乎,在这本《晓松奇谈2》里,我寻求到了一点答案。

  全书七章,前两章就是他的口述家族史,第三章带领我回到了九十年代的流行乐坛,想起很多美好回忆。后边四章,还带我穿越回了一百年前的世界各国,从威尼斯到蒙古帝国、从澳大利亚到美国共济会、从“一战”前的英德法到今天的美中日。真是有一种坐着热气球飘游在一百年的世界上空的感觉。而通过高晓松对家族史、世界史的这份毫无避讳、不卑不亢的解读中,确实让我对历史的认知多了一个触角。

  历史未必就是我们书本中学到的样子,而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分析、判断。而口述历史更是了解真实历史、传承真实历史的一种方式。

  总体来说,全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前三章,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前三章。这三章里,高晓松为我们呈现了祖辈及父辈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也为我们还原了文革时期祖国那段畸形的过去。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晓松,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家境下,孩子的眼界、对世界认知的不同。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爷爷、深圳大学创办者的外公、北京航空学院创建人之一的外婆、清华大学教授的父亲、著名建筑学家的母亲再加上同样清华大学毕业的舅舅以及一票在世界各地的亲戚好友,这就难怪,晓松能有那么多的奇谈可以讲了。也更难怪,人家的妈妈为什么能说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样的话了。

  一个人后天再怎样的努力赶超,童年时代的生长坏境是不可能被模拟并改变的。童年时期,你所接触的人、所接受到的信息,会形成你对事物的认知、判断的意识流,并影响你的一生。

  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外公外婆,也就没有在德国出生的妈妈,如果没有妈妈教高晓松学乐器,也就没有高晓松作词作曲的《同桌的你》。试想,高晓松的祖辈就已经出国留学看过世界了,而我们现在的努力奋斗,却只能为子女创造出国留学的机会,这样算下来,我们比高晓松的家境差了四代人还不止!

  还想说说书中,几段让我动容的爱情。

  晓松外婆去世以后,外公就在院子里种了一棵玉兰树,每年玉兰花开的时候,外公就带着全家人,数玉兰花开了多少,用来纪念外婆。想想这个场景,一位蹒跚的老人,带着满堂子孙,踩着掉落的玉兰花瓣,抬头仰望一年比一年茂盛的玉兰花朵,他心中的回忆该是何等滋味呢?

  在下乡期间,因为特殊历史环境导致精神失常的二叔,与念念不忘的她,17年后不期而遇。已经儿女双全的她,为了回报二叔对自己的这份守候,毅然离婚,与二叔结合。虽然故事最终的结果并不美好,但想到自精神失常后的二叔,也有过人生中最甜蜜的一年时光,也是对爱情最好的补偿。

  还有一段,是关于老狼的,只有一小段话。“他身边站着一个清秀的姑娘,是他女朋友。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他俩居然还在一起,那姑娘成了狼嫂。可见老狼是一个没有被时代改变的人。”晓松在此处,用了“居然”,更可见,这份“不变”在如今的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若干年后,这种忠贞不渝的爱情,或许也会成为历史了。

  但不管口述历史也好,书载历史也罢,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是历史的记录载体。历史不仅仅有长度,还有高度。你用努力奋斗垫起的人生顶点,就是孩子的未来起点。你的高度,也将决定孩子的视线和视野!

  所以,努力向上吧,为自己的家族在历史中垫高一点,再高一点!

  书摘:

  1、外公在那儿养了很多年的猪,其实对他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后来他年老以后,经常跟我说,一个科学家最珍贵的时光,就是50岁到60岁这段时间,因为到这时候,你所研究领域的各种东西,基本上已经看明白了,你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这时候你也已经有了资源,有了实验室,有了助手,还又有了思想,有了精力。所以说,五六十岁是科学家最好的时光。结果倒好,这段时光他跑江西养猪去了。

  2、任何编剧也编不出来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我更加觉得普通人的口述历史,比从教科书上看来的更能反映那个时代。没有人迫害过我二叔,是那个时代,导致了他的恐惧,导致了他的逃亡,那个时代导致了爱人的分离。

  3、这事听起来好像特别苦,但其实回忆起来还是挺高兴的。虽然没有钱,但别人家也都没钱啊。

  4、是不是曾经有过辉煌历史、后来变得特孙子了,就这种地方的人爱吹牛呢?就像意大利,像北京这样的。

  5、蒙古人还在历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发明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一大用途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就是把操着完全不同口音的人群,被山川或河流隔开的两块区域,划在一个省里,比如历来属于四川的汉中地区就被划给了北边的陕西行省。这种“犬牙交错”的划分非常有效,即使战争爆发,像四川这种地方想独立也独立不了。民国初年联省自治,好多省天天闹独立,却始终没有一个省能真正独立,就是因为早在元朝划省的时候,就把你独立的优势消弭(mi 停止、消除;安抚安顿)于无形了。要想实现独立,就得特别依靠地形,这边隔山,那边靠江,中间是你,就方便独立,否则就很麻烦。皖北跟皖南,苏北和苏南,中间都是跨一长江,你没法独立,即便独立了,也是分着的。虽然你这南北两边口音不一样,经济水平也不一样,什么都不一样,但就给你攒成一个省,你也没办法。所以说外族统治者也有他的智慧,就让你们捏不到一块去,这就是行省的来历。

  6、澳大利亚的政府欠债已经欠到了开始抢人民的钱的地步,新规定说,银行账户只要三年没有支取过,就可以收归国有了。这里我就要提醒把钱存在澳大利亚的中国贪官一下了,您好歹每年取一块钱,要不然澳大利亚政府直接给您抢走了。虽然最后你可以申请再要回来,但到那时候你就得提供合法证明了。

  7、澳大利亚的“无役不予”,就反映了他的一个重要心态,就是老觉得自己出身低,老想证明自己。他很清楚,在世界舞台上,自己只是一个配角。他也从来没企图演主角,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演员表”里得有我。

  ……………………………………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四):奇闻说古今,少年在此间

  知晓高晓松,是从他因酒驾入狱开始,当时就纳闷了,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胖纸因酒驾入狱竟能引起如此轰动,实在不解,也就没过多关注。

  2012年,《晓说》开播,但我不知道。后来,第二季开播,在优酷网闲逛,无意间点开了《晓说》:“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48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2013,世间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这段开场深深地吸引了我。尤清晰地记得当时点开的是《晓说》第二季第一期的新加坡,他讲历史就像和你面对面聊家常,经这么一讲啊,我就刹不住车了。

  而后的日子里,随着追节目,我快速建立起了对这个矮大紧的崇拜,并把第一季也抓紧脑补了。后来我发现他吸引我的不是口烁莲花,而是他的平易近人、没有说教,他在无形中就教会了观众——思考。

  2013年他加盟了爱奇艺,开始了《晓松奇谈》,由于工作的关系,时断时续地看着,不够过瘾,心中实在愧疚。现在多年过去,时常在微博上看到他的消息,远远地关注着,也是一种追“星”吧,我追“矮大星”!

  所以,在看到《晓松奇谈2》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申请了。这本书里矮大星自曝他家族史,我也得以了解到他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的境遇,不禁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他也把我带回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的光辉岁月,那些曾经甚至现在仍在校园广播里广为播放的青涩音乐,原来来自于矮大星和他的小伙伴们;当然还有对历史的观感,从威尼斯到蒙古帝国,从澳洲到美洲,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高氏”世界史。

  在这本书里,对于为什么说“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是一个天大的谎言的解读,实在过瘾:20岁外籍的他怎么能深得60多岁忽必烈的信任呢?他自诩在扬州做过三年知府,却对扬州的风土人情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在当时中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游记中也是错误百出;当时印刷术已经出现了,可他却只字未提;他替忽必烈做了那么多贡献,忽必烈也没有赐予他官职或爵位吗……面对漏洞百出、措辞不详、夸夸奇谈的《马可·波罗游记》,可笑的是还有那么多历史学家帮着马可·波罗圆谎,真是可笑之极。所以啊,为什么人们对野史感兴趣?因为正史的美化和丑化功能让后世人看不到历史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小学或初中课本里学到的历史与大学里了解到的历史也不一样呢,疑问有了,就要解疑,这也是野史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吧。

  前面说过,矮大星不带说教式甚至自我调侃式的历史解读,给众人解了疑,顺带教会了众人思考,我想这就是矮大星有一众历史粉丝的个别原因吧。

  后来,经常在选秀和综艺节目中看到矮大星,知道他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音乐梦,出任搜狐和新浪的音乐负责人后,2015年7月,他出任阿里音乐集团董事长;还在同年11月,以首任馆长身份主持中国最大私立公益图书馆“雜書舘”开馆。这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如他母亲教导他的“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在自己的追求里不苟且,活得真实而潇洒。

  这不昨天,高晓松坐地铁被拍,他转发并并调侃:“一位不带助理的野生董事长,在准备自拍庆祝劳动节的一刹那,再一次被朝阳观众活捉。”哈哈,多么接地气儿的矮大星,哦,不!网友活捉他的照片里惊现了“大长腿”!“大长腿”!“大长腿”!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啊!

  弱弱地自问:是不是以后不能再叫他“矮大星”了?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五):杂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本书......牛刀小试写个书评......

  在书店浏览过《鲁豫有约》这个节目的同名书籍,里面的内容就是把每一集的内容按照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对于想节省时间、迅速浏览的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访谈节目,个人认为还是要看互动才有意思。但是本书不一样,因为这个节目只有高晓松一个人在那侃侃而谈,而且语速快的时候会无法思考,这时候,看书就是个好选择了。

  不知道应不应该夸赞爱奇艺,毕竟目前毕竟辛辣的节目都在这个平台上,个人认为也算是难得的。尽管如此,不知道是由于篇幅还是时长,《晓松奇谈》仍然是删减了不少,而此书则能更原汁原味地给观众和读者一个详实的故事,读了之后感觉更加酣畅淋漓和欲罢不能。

  高晓松老师在其圈子的确是才华横溢,所以那厮身上也带着点点傲气。不过大概高老师还是有其短板,知识面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不是说老师的思考深度不足,而是说对个别事件的了解不够深。不过嘛,要是真想了解实实在在的历史,大家早就读历史书去了吧,谁还稀罕《晓松奇谈》?人类是一种天性喜爱八卦的生物,正是如此,这种戏说的方式才大受欢迎。想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增长一点知识?想要以生动地形式来阐述历史并在愉快中学习?快来看《晓松奇谈》吧!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六):历史变的有趣了

  一直以来,提到高晓松老师,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胖子音乐人。尤其是《同桌的你》这首歌,至今在ktv里偶尔还会点来和朋友唱一下。尤其是最近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开始播出了,自己也是迫不及待的看了,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说,高晓松在很多人眼里应该都是一个有才的音乐胖子,殊不知还是一个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文化人儿。

  《晓松奇谈》这本书,听名字也知道了有那么一点调侃的味道,内容当然也不能当正史来研究。奇谈嘛!所以就是和以前的鱼羊野史系列差不多。所以说内容确实是非常有意思,但是不求甚解,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种闲聊来看,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

  其中的章节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个人比较喜欢“白衣飘飘的年代”这一章,可能是自己刚刚从大学毕业四年了吧。对于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在谈到大学时代生活的时候会非常的感兴趣吧。也可能是毕业之后的生活、工作的节奏都很快,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学之后,一直没有毕业,还在继续求学中。所以对以前的大学生活更是怀念。现在这个季节也是毕业的季节,更加突出了那种怀念。

  其他的几章的内容,也非常的有意思。当然采用的是近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口述历史的方法。讲的都是一些咱们在书上很多没有读过或者注意过的。高老师通过自己的方法向我们一一介绍,我认为对共济会和一站各国情况的介绍是非常有意思和新颖的。不过只是适合读史不求甚解的那种,因为有点太娱乐的性质了。有那么一点调侃的味道。

  不过,这确实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也让自己对高老师读历史这方面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也希望高老师能够写出更多有意思的历史吧,让历史变的有趣一些。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七):我看《晓松奇谈》

  提到高晓松,一定会想到《同桌的你》,好像也只能想到《同桌的你》。不要误会,这么说不是因为高晓松不出名,是我实在对娱乐明星们(或者说音乐影视制作人)知之甚少也不甚关注。我能够知道名字的已经是非常非常有名气的了。

  这本书让我更多的认识了高晓松,作为一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呢?讲历史。有家史、有国史、有野史,还有外国史。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吸引我,最喜欢的部分应该算是前四章。

  先说前三章,两章讲“家族历史”,一章讲“校园音乐的发展”。其实如果按照时间而不是类别来看,前三章可以放在一起讲。无论是“朝花夕拾”的家史,还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都是从身边细节处着笔以表现文革前后建国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只不过一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个只讲流行音乐一个方面。一直对这一段历史很感兴趣,读过很多各类记述,还是来自个体叙述的细节的历史描绘最有吸引力,因为更真实、更鲜活。很多人读历史的时候不爱看正史,偏爱看野史,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高晓松在第四章讲“妄人列传之马可•波罗”的内容我非常认同。 马可•波罗在历史上的名气太大了,某种意义上就像玄奘,尤其是作为中国人,在情感上对于马可•波罗十分亲近,于是似乎很少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真伪,大家更是忽略了马可•波罗是不是来过中国的问题,似乎这早就不能称之为问题。这样一种情况下,有疑本身就很难得,何况有充足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

  这本书里,最喜欢高晓松的语气。没有看过他talk show的视频,但是感觉这本书就是直接按照他的节目整理的,全书词句都很口语化,那么强的画面感,仿佛就有一个人坐在你面前,跟你讲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你好像能够看到他的眼神,看到他的动作,能够感觉到他语气的徐疾和抑扬。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可读性很强。只是封皮上那些诸如“将你头脑中陈旧与伪饰的历史观彻底清盘”、“分分钟刷新你的历史观”的宣传语过分夸张,读着荒唐,是出版社为了新书的过度宣传。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八):晓松看世界

  晓松看世界

  ——评《晓松奇谈2》/By Rene-summer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老狼的一首《同桌的你》伴随着我们整个青春,伴随着我们成长,也正是因为这首歌,让我们记住了高晓松的名字。后来偶然在电视中看到高晓松,却是因为酒后驾车造成四车追尾,而他也因此成为酒驾入刑后第一个被抓的名人。

  《晓松奇谈》这档脱口秀节目在爱奇艺上热播,让高氏名言“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深入人心,也正因为有高晓松就有史、有料、有趣、有情、有美好!《晓松奇谈2》从高晓松的百年家族史讲起,讲到白衣飘飘年代,又从威尼斯到蒙古帝国,从澳洲到美洲,给我们呈现了高晓松眼中的世界,而这些又是分分钟刷新我们的历史观。

  高晓松的相貌磕碜,他自己也自称为“矮大紧”,但人不可貌相,隐藏在他背后深厚的百年家族史却着实让人惊叹。舅公施今墨是中国最有名的中医,外公是深圳大学第一任校长,外婆参与创办了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教授,全家人都是出国留学过的,这么一个家族真是人才辈出,印象深刻的更是他17岁时在外婆追悼会上和习仲勋握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他就在现场。

  80年代出生的我们都很熟悉校园民谣,那个时代留存在我们心底的歌声,都来自那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个时代人们还是干净纯粹的,都是怀着对音乐的热爱,为了音乐而努力。从高晓松最初自带乐器组建乐队到靠琴求生存失败,再到退学玩音乐,一路上虽然也有被批判歌词低俗,也有被家人认为是瞎胡闹,但他们还是推动了校园歌谣的发展,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易,做音乐也如此。

  《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也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高晓松却认为马可•波罗并没有来过中国,觉得马可•波罗是在吹牛,而且十分特别能吹的那种。无论他是否来过中国,隐藏在背后的历史却是第一次得知,更有意思的是竟然是马可•波罗还可以堪比韦小宝,某些情节和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剧情很是相似。果然,吹牛没有吹到点子上。

  世界历史因为我们的不熟悉就显得有些枯燥,但穿插八卦在其中,就显得有趣许多。肯尼迪、鲍比、玛丽莲•梦露等六个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三男三女凑成了七对,想想就很是有趣。这就是高晓松眼中的世界,有史有料还有趣。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九):《晓松奇谈》II:为了此书前三章

  很抱歉欠矮大紧书评这么多天。在此多抱歉。

  ————————————————————

  去杭州之前,抽出一下午看完了这本书,又把书借给了朋友。

  想着当天晚上立马把书里提到的很多东西提炼出来,写一篇书评,拖到今天,鬼知道当天晚上我干了什么。

  首先介绍这本《晓松奇谈》第二卷的结构,平时很少在书评里面单门把一本书的结构直白的拉出来介绍。主要由于这本书的前部分和后部分内容出入有点大。所以先介绍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分为七章,前两章讲高晓松的家族史,第三章讲他的青春时代,第四五六七,也就是书的下半部分,转换到他擅长感兴趣的历史题材:有没有马可波罗?矮大紧看澳大利亚,共济会与梦露与肯尼迪的各种花花,特殊的1913年。

  虽然矮大紧讲历史讲的很精彩,但这本书吸引我的还是前三章,他的家族史和他的青春期。

  在读这本书之前,听过高晓松写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母亲张克群教给他和妹妹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也百度过他母亲张克群的故事,高级知识分子与谋生的小民意识确实有很大的区别。有些人来这个世界上,考虑的问题是生活生存下去,有些人则考虑的是如果利用这一生活出最大的宽度。不妨找来看看,朋友说那篇文章里充满了idealism,以及平常人实现不了的浪漫主义色彩。多点理想主义又怎么了,生活往往由那些理想主义在前方引路的。

  矮大紧在这本书里,详详细细讲了他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家族的故事。他舅公施今墨,他外公外婆,他母亲张克群,他疯了的二叔,以及他。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个人口述历史”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前三章便是矮大紧的个人口述历史,也是中国一百年历史的缩影。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文化革命,再到知青下乡,再到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大事在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放映更真实。他舅公,辛亥革命时代,京城名医施今墨。

  《晓松奇谈(第2卷)》读后感(十):家族史与世界史,高晓松与矮大紧——不得不说的“高氏”风趣

  文/猫豆小漾(订阅号: ting_xiaoyang)

  高晓松最近有点忙,忙着写歌曲,忙着当主持,忙着拍电影,还有一个最新工作,忙着出版书。再次界定高晓松的身份,音乐人,电影人,主持人,再加上写书人。把这几个元素放在一起看,顿时不禁莞尔一笑,正契合他的名字,简而言之便是“高人”。

  最先熟知高晓松的名字便是他的音乐代表作《同桌的你》。这首当年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传唱至今,仍可纳入流行歌曲之列,可见高晓松的艺术才华绝非一般。近几年,他又将这才华引入到写作上,丝毫不输他的音乐能力,通篇读完,让人赞叹不已,还真是有趣。

  《晓松奇谈》并非高晓松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了,在此之前还有《写在墙上的脸》、《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鱼羊野史》系列和《晓松奇谈》系列。如《鱼羊野史》一样,《晓松奇谈》是高晓松同名脱口秀的文字版,将他讲过的那些历史故事筛选整理而成。在节目中,就被高晓松风趣的故事所吸引,正如这个节目的定义——将你头脑中陈旧与伪饰的历史观彻底清盘。也注定这必是会让你脑洞大开的新鲜故事,真可谓是历史的“奇谈”演绎。

  这本书延续了《晓松奇谈》第一卷,以历史故事为主,涉及古今中外,讲述了各种奇闻秘史。但是第二卷更富新意,因为内容不仅涵盖了脱口秀上讲过的那些历史故事,还加入了高晓松的家族史。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始人,外婆是钱学森的师姑陆士嘉,舅公更是民国时期的民医施今墨,不禁唏嘘不已,原来这并不高调的“矮大紧”也有名门望族的背景。再看他们一家历经文革时的波折经历,绝对可拍成一部电视剧。道完了家史,便是“矮大紧”自身的成长经历,坎坷心酸的童年记忆,藏在公园的爱情,踏上音乐之旅的过程,与老狼、宋柯共度的快乐青春,每一个都是难忘的回忆。

  家族史道毕,便开始上演历史传奇。历史传奇上演了四段,第一段便是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游记》,居然被高晓松深深怀疑,然后被他的一番推理证明其并没有来过中国,这一证明就从他的国家威尼斯推到了蒙古帝国,这还不过瘾,还让人啼笑皆非地把他和韦小宝相比。

  扒完马可•波罗的故事,晓松又转到了澳大利亚那里,并戏谑一般地称它是一个“刷存在感”的国家,就因为这个国家参与了近现代的所有战争。随后又娓娓道来了澳大利亚和中国交手的三次经历,这个这个在现在看来出镜率挺高的南半球国家就被晓松定义成“可爱的、天天跟着出去打仗”的国家,还真符合“高氏”风趣。

  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也在高晓松的故事里,因为这里面还有牵扯着庞大的肯尼迪家族和共济会,无意对晓松来说又是一个值得谈的好话题。开篇就拿娱乐性十足的“六角恋”说肯尼迪家族的神秘事,不枉晓松是娱乐圈走出的人。

  最后又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扒里面的各种相关史趣,欧洲贵族怎样退出历史舞台,1913年,也就是“一战”前夕历史名人们的日常起居,什么茜茜公主、莎乐美自然在他调侃的范畴里。真可谓融贯古今,无所不包。不过也就在他的各种扒皮、奇谈中让人看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新解读,以及高晓松除却音乐才华的才情。

  《晓松奇谈》真对得起这个“奇”,奇特又奇趣,不过也让人脑洞大开,因为这里面肆意调侃各种风趣的他和那首纯情细腻的成名曲《同桌的你》截然两种风情。暗自偷笑,因为想起了“高晓松”和“矮大紧”,这名气起得还真是神奇,或许正对应他的风格杂拼。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

  微信公众号:倾听小漾,每天在故事里与你相遇。

  荔枝fm:倾听小漾

  期待你的关注和收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