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读后感10篇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是一本由[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一):既然无法改变,那就积极拥抱

  以前读过作者的另一本《自控力》,这两本加在一起,基本可以对自控力这个概念有一个很深入了解。《自控力》更倾向于从神经学的角度解释自控力是怎么回事,并详细说了几个常见的自控力陷阱。而这本《和压力做朋友》主要就是从压力方面来解释自控力。全书重点可以说就是一句话:压力其实也是有好处的,与其害怕压力,倒不如换个角度看待压力,让压力产生动力

  第一部分是重新思考压力

  书里写了好几个例子,就是来证明一个观点:压力对我们有害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使我们在压力下往往表现不佳。但实际上,很多实验都证明压力也有有利一面。比如书中讲到的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结论:压力指数越高,国民幸福度越高,GDP越高,人口寿命越长。此外,还有好几个关于学生考试的例子,测试者都是在考试前选择两组学生中的一组,告诉他们,压力是动力,能够让你取得更好的成绩,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还有一组就什么都不说。事实证明,接受了压力有好处的暗示的那组学生确实在测试中考出了更好的成绩,而另一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足以说明我们对压力换种看法有多么重要了,这种方法作者给了个新名词思维干预,也就是通过植入暗示,改变我们的固有思维。这个方法在书中各个部分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说是消除我们对压力偏见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具体步骤有三步,一学习并接受新的观点,二是鼓励自己练习多采纳这个新观点,三是有机会就和别人分享这个观点。这三步可以说让我们从了解到接受到分享,不断的加深我们对这个理念的看法,从而能改变我们对压力的原有偏见。

  第二部分就是转化压力

  现在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小到大各种升学考试,到上班儿后竞争激烈职场,再到人到中年,婚姻孩子房子这些不可避免大山。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生活在重重压力之下,而且这些压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作者给出了一个更好的建议,那就是直面压力,并拥抱压力,想办法让压力产生动力。

  书中主要讲了三个具体的方法。

  第一个就是化压力为兴奋,把我们变得面对压力的模式,自动改成挑战模式。

  这个方法本质上还是思维干预,就是我们改变心态,把压力看作一种可以利用资源,着重压力的好处。文中的实验也是和上面的差不多,还是两组学生一组提前暗示他们焦虑能够帮助他们考得更好,另一组什么也不做,最后前组学生的整体成绩确实是好一些。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的心里会自动从恐惧模式转变成挑战模式,也就是把当前面对的事当作挑战,但有一种想超越自己的想法,这使得我们动力更强了。注意这个可不仅仅是心理学的暗示,一旦你心里这么想之后,大脑的和身体的其他部位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释放出相应的激素,相应的肌肉收缩之类的,这些变化使你更容易达成目的

  第二个转化,把压力转化为对别人的关怀

  这个对应的反应叫做联结反映,也就是当我们遇到压力时,我们的无私欲会更强,更有一种想照顾和关怀别人的冲动。虽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事实确实是这样。比如说在刚刚发生地震海啸的地区,受到伤害的人总是自动的就会想着去帮助他人,并且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再比如,一旦一个团队比赛失败,所有人除了伤心难过,还会互相鼓励,互相主动的去帮忙,这样其实会使这个团队更加凝聚。为什么呢?研究人员认为原因在于,帮助他人能够使人产生价值感,因为这种行动的目的已经脱离了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行动其实是更有远大价值的,会让人产生一种崇高的心态,这种想法能降低个人在面对危机时的无助感。因此,当我们在艰难时刻,不妨想一想更远大的目标告诉自己:暂时的困难都不算什么的,并且用行动用帮助他人,你会从这个行为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与心灵修复。

  第三点,培养成长思维,也就是从压力中变得更坚韧

  有句名言逆境更容易让人成功,这个其实可不是鸡汤,各种实验都表明压力确实能够增强人们的抗挫折能力韧性科学家们就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经历苦难抑郁程度的实验。结果发现,经历中等水平苦难的人,最不容易抑郁,而两端的人抑郁的概率明显高一些。这足以说明,压力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有抵抗力。所以,当面对困境时,如果不能改变现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就把这当成一次训练完成后你将会有一个更强大的自我。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二):一切压不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加强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系列心理学研究,讨论了什么是压力,压力的好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如何将压力转换为积极的动力。 麦格尼格尔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压力的印象几乎都是负面的,忽视了压力的积极意义,“压力有害”的观点导致人们厌恶甚至逃避压力。逃避压力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想要成长,就需要合理的接纳压力,将压力转换为积极的动力,培养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 一、什么是压力? 麦格尼格尔认为,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你的反应。这个定义足够大,它包括你感到压力时的想法、情绪生理反应,以及你选择怎样应对压力情境。这个定义也强调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对压力的看法,你更认同哪个描述? 1. 压力有害,应该规避、减轻、管理。 2. 压力有益,应该接纳、利用、拥抱。 你也许会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但麦格尼格尔通过调查和研究后发现,损害人类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有害这种观念。 1998年,3万名美国成年人接受了一项关于过去一年他们承受的压力状况的调查。调查中他们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压力有害健康吗?8年后,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高压提高了43%的死亡风险,但是提高的死亡风险,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那些报告承受了高压力,但不认为压力有害的受访者,并不容易死亡,实际上,他们是调查中死亡风险最低的,甚至低于那些报告自己只承受着很少压力的人。 在麦格尼格尔看来,压力虽然是一种负面的体验,但它并不只带来负面结果,它只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 二、压力的好处 压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它对你和他人有用最新的研究表明,压力能够提高你应对挑战的力量,促进你进行社交,帮助你学习和成长。 1. 压力提高你应对挑战的力量 研究表明,当你感受到压力,交感神经系统启动时,人类原始的“或战或逃”的反应模式就开始了。为了让你更警觉,准备行动,交感神经系统指导全身集聚能量。肝排出脂肪和糖为血液加油;呼吸加深为心脏导入更多的氧气心跳加速将氧气、脂肪和糖输送到肌肉和大脑;压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帮助肌肉和大脑更有效地接收和使用能量。通过这些方式,你的压力反应使你做好准备,应对面前存在的任何挑战。 2. 压力促进你进行社交 压力不仅给你力量,还能促进你进行社会交往提升沟通质量。这主要受催产素的影响,催产素不只是女性会分泌,它是一种男性和女性都会分泌的荷尔蒙。催产素被广泛吹嘘为“爱情分子”和“拥抱荷尔蒙”,因为它是当你拥抱时,由脑垂体释放的。其实催产素的作用不止这点,它能调整大脑的社交功能,最明显的作用是建立和强化社交纽带,这就是为何它会释放于拥抱、性爱和哺乳过程中。压力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当催产素水平提高时,1)人们更渴望和他人建立联结,比如触摸、发信息或相约一起喝啤酒;2)更容易注意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提升你的同理心和直觉;3)更愿意信任和帮助你在乎的人,甚至能增强你关爱他人后获得的满足感。 此外,催产素不只有助于社交,同时还是勇气荷尔蒙。它能抑制大脑的恐惧反应,遏止僵住或逃跑的本能。不仅让你想拥抱,还会让你勇敢面对平时不敢面对的挑战。 3. 压力帮助你学习和成长 任何压力反应的最后阶段都是恢复,就是让你的身体和大脑回到无压状态。身体依靠压力荷尔蒙作为恢复的药剂,比如说,皮质醇和催产素能够减少炎症,帮你恢复平衡到自主神经系统。DHEA(脱氢表雄酮)和神经增长要素提高神经重塑性,这样大脑可以从压力经验中学习。 压力恢复过程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强烈压力反应的几个小时后,大脑都会自我连线,记忆并从经历中学习。在此期间,压力荷尔蒙提升了脑部支持学习和记忆区域的活动。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你可能脑子里回放刚才的场面,记住做的每件事,以及是怎么成功的;如果事情糟糕,你会试图想清楚发生了什么,想象如果以不同的方式做,或许就是其他结果了。 三、如何转化压力?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为公司做一次全员报告,领导全体同事都会听你演讲。你已经焦虑一周,现在小心脏怦怦直跳,手心出汗,嘴唇发干。这时候,你最该做什么:试图平静下来,还是兴奋一些?91%的人认为最好是试着平静下来,你或许也曾经告诉过自己或他人,在压力情境下,如果不平静下来,就会搞砸。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可这是对的吗?面临压力,最好的策略放松吗?或者,拥抱焦虑会不会更好? 哈佛商学院教授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设计了一个实验,她告诉一些演讲人要放松,通过对自己说“我很冷静”来舒缓紧张,而鼓励另一些人拥抱焦虑,对自己说“我很兴奋”。实验结束后,听众评价说那些兴奋的演讲者,比试图冷静下来的发言人,更有说服力,更自信,更有竞争力。经由思维的一次改变,他们把焦虑转化有助其更好表现的能量。 那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呢?最重要的是转变看待压力的思维模式,培养成长思维。就是认为压力有益,它将为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长期的影响和改善。 下面是麦格尼格尔提出的一些转变压力为动力的一些方法。 1. 变紧张为兴奋 如果你在重大事件之前紧张,比如会议、演讲、竞赛或是考试,紧张和兴奋之间,仅仅一线之隔。经验丰富的跳伞者并不比第一次跳的新手更加平静,他们的兴奋和愉悦反应更强烈。拥抱紧张,告诉自己你很兴奋,让自己知道正在全情投入。 2. 变恐惧为挑战 视压力反应为资源,能把恐惧转化为勇气,帮你在压力下做出最好表现。即使在那种感觉不到压力有帮助的时候欢迎它,也能将其转化为有利的事情:更多能量,更多自信,更大采取行动的意愿。 你可以在生活中任何注意到压力迹象场合运用这个策略。当感觉到心怦怦跳或者呼吸急促时,就要意识到这是身体试图为你提供能量。如果注意到身体紧绷,就提醒自己说压力反应在让你接收力量。手心出汗?记住这就跟初次约会一样——要接近渴望的东西,手心才会出汗。 3. 变无助为希望 当你感觉无助时,找个方式做点超出你日常责任的事。大脑可能会告诉你说没时间或能量,但这正是你该那样做的原因。你引导身体与头脑采取积极行动,就能够体验到勇气和希望。 两种策略能强化这种做法益处。1)做新的,或者未曾期望的事情,比每天做同样的事更能强化大脑的奖励系统。2)小的行为和大的动作一样有力,所以找机会从小事做起,而不是等到完美时刻出现才一鸣惊人。 4. 变自我关注为更宏大的目标 当在工作人生任何重要领域感到压力时,就问问自己:“我更宏大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个为之服务的机会吗?”更加宏大的目标能够提升你从工作中得到的意义和满足感。 5. 化孤独为基本人性 当你在痛苦中感觉孤立孤独时,试着和基本人性进行联结。最初你可能会感受到焦虑、生气失望、自我怀疑悲伤尝试去思考这些痛苦是基本人性一部分的可能性:像你一样,无数的人都知道痛苦、遗憾、悲伤、不公、生气或害怕的滋味。这有助于你理解他们身处其中的感受,给你带来一些希望和勇气。 6. 化痛苦为资源 痛苦使你坚强,一切压不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加强大。回想一段过去的压力体验,你坚持下来或者学到了的重要东西。花点儿时间想想,这个体验让你知道了自己有何优势?你可以在当前的情况下,运用哪些资源和能力?这有助于面对当前的境况。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做最好的自己(bestur)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三):原来你是这种压力。

  所谓的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的时候的感觉,包罗万象。很是佩服这种心理学著作,都是实打实的实验证明。这篇书评,也就是一个思维干预咯,没准可以改变人生。

  你期望的结果,就很可能变成这个结果。人的思维会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和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真的可以做到“想想”就能治病和减肥。所以如果我们能改变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现实世界,人们对压力的看法是负面的,其实实践证明,压力本身具有两面性,是我们自己的对压力的有负面看法,导致了消极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思维干预,积极接受和拥抱压力。

  压力带给我们的,可能是更好的去面对挑战,更好的去与人连接,更好的成长。可能让我们心跳加速,情绪,充满精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转化一下思维模式,想,这个可能是让我们更好的发挥,利用压力的力量。

  压力基本是随着意义而行的,那些没有压力的生活,的幸福度和美满度反而没有那些有意义的强烈,究其原因,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都是伴随着压力。如果我们牢记自己的价值观,能更好的应对自己的压力;和自己关心的人谈论压力很重要。很多时候不是压力带来的坏处,而是我们逃避压力,带来不少坏处,可能错失,机会,连接等等。

  压力可能会带来恐惧反应和挑战反应,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接受这些挑战反应,比如,紧张,焦虑等等。我们只要思考到,这些事身体给我们提供的能量去做更多的事情,拥抱这时候产生的各种情绪,我们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自己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是等待别人来关怀,可以主动去关怀和帮助他人,有助于转化压力。我们在职场更多是与他人竞争,与自己竞争,但是我们如果设定的是更高的目标,比如满足自己好奇心,更加关爱和支持他人,也更加容易转化压力。也就是讲集体主义更加容易转化压力。还有就是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痛苦,其实对大家的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存在痛苦,可以把这些看不见的痛苦,转化为可见的,也是一种转化压力的方式。

  那些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更加的强大。视每一次挫折为成长机会。看到别人的痛苦,不要怜悯,要同理心,不仅要看到压力,也要看到资源,自己也可能通过这个获得成长。奇怪的是,那些看到负面新闻的人,比经历负面新闻的人还感到压力。所以,可以看一些从压力之中恢复的故事。

  每年都定压力目标,每年必须经历一些什么压力,相信,这样的意义就会更多更大。

  Rony 10/21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四):就两点

  1. 对压力的态度: [你如何看待压力-压力对你的作用] 是一个正反馈系统. 如果你(正确地)认识到压力表现(心跳加速, 呼吸加粗, 激素作用)能在多方面(人际交往, 体力, 智力)提升你的能力, 那么压力就能让你做到越压越强. 反之, 如果你视压力为洪水猛兽, 逃避而不是接受, 压力则会对你产生负面作用.

  2. 面对压力的细节: 牢记你崇尚的品格, 展望工作/生活的长期价值(宏达目标), 将孤立思维转化为群体性思维. 最后, 经历了压力和痛苦之后, 你会(比那些始终一帆风顺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更健康, 更不容易抑郁. (引用一下: "澄清最重要的价值观,会更容易在日常压力中发现意义。开诚布公地谈论你的困难,这样就不那么孤单。视身体压力反应为资源,会强化搞定压力的自信。走出困境去助人,会获得希望和勇气。")

  ## 摘录:

  gt; 基因缺少照顾与友善反应的人, 从亲社会行动中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 亲社会, 互助对健康有利. 特别地, 这种行动能很有效地对抗压力.

  gt; 如果让接受者感觉自己是所在群体的二等公民, 强化这种观点的干预措施, 完全弊大于利.

  ~> 让被帮助者主动起来, 让他们感觉到在掌控局面. 否则帮助在他们看来就是用你的意志覆盖他们的意志和想法, 适得其反.

  gt; p133 监狱的临终关怀

  ~> 这本书里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监狱囚犯的临终关怀就是一个典型, 可以认为作者属于(我们所定义的)白左. 他们的想法很有特点, 比如认为如果你公司周围的社区充满人渣不安全, 一般人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安装防护墙, 电网; 而他们给出的方案是承包周围的工地, 再给混混们找份活干, 同时对他们进行人道关怀. 其实这方法可能也有效果, 但是很麻烦; 比较而言高压电网就比较简单. 我猜最终是看你相信哪套说法, 是该自力更生还是人道援助, 效果其实都是有的.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五):转换思维,变压力为动力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控制情绪和行动,也能正向自我激励,抑制不符合既定目标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自控力是坚强,有意志力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反是任性,放纵,对言行不加约束。缺乏自控力的原因,压力,人类趋于轻松玩乐的本性。就像工作任务很繁琐,但是看手机刷微信很轻松,所以没有自控力地老是看手机刷微信,时间花了,工作任务也没完成。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能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压力,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这种改变有三步:感受压力,欢迎压力,分解压力。工作压力大,但是一步步一点点做总可以解决,感受就是将这些压力分门别类,观察这种压力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压力时,是不是爆燥易冲动等等,有压力时,是不是呼吸加快,不安,焦虑,心神不定等。

  重新思考意味着重新认识逃避压力的代价。代价可能是时间,金钱,地位,工作任务,错失的机会,遗憾的成就,这在工作生活中具体表现在哪些人或事上。人的本性除了图轻松,其次是逃避责任和负面情绪,有句话是何必踢一条死狗,何必为一杯打翻的牛奶哭泣,这种不回头的主张助长了逃避责任和压力之心。但是自控力要求我们,正视曾经的错失,曾经的遗憾,曾经的狭隘,以及为这些过错自己付出的代价,不得不买的单。分析这些,其实也是正视我们自身的惰性,将自己从任性和随波逐流的随意散漫中摘出来,重新建立严谨中正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说实话,拥抱压力,几乎就是必须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解剖自我,重塑自我。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从概念到实例,告诉我们一些培养自控力的法门,比如主动、积极,挑战的思维转换。事情总是在那里,你不去攻克他,他永远是你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不如一口气突破,战胜他,让他再不来烦恼。拖从来不是良方,一拖再拖也只会让事态变得更加严重。就像房价,一涨再涨,涨到天时,压力也顶到天。所以,和压力做朋友,最终还是要转换思维,以简单信念提升健康、幸福和成功。

  佛说,发心。即勿失菩提心,修诸善事。佛陀曾讲学佛之人,只需学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方才有善大众的菩提心,才有利他之心。而发心在利已上,则是发心做事,亦即定下目标,努力一心做事。一大一小,相形益彰的事。回到自控力上,如果以发心来看自控,则简单了,走上正途,不堕恶趣,那么就不会杂念纷生,人生失控。所以,和压力做朋友也好,修禅也好,都是修心,度众生,圆满功德。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六):正视压力,直面磅秤样的人生

  我住在北方海滨城市,每年冬天都有一段连续几天大雪纷飞的日子,大片且多的雪花斜斜地急速地飘洒,尽可能的向远方望去,都是一样的白茫茫。出门的时候脚踩进深深的积雪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年幼的儿子早起站在窗前向外看,想出去玩雪,又怕冷,在温暖的门口徘徊。我家先生就给儿子讲起他小时候的事情。

  他说,小时候上学路上,寒风肆虐,浑身都冻透了,越冷就越缩成一团,结果愈发冻得瑟瑟发抖。最后,干脆心一横,张开臂膀,挺直身板,让风随意吹过自己的全身,尽情地拥抱狂风。奇怪的事情就出现了,真的就不如原来那么冷了。

  很长时间以后当我看到《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作者写道“身处困境时,压力是可以依靠的资源,而不是要消灭的敌人。”让我一下子就想起这个场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和本书的立意不谋而合。面对压力,逃避是最无用的,积极的面对,勇敢的应对,才是解决压力的最佳方案,否则就会像塞利的小白鼠一样,在压力之下走向毁灭。

  就写作功底而言,这本书只能算是一般,文字上很有堆砌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良苦的用心和解决压力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到的对经历压力的思考:逃避压力的代价是什么?逃避了压力,也就是错失了机会。你的生命因为这些选择更加丰盛,还是更加狭隘了?不允许自己追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白,如果没有这些压力,我们提升的就会很缓慢,就会错过璀璨的烟花和一览众山小的盛景。

  直面压力、理解压力、控制压力、转化压力,这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线。凡事存在即是合理,有了压力才会让生活更美好。所以,面对压力,逃避是不可取的,只有勇敢的面对,和压力做朋友,才是作者对读者最大的建议。

  鸡汤文中不是常说吗:人生就要像磅秤一样,压力越大,头抬得越高。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七):为什么生活中有些话会刺痛你?而你又该如何处理这种“刺痛感”?

  实实在在将书中的思维运用到实际中(一)

  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会不会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突然刺痛你?你有没有深究过为什么这句话会刺痛你?你想让别人的这句话一直困扰你,还是好好反思“刺痛感”背后的真实原因,从而寻求改变?

  从前,我会选择逃避,忽略这种感受,因为它让我感受到压力,让我不舒服。我可能还会找亲近的人抱怨对方的不是。现在,看了《自控力》这本书之后,我想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种感觉。

  我想的是:对我来说,有些事情,我无法改变,那么我就只能淡化处理,让这件事对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但我可以从其他方面寻求突破,做得更好。而有些事情,我可以做出改变,那么就不应该忽视这种“刺痛感”,而应该好好利用这种“刺痛感”,将它转化为行动力。

  是什么事让我“刺痛”呢?怀孕晚期了,婆婆无意中提到我表姐生孩子后,没有工作,在家带孩子。从她的语气和她平时的处事我推测她的态度是想让我生孩子后尽快工作。因为她本身也是很上进努力的人。而我最近懒散了,没有考虑到她说的工作的事。所以当她提到工作的事的时候,刺痛了我,我感觉到了压力。

  如果不想被别人牵着走,就要主动出击!现在,我反思我被刺痛的原因,知道自己可以做出改变。

  从另一方面讲,我应该感谢我婆婆,她刺痛了我,激活了我,让我寻求改变。在高级职场中,高手也会尊重竞争对手,虽然是抢夺一块蛋糕,但恰恰也是对手让自己更努力地成长。相信努力奋斗的人比安逸度日的人更能展现生命力。人都会有松懈的时候,对手的作用会激发你的斗志。就像攀爬一座高山,你想要征服。而征服之后,你会成长为更好的人。

  所以拥抱压力,享受竞争。

  欢迎分享生活中你被刺痛的瞬间!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八):和压力,做朋友?

  花了周末读完了《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我们生活中听到的,常常是压力对身体健康不好,压力容易造成人际冲突等等,反正基本我们了解的压力对我们身体百害无一利。可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在截至日期上交任务或上交作业的情况,这些都是压力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有着压力,但奇怪的是,如果我们是完成它,那我们的身体并没什么不适。嗯?压力不是对身体有害吗?

  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

  克拉姆在全美7家酒店招聘服务员,做一项信念如何影响健康和体重的研究。打扫酒店是份辛苦的工作,每小时会消耗超过300卡路里的热量。与锻炼相比,这相当于举重、水上有氧运动、每小时走3.5英里的消耗量。然而,克拉姆招聘的服务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三分之一的人说从来不运动。他们的身体反映了自己的想法。服务员的平均血压、腰臀比和体重显示,他们好像从没劳作过,就像每天久坐一样。克拉姆设计了一个标签,说明服务员的工作等同于锻炼。铺床、收拾地上的浴巾、推重的行李车、吸尘等,这些都需要耗费体力。标签上甚至包括做每项工作燃烧的卡路里(比如,一个140磅重的妇女,打扫浴室15分钟,将消耗60卡路里)。在7家酒店里,克拉姆选了4家,做15分钟的介绍,把这个信息告诉给服务员。她还把这些标签,以英文和西班牙文双语,挂在服务员休息大厅里。克拉姆告诉服务员们,他们的工作,完全达到或超过了卫生局局长建议的运动标准,对身体健康有益。另外3家酒店的服务员是控制组,他们接收到运动对健康有益的信息,但没被告知自己的工作等同于锻炼。

  4周之后,克拉姆回访了这些实验对象。那些被告知工作等同于锻炼的服务员,体重和体脂肪都有所下降,血压也更低了,甚至变得更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工作之外,他们没做任何行为调整,唯一改变的就是观念,他们把自己当作锻炼者。相比较,控制组的服务员,在以上方面,没有任何改善。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似乎可以看出,你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这是所谓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会导致我们做事结果的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对压力的想法是不是弄错了?

  有两种压力的思维模式:

  压力有害?

  - 对身体不好

  - 易造成人际关系冲突

  压力是动力?

  - 促使人成长

  - 促使人去寻求帮助,提高人际关系

  我们在此先不评价压力是否有利,再来看一个书中的研究:

  2005年到2006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的研究人员访谈了超过125000人,他们年龄在15岁以上,来自121个国家。访谈问题是:昨天你是否压力很大?在发达国家,调查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和边远地区,他们挨家挨户上门访谈。然后研究人员用电脑做了个国民压力指数。每个国家,有多少比例的人说是的,昨天他们压力巨大?世界范围内,平均值是33%。美国的指数挺高,43%。菲律宾以67%的比例居于榜首,而非洲的毛里塔尼亚排名最低,比例刚刚超过5%。因为国与国比例不同,研究人家就琢磨:一国的压力指数,与其他指标,诸如幸福、寿命和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吗?先根据你对压力的信念预测一下。承受更大压力的人,对公众健康、国民幸福和经济有好处吗?

  令研究人员惊诧的是,压力指数越高,国民幸福度越高。说前一天压力特大的人比例越高,该国人口寿命越长,GDP越高。较高的压力指数同样反映出更高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人们越说压力大,对健康、工作、生活水平和社区越满意。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在腐败、贫穷、饥饿或暴力水平高的国家的人,诸如毛里塔尼亚,通常不认为他们的日子很难过。人们说有压力,所反映出的东西和研究人员所认为的客观的恶劣社会条件并不完全相关。

  为了理解这个使人困惑的发现,工作人员研究了压力和其他情绪的关系。在感到重压的日子里,人们更容易生气、沮丧、悲伤或者担忧。但是生活在压力指数较高国家的人,同时也汇报说上一天里有更多快乐、爱和大笑。当涉及总体幸福感时,调查显示,最幸福的人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不消沉的人。这些人,更容易认为自己的生活接近完美。相比较,研究者汇报说,最不幸福的人,体验到更高水平的耻辱、愤怒及低水平的快乐。

  喔?也就是说压力越大,我们越幸福?我是赞同压力越大,就越幸福。反观我们生活中有压力的事,大多数是我们在意的事,正因为在意,我们才想才把他们做好,而做好就是压力的来源。因此,压力不是敌人,它使我们渴望变好的体现。

  既然压力不是敌人,我们又如何接纳它,甚至拥抱它呢?

  1. 变紧张为兴奋

  2. 联结他人

  3. 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变紧张为兴奋

  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我们常常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以往我们会认为这是我们紧张的表现,甚至认为这是无能的表现,我们一般要求我们要冷静下来,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要兴奋起来,因为这是压力在给我们能量,给我们打气--心跳加速是心脏给大脑输送氧气,手心出汗是要接近渴望的东西。

  联结他人

  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人那么多,总会有些人跟我们一样,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一样的压力,但他们都顽强的坚持着,我们为什么又不能坚持下去呢?另外,尝试着去多帮助他人或者倾诉。助人后的心情愉悦能帮我们更好的面对压力,倾诉排解压力的作用就不赘述了。

  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相信自己,能挺过去。告诉自己,现在有压力,是因为你在意有压力的事物,你渴望变得更好,所以你才有了压力,所以,不妨想想,当我们完成了有压力的事,我们能获得多大的成长。

  我参加了一个读书笔记ppt的比赛,而这个读书感悟我本来可以前天交,但我迫不得已在截止日期的今天上交。为什么呢?因为前天我通过微信群发现我读错书了,读了另外也是同作者的书,而这时离截止日期只剩两天,而且我发现读错书的第二天早上还有比赛,需要我花时间去记忆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给我的时间不到两天了!

  我就在想,我要不要放弃呢?毕竟时间貌似不够,压力也比较大。但回想我参加这个活动不就是为了提升我自己的PPT水平吗?我渴望通过PPT的形式来分享我学到的知识,再说,日后职场肯定也有比这更紧迫的事,如果我能尽力,至少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想到这,我就很兴奋,因为有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

  我是通过微信群知道我读错书了,也就是说,读错书的人不止我一个,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仍然选择继续读下去,这就找到了联结,说明了我不孤单,所以我赶紧去买了电子书抓紧看。

  所以说,读这本书很适合我当前的情况呀,哈哈哈,刚好就学以致用喽,很感谢自己能坚持读下去,知道了很多与我过往常识相违背的研究。

  最后,以一句名言结尾,祝大家也能和压力成为好朋友!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老人与海》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九):如何面对压力的方法论

  本书概括压力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压力的一本方法论的书籍。

  评点(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理由+本书对我的启发)——能否记住这本书的关键

  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件事对你来说有压力,说明这件事对你是有意义的。在往常我们的印象中,总是感觉压力有害,想方设法的逃避压力,作者在这本书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举例翔实的例子,论证压力有益,关键只是你怎么对待压力,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通常人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只是看到它的弊端,心中的想法永远都是恐惧与逃避,这种心态弱化你面对压力的勇气,更别提去拥抱压力,接受压力所带来的弊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你一边被动的承受压力,一边想办法逃,正如压力率领大军,一寸一寸侵蚀你生活的领地,而你却束手无策。

  作者的思路,首先需要我们转变对压力的思维,不是恐惧,也不是逃避,接受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激发你身体中的勇气,挑战你的压力。除了思维,我们还需要改变自己的身体反应,另外,还要让我们认识到压力的意义,还是要说那句已经用烂了的话,那些杀不死你的比使你强大,作者建议用成长的思维去看待压力,压力也是一种资源,让你自我成长与提升。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十):不要让自己杀死自己(未写完,但断路后没思路了。。。。)

  写这篇期间,我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的压力是不去看这本书的评分和书评,保持自己的原创和想要表达的想法不收到干扰,然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一下,褒贬不一,翻译确实很不咋地,看的过程中总有想跳读的冲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有些是看不懂的,但是他们却又被生硬的句号隔绝开来。

  有意义,意味着有压力,善用压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本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也算是卷首语吧。

  刚开始工作还没遇到很多复杂问题的时候,如何去解决问题的逻辑很简单:遇见问题,就迎头上去解决啊,路太堵了,那就加宽路面啊。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和工作经历的累积,PDCA循环、5W1H分析法、竞争5要素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等众多的计划解决理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主导逻辑,这个时候,简单粗暴的逻辑还是存在的,并且是渴望通过它而尽快完成任务的,然而我们却不能这么做,这个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有时间的,上司的,同事的,计划的,金钱的压力,我们相信这项工作最终会一定会完成,相信时间就是最大的动力,毕竟,我完成不了,总有人会完成。工作完成了,压力却不会消失,我们并没有很快的升迁。经历第三个阶段,我们对工作驾轻就熟,随着职位的上升,我们看待问题的高度也随之增高,解决问题的逻辑也就高度概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解决方式也就会影响到决策者,最初制定的工作完成情况,也许就是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我们有了改变决策者和影响决策者的力量,这样的压力,我们就要去拥抱他。

  引言里,作者告诉我们,杀人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加上压力有害的信念作的孽。只有当你认为压力有害的时候,压力才会有害。改变压力的看法,会使你更健康和幸福。压力管理的最佳方式,不是减轻或避免,而是重新思考压力,甚至拥抱他,学会善用它。看完一半的引言,我觉得这怎么像是一本充满了实验性和实质例子的鸡汤书,或者,更像是一本教你缓解压力改变心态变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学教育书籍,但是,看之前给自己定下的一定要看完这本书的目标所带来的压力,让我需要不时的提醒自己,这本书是在讲压力的另一面,以及如何和压力做朋友,我要掌握好压力管理和教你乐观之间微妙且并存的关系。

  书继续往薄读,发现压力管理的脉络是如此清晰,而我,也不担心鸡汤文里面怎么能捞出肉来吃。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试图运用书中的方法,让自己去拥抱压力,与其愁眉苦脸,不如拥抱压力,改变自己对这个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的看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领导的期望,你知道的,一般工作完成的评判标准是是否达到了领导的期望。在这期间,其实我是困惑的,首先是我的这些工作,是否能够形成足够的压力,或者够的上压力的标准,至少是本书中的标准;另外的困惑是,我的这项工作其实也不算是有挑战性,到底是什么让我坚信自己能完成工作而且也不惧怕这个工作带来的压力,是就算不能完成这个工作领导也不会批评我,我也不会收到什么损失,就算有什么损失老子干的不开心大不了有人的心态,还是真正利用的书中利用压力改变对他的看法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这样的困惑伴随始终,尽管工作完成,我依然不能找到确定的答案,又或者,她们直接本身就是一种微妙且若即若离的关系。我更多是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一个果断的行动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